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与养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保健与养生

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1

衰老年龄与机理

(1)现代医学认为:人在20岁肌肉、动脉系统、心脏、喉头、胸腺和大肠就开始衰老了,30岁开始食管、气管、胃、咀嚼肌、肾脏、输尿管、膀胱、指甲开始老化,40岁开始衰老的有软骨、骨、静脉、硬膜、毛发、耳鼓膜,50岁开始衰老的有肌腱、牙齿、红细胞、皮肤,60岁开始老化的有神经、角膜、巩膜等。60岁以上的老人较25岁的青年人的心脏排血量减少10%~40%,骨质增生达100%。

可以看出,人体内器官先行老化是不易发觉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以外表老化的形式出现,此时衰老的器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2)中医认为:早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中就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女性在35岁左右,阳明经脉气血开始衰减,表现在容面憔悴,头发开始脱落。42岁左右,开始头面部的三条阳经气血衰减,头发开始变白。49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气血衰减,月经停止,身体显出衰老。

内经又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男性在40岁左右,肾气开始衰弱,头发开始脱落而变得稀疏,牙齿开始松动和枯槁。48岁左右,肾气明显衰弱,肝气开始衰减,面部憔悴,鬓发开始花白。56岁左右,肾气明显衰弱,肝气开始衰减,表现为筋骨不灵活,动作迟缓。64岁左右,肾气大衰,形体显的衰老,牙齿头发也脱落。

以上这些是中医对人正常衰老的认识。现代医学对衰老的研究认为:人体衰老有内因、外因。内因有遗传密码传道转录的偏差,胸腺萎缩和腺毒降低,专门基因激发了衰老分子生物钟,生物膜的脂质进度,气化分解和损伤,神经内分泌失调,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蛋白质变性等等。外因如社会的安定,环境的污染,工作的紧张,精神的压力过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没有规律,运动过少,慢性病的折磨等等,均是造成衰老的重要因素。

如何及时发现体内器官衰老

自我检测体能:①如爬山、爬楼是否心慌气喘,了解心脏的代偿功能。②如讲话时常不能准确进行言语表达,就有脑衰的可能。③饮食是否如常。④大便小便有无异常改变。⑤有时只有非常微小的不适,可能疾病就已发生。如我们在体检过程中发现有一些陈旧性的心梗,在询问过程中患者往往讲没有明显症状过程。如某位医生两只手稍微无力,后经核磁共振检查,已经出现轻微的脑梗死。

按时到医院体检及中医对人体健康的检测:①西医健康体检:体查能让你了解肌体功能衰减老化及体内的垃圾是否过多,如做心彩超能了解心脏的冠状动脉改变,心瓣膜改变。如查血化验,了解血脂高、血尿酸高等,应给予清除。如查一滴血,可以了解你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②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检测: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检测主要是对受检者进行“望、闻、问、切”,收集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否良好,收集受检者是否有慢性疾病史,给予中医的辨证分析,确定受检者属于“阴虚型”、“燥热型”、“痰热型”等何种体质,从而用中医中药给予调理,达到体检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③经西医体检、化验的数据,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确定是否是“亚健康”、“亚疾病”,用中医中药给予配合调治。如“TDS”亚健康检测,实际上就是运用人体的经络学说,探测人体潜在的一些疾病。

防衰老要点与养生保健

防衰老要点:①生活相对规律:女士在40岁以后,男士在50岁以上者,最好把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处理好,有规律的生活是最好的养生。②饮食忌暴饮暴食:医学专家提出的“饮食革命”已经得到不少高血脂、肥胖者的认可。据统计:50%的癌是吃出来的,对煎炸、腌卤等食品不吃或少吃为佳。③科学的饮食结构:较低的饱和脂肪酸(指动物性脂肪),较低的胆固醇和较低的总脂肪水平,较高的优质蛋白质(如奶制品、瘦肉),丰富的蔬菜、水果,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精细粮食)。所以现代社会上流传顺口溜:“早上吃得像公主,中午吃得像地主,晚上吃得像乞丐”。有一定的道理。④忌烟,少喝酒。⑤适度的运动:A.度:不同的人运动量不同。B.序:循序渐进。C.恒:持之以恒。⑥有慢性病者应抓紧治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⑦保持健康的心理:热爱生活,工作积极向上,不畏困难,拥有较强的适应周围各种环境的能力。⑧按时体检,一般1年查1次,最迟不要超过2年,有慢性病者,对个别有病器官应半年检查1次为佳。对检查出来的异常指标应及时处理,加以防治。

养生保健要因人(阳亢体质、阴虚体质),因年龄,因性别,因时(中医认为春夏季节应晚睡早起,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因地(东西南北中的人群体质不同)而异。

养生保健应当在医生的指导及中医辨证下进行(辨脏腑、辨经络、辨阴阳)。

养生保健要循序渐进,不要心血来潮,要有计划,平常与强化相结合。

养生保健的注意点:少吃或不吃各种保健品;不要轻信广告,要有识别能力。

抗衰老的食物及中药:①蔬菜与食品:洋葱、竹笋、香菇、白果、核桃、玉米、荞麦、干果类等。②中药:大凡有补肝肾、补气之品均有抗衰老作用,地黄、枸杞、人参、黄芪、冬虫夏草、灵芝、百合等。③方剂:六味地黄丸、人参养荣丸、百龄胶囊、银杏叶片等。

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2

【关键词】养生思想;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22-02

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作为将来医疗事业的主要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健康养生思想培养任务是巨大的。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健康养生思想的树立关乎医疗事业从业者的工作时限,同时也关乎健康养生思想的模范树立。健康养生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现今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先古时代亦被关注。“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因此,养生的问题值得中医药院校师生关注。

