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学范文1
一、整体的思维。传统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以整体的思维方式去把握整个世界,所谓“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传统中医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例如,望闻问切是中医全面系统了解病情的手段,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内部的本质,体现了整体的全面的哲学思想。中医治病的思路就是从整体出发,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机制对抗疾病。中医给予病人更多的时间和关注,它治病重在整个人体而不是人体的某个部分。因此,中医学在讨论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更注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与现代的医学模式相比较,传统中医学更早地从宏观上勾画了“生物-心理-社会”的生物医学模式,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观。
二、个体化的思维。个体化思维是传统中医学的独有特点,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学的精髓,它决定了传统中医学是一门个体化的医学。辩证的证其实包括了两个含义:一是症状,一个是证型。就一个病人而言,很多症状可以归纳为一个证型,但不是一个证型能包含这个病人所有的症状。虽然相同的疾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具体到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却是不尽相同。传统中医学追求的是疾病与个体体质综合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化差异,所谓的“一人一方”。例如,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治疗的病症大致相同,后三个方子都是在四君子汤得基础上加味而成。但针对湿聚的轻重程度不一样,病人表现出的症状不完全相同,所以选方也有相应的差别。四君子汤最平和,脾虚就有湿,四君子汤用茯苓来健脾利湿。若湿邪较重,胃脘不适,舌苔厚,就非四君子汤所能奏效,就要在四君子汤得基础上加上陈皮,即五味异功散。若湿邪进一步加重,胃脘胀,舌苔厚腻,痰多,就要在五味异功散的基础上加半夏,为六君子汤才是药证相符。若湿邪夹杂寒邪,胃脘胀痛,舌苔厚腻,痰多,呕逆,泻泄,这时非六君子汤所能及,而要用香砂六君子汤。可见,同一种病,同一个证型,病情轻重程度不一样,所用的药物也不一样。病重药轻达不到治疗效果,病轻药重则损伤正气。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医个体化思维的特征。中医重视个体化差异,集中表达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细致的思维。传统中医学需要细致的思维,细致的思维贯穿在传统中医学的整个诊疗过程中。西医以病为核心,中医以证为核心,证是千变万化的,从而决定了传统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细致性。传统中医学考虑的问题面面俱到,它不仅要考虑病的方方面面,还要考虑患者的方方面面,所谓“西医治病,中医治人”。在具体的用药上,传统中医学既要考虑药物的性味与归经、作用,又重视组方的原则和配伍的技巧。例如,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盆腔炎这个病,西医认为是炎症,治疗以消炎抗菌为主。中医则根据患者以白带多为主症,治以健脾祛湿为主。又考虑到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每劳累或经期加重的特点,认为与人体气虚有关,佐以补气。再者,慢性盆腔炎一般认为炎症宜清热解毒,但就中医来看,寒凉太过则易戕伐脾胃,“血得热则行,遇寒则凝”。中医的这些考虑,思维方式非常贴近病情。如果中医用简单的思维诊病疗病,只能使中医庸俗化,从而失去中医真正的魅力。
中医学范文2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五脏六腑之大主为:
A.心 B. 脾 C.肝 D.肾
2.热极生寒,寒极生热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 D.互相转化
3.任脉又称为:
A.阳脉之海 B.阴脉之海 C.血海D.气海
4.脐窝正中的穴位为:
A.气海 B.天枢 C.神阙 D.大横
5.血瘀疼痛的特点为:
A.刺痛B.灼痛C.胀痛 D.隐痛
6.方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君B.臣 C.佐 D.使
7.白疕中血瘀风燥型治疗所用的方剂为:
A.清风散 B.养血祛风汤 C.血府逐瘀汤 D.普济消毒饮
8.发生于足部皮肤局限性圆锥状表皮角质增生性损害的疾病是:
A.灰指甲 B.鸡眼 C.皲裂疮 D.冻疮
9.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中不含有:
A.芒硝 B.大黄 C.厚朴 D.人参
10.狐臭最主要的发病部位:
A.腋窝 B.脚心 C.肛周 D.
