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送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正月初六送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正月初六送穷范文1

2、大年初六,六六大顺,祝四面八方来的朋友们好运连连!六六大顺。

3、正月初六,祝你六六大顺!一顺百顺,事事都顺。

4、正月初六到,迎财送穷跑不掉:财源滚滚往家跑,穷神无处来躲藏;送穷招财财运绕,金银财宝满腰包;家和美满甜蜜笑,富贵吉祥多热闹。

5、日日顺,顺风顺水好运气。

6、正月初六,六六大顺。心顺事顺百事顺,顺!顺!顺!

7、正月初六,顺顺顺,愿你未来的每一天顺风顺水,天天开心。

8、身材顺,魅力十足人见人爱!

9、大年初六,拜大年,一拜全家好,二拜困难少,三拜烦恼消,四拜不变老,五拜儿女孝,六拜幸福绕,七拜忧愁抛,八拜收入高,九拜平安罩,十拜乐逍遥。

正月初六送穷范文2

2、生活顺,开开心心。

3、正月初六,顺一顺,发一发,希望我的问候为你,2021带来吉祥和好运。

4、今天是大年初六,新年第一顺,祝你六六大顺,一顺到底。

5、好运来,财来福来,安康幸福快乐来,合家幸福笑开怀。

6、祝六六大顺,梦想成真!

7、今天是大年初六,万事皆顺日,在这开心的日子里,祝愿你,事业,如日中天,健康,一尘不染,生意,一本万利,旅途,一路顺风,总之,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一切皆顺。

8、亲爱的朋友,今天是个万分顺利的好日子,新年的第6天,少了一分春节的拥挤,多了一分舒畅的享受,不多不少的是我对你的十分真诚,百分期盼,千分祝愿,万分祝福,祝你年年有好运,每天都轻松,最重要的是每分每秒都有我的,祝福久久陪伴你。

9、正月初六,迎财送穷,愿你:事业顺利,工资愈涨愈高;爱情甜蜜,良缘心花怒放;生活美满,幸福一生逍遥。朋友,祝你新的一年幸福安康,富贵吉祥!

正月初六送穷范文3

1、忌串门:《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2、传说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人们为了避穷神,于是把这天称为“破五”。初五不串门其实就是避免见到穷神也就是小媳妇、有的地方干脆叫“初五送穷媳妇出门后喜迎财神”,其实是古时对妇女的一种不尊重。

3、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还会忌讳在这一天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

(来源:文章屋网 )

正月初六送穷范文4

节气,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便是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个节气,连同十二个中气,总称为二十四节气。

节令,也就是节气时令。

有节令,就有节令食品,特别是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在讲究吃喝,吃得精细、合理的上海。上海节令食品,不但能应时、当令,而且和人在不同时令的身体状况有关,更是十分美味的。故自小至今,对许多节令食品记忆犹新,思之口水暗流。

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吃喝最多,最好吃,最讲究的时节。除了鸡、鱼、肉、蛋等佳肴之外,还有赤豆红枣年糕汤,寓意早出头,年年高。年糕有白年糕,也有糖年糕。年糕也可炒来吃,最常见的有塌菜肉丝冬笋炒年糕。但这并不是早上起床第一件事,第一件食事是喝茶。我小时候也盼望这一天,可以欣赏一下姆妈的嫁妆――盖碗。噢,也许是外婆的嫁妆了。古色古香的彩绘薄胎瓷器,一套有十个。这一天恩准各人泡一碗(平日里冲了“茶头”后,每人倒一点后稀释),而且盖子上有两个橄榄,称之为“元宝茶”。有一次去金山山阳镇,听老伯伯讲,此地年初一早上喝糖茶,茶中放两个红枣,殷实人家放蜜枣。有吃早茶习惯的男人,年初一早上去茶馆喝早茶,老板递上一碗糖茶,盖上有俩橄榄,称“元宝茶”,茶客要给红包,是平常茶资的两倍,称为喜钱。

