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书籍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书籍设计范文1
以往的书籍大多是以文字为主的构成,而数字媒介兴起后人们获取知识的范围更加广泛,不再单一的依靠静止的文字。所以它概念了以往书籍知识的单向模式,读者可以动态的参与其中,这就为纸质书籍设计师们提出了严峻考验,要打破原始束缚,吸取数字媒介下电子书籍的优势,扩充自身。像是为儿童设计的书,有很多就是将有声动态影像应用进去,不仅让不会识字的宝宝能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同时动态的图画也将它们带入书籍的梦幻境界中去。同时宝宝通过翻动书籍的纸张也能体会到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纸带来的感受。
2数字媒介拓展了书籍设计的形式
从当今阅读情况可以看出,数字技术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设计者设置了技术迷宫。对于新技术的运用,在书籍设计界常常出现跟风的趋势,成为一时的滥觞之患。电脑技术广泛普及之后,一方面有些设计者们往往沉醉于技术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艺术的本体语言,过多的依赖于电脑技术,使得很多书籍设计形式单一,风格雷同,简单粗劣。另一方面很多富有创意的设计师则充分的利用了电脑技术,将原来不能在纸张上实现的效果通过电脑制作得以实现。比如有趣味的排版方式,著名设计师吴勇设计的《画魂》则是利用灵活的排版和开本技术来实现的三角形创意书籍。古往今来,纸质书籍一直是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而存在的,时至今日电子书以其特有的快速、便捷、高效的优势出现在众人面前,那么纸质书籍设计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出路,不能单一的满足于传播知识,应更多的发挥其优势,重塑新形态的书籍,以此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这个艰巨的任务不得不落在书籍设计师的肩上,他们必须倡导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有想象力的设计,运用诸多设计语言来重塑书籍设计之美以及书籍之价值,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体会到设计的美感以及阅读带给人们的互动。需要设计师从书籍的整体出发,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望文生义”要真切的了解书的内容,然后从书籍的封面、正文版式以及书籍等各方面出发,形成统一的设计风格,充分发挥不同材质的纸张带给人们五感不同的感受。从而感染读者,丰富书籍内涵。纸质书籍在未来的设计将会以多维的方式呈现,具体分析如下:1)追求书籍设计的整体之美。书籍装帧设计师在构思过程中,应从整体出发,书籍设计与书籍内容应具有同等的价值,把文字、图像、色彩、素材等要素合理的纳入到整体结构中加以配置和运用。这样,各个要素才能在整体体系中焕发出比单个符号更强的表现力,从视觉表现力上构成整体之美,引发读者以连续流畅的视觉流动性进入阅读的过程。2)走民族化的设计之路。
书籍设计范文2
在现在的书籍设计中,图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这个时代已经成为了一个读图时代,图像艺术不仅可以补充文字的内容所产生的联想,还可以丰富书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是用于感觉、知觉富有联系的、理解性与情绪性相统一的词语来唤起人们的表象、联想和想象,而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诉之于感情。”而图的出现,在书籍中起到了突破单一文字描述的局限性,图的出现其实是相反于文字的,文字需要人们去主动阅读,而多数情况下,图像是使人们被动的接受来自于它们自身感染力的,无论人们想不想看它,它也会不自觉地刺激到人的感官,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习惯无时无刻不在轻松地接受着铺天盖地的视觉图像,图像在这个时代为现代人紧张而快节奏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正是现代人阅读的需要。因此,针对书籍设计而言,对图像学研究所给书籍设计带来的无限潜力的探索成为了当代设计师的当务之急。可以更加具体地来说,当代的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先生是现代书籍艺术设计的先行者,“他将西方的设计表现手法融入东方哲理和美学思维之中,赋予设计全新的东方文化精神和理念。他在书刊设计中注入现代编辑设计的生命和手段,形成了引领平面信息载体独树一帜的杉浦设计语言:悠游于混沌与秩序之间。”
