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纤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纤维范文1
[关键词]羊毛 绒类 化学纤维 直径 百分含量
中图分类号:TN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296-01
近年来,羊毛、绒类、化学纤维在混纺产品越来越多,如果按照现行的检验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我们称之为“方法一”),首先必须采用GB/T16988-2013《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标准,测定羊毛、绒类的直径和根数,根据公式计算出羊毛、绒类在动物纤维这部分各自占有的百分比,再利用化学的方法,采用标准GB/T2010.4-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测算动物纤维和化学纤维两类纤维各自占有的百分比,最后根据前面两种结果的比例分数计算出各类动物纤维和化学纤维所占的百分比。实验过程复杂而且繁琐,耗费时间长。本人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套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法-投影显微镜直接测量法(我们称之为方法二)。
一、投影显微镜直接测量法描述
参照GB/T16988-2013《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标准,在投影显微镜下测量羊毛、绒类直径和根数和同时,测量出化学纤维的直径和根数(要求化学纤维的截面接近园形)。每种纤维测量直径的根数不少于300根,不足300根的,测量出现在投影显微镜下的每根同种纤维。每个试样所测量的纤维根数不少于1500根,不足1500根的,测量每个试样(在截玻片上)的所有纤维。根据标准中的公式一次性算出羊毛、绒类、化学纤维的百分含量。
二、可行性分析
GB/T16988-2013《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的测试原理是:是根据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的鳞片结构特征,在投影显微镜下分辨出各类纤维,并分别记录其根数,同时测量其直径,通过公式计算出特种动物纤维、绵羊毛及其混合物的质量百分比。
各类化学纤维的纵面和横截面也有其独特的形态,通过对照标准显微镜照片和标准资料,再辅以简单的化学方法,如向测试完直径和根数的试样滴加化学试剂,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溶解状态,就可以鉴别未知化学纤维的类别。从公式中可以知道,各组分纤维的重量百分比,只与该类纤维在混合试样中所占的根数、直径、标准差和密度有关,与纤维的化学性质无关。各类纤维的根数、直径和标准差可以直接测算,密度可以从有关资料中查阅,计算化学纤维的重量百分比套用此公式应该是有依据的。
上述公式中Pi-某组分纤维质量百分比,%;
Ni-某组分纤维的计数根数;
Di-某组分纤维平均直径,单位为微米(μm);
Si-某组分纤维平均直径标准差,单位为微米(μm);
ρi-某组分纤维的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
截面接近园形的各类化学纤维,其直径的变异系数较小,根据抽样原理,应测量直径的纤维根数由下面的公式确定:
从后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知道,在95%的置信水平,5%的允许误差下,测量根数符合理论计算要求。
三、实例论证(见“两种试验方法检测结果对比表”)
四、结论
从后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方法一”和“方法二”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
1、“方法二”取样的代表性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化学纤维范文2
耿华田
莱芜五中 山东莱芜 271121
摘 要:化学课堂中的结尾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就几种课堂的结尾方式作简要总结,力图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结尾
每一堂课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而且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结尾。作为化学课,化学教师必须经过巧思妙想,精心设计出一堂课的结尾,如同一台晚会的压轴。好的结尾不但能紧紧地吸引学生,而且能帮助学生认识、记忆、概括、深化甚至升华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愉悦地接收知识,并做好课后作业和下一节课的准备。
1、以悬念结尾
这种结尾方式类似于评书中的“要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在学生掌握授课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尽心设计的问题,以“悬念”调动学生“胃口”,可以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例如,在学完“醇的性质”一节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一道题: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已认识了醇类的性质,试想一下,“醇类含有羟基,苯酚也含有羟基,所以二者的性质极为相似。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这种结尾达到设“悬”立“疑”、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目的。在这种悬念的驱使下,学生自然抽出一定的时间预习有关苯酚的内容。
2、以问题结尾
当学完一节化学课后,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内容和概念,精心设计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例如,在讲完“塑料 橡胶 纤维”一节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人工合成的塑料、橡胶、纤维材料,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请用生活实例说明。对此,学生定会讨论得十分热烈。教师若长期坚持以此结尾,将有利于形成学生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3、以实验结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引导学生课后去动手动脑,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一节时,可设计以下实验:手边有一个锌片,两根导线,你能否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个合适的电极和一个能起到电解质溶液作用但不是溶液状态的物体,组成一个原电池?类似的实验性结尾,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同时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和自我探究的学科特点,这就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动手的实验能力,这正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4、以总结结尾
课堂结尾时,教师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或图表,把课堂上所教的内容归纳总结,突出重要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就有利于学生掌握,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这是常用的结尾方式。例如,在讲完“金属钠的性质”时,可将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概括为:“浮、熔、游、响”。这样简洁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在讲完“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时,将内容概括为一个“铁三角”图形,这样直观、形象的图形便于学生掌握。