有时客人下午来,留吃晚饭。一坐下就敬茶,还请吃汤团(甜的为黑洋酥、豆沙,咸的是肉馅),取“团团圆圆”之意。

正月初五接财神。时下是初四晚上攀比放爆竹,而接财神时更重要的是要供“元宝鱼”。所谓“斤头蜡烛煌煌亮,斋供羊头元宝鱼”。大约羊者“阳(上海话‘阳’意即‘旺’)”也,而鲤者“利”也。有求即有应,接财神必用鲜鲤,有以红丝髻扣踵门而来者,谓送元宝。也不像现在那样几乎家家户户放爆竹,只是商家接。自忖发不了财的,何必去费那个事?旧时请财神保佑,有求还要有舍,就是要摆酒席。即“伙友要吃开张酒”。如果真发财了,当然明年酒席更丰盛,以示感谢。

正月十五是元宵,又叫“上元节”。元宵节,连同两天前的“上灯”和三天后的“落灯”,总之是个“灯节”,吃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旧时上海,白天吃馄饨,晚上吃小汤圆,也称“珍珠圆”。珍珠圆一般是实心的,用甜酒酿烧,叫酒酿圆子。有的里面有百果馅,是百果馅搓成小团,在糯米粉里一滚而成。我在城隍庙桂花厅买到过这样的圆子,拿回家下来吃。俗称“荠菜圆子肉馄饨”,为“财亨馄饨”。也有吃大元宵的。金山山阳镇,元宵吃“稻浦”圆子,以斩碎的荠菜为馅;另一种“荷包”圆子,以萝卜丝为馅。两种圆子是开口的,不封口,分别象征水稻和棉花丰收,是一种良好愿望。据说吃了这两种圆子,可以消除体内因正月里来多吃猪肉而积存的猪毛,所以又叫“打猪毛”。

农历二月初二,俗谓“龙抬头”,家家户户吃“撑腰糕”。据说这一天吃了撑腰糕,一年无腰痛之病。

公历4月5日前后,是清明。此时农历多在三月间,扫墓的人们往往借此而郊游,作为节令食品的青团自然也可充任郊游的干粮。此时天气还不太热,青团又将艾叶揉进米粉为皮子,所以青团可以吃几天而不坏。上海的青团甜者多为豆沙,咸者有荠菜豆腐干、雪菜笋丁,也有自制腊肉笋丁,以及腊肉丁的,称为“清明”。

清明也有吃蛋的习俗。除吃之外,还有画蛋和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可玩。画蛋是用茜草取汁,在蛋壳上画花卉。初则无色,继则渐显浅蓝、深蓝、紫色,一直到呈红色。剥去蛋壳,显现红色。雕蛋是在生蛋壳上画好图案后,用刀雕刻,将整只蛋镂空,蛋白、蛋黄流出,以至蛋壳成为精美的工艺品。清末,画蛋、雕蛋还比较普遍,此后就日渐稀少。

立夏在公历的5月上旬,农历就在三月下旬四月初。未雨绸缪,将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条形食物“麦蚕”,小孩吃了可防疰夏。还有煎食“草头摊粞”。立夏时的草头最为青嫩,加入米粉,油煎成饼,就叫“摊粞”,也有叫“草头塌饼”的,浦东各县及上海城区比较流行,嘉定、青浦则以枣泥为馅煎饼。《申江谚歌》云:“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摊粞试宝秤。”这是说“立夏称人”。立夏樱桃、蚕豆、竹笋也是时鲜,大家喜欢取而尝新,谓之“尝三鲜”。此外,(白糖)梅子、(甜)酒酿、咸蛋也是时令食品。大人还喜欢编织“蛋络”,将咸蛋装在蛋络中,套在小孩头颈里。