一、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具备养生属性

从体育课程的视角分析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古代传承至今的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同时传统保健体育还具备了养生及预防疾病的功能。对于一般医疗手段施治而言,传统保健体育更加注重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控制自我心理及生理活动,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对于医学不断进步,医疗手段增多的今天,参与传统保健体育锻炼,不但绿色低碳环保,对于体质虚弱、疏解心理压力、慢性疾病防预者有明显的养生作用。

二、中医养生思想

中医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认为养生是在未病时,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提高抵抗疾病能力,避免病邪入侵,而达到防预疾病的作用。其主要通过积极调养身体正气、顺应自然、养性调神、不妄劳作、节制饮食等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养生思想两者契合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实践积累的瑰宝。其不仅具备强身健体、益智防病的思想指导,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终生体育、培养学生养生保健的重要实施途径。因此,不能把中医药院校中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单一列为体育课程。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与中医思想的形成和完备,有莫大的关系。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养生防病的思维模式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灌输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同时,应把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看成是治未病养生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手段。

四、培养与落实

中医养生思想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培养、落实是一个复杂的体教结合、医体结合、医教结合的综合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大纲规划、课程教师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如何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等四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教学大纲规划。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关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授课计划的落实、课程考核办法、教学反馈评估等,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如何教学、如何实施、如何考试及学时如何分配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它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使中医养生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有效落实,必须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开始,设置以中医养生思想为指导思路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从大纲上规范教学的实施,明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考核的办法,使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具备纲领性指导思想。

(二)课程教师的培训。现今,在中医药院校担任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主要还是以学院派体育教师为主,鲜有中医药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为了能让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渗透中医思想,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师进行中医养生思想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现今,大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忽略的,同时,教师为适应学科的需要,健全学科知识体系,适当进行培训亦是理所当然的。

中医药院校中具备中医养生思想完整体系的中医学课专业背景的教师,教授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可行的,其意义和作用在于,全方位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进行中医思想的培养,并涵盖在体育教学中。

(三)课程教学中落实。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在业余锻炼中被广泛提起。而实践中应该是生命在于适当适度的运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说明了运动要养成习惯,同时适度适当。然而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来说,每位学生运动的适当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此与中医中辩证施治是同一个道理。因此,要想全面落实中医养生思想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况,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状况,进行分组分类教学。教学的内容相当,但是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体能训练目标;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养生手法训练等,以期达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内容。

(四)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能传授给学生各种实践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并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中医养生思想。但中医养生思想是一个体系完备的理论,不是单一功法的锻炼和思想的培养就是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中医养生认为,辩证认识自己的身体,顺应自然四时,起居有常,饮食调配,养性调神,动静结合,不妄劳作,方能全面使人体气血阴阳得到调整平衡,从而发挥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马英.中国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中医学思考[J].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2009,2(2).

[2]韩洋.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的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9):74.

[3]袁跃,吴桂平.论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体育的社会功能演进[J].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2013,1(2).

[4]王博.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思路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

[5]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

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3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细胞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65-02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创新不断涌现和竞争不断加剧的重要时期。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而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第一要务。教育观念的更新,首要更新的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庞大的师资队伍,他们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是课堂和实验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中最有力的影响者,毕竟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多学科、多层面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

细胞生物学被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是在生命科学领域和高等教育体系中均占有重要位置的前沿学科。医学领域的许多重大发现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对医学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意义日益突出。在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细胞生物学课程,在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培养科研思维的同时,如何利用课程授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好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一环,是我们当前面对的教育课题之一。我们在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对改革的迫切性、系统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教育观念更新是前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认识到忽视能力培养是制约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着教学计划和教科书一章一节地向学生讲授,学生熟背理论而与实践脱节。二是忽视自主能力的培养,限定领域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主张学生的自主发挥,学生理解书本但不会思考。三是忽视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只学习已有结论和经验,忽视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和形成结论的深入研究[1]。在实现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导师及教学团队的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前提,也是基础。各指导教师的创新力的保持和对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学习有助于保持教学的生命力。

2.师资队伍加强是保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曾说过:“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重视提高研究生本身的质量,更要重视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质量。”[2]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关系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师生双方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并认为导师的学术素质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3-4]。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业务精湛、勇于创新、师德高尚、教风严谨,梯队合理。搭建技术力量雄厚的师资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强有力的保障。我们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重引进也更重培养,引进看学历、选专业、重学缘,培养分批次、重坚持,力求优势互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以小型的学术报告会的形式加强交流,互助共进;在梯队建设上,看重专家教授的经验,也注意吸纳思维活跃的中青年学者;并依据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学生的兴趣主导,确立了双导师制,并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二、深化课堂改革,推行创新课堂

1.课程设置合理化。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做到适时调整,丰富选课资源的同时,加强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2.优化教学内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要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优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建立在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知识作为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研究生阶段知识的获取不应该局限于本科阶段的某一本教材的重复拓展。我们在课堂设计中集思广益,打破教材的局限,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设置了十个小的专题题目,专题内容涉及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及其创新、前沿知识、热点领域,并充分考虑细胞生物学与医学的密切关系。如细胞通讯、细胞信号跨膜转导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端粒、端粒酶和肿瘤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细胞骨架与运动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举例(原因分析、分子细胞学调整、研究进展)等。学生既能从中巩固提炼的基本理论框架,又能获得丰富的前沿信息,在学习中还有助于科研方向的确立和科研思维的培养。