5、以游戏结尾
化学纤维范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趣味化;策略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原理都要经过实验获得。也只有通过实验,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形成能力。但是,一直以来,在一些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注意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化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这一原因,笔者在本文中谈谈自己对趣味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要善于用课堂演示实验和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多用演示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大有好处。例如开始上第一、二节化学课时,增做“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绢”、“无中生有(两无色液体相混生成白色沉淀)”、“水中生火”、“两棒相遇冒白烟”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兴趣很浓。其次满足学生动手的愿望,在“做化学”中获得成就感,刚开始学化学时,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不熟练,我就安排一些简单易操作,且提供完整实验方案的小实验。例如“巧点蜡烛”“验指纹”“清水变色”等简单小实验,虽然是“照方抓药”,但学生初次动手做化学实验,实验中的现象让他们在课堂上欢呼起来,实验中即使是一点小小的成功也会让他们兴奋不已。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动手操作小实验,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为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要大胆采用新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在探究实践中让学生获得真知得到进步
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很有帮助。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是说明探究式教学优越性好例子。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做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物,而不用其它的物质哪?学生会觉得问题很难。不过教师再提示学生以前学习过哪些产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方程式。教师让学生总结出如下反应: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二氧化碳;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单质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还有即将学习的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学生会认为它们都行,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一排除,碱式碳酸铜生成二氧化碳需加热,碳酸本身不稳定,单质碳和甲烷燃烧产物一定混有空气氧气杂质,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苛刻实验室实现不了。相比之下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又提问此实验采用石灰石能不能用纯净的碳酸钙粉末、碳酸钠、草木灰等代替,稀盐酸能用稀硫酸代替吗?教师找若干名学生到前台协助完成下步实验。每人发一只试管,分别放入等量少量的如下药品:块状儿石灰石、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再同时滴入稀盐酸,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其他学生也全神贯注,看到只有石灰石固体反应速率较适中,容易控制,其它的反应太剧烈无法控制,甚至溶液溢出试管。每人再发一只试管,同样放入等量少量的如下药品:块状儿石灰石、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同时滴入稀硫酸,同样看到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反应速率过快,剧烈无法控制,但石灰石固体反应表面生成许多白色固体,一段时间后反应中止。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同样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为什么一个顺利进行,另一个反应中止呢?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个解释的草图,说明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时,生成一种难溶的化合物硫酸钙覆盖在表面,慢慢积累,内部的石灰石跟外部的稀硫酸隔绝,故反应中止。由此得出反应物应当采用块状儿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既然此反应是在常温进行的,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反应发生仪器装置呢?让学生回忆实验室制氧和制氢的装置有哪些区别,教师也可在前边挂出两者的装置图以示区别。学生能答出制氧气时,反应物都是固体,需加热,采用大试管和酒精灯;而制氢气时,反应物有固体和溶液,不需加热,采用启普发生器或带长颈漏斗的大试管。学生对比发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制氢气的装置雷同,因为都是块状固体与酸反应,生成气体。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说明反应不能生成沉淀,否则反应可能中止,气体也不能极易溶于水,否则收集不到气体。然后,请一名学生在前台选择仪器并连接成制二氧化碳装置。结合实验特点,让学生思考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行的替代装置方案,集思广益,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几种方案。教师也可展示教参上的几种方案,大开学生的视野。
在探讨研究的平和气氛中,蕴涵着无穷趣味,在教师的一步步的严谨逻辑关系引导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分析联想的思维流畅性,学生的智能得到健康发展,优良的思维品质就会慢慢形成。
三、要在实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注重实效的分层实验教学
化学纤维范文4
1.选择合适的洗涤剂。在一般情况下,可选用市售的合成洗涤剂,对玻璃仪器进行清洗。当仪器内壁附有难溶物质,用合成洗涤剂无法清洗干净时,应根据附着物的性质,选用合适的洗涤剂。如附着物为碱性物质,可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使附着物发生反应而溶解;如附着物为酸性物质,可选用氢氧化钠溶液,使附着物发生反应而溶解;若附着物为不易溶于酸或碱的物质,但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则选用这类有机溶剂作洗涤剂,使附着物溶解。
试举几例:久盛石灰水的容器内壁有白色附着物,选用稀盐酸作洗涤剂;做碘升华实验,盛放碘的容器底部附结了紫黑色的碘,用碘化钾溶液或酒精浸洗;久盛高锰酸钾溶液的容器壁上有黑褐色附着物,可选用浓盐酸作洗涤剂。
