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磷燃烧实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磷燃烧实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磷燃烧实验

红磷燃烧实验范文1

一、传统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不足之处

1.实验原理:在密闭容器中,通过化学反应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得容器内压强减小。利用容器内外的压强差压入水,以进入装置中水的体积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注意事项:

实验必须确保,选用的药品能在空气中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同时不消耗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后不生成其他占据体积的气体。

为了将所取空气中的氧气消耗完,一般取过量的药品进行实验。拉瓦锡实验中所用的汞和红磷均满足以上要求。

3.实验弊端:

教材的原实验中,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只能起到吸水的作用,不能排除受热膨胀的气体。

在瓶中的空气急剧膨胀的时候,压强随之升高,极有可能将橡皮塞冲开,也有可能导致反应容器的炸裂,极其危险。

再者,因操作中时间把握不准,开关被提前打开,气体少量外泄(导管末端冒泡泡)而出现数据不准的现象。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大改进

1.实验创新点:

原实验中导管上的气体开关被取消,以便受热膨胀的气体能够及时逸出,并暂时储存在导管末端的气体储存缓冲装置中,待实验仪器冷却后又回到反应容器中。

这样,既能防止气体外泄,又能缓冲热气体对反应容器的压力,避免冲掉橡皮塞或瓶身炸裂的可能,也省去了打开或关闭开关的麻烦,不用担心时间把握不准了。

2.实验器材:

大号试剂瓶(反应容器)、橡皮塞、中号圆底短颈烧瓶(底部打孔)、燃烧匙、红磷、导管。

3.实验步骤:

A.准备实验器材。

B.连接仪器:将打孔的圆底烧瓶与橡皮塞、导管连接,将反应容器与大号橡皮塞、燃烧匙、导管等连接好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将打孔的圆底烧瓶完全浸入大烧杯的水中,并确保烧瓶口与橡皮塞连接处没有气泡。

D.取出反应容器上的橡皮塞,向固定在橡皮塞上的燃烧匙中装入过量的红磷,在酒精灯上加热红磷并使红磷燃烧,迅速将橡皮塞塞入瓶口并塞紧,防止漏气。

E.红磷燃烧时,导管末端的烧瓶中出现大的气泡(这是反应容器中受热膨胀的空气),烧瓶中的水部分被排出。

接着,烧瓶中的气体慢慢变少,水面不断上升,直至进入导管、反应容器。

F.反应容器开始进水,开始速度较快,之后越来越慢,到接近瓶身高度约1/5的位置时停止。

4.实验效果:

实验开始后不久(红磷还没有燃烧完),导管中的水开始进入反应容器中(进入反应容器的导管应该与燃烧匙一样长,避免水进入的时候会将燃烧着的红磷熄灭)。

实验中,一边是燃烧着的红磷冒出滚滚白烟,一边是汩汩流入的水,最后氧气耗尽,红磷不再燃烧,水不再进入,水的高度接近反应容器(瓶身)的约1/5。

红磷燃烧实验范文2

1.“一变,两不变”,即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2.“针对性”,即催化剂针对某个化学反应来说,才有意义.例如,不能笼统地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或者催化剂是二氧化锰等;而应该表达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或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3.“多样性”,即某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例如,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红砖粉末、土豆片、沸石、硫酸铜溶液等都可作催化剂.而催化作用是指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作用(即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它包括加快和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两种情况.

【知识点的认识】该探究是为了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并且是测定其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最早是二百多年前,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其体积的1/5的结论.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里氧气大约占其体积的21%.

【解题方法点拨】在解答这类题时,一般是不考虑空气中氧气和氮气之外的其它成分.

即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瓶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使液面大约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这样通过有形的水柱体的体积来暗示无形的氧气在瓶内空气里的体积,从而推算出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解答每个考点的方法点拨如下:

1.仪器和药品的选用要注意两点:

(1)仪器选用要恰当,填写其名称时不可有错别字;特别是燃烧匙中的匙经常被写错.

(2)药品选用时,要所选的药品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并且还不能有气体生成.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及其原因,要注意以下四点:

(1)操作要规范、准确;例如,引燃红磷后一定要迅速地把塞子塞紧;否则,燃烧匙进入装置过程中装置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引起实验误差;还有可能会使白烟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等等.

(2)顺序要正确;例如,实验前在集气瓶中先装入少量水,然后将余下部分再划分为五等分,否则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引起实验误差;再如,实验时一定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会引起实验误差或者造成实验失败;又如,实验时还要先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否则,红磷燃烧时有部分空气从导管口逸出,引起实验误差偏大或者造成实验失败;还有,要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否则,可能使氮气仍然处于膨胀状态,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等等.

(3)实验时引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瓶中,以防生成的白烟过多地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4)红磷和烧杯中的水一定要足量,否则会使实验结果偏小,引起实验误差.

3.实验现象及其分析,需要抓住两点:

(1)红磷燃烧的现象--发出黄白色火焰,并有大量的白烟生成,放出热量;这说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其实生成的白烟就是五氧化二磷的小颗粒.

