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格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试卷格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试卷格式

试卷格式范文1

明日做试卷

试卷何其多!

此生做试卷,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试卷累,

夏去冬来老将至。

朝看树被伐,

暮看树成纸。

试卷格式范文2

捐款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一)标题

倡议书的标题大多由文种名单独组成,即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倡议书三个字。

另外,标题还可以由倡议的内容和文种名字一起组成。如爱心捐助的倡议书 。

(二)称呼

一般来说,称呼应该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

倡议书的称呼还可以按照倡议的对象而使用适当称呼。如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广大的妇女同胞们:等。也有倡议书可不用称呼,而在正文中指出。

(三)正文

一般是在第三行左侧空两格来写正文。

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写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

倡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广泛的响应,只有交待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并申明倡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解和信服,才会自觉的行动。这些因素交待不清就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响应。

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明。

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

(四)结尾

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五)落款

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倡议书在写法上有如下要求:在正文部分要写清发倡议的根据,原因和目的,否则响应者无所适从,会造成盲目的行动。在结尾要写上倡议者的希望和建议,最后是署名和日期。

捐款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绝大多数同学拥有健康的体魄,过着安逸稳定的生活,我们是多么的幸运与幸福。但是,当我们迎着朝阳微笑,枕着月亮安寝时,我们是否想到:

在我们射阳,有多少同龄人由于耳不聪,目不明,身体不健全,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射阳特殊教育学校,有许多特殊的孩子们热切地渴望着我们伸出友爱的援助之手!

风雨过后是彩虹。我们都走过十几个春夏秋冬,都曾面临过困难。人在困难之时,是需要帮助的,他人同情的心、温暖的手、友爱的话语可以滋润我们饱经风霜略显疲惫的心,支持我们坚强地走下去,直至见到那一片彩虹。现在,社会上还有不少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难道我们不应该伸出双手,捧出友爱的心去帮助爱护他(她)们吗?春节晚会的《千手观音》向我们阐释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我们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只要我们心中有爱,也会有一千只手伸出来帮助我们。

贫困不是罪,残疾不是错!他(她)们有着一般人所没有的艰辛,他(她)们最需要的是别人的帮助,以便渡过难关。家庭的贫困不应成为成才的障碍,身体的缺陷不应成为人生的困境。

为此,学校特向全体同学发出如下倡议:献出一份爱心,伸出充满温情的手,向贫困生和残疾人捐款,让他(她)们也能像我们一样安心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和健康地成长。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为改变这一切而尽一份力。让我们常怀助人之心,节约一点零花钱,响应帮贫助残的号召,高举爱心接力棒,积极参与募捐活动,只要你尽一份心就能换来别人一个幸福的微笑,只要你献一份爱就能换来别人一个甜蜜的美梦,只要你出一份力就能圆别人一个美好的理想,这多有意义,多么值得,我们何乐而不为!

试卷格式范文3

1、炸春卷是山东的特色菜。

2、春卷是汉族民间节日传统食品,也叫春盘。流行于全国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唐宋以后,立春之日有食春饼与生菜之俗。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炸春卷是一道地道的鲁菜,也就是山东菜。

3、春卷历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据古书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记载:“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可见春日做春饼,食春饼的民俗风情由来已久。有关春卷的谚语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卷——里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这里就是春天,有迎春喜庆之吉兆。

(来源:文章屋网 )

试卷格式范文4

■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于2008年9月21日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期间与考试同步进行,调查对象选取了辽宁、甘肃、浙江、广西、上海、广东、湖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和江西等十个地区的部分考生。所选的调查地区分布于我国的东、西、南、北、中,既考虑了地域的分布,也考虑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因而有较强的地区代表性。调查分《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和《统计法基础知识》两门科目分别进行,对十个地区参加考试的考生,分别发放了每门科目各100份左右调查问卷。

此次调查,十个地区两门科目共回收调查问卷2018份,其中,《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科目1013份,《统计法基础知识》科目1005份。接受调查的考生分别就两门科目的五个内容进行了认真回答。

■ 五点结论

对此次调查问卷的相关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对“试题内容”回答“合适”和“一般”的占95.2%,说明2008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的内容是合适的,符合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也适应了基层统计人员了解统计知识、开展统计工作的需要,得到了广大参考人员的认可。基于此,在一定时期内,考试大纲,以及相应培训教材的内容应保持相对稳定,但不排除随统计改革的发展而对其内容的必要补充,也不排除对现行大纲及教材个别问题的修正。

