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1
一、极美极真的场景描写
将情感融入眼前的景物,是表达个人感情的一种常用手法,这是采用比拟手法,赋予事物人格化特点,不仅仅能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直观地表达出来,具有极为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手法在唐代的诗歌中,被诗人广泛应用,例如杜甫《春望》中的那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手法要求作者要对景物有一种极为精准的把握,对事物的性质,包括色彩、形态,都能有很好的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在本诗作者身上就有突出的体现。细读本诗,会发现前三句都是在描写景物。但是描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一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给诗文描写的场景设定了一个大的框架。青山绿水,在天地间呈现出一片宽阔浩然的景象。同时,又用“客”“行”交代了作者自身的境况。一个旅客乘船行驶于宽阔的青山绿水间。而一个“客”字,又为后文写思乡奠定了行文和情感基调。
描写景物,一般都要采用一定的描写顺序,如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由表及里等等。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是采用由近及远的描写的典型诗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给人一种越来越心旷神怡的开阔感。而本诗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第二联就是描写由远及近的青山绿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是对绿水的描写,“一帆悬”,是对行舟的描写,这种手法,就像画一幅水墨,一点点勾勒,一笔笔细化。同时,更能给读者一种递进的美感和层次的逻辑感。到此刻,仅仅是两句空间的场景描写,就已经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引人入胜。
空间与事件是物体运动的两个维度,缺一不可,所以,要想把事物完整地呈现出来,就必须把时间与空间同时勾画出来。本诗尤其注重突显这一点。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独特的地方,来展现本诗的时空统一感。
本诗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日”与“夜”是一对反义词,“春”与“旧年”又是一对在时间上有承接关系的词。但这两对词,要想完美地承接在一起,不生硬,很灵活而且要将静的景物写活,就要用两个动词来连接。于是,作者用了“生”“入”两个动词。仔细研究这两个字会发现,“生”与“入”是两个表示递进承接意思的字。太阳从黑暗的大海上冉冉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出生那样,所以,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至极。“生”和“入”,都有主体和次体,缺一不可。所以,这两句含有深深的哲理意味。通过描写时空的交替的景物,来暗示岁月时光的渐渐流逝,蕴含人生哲理。需要提到的是,本诗仅仅通过三句景色的描写,就将一位异地游子乘船归乡所看到的的景物,极美极真,又蕴含哲理地表达出来。
二、极浓极厚的情感抒发
再美的场景描写也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情。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场景描写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而本诗在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为了强调自己的感情,还用了一句设问。“乡书何处达?”一种深深的思虑和担忧,由这五个字真切地展现了出来。这种感情,并不只是在最后一句说出来,更在前几句时空交错的景物描写中就已经体现出来。颈联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更是基于一种物是人非、岁月如梭的感叹。春天已经到来了,可是作者还在异乡飘荡,无法回到家乡。这种时空交错显现,让人平添几多伤感。但是作者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在这初春的江上,独自感叹,愿借鸿雁的一双翅膀,传去对家人、故乡的祝福和思念。
鸿雁,在历代诗人眼里就是一个思念的代名词,是一个能够传递情感的信使。鸿雁传书,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给予了情感的物象。本诗用鸿雁这个被大众所熟知的意象来传递情感,因为鸿雁是一种候鸟,这样就能产生一种替人传书的意象,能更好地引起读者共鸣,体会到诗人的真挚情怀。
古代的交通极其的不便利,游子在外远行,由此产生的思念之情的诗就有很多种。但是能像作者这样,把景物写得不仅美,更含有哲理感的则少之又少。古诗的伟大就在于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能有不同的感受,如品茶,每一口的味道都不一样。作者笔下的景物,就呈现出一种精致的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对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的把握,呈现了一种立体的、全维度的场景,让人置身其中,流连忘返。在解读这首诗时,只有把握了这个时空交错的角度,才能真切看到:一个美丽的清晨,青山绿水间,一个游子站在船头,看两岸潮水平阔,桅杆上风帆高高悬浮,满脸的思乡愁容。更会被那幅画卷里蕴含的浓厚的情感所打动,历经千年,久久不能忘怀。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鉴赏 古诗歌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会欣赏古诗词,既是传承中华国学的需要,也是提高文学修养、陶冶审美情操的需要。古诗词鉴赏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受到种种原因的制约,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教学现状很不乐观。如何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则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引导学生品诗趣、析诗情、赏诗意。
一、品诗趣
写诗须有趣,方能引人。诗愈好愈耐人寻味。因此,我们读诗要学会品味,读出诗趣来。诗趣大致有四种,即情趣、意趣、理趣和志趣。
1.情趣
陶洲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诗人本来“种豆南山下”,却是“草盛豆苗稀”的结局,可见他很不善农事,但诗人却不辞辛苦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轮皎洁明月的陪伴下,劳动归来的诗人虽孑然一身,却心情舒畅。诗人肩扛着锄头,穿行在草丛间,皓月当空,这是一幅多么引人遐思的月夜归耕图啊!