(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倒吸进入集气瓶中;且液面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这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要弄清两点:(1)瓶内液面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也就说明了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2)误差偏小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③没待装置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并进行读数判定了(因为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④弹簧夹右边的导管中存有的空气进入集气瓶内;⑤红磷熄灭时,集气瓶中的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氧气的浓度达不到红磷燃烧的要求而已;⑥烧杯中的水可能不足以注满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当然,装置漏气还有可能会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时溢出,从而引起误差偏大;还有,集气瓶装水前,就将其划分为了五等分;这样实验前装的水会增加用来暗示氧气体积的水柱体的体积,从而引起误差偏大.

5.反推剩余气体(即氮气)的性质和用途,由空气的成分可知,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通过该实验可以推断归纳出氮气的性质有: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氮气不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常温下氮气是无色气体等等.进而推断出氮气的用途有:氮气常用作保护气,食品包装时充氮可以防腐等等.

红磷燃烧实验范文3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测定方法,知道所需的仪器及药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及对实验现象的纪录与分析.

3.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污染的危害,掌握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4.掌握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5.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6.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二、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组成成分的测定:

(1)法国化学家 用 实验的方法得出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原理】利用过量的燃烧物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的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仪器】集气瓶、插入橡皮塞中的燃烧匙、烧杯、弹簧夹、玻璃导管、胶皮管、酒精灯.【实验药品】红磷(燃烧物选择的依据: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与其他成分反应,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该物易与氧气反应,且量要足够).【辅助用品】水、火柴.【实验现象】暗红色的红磷点燃后冒浓厚白烟,发出黄色火焰,伸入集气瓶内继续燃烧,白烟充满集气瓶,手摸集气瓶壁发现变热,一会儿后,红磷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了约占原集气瓶内水面上体积的15.【实验结论】(1)组成空气的物质不只一种;(2)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氧气)约占15,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溶于水,约占4/5.【成功关键】(1)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即装置不能漏气;(2)红磷要过量;(3)待红磷熄灭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实验警示】(1)不能用木炭、硫粉代替红磷做上述实验,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后产生的分别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2)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水面上体积15的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b.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3.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1)氧气:主要用于炼钢、气焊、宇宙航行( )和潜水、医疗急救、登山( )等.(2)氮气:常用作 (如灯泡中充氮气延长寿命,食品包装袋充氮气防腐);医疗上用于 ;工业上是制 的重要原料等.(3)稀有气体:作为 、 等.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有害物的来源: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2)有害物的种类:有害气体( 、 、 等)、粉尘(可吸入颗粒物)等.(3)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和建筑物的破坏;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4)污染的防治: , , 等.

(二)氧气

红磷燃烧实验范文4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概念和条件。

2.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旧知回顾】

1.写出课本上学过的可以燃烧的物质及燃烧的现象(写出三种)。

物质:

现象:

物质:

现象:

物质:

现象:

2.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

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新知学习】

一、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探究燃烧的条件(分组实验)

1、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猜想:

3、实验方案:

提供的用品:酒精灯、小木条、玻璃棒、坩埚钳、蜡烛、烧杯、火柴、棉花、水

猜想一:可燃物

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二:氧气

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三:达到一定温度

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红磷和白磷的燃烧对比

1、实验步骤: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下图所示)。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

,红磷__________。水下的白磷__________。

2.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

分析:

①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

____。

②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______

____。

③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

____。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_____

_____;(2)____

______;(3)__________。

智勇大冲关——第一关

在赤壁之战中,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率领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个条件回答:

(1)曹军的木船是

(2)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3)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比一比:熄灭蜡烛的方法

提供的用品:湿抹布、烧杯、水、稀盐酸、碳酸钠、扇子、小喇叭、沙子

尽可能找出更多的熄灭蜡烛的方法

灭火的方法:

灭火的原理:

2.灭火的原理:

(1)

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

(2)隔绝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

智勇大冲关——第二关

事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油锅着火

森林着火

熄灭酒精灯

煤气着火

纸箱着火

趣味课堂

1、我爱文学——解释下列与燃烧和灭火相关的成语

杯水车薪:

钻木取火:

煽风点火:

釜底抽薪:

2、魔术表演——烧不坏的手帕

将手帕浸入50%的酒精溶液中,均匀湿透后取出,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发现熊熊的烈火并没有把手帕烧坏,你能解释其中的奥秘吗?

3、化学明星

为什么燃烧的蜡烛一吹就灭,而煤炉火用扇子扇,越扇越旺呢?

