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登鹳雀楼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登鹳雀楼古诗范文1
一个星期四的早晨,我来到二(8)班的教室准备上一节古诗诵读课。当孩子们看到黑板上我用楷书抄写的《登鹳雀楼》时,情不自禁地齐读了起来。我刚想表扬他们,不料他们纷纷说:“老师,老师,这首诗我们一年级就学过了,我们早就会背了!”
“真会背?”
“登鹳雀楼。白日……”背完后,孩子们端端正正地坐好,神气地望着我。
“老师,我还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和说明的道理!”
当孩子流利地说出诗歌的大意及道理后,我问其他孩子:“你们也懂了吗?”
“懂了!懂了!”
“好,那你们知道作者王之涣是怎样读这首诗的吗?”我压低声音问。
等几个孩子自信地朗读完后,我摇了摇头说:“你们这是朗读,古人用的是吟诵,可好听了!想学吗?”
“想!”
“那请大家认真听,我会连着吟诵两遍,看谁最先发现吟诵的秘密!”接着我吟诵了两遍《登鹳雀楼》。
“老师,我发现你读诗时摇头晃脑的,很好笑。”
“是吗?这也算是吟诵的一个小秘密。”
“老师,你读诗时有的字拖得很长。”
“那谁来说说,老师把哪些字读得特别长?”
“有‘山’‘河’‘流’,还有‘穷’‘层’‘楼’。”
“哎呀,全让大家找到了。奖励你们跟着我读!”
几轮下来,孩子们都学会了。正当他们高兴的时候,我又说:“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吟诵的初级阶段――诵读,还有高级‘版本’,能学会吗?”
“能!”
这一次,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他们明白了怎样读就是吟诵。
临下课时,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我发现王之涣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并不是很开心……”
“孩子,你真聪明!你是王之涣的知音啊!是啊,太阳落山,黄河不返,壮志未酬,诗人怎能不愁呀!让我们一起再次吟诵这首诗,感受作者的忧与愁……”
学习古诗,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诗心”,要让孩子们明白,汉语是最动听的音乐。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离不开吟诵。吟诵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读书方法,它必须遵循汉语的特点并按照诗文的创作规律来进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学习吟诵,推广吟诵。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善于模仿的特点,让他们先积累一些吟诵的方法,再逐步渗透一些理论知识。
四年级:意象中悟情,习得方法
在二年级上的这一节吟诵课,激起了师生们学习吟诵的兴趣。以下是我在四年级某班的上课片段。
1.对比读,意象中悟情得其法。
“同学们,‘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俗话说,诗中有画。你们再读这首诗,看能从中读出怎样的画面。”
这样的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那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有人说,文章越短越难写。面对如此壮丽的黄河落日图,作者只用了这十个字――(生读前两句)就勾勒出来了。作者还不满足,想看到更远更广的天地,他是怎么做的?读――(生高声诵读后两句诗),这两句诗告诉我们――”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学生齐声答道。
“怎样才能把这首千古名诗的意蕴读出来呢?自由练习一下,等一会儿我们进行一个吟诗比赛。”
……
我和三名学生读完之后,让其他学生对比,说说谁的读法更能读出诗人的胸臆。
“为什么老师的读法更能体现原诗的意蕴呢?因为老师用的是古人的读书方法――吟诵。想学吗?”
“想!”
几遍指导下来,学生基本学会了如何吟诵这首诗。
“你们注意到没有,每句诗中,老师拖长读音的字分别是每句的第几个字?都是第几声的字?”
一番议论之后,我兴奋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真会读诗!你们刚才说的就是吟诵的基本要点啊!平长仄短,依字行腔。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节奏点上停一停,韵字平仄皆回缓。让我们一起再吟诵一次。”
“经典诗文”的教学,要用“经典”的方式――吟诵。“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我们要先将古诗词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再用声音复活经典,这样才能达到“沉浸语言,浸润心灵”的效果。
2.拓展读,会心吟诵中得其韵。
“大家学得这么快这么好,奖励大家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风流儒雅的大才子唐伯虎和他的好朋友祝枝山一起游山玩水。他们来到鹳雀楼,爬到一半的时候,大胖子祝枝山早已气喘吁吁(师弯腰,左手撑着膝盖,口喘粗气,右手做摇扇状),他不想再爬楼了。假如你是游兴正浓的唐伯虎,你会怎么劝说他?”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可祝枝山说:‘唐兄,到此已穷千里目,何必更上一层楼?我们下去喝喝茶,休息一下吧。’你又该如何劝说?”