2.掌握洗涤玻璃仪器的操作方法。对附有易去除物质的简单仪器,如试管、烧杯等,用试管刷蘸取合成洗涤剂刷洗。上下移动试管刷时,须用力适当,避免损坏仪器及划伤皮肤。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当倒置仪器,器壁形成一层均匀的水膜,无成滴水珠,也不成股流下时,即已洗净。对附有难去除附着物的玻璃仪器,在使用合适的洗涤剂使附着物溶解后,去掉洗涤残液,再用试管刷刷洗,最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一些构造比较精细、复杂的玻璃仪器,无法用毛刷刷洗,如容量瓶、移液管等,可以用洗涤液浸洗。
3.及时洗涤玻璃仪器。及时洗涤玻璃仪器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洗涤剂。有些化学实验,及时倒去反应后的残液,仪器内壁不留有难去除的附着物,但搁置一段时间后,挥发性溶剂逸去,就有残留物附着到仪器内壁,使洗涤变得困难。还有一些物质,能与仪器的本身部分发生反应,若不及时洗涤将使仪器受损,甚至报废。
学生实验“中和滴定”所有的碱式滴定管,使用后搁置时间一般较长,如不及时洗涤干净,残存的碱液与玻璃管及乳胶管作用,使乳胶管变质开裂,不能使用,而且乳胶管粘附到玻璃管和玻璃尖嘴根部,很难剥离更换。
化学纤维范文5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实验;评价思想
Abstract: creative thinking is generally refers to all can use existing knowledge analysis, reasoning, comprehensive, association, imagination, thinking, acquire new knowledge, and draw a new conclusion, law thinking. In chemistry teaching by setting up question, discuss, improving experiment, exploration method,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change the evaluation guidelin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Keywords: chemistry 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experiment; evaluation of ideas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考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氯气”一节开始时,可以这样设问:氯气可以对自来水消毒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深思,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课中若能在重难点处设疑,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减,听起课来精力集中,并能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地寻找答案。课尾时再设疑问,激发学生类似“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心理欲望,培养学生自发的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开拓意识,通过设置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1、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例如在讨论胶体的稳定性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制得的胶体没有沉淀呢?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播放Fe(OH)3胶体的电教录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红色的胶团在阴极附近上下浮动的情境,仅用几分钟就看到了Fe(OH)3的制备、净化和电泳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得出胶体之所以稳定,一是带电胶粒的相互排斥,二是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这一认识结果的完成,实际上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反映。是对所见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3)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在学习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经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就是演绎推理。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注重创造性思维引导
高中学生的智力正处于一个发展和形成阶段,正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好时机。高中生的智力发展,其一表现为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完善上,但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思维能力的提高上。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启发引导,利用不同的问题创设不同的情境,力争从多角度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引导。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智慧的大门,打破传统和习惯的惰性,产生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3、整体思维的训练
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站得高,看得远,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把握全局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跟工业、农业、国防、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其它自然科学、哲学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的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时介绍“温室效应”,讲二氧化硫时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讲卤化银时介绍变色镜的原理等等。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适当地联系实际,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
4.动态思维的训练
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制备原理,分析反应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时,通过观察红色喷泉的演示实验后,使学生认识到氨跟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在氨水中存在以下动态平衡:
NH3 + H2ONH3•H2ONH4+ + OH-
运用上式的动态平衡规律,组织讨论下列问题:
(1)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氨水跟液氨有何区别?
(2)氨水应如何保存?为什么?
(3)如何鉴别某一气体是否为氨气?
(4)为什么可以在浓氨水中加入固体烧碱制以氨气?
(5)夏天打开浓氨水瓶子时应注意什么?