3.改革教学方法。我们在前几年的教学中留心对研究生的理论基础、能力水平和喜欢的教学模式做了问卷调查,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阶段学生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已经具有比较广泛、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向往自由的思维和互动表达。综合研究生的特点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试行教学方法改革,彻底改变教师灌输知识的单一模式,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担负引导、组织实施、总结和考评的职责,更多的时候也是讨论和争论的主体之一,变师徒关系为伙伴关系。具体实施是依据学生兴趣分组,3~4人/组,组内分工协作,依据自己所选的感兴趣的专题查阅资料,开展讨论并推举一人以PPT文稿的形式图文结合在课堂上汇报讲解,同学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做针对性的点评、补充。创新的课堂组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保障了自主学习的效率,协作中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课堂表达和提问互动有效地活跃了学习气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学生综述及表达能力。此种形式受到了选课学生的一致好评,也吸引了更多的研究生加入我们的学习队伍中。

4.考评手段合理化。在转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模式的同时,打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的划一呆板的考评制度。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课堂表现和实践实训,各占50%。课堂表现的评价中以小组汇报讲解中的综合能力表现作为主要的考评指标,并逐步完善了评分标准,简介如下:基本原理简明扼要、切中要点、通俗易懂;研究应用举例典型、兼顾多方面;重视结果分析(尽量使用图表);重视技术发展的进展和研究理论进展(突出新意)。除了陈述者有奖励分之外,课堂提问及回答者都有酌情加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课前准备、课堂提问、课后总结的学习资料都可以组织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学习档案也可作为酌情加分的因素。

三、反馈与思考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新的考评方法改革的突出优势在于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但在试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待于改进的问题。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需要合理调研,依据社会、培养目标和学生主体的需求做出调整,充分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优化上,学生更注重研究进展的讨论和热点文献的分析,教学内容需要每年更新,不能一成不变。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试行讨论式课堂的问题反应在四个方面:个别小组成员因自制力不强、计算机水平限制、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等原因对所选专题的基本理论或研究进展陈述不清楚,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同学对该专题领域的学习。在课堂汇报环节,受部分同学表达能力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课堂进展的节奏会略显拖沓。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部分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综合能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锻炼,也有个别学生在混学分,并没有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且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体系中,给学生公正、全面、合理的评价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热情,但其过程是相当烦琐的,需要教师团队比较多的精力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能更好地配合教学改革的推进。

四、展望

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更需要创新能力。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多体现在实践实训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学院、导师和学生等多个主体的重视和参与,但基础是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导师或导师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保持教育改革的热情,及时地发现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拥有足够的改革的勇气和决心。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技术、方法的不断提高完善,才能真正推动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江龙华.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7,(5):102-105.

[2]周晋,王树叶,刘述川.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创新[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787-789.

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4

[关键词] 保健类图书 市场 出版乱象 规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0)06-0060-04

现在书店,不管大小,中医保健养生类图书都摆在显眼的位置,占据了相当大的展柜,品种也是五花八门,健康理念众说纷纭,书名更是千奇百怪,市场销量稳步上升,十分抢眼。前有洪昭光关注亚健康的《登上健康快车》,后有强调饮食的《食物是最好的医药》,再有关注人体健康的《人体使用手册》,又强调自我养生的《求医不如求己》《从头到脚说健康》等。作者也是各领,有知名的教授专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硬被杜撰出来的“大师”,但是他们的图书销量却一点也不比真正的专家逊色。

在中医保健图书市场繁荣的背后,却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真真假假,令人眼花缭乱,稍不留神就落入伪健康图书的圈套,有点像当年财经类图书的畅销情形。与经管类图书有所不同的是,中医保健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人命关天,弄不好会让人误入歧途,损害健康。

前有畅销保健图书弄虚作假的刘太医的《刘太医养生》,后有林光常的《无毒一身轻》红极一时,再到最近假养生专家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世上是不是有神仙》――李一道长等,可谓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有人因看了他们的书,听了他们的讲座而误入歧途,本来健康的身体因错误引导而导致身体不适,不好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有病不吃药不打针,最终加重病情,延误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劣质健康类图书的社会危害由此可见一斑。那么医疗保健图书出版乱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1 医疗保健图书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中医保健类图书销售火爆,连续数年领跑图书市场,中医养生明星也诞生不少,洪昭光、中里巴人、吴清忠、马锐凌、萧言生等成为老百姓的“健康守护神”,医疗保健类图书的畅销有其强大的社会动因。

1.1 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医保健意识的增强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由追求温饱向追求小康型转变,当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生活要求得到保证后,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便上升为老百姓生活中很重要的诉求。以前人们的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没有能力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今经济条件大为改善,老百姓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自发地希望了解保健养生知识。在很多社区、图书馆或书店,一旦有健康专场讲座,都会人满为患。老百姓也常常去药店自行购买滋补药品、非处方药。老百姓明显增强的中医保健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医疗保健类图书的畅销态势。

1.2 医疗体制改革的大环境

医疗体制改革以前的个人医疗费用完全由单位和国家负担,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是很强,认为即使生了病,也不愁报销。自从我国全面推行医疗体制改革后,个人的医疗费用负担加重,一旦发生严重疾病,将难以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这使人们预防疾病及自我保健的意识增强,除了进行积极锻炼外,也渴望了解有关医学保健知识。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老百姓看病不仅贵,而且看病难。当人们出现亚健康或生病时,总会希望通过自我学习,来增长医疗保健知识,甚至渴望或迷信食疗或五花八门的偏方奇法。很多人都渴望通过少花钱实现健康,“中医养生热”便由此出现。

1.3 对保健图书的盲目信赖

人们获得医学知识的渠道主要来自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及图书,而图书是这些医学知识传播媒体中最系统、最详细、最方便、最权威的工具,因而从保健类图书中获取的知识是最好的方式。