待学生思考片刻后,我提示道:“聪明的唐伯虎只把祝枝山的话稍微改了几个字,祝枝山就兴致勃勃地重新登楼了。”接着我板书“到此虽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很快七嘴八舌地猜到了,他们的那种兴奋,那种快乐,不置身其中,是很难感受到的。
“新诗改罢自长吟。你们能用今天学的吟诵方法,同桌合作把这两句诗表演出来吗?”
接下来的两分钟,教室成了巨大的表演场……
这节短课在孩子们的最高兴奋点中结束了,很久以后,孩子们还会念念不忘当时的场景……
六年级:立体悟情,更上一层楼
面对六年级的学生,我又该如何上这一课呢――
1.看图片,背诗歌。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楼,它们分别是――”我用课件逐一出示三大名楼的图片。“俗话说,楼因诗传,诗因楼生。每一座名楼,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流传下来。岳阳楼,有杜甫的――《登岳阳楼》(生齐背);黄鹤楼,有崔颢的《黄鹤楼》(生齐背);滕王阁,有王勃的《滕王阁诗》(生齐背)。第四大名楼是哪座楼,谁知道?”
一学生说:“镇海楼?”我摇摇头。
另一学生说:“不会是鹳雀楼吧?”
“对!就是鹳雀楼!它的出名是因为王之涣写了――”
生齐答:“《登鹳雀楼》。”
2.对比读,悟写法。
“实际上,当时写鹳雀楼的诗歌还有很多,比如畅当写得也很不错。”我用课件出示了畅当写的《登鹳雀楼》,学生自觉地朗读了起来。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对比读读,比较一下为什么世人认为畅当写的《登鹳雀楼》比不上王之涣的?”
……
“好了,我们逐句对比:第一句和第二句,两人都写了登楼所见――(生:之景。)畅当的第三、第四句还是――(生:写景。)而王之涣呢?”
“王之涣写了自己登楼的感受。”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世人认为畅当写的《登鹳雀楼》比不上王之涣的?”
“因为畅当四句诗都只写了自己登上鹳雀楼所见到的景物,有点像杜甫的《绝句》。”
“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会联系学过的其他诗歌对比阅读,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确实如此,畅当的这首诗和杜甫的绝句诗一样,四句写景,只有一些片段画面,没有转折,对于自己的精神面貌也没有一点涉及。自然,我们的心就和诗人疏离了。”我顿了顿,接着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不同了,他既描绘了――(生:景。)也抒写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情思。‘更上一层楼’的‘楼’,并非全是指现实中的高楼,它可以推演到一切的人生事业。后两句,可以随着诗人的脚步,把我们想象的触角伸得更高更长。全诗情、景、理交融,诗和人合一。这就是王之涣的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很重要的原因。”
“最后,再让我们用吟诵的方法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高下。”
……
3.拓展读,猜诗句。
接下来我又讲了唐伯虎和祝枝山登楼的故事,情形和四年级的差不多,不再赘言。临下课,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六年级了,我还要和他们一起学习这首一年级就学过的诗歌,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之经典与其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
登鹳雀楼古诗范文2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解诗题,知诗人
1.写诗题,教学生字“雀”和“楼”。孩子们,今天马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它的题目叫《登鹳雀楼》。诗人登的是什么楼?看,这就是鹳雀楼。鹳雀又叫鹳鸟,这个“雀“字,是本课的一个生字。怎么写呀?我们看看古人怎么造这个字的。上面小鸟头,下面拖个大尾巴隹,联成一体。我们把它送到田字格里去,读que。“楼”也是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2.再读这座楼名――鹳雀楼,一直默默无闻,可有一天,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去了那,写下了这首――立刻这楼名声大振。
读诗句,感诗律
自读3遍。马老师只有一个要求,对照拼音,放开喉咙,把诗读通顺了,读3遍!我喜欢按自己的速度用心读书的聪明孩子。
检查自读。逐字落实正读音。王之涣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舞台,要听听我们二(1)班选派出来的最优秀的孩子是怎么读他的大作的。(此处出示人物形象)读书,尤其是读诗,讲究个字正腔圆,把每个字音咬准了哦!谁来试试!(你听了,有什么建议?字字准确你真是一鸣惊人啊)孩子们,你们读的都太好了!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单独认看看!厉害!哪些字容易读错,你给大家友情提醒一下。齐读生字。优秀送给你们!
3.我们一起看黑板,再来读这首诗!
4.示范读,轻声跟读,初感节奏。孩子们读这么好,王之涣先生很满意!马老师也想试试,读一读。可在大诗人面前,有点紧张。孩子们,你们陪我一起读,好吗?轻声的跟着老师的节奏,听听马老师是怎么读的,好吗?