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于饭中加黑草,曰“吃乌饭”,名用“报娘恩”。相传活佛节乃目莲救母之节,故以吃乌饭纪念目莲救母之举。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个大节,现已定为国定假日。端午吃粽子,是那天最大的食事。粽子有甜有咸,有方形,有长形,还有三角形、四角形(并非正方、长方),也有几斤一个的“裹蒸粽”,也有一两一个的迷你粽。除了粽子之外,端午“五黄”,也很流行,即吃黄豆芽、黄瓜、黄鳝、黄鱼,饮雄黄酒。现在,因为雄黄有毒,没人再饮雄黄酒,不过,还可看到有在小孩头上抹“王”字,祝福孩子虎头虎脑的。除此之外,也有吃鲫鱼、枇杷、大蒜的。这些食品,一是当令时鲜货,二是对除秽、防病、健身有利。

农历六月初六天贶节,人们多曝晒书帙衣裘,去潮湿,放霉蛀。城隍庙晒神衣,称为“晒袍”。郊区农村这天要吃馄饨,为防“疰夏”。还有歌谣曰:“六月火热最难熬,止渴吃点大麦茶。黄酱塌饼吃到珍珠米,黄金瓜吃到大西瓜。”

正月初六送穷范文5

关键词:民族;文化;祭祖

1 猪头祭祖简介

“猪头祭祖”分布淳安县各地,但是像朱家村这样的集体祭祖,却是很少见的,朱家村全体村民均为宋朝理学名家朱熹的后裔,宋末元初,朱熹第四代曾孙朱澹为逃避元兵迫害,从当时祖家徽州婺源(今江西)迁徙到淳安锦坑源头,见这里山峦叠翠,溪水清澈,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便定居于此,始称朱家村,此后朱澹为了不忘祖宗功德,从那时起,每逢过年都用猪头祭祖,供奉祖先宋朝理学名家朱熹,汉室会稽太守朱买臣,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使朱氏文化得以世代相传,一直延续八百余年,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影响颇深。

“猪头祭祖”,俗称“还福”、“还愿”,祭祖的仪式非常隆重,每年的正月初六,是朱家村人最高兴、也是最隆重的节日,全村各家各户用猪头祭拜他们的祖宗朱熹、朱澹以及香火神,以祈求安居乐业,并举行猪头大赛,不管是否获奖,勤劳的朱家村人都满怀喜悦地带着自家的猪头入祠祭祖,而如此定时集中的猪头集体祭祖,堪称一绝,在国内外是非常少见的,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有着重彩一笔。朱家村的“猪头祭祖”非常有原生态意境,一切都是原始的方式,没有刻意包装,即使后来外部环境介入,还是基本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原状,只是增加了猪头大赛,增加了媒体记者,增加了游客,以提高趣味性,但是流程依然未变,一直遵循老习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许多地方想如法炮制也复制不了。久而久之,就成为朱家村的一大特色,成为朱家村最为亮丽的品牌风景线。

2 猪头祭祖流程

(1)猪头祭祖的准备工作。正月初五,要做好祭祖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打扫祠堂,悬挂非常有古韵的灯笼、“太公太娘”像和龙、虎、鱼等画像。由头首负责人召集村里人聚集在一起,开锣开道,一路锦旗飘展,“肃静”“回避”避退左右,煞是威严壮观,全体村民用非常精美的古轿子把供奉的祖宗一起抬往坛主殿,烧过香纸,然后抬回祠堂,一路上烟花鞭炮大作,所经过门口的农户也都要燃放炮仗迎接,显得异常庄严神圣!接着摆放供桌,以等待各家各户的猪头入祠。