杉浦康平先生在图像学领域的探索,用他书中的语言来说是“宇宙世界的声音”,他给予设计以图像学领域中的新角度,深入挖掘图像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用宇宙生命的力量为设计添加新的表现手段,意在创造设计内容的新形式,给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他的设计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种传统文化中的装饰意味,他的探索触及到的宗教艺术、汉字研究、音乐、戏剧等等文化艺术图像的深层的探究,他无愧于“现代书籍设计的创始人”的称号,也是视觉图表的创造者,他对图像所呈现的意象研究非常深入,正是现代书籍设计的关键转向点。也许举例来说明这些会更加清晰一些,他在《造型的诞生——图像宇宙论》对造型的探索中对称造型的理解可以探索到汉字中最古老的字型金文,右左二字都含有叉形,并且互为反方向。这个叉形其实是手形的简化,与其同一时期的甲骨文的文字造型也是类似的,表现的是在自己的身体前将掌心向上伸出的右手和左手的手掌形状。这样的字型起源于一种对于神明的敬仰、向神祈祷之意。杉浦先生的设计研究形式,给予设计的启发很大,尤其是对于如何深入挖掘造型艺术的深层意象,从探索造型艺术的起源来进行阐释,造型艺术的诞生可以将搜寻人类文明的起源作为明确的线索,主要集中于人类文明的研究和形成人类文化精神内涵的探索,图像学中的视觉要素的深层意象的挖掘是研究书籍设计新方式的有效途径,在书籍的设计过程中,图像可以灵活地使用和处理,图像语言作为重要视觉要素之一,它自然也能完全配合人的思想、行为而不需要过多借助文字形式就能传达某些意念。
图像在书籍设计呈现过程中,不管其变化的方向是否可以真正寻找到一个最终的结果,但绝对可以说其手段与探索是“试验性”的,目的在于寻求观众也就是受众群体的认可,设计过程是主动的,同时也会使得书籍设计的观念不断更新,使书籍设计找到一个新的落脚点。运用到书籍设计中的图像语言,表达直观,使用方式的真实性,能够拉近与观者的距离,图像在此不带任何含义,图像本身就是图像的话语。很多图像问题的存在在于它起源的神性和它的宗教性,以及一些与自然界相关的观念。因此,对于未来的图像学研究应该更多立足于自然本身的研究,从自然的视角出发去探索自然界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的图像形式,在图像的形式研究中找寻到更多的意义与内涵。我们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具有文化意蕴的图像,可以将书籍设计有机地延伸,在书籍设计中融入更为宽泛的东西,就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杉浦康平先生为杂志封面作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杉浦先生在探索图像文化领域所作出的突出成就,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图像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视觉冲突,能够感受到一种非常清新的视觉美学语言纳入到书籍设计之中。心理学普遍认为:人类创造的图像具有“思维”的本质。这是把图像作为视觉心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来研究的结果,是把视觉由感知范畴的传统观念推入到视觉科学的广阔视野之中。图像作为设计艺术的一种类型和基础内容,也必然由原来绘制技能的载体转变为进行艺术设计思维转化的方式之一。杉浦先生在他的设计中把不同空间不同文化下的视觉语素并置,使视觉语言陌生化,激起观众新的感受并留下一定想象的空间。
作者:刘炳麟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书籍设计范文3
一、装饰性词汇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书籍的视觉感受是书籍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读者对书最重要最直观的感受,读者对书籍的视觉美是从书籍整体上感知的。其视觉感受囊括了书籍的形态设计、书籍材质肌理的选择、书籍的封面设计以及书籍版式的设计。设计师通过自己的艺术审美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让这几方面与书籍的内容相符,和谐统一,形成完整的视觉效果。在这几方面的设计中,装饰性词汇几乎出现在了每一个环节。一本书设计的整体性,离不开装饰性词汇的准确运用。1装饰性的书籍形态书籍的形态是读者最先看到的,好的书籍设计要做到形式追随内容。纵观历史,书籍的形体由原始的甲骨文到竹简书直到人们开始追求不同的书籍模式,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形式一路发展而来。通过这些书籍的形态不难看出,古人在追求书籍形态的实用性时,也在追求书籍形态的装饰性。如蝴蝶装、卷轴装都是通过不同的书籍形式来展现其带给读者的不同装饰风格。书籍形态的装饰性可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传统的书籍形态的借鉴,这样一般容易引起读者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如图3-1所示是2006年“世界最美的书”金奖《曹雪芹风筝艺术》,设计师赵健想要该书在视觉上能够体现书籍内容的历史感及中国特有的文化气质,特在书籍的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线装书传达书籍的古朴和典雅。