马老师读,好在哪里?相机标出节奏线。逐句练习,逐句跟读。
师生合作,按节奏读。A.师上句,生下句。B.师声音低一点,生声音大一点。C.师读题,女生男生合作。
再指名读评价:比优秀还好,你们定评价语!(好的不得了!超赞!)
1.明诗意,悟诗境。激趣王之涣的评价。(配画外音)读的倒是挺热闹,可这一张张小脸上咋一点表情也看不见呢?我老先生写的诗,你们倒是读懂了没有啊?
2.自由读诗读得懂吗?用你喜欢的方法去读读,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问质疑。
3.小组活动,图文对照,想象朗读。孩子们,能提出问题,证明你聪明,爱思考!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王之涣给你们想了个高招。(配画外音)我看人家编教材的给我这诗配的图就很不错,小朋友们,你们可以读读诗,看看图,把它们看得活动起来,就什么都懂了!
第一句:说说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白日依山尽”,请同学们边读诗句,边看图,看看在图上可以找到诗句中的哪些事物?出示图像,什么叫白日呢?想象说话。看句式说话站在鹳雀楼上,只见太阳( )。或者站在鹳雀楼上,我看见一轮( )的太阳紧贴着( )的中条山( )。
第二句:黄河视频你有什么感觉?这就是李白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黄河入海流”。提供句式说话我看见( )的黄河( )地流向大海或者自由说话。
师小结:在每一首诗中都藏着画面。比如,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这就是――白日依山尽。千军万马般的黄河的水正滚滚地流向大海,这就是――黄河入海流。
4.看着这么美的眼前风景,孩子们,你们读懂诗人心里还想干什么了吗?――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往高处爬。对,他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示诗句)。
诗人所想,太有道理了,小松树被大山托起,站得高看得远;孩子们,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小鹰飞得越高看到的世界越辽阔;青蛙登上山顶看见向往已久的海洋……)这些都证明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从古到今鼓舞了多少人向更高目标前进前进前进!我们该怎么读?
5.一千多年前,诗人登上鹳雀楼,看(板书看)到了(引读――),诗人想(板书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于是诗人说(引读――)。
6.现在你们再读全诗肯定能超过马老师了。想和我PK一下吗?我们都来再自己练练。
7.建议课外多读读古诗。拿出马老师课堂上奖励的卡片。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明珠。建议课后交流朗读。祝同学们古诗积累越来越多,也“更上一层楼”。
诵诗句,临诗篇
完整诵读这首诗。摇头晃脑出节奏,想画面。
学写生字。王之涣见识到你们的厉害了。最后还有一点要求,不知你们能不能令他满意。这首诗写得太好了,很多人以它为素材创作书法作品。你们也能把这首诗美美地写好给王之涣、给马老师欣赏下吗?
要想写好,首先要写正确。这首诗里的生字都会写了吗?“雀”和“楼”会了,你还会写哪些字了?识字大王在这里!哪个字真简单――你们自主识字的本领让我佩服!
看来这个“欲”和“更”字有点难。今年庄稼欠收成,猜是什么字?看看在田字格里该怎么写。
配乐写古诗。
活动下我们的小手,看看诗篇在这张纸摆布在什么位置好看。用心写吧!
作品展示。王之涣对你们的表现很满意,放心地穿越回古代了。
登鹳雀楼古诗范文3
一、深情吟咏,把握诗歌的韵律美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把握吟咏环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则凸显了诵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学生自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增长知识,在读中得到启迪感悟,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在读中陶冶情操受到情感的熏陶。诸如我在执教《绝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对仗”的内涵,就安排了师生一起参与朗读小游戏,我先读“黄鹂”,学生对“白鹭”,我读“两个黄鹂”,学生对“一行白鹭”。接着,还安排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朗读比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不仅加深了对“对仗”的理解,而且领悟了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驰骋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邃,作者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既可以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又可以描绘情趣盎然的自然景观,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全方位把握古诗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大意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深入挖掘,细细品味,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诸如我在执教《枫桥夜泊》(唐代张继)这一首诗歌时,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体现淡淡忧思的轻音乐,让学生在默读全诗的基础上,从“江枫渔火”、“月落霜天”中想象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一轮明月慢慢西沉,月色渐渐暗淡,月亮瞬间不见踪影,苍穹顿时暗下来了。此时,作者感觉到无边无垠的布满了寒霜,透着一股刺骨清冷的寒意,浮现在眼前的只是渔船上的点点灯火,忽明忽暗,映照着江边失去了光彩的枫树。接着,让学生从“乌啼”“钟声”去想象当时的声响:在清冷凄凉的夜晚,只有半夜里寒山寺敲钟的声音和乌鸦哇哇的叫声。当学生初入意境、意犹未尽之时,我要求学生把各种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进一步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怀。学生通过想象展现了“江枫渔火”、“月落霜天”、“乌啼”和“钟声”的“秋江夜泊图”,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了诗人那种孤寂忧愁的心绪。