(2)提猪头入祠。当天晚上,祠堂里张灯结彩,美丽堂皇,头首都要聚到一起,守候在祠堂里,俗称坐堂,朱熹像和香火神像已摆放到大堂正中,且祖宗神像面前要保持香火不断,经常更换蜡烛,燃烧香纸的,并安排行锣的,一般要鸣三遍锣,第一遍锣提示村民可以蒸煮猪头了,第二遍锣提示大家要装扮猪头了,第三遍锣提示大家可以把猪头拎到祠堂去了,鸣锣时间由祠堂会头首研究后统筹安排,有时鸣锣时间根据实际情况会作改变,并不具体,村民们一直耐心等候,细数鸣锣次数,待第三遍锣响过时,各家的大门陆续打开,大家或捧或提或挎或挑着猪头,带上香纸、鞭炮等,争先恐后地涌向祠堂,心里想的都是一样的,都想第一个到,摆最前面,烧头香,图吉利,而且路上相遇时,大家都似陌生人,一般都不相互问候,说是忌讳的,唯恐对祖宗不敬,此时各地娱记们早已候在祠堂门口,或弄堂里,争相拍照摄像,来个好镜头,期待获奖,大家把猪头摆放在朱氏祖宗像前的桌上,然后焚香点烛,燃放烟花爆竹,一般香纸烧四个地方,中间天地,正上方上横头太公太娘,即朱买臣夫妇和朱熹夫妇,左边香火神牌,右边各家祖先牌位,整个过程中,头首们一直敲打着锣鼓,鼓乐队演奏古乐相伴,气氛非常热闹。旁边立着“肃静”“回避”,显得庄严肃穆,大家相互祭祖,互不说话,完毕后,一般都要到村脚坛主殿去祭拜,有些讲究的还要到村外五神殿祭拜,然后折回,或回家,或再到祠堂,待大家都差不多祭祀过后,看着一百余只猪头将十余张红漆供桌摆满,排排齐,大红大绿,花枝招展,非常壮观,再相互议论谁家的猪头大,谁家的猪头装扮好看等。

(3)祭祖仪式和大赛。早饭过后,由族长带领头首或管事(在村里有威信的人)到祠堂参观猪头,并对众猪头进行评比,猪头比赛是压轴戏,以前并不参比,后来因为节庆和各地摄影师及娱记们的要求,并为弘扬农村新风尚、新文明,村民间的和谐,同时预示经济的大发展而衍生出的,而且可以鼓励村民养好猪、养大猪,以示对祖宗更敬重,更虔诚!现场一般由族长带领头首或有威望的人组成评议小组,一阵烟花炮仗过后,族长宣布猪头比赛隆重开始,同时一面敲锣打鼓,一面有选择性地对那些大点的猪头进行过秤,秤用的是农村的杆秤,称重时叫喊猪头的重量,大家也齐声附和,呐喊声伴随着锣鼓声响彻整座祠堂,此时比赛也进入白热化状态,摄像师们的镁光灯亦忙得不亦乐乎,争相抓镜头,捕捉亮点,评议小组评出最大的猪头和装饰最精美的猪头,分出一、二、三等奖奖级,同时还设置鼓励奖(安慰奖),有些年老人和经济条件差的人家,养头猪并不容易,更应得到激励,还有些养不了猪的老人家就直接带根条肉祭祖(后不提倡),对祖宗的尊敬不拘泥于形式,都应得到尊重,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由族长分别授予礼品或红包,或派送年画作为奖励。另外,每个祭祖的猪头均有统一的红包,以示大家都吉利,也是对每个养猪的农户予以肯定,同时也激励大家祭祖的热情 和来年踊跃参与的积极性。

(4)诵读《朱子家训》。仪式结束后,摄影师们大多要求年长的老人捧着猪头供他们拍照,或单个,或集体,热闹非凡,接着组织村里的读书人朗诵《朱子家训》,仪式过程隆重而庄严,《朱子家训》集近千年朱氏祖宗的才学与伦理,造诣博大而精深,集为人、品行、操守、古训之精华,弘扬朱氏传统美德,发扬朱子文化,极具警示教育意义,同时是对祖先功绩的尊重和延续,对激励朱氏后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5)文艺表演。接着进行的文艺表演又把整场祭祖活动推向,舞狮子,跳竹马,排八仙,跳魁星,送元宝,玩杂耍,唱小戏(拜年、南山种麦等),是村民和摄影师客人非常热衷追捧的,而且表演队伍均来自民间,极具观赏性,也为摄影师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6)提猪头离祠。中饭后大约下午一至三时,大家便陆陆续续到祠堂提猪头,此时亦敲锣打鼓,燃放炮仗,焚香点烛,每家每户都给祖宗上祀,然后相互拎往坛主殿和五神殿祭祀,再将猪头拿到自家的祖坟上去祭拜,然后将猪头拿回家,放在堂前的上横头祭拜下,最后撕开,猪头肉香气扑鼻,味道鲜美,或切片,或切块,或切细小炒,尤其里面全精的面筋肉,还有肥耳、猪舌等,每每总令人垂涎不已,赏过之后,余味回甘,齿颊生香,回味无穷,津津有味,不可言宣,有些村民还予以保存好,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元宵夜食用。