二是大胆打破书籍常态的形式,在视觉上给读者一种新奇感,如几何立体造型的书籍形态、动物造型的儿童读物等。现代书籍设计的高速发展,设计师越来越重视书籍形态的装饰性,越来越多形态的书籍出现在读者眼前,这也促使了装饰性词汇在书籍形态设计中的发展。2装饰性的肌理“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肌理感是艺术体验表现语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肌理已然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肌理的身影亦闪耀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将肌理作为艺术语言在书籍设计中应用,能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这与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所倡导的“五感”设计相契合。设计师通过肌理能很好地表现书籍的主题思想,展示作品内在的审美潜能,赋予作品更多样的内涵及生命力。无穷的变化、丰富的律动是肌理具有的特质,给观赏者带来富含人文情怀的视觉感受和多样的视觉品味,提供了无限自由的想象空间,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不同书籍的不同肌理运用可以反映出不同书籍的风格,肌理的表现手法作为书籍设计的装饰性之一,可以增添书籍的趣味性、增加书籍的独特性、提高书籍的整体品味进而增加书籍的收藏价值。3装饰性的封面设计古语有云“书之有装,亦如人之有衣。睹衣冠而知家风,识雅尚。”由此可见,封面是书籍的脸面,在书籍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封面设计要与书籍的内容紧密相扣,在对内容的风格、题材有了充分的了解后,用新颖的创意将其表现出来,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中,装饰性词汇是必不可少的。书籍封面的装饰性词汇包括装饰性的色彩、装饰性的图案、装饰性的纹理、装饰性的印刷方式等等。通过不同的装饰性词汇,使每一本书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装饰性词汇的运用更使书籍的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更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真正使“形式”服务于“内容”。如图3-3,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蜗牛慢吞吞》,设计师朱赢椿在封面的设计采用了简洁的设计手法,装饰性的蜗牛及其慢慢爬行的痕迹构成了书籍封面的装饰性图形配以凹印的书名,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安静内敛的,该书利用了装饰性的封面设计很好地诠释了书籍的主题内容慢慢生活。4装饰性的版式设计在书籍的版式设计中,我们也会发现装饰性词汇的身影。有些设计师通过带有装饰色彩的排版方式,使书籍更赋予趣味性和创新性。装饰性的版式设计多用于绘本、设计类书籍、儿童读物等。现在有的版式设计上负形变成了大面积的空白出现,这些空白成为一种另类的装饰性词汇。留白的装饰手法可以说使读者在其中无限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旨在为读者营造一个纯粹的审美境界。朱赢椿用极简的创作手法对《蚁呓》进行设计,通过富于装饰性的大量留白,让书籍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美。该书的版式用极少的文字配大量的空白,设计者将自己对佛教的感悟体现在大量留白的版式中,将书籍的视觉营造的简洁而有趣,很空阔,留给了读者大量的思考空间(图3-4)。同样是设计师朱赢椿的作品,《设计诗》的排版也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设计师根据书中不同诗的内容,为每一首诗都设计了一种独特具有强烈情景感的排版方式,使不同的排版方式服务于不同的诗的内容,给人以跳跃感和空间感,具有韵味的装饰性兼实用性的版式设计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图3-5)
二、结语
装饰性词汇出现于石器时代至今已经发展了8000多年。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装饰性词汇起到了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装饰性词汇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分析了在书籍设计的不同方面中装饰性词汇的形式及作用,通过对书籍设计中装饰性词汇的进一步探讨,更加确定了装饰性词汇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装饰词汇在书籍设计中应用形式将越来越丰富,装饰性词汇对于书籍设计的意义也将愈发重大。