三、以诗明志,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应该借助小学语文教学的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尤其在古诗词教学渗透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的教育,达到“以诗明志”的宗旨。譬如,我在执教唐代胡令能《小儿垂钓》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摇手和招手的情感区分后,进一步追问学生:“你觉得小儿这样能体现怎样的心理表现?”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那个小孩钓鱼的专心致志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从而把人文熏陶与语文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体系下的正确人文价值观,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形象导入,让学生感悟作品的诗情画意
进行形象化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领略美妙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真正感悟作品的诗情画意。所谓形象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挂图、实物等途径,使抽象的文字想象化。其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譬如,我引导学生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课的导入时,先采用多媒体展示群山、黄河、太阳、鹳雀楼等栩栩如生画面,学生的兴趣顿时被调动起来。此时我提出问题:“这是作者在一个傍晚登上鹳雀楼所见的美妙景观,你们到底观察到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学生纷纷举手作了正确的问题;接着,我继续提问学生:“假如你就是诗人,那在当时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并且怎样描述更佳呢?”学生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其中,一个女生自告奋勇的回答:“我愉快地登上鹳雀楼眺望远方,只见一轮红日向绵延的群山徐徐下沉,直至消失;汹涌澎湃黄河水滚滚向前,向远方的大海奔流而去。”全班学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最终促使学生明白了一个真谛:人只有站得高,才能观察到更远的东西。良好的导入不仅为学生理解诗意以及诗中的字、词、句铺平了导入,而且帮助学生切身感悟诗词的意境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步得到提高。
登鹳雀楼古诗范文4
正因为如此,古代诗歌鉴赏也成为了高考的必考题型。作为高中生,了解、学习进而鉴赏一首诗歌,需要从哪些角度进行呢?怎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首诗歌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检测一下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
一、能够迅速抓住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吗?
阅读任何一首有文字难度的诗歌。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都可能会对具体诗句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阅读答题的困难往往是:1 对诗句中的古代文化常识不理解;2 对古代文言字词不熟悉;3 对诗人的身世、诗歌的写作背景不了解;4 对诗歌中的一些有特殊含义的事物(如典故、古代诗歌意象等)不明白;5 曲解诗句;6 未耐心、仔细揣摩诗句等。这些因素都会妨碍同学们对一首诗歌的内容、情感的理解。
但有些文学素养好的同学却可以通过:1 对作品注解仔细阅读;2 平时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3 平时对主要诗人的身世、背景有了解;4 对诗歌常见意象的积累;5 紧紧抓住诗句本身。不做无关联想;6 耐心仔细地阅读诗歌来顺利克服这些阅读障碍等,在阅读一、二遍后迅速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整理出整首诗歌的内容、情感。
[例题1]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 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 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 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答案]B、D。
[解析]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关键词句“迥”“高”“围”等以及由此形成的意境。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采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斯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句一气相贯,既可显出楼高望远,更可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例题2]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案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里的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很多同学在做这道题目时。会错误地认为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道世、不得志的思想。这是主观武断的看法。
二、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诗歌的艺术技巧、语言风格吗?
