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标教学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标教学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标教学课件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培养兴趣 感染学生 新颖化

1、课堂教学导入形式多样化。

导入新课的成功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在教学导人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可用录像剪辑图画导入、多种乐器的演奏导人、舞蹈的导人、声乐的示范导人、类比生活例子导入、讲故事形式都可以采用。在讲授有关“音乐的速度”一节课中,可以从剪辑录像中介绍特色项目――击剑运动,在击剑中有刚柔结合,快慢结合。然后类比马路上各种车辆行进有不同速度,有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轿车等等,各种车辆行进速度都不一样,那么音乐作品根据不同主题也有其不同的速度,引入新课题,这时便是“水到渠成”的时候。接着欣赏管弦乐《骡子》、《乌龟》的片段,把学生带人音乐中不同速度描述不同的对象,音乐的印象思维逐步建立起来,然后板书“音乐进行的快慢叫做速度”,并介绍作品中常有广板、中板、慢板、快板等,以及音乐速度记号等等。这样导入及展开新的内容,学生学习“音乐的速度?就颇有兴趣,并一层层深入进入主题。

2、教学形式的新颖化。

在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有意注意及无意注意,可以采用多样化形式,在方式方法上,要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灵活多变,力求“生动”“有趣”能促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参与中来。打破传统单一的歌唱形式,多以听觉、动觉为切入口的训练。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年龄,精选录像片段,配唱MTV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还可以采取边唱边跳,自弹自唱等多种形式,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树立音乐形象。特别是民歌教学中,让学生在表演唱中探索地方文化和音乐的关系。比如《森吉德马》由作曲家贺渌汀根据蒙古民歌创作的器乐作品,乐曲分两个不同部分,第一遍欣赏时,老师随着音乐起伏波动,示范一些蒙古舞中常用的基本动作,然后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即兴创编。在前一部分较为缓慢的旋律中,有的同学想象悠闲骑在马上,并做出饱览自然景色的动作;后一部分热烈欢快的节奏下,同学们表演出欢庆解放的场面。在两种不同速度和风格的旋律中,整个教学过程积极促进了学生想象和创作能力,也加深了同学们对乐曲表现的理解。

3、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合作。

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的主导主体与多边和谐交往必须统一。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师、生生之间的多渠道、多方位的互动,师生、生师、生生之间的相互切磋,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课堂气氛是和谐的,教师是民主的,师生之间应是互敬互爱的,学生学习是愉快、舒畅的。

一是变换座位,增强艺术氛围。根据课题需要,改变课堂空间的座位排列是对学生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讨论、创编表演、参与教学活动的氛围。在日常的口风琴演奏练习中,小组竞赛可采用半圆形的座位排列,使学生与教师近距离全方位的交流;在创编表演时,就以三个圆形的座位排列,增加团队合作能力,和小组讨论;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歌唱表演或是欣赏学生个人表演时,可采用大圆圈座位排列,使表演者贴近观众。总之教学空间的创新布局应根据课题需要自由灵活地变动设计,不仅有利于组织,更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地注意力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动静”结合,师生共同活动。“动”是人的本性,更何况青少年学生好动, “动”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的方式。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静结合”的教学,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对音乐的进一步理解。

4、教学中创造性活动。

音标教学课件范文2

实验的第一年,我们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通过研读、比较、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性质、理念、目标及内容标准。以此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领悟新课程中“新” 与“旧” 的不同之处,从而发现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相关文化的关系;三是培养一支能较好胜任音乐学科教学的教师队伍并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验的第二年,教师们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不但需要教师对事业的责任、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情,更需要崭新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学水平才能适应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课堂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的新课程理念在音乐实践中随处可见。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在课题研究中也开始凸现新的问题:1.理论层面上的课标学习怎样向实际的教育教学转轨。2.在教师行动研究的大背景下,怎样实施音乐课程的校本研究。3.怎样在“《音乐课程标准》研究” 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4.怎样对音乐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并高效能利用。新的问题带给我们更多的理性思考。2002年课题组结合《音乐课程标准》,找准四个切入点进行行动研究,力图解决上述四个问题。