2.意趣
例如,脍炙人口的《竹枝词》中有这样的表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具有民歌风味的诗篇,诗的后两句巧用谐音双关、巧借天气景象,将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含情脉脉、楚楚动人少女那种羞涩疑虑、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描摹得惟妙惟肖,使诗的意趣平添隽永含蓄。读之如品香茗,清醇淡雅之味浓郁,令人耳目一新。
3.理趣
何为“理趣”,是指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或哲理性的人生感悟。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些精妙的句子都是作者人生阅历的沉淀与生命境界的表现。更值得一提的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此句诗中,作者用“沉舟”和“病树”来自比,而用“千帆”和“万木”喻那些在宦海中的新贵们。此句原是刘禹锡感怀身世遭遇的愤慨之辞,但因其客观上包含着自然规律,后来人们更多地用其哲理义,即以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沉沦不算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美好。
4.志趣
例如,曹操的建安风骨诗作《观沧海》。此诗写出了诗人居高临下观赏沧海的雄姿和博怀,极富志趣,堪称咏志诗的代表。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写出了诗人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意境来抒发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读来让人激情荡漾,精神振奋。
诗虽有“意情理志”四趣之分,但一首诗往往是四趣皆备、水融的,我们不能生硬地去解析它。凡是脍炙人口的诗歌,都因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流传千古,人们品读再三,才能感悟出其中的真趣本味。
二、析诗情
诗歌的核心是情感。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这是学生学会赏析诗歌的重要一环。
我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谈一谈如何赏析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情厚谊。此诗是作者描写“安史之乱”的一首名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令人唏嘘,感人至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就是作者眼中的战乱中的长安城景色:春天早已降临长安城,但繁花似锦的国都却已残破不堪,只剩下乱草丛生。这句诗虽在写景,但我们却能从作者所写的景物中品读出诗人那痛彻心扉的忧国伤时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作者把自己感时伤世的情感通过对“花”“鸟”的移情表达出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诗人用“连三月”来形容战争之久,用“抵万金”来表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的妻子儿女的那种牵挂、担忧、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更是把诗人那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要领会诗词中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去发现、思考和感悟。在学习诗歌时,如能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那鉴赏起诗歌情感来就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三、赏诗意
意境,是指诗词中情感、观念与环境、气氛的统一。诗词一般都有优美的意境。一谈到诗意鉴赏,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诗人用生动传神的笔墨刻画了一幅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试想:一望无际,空旷辽阔的边疆沙漠,只有“大”字方能壮其景;在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沙漠上,烽火台升起的那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异常单调,用“孤”来形容浓烟。但作者紧接着又用一个“直”字来表现它的强劲、挺拔、坚毅之美,而那横贯其间的九曲黄河,非“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受。其实,落日在我们印象中总有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伤情怀,但这里作者却用一个“圆”字来描绘,给我们一种温暖亲切而又苍茫无边的感觉,让人浮想联翩。作者当时那种出使边塞、深受排挤、思乡感世的孤寂情怀,在这种景物描写中表现得酣畅淋漓。
总之,品读诗歌作品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它能将我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融入诗人的世界,而我们只有通过对诗趣、诗情、诗意的解读,才能有效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与诗人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整体,领悟诗歌的独特之美。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德育班级文化礼仪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106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时期,还在校园学习,思想意识也比较幼稚肤浅。因此,初中阶段教育效果的好坏,对初中生将来道德素质水平提高、道德观念形成、人生未来发展状况都有重要的影响。可以看到,初中德育比其他时期的德育工作更为重要。传统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特征,有利于对学生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意识教育、创新精神、社会感、世界观、人生观等各个方面教育,这也是初中生所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与基本文化素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建设德育文化,建构和谐健康的人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在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传统文化在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之渗透。
一、凭借礼仪教育,开展传统文化德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在春秋时期,大哲学家孔子编撰了《周礼》一书,向百姓推行礼仪,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就是说,人一旦克制自己,根据礼的规范要求去行事,这是仁,天下一切就自然归顺在你身上了。它说出了礼仪的力量。通过礼仪,能规范人的活动,达到协调人际关系之目的。
为此,教师可以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礼仪教育。如可以在学校里开设一门专门的礼仪课程,在传承传统文化礼仪基础上,对学生讲述现代文明礼仪。在礼仪学习课程上,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这样学生才会有学有所用、学有所获的感觉。通过学习现代文明礼仪,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经验更为丰富,人情练达,同时,学生也获得知书达理方面的熏陶,个人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自然会承担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未来的责任,自然为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去努力。