二、对“试题难易度”认为“适中”的占76%,对“主客观题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认为“一般”的占83.9%,说明试题的难易程度、主客观题型的比例等是大体适宜的,基本符合全国参考人员的现实状况。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试题的难度也应略有增加。

三、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目的,是使统计从业人员掌握必要的统计知识,从而适应基层统计工作的需要。这次主动反馈具体意见和建议的考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出了“统计部门应加强统计培训工作”的意见,反映了广大考生愿意接受培训、渴求统计知识的迫切愿望。今后对统计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任务异常繁重,它所面临的机制问题、资源问题、效率问题等等,都需要下大力气予以研究和解决。

试卷格式范文5

关键词:历史;试卷讲评;注意问题

试卷讲评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进入复习阶段,因其成为主要课型之一而备受关注。恰当地处理试卷讲评中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历史理性思维、改进学习方法策略、提升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鉴于此,笔者梳理近几年来历史教学实践心得,探讨试卷讲评中的几个问题,以期引起各位教育同仁的重视。

一、辩证对待试卷讲评中的“三讲”问题,即处理好讲与评、讲与不讲、集体讲评与个别讲评的关系

1.处理好内容的“讲与评”,做到有讲解、有评价

讲解知识内容与评价学习成果是试卷讲评课最基本的两个要求,教学中应克服重讲轻评,做到有讲解、有评价。

确定讲解内容较容易。一般根据试卷批阅情况,可将以下情况列入讲解范围: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

审题答题的思路、前后知识的联系、整体知识框架、知识的呈现规律、题例的变化等。

学习成果评价则需深入分析,有试卷批阅中的数据统计,有班级整体水平的研判。如,及格率、优秀率、人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差、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班级学习情况在平行班的位置,每道题的得分率等。评价学生个体的答题情况,如,最优的答题思路与方法、独到的见解、典型的错误、激励与表扬等。

2.确定好内容的讲与不讲问题

因课时限制,试卷讲评中需分析卷面,确定讲评重点。讲评内容斟酌取舍,做到有讲、有不讲。

必讲内容包括:(1)出错率、失误率高的题目;(2)课标和试卷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考点;(3)典型试题和开

放性试题;(4)平时教学中知识传授不到位的教学“盲区”等。

不必讲的内容一般包括:(1)试卷中正确率较高、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2)试卷下发后,学生通过自我纠偏已经更正的内容;(3)难度太大,超过教材及课标要求的内容。

3.处理好集体讲评与个别讲评的关系

集体讲评中,反映的是班级的共性问题,多半是典型题、综合题、开放性题,侧重讲方法、思路、准确新颖的观点等。个别讲评时要做到讲评与沟通并重。除具体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解决个别问题,对学习方法、思路指导外,还应在情感交流中鼓励肯定学生,帮助学生增强信心,确立新的发展目标。个别讲评与集体讲评两者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教学中应配合使用。

二、做好“三个侧重”,让试卷讲评助力学生下一阶段成绩的起跳

1.试卷讲评中应侧重分析失误的原因

实事求是地讲,学生答题出错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除纠正失误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失误的原因,避免同类错误再次出现。仔细分析历史试卷中答题失误的原因有四种情况:(1)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可能有教师讲解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问题;(2)知识记忆不牢固;(3)答题中审题不清,知识切入点不准确,思路、方法不科学;(4)非智力因素影响,如,粗心大意、书写潦草、答题不规范等。以上几种情况均需个人对照分析,并明确今后改正的方向。

2.讲评中应侧重答题方法的指导

试卷讲评中不仅让学生明确正确答案,更要重视对题例的解答方法、步骤、技巧的讲解。答题方法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指导学生学会读题、审题,理解题意,准确把握答题方向。(2)指导学生理清答题步骤,注意答题的条理性和规范性。(3)题型不同,区别对待,看分给答案。如,做选择题有排除法、单刀直入法、对比分析法、材料题解法,答案有三个来源:①细读材料,答案在材料中。②材料给出答案方向、范围,答案在学生课本之中。③联系现实与实际,答案需要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分值越高,做答时越要全面分析,严密推理,逐条陈述,切不可一两句话敷衍。(4)答题顺序先易后难,仔细检查,时间有余时,在大题、难题、答案不够确定的题目上补充完善。

3.应侧重讲评后的巩固措施

试卷讲评过后,应根据答题情况和课堂反馈情况,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讲评后的教学效果。巩固措施主要包括:(1)请学