作者:李依桐 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书籍设计范文4
纵观近年来的中国书籍设计业、出版印刷业的硬件,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软件方面更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一些设计理论观念的滞后,影响到中国书籍发展的整体水平。如何提升中国书籍设计的整体水平,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籍设计作品,是当代设计工作者急需解决的课题与肩负的责任。
一、承其魂,继承具有民族特色的书籍设计
民族的文化和世界的文化是统一的、一致的。历史悠久的中国民族文化已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成为世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现代设计要走出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路子,必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完全背离传统显然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照搬、照抄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这既有悖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也不能求得持续发展的根基。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只有沿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这个大方向,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承其魂才能做到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书卷气”是中国书籍设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书卷气”问题曾在书籍设计界引起过激烈的争论,既有肯定也有否定。事物是发展的,过分的肯定和否定都是片面的、不全面的,批判的继承才是科学的发展观。现代社会虽然强化了书籍的商业特征,但是书籍终归是一种文化,书籍书卷中的“书卷气”依然能显现书籍美的文化本质精神。当代中国书籍设计中,将“书卷气”等中国传统因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风格之中的成功典范不胜枚举。“书卷气”不但没有降低书籍的商品价值,而且成为书籍这种文化商品不可缺少的附加值。吕敬人设计的《朱熹大书千字文》,外函将一千个字反向雕刻在桐木板上,仿宋代印刷雕版,全函以皮带串连,如意木扣锁合,设计寻得一种古朴的夹版装书籍形态。高幽大气,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忘忧清乐集》不拘泥于传统书籍形态已有的旧模式,为设计提供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全面体现传统古籍的机会,以一种立体的思考行为,为读者创造与书籍交流的机会。
中华民族重气韵、重品位的审美方式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具有巨大的延续性。目前,中国的书籍设计已经获得世界同行的认可,由上海新闻出版局主持的“中国最美的书”的评选,2003、2004、2005年连续三年将评出的作品送往莱比锡参加评比,均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项,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书籍艺术的风貌。
二、拓其体,体现书籍设计的时代感
艺术作品中所显现的时代精神,是构成艺术品美感的重要因素。在书籍设计中,要把握时代精神,这是每一位书籍设计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强调中国本土风格并非墨守成规、自我封闭。随着时代的变化,要适应今天社会和读者的审美欣赏习惯,所以简单的复古已不能满足读者。设计师需不断创意求新,形成既有丰富内涵,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中国自身独有的书籍语言风格。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美。设计者需要对时代美的特征具有特别的敏感,设计的作品一定要具有时代感。书籍设计作品要创新,所谓的“新”,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要有时代感。于是,时代感成了每个设计者的追求。为什么书籍设计者要重视时代感?这是因为在装帧艺术作品的形与色中表现出的时代感往往是书籍设计作品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最集中地代表着时代的审美理想,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审美特征。