通过讨论,增强了氨的性质跟组成、制备、贮存、检验的联系,活跃了思维,变静态为动态,同时也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逆向思维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不仅加深了知识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如在讲化学键时,可要求学生思考以下是非判断题:
(1)极性分子一定具有极性键,那么具有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极性分子。
(2)只有非极性键的物质一定是非极性分子,那么非极性分子一定具有非极性键。
(3)具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都只有离子键等。
6.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和得到答案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等特点。对于已设计出来的方案,它能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查比较,以确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化学纤维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改政策的提出和推行,给我国当前教育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变化。很多年轻的教师都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年纪稍大的教师也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更新,进而促使当前小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偏重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讲解和分析推理,因此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单独思考和分析数学知识的时间有限,因而,造成了很多学生对数学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学习现况,单纯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表面上学会了,常常很快又会忘记,这就是典型的死记硬背带来的教学后果。这种教学方式也大大降低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潜能,同时也遏制了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健康和均衡的发展。因此,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和教学模式,教师要严格按照新时代教育的科学政策,依据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趣味课堂教学活动,以充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并能够有效延伸学生的思考纬度,提高学生的思维延展性,进而启迪学生从身边发现数学,热爱数学,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并在课堂中辅助学生准确认知数学,了解数学的趣味性,并能灵活使用数学知识来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数学教学工作经验,谈谈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化教学方法。
一、从身边发现数学,体会数学无处不在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逐渐深入和强化,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适应不了当前教学的发展趋势,而且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导致一些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一些还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其中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踊跃性不强、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准有待提高为主。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步伐。小学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学习难度稍大,尽管数学享有“自然科学的皇后”的称号,但其高难度的特点仍然让很多小学生望而却步,加之数学课堂十分严谨和周密,不符合很多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导致学生的接受度并不高。斯宾塞认为,教育要发挥其愉悦性特点,让学习者感受到快乐,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只有课堂变得“有趣味”,学生才能更加专注地开展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小学数学学习更是如此,小学生的学习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他们对熟悉的生活情境,往往接受度更高一些,对此,教师在展开教学工作时,可以通过开展具体的情境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其中,进行探索和思考。数学学科具有实用性和广泛性,学好数学是每个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这对学生将来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意义。此外,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着重辅导学生完成现实问题到数学知识的切换,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和我们每个人都关系密切。趣味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当侧重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有趣的图形”这节课时,通过教学大纲得知,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动手的本领。通过学习了解一些生活当中常见的图形,并可以运用这些图形去进行拼图活动。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回忆身边的物体都是哪些形状的,比如常见的桌子,椅子和玩具积木等,从而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进而体会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它就在我们身边的角角落落。接着教师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通过出示三棱柱,让学生观察三棱柱的特质,进而认识不同面都是一个三角形,鼓励学生思考,体会面在体上,从而认识正确认识三角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课堂中认识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课堂的本质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必拘泥教学模式,而是应增加一些弹性化的教学元素,巧妙利用课堂上各种趣味资源,使其成为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将数学课堂打造成一个开放的、灵动的、活跃的课堂。一直以来,很多数学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受到很大的抑制,有不少的学生由于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而导致在课堂中的活跃度较低,很难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甚至在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单纯地停留在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灌输和讲解上,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而教学,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厌倦和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学习成绩偏低的现象。因此,在现今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紧跟新课标内容要求指引,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形象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数学学科的趣味性表达,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技能,并能够熟练地使用其他技巧和直观的教学方式,比如实物、模型、多媒体教学等,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感悟当今时代多媒体教学带来的最大便利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感受数学学科的趣味性。林语堂先生认为幽默是盛开在心灵深处的花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来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学习“加与减(一)”时,通过教材大纲得知,本单元主要讲的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相应的情景当中探索加减法的运算。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给出问题“15-9=?”,对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而引入今天的加减法运算。然后,学生可以利用小组协作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有效搭建数学问题情境,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所带来的乐趣,从而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三、在现实中利用数学,发掘数学的实用性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内容可以加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为此,教师在利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工作时,应该将游戏活动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相关联,既要注重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准,又要让游戏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需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游戏活动中来。只有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数学游戏活动中来,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人们经过漫长的生活实验和经验证明了数学是一个应用很广泛的学科,并发现了数学潜在的美,小学生处于一个对知识充满好奇心、探索心和创造力的年龄段,这正是学习数学最重要的启蒙时期,打好这个基础,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发挥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丰富、独特的生活经验,就算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十分有限,但是与陌生的知识相比,学生也更愿意接触与生活有关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迁移知识,不断增强知识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了彻底激发学生的这种意识,发掘数学的实际用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化,也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以促使学生有效挖掘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学习“购物”这节课时,通常教材大纲得知,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买文具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着重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经过买东西这种贴近日常生活的活动,帮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观念。在正式分析课堂内容之前,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自己去过商店买东西吗?你用什么买的?你知道怎么找零钱吗?”一连三个问题,直达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并迅速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使学生全情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接着教师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认识人民币元角分,以及换算的方法。教师可以就本节课的内容展开一次具体的购物情境模拟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情境模拟中需要用到的商品和一些点钞卷,然后让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扮演商户,让扮演顾客的学生利用这些代表人民币的点钞卷在扮演商户的学生那里进行购物,并进行付款和找零。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有效延伸了学生的思维渠道,让学生逐渐学会在现实中利用数学,以挖掘数学的实用性和广泛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