其中《求医不如求己》这样的推广自我养生保健知识的图书就迎合了很多读者的需求,从而大行其道。有些保健意识较强的百姓常常会定期购买保健图书,再加上相关媒体的宣传,推动了保健图书的销售。

2 医疗保健图书的策划包装比较到位

2.1 图书传达了全新的健康理念

近年来出现的中医保健类图书和以往医学图书的区别在于,这些图书向人们推行一套新颖的自我养生健康理念,语言通俗易懂,提供的保健养生方法简单具体,很多健康理念都是通过作者本人的亲身感受传达出来,告诫人们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使疾病扼杀于萌芽状态。这样新颖通俗的生活化论述方式有别于传统医学图书严谨刻板的理论说教,从而赢得读者的欢迎。

以往认为医生是应该为病人服务的,而洪昭光等则在书中讲述的是医生也更应该为健康人服务。他认为在救助病人的时候是为他重新获得健康,如果在他没有得病的时候给他一些帮助,哪怕是三言两语,就能使他保住健康而不生病。

而备受关注和遭质疑的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先不说其科学性,他善于把疾病保健和老百姓常用而且容易做到的食疗贯彻于书中,博得了老百姓的喜欢,后来证明有些观念是错误的,当时却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信以为真,盲目地照书上讲的偏方去做。可见一些比较新的理念容易被市场接受,很多出版社正是迎合了老百姓的口味,但是忽视了其科学性。

2.2 图书作者的名气大,具有权威的说服力

《登上健康快车》一书由洪昭光等3位医学专家和6位院士,以大专家小口气的方式撰写的。洪昭光是北京安贞医院的心血管病教授,卫生部心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其专业造诣很深,且善于将艰深的医学知识用浅显的百姓语言表达出来。洪昭光教授曾应邀在中央直属机关和各省市的机关连续作了数十场生活方式和健康的专题报告,场场爆满,很受欢迎。其专题报告最初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为传阅,并流传于各地。这不但是由于洪昭光教授的权威的专业知识,赢得大家的信赖,而且该教授善于把医学知识的介绍做到极致,其写作方式易学易用,观念新颖,语言通俗幽默,易于为大众接受。

而非医学专家张悟本却被包装成拥有各种头衔的名家,让老百姓趋之若鹜,最后才发现一切都是伪造的。

2.3 图书制作与市场化运作比较到位

这类保健类图书的制作迎合百姓的口味,贴近市场化运作。《登上健康快车》一书的装帧以时尚打眼的红色为封面,既符合畅销书的包装醒目的要求,又符合百姓追求喜悦的心理要求,有重点分层次地配以作者的照片和主要观点,正文字体大,间距宽,符合老年人阅读的习惯。

《健康忠告》的封面则以白色为主,配以绿色的基调,使读者有清风扑面的感觉,让人有一分安静,平和的阅读心态。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更是用老百姓喜欢的语言刺激其购买欲望,特别是在封面上一些鼓动性标语,比如让你多活几十年的书,高血压、糖尿病不用终生服药。这些图书的内文都是非常口语化的语言,充分考虑到大众的知识层次及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阅读习惯。书的印刷质量较高,且定价偏低。所有这些无不

是为读者着想,更大程度地吸引了读者。

2.4 策划包装,吸引眼球

保健及健康类图书的畅销是与营销宣传策划运作到位分不开的。《登上健康快车》的作者洪昭光等在中央及地方机关的报告和手抄本的流行本身就具有宣传效果。同时各类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造势,极大地推动了图书的销售。再加上图书出版前后,在各类媒体的宣传,举办各种首发式和作者签名售书活动,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讲座活动,以作者火热的人气为该书销售助力。并举办了读者评书活动,以读者的反馈形式推动销售。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完全就是策划和宣传营销的产物。张悟本首先是以高级营养师身份在北京各个社区进行健康养生讲座,有一定的名气,很能够讲;后被推荐到中央电视台《大国医道》节目担任《食疗》主讲,后来在湖南卫视《百科全说》专讲他的《食疗》养生之道。书商借此大肆炒作《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取得了几百万册不错的销售量。这完全是策划和包装营销的结果。

张悟本曾表示,每天一斤绿豆煮水喝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治肿瘤等,其身份经媒体披露后遭到质疑,卫生部否认其养生专家的身份,而多位专家也对其理论进行了批驳。直到张悟本及其吹嘘的所谓养生理念被揭穿后,才把图书从各地下架。在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好书也有赖于宣传和营销策划,并且这种策划贯穿于图书出版的始终,包括售前、售中、售后。没有到位的宣传及营销策划,读者就很难对这些书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购买欲望。

3 医疗保健图书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由于医疗保健类图书和其他图书一样,没有更多的科学规范和内容把关限制,准入门槛过低,所以这类图书的出版很难区分真伪,表面繁荣,实则混乱。特别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一般大众,更难辨别内容的真假。医疗保健图书的众多作者中,有真正的专家学者,也有奇谈怪论,纯是忽悠的伪专家。医疗保健图书的内容也是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真伪并存。

医疗保健类图书的内容关系到读者的健康,没有基本医学知识的老百姓很难识别医疗保健类图书内容的正确真伪。如果整个医疗体制不进行改革,真正的医学专业人员继续袖手旁观,不肯为老百姓写点科学普及图书,那么刘太医、林光常、张悟本还会接踵而来,继续危害读者的健康和权益。

3.1 作者的一家之言

近年来出现的中医保健类图书向人们推行新颖的自我养生健康理念,这种新颖通俗的论述方式虽然有别于传统医学图书刻板的说教,容易被大众读者接受,但是一味迎合通俗,缺乏专业医师的严谨,所讲内容往往缺乏科学依据。