书籍设计的时代感,首先表现在书籍设计作品的形式意味上。书籍设计形式美的法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的发展总是带动艺术形式意味的变化,促进形式美法则的发展。这种形式意味的新变化,成为我们在书籍设计中追求“时代感”的重要手段。
艺术的现代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部分扬弃和改造,是对优秀外来文化精神的借鉴和吸收,是对当代社会审美时尚的概括,是现代科技与现代文化在艺术上的体现。
美是发展的。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总是把能体现前进的时代精神的艺术样态看作是美的,而过时的则被认为是不美的。如在日常生活中,几年前家用电器的造型,总是不如新的造型具有令人兴奋的美感。这除了人们的求新、求异的审美心理之外,还从新的产品造型中更充分、更集中、更典型地观照到“发展着”的“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人们对书籍设计的审美要求也是不断发展的,书籍设计的时代特征正好适应了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
当然我们在强调美是“发展”的时候,也要指出:美又不能分为新与旧。中国近百年来,各个时期的书籍装帧所显示出的风格都深深打上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烙印,时代特征十分鲜明,展现了各个时期的时代的美。
时代的美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书籍设计工作者对时代的美要具有特别的敏感,善于捕捉时代的新鲜气息,把握体现当今社会中最能体现美的本质的要素,并以设计师特有的敏感将其纳入设计思维之中,以超常的才华进行创意。
三、扩其形,创造书籍的多元美感
近年来,设计师们提倡的由装帧书籍向整体设计转换的概念,在观念上是最具实质意义的进步。事实的确如此,书是供人看的,也是供人摸的。看书用眼睛,拿书要用手;书需要一页一页地翻,翻开才能阅读。读者对书籍的翻阅过程也是对书籍的审美过程。
书籍装帧的美感主要来自人的视觉,但是,绝不仅仅来自视觉。书籍装帧的美感也与人类的触觉等其他感官有着密切而微妙的联系。所以,书籍装帧的美感是以人的视觉为主,诸感觉综合审美判断的结果。
日本书籍装帧艺术家杉浦康平提出书籍的“五感说”,突破了书籍装帧审美仅仅来自视觉的局限,开阔书籍装帧的设计思维,似乎也把书籍装帧的审美引入一个神秘的境界。书的“五感”既然将人的触觉、听觉、味觉、重量感等都纳入了书籍的审美范畴,那么,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一下书籍装帧的多元美感问题,弄清人类各种感官与审美的关系,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书籍装帧美感的构成是以视觉为主要审美功能的多元的审美系统。因此,书籍装帧设计是一个包括材料设计、印刷装订工艺设计的全面的整体工程。
这样,我们必须树立整体、多因素、全方位的设计观,我们在装帧设计时就会将视觉、触觉等人类诸感觉器官都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综合纳入自己的设计思考之中。
1.必须将视觉图像与装帧材料的美感联系在一起
一般装帧设计时先设计书籍装帧的视觉图像,然后根据所追求的效果来选择装帧材料,达到书籍装帧的视觉图像与装帧材料之间的和谐统一。
有了对书籍装帧美感的全面理解,在设计时一定会重视运用不同纸张的不同手感效果和不同的印刷效果为书籍装帧服务。不同纸张的手感,确实可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各种纸张所显现的不同肌理,或光滑,或粗糙,或柔软,或坚挺,或轻飘,或沉重,都会通过手的触摸直接刺激人的感官,并与视觉感官融合在一起,赋予不同的艺术精神内容。吕敬人设计的《茶经》《酒经》在中国传统书籍设计中经常运用箱、匣、函、帙等多种形式,体现出世界上独具魅力的书卷之美。《茶经》《酒经》在传统书卷形态的基础上,运用木、陶、瓷等材质,准确表达书的主题。酒器与茶具特邀中国紫砂、青瓷大师捉刀完成。吕敬人设计的《内普里迪小提琴奏鸣曲》,羊皮封面表达18世纪欧洲古籍形态特征;内页选择了呈现自然气息的纸张;书口处保留着纸张制作过程中原始毛边的状态,阅读时有很强的触感,逼真的手迹乐谱印在这样自然的纸上,传达出对遥远的年代那古老音符的感受。
2.将设计创意与印制装订工艺联系在一起
书籍装帧设计者不管印刷装订工艺的现象,曾严重地制约着书籍装帧美感的重要内容,出色的书籍装帧设计者要尽力的调动新的印刷工艺为装帧增光添彩。在设计时,要特别关注装订工艺,精美的装订是构成书籍美感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构成书籍美感的关键环节之一。装订的美感,既是视觉的也是触觉的。