一、开展“集体备课、教研诊评” 活动,解决《课程标准》向实际教学的转轨问题

《音乐课程标准》中强凋: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聆听、表现、创造等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教师们立足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立足于教学方式的改变、立足于教研方式的改变开展“集体备课、教研诊评”活动,解决了《课程标准》向实际教学的转轨问题。

首先学科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与学科教师共同将教学内容、实际课题进行分类,然后按照类别征集教案(采取自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其次教师代表与预选教师集体备课(强调注重在学习理解新标准的基础上备课,在整体研究教材结构的前提下处理局部教材,在分析儿童学习起点和明确教学目标终点的过程之间取舍素材与环节);第三步当教案被工作组审查通过之后方能实施教学,并由电教老师刻成光盘作为资料,加以保存(课后附有科研与教研员的点评);最后由学科老师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统一观摩、研讨(看课教师着重把握此课为了验证和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哪些基本理念;执教者课后需说明每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初衷;评课者参照《课程标准》需诊断哪些方面达到了,哪些方面还不够,应该如何改进,从而达到共同理解与掌握课程标准的实质)。这样研究的目的有三方面:一是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落实在每一节课中,使《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南,从而避免了《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问题;二是以课代研、以课代训,使设计教案、指导执教、观摩研讨的过程成为教师、教研员共同学习、共同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三是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鲜活、生动的案例(如音乐教师的音乐网页制作)作为经验进行总结推广,而共性的问题(如怎样对学生进行适度具体的表扬)则成为后续培训难得的素材。

二、以“一个课例、三次讨论” 为切入点,实施音乐课程的校本研究

《课程标准》强调: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内容占课程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这20%,开发出有特色的地方校本课程,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由于每个学校音乐教师人数有限,如果开展校本研究势必流于形式。基于这样的思考,受顾持沉教授的《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文章启发,我们将校本研究变通为区本研究。

首先,将音乐教师按学校地理位置划分为小组,将音乐内容的七个单元承包给七个小组,一组承担一个单元;其次,每组依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一个音乐实践主题,共同设计一堂实践课。上课时,组内同事、两位受邀外来研究者共同听课,课后再一起反思与他人的差距;修改上课计划(新行为课),按改进的计划上课,再听课,接着再讨论,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第三次上课(新阶段课),再听课,再讨论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报告。“一个课例、三种讨论”的目的,一是切实开发区域课程,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通过分类指导活动,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师应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知识的教育家,又应是具有突出的音乐能力、丰富的音乐知识的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而目前我们的音乐教师还不具备这样的水准。因此在音乐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工作重点延伸到“音乐教师可持续发展” 上来。一般来说,我区音乐教师分三类,传统意义上的典型教师陈旧的观念根深蒂固,不是通过一、两次通识培训就能转变的。面临着课改的大潮,教师若再不改变观念,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伴随着新课程共同成长的新教师,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其内在功力也就日显不足。其他音乐教师在课改中持观望态度。怎样使这三类音乐教师借助课改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直至成为课程改革的中流服柱呢?这就关系到音乐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了。

我们采取扬长避短、分类指导的工作策略。针对传统保守型教师,一是增加通识培训的内容与力度,不断加快“内化”过程;二是让他们在互动研讨中分析教学案例(有利于转变观念的教学实例)。针对新教师,一是聘请专人辅导音乐学科相关知识、相关技能以弥补基本功的欠缺(如两期的钢琴即兴伴奏讲座、儿童合唱训练讲座、指挥讲座);二是委以重任,促使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学习,加快进步的速度。针对观望型教师,一是在合作教研中鼓励他们上讲台当主角,以此加强理论修养;二是帮助他们在教改实践中多上课、上好课,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注重培养全体音乐教师与音乐相关文化的修养(如带领教师参加音乐演出活动,带领教师观摩中外艺术家的演出等),总之,取长补短、分类指导的工作方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区60多名音乐老师有3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文章;有3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教研活动中执教观摩课、示范课、录像课。如今,音乐教师的教学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区课改中的新气象。