11.五轮学说中眼睑部归属的脏腑为:
A.脾 B.肺 C.肾 D.心
12.粉刺发病的根本为:
A.外邪侵袭 B.饮食不节C素体血虚.D.血瘀痰结
13.肥胖症的病位主要在:
A. 心脾B.肝肾 C.心肾 D.脾胃
14.行于脉外,具有保卫功能的气:
A.元气 B..卫气 C.营气 D宗气
15.脱发伴有心悸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失眠多梦。舌淡,苔薄,脉细弱属于:
A.血热风燥 B.肝郁血虚 C.气血不足 D.肝肾亏虚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五行的特性,古人称“水曰:_______________”,火曰:_______________”。
2.五色中黑色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离,__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__。
4.腧穴的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雀斑的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蛇串疮肝胆湿热型的治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肥胖症的中医分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老年斑的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词语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六:
2.藏象:
3.奇穴:
4.黧黑斑:
5.针眼:
四、问答题(共35分)
1.十二经脉的走向。
2.面部肌肤衰老的原因。。
3.口眼斜与中风鉴别。
中医学范文3
1.1学生对该课程态度比较积极,超出预想结果超过60%的同学对中医课程对待态度认真,少部分甚至认为中医课程较西医专业课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所以尤其重视。在翻阅往期文献研究可见,或因中国经济硬实力的崛起和中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改革,西医学生对于中医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尤其课程中充满传奇色彩和传统智慧的中医药小典故,在抓住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将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知识灌输给了同学,但由于学校对于中医学的重视程度较弱,导致考试内容较为简单,对同学的约束力减弱,使部分同学对该课程缺乏认真的态度。
1.2同学对中医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多数认为中医现状是由于政府宣传不力造成中医经过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演进积淀,早已成为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生病求医的主要方式之一,虽然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袭影响,以及中国暂时的经济落后,政府对于中医宣传形式单一和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共同导致中医的发展近况大不如前,但随着21世纪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进一步加剧,政府的扶植以及国人对中医的认同和不懈传扬,中医在当代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景定会更加光明。
1.3学生对中医了解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从调查中对于该课程核心的抽查结果来看,仅极少数同学可以几乎全部掌握,大部分同学只掌握中医的部分基础常识。造成此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授课老师教授内容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书本内容,极少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习心得方法,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同学学习热情不高,对中医知识了解不足以致学生对中医态度不够认真,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对中医课程重视不足,考试内容轻松简单,课堂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学生放松对自己中医知识的提高。
1.4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应用不足从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应用情况来看,虽然大多数同学对中医的治疗效果在心里表示认同,但由于中医传承方式繁复,中医师数量稀少又水平参差不齐,大量非专业中医学者为个人利益,在中医知识并未掌握完全情况下就开业行医,导致中医口碑丧失,以及中医地位下降之后随之而来的中医院建设资金不足,再加上中医自古以来管理经营理念的落后和国家并没有相应的支持措施等种种原因,造成中医的应用范围急剧缩减,但由于学生在学校对中医学了解的过程中,逐步开始认同这种传统的医学形式,而使同学们都有意向尝试中医技术。
2解决措施
虽然学生对于中医学课程态度较为认真,但增加该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态度的进一步改善更有益处。
2.1适当提高考核标准在不增加学生实际负担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首先要减少基础知识的考查,增加对学生观点态度的考查;其次可以在课堂中增加一些分组讨论,锻炼同学的创造力,便于同学对当堂内容的消化吸收和加深对于知识的领会程度,并将讨论表现以一定比例计入最后的总成绩。基础知识考查量不变的基础上,增加同学们对于中医临床知识的考查,避免同学们由于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而忘记真正中医应用时所需的知识,同时增加中医学科的趣味性。将分组讨论的表现计入总成绩也可以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对课堂效果的提高有较大作用,增加课堂的多样化。
2.2丰富课堂形式虽然目前的教学形式已不再是完全以老师的讲解为主,但还是存在形式过于单调的问题,其中在老师为主导的切脉针灸等活动中,虽然有些革新但也被指出效果不够明显,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对这方面内容掌握得更加透彻。以老师和学生互相交替教学和讨论安排课堂内容更为合理,教室在大致教授一部分主要理论知识内容后,其余的时间则交给学生自由讨论或由老师提问,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的主动性,由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渐过渡为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最后,由于中医学药方玄妙,药物的相生相克各有不同,所以可以由老师提出病症,留给学生自己编写药方,在编写药方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于特地病症的理解,还使学生对各味中药的原理属性了解更深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对课堂教授内容的建设在平时教课内容中,应尽量增加一些老师在中医临床中的所遇到的病例,在病例中,每种病症生动具体,老师由于亲身接触病例,对其印象更加深刻,教授起来也更得心应手,在回忆的过程中,一些小的细节自然映入眼帘,一来避免了教学中的遗漏,二来病例的真实性更能吸引同学们的眼球,增加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中脱离出来,仿佛身为一名中医师,增加同学的职业认同感,真正从心里接纳中医这门学科。
3结论
中医学范文4
1、学历:研究生;
2、学制:七年;
3、授予学位:医学学士、医学硕士;
4、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现代医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毕业后从事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中医学范文5
1中医学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整体和系统是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离不开整体观念。在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健康和疾病的深刻认识,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内经》中没有“健康“一词,而“平人”就是中医学对健康人的高度概括,《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中医学的健康观不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而是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以及精神与形体的统一。