生将答错的题全部在试卷上更正,以备复习。(2)将自己在考试中

出错的问题归纳整理在“错题集”中,以便随时拿出来学习巩固。

试卷格式范文6

【关键词】命题思维;答题思维;思维差异;纠偏策略

一、原题再现

送何遁山入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答:____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答: ____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福建卷的诗歌题均总分6分,均分为3.69分,难度值为0.615,与福建语文总卷91.3的均分是相对应的。应该说难度适中,能照顾到大部分考生,也能突出个别优秀学生的能力,很好完成高考命题的要求。

二、命题的思维

(一)考什么:本次诗歌题第一小题考的是对炼字的分析,第二小题考的是对作者向往自由生活这种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二)怎么考:本题以一道送别诗为题材,写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及送别友人后的想象。以两个简答题为形式,直接提问,较为简洁。第一小题难度较小,考的是学生旧知识与新题的结合能力;第二小题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让学生以想象的能力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但开放度不够,仍约束在作者的情感里。

(三)为什么这么考:第一小题是考对个别字词的意思的理解,是D层次的鉴赏评价,是所学知识的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的相结合。第二小题则考查的是作者所想象的情境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能力层级方面,是D层次的鉴赏评价,要求考生能进行分析综合,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两个小题难度是由易到难的阶梯设置,能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发挥空间。

三、学生解答思维

(一)思维过程:学生先对诗歌进行阅读,从诗的题目、意象及相关注释获得关键信息,经过与平时考过的题型进行对比分析,获得解答两道题目的方法和步骤。

(二)思维结果:第一小题,能写出“绿”充满生机的意思,但有些学生没往动态和韵味思考。第二小题则对第三联的想象由于受“征衣”的约束,出现想象的偏差,往战争方面想象,第四联则在注释的帮助下,能联想到对归隐生活、自由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上。

(三)思维障碍:第一小题的出错,主要源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全面思考能力的缺乏上,只对其中一面进行理解,如对“绿”本义的理解,但在对树林动态的表现和诗歌韵味的增加上,出现思维的短板和缺失,是思维能力整体性、全面性的欠缺。第二小题的出错,则源于思维不够灵活,较为死板,才会对“征衣”只有“战士所穿战袍”的定式理解,不懂灵活变通,在知识点的调用和转移上的能力不够。

四、教师讲评思维

(一)学生应答思维和命题者思维间的差异:第一小题考的是旧知识与新题的结合能力,要求把所学知识进行直接应用后再进行间接应用,而学生只在直接应用上能答到位,对于新题的结合能力及知识的间接运用,由于缺乏思维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出现答题不全面。第二小题考是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但学生由于思维的灵活性及探究度不够,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二)纠偏策略:针对第一小题,应该多训练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能力,并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去考虑问题,对问题尽量多角度理解解答;针对第二小题,要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有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求教师在对本题诗歌讲评时要多设置一些相关情景,慢慢培训他们思维的全面性、整体性及灵活性。在对第一小题的讲解上,可以引入其他诗歌对景物描写的各方面解析,如动静、正侧面等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对景物的分析能有更为全面和整体性的理解。在第二小题的灵活性训练上,应该多举一些与众不同的、别出心裁的题型进行训练,如苏轼《定风波》虽遭贬官仍乐观的心态,都是一些脱离旧窠的例子,让学生学会不能定式思维,要灵活应变,在正向和反向思维上、灵活创新思维上进行反复训练,避免过多的惯性思维。

五、试题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诗歌作为必考的一道题,由于已出现太多经典题型,故历年出采者甚少,想要有所创新不容易。这次用了宋诗,算是思维模式的一次小小的创新,脱离了唐诗和宋词的定式,并且宋诗偏向于说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对当下学生也算是一种变相的锻炼,符合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这是一所送别诗,但并不是像以往送别诗那样只是抒发离愁别绪,一片愁云笼罩,而是由送别朋友写到对自由生活、惬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考查,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及所学语文应用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1、题目的立意思想值得商榷。本诗的主旨是写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就有点要脱离现实社会了。而目前我国社会由于物欲横流,产生很多不良思想,道德体系受到冲击,导致很多人有避世思想,高考诗歌再这样考,就会加重这种思想的泛滥,所以建议还是要以积极乐观、勇于拼搏、坚持毅力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主旨为导向来考查学生,才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2、设问上,缺少手法上的提问。本次诗歌题主要考炼字还有想象理解能力,在第二题的设置上没有阶梯式的问法,难度一下子拔高,建议应该先考手法上的运用。只有重视修辞、表现等手法,才能慢慢去熟悉它,灵活运用它,最终实现对语文能力的掌握。

参考文献

[1]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