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欣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诗词欣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诗词欣赏

诗词欣赏范文1

春暖水乡温宿来,梨花未落果花开。

来仙阁里骚人宴,写出好诗诵榭台。

麦 收

六月艳阳麦穗黄,携馕拎杏瓦壶浆。

虬髯袷袢花帽汉,悠调高歌割禾忙。

塞外稻香

温宿十水雪山来,万顷稻田一鉴开。

疑似江南水乡至,要路达西把秧栽。

塞外奇景

南来青帝步履迟,地冻天寒三月时。

数夜蓦然暖风劲,雪残草绿两相依。

温宿天山大峡谷秋览

峡谷久闻壮,而今遂愿行。

峰山丹赭染,溪水细流轻。

高壁筑楼宇,独石塑乳钟。

风吹峦岭聚,留恋忘归程。

七月登天山

半日秋林半日晴,山中山外果非同。

风清水秀忧人少,峡险林深浓雾生。

瀑落崖边飘素雪,峰从雨后架飞虹。

登临此际思长啸,放下俗情心自轻。

天山夜雨

天公几欲换门庭,好雨殷勤六月倾。

急电飞光穹幕裂,闷雷滚响地魂惊。

长风轻送密云至,断梦寂听落玉声。

万里龟兹传绿讯,徙沙瀚海笼冥青。

鹧鸪天・春耕图

水绿春溪漫细苔,草田食嫩雁鹅来。

连天红杏朝霞落,遍野青杨碧影排。

天渐暖,万犁开,田间欢跃畅心怀。

马嘶人语天山下,喧闹直冲天柱歪。

红 枣

秋来粒粒换红裳,火样丹霞挂树行。

巧手摘得珍果下,金银滚滚进农庄。

雨霖铃・天山国界巡逻

扬鞭界畔,越天山雪,壑深山险。疾行哨队远去,略踌躇处、尾军催唤!

炙手钢枪寒冻,更风雪击面。所向去、边道悠悠剖,皓首冰睫细查看。

年少志戍防边患。怎舍得、离泪双亲眼。男儿热血谁比?托木尔、气拔霄汉!守驻疏勒,不惧关山盘道家远。岂不是、壮志豪情,一幅丹青卷!

蝶恋花 ・ 塞外春早

春到边庭花讯早。红杏争妍,桃李含苞俏。淡淡青色草绿了,天山依旧白雪罩。

阡陌水乡铁牛跑。农事渐多,人忙田间道。最是一年四季要。谁家年少穿绿袄?

温宿核桃

五洲访遍落荒原,树树婆娑顶绿冠。

小果青青皮去后,驰名上品产天山。

沙 枣

叶陋花碎树虬身,半城暗馥人相闻。

蜂蝶识尽芳菲面,万紫千红空是春。

道旁老妇

白发老妪卧街旁,穷路病饥焦口张。

褴褛油污衣裤皱,嶙峋骨瘦气神伤。

莫非子女不行孝?抑或投亲记错乡。

络绎行人无问讯,世风重整寄朝纲。

夏日偶感

无情岁月催人老,风雨当年缚大雕。

忘却伤感无限事,常怀觳觫不忍刀。

诗词欣赏范文2

关键是对意境的把握。古代诗词意境的欣赏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丰富情感、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生动传神的意象等方法来完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代诗词;意境;欣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古代诗词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高招语文试题中的重要考点。对涉猎古代诗词还不太多的中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诗词思想内容和创作艺术的关键是对意境的把握。那么,怎样引导他们去把握意境,为具体的诗词意境进行相对准确的定位和正确的理解呢?这里仅提出如下几条,以供参考。

一、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欣赏意境

人的经历不同,对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自然景物的感触就会有异。因此,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可以洞察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如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与她的生平一样,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表现她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她的《如梦令》: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描述了词人惜春怜花、乘船赏荷的欢情。其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的感伤情调,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二、通过了解作者的丰富情感欣赏意境

意境是作者感情的外化,心境的写照,常常凝聚着作者为人处世的态度。在很多情况下,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表现在作品中自然也是如此。如北宋文豪苏轼,一生历经沧桑,宦海几度沉浮,但他是一位心胸豁达、超然洒脱的大家,这种心境贯穿在他的许多作品之中。如其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上阕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起首三句,总括了长江雄奇壮丽,那滚滚东去的江水,不禁使词人联想到历史的流逝,引发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故垒”三句,点明题意,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乱石”三句,从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山势险峻,直指天空;巨流狂奔,汹涌澎湃,何等的雄奇景观!“江山”二句,写词人从神游中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彰显周瑜杰出的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并借周瑜的年轻有为而名垂青史,来抒发词人壮志难酬、郁闷愁苦的情怀。“故国”三句,表达了词人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的心情。尾二句,既表现了词人消极悲观的情绪,又显示出词人在主宰不了自己命运之时,以非常达观的胸怀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的豪迈心情。