首先,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变化相适应,即天人相应。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的气候的交替。古人强调养生必须要法于阴阳,应四时而调神,才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不能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必然损害健康导致阴阳失调,产生疾病。在《内经》中不仅强调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意识到社会环境与人体健康也密切相关。人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之中,生活于一定的群体和习俗中,因此人的健康必然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变化了,健康和疾病也相应改变,“往古之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当今之人不然,忧患缘于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皮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也会出现的心身疾病在《内经》已有记载,如《素问·疏五过论》:”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甓为挛”、“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由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治疗这种由于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内经》提出:“诊可十全,不失人情”的治疗原则。《灵枢·逆顺肥瘦》还指出:“圣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
其次,中医学的健康观还非常重视形神统一。形就是形体,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骨、脉、肉、髓等。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狭义是指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内经》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认为正常的情志是保证体内气血通畅,脏腑和调,正气旺盛维持健康的重要条件,而情志内伤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灵枢·本藏》“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内经》养生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还非常重视精神的保养,“神 明则安”“守神而全形”都是强调重视神的调养,以保护和增强形体健康,古人一直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总之,中医学的健康观就是天人统一(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和形神统一(精神愉悦,以及躯体没有疾病的状态),而这两方面的失调就导致了疾病。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可总结天人相应、形神统一,如果用现代医学模式的格式应该为自然-社会-生物-心理,中医学就是在这样的医学模式指导下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并诊断和治疗疾病。
2中医学医学模式的意义
2.1构建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一整体观念
天人相应说明人和自然社会的整体性,形神统一说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这就构成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一整体观念,指导着中医学认识人体、病因、病机以及临床治疗。既然平人包括天人相应和形神统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失常也就形成了疾病,一个是人体与自然的不适应,包括了外感性疾病,一个是形神不统一,也就是内伤性疾病。治疗的目的就是使这两个方面重新恢复平衡和协调的状态。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学十分重视疾病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内经》七篇大论的运气学说阐释了时间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灵枢·营卫失常》等篇章论述有关人体的生命节律,为中医学的时间治疗奠定了基础。还有《素问·异法方宜》中有东西南北中的地域性产生不同的治疗方法说明疾病的地域性。除此之外,中医学治疗疾病重视整体性还表现在强调从整体层次对疾病进行调节。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病在上者取之于下”。局部病变往往是整体病变在局部的反映,治疗还是要从整体出发,探求局部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适当的治疗原则,形和神是统一的,病变时可以互相影响,中医学强调形神共养,神形共治。这些都是在中医整体观念下形成的。
2.2形成了中医学的诊疗特色一辨证论治
证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依据,是疾病本质的反映,由于证的不同,治疗存在差异。导致证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体对病因的不同反映,也就是体质。重视人的体质以及差异性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特色。在《内经》中对体质理论有详细的论述,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并对人体类型做了若干分类,以其独特的理论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瘦夭刚柔》、《灵枢·论勇》等等多是论述体质的专篇。先天、年龄、性别、精神、居处环境、饮食都是影响体质的因素,所以,中医学在诊治疾病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到“因人治宜”。《素问·经脉别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许多针刺药物的作用往往是通过对体质的调整而获得的。《灵枢通天》提出治太阴之人“不之疾泻,不能移之”,治少阴之人“必审调之”,治太阳之人“无脱其阴,而泻其阳”,治少阳之人“实阴而虚阳”,治阴阳平和之人则“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审有余不足”。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重视体质差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
2.3突出了养生的重点一调神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机体内部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情志是由五脏精气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是五脏生理活动在精神活动方面的正常体现,五脏功能正常则精气充沛,五志调和。《灵枢·本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正常的情志活动对人体是无损害的,当情志太过,或受到长时间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范围,便会直接伤及五脏,引起气血失调而致病。《灵枢·百病始生》中说“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因此,情志内伤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内经》的养生观就把调养情志作为养生保健之要务,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治疗疾病也要“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强调医生必须全面掌握病人的情况,以病人的神气盛衰为根本和依据,因为神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外在表现,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素问五脏别论》“观其意志,与其病也”。作为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恰当运用心理疗法调节病人的心理,正如《灵枢师传》所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乎?”
