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古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秋古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秋古诗词范文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4、《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绮怀》(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中秋古诗词范文2

诵读、鉴赏古代诗词,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习古代诗词,从中汲取营养,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极其重要的一个方法。

新课标的出台,使诗歌鉴赏不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成了高考考查学生的重要范围。早在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此配套2004年9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高中部分的改革试验。新的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中学古代诗词教学还存在若干误区:一、重视应试,偏离课标;二、重记诵名篇名句,轻鉴赏分析;三、有些地方教学手段单一;四、理性分析代替直觉领悟;五、重预设目的,轻动态效果;六、求速成而忽基础。古典诗歌教学中未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有的学校领导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应付策略,即狠抓高考不变,对内对外,毕业班和非毕业班两套拳法。大部分语文教师观念停滞不前,有的教师置新课标要求于不顾,仍然完全采用过去的教学理念,对待古诗词教学只是读一读,正一正字音,意思翻译一下,背一背就过去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古代诗词教学的改革步伐,亟需纠正。

因此,今天我们有必要重读新课标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新要求。

2001年和2003年国家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中学古代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共选入诗歌48篇,总20课,占课文总数的12%。其中古诗30首,另外要求课外背诵60首古诗。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的标准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个目标体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改革更突出“诵读”、“欣赏”。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5)里共选有诗词23篇,总23课,占课文总数的20.3%。其中古诗11首,另外要求课外背诵40首古诗。在选修课本《唐诗宋词》中,它选有63首唐诗宋词,合计74首。如此大量选入中国古代诗词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学教学大纲对古代诗词教学的关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中对古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这条目标提出的要求体现文学知识(包括文体知识、表现手法和背景材料)与鉴赏能力的关系,指向在“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是理性知识的运用。

课标中第8条目标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项目标突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文化又以中国历史上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为精粹,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其根本意义在此。优秀的古典诗歌,“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从传承民族精神这一意义上讲,它的作用是历史上其他任何典籍所不能替代的。

新课标十分重视古典诗歌的背诵。第9条目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目标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背,加强积累,“一定数量”是其基础。记诵优秀的诗词、文言文篇章,表面看来,似乎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们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也是他们的思想感情材料,当然又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组合到学生既有的认识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成为终生的营养,也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

新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只是规定了推荐背诵的篇目,并没有硬性规定基本篇目,原有的一个诵读篇目也取消了,改为建议,很明显,新的大纲和课程标准加大了古典诗词选编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开设相关的古典诗歌的选修课程。苏教版编写了《唐诗宋词选读》教材,全书有63篇唐诗宋词,比之以往的教材在内容上,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高中“诗歌与散文”选修课中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如下: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选修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这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创新。

此外还有唐诗选读举例中的要求:

选读唐代不同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的代表作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认识唐代诗歌创作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运用诗词格律知识鉴赏唐诗作品。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唐诗作品。

可以把若干具有相同特点的唐诗组编在一起,进行专题性阅读鉴赏。从书刊、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作品评论资料,帮助阅读鉴赏;组织学生诗社等业余社团,开展专题研究活动;依托本地自然、人文资源,围绕所读的唐诗作品组织游览、考察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感受和理解作品。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从新课标对中学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中发现:中学古代诗词的教学内容明显增多了,要求明显提高了,新课标更突出“鉴赏”、“诵读”,更强调“读懂”、“积累”和“运用”。新课标下的古代诗词教学和传统的教学的侧重点和着眼点是不同的。新课标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特别是注重素养的要求。所以传统的教学侧重的是理解,而新课标注重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精神――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中秋古诗词范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海洋中, 古诗词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充分的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我国对古诗词的教学就很重视,以至到了经历了五千年后日新月异的今天,古诗词仍作为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广泛推行,大部分教师积极创新教学策略, 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由死记硬背变为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革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巨大魅力,对现行的古诗词教学策略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创新教学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有的高考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教师之间素质的参差不齐, 致使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实践中暴露出一些被忽视的问题。第一,为了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要求学生只背诵那些经常在试卷中出现的部分句子, 造成了学生仅仅记住简单的文字组合而不能对诗词进行全面的理解, 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出现理解偏差, 不能进入作者营造出的意境。第二, 现行的高考制度对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在分数面前,教师不得不放弃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诗词鉴赏时运用的统一、固定的模式而缺乏创新。第三,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 常常都是往屏幕前一站自顾自的讲解, 忽略了下面学生的听课情况,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使得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第四,有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只是简单的将板书内容搬到屏幕上, 而缺乏与诗词对应的图片、声音和动画,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效用,致使其起不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二、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的策略实践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古诗词的背景