(7)养猪。一般农户开年后就选购1~2头猪仔,圈养在猪栏内,有些在年猪杀后便购买,猪栏大多5~10平米左右,猪栏下方即为粪池,农家的厕所大抵都如此,作为有机肥料或者沼气料使用。村民养的猪都是生态有机的,吃的食物均是自己家的剩饭剩菜,自己种的粮食研磨后,再配以绿叶猪草,猪草也是山上、田地里采摘的,还要在锅里煮过,一般每家都配有用砖砌成的专门放猪草方形大缸,老百姓不舍得花钱,一般不会购买粮食喂养。有稻谷、玉米、小麦、高粱、番薯、马铃薯等的研磨物以及其植物茎秆的研磨物、脚料、豆腐制作的附属物(豆腐渣)、酒渣等,到下半年秋冬收获时,大量的番薯和番薯叶就是专门种植喂猪的,这时候也是猪最容易肥壮的时候。一头猪养下来,农户所花费投入的精力是不小的,村民们对猪的感情很深,有时自己没吃,都要先想到猪的用餐。记得每每杀猪时,农户似有千般不舍,万般不忍。

(8)杀年猪。一直到农历中下旬时、由于食物也逐渐少去,年关亦近,于是家家户户便陆续开始杀猪,谓之杀年猪,杀年猪是农户引以为豪的事,很重视,也很讲究利市(吉利),一般日子的属相与家中人有重合属相时不能杀,有些甚至还特意选看日子的,可谓一大风俗,同时在外的子女、儿媳、女婿等一干至亲的人都会赶回家,村里哪几户猪养得比较大的大抵都知道,祠堂管理小组人员(俗称头首)便在该农户杀猪日上门称重,以便猪头祭祖暨大赛时作为衡量的依据,杀好后的猪肉配青椒、干辣椒、茴香、桂皮等以农家独特的方式再以大锅炒制,香气扑鼻,美味可口,不是市场买来的猪肉可比拟的,所以现在真正农村里的猪肉供不应求,成为市场抢手货,香饽饽。猪肉炒制好后便召集亲朋好友一起吃,如今更多城里的人也竞相互邀来农村吃猪肉,已成一大时尚,几乎每家每户都如此,多大的猪、多好的味道、今年收成怎么样等,便是酒桌上常聊的话题。

(9)腌制猪头。农家的猪头大多留着,以防变味腐烂,一般大多采用食盐腌制方式以保鲜保香,但是食盐也不能太多,以防肉质过咸,食味不佳。通常倒上食盐,用手用力搓,盐要入缝,每个点必到,稍有不到,就容易引起细菌滋生,然后用大缸存放,遇天气好有太阳时搬出晒之,以防虫蛀,霉烂。

正月初六送穷范文6

关键词:《四库全书》;乾隆谕旨;不收;改;删;销毁

中图分类号:K221.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06-03

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浩大的一项文化工程。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它著录书籍3 461种,79 309卷;存目书籍6 793种,93 551卷;合计10 254种,172 860卷 [1] 。它不仅囊括了先秦至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书籍,而且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专业领域。然而就是这样一部享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之美誉的鸿篇巨制,后人对其评价却毁誉参半,尤其是对它在编纂过程中的“不收、改、删、销毁”书籍的做法,更是大加鞭挞。