2.4成为西医医学模式的借鉴
中医学范文6
目的:探讨中医学实训教学对不同专业医学生教学的方法。方法:针对不同专业,根据其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以应用为主的医疗定位,选择不同的实训项目,制定相应实训课程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并对中医学实训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结果:调动了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中医实训教学的课程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贴近、与职业标准对接。结论:中医学实训教学对不同专业实行的优化整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一支致力于教育改革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关键词】
高职不同专业;中医实训教学;教学探索;教学体会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医学实训教学也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中医学实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针灸推拿医学,针灸推拿医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强,实践环节(过程)重要。中医实训教学也正是医者领悟中医针灸推拿学术精髓,形成并确立临证治疗的策略思路,制定具体、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对中医针灸推拿实训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评价体系全方位改革[1,2]的基础上,于2012年9月-2014年7月又根据培养目标不同,针对不同专业遴选实训项目,规范实训课堂,加强实践技能考核,并对中医学实训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全面整改,且初见成效。现将我们在整改中的做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1实训教学以应用为主,各专业合理增选实训项目
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搞好实训教学。为了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更好地使实训教学贴近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三年制专科中医学实训教学的有临床、护理(ICU、麻醉、英语、康复)、康复治疗技术、医疗美容、医学营养等专业,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要求不同,合理增选实训项目,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选课的原则是以应用为主,服务社会,在满足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职业发展潜力。各专业在学好针灸推拿手法的基础上侧重于本专业的医疗定位,如护理专业除学好一般的针灸推拿技术外,再根据ICU护理以针刺急救操作为重点项目练习,麻醉护理以针刺麻醉操作为重点练习项目,康复护理以疾病的康复针刺、推拿保健为重点练习项目,医疗美容以面部穴位推拿保健为重点练习项目,医疗营养以养生保健推拿手法加上中药膳食调养为重点项目辅导练习等,使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工作实践及职业的典型任务相结合。
2实训教学以贴近专业培养目标为主导,规范实训课堂
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以应用为主的医疗定位,我们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以供各专业遴选。各专业遴选的实训项目经相关专家论证审核通过以后,再根据实训项目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操作流程以及详细的授课要求等。授课带教老师认真按照遴选好的实训项目及实训课程标准完成实训教学,填写《教师实训授课手册》,规范实训课堂,严把实训授课质量关。通过对实训项目的合理取舍,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
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过程
为了突出中医学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与各专业培养目标接轨,把中医学实训课考核纳入课程考核,同时制定考核标准[1,2]。实训考核分三部分进行:平时实训成绩占30%(平时出勤和实训报告书写);实训理论考核占30%(试卷考核);技能考核占40%(期末技能总考核)。强化考核过程: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制定考核方案、评分标准,要求每个学生从腧穴定位到功能主治以及针刺手法操作认真学习,做到人人过关。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对实训课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规范操作,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以后就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4实行督导听课制度,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管理
制定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反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管理,组织督导听课,学校定期、不定期对各专业实训课教学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教师出课情况、实训课堂物品准备情况以及是否按照遴选的实训项目和实训课程标准进行开展。督导深入到实训课堂听课,对实训课堂设计、授课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实训室老师和带教老师,对存在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把实训教学情况与教师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5体会
通过中医学实训课程对不同专业的遴选侧重,创新了中医学的实训教学模式,注重了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每个医学生都能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培养了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使每个医学生毕业后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顺利就业,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锻炼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从而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为本课程的建设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1,2]
参考文献:
[1]曹晶晶.中医针灸推拿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