宁成春先生设计的《莎士比亚画廊》,画册上荡漾着装帧之美,完全在于宁先生对书籍装帧艺术的全面理解。函套的装帧所显现的高雅与富丽,使画册充满了华贵气派;紫红色的护封与色彩深沉的函套相互衬托,使画册荡漾出一种浓郁的幽香;护封上的莎士比亚精美画像与函套上的烫金纹样互相呼应,充分调动了工艺雕琢的美感。该画册装帧的幽雅图案与装帧材料的手感,都可以对读者产生微妙的心理效应,将视觉与触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莎士比亚画廊》《茶经》《酒经》的设计说明,在书籍装帧设计时,一定要特别关注装帧材料和印制、装订工艺。
每个时代都要有适应这一时代的设计艺术语言。从装帧封面以及简单的版式装饰转化到书籍整体设计概念的提升,设计师们要越来越注重内容信息传达的视觉表现;在敞开思路吸纳外国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设计家们要重视本土文化审美取向追求书卷气息;承其魂,拓其体,扩其形;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要实实在在关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市场与文化需求方面探求阅读功能与艺术表现中的准确切入点。与时俱进的核心就是创新进取,创新是以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审美意识为其美的承继与延伸。
参考文献
[1]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
[2]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3]毛德宝.书籍设计[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书籍设计范文5
书籍色彩与内容、结构,功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文章通过三个方面说明色彩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并认为书籍的美不在于表象,而在于对内容的诠释和阅读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
书籍色彩;内容;结构;功用
书籍不同于其他的设计产品,它是六面体静态呈现和连续多页面的统一。同时,书籍又具有文化媒介载体的功用,其职能在于供读者阅读,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因此,如何促成舒适的阅读,成为书籍设计最为基本的动因之一。下面通过三个方面阐述书籍色彩在书籍设计中发挥的作用。
一、书籍色彩围绕功用展开
书籍色彩设计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设计概念问题,它时常要与一种媒介相结合,从而使色彩问题更加具体化。一旦媒介与主题明确,色彩的一切要素都将围绕功用而展开。设计的本质在于解决问题,功能实现是一切设计的首要议题。色彩设计对于书籍的价值,最终在“阅读”这一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色彩设计不在于美,抑或是美不在于表象,而在于对内容的诠释和功能的实现。此外,设计者还需建立书籍色彩设计的整体观念。书籍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从结构上将书籍分解为封面与内页(版式)设计两部分,但很多设计者并不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破坏了书籍设计的完整性。
二、书籍色彩由内容决定
在设计领域,色彩不仅仅是一个物理问题。除了对光的分析以及对物质本身的研究以外,我们更倾向于对作为色彩感知主体的“人”的研究,其中包含生理和心理对“人”的色彩感知的双重作用,以及长期以来不同社会背景、区域文化所产生的“人”对于色彩的独特认知。因此,书籍色彩设计首先要从书籍内容出发,在充分理解书籍内容的基础上开展色彩规划与设计。其次,色彩为内容设定基调,营造气氛。色彩在书籍设计中可以抽象地表达情感基调,如同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一样,它可以用于营造情境、诠释情感,以实现对内容的抽象表达。同时,色彩作为视觉要素的组成部分,对追加设计意念起到的重要作用。色彩基调与设计要素相辅相成,各色彩要素由色彩基调所决定。
三、书籍色彩随结构而变
书籍因阅读需要,本身构成了一个独具时间概念的结构体态。常规书籍一般由封面、扉页、序言、目录、章节页、正文内页、版权页等部分组成。部分书籍还包括函套、腰封、护封、环衬、索引等部分。不同部分在书籍中有不同的功用。我们要从书籍结构来讨论色彩关系,讲求由外及内的视觉流畅、张弛适度、富有节奏与韵律。因而整个书籍的色彩也应随之变化。
(一)色彩与封面封面之于书籍犹如面孔之于人,它不但反映书籍的形制面貌,而且还能传达出书籍的气质。因为对于书籍封面色彩的关注,并不仅仅是封面本身,而是要对其形态、结构以及材质加以重视。首先,强调纯粹色彩表现,突出抽象色彩所传达的色彩印象。大量作品所使用的夸张或含蓄的色彩与书籍的内容并没有过多联系,仅仅是出于对广告效应的考虑,例如《红宝书》的色彩设计。其次,强调色彩与图形的配合。图形与色彩的关系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突出色彩的装饰性,即色彩附属于图形或突出对图形的修饰。第二,突出色彩的功能性,即通过色彩影响图形所传达的意思,例如作品《地下乡愁蓝调》。再次,消减冗余与无彩色设计。书籍色彩设计的优劣不在于用色的多寡,而在于与主题的贴切程度以及与书籍整体审美的和谐。书籍不同于其他设计产品的显著特征在于其本身具有的文化性。它不仅是承载与传播知识的载体,就书籍自身形态而言,也富有天然的书卷气,如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今日文字设计》以及山东人民出版社的《设计中的设计》。