有的作者为了吸引读者,追求轰动效应,抛出一些奇谈怪论,让人以为自己原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比如,《无毒一身轻》的作者林光常教人吃地瓜,刘太医的养生术是不吃调料,喝牛皮汤,中里巴人的秘笈就是推腹,跪着走路,敲胆经,张悟本的法宝是吃绿豆、生茄子。《不生病的智慧》的作者马悦凌推荐吃生泥鳅,最近沸沸扬扬的李一道长的养生秘诀是用电通经络。种种养生“神话”的频频破灭,暴露出民众科学素养的缺失、社会诚信的危机和出版人职业操守的丢失。

这些包含伪养生、伪健康理念的图书吸引一些对于基本医学知识不太了解的读者盲目购买,从而误信之后导致不适或致病,危害了读者的健康和权益。

有的保健养生图书只是作者个人的观点,或者纯粹是中医爱好者自我养生的个案观点。这样的个人健康理念并非适用于每个人,适不适合自己,是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来定。有的健康图书说法过于笼统,没有对不同读者的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其结果必然不利于读者的身体健康。

甚至不同的中医保健图书所讲内容还相互矛盾。以前讲睡觉时的姿势,有的书说左侧睡,有的说右侧睡,有的说仰卧等,莫衷一是,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让人无所适从。有的书中提出“洗脸要用冷水,有利于脸部等部位血管收缩和舒张,有利于健康;有的书却认为洗脸要用温水,有利于清洁毛孔。我们一般病应该上医院看医生,有的书却说《有病不用上医院》《医生向左、病人向右》,真不知道医院和医学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这些书虽不是医生写的,却居然是畅销书。

3.2 出版者的杜撰

现在的出版商也存在浮躁的风气,很多保健养生图书的编写不是出自专业人员之手,而是出版商招聘一批“”东拼西凑,然后由所谓的专家挂名,为的就是经济利益。“”一个月就能拼凑一本书,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广泛征集奇谈怪论。书中的观点往往未经科学实验、科学论证。

一些号称保健专家的作者,也是因为先写书成名后才成为所谓“专家”的,而不是成为专家后才写书的。这些粗制滥造的养生书籍鱼目混珠,引起广大读者的极大不满。最近被出版人和电视台包装出来的张悟本,以及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李一道长,都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掀起一股反伪医学的潮流。

3.3 真正专家的缺位,假专家大行其道

医药保健养生知识理当由专业的医学专家来进行普及。但是在现代这个物欲横行的年代,专业的医学专家,特别是级别较高的专家“不屑”做这种医学普及工作。有出版社找很多大的医院专家,约他们写些对老百姓实用的科普医药图书,对方一听是出一本科普图书,不光稿费低廉,而且得花时间,费脑筋,远不如看病人、做手术等来得划算。而年轻点的专业医疗人员,他们觉得科普图书提升不了自己的医学水平,而且在晋升职称等方面,科普图书比起专业著作来说,分量会大打折扣。反而现在很多科普图书,大部分是些非医学专业人员在写作,他们有的自学了点医学知识,有的自己也一知半解。所以造成真的专家不愿意“出山”写作,假的专家大行其道的尴尬局面。

比如,曾经销售火爆的健康图书《人体使用手册》的作者吴清忠并非学医出身,原本是台湾投资商人,因个人疾病接触中医,后辞职专门研究医学。《求医不如求己》的作者中里巴人自称为吴清忠的中医启蒙老师。《刘太医养生》的作者刘太医自称为是明代太医刘纯的后人,已涉嫌制售伪劣产品和诈骗被拘捕。《无毒一身轻》的作者林光常因欺诈也受到法律制裁。提倡吃生泥鳅的《不生病的智慧》作者马悦凌曾是被辞退的实习护士。《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作者假养生专家张悟本的诊所已被关闭,所有的图书都在书店下架。

据调查,医疗保健类图书畅销榜的前20名里,作者出自专业医生之手的仅有3本。畅销医学保健图书的很多作者并不是医学专家,甚至有的作者因资质造假、涉嫌卖假药而被相关部门进行查处,图书下架,遭遇读者退书。这明显有别于欧美健康类图书。在欧美,医疗保健类图书的作者基本上是医学专家。我们应借鉴欧美国家健康图书出版的规范做法,进一步规范国内的健康图书出版。

3.4 医疗保健类图书缺失大众诚信

中医养生书连续数年畅销,反映出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但是养生并不能根本解决病患问题,有病还需要去医院看病,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但不论是出版商,还是所谓养生专家,都在有意无意地混淆二者的边界,从而使读者进入养生的误区,甚至向读者传达有悖于医学常识的伪养生理论,导致健康者病患产生,病人的病情加重,这必然会损害读者的健康。当读者觉醒后,就会对大众健康图书丧失信任。

4 医疗保健类图书的规范措施

4.1 期待真正的市场准入机制的形成

图书市场和其他产品市场比较起来,是相当不规范的市场。其他类别产品的质量、内容都需要审批,有了合格证,才能够销售和投放市场。而图书并没有这么严格,编辑执业资格制度已经实行若干年,但对图书具体内容的审查还处于泛泛抽查的阶段。

出版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查出版社的出书资质,为出版医疗保健类图书的出版机构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从源头上对伪健康书的出版加以制约。出版社首先得有医学专业的编辑,才有资格出版医疗保健类图书。在审稿环节还应严格把关,由专业人士认真审稿,杜绝伪健康类图书流入市场。