古诗词由于其在形式上短小精辟而内容却异常的丰富, 它们往往都表现着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就是对诗人的生存环境以及古诗词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描述讲解, 以便学生快速进入诗词所包含的精神内涵,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一方面,苏轼与当时变法的王安石有不同的政治主张, 主动要求外放, 他曾要求调任到离其兄较近的地方为官,以便兄弟经常聚会。而直到苏轼创作此篇佳作那个中秋, 苏轼依然和苏辙天各一方。在天清月朗的中秋,苏轼想起离异多年的弟弟, 心绪高涨, 挥笔写下这篇名作;另一方面, 苏轼本人性格豪放、气质浪漫,并心怀远大的政治抱负。虽然苏轼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在这首词中仍然表达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月亮自身具有浪漫色彩并充满了想象,可让人想到团圆的美好生活, 同时也让人联想到苏轼光明磊落的人格。通过背景的介绍, 在分析作品时学生就可以发挥想象力,融入诗词的意境中,帮助学生的正确理解,同时还可以加深记忆。

2.教学要充分体现古诗词的情景再现

将篇幅较小的诗词展现出其所蕴含的壮阔情景,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传统古诗词文化中。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对诗词进行诵读, 通过充分调动人体的五官而触发出学生的情绪, 渐入诗词的情景。其次,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课前准备做课件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文字、声音、图片与动画的综合效果吸引学生发散思维,快速领悟诗词所表现的情景。比如,在讲解杜甫《蜀相》时,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与草堂相关的图片并用一种深沉声音的介绍杜甫的人生经历了, 从而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气氛,使学生投入其中,让学生主动的探求诗词的意境。而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选取《送别》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轻缓的旋律中进行想象, 感受作者的意境。

3.对古诗词进行诗词对比

由于每首古诗词的创作者的生长背景、喜好个性、人生际遇等都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在创作时就表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创作者的风格以及同一创作者而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 达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举个例子说,在学习由李煜创作的《望江南》时就可以插入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将两者进行对比。前者的创作背景是在作者由国君沦为阶下囚后创作的, 诗中描写了睡梦中重温旧时生活的欢乐以及梦醒后现实的残酷, 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恋;而后者则是诗人杜甫在经历游离失所的生活之后, 为在成都西郭草堂有了安身的处所而感到的欣喜之情, 诗中对草堂附近春意盎然的景色进行了描写, 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两首风格迥异的诗词,是由两个人生经历完全不同的作者创作的, 致使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

三、结语

总之, 数目众多的古诗词代表着传统文化精华和经典, 高中语文教学中赏析古诗词鉴赏活动正是一种提高综合素质的文化活动。面对正值青春年华的高中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思维方式都不一样,致使每个人对同一首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加强古诗词的背诵,多了解典故和古代文言文的字词解析。为较好实现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教师要结合新时代的需求,积极创新, 重点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意境以及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中秋古诗词范文4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91-01

当前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古代经典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古诗词教学,不仅应把这些经典文化嵌在学生的脑子里,还要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挖掘、探究和创新古诗词的教学途径。

一、看“诗”图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教材中的每首古诗词基本上都配有相关的图画,这些图画某种程度上能告诉学生诗的时代特色、事情的发生场景、诗人的形象等等。讲授古诗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借助图画可以把诗词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通过图画立体地感知古诗的大概内容。例如《乡村四月》,诗中关于景物的描写只有寥寥数字,学生对“翠绿”“有趣”的理解有点空洞。有了形象的配图,学生就可以通过视觉上的观察,得到形象生动的想象,感受到诗词想要表达的那一望无边的原野的绿,还有村民们在四处忙碌着的热闹情形。图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初学时学生眼中的图,和学习后学生眼中的图是不一样的。在学生个性化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得到自身的情感体验时,诗词也能帮助学生丰富图画内容,觉得图中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图中的景色也更加有身临其境之感,诗图结合,相辅相成。

二、学“诗”词

小学低段的古诗词大多是浅显易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过于注重对古诗词字义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是“事倍功半”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收获成就感,才会更乐学、好学。学“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词眼”来理解诗词所蕴藏的内涵。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王维在中秋佳节写下的一首思乡诗。诗句中“异乡”“异客”简单两个词,学生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离别之苦。而“倍思亲”也表达了王维在中秋佳节看到家家户户团圆的幸福时,想到自己独自一人身处他乡,心中不免涌起对家人、故土的思念之情。这样的情感变化,学生通过字面就可以理解,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解释。学习时,只要准确抓住词眼,就可以把握整首诗词的情感,从而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三、吟“诗”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课堂上和晨读时单调的诵读,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未体现古诗词的美。孩子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他们是天生的玩家,我们应抓住孩子的兴趣推陈而出新。图片、音乐、视频、头饰,乃至服装,这些都可以让课堂诗词教学玩出新花样。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边走边吟,边舞边吟,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有自己的节奏、韵味即可。学生们兴趣盎然,意犹未尽,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古诗诵读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更应延伸到课外。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间游戏是有效途径,孩子们三五成群,你一言,我一语,一边吟诵,一边打着节奏。还可以进行创意,将游戏中的儿歌换成故事,例如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跳皮筋。这样的吟诵,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