(二)色彩与内页书籍内页是指除了封面、封底以外的其他页面(又称书芯),主要包括衬页、扉页、目次、章节、正文、索引、版权等,是与封面密切联系的书籍整体设计的一部分。首先,要构建色彩的整体布局和色彩要素间的对比。尤其强调单一页面色彩要素间静态的“同时对比”和具有逻辑上前后关系的页面色彩间动态的“继时对比”。其次,在全局统筹下设计版面的色彩布局,主要包括版面色彩基调、版心、上边距、下边距以及内外边距等。再次,充分运用版面中各设计要素建立和谐的色彩关系,如标题、副标题、正文、图像、图注、书眉、页码等。版面中任何一个构成元素都是色彩构成中的色彩载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因素为整体的和谐服务。
(三)色彩与书籍外延设计书籍的外延设计或称附件设计,如函套、腰封、书签等。书籍设计是要“书卷气”还是要“广告气”的争论,时至今日仍无定论,焦点就在于书籍是特殊的文化商品。例如,腰封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营销的产物。因此,在书籍色彩的外延设计中,不仅要有书籍整体色彩观念,还要考虑到书籍的展示和销售,要依据职能有所侧重地施以色彩。
(四)色彩与印刷书籍色彩设计总体分为印前设计与材料设计两部分,印刷是二者结合的关键步骤,也是整个书籍设计的最终体现和成败关键。印前的色彩设计以版面为格局,从阐释书籍内容出发,联系对页与上下页,构建页面各要素的色彩关系,从而实现书籍色彩的和谐统一。材料设计包括印刷油墨和承印材料。其中,印刷油墨指通过印刷设备转印到纸张上的油墨,油墨种类直接影响印刷结果。从色彩构成原理上讲,印刷色彩系统属于减色模式,以三原色为基础,再增加“1个黑”来弥补原色混合的黑色的不足,从而构成CMYK(即青色、洋红色、黄色、黑色)四色印刷基础。四色印刷基本可以满足一般色彩关系的呈现。除此之外,为了增加印刷效果,而使用特殊的油墨,如荧光材料、白色、金和银等,拓宽了书籍色彩的表现空间。另外,除了四色印刷,还可以通过调整色彩数量来影响色彩的效果,如三色、双色及专色。其与四色印刷相比,更容易使色彩和谐统一,如果设计得当,还可以表现出较为独特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书籍色彩设计与书籍体的六面结构密不可分,其艺术性体现在“六面体的静态呈现”和“连续多页面的动态浏览过程”的统一之中。书籍色彩设计不是孤立的色彩审美,而是相对于书籍形态与内容展开的书籍整体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意义在于实现顺畅阅读,进而反映书籍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蔡立国.地下乡愁蓝调[M].桂林: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
[2]赫尔穆特•施密德.今日文字设计[M].王子源,杨蕾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书籍设计范文6
一装饰性词汇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书籍的视觉感受是书籍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读者对书最重要最直观的感受,读者对书籍的视觉美是从书籍整体上感知的。其视觉感受囊括了书籍的形态设计、书籍材质肌理的选择、书籍的封面设计以及书籍版式的设计。设计师通过自己的艺术审美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让这几方面与书籍的内容相符,和谐统一,形成完整的视觉效果。在这几方面的设计中,装饰性词汇几乎出现在了每一个环节。一本书设计的整体性,离不开装饰性词汇的准确运用。1装饰性的书籍形态书籍的形态是读者最先看到的,好的书籍设计要做到形式追随内容。纵观历史,书籍的形体由原始的甲骨文到竹简书直到人们开始追求不同的书籍模式,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形式一路发展而来。通过这些书籍的形态不难看出,古人在追求书籍形态的实用性时,也在追求书籍形态的装饰性。如蝴蝶装、卷轴装都是通过不同的书籍形式来展现其带给读者的不同装饰风格。书籍形态的装饰性可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传统的书籍形态的借鉴,这样一般容易引起读者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如图3-1所示是2006年“世界最美的书”金奖《曹雪芹风筝艺术》,设计师赵健想要该书在视觉上能够体现书籍内容的历史感及中国特有的文化气质,特在书籍的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线装书传达书籍的古朴和典雅。