同时,还应设定医疗保健类图书作者的写作资格。非专业医学人员能否有资格编写医学养生保健类图书,应该有明确界定和认证程序,杜绝非专业人员编写保健图书,杜绝非医学编辑或未经培训的编辑出版医学养生类图书。这都是出版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新闻出版总署已经着手建立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养生类图书。新闻出版总署将采取四项措施,规范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通过评选推荐、资质管理、定期检测、加强审读等办法规范养生书市场,一旦发现“伪养生书”,将采取曝光、停售、召回等措施。

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健康养生类图书的准入门槛,为群众营造一个健康、科学、放心的医学科普市场。希望由此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健康、透明的医学保健养生市场,让老百姓真正从书本上学到真实的养生知识,而不是被伪科学、伪医学养生的理念所迷惑,为大众医疗事业和民生健康真正作出贡献。

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5

(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截至2013年,武汉市老龄化程度高达17.7%,远超国际7%的标准。而当前武汉市社区老年群体预防干预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进一步发挥老年群体“知、信”的传统中医药保健养生、未病先防、“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减轻家庭、社会医疗费用负担势在必行。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约500名老年群众,了解到当前老年群众普遍通过电视媒介关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但真正了解者却极少;老年群众养生方法多集中于饮食养生,希冀社区中医文化推广站建立,获得切实可靠的中医卫生服务等相关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设性对策,为社区开展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3

*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本土中药日化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21

当前,大力开展基层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特别是在社区卫生医疗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末病”的优势,已成为国家政府和各专家的共识。当前,在国家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机关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相关服务已逐步走进社区,各系列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愈来愈受百姓青睐。而社区老年群体作为医疗保健中的脆弱人群,也是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服务对象,研究其老年群体当前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管理,做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对进一步促进社区养生保健工作发展,合理配置相关医疗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1 社区养生保健相关概念及研究

中医养生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调节饮食、保养精气、调适寒暑、活动形体等各种手段,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通常指的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面向社区人群施加于人体的一种简易有效的预防手段,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食疗、艾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浴、气功、八段锦等养生保健。

现阶段,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为解决国内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简、便、廉、验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寄予厚望。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老年人医疗保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张敏、陆庆荣、韩礼婉早在2003年就指出:目前我国中医养生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形式简单,宣传途径及内容不完善,缺乏科学系统的中医养生规划与评价;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等学者于2010年通过研究发现城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认知程度较为匮乏;黄艳、黄卫东则于2011年提出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影响着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行为等观点;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同年调查发现预防骨质疏松、防治高血压病及颈肩腰腿痛的知识指导、日常生活中饮食注意事项和常见疾病饮食指导等是社区最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5项中医保健服务;李明今、冯应强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社区人群对中医药知识及相关技术行为态度面临着“低利用度,高需求度”的尴尬局面。

目前,尽管国内学者对有关社区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钻研较多,但大多都体现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或手艺等“硬件”在人群中的“知、信、行”问题,而轻视了当今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指导咨询、健康教育等“软件”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根本性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兴起。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医学高峰论坛上,各医疗专家就“临床治疗与平时预防保健”问题达成《北京共识》并强调:医学必须有较大改变,必须提供平常预防保健,要特别照顾到老年、妇幼、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另从地域角度分析,武汉市地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偏少,而截止到2013年,武汉老年人口数高达146万,老龄化程度高达17.7%,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7%。同时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疾病随之而来,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老年保健养生、疾病预防特色优势,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弊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相应的调查,认知武汉市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并剖析相关原因,提出相应策略,以便为社区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择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共计500余名老年人参与调查,调查于2013年7-8月进行组织实施。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调查

通过对500名老年人开展相应调查问卷,针对部分文化水平低或不识字的老年人,由调查人员逐条询问并如实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7份,问卷回收率达97.4%。问卷分为个人相关信息和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相关资讯关注、了解程度,养生方法、了解途径等9个条目。

2.2.2 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30余篇相关论文和大量阅读系列文献,大致了解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需求脉络,设计访谈提纲及问卷。

2.2.3 个人访谈

通过与20余名老年人交流访谈,了解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普遍心理体验意向和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解决途径,大力挖掘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研究盲点。

2.3 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Epidata3.1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处理及相关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样本概括

本次调查共收集487份有效调查问卷,样本在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项目进行了相关描述统计,具体见表1。

3.2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

3.2.1 面临“高关注,低了解”尴尬局面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健康与医疗一直是人类最强烈且是无法避免的最基层的需求,是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调查发现,67%的老年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20%的老年人处于疾病的状态,特别是老年人普遍深受慢性疾病病因不明、病程长、恢复慢的侵扰,健康水平直接决定着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知识的关注。而中医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特别在疾病的预防上面凝聚了自身独有的特色。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对老年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大部分老年人已接受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并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部分来自中医的保健经验。调查中,在回答“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关注程度”这一条目时,所有老年群体普遍表示关注。但当问及“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了解程度”这一条目时,仅有37.37%的老年人表示了解,17.04%老年人表示不了解,1.44%的老年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成了“鸳鸯火锅”一般冷热不一,说明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势在必行。

3.2.2 养生保健方法,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

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根植于中华名族血液里,广为流传的饮食三字经正好说明这一关系。人到老年,身体机能逐步弱化,对健康的需求也愈来愈大,而食疗作为一种较易获得方式一直深受广大老年群众的欢迎。在调查中,79.47%受访人群表示了解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较为熟知的养生方法。在回答“愿意选择哪种养生方法”条目时,66.12%选择饮食养生,这正好可以说明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静神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乐于接受的养生方法。