四、取长补短,开发利用音乐课程资源

音标教学课件范文3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创新;研究

为了规范高中音乐课程的观念、定位、性质以及音乐教学的目的、模式与内容等标准,2003年的时候教育部有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这个标准对于国内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然而经过多年的改革,高中音乐教学效果仍然有些差强人意。学生们缺乏音乐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欠佳,学习方法过于机械、被动。为此,我对当前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促进高中音乐教学的发展贡献出微薄之力。

一、目前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材的选择和音乐教学观念与实践脱轨

音乐方面教材的选择要突出风俗习惯、民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等方面的内容, 加强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取向及属性,将精神文明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在音乐教育中升华。通过音乐力量的帮助,提升学生的高尚品格,慢慢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观念,并且可以日积月累,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以及高尚的人格。然而因为教师把自身定位于音乐基本知识的教学者,用传统教材照本宣科,忽视了高中音乐教学实用性以及实践性的根本特色,造成音乐教材选择和音乐教学观念与高中音乐教学实践脱轨。

2.音乐教学态度不积极、音乐教学目的不清楚

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普遍都有着设备陈旧以及老化等现实的情况,老师教学的积极性遭受了打击,导致老师仅仅将自己单单定位在音乐基本知识的教学者,忽视了教师自身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素质教育者的使命,导致工作欠缺热情、音乐教学态度不够积极、音乐教学目标不够清楚。

3.学生缺乏音乐学习的动力,多数为被动式学习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当前音乐教学变成了那些考不上名牌大学而又想考取好大学的学生的另一条捷径。学生的音乐学习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多数学生都想以报考音乐院校,并不是因为热爱音乐学习,而只是因为想上个大学。由于不是兴趣所在,多数学生音乐学习缺乏动力,而是被动地去应付音乐学习。

二、高中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的措施

1.变更教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要转变传统意义中的以老师为中心的一味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出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应着重加强高中学生审美观念的教育,将被动听课转变主动学习。要充分对各种科技教学方法加以利用,应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中的理论性知识转化为感性化的知识。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们经过反复学习,理解到音乐的意境,以此提升高中学生群体对音乐艺术理解的能力,并且提升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要改变音乐课程的考试方法,用考查或者通过综合表演的方法,使得学生在情感、创造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得以锻炼提升。

2.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辐射思维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辐射思维指的是在解答问题的考虑进程中,不局限在一个难点或者一条线索上,而是根据目前的信息考试,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并且向多个方向拓展,不受到一般想法、方式或者规范的限制,同时从这些辐射且不同的思维中,寻求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辐射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其拥有突发性、灵活性、敏捷性、整体性、独特性及辐射性这几个特点。创新思维对于高中学生顺利解决现在或者将来会遇见的各种情况,学生可以较好的掌握知识点,同时可以把知识点广泛的应用到其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去,使得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

3.开拓音乐实践教育的道路

要加强高中学生中的各种文艺类社团的组建,主动组织群众性的音乐艺术活动,比如艺术表演、音乐专题演讲等。要积极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种歌手比赛之类的各种音乐艺术的比赛之中去,这样,音乐人才可以在具备社会影响力的比赛之中崭露头角。在各种音乐实践中主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包括填词,谱曲以及进行自己配乐朗诵,能够使高中学生自主地遨游在音乐的快乐之中,真实地享受到音乐艺术带来的魅力。总而言之,应该为高中学生创造出一个展示其自身音乐才能和涵养的各种机遇,使得高中学生充实地领悟到音乐艺术所具备的审美观念,并能发挥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组织音乐课外教学可以使得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锻炼,锻炼高中学生的品性,培养学生的情操,以此激发出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勇气和自信,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总而言之,普通高中音乐教学课程是一科以音乐审美教育为重点,为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而开设的一门课程。所以,如何健全高中音乐教育制度,有效的提升音乐教学品质,从而充分的发挥高中音乐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从事高中音乐教学的教师在长久的教学工作中去不断的总结与探索。