二是大胆打破书籍常态的形式,在视觉上给读者一种新奇感,如几何立体造型的书籍形态、动物造型的儿童读物等。现代书籍设计的高速发展,设计师越来越重视书籍形态的装饰性,越来越多形态的书籍出现在读者眼前,这也促使了装饰性词汇在书籍形态设计中的发展。2装饰性的肌理“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肌理感是艺术体验表现语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肌理已然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肌理的身影亦闪耀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将肌理作为艺术语言在书籍设计中应用,能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这与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所倡导的“五感”设计相契合。设计师通过肌理能很好地表现书籍的主题思想,展示作品内在的审美潜能,赋予作品更多样的内涵及生命力。无穷的变化、丰富的律动是肌理具有的特质,给观赏者带来富含人文情怀的视觉感受和多样的视觉品味,提供了无限自由的想象空间,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不同书籍的不同肌理运用可以反映出不同书籍的风格,肌理的表现手法作为书籍设计的装饰性之一,可以增添书籍的趣味性、增加书籍的独特性、提高书籍的整体品味进而增加书籍的收藏价值。3装饰性的封面设计古语有云“书之有装,亦如人之有衣。睹衣冠而知家风,识雅尚。”由此可见,封面是书籍的脸面,在书籍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封面设计要与书籍的内容紧密相扣,在对内容的风格、题材有了充分的了解后,用新颖的创意将其表现出来,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中,装饰性词汇是必不可少的。书籍封面的装饰性词汇包括装饰性的色彩、装饰性的图案、装饰性的纹理、装饰性的印刷方式等等。通过不同的装饰性词汇,使每一本书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装饰性词汇的运用更使书籍的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更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真正使“形式”服务于“内容”。如图3-3,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蜗牛慢吞吞》,设计师朱赢椿在封面的设计采用了简洁的设计手法,装饰性的蜗牛及其慢慢爬行的痕迹构成了书籍封面的装饰性图形配以凹印的书名,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安静内敛的,该书利用了装饰性的封面设计很好地诠释了书籍的主题内容慢慢生活。4装饰性的版式设计在书籍的版式设计中,我们也会发现装饰性词汇的身影。有些设计师通过带有装饰色彩的排版方式,使书籍更赋予趣味性和创新性。装饰性的版式设计多用于绘本、设计类书籍、儿童读物等。现在有的版式设计上负形变成了大面积的空白出现,这些空白成为一种另类的装饰性词汇。留白的装饰手法可以说使读者在其中无限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旨在为读者营造一个纯粹的审美境界。朱赢椿用极简的创作手法对《蚁呓》进行设计,通过富于装饰性的大量留白,让书籍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美。该书的版式用极少的文字配大量的空白,设计者将自己对佛教的感悟体现在大量留白的版式中,将书籍的视觉营造的简洁而有趣,很空阔,留给了读者大量的思考空间(图3-4)。同样是设计师朱赢椿的作品,《设计诗》的排版也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设计师根据书中不同诗的内容,为每一首诗都设计了一种独特具有强烈情景感的排版方式,使不同的排版方式服务于不同的诗的内容,给人以跳跃感和空间感,具有韵味的装饰性兼实用性的版式设计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图3-5)
二结语
装饰性词汇出现于石器时代至今已经发展了8000多年。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装饰性词汇起到了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装饰性词汇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分析了在书籍设计的不同方面中装饰性词汇的形式及作用,通过对书籍设计中装饰性词汇的进一步探讨,更加确定了装饰性词汇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装饰词汇在书籍设计中应用形式将越来越丰富,装饰性词汇对于书籍设计的意义也将愈发重大。
作者:李依桐 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