四、想“诗”景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诗词的美,诗重想象,其中“虚”的部分给了读者放飞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情蕴意,产生共鸣,才能入情入境,丰富人物形象,在内心引起一番波澜。例如,在学习《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象画面,看到“村居”一词,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学生可能会回答:我看到了炊烟袅袅,远处农民们在辛勤劳作,额头上满是辛苦却又幸福的汗水;我看到一个老爷爷坐在藤椅上,一边抚摸着小孙子的头,一边欣赏着夕阳。诗中的留白可以是景色,是情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想象自己是李白、杜牧等,展现诗中的情景,真真切切地与诗人共欢喜,共爱恨。想“诗”景,一定要契合诗人的时代背景,不能凭空想象。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这使得每首诗词都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意境。所以,学生在发挥想象时,要深入诗人内心,走进诗人的时代。

五、说“诗”句

此处的“说”,一方面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情感或表达的意蕴,另一方面指学生能学以致用,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诗词表情达意,可演可画可吟唱。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阶段,有的古诗就是一个小故事,非常适合学生演一演,如《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所见》等。学生只有理解了诗意、感悟了人物情感,才能通过表演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有的诗词意境十分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只要有诗的意境就好。有的诗词适合吟唱,可以让学生聆听《枫桥夜泊》《静夜思》歌曲,跟着吟唱,也可自编自唱。

总之,优秀的古诗词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资源,教师应珍视这些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让古诗词在优美的旋律中舞出独特的美,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

参考文献:

中秋古诗词范文5

一、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欲

1.妙语激欲

审美心境是指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契机,古诗词审美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尽量让学生带着与诗词相应的情绪色彩进入诗词的鉴赏和学习,设计一段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是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审美欲望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可以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在夏天的夜晚你们是否有在院中乘凉或外出散步的习惯?在那星辰满天的仲夏之夜,有明月与清风相伴,树上的知了与田里的青蛙竞相奏乐,静谧的乡村弥漫着阵阵稻花的清香,似有若无,不绝如缕,这也许就是我们曾经历过的某个美丽的夏夜。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笔下的夏夜。”这样的导语为学生描述了一幅美丽的仲夏夜图景,能很快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借助多媒体,调动审美欲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综合在一起,称为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主体通过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如对事物的色彩、线条、声音、质地的感官印象,从而获得美感的过程。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像资料,巧用这些资料能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刺激,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欲望。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前,可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优美清新的山水画,同时播放一段抒情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山中秋景的幽静和空灵之美。这样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提供直接而鲜明的形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相应的课堂氛围。

二、反复吟咏,感受音乐美

我国古典诗词在声律上大都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它们形式固定、格律严格、节奏感强,是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针对古诗词的这一特点,精心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首先要提醒学生注意要停顿的地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凄凉落寞的感彩,指导学生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作品所蕴涵的孤独苍凉的情感和意境。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吟诵训练中掌握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吟诵中融入自己对诗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以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三、点拨揣摩,品味遣词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大都具有概括凝练、含蓄生动的特点。古人为把诗的语句提炼得更加精确传神、形象生动,可谓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如传世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正是诗人用语凝练、生动的典范。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作品中的语言,认真体会古典诗词的遣词之美。

四、挖掘内涵,体验情感美

1.感悟思想,理解作品内在情感。

诗歌的思想和感情是密不可分的,情理结合,理在情中。在鉴赏古诗词时,必须深入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情感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表现了感人至深的母子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怀想;“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抒写了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指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诗词的内在情感。

2.把握表现手法,体验作品情感美。

寄情于景、状物言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情达意之法。诗人或状物移情,或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索诗人表情达意的具体方法,深入体会作品情感。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在萧索的秋季,独自登上高台,视野之中一片凄凉,肃杀苍凉的秋景引发诗人对盛衰无常和身世飘零的感慨。教师在讲授这首诗歌时,要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借景言情的表现手法,深入体会诗歌感情。

五、展开想象,领略意境美

中秋古诗词范文6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激起学习兴趣。

古诗词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望诗生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变畏学为乐学了。

如在教《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我制作了一些有关月亮和苏轼人物形象的图片,并配上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刚一播放,课堂立即变得“有声有色”了,学生也自然地进入了“月下思亲”的情境之中。在此基础上,教师打出创作的背景:词人在中秋月圆之夜,喝得大醉,又想起多年没有见面的弟弟,就写了这篇作品,既表达了旷达的胸襟,又抒发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很多学生都当堂熟记了词的内容,并能随着乐声吟诵出来。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由于古诗词距离我们时间久远,许多词义与今天有很大的区别。如“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河”,古代专指“黄河”,今义是各种河流的总称……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用动画进行直观演示,列图表加以归纳总结,并根据具体语境去体会,就能使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学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也使自己烦琐的说教变得简洁而清晰。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意会。而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在教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后,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富有韵味。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就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其中省略的、需要自己去体会的成分是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意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

如在教《鹅》这首诗时,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边听舒缓的乐曲边展示图画,并让学生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