三、通过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欣赏意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环境,环境虽然不能决定人的思想、爱好与情趣,但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毫无异议的。如南宋词人辛弃疾,少年时就目睹了家乡人民在金统治者残暴蹂躏下“号泣动于乡里,嗟怨盈于道路”的惨象,结束“南共北,正分裂”的局势,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成为他毕生的抱负,其词或登临游览,或吊古伤时,或祝寿话别,都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到: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词。上片以秋景衬托不被知遇的孤独感,下片借典故表明心志:不能像张干那样忘怀时事,弃官归乡;羞于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为英雄讥笑;要像桓温那样恐年华虚度,为国事而忧。欲进不能,欲退不忍,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他萌生过隐退之念,但终不能安然,66岁时还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句,抒写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四、通过了解生动传神的意象欣赏意境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那生动传神的意象。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单个意象或几个意象可以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材料、手段与途径。正因为如此,要把握意境,就要把握意象。如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有二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诗人入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景象,唯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又表现了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就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

当然,对古代诗词曲意境的欣赏不限于以上几种方法,如还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等来欣赏意境,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4.

[2]袁行霈.语文(第四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1,36,38,39.

[3](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617.

诗词欣赏范文3

“月落”是以地球为参照物。“乌啼”是鸟的鸣囊振动发出的声音。“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渔火”表明燃料燃烧时,将它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钟声”是在振动时产生的,靠空气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客船”因受浮力和重力的作用静止在江面上,处于平衡状态。

为什么钟声半夜才能到客船呢?那是因为声音会“拐弯”。声音是靠空气来传播的,可声音有个“怪脾气”,那就是它喜欢朝温度低的地方走。由于白天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比空中高,声音就往上拐到空中去了,若距离声源较远,那就听不清楚或听不见了。夜晚和清晨,接近地面的气温比空中低,钟声传出去以后,就顺着温度较低的地面移动,于是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也能清晰地听到钟声。同时,也与夜深人静、杂音较少有关。所以,声音会传播得更清晰、更远。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诗人陆游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察觉到城市暖于郊区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的“热岛效应”。形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的热量;二是建筑群、马路上的水泥比热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明显;三是城市水域面积小,水的蒸发吸热少;四是楼群难以形成空气对流。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弓箭能射大雕,说明拉紧的弓具有弹性势能,射箭就是将弹性势能转换成了动能。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我们知道,柳絮是白色的,诗中怎么能说“柳絮”是“片片红”呢?是否诗中写错了?其实,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决定的。柳絮反射红色的夕阳,所以看起来是片片红。

“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明月”。

这两句诗说的是光的两种现象。前句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因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就如同我们观察盛了水的碗一样,看上去水好像变浅了。后句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静静的池水如同一面很大的平面镜,它可以将明亮的月光反射入我们的眼睛。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花气袭人知骤暖”是说闻到花香,就知道天气慢慢变暖了。这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前后两句的参照物分别是行船和河岸。如果把河岸当作参照物,则是船动;如果以行船为参照物,那就是“两岸青山相对出”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了物体受重力作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同学们,下面提供了几句诗,你能说说其中包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

1.枫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词欣赏范文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欣赏范文5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1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2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3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的五大流派

1、二王行书的概念。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献之(344-386)父子二人。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书流派,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王献之行书用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王羲之行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尺牍书法,如《王羲之传本墨迹》等,这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学写行书,使转之法是一个重要的用笔方法。不会使转,就无法表达笔笔“分得清、脱得开、合得拢、粘得住”的行书所特有的艺术效果。分得清讲的是笔笔交代清楚;粘得住讲的是笔笔气脉贯通。好的使转之笔,转折时须暗过而不露痕迹,其关联处如银丝盘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锋的运用。锋在何处?锋在笔尖的端处。笔锋要坚持做到时时锐利而勿使折损,笔身要坚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笔毫要坚持做到时时齐整而勿使扭曲,笔尖要坚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松散。又次,临帖的早期阶段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临帖的后期阶段则最忌做字帖的奴隶。有的人老是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样画葫芦,搞复印式的临摹,那是徒劳的。一定要“遗貌取神”,要着重在得其笔意上下功夫。

2、颜真卿行书《祭侄稿》的意义。颜真卿(709-785)是中国书学史上,继“二王”以后的又一座艺术丰碑。《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尤其是颜季明正当英年,颜真卿怀着对骨肉亲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发,一泻千里、不拘成法,终成千古绝唱。颜真卿书法大胆吸收了篆书线条的特性,在二王行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派。他一变古法,字成一格,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书法纤瘦妍媚,颜真卿书法肥腴雄强。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颜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温润,颜真卿墨色苍涩。王羲之用笔精到细腻,颜真卿用笔信手拈来。王羲之章法完美极致,颜真卿章法震撼强烈。颜真卿的书法擅长于以情感主宰笔墨,他情感激越,神韵高远,笔力厚重,气势磅礴,雄奇飞动,遒丽天成。《祭侄稿》全篇结构宽博平正,开合聚散洒脱不羁,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览全篇,无论是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极尽变化而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3、宋人尚意书法的意义。纵观中国书法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而划分这两个阶段的界限则是在唐代。人们通常以为,唐代以前是书法的探索阶段,唐代以后是书法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使书法艺术能得以达到更加贴近人性化的意义,则是在宋人尚意书法出现以后。而宋人尚意书法所以能得以出现的先驱者,则是五代书家杨凝式。杨凝式(873-954)传世作品并不多,《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是其行楷书的代表作。《韭花帖》体态整洁秀雅,二王书风毕现,魏晋风神十足。其善移点画,大胆布白,似斜反正,行气宽松,疏敛淡远,肆意洒脱的经典书风,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一反《韭花帖》内敛神韵而景象极为茂盛。此外,《夏热帖》、《神仙起居帖》笔势纵肆,清逸飞动,风格各异,审美跨度之大,令人赞叹不已。杨凝式是唐宋间的过度书家,更是承唐启宋,为后人打开尚意书风奠定了基础。