二、凭借生活实例,开展传统文化德育
德育只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最终落实。农村孩子从小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体验的也是乡村自然生活。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孩子生活背景,开展传统文化德育。如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对学生讲述古代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等对乡村田园风光热爱的诗句,激发学生对农村家乡壮丽的山河、肥沃的土地、广阔的原野等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这也是传统文化德育的一个良好途径。
教师还可以借学生生活实例,实现传统文化与德育的互相结合。如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可以把这句话用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强调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硬加到别人身上,在做事情的时候,要照顾别人的心里感受。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家庭比较富裕,在父母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习惯当小公主、小皇帝,以自我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在为人处世方面不懂得换位思考与体谅别人,在生活中只想所需要的,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时,教师更应该教育这一类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培养他们利他、善良的道德品质。
三、凭借班级流行文化,开展传统文化德育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4
一、新课标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感悟自然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诗人在表现个人的内心情感时较为隐晦,往往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个人思想。很多爱国主义诗人在抒发自身的爱国情怀时,往往会添加对美丽自然景观的描述。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达到诗人那样的丰富,便会通过空间想象能力来勾勒出诗中的自然情景,通过自然情景的想象使学生对自然感悟的能力得到培养。
2.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古诗词人文教育中所展现出的思想文化都是当时社会背景与诗人自身心理的反映,其中蕴含着诗人写作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教学,能有效地让学生领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让学生在空间想象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在诗人所宣扬的情感中被感化,逐渐形成古诗词中诗人的良好修养,对一些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进行创造性的感悟,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小学诗词课程资源涉及历史、科技和文化,这些课程资源中也包含着各个时期的文化。强化小学人文素养教育,能够将古诗词中人文素养中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渗透,进而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文化时使自身的思想观念得到矫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文化时形成全新的经验与理念,做到有所思、有所感和有所悟。
二、新课标下优化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的有效路径
1.融入古诗词的背景文化,强化学生人文情怀的感受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材都是经典古诗文化,每一首诗词的发生背景都有极大的差异性。古诗词的表面文字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教师在古诗词中要尽量将每首诗词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从诗词讲述的故事中进行深入学习。当学生对每首诗词的背景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后,便能更加准确地体会当时诗人作诗时的心情,进而透彻地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好相关的语言,确定科?W的教学目标,并强化学生对人文情怀的感受。
教师在对小学语文六年级的古诗《别董大》进行教学时,学生只能对其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进行字面理解,而不明确高适对景物的描写是出于什么原因。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此诗的深层内涵,教师便可以将《别董大》的故事发生背景进行简单陈述,使古诗词的背景文化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并按照 由大到小的方向进行介绍。例如,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这是一首送别诗,之后再详细地介绍。如此一来,学生在详细的文化背景下便明确了古诗的产生背景,使学生的人文情感得以强化。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在我国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学生能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提高学习兴趣。古代诗人在进行作诗作词时,往往会融入个人的生活感受,然而其所描述的生活又高于其生活。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第一,导入情境,教师在对《商山早行》进行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将创设出的情境定位在烟雾蒙蒙的早晨,通过各种动物的叫声打破宁静,这种画面感十足的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鉴于之前情境的创设,学生便会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早行?要去哪里?这种求知欲望便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对创设的情境进行感悟,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商山早行》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著,虽然唐代离我们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通过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习效果也十分明显。
3.对古诗词的诗句细化解析,提高学生文化情感