不仅如此,在调查感兴趣养生保健知识中,61.6%受访老年人表示喜欢了解饮食养生知识,拔罐、针灸占57.29%,推拿按摩占51.54%排在其后。

3.2.3 了解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

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这与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促进大会(2014)的《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以电视为主”相符。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电视也作为一种普通家电走进了千家万户。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与电视有着紧密联系,电视已成为当今老年人生活消遣、资讯获取的主要渠道。另外,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愈来愈重视,养生类节目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电视养生节目众多。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上星电视节目中,基本上都有养生保健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有诸如《健康之路》等3套养生节目,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电视台也有类似《养生堂》相关养生健康保健栏目。

3.2.4 希冀社区驻地宣传

通过对老年人获取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对比可以发现(见表2),老年人目前多通过电视节目获取,其次是口耳相传,占44.35%,社区宣传仅占23.61%,排在7种获取途径中第6位。而在老年人希望的知识获取途径中,电视节目凭借着64.89%的支持率仍居榜首,社区宣传(46%)从第六一跃成为第二获取渠道,增长幅度高达22.39%,增长幅度独占鳌头,而电视节目反而略下降2.05%,说明老年人在肯定电视媒介重要性的同时,内心希望在居住地社区周围能够了解、获取到相关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另外,手机短信、收听广播、上网搜索也是老年人现希望扩宽的的获取途径。

4 讨论

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现了我国卫生服务的特色,是发展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有益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传统医学的优势。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养生保健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社区在开展相关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时可以考虑下面几点。

4.1 立足社区,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

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普遍希冀通过社区宣传就近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建议各卫生单位、政府部门在社区成立中医文化推广站。在本次调查中,调查人群对所住的社区有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希望的占65.98%,一般的占26.49%,认为可有或可无的占8.21%。数据显示群众对于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还是持积极态度的,也表明群众意识到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能切实地给他们带来好处。对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充分利用中医文化推广站大力宣传国家相关中医药方针政策,宣传普及中医药常识,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推广老年人易接受、易操作、有明显疗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知识需求。亦可以通过举办专家社区义诊、健康教育、文体表演、健身锻炼、知识竞赛、科普游艺等活动扩大中医药在当地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印象,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调查发现,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及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社区在开展老年人养生保健服务时,应以老年群众需求为导向,侧重加强饮食养生知识的传播。

4.2 加强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等规范化管理

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笔者在与老年人面对面访谈时发现,电视媒介在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特别是饮食保健知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今电视广播养生保健类节目虽然繁多,节目质量却良莠不齐。有一些制作人为片面追求高收视率,大力包装节目,将正常的中医知识描述得天花乱坠,使得健康类节目逐渐变得娱乐化。其中更有一些所谓的类似“张悟本”的“排毒教父”、“养生教母”、“太医”堂而皇之登上电视节目,兜售那套“治病神术”,诱使观众受骗上当。笔者建议相关单位应努力加强养生保健产品媒体市场监管和规范,特别是饮食养生类电视节目管制,净化电视广播,防止认知度低的老年群众上当受骗。另外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媒体单位自制食疗、生活保健类节目,传播各医疗单位特色医疗实惠项目,努力做到一方面使得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效缓解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的现状。

4.3 加强建设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养生保健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队伍整体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已严重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融入。各相关部门单位应积极引进中医、健康医学、全科医学类人才,开展中医养生等健康教育课,并把它作为重要环节和切入点,以提高养生保健服务质量。如联合各中医药院校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加大资助力度引进人才;加强和各医疗单位合作开办养生保健的系列教育;对社区现有人员提供岗位专业培训和技能操作培训,建立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养生保健协会,确定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提高养生保健从业人员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

5 结语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与养生需求,在社区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系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将是今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在开展相应卫生保健预防服务时应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养生保健产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中国养老事业和卫生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丽维,邓丽金.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5)

2 张敏,陆庆荣,韩礼婉.用中医理论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02(9)

3 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100例老年人对社区保健需求的调查[J].海峡药学,2010(10)

4 黄艳,黄卫东.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中医养生[J].护理研究,2011(8)

5 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社区中老年人中医保健知信行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3)

6 李明今,冯应强.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术认知、应用及需求调查研究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10(2)

7 邬红波.武汉老龄人口去年陡增8万 2020年或成重度老龄化城市[N].楚天金报,2014-02-21

8 董梅娟.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会医学杂志,2007(1)

9 夏姗姗.老年人保健品满意度不足一成[N].北京商报,2014-04-16

10 武树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5)

中医保健与养生范文6

为进一步了解浙江省目前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产品)体系的现状,我们选择了浙东、浙南、浙西、浙北、浙中七个地区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浙江省浙东、浙南、浙西、浙北、浙中七个地区一般社区人群,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7247份。被调查的人群特征是:性别分布:男48.00%,女52.00%;年龄分布:小于20岁占3.92%,20~29占16.07%,30~39占25.57%,40~49占19.22%,50~59占16.15%,60岁以上占19.07%;医保形式分布:省级占3.51%,市级占45.59%,区级占24.45%,商业类占7.25%,无医保占19.20%;半年内门诊次数情况:0次占36.01%,≤6次占48.37%,>6次占15.62%;一年内住院次数情况:0次占70.09%,1次占19.76%,2次及以上占10.15%;三年内体检次数情况:0次占22.57%,1次占32.94%,2次占26.38%,3次及以上占18.10%。

1.2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技术、产品体系(包括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健康干预和健康咨询)在对健康的帮助、付费意愿和是否应该纳入医保的看法,愿意付费的月支付额度等。根据调查内容设置单选和不定项选择问卷问题。