在宋代,还有一个被称之为“中国书法宿影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名字叫米芾(1051-1107)。在历代众多的书家中,米芾的行书对后代影响最大。关于米芾的学书道路,他有一段自述:“入学之理,在先写壁,作书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学颜,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锺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诅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从这段自述来看,他走的是一条由浅入深、博采众长、择善而从、食古能化、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的道路。苏轼称赞他的行书是:“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锺、王并行。”范成大称赞他的行书是:“······用大令笔意,稍跌宕遂自成一落千丈家。”米芾二王功夫精深,尤得力于小王,后人称他的“天真超越于王献之。”传为王献之《中秋帖》,有人疑为是米芾的临本。米芾的书法,用笔常常成竹在胸而沉着飞动,下笔凝重而随意痛快,笔墨淋漓而神采飞扬。米芾自称:“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后人即称他为“八面出锋”。他落笔重而中间稍轻,在转折处常常提笔侧锋直转而下。在钩笔的使用上,比别人多了一个蓄势顿挫的动作。米字的结体常常又是随意赋形、欹正相济、多姿多彩。在章法上,字群的排列常常又是十分的强烈,大凡大小、粗细、方圆、开合、疏密、虚实、欹正、长短等,都有出奇不意的表现。虚锋入字,以势取胜;劲健妩媚,贯气流畅;把笔轻灵,使锋飘逸;八面出锋,妙用虚笔等技巧,都是有志于学米书者们值得注意的事情。其行书的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帖》等。

4、古意平淡的赵孟頫与董其昌。学习行书,“二王”无疑是正脉,偏离这个主线,凭小聪明走捷径的,大都易犯轻浮急噪、浅薄无知的毛病。赵孟頫与董其昌,是“二王”正脉系统中的杰出代表,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书家,应该对他们引起足够的重视。赵孟頫(1254-1322)的意义在于自宋以后,书法界普遍存在着“重意轻法”的问题的时候,赵孟頫向人们提出了反思,他提议要复兴魏晋古法,大胆地打出了“贵有古意”的复古旗号。于是,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又发生了第三次大的变革,为大开元明书法新风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沉溺于古法之中,深入“二王”而不为所囿。正如宋濂所说:“今人临‘二王’书,不过随人作计,如卖花担上看桃李耳。若赵公乃枝头叶底见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俗子道也。”唐人学“二王”得其形而失其韵,宋人学“二王”则得其韵而失其形,惟有赵公学“二王”能形神俱得,连董其昌、傅山到晚年时都对他赞叹不已。

正由于董其昌的出现,他为明末形成的书法流派,起到了开宗立派的先导作用。董其昌精于用笔,并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何为起,何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皆信笔耳。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努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董其昌的墨法也非常讲究,浓淡枯湿,曲尽其妙。学书之人若能于墨法一道有所用心,便是高人一头的表现。董其昌善用淡墨,常常以虚和取韵,志在追求明净爽洁、清润闲逸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疏朗畅达,高古典雅,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字里行间气脉贯通,绝不流露出一丁点的浮躁之气,是书坛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家。其代表作有《赤壁赋》、《月赋》、《解学龙告身》等。

诗词欣赏范文6

曾经梦想我们的爱是天堂

不顾一切跟你飞翔

我以为把一生的爱都用光

就能够到地老天荒

千辛万苦伤痕累累恋着你

只换来一句请原谅

我要的地久天长都成奢望

不如将自己埋葬

我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我也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我爱得很疲惫 我爱得很狼狈

这辈子爱的梦想被你撕碎

我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我也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我的心为你醉

我的心为你碎

这辈子我都不会再去爱别人

千辛万苦伤痕累累恋着你

只换来一句请原谅

我要的地久天长都成奢望

不如将自己埋葬

我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我也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我爱得很疲惫

我爱得很狼狈

这辈子爱的梦想被你撕碎

我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我也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我的心为你醉

我的心为你碎

这辈子我都不会再去爱别人

我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我也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我爱得很疲惫

我爱得很狼狈

这辈子爱的梦想被你撕碎

我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我也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我的心为你醉

我的心为你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