对于学生而言,古诗词中的诗句十分抽象,但从字面的理解很难明确诗词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内涵。这是因为古诗词是诗人通过文字的浓缩形成的,在诗词的制作中,很多诗句还采用倒装的方式进行组合,并对一些潜在的含义进行省略。这正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的障碍。为此,教师必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古诗词进行讲解,对诗句进行细化解析时要具有针对性,进而使学生对古诗词形成正确的理解。
比如,教师在对李白的《赠汪伦》进行讲解时,要对诗句进行细化解析,让学生体会到诗句中抒发的友情。同时,教师也要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自然景物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深入感悟李白内心情感世界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中国诗词文化中那种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教师还要对诗词中的特殊表达形式进行解释,例如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踏歌”,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教师便需要对“踏歌”进行单独的解释,即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
4.深入探究古诗词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5
【摘要】古诗词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奠定了它在文化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古典文化悠久灿烂,古诗词便是古典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而我们课本中所选择的更是古典文化中的精品,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到的内涵更是丰富深刻,有利于对学生传输思想道德教育。本文通过对苏教版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特点分析,讲述了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内涵,论述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规范。
关键词 古诗词;古典文化;思想道德;高中教学
一、古诗词的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古诗词就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发展,由诗经开始,经历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一步步演变,从而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最早出现的《诗经》,内容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将周代社会生活以诗歌的形式展示在人们的面前;楚辞是一种心诗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运用了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汉赋是一种散韵结合的文体,专事铺叙,其内容有描绘宫殿城市和帝王生活,也有记述旅人旅行经历和怀才者的不遇之悲愤,也有描述大自然的禽兽草木;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最为珍贵的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将古诗词的发展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无以为继,所以另辟新径,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显其瘦劲;元曲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剧曲与散曲,它大多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是一个种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的艺术形式。
二、我国的古诗词教育
我国一直都注重文学教育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了古诗词教育,它更是古诗词教育的重中之重。古诗词教育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精华的传承,其丰富的内涵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古诗词也更加重视,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传输形式。
苏教版语文课本中对于古诗词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多样性。在教学要求上,过去往往只是要求学生对古诗词基本的背诵、掌握,现在却也也更加重视古诗词中的情感和内涵。教材的改变,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加开阔,对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古诗词与思想道德
古诗文中有关思想道德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典型的有品德言行、远大志向、爱国忧民等多方面内容。品德言行的发展对一个人来说,是完善自我的重要因素。儒家思想中讲道德“修身”就是指的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也就是修身立德的意思。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周敦颐先生“盛开于淤泥而不被污染,灌注于水而不显得妖媚”的清高,各人的“德”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一个方向。再然后就是远大志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小于个人,有大于国家。如心忧天下,乐民之乐的思想,如乘风破浪,直挂云帆的抱负。另外的就是爱国忧民之心,心系国家,心存人民,崇尚正义。“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即使生命即将终结,却也不忘卫国;“可怜白发生”辛弃疾,年老体弱,报国无望,唯有哀叹。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可见古诗词与思想道德息息相关。
四、古诗词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的途径
对于从古诗词教育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我们需要把握好思想道德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要避免空洞的说教。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教育途径有两种:
(一)以情感带动教育
古诗词中的情感,是学生与古诗词沟通交流的纽带。因此,使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情感,爱上古诗词,学会多角度欣赏古诗词,从而使学生和古诗词之间达到相互作用的效果。