【参考文献】

音标教学课件范文4

音乐美学 音乐表演实践 主客体关系

一、前言

音乐美学是以哲学为基础,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阐释有关音乐艺术普遍规律的学科。音乐美学是音乐表演实践的基础和理论指导。音乐表演是一个独立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它既再现了音乐作品的历史时代与艺术风格特征,又体现了音乐表演者的审美意识与创造激情,展示了音乐表演者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娴熟精湛的技巧,从而在音乐表演实践中实现了音乐表演的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由音乐表演活动中的创造想象活动是主客体矛盾统一的过程。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是客体方面,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是主体方面。主体与客体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这对矛盾中,从唯物论的根本观点看,音乐作品提供的音乐艺术形象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是非主导方面,是从属性质的,音乐表演者的再创造必须是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辩证法的观点看,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是能动的方面,是再创造的主体,音乐作品是再造的对象,必须通过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生动再现其艺术形象,将这种美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现给欣赏者。音乐作品与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二、音乐作品的客体制约性

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作曲家的原作是音乐表演者二度创作的原型与基础。从客体上来说,音乐表演者只有在作曲家提供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音乐表演活动才算是真正的二度创作活动,倘若二度创作不是建立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的,不忠实原作,偏离原作太远就违背了音乐表演的本质。

1.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

任何音乐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定具有特定的时代烙印。音乐表演者就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把握音乐作品,尽一切可能去熟悉和体验作曲者生活的时代环境,使自己化身为作品的创造者,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以便正确地表现作品的内涵。

2.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

题材内容是音乐作品直接描写的对象,它是作曲家对客观生活有所感动而选取来予以加工表现的生活材料,是作曲家对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感动,从而有意识地选取、提炼、加工过了的生活,是经过作曲家思想感情过滤了的生活。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如:古代题材或现代题材,山水花鸟题材或社会生活题材,伟人的题材或普通工、农、兵题材,和平建设题材或革命战争题材,悲剧题材或喜剧题材等,不同的题材内容就要求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不同的处理。

3.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

我们欣赏音乐作品时,只要加以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不同地方的作品、不同音乐家的作品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如:高亢嘹亮的陕北信天游、清新秀丽的云南民歌、热情欢快的维吾尔族歌舞及著名作曲家海顿的热情欢快、莫扎特的细腻抒情、贝多芬的自由奔放等。这就要求音乐表演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应搞清楚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才能更为正确地表现音乐内涵、塑造音乐形象。

4.音乐作品的表演形式、体裁等方面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

以声乐作品为例,音乐表演艺术按人声分类可分为:男声、女声、童声三大类,而音乐表演的形式有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音乐作品的体裁有民歌、劳动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诙谐歌曲、讽刺歌曲、进行曲、舞蹈歌曲、大型的音乐套曲、歌剧等。音乐表演者只有根据自己的声音类型、声音特质来选择合适自己演唱的声乐作品,采用最佳的表现形式演绎和阐释声乐作品,才能使自己的表演与原作得到高度的融合。

三、音乐表演者的主体能动性

上面强调音乐作品的客观制约性,我们并不能否认音乐表演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果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仅仅只是再现原作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亨利・伍德谈到“乐谱上的标记无论怎样的详细也不可能每个细节都精确,没有什么方法和记号能够准确记下作曲家心里的东西。”乐谱潜在的内容需要挖掘,因而音乐表演者的表演应是富有个性的创造行为,必须根据原作提供的条件、方向、范围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把原作尚未表现出来的东西寻找出来,对原作进行丰富、补充和发展,赋予音乐作品新的内涵,真正深刻、全面、生动地演绎原作,使原作与音乐表演者达到高度的统一。