其中,比较激进的如肖一山在《清代通史・乾隆之鼎盛及嘉庆之中衰》讲“清廷对于明季之野史及稍涉嫌疑之诗文集,一经拟定,概付焚毁,故当时著述之消灭者,不下一万余部,致宝笈之中,减一巨观。世或比之于秦皇之焚书云。” [2]又如任松如在《四库全书答问・序》中说:“吾国王者专断,以乾隆为极致。其于四库书,直以天禄石渠为腹诽偶语者之死所,不仅欲以天子黜徒生杀之权,行仲尼褒贬笔削之事已也。删改之横,制作之滥,挑剔之刻,播弄之毒,诱惑之巧,搜索之严,焚毁之繁多,诛戮之残酷,铲毁凿仆之殆遍,摧残文献,皆振古所绝无。虽其工程之大,著录之富,足与长城、运河方架,迄不能偿其罪也。” [3]

显而易见,在上面的论述中两位学者将《四库全书》的编纂与秦始皇焚书修长城、隋炀帝开凿运河对举而言。客观地来讲,《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保存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其在编纂过程中确实存在删改书籍、销毁书籍的做法。对这样的做法,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客观评判呢,怎样的评价才更接近于当时历史的真实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乾隆皇帝在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下达的二十五道谕旨中得到一些体悟。

一、“不收”书籍的谕旨

乾隆皇帝在决定编纂《四库全书》之后,不仅采辑《永乐大典》珍本、挑选内廷各处所藏典籍、采购社会上流传书籍、下令编纂各种图书,而且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征书活动。数年之间,翰林院即“收过各省采进及各家进呈各种书籍,共计一万三千五百零一种。” [4] 如此丰富的文献典籍,无疑为四库馆的采择编辑工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天地。然而,面对这些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内容庞杂的书籍,如何进行甄别采择,却绝非易事。乾隆皇帝对于这些书籍的收录尤其是不收录的情况曾多次下达谕旨。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初四日下达谕旨云:“除坊肆所售举业时文及民间无用之族谱、尺牍、屏幛、寿言等类,又其人本无实学,不过嫁名驰骛,编刻酬倡诗文,琐碎无当者,均毋庸采用外。”[1]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昨阅四库馆进呈书,有朱存孝编辑《文类聚补遗一种》。内载美人八诗,诗意狎,有乖雅正。夫诗以温柔敦厚为教,孔子不删郑卫,所以示刺示戒也。故三百篇之旨,一言蔽以无邪。即美人香草以喻君子,亦当原本风雅,归诸丽则。所谓兴遥深,语在此而意在彼也。自《玉台新咏》以后,唐人韩辈,务作绮丽之词,号为香奁体。渐入浮靡。尤而效之者,诗格更为卑下。今美人八内所列丽华发等诗,毫无寄,辄取俗传鄙亵之语,曲为描写,无论诗固不工,即其编造题目,不知何所证据。朕辑《四库全书》,当采诗文之有关世道人心者,若此等诗句,岂可以体近香奁,概行采录。所以美人八著即行撤出。至此外各种诗集内有似此者,亦著该总裁督同总校、分校等详细检查,一并撤出。以示朕正诗体,崇尚雅醇之至意。”

以上两则谕旨明确规定了哪些书籍是不能被收进《四库全书》的,其不收录的情况如下:

1.所售举业时文及民间无用之族谱、尺牍、屏幛、寿言等类,不收。

2.本无实学,不过嫁名驰骛,编刻酬倡诗文,琐碎无当者,不收。

3.意狎,有乖雅正,毫无寄者,不收。

为什么不收录上述情况的书籍呢?我认为,这与乾隆皇帝编纂的目的有关。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谕旨云:“朕稽古右文,聿资治理,几余典学,日有孜孜。因思策府缥缃,载籍极博。其钜者羽翼经训,垂范方来,故足称千秋法鉴。即在识小之徒,专门撰述,细及名物象数,兼综条贯,各自成家,亦莫不有所发明,可以游艺养心之一助” [1]。由此可知,“稽古右文,聿资治理”是他的基本文化政策,亦即编纂《四库全书》的基本目的和要求,更深层则是出于其禁锢民众思想、麻痹人民的反抗情绪、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及此种狭隘的统治者心理的存在,就使得许多不合统治者胃口的优秀典籍而惨遭销毁或湮灭,由此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关于改与删书籍的谕旨