红磷燃烧实验范文5

关键词:实验探究;体积分数;喷泉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9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34

关于“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知识点,是常州市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的高频考点。笔者收集了“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各种改进装置,如下图所示。围绕这些装置,可以展开各种探究活动。

一、从多角度展开实验探究

1. 实验装置探究

课本实验装置主要是集气瓶、烧杯,改进实验装置包括U形管、注射器、硬质玻璃管、量筒、水槽、钟罩等。对此,教师应理性地反思各种实验装置的设计思路,把构造简单、操作方便、现象直观的优秀设计方案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还可给出多种仪器选择,组装出更多的装置,小组讨论后找出优点。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实验仪器,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不同药品探究

由于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难以选择燃烧什么物质把空气中的氧气消耗掉,教科书中使用的药品是红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方案:能否用铁丝、镁条、木炭、蜡烛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蜡烛或木炭不能代替红磷做实验,能否添加某种试剂把生成的二氧化碳吸收掉,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呢?铜丝是没有可燃性的,但是为什么也能完成该实验?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得出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药品所需要满足的条件:第一,具有可燃性;第二,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且不与其他成分反应;第三,生成物最好是液体或固体,若是气体,必须要用其他物质完全吸收。

3. 热传递方式探究

通过观察各种改进装置,得出热传递方式:酒精灯点燃、金属导热、放大镜聚光、热水浴、缓慢氧化放热等等。多种热传递方式,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拓展视野。

4. 实验结果探究

科学探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要素就是通过分析得到结论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实验结果有多视角、多维度的分析,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功能价值,它不仅有承载知识本体的功能,也有承载能力培养的功能。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诸多改进装置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装置都适合在短期内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吗?若能够,测定的共同原理是什么?对比课本实验装置,这些改进装置各有哪些优缺点?从而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观察、分析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信息中得出科学结论。

二、“喷泉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新方法

1. 课本实验中的不足之处

(1)红磷着火点较高,为240℃,点燃时需要用酒精灯加热较长时间,浪费时间和能源;

(2)检验完装置气密性后要拔出橡皮塞,点燃后再塞紧,在拔插橡皮塞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装置漏气;

(3)红磷在空气中点燃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五氧化二磷逸出,污染空气,影响人体健康,还会浪费药品;

(4)点燃红磷后要迅速塞紧橡皮塞,但是速度再快,也是需要时间的,只要时间不为零,在塞紧橡皮塞的过程中,瓶内空气必定有部分逸出,使最终结果偏大;

(5)进水的导管过长,导管内氧气不参与反应,但最终会进入集气瓶,使最终结果偏小;

(6)红磷燃烧熄灭并不是容器里的氧气耗尽,而是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不能再支持红磷燃烧,即红磷燃烧仅消耗70%~80%左右的氧气,所以水面不可能达到1/5的理想高度。

2. “喷泉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目的]

针对课本实验装置不足,对“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进行改进,减小实验误差,节约药品,保护环境,并增加实验的观赏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用品]

白磷、细沙、蒸馏水、铁架台、圆底烧瓶、烧杯、量筒、镊子、玻璃导管、乳胶管、橡皮塞、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注射器、记号笔。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1. 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2. 向圆底烧瓶中加入少量细沙,用镊子夹取一块黄豆大小白磷,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放在细沙上面;

3. 点燃酒精灯,加热白磷;

4. 待烧瓶内白磷燃烧完毕,将装置降到室温;

5. 倒置烧瓶,将顶端导管伸入盛水的烧杯,打开止水夹,形成喷泉;

6. 把烧瓶内倒吸的水导入量筒,量出体积。

[实验优点]

1. “喷泉”实验形象直观;

2. 白磷的着火点很低(40℃),缩短点燃时间,节约时间和能源;

3. 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气密性更加有保障;

4. 不需“先在空气中点燃后伸入”这个步骤,直接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可以节约药品,还能减少因操作时间带来的实验误差,以及减少烟尘对空气的污染;

5. 白磷会自燃,即使在燃烧熄灭后仍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几乎把烧瓶内的氧气消耗尽;

6. 本实验导管较短,误差更小。

[实验不足]

1. 操作步骤烦琐、费时费力;

2. 后续数据处理麻烦;

3. 实验操作技能要求较高,操作失误会引起实验失败甚至烧瓶炸裂。

[反思与评价]

1. 为什么形成“喷泉”?

2. 装置中注射器起什么作用?

3. 烧瓶底部细沙的作用是什么?

4. 怎样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5. 与理论值有偏差吗?

红磷燃烧实验范文6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演示实验;问题;趣味

一、化学实验是实现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刚接触化学时,如同影视剧的“序幕”一样,起着酝酿情绪,提示内容,把学生带入情景的作用。例如:在第一节课就先避开书本,做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变色龙”等,让学生睁大好奇的双眼,感觉化学的变化莫测,奇妙无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多种能力是同活动密切相关的,离开了实践活动,无论是技能还是能力都无从谈起,也无法得以表现。

二、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在开始每一堂新课时我都会设计一个新课导入的趣味实验,自然引出新知识。通过趣味实验去抓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焕发出学习的激情。例如,在“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溶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氧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

三、开发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学生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四、练习实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对于每个知识点的掌握,适当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富有情趣地参与其中。如学习“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时,提供给学生鸡蛋壳和稀盐酸,让学生自己动手鉴定。同时,告诉学生民间的蛋壳雕花工艺就是依据这个实验原理而来的,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让实验成为化学课的主旋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参考文献:

[1]黄昔才.高中化学课堂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

上一篇中秋古诗词

下一篇文化苦旅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