1.音乐表演者的人生观、审美观

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随着表演者的世界观、审美观的不同而不同。人生观和审美观是音乐表演者创作活动的指导思想,如果音乐表演者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音乐表演者就无法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及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就无法准确、生动演绎音乐作品。

2.音乐表演者的技能技巧

音乐表演者的技能、技巧及深厚扎实的基本功是音乐表演的精髓,没有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及娴熟、精湛的技能技巧就无从谈表演了,再好的作品都无法展示给欣赏者,它只能是无声的音乐。因此音乐表演者的表演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在谈到演奏家对自己原先并不满意的作品的再创造功劳时认为:“这部不完整、无创造性的作品的成功,我想主要归功于卓越的演奏。”

3.音乐表演者的生活经验及生活经历

每一位表演者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很难做到原样的再现原作。因为不同的音乐表演者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不同,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也不同,他(她)总是以自己所兴趣、爱好的方式来认识作品、感受作品、理解作品,最后表现作品、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因此,同一个作品一千个人来表演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风格,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的道理。

4.音乐表演者表演的环境

音乐表演者表演的场所一般在舞台环境中进行,这种环境包括:舞台设备、剧场气氛、欣赏者的修养等,这些因素对音乐表演者都是一种客观的刺激,能够激发音乐表演者潜在的艺术创造激情,尤其是与观众欣赏者直接的交流,为音乐表演者提供了艺术创造广阔的情感表现空间。

参考文献:

[1]陈雪.论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实践的现实意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音标教学课件范文5

在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手绘表现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前序课程是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以及构成艺术,后续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它衔接绘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集绘画艺术与工程设计于一体。手绘表现能力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手绘表现教学不仅肩负着单纯的表现技术的传授任务,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艺术审美意识的任务,把学生艺术素养和手绘表达技巧有机衔接并融合运用是手绘表现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最高追求。

自90年代末期到现在,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为建筑装饰行业培养了很多技能型人才。但是,随着时代和行业的发展变化,建筑装饰专业培养的学生逐渐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具体表现在各科课程的开设目标以及课程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手绘表现课程在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出现了很多问题,较大地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客观因素对手绘表现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

影响手绘表现课程教学效果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时代的、行业的、校方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

绘画基础薄弱,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

以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生源来看,文、理、艺兼收。而填报本专业的艺术生很少,导致本专业中90﹪的学生是普通文理科生,入学前没有经过美术基本功训练,很多学生在填报升学志愿时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也不知道本专业主要专业技能会是绘画设计能力,所以进校后专业基础几乎为零。10﹪的生源来自艺术生源,这部分学生在高考前进行数月的突击式绘画训练后进入高考大战中,由于这些学生在高考前学习素描、色彩、速写等绘画基础课程的时间有限,应试性突击训练对造型、色彩等知识不能进行系统地梳理,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因此,绘画基础也比较薄弱。

由于学生专业基础薄弱,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课程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这些课程既要承担着传授学生基本造型知识和技能,又要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积极性,学起来才会不怕困难。但是,现实状况是艺术基本功的训练是枯燥、乏味且单调的,必须通过大量的作品训练才能提高表现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才能快速地提高鉴赏能力和艺术感悟能力。艺术基本功没来得及扎实,专业基础课已经结束,进入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阶段,所以,手绘表现课程的压力非常大。手绘表现课程既要夯实美术基础,又要传授手绘表现技能。手绘表现课程相对前序造型基础课程而言,绘画内容的难度加大了,绘画技能的运用也更加灵活,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难度更大。

课时有限,增加了学习消化的难度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为例:设计素描课程每周12课时,上课周数为5周,合计60课时;设计色彩课程每周12课时,上课周数为4周,合计48课时;造型艺术课程每周8课时,上课周数为4周,合计32课时;手绘表现课程每周8课时,上课周数为10周,合计80课时;艺术写生实践课程两周,合计60课时。其中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在大一上学期开设,艺术造型、艺术写生实践和手绘表现课程在大一下学期开设。