对于收录的书籍又该怎样处理呢,是照搬全抄,还是有所选择呢?出于“聿资治理”的目的,乾隆皇帝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收录书籍的内容有的进行改动,有的则是予以删除。那么具体情况是怎样呢?请看乾隆谕旨的指示:

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上谕:若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荩溢于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又如熊廷弼受任疆场,材优干济,所上封事,语多切,乃为朝议所挠,致使身陷大辟。尝阅其疏,内有洒一腔之血于朝廷,付七尺之躯于边塞二语,亲为批识云:至此为之动心欲泪,而彼之君若不闻,明欲不亡,得乎?可见朕大公至正之心矣。又如王允成南台奏稿,弹核权奸,指陈利弊,亦为无惭骨鲠。又如叶向高为当时正人,颇负重望,及再入内阁,值逆阉弄权,调停委屈,虽不能免责贤之备,然视其论扉奏草,请补阁臣疏至七十上,几于痛哭流涕,一概付之不答。其朝纲脞,可不问而知也。以上诸人所言,若当时能采而用之,败亡未必若彼其速。是其书为明季丧乱所关,足资考镜。惟当改易违碍字句,无庸销毁。又彼时直臣如杨涟、左光斗、李应、周宗建、缪昌期、赵南星、倪元路等,所有书籍,并当以此类推。即有一二语伤触本朝,本属各为其主,亦止须酌改一二语,实不忍并从焚弃,至令湮没不彰……虽诸疏中多有乖触字句,彼皆忠于所事,实不足罪。惟当酌改数字,存其原书。使天下后世晓然于明之所以亡,与本朝之所以兴……又若汇选各家诗文,内有钱谦益、屈大均所作,自当削去。其余原可留存,不必因一二匪人,致累及众。或明人所刻类书,其边塞、兵防等门,所有触碍字样,固不可存。然只须削去数卷,或削去数篇,或改定字句,亦不必因一二卷帙,遂废全部。他如南宋人书之斥金,明初人书之斥元,其悖于义理者,自当从改。其书均不必毁。使无碍之书,原听其照旧流行[1]。

通过上述的乾隆谕旨,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在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的“改易违碍字句”的书籍,主要是针对明末诸人的著作,如刘宗周、熊廷弼、王允云、叶向高、左光斗等。乾隆这样做是为了达到其“使天下后世晓然于明之所以亡,与本朝之所以兴”的目的。

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十七日,奉上谕:据四库馆总裁将所辑《永乐大典》散片各书进呈,朕详加批阅。内宋刘《学易集》十二卷,拟请刊刻。其中有青词一体,乃道流祈祷之章,非斯文正规。前因题《胡宿集》见有道院青词,教坊致语之类,命删去刊行,而钞本乃存其旧。今刘所作则因己身服药交年琐事,用青词致告,尤为不经。虽钞本不妨姑存,刊刻必不可也。盖青词踪涉异端,不特周、程、张、朱诸儒所必不为,即韩、柳、欧、苏诸大家亦正集所未见。若韩愈之《送穷文》,柳宗元之《乞巧文》,此乃拟神灵,游戏翰墨,不过借以喻言,并非实有其事。偶一为之,故属无害……况青词之尤乖典则者乎?再所进书内有拟请钞之王质《雪山集》,内如论和战守疏,及上宋孝宗书诸篇,词旨切,颇当事理,竟付之剞劂,但其中亦有青词一种,并当一律从删……至现在纂辑《四库全书》,部帙计盈数万,所采诗文既多,自不能必其通体完善。或大端可取,原不妨弃瑕瑜。如宋《穆修集》有曹操帐记,语多称颂,缪于是非大义,在所必删。而全集或存,亦不必因此而废彼……该总裁等务须详慎抉择,使群言悉归雅正,副朕古斥邪之意 [1]。

以上两则乾隆谕旨,明确了删削书籍的几种情况:

1.明人所刻类书,其边塞、兵防等门,所有触碍字样,须削去数卷,或削去数篇。

2.书籍中含有“道院青词,教坊致语”类内容的,删去。

3.书籍中有“缪于是非大义”内容的,删去。

在对这些含有所谓“违碍字样”书籍的处理中,也有不改不删的特例。如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奉上谕:前日披览四库全书馆所进《宗泽集》,内将夷字改写彝字,狄字改写敌字。昨阅《杨继盛集》内,改写亦然。而此两集中又有不改者,殊不可解。夷狄二字,屡见于经书,若有心改避,转为非理。如《论语》“夷狄之有君”,《孟子》“东夷西夷”,又岂能改易。亦何必改易[1]。

又如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内阁奉上谕:历代名臣奏疏,向有流传选刻之本。《四库全书》内亦经馆臣编次进呈……若杨涟、左光斗、熊廷弼诸人,或折冲疆场,或正色立朝,俱能慷慨建议,切敷陈。设明之君采而用之,犹不致败亡若是之极。其事距今百十余年,殷鉴不远,尤当引为炯戒。则诸人奏疏,不可不亟为辑也。除明史本传外,所有钞入《四库全书》诸人文集,均当广为,裒集成编。即有违碍字句,只须略为节润,仍将全书录入,不可删改。此事关系明季之所以亡,与我朝之所以兴[1]。

由此可知其不改不删的情况如下:

1.夷狄二字,屡见于经书,不改。

2.杨涟、左光斗、熊廷弼诸人事系明季之所以亡,与我朝之所以兴,不删。

这样我们对乾隆在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的“改、删、削”书籍的情况,就可以给以比较客观的评判:其改删明末一些大臣的违碍字句,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并要达到其“使天下后世晓然于明之所以亡,与本朝之所以兴”的目的;其删青词,出于“归雅正,古斥邪”,维护儒家传统诗教观的目的;其不改“夷狄”出于维护经典本来面目的目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文化;其不删“杨涟、左光斗、熊廷弼诸人事关系明季之所以亡,与我朝制所以兴”的奏疏,也是为了达到使其统治地位正大光明、名正言顺的目的。

三、关于销毁书籍的谕旨

据统计,从修书之始到乾隆四十七年的八年间,共销书二十四次,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中数几与四库收书相埒” [5]。正是鉴于此,鲁迅在《病后杂谈之余》讲“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6] 但是查禁和销毁反对自己统治的书籍,是历代统治者共同的本性。有哪一个封建统治者能够容忍反对自己统治的书籍,并不是一概排斥,而是严加甄别,区别处理的呢?

对于这样的评价,历史的真实又是如何呢?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上谕云:第其中有明季诸人书集,词意抵触本朝者,自当在销毁之例……如钱谦益在明已居大位,又复身事本朝,而金堡、屈大均则又遁缁流,均以不能死节,腼颜苟活。乃名胜国,妄肆狂狺。其人实不足齿,其书岂可复存。自应逐细查明,盖行毁弃以励臣节,而正人心 [1]。

从上面的谕旨中,我们了解到乾隆要销毁的只是那些“腼颜苟活”而反对清朝的明末遗臣和遗民的著作,打击面是很小的。对于那些并非“腼颜苟活”的反对清朝的著作,如上面讲到“删改”书籍的谕旨中提到的像刘宗周、黄道周、熊廷弼、王允成、叶向高、杨涟、左光斗、理应星、周宗建等“彼时直臣”,则只是“改易违碍字句”,或“所有触碍字样,只须削去数卷,或削去数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乾隆皇帝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确实删改了一些书籍的内容,而且销毁了一些不利于维护其封建统治的书籍。然而通过对这些谕旨的分析,我们也了解到乾隆对待这些书籍也是加以甄别,区别处理的。总之,《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盛举,其保护了中国传统文化,但其在编纂的过程中又不无瑕疵。

参考文献:

[1]永,等.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56.

[2]萧一山.清代通史[K].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任松如.四库全书答问[Z].上海:启智书局,1935.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修四库全书档案[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