首先,要从让学生感受诗的情感着手,使学生对古诗词心向往之。在讲授古诗词之前,可以先讲述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小故事,或者作者的生活经历,或者当时的社会背景等等。比如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可以从辛弃疾本人的生活经历和当时时代的社会背景来讲,也就是南宋时期国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首先面对金国,毫无反抗之力,好不容易金国灭亡了,紧接着又是更为强大的蒙古国,可见时代的不眷顾。另外辛弃疾本身的经历,他小时候亲眼目睹了汉人如何的被金人欺凌侮辱,于是,从小立志回复中原报国雪耻,突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正式讲课前的这段引人入胜的导入故事,极大的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同学们自然会就会有更高的期待,对其产生浓厚兴趣,这样通过辛弃疾的爱国史就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活生生的案例了。
(二)以道理使其通晓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古诗词中的道理启发学生。或许有人对此有疑问,古诗文重在抒情言志,哪有说理的意思,其实不然,古诗词中的“理”,凝聚在诗意之中。以小见大,通过其塑造的诗意,让人如临其境,置身其中,这样感受就更加真切,以此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古诗词教育中,晓之以理,是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途径。
五、古诗词教育中提高思想道德的注意事项
(一)要善于观察历史,用辩证的观点去学习传统美德,要注意特定历史时期的传统思想道德。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其中体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之心,但结合当时的社会来看这种忠君爱国有其局限性。因此,在教育的同时要注重时代性,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扬弃”。
(二)要学会将传统融于现实,不拘泥于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直沉浸在古人的世界里,就会脱离实际,一切都变成空话,套话,对学生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我们要将传统的思想道德与现代风貌的示例相结合,以此与学生的心灵产生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理解,传统思想道德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六、结语
总之,如果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能够将古诗词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那么,我们所取得的就不只是高中语文教育的的成果,而是语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7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6
一、利用历史人物、典故、古代诗歌等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古诗词、文言文,还有更多介绍中国传统民俗、独特风情的文章。这些传统的内容本身来源于祖国大地,甚至来源于我们身边,让学生们用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心态和思想去体会、去欣赏,定会在学到语文技能技巧的同时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感叹,因古人的高洁而赞美,为生在这样一个文化资源丰富、山河壮美、人民勤劳的国家而深感自豪。因为这些精髓的内涵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沉默寡言为家人辛苦奔波的父亲,也可能是任劳任怨为家人操劳的母亲,也许更是田间地头老农们嘴里随便吼出的一段秦腔,这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都是中华文化的一支血脉。当我们为学生引导到这里,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就渐渐走入到学生的内心。
二、谚语、俗语点滴渗透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陕西人豪放、质朴的品行在《三枪拍案惊奇》之后,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但这豪放质朴背后隐含的对天地的敬仰膜拜,更应该被你我所关注。好多孩子都在唱这首歌,如果老师们能稍稍指引,他们不是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在这豪放质朴的背后,隐含着多少对天地的敬仰膜拜,多少最简单而易被忽视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语文》课本的最大特色是添加了歌唱和描写和谐社会、和谐自然方面的内容。《看电视》中一家人的互相体谅关心,《珍珠鸟》中人与动物的自然相处,《索溪峪的野》中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都在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感染和教育着学生们。而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文中的美丽风景就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当课本中的文字变成生活中的真实,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不经意间已经成了学生向往的所在。这样不仅免去了枯燥的说教,更是胜过多堂生态道德教育课。
三、以情激情, 情中悟“理”
小学作文教学中,素材的选择取舍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家庭的温馨,父母的呵护是其中极好的素材,但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被宠被惯,与父母的隔阂渐增,从这一角度讲,如何突破学生的这一认识障碍就成了作文训练的难点。
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在诵读《三字经》中品味含义,“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朗朗上口的文字,读起来容易记忆,比一般的说教更易深入学生心理。可能在学生心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触动,但最起码也是个触动。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会慢慢显现。
谚语有:说个篱笆不是墙,哪有女儿不疼娘?说个喇叭不是铁,哪有女儿不疼爹? 《棉鞋的里的阳光》、《胖乎乎的小手》等课文,都是在歌唱亲情,提倡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由于在平时的点滴积累,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爱”及如何向父母表达“爱”,当有学生在课堂上讲“只要爸爸妈妈高兴我就会很高兴”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爱”的火苗正在所有人的心中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将会燃起“大爱”的火苗。
四、让经典的诵读化为气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像这样优美的诗句,美妙的修辞,深刻的含义,正是我们的孩子平时很难接触到的。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孩子们挑选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经典作品,通过诵读,使学生感悟我国所独有的诗词歌赋优美的语言、韵律,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也可以体现这些内容,板报、手抄报、文化墙都可以作为宣传阵地,校园广播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甚至可利用放学时整队出校门间隙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