1.3 数据处理: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管理,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群接受中医医疗或保健服务情况:我们设置了旨在了解人群对于中医的产品体系(不区分是医疗服务产品还是预防保健服务产品)的体验程度的问卷问题,目的是了解中医药的群众基础,结果详见表1。

由表1可知,人群接受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服务的比例很高,达99.83%,说明中医药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在人群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属于医疗范畴的门诊配服中药(46.52%)占第一位,其他中医药服务接受率占前几位的分别是推拿(26.52%)、针灸(24.80%)、参茸补品服用咨询(13.70%)和膏方(10.02%),说明中医药的预防保健产品体系已经形成并已被人群所接受,还有继续大幅提升的空间。

2.2 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支付费用意愿情况:我们通过是否愿意付费、愿意付费的服务项目以及月付费额度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卷问题来进行调查,详细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人群愿意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付费的比例达78.11%,说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有较高的人群购买意愿,但月支付接受度不高,主要集中在200元以下(其中50元以下36.61%,100元以下36.36%,200元以下20.01%)。人群愿意购买的服务第一位的是健康体检(64.96%),中医类的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均有较高的比例(如中药调理39.00%,推拿按摩30.92%,中医养生29.25%),这为中医医疗服务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3 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产品体系的评价:我们设置了中医体质辨识、中医健康咨询、中医健康干预三个方面的问卷问题,每个问题设置了对健康的帮助、付费意愿、是否纳入医保三个子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详见表3。

由表3可知,有76.74%的人认为中医体质辨识对健康有帮助,有83.45%的人认为中医健康干预对健康有帮助,有81.81%的人认为中医健康咨询对健康有帮助,说明中医预防保健的产品体系在人群中有较高的认可度。有60.45%的人对中医体质辨识有支付意愿,有65.05%的对中医健康干预有支付意愿,有59.17%的人对中医健康咨询有支付意愿,虽然整体上比例低于对健康帮助的认可度,但仍能说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在人群中有一定的购买意愿。有73.35%的人认为中医体质辨识应纳入医保,有84.55%的人认为中医健康干预应纳入医保,有68.78%的人认为中医健康咨询应纳入医保,显然干预类产品纳入医保的愿望最强烈。

2.4 中医健康干预对健康的帮助认识的人群特征分析:进一步对中医健康干预对健康帮助认识的人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详见表4。

总体上,年龄越高、文化程度越高认为有帮助的比例越高,离退休人员认为有帮助的比例最高,占87.96%。中医健康干预对健康帮助的认识,男女差别不大(P>0.05)。

3 讨论与建议

3.1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人群对于中医的各种医疗、预防、保健手段(如推拿、针灸、理疗、膏方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体验,并普遍认为对健康有帮助,愿意为中医预防保健付费,说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人群接受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服务的比例达99.83%,属于医疗范畴的门诊配服中药(46.52%)占第一位,其他中医药服务接受率占前几位的分别是推拿(26.52%)、针灸(24.80%)、理疗(17.79%)、参茸补品服用咨询(13.70%)和膏方(10.02%),说明中医药的预防保健产品体系已经形成并已被人群所接受,还有继续大幅提升的空间。有76.74%的社区人群认为中医体质辨识对健康有帮助,有83.45%的人认为中医健康干预对健康有帮助,有81.81%的人认为中医健康咨询对健康有帮助,说明中医预防保健的产品体系在人群中有较高的认可度。有60.45%的人对中医体质辨识有支付意愿,有65.05%的对中医健康干预有支付意愿,有59.17%的人对中医健康咨询有支付意愿,说明中医预防保健的产品体系在人群中有一定的购买意愿。

3.2 目前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量较小,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目前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量较小,服务面也较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虽然78.11%的社区人群有付费意愿,但月付费的额度不高,主要集中在200元以下(其中50元以下36.61%,100元以下36.36%,200元以下20.01%)。人群愿意购买的服务第一位的是健康体检(64.96%),中医类的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均有较高的比例(如中药调理39.00%,推拿按摩30.92%,中医养生29.25%)。

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与被调查人群的经济收入水平和中医预防保健相关知识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主要在于服务的产品体系的产品尚不够丰富,产品的技术效果对人群尚未形成足够的吸引力[1]。提示我们应积极研究开发对人群健康有确切效果的健康干预、健康评估手段,并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产品的效果评价和效果确认工作,及时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在巩固原有群众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认可度,提高群众主动寻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意愿。

3.3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手段不够丰富:目前人群普遍能接受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推拿、针灸、理疗、冬令调补――膏方、气功、药膳(茶)、中药熏蒸、参茸补品服用咨询等[2]。以上这些方法,涵盖了用于治疗和用于预防保健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大多数方法和手段主要还是针对单病种的治疗、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等方面的运用,而针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信息存贮整合、分析评估的手段和方法仍然缺乏。现有的干预手段和方法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来说,仍然显得单调而缺乏。

现有的干预手段和方法尚未形成有效、规范的技术方案,缺乏对干预效果的客观、科学的评价,需要通过科研的形式进行技术产品体系的确认和规范化。近年来各级管理部门对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科研工作相当重视,浙江省甚至每年推出“治未病”科研专项,这些研究尚处于研究进程中。相信在科研的推动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产品体系将不断得到丰富。

但是,我们知道,科研的作用只是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手段研究、确认和规范化的一个起点,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才是我们丰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段的关键。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主管部门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技术(产品)推广,通过“治未病”高峰论坛及其系列专题讲坛、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与继续教育计划、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相关技术讲座等,及时组织推广,使科技成果不断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支撑。

4 参考文献

[1]王晓鸣,宋康,刘建国,等.社区人群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910-912.

上一篇家的作文

下一篇门事件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