因为新生军训等因素,导致大一上学期实际授课周数减少。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的上课周数也不得不压缩,108个课时内要解决零基础学生的形体造型和色彩造型问题,相对难度较大。为期80个课时的手绘表现课程,既要完成室内外效果图的绘制任务,又要不断强化前期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中不足的造型能力,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加快教学的进度。教学进度加快了,学生手头训练能力跟不上,形成消化不良,表现能力不够,就会更觉得本课程难学。学生在学习中难得体验到收获的喜悦,长此以往,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主观因素对手绘表现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

主观因素是指手绘表现课程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观念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心态的问题。

教学内容杂、教学观念偏,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手绘表现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室外效果图绘制和室内效果图绘制。室外需要表现的内容庞杂,如单体的植物、道路、建筑、天空、水景、交通工具以及完整的室外效果图等;室内需要表现的内容如家具、家电、室内装饰品、布艺以及完整的室内效果图。这些繁杂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每一种任务都必须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导致学生学习起来重点不突出。学生跟着老师的安排,盲目而累地学习着。

手绘表现课程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教师单纯地领悟技能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地位,单一地传授学生完成任务的技法,而忽略了手绘表现最为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没有先进的手绘教学观念的指引,教师的教学观念偏颇,导致许多学生不清楚手绘在设计的构思、记录、修改、沟通、信息传递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明白手绘表现对其自身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艺术个性的培养作用,常常是为了手绘而进行手绘。学习的盲目性导致了学习的动力不足。

片面看待行业需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结合很紧密的专业。本专业就业去向是建筑装饰行业,就业岗位是绘图员和设计师。通过顶岗实习归来的师兄师姐的描述中了解到,在建筑装饰企业的绘图员和设计师岗位工作,只需要用电脑软件画好图就好。这种判断片面地看待了行业需求,学此无用论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对手绘表现课程的学习兴趣。

当然,学生片面看待行业需求的现象,也与整个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设计类企事业单位的招聘时考核范围有关,许多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求职者对电脑软件的应用能力和熟练程度,并以此为标准择优录用,只有少部分单位同时强调求职者的手绘表现能力。在这个烦躁的时代,很多人认为,不用的就可以不学。再加上电脑软件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学起来要比手绘表现课程更容易掌握,学此无用论加上避难就易的心态,导致学习兴趣低下成了必然趋势。

夸大电脑软件作用,忽视手绘表现学习

电脑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广泛运用,带来了设计方法和观念的变革,成为设计和创作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中开设了AutoCAD、3Dmax、Photoshop 等设计辅助软件课程,电脑技术大大降低了设计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设计精度和速度,而且其虚拟真实的技术使设计表现图显得直观而生动。同时电脑技术使设计成果便于修改,容易得到重复的利用。表现快捷、方便且易于修改,绘制的效果图更加清晰、精细和仿真,绘制技术也更易于学习和操作,这些优势对学生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迎合了一些学生希望走捷径、急于求成的愿望,导致学生在具体的设计中重“表现”轻“设计”,设计方案招投标变成了电脑效果图竞赛,厚此薄彼,只热衷于学习各类设计软件和电脑表现技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手绘表现技能的训练。手绘效果图的重要性在学生的思想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质疑和动摇。学生过分依赖电脑和沉湎于电脑,忽视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对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和运用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追求,最终导致设计分析、思考、创作能力的丧失,也使学生设计素养降低。

影响手绘表现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何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如何运用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零绘画基础的学生在手绘表现课程有限的课时内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专业教师们都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音标教学课件范文6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大大丰富了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过程,为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信息网络技术已经在我校英语课堂中得到了充分利用。教师可以任意选取教学所需图片、场景,学生可进入任何英语教学网络接受远程教育,扩充自己的知识;利用电脑制作有趣的动画,培养了儿童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了儿童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空间,增加训练机会,迅速提高了学生英语的口语能力,优化了单词的记忆过程、促进了学生读写的发展。以下是本人将多媒体网络的技术合理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一、制作有趣的动画,培养儿童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求知欲