这是理解鉴赏的高级阶段。要求同学们在读懂诗歌主旨情感的基础上,能够对诗歌的创作有进一步的理性判断分析。要做好这一步工作。必须有相当的有关知识的积累,包括:1 古代诗歌常用的各种修辞手法;2 各种衬托、结合手法(悲喜衬托、动静衬托、虚实衬托、点面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结合等);3 篇章构思技巧(如象征、借古讽今等);4 怎样分析关键字、词、句(如动词、形容词等)的表现力;5 常见的表达方式。要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要熟悉这些术语,还要知道鉴赏的几个步骤,最好再掌握一些典型的例子,以帮助你理解判断。
[例题3]
从艺术特色评析下面这首唐诗。(不超过150字)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答案解析]这是一首初春小雨的写景诗。读来清新动人,笔法细腻,耐人寻味。韩愈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十分讲究炼字造句,细致逼真地描绘了早春微雨后的长安景色。如首句一个“润”字非常恰当地形容了春雨下得可贵及时。句末一个“酥”字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令人耳目一新。第二句用对比手法捕捉住青草刚刚萌发时的特征。
[例题4]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登鹳雀楼古诗范文5
【关键词】幼儿;阅读;兴趣;拓展
根据国家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学前儿童不能强行要求他们必须达到什么程度,而是要合理地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做事情的方法。针对幼儿阅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要让幼儿先了解书后读书
大多数幼儿看图书常常是几下便翻完一本书,或一下翻到后面、一下又倒回到前面,根本没有注意图书的内容;有的幼儿虽然能一页一页地翻看图书,但不能认真观察画面内容,不注意细节和人物表情的变化。因此,在引导幼儿阅读前,首先,要帮助幼儿了解书的组成部分,知道书是由封面、封二、封三、封底和一页一页的纸共同构成的,每页上方或下方的数字代表页数,看书要一页一页地翻,书中的画、标记、文字都与书的内容有关。
其次,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对照儿歌“眼离书本一尺远,光线充足不晃眼,姿势端正拿好书,一页一页认真看”,养成正确的读书姿势;不在运动的车上看书,不躺着看书,不走着看书。
最后,要教育幼儿爱护图书,一个读书的人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图书,不能在书上乱涂乱画,不要折或撕图书,不要用手蘸着口水翻书,看完后要把图书收拾整齐,放在原来的位置,等等。
二、创设条件营造幼儿读书环境
(一)创设早期阅读的环境
为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平时我们可以为幼儿设立专门的阅读区,并且为他们固定安防开放的图书架,调整好图书放置的高度便于幼儿自有取放等。同时,在引导幼儿阅读时,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自己挤时间多读书,“身教重于言教”,为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
(二)掌握看图阅读的方法
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听读、音像阅读习惯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幼儿入园离园、饭前饭后、自由活动的时间播放一些幼儿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故事磁带、VCD、动画片等,用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给幼儿选择的图书内容要健康、接近孩子的生活并要以图为主,画面清晰、故事情节简单;并且给幼儿选择的图书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
(三)学习诵读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艺术形式,语言凝练,朗朗上口,如果引导得当,非常适合幼儿阅读背诵。许多研究表明,让幼儿诵读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感,吸收语言营养,并得到某些情趣的陶冶,诵读古诗词,可以说是幼儿早期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读幼儿古诗词要循序渐进,精心选取那些适合幼儿诵读、便于幼儿理解的文质俱佳的好诗词。如《游子吟》(孟郊)、《咏鹅》(骆宾王)、《悯农》(李绅)、《春晓》(孟浩然)、《登鹳雀楼》(王之涣)、《静夜思》(李白)、《望庐山瀑布》(李白)等。其次,教幼儿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其方法主要有:
1.可以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古诗词。如,学习孟郊的《游子吟》之前,让幼儿回忆自己的妈妈是如何关心、爱护孩子的,作为子女,应如何报答妈妈的养育恩,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理解诗歌中歌颂的母亲对儿女深厚的、无微不至的母爱以及子女对母亲的拳拳深情。
2.可以编成讲故事的形式,给幼儿讲述。如,在学白的《静夜思》、杜牧的《清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贺知章的《咏柳》之前,可以将诗歌的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幼儿更容易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3.可以配合一些图画理解诗的意境,烘托诵读气氛。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悯农》等,可以将诗词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幼儿在观察画的基础上,理解诗词的语言,便于记忆。
4.可以播放一些古诗词的录像或VCD片段,让幼儿在观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有许多古诗词已被摄制成录像片或VCD,生动形象,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理解古诗词。
三、用收获刺激幼儿读书兴趣
登鹳雀楼古诗范文6
为了证明这意思是正确的,我决定试一试。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爸爸。妈妈都在午睡,只有我却睡不着,心里老想着登得高,才能望得远……忽然,我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直盯着那花盆架,心想:我可不可以……我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跑到花盆架旁,先把左脚伸到花盆架上,用手拉住花盆架,再把右脚伸上去,稳稳当当地站在花盆架上。“啊!看见了,看见了!”我差点叫出声来,我看见了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少年路上的大吊车……正在我看得入神的时候,“咔嚓”一声,花盆架折断了。“哎呀,不好。”我失声叫道。顿时,我吓得脸色发白,毛发直竖,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如果再断一截,那后果不堪设想……正在这时,正好被在花盆架旁的奶奶看见了,把我从花盆架上抱了下来。
事后。妈妈问我:“你爬到花盆架上去干什么呢?”
我回答道:“你不是说登得高,才能看到好风景吗?”
“这花盆架坚固吗?”
“不坚固。”我说。
妈妈又耐心地跟我说:“登得高,才能看到好风景,必须站在坚固的东西上。在学习中,也要先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础,才能向知识的高峰去攀登,如果像花盆架一样,那就什么是也完成不了。”听了妈妈的话,我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