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进而创造。由于小学生对于直观、形象的客观事故比较敏感且乐于接受,因而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正适应了他们这种思维特点。为了小学生很好地接受知识、教材中添加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图片显然有利于教学,但如果能让书本上的图片活动起来动态地展示,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那么学生一定会精神百倍、兴趣盎然。

在讲授in/on/under这三个介词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一只小鸟在盒里面,然后从盒子飞向桌子,停在桌子上,最后又飞到桌下;在小鸟的每一个动作间教师向学生提问:“Where is the bird?”学生视屏幕上的小鸟与盒子、桌子的关系准确地回答:“It’s in the box. It’s on the desk. It’s under the desk.”这个简单的动画过程,形象地展示了这三个介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课件把抽象的讲授过程转化为形象的动作过程,学生轻松愉快地记住了知识要点。

二、创设情境空间,增加训练机会,提高学生英语的口语能力

一个人言语能力尤其是小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在英语教学中也应当采用模仿策略。如在英语的语音训练中,教师往往不断地描述发音的唇形、舌位、气流与声带的关系。但学生往往难于理解,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学生也往往难以掌握,特别是一些辅音。为此我利用工具制作了一具发音模仿训练课件,课件形象地展示了口、咽、腔各器官的发音示意图;通过电脑选择相应的音标或单词,课件就会动态地展示发音过程中各部位的位置关系及变化、气流的进出缓急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并伴有音标或单词的声音,学生听得真看得切。在展示后不加多少说明,学生可直接模仿。在授课中教师只须对学生的发音情况作判决与指正即可,为学生争取了大量的练习时间,避免了教师讲多、学生练少的弊端,效果好。

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学会言语并进行交流,而现实生活中学生英语训练的机会较少,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各种手段营造。儿童都十分喜欢动画片,甚至希望成为动画片中的某一角色,如果我们运用电影播放视频影像功能,在教学课件中插入一段生动有趣且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动画片,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三年级英语中有三位小朋友相遇在公园,其中两位不相识,另一位作介绍并打招呼的教学内容“Hello!I’m….This is….Nice to see you.”等交际用语,通过影片图标嵌入到教学课件中,并设置了声音开关功能。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参照书本观看影片,然后提出几个问题,如:“Who’s this boy”“How old is he?”让学生带着疑问再看一遍,让他们弄清人物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媒体声音的开关功能关闭声音,让学生为影片配音。这时学生的参与意识非常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然后让学生跟影片中的角色比一下,看谁表演得更好,这时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尽情地发挥,已不再需教师对课本剧中的人物身份、心理的阐释及语言的指导。使学生在模仿表演中掌握了所学内容,充分发展了口语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像这样把影片段截录下来,用于课堂教学,将运用语言的真实情景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受到了形、声、情、景多方面的视听刺激,那么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记忆更加牢固、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了。

三、制作练习软件,优化单词的记忆过程、促进学生读写的发展

从语言的学习规律看,听说能力总是先于读书。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对单词要学会听、说、读、写、用,这必然要求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然而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是绝对不可取的。如何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提高单词的识记能力和效率,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教学颜色的单词如“red/blue/yellow/black/green white/purple等词时,我利用交互功能中的选/触碰响应与文字输入响应设计了一个课件:1.我先用各种颜色剪贴了一束漂亮的“七色花”画片到显示图标中,然后对各图设了选/触碰响应,并加设声音播放功能。使用电脑时提问“Which is red? Which is blue?…”,学生用鼠标去点表相应颜色的图片回答问题。2.利用文字输入响应,电脑出示图片让学生利用键盘输入相应图片颜色的英语单词,学生发生一次错误,电脑用语音提示,发生第二次错误,用正确的单词提示中文意思与适当的记忆方法。

四、选择优秀网站,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