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经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经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经验

课堂教学经验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效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21-02

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同理,高效地理课堂就是在常态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因此,实践、探索、构建高效课堂就成为促进地理课改、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地理学科的高效课堂呢?根据笔者多年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经验,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 师生关系融洽化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感情相融,彼此能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时,学生就更乐意接受教师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习惯等是各不相同的,这在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就必须重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切实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 目标设置合理化

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来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的最佳对接点;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而具体地设置教学目标,注重目标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各层次的学习目标,尤其要关注弱势学生。这样的话,不同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的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进步和发展,也才能算得上是高效的课堂。如在高中地理海水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分层设置教学目标的:针对后进生,让其掌握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洋流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中等生,在后进生所确定的目标基础上,增加绘制洋流运动模式图、理解寒暖流名称、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目标;对于优等生,在前两个目标基础上,再增加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要求(如最佳航线的选择,航海时间的选定等)。通过这种从学情出发,选择、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分层次实施教学的办法,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 课堂教学情境化

要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获得较深的感受,教师就要从教学方法入手,使教学生动多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要“在情境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如讲解热力环流一节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在无风的室内点燃一酒精灯,取少许鹅毛绒置于火焰的上方,然后松手,鹅毛绒不断地向上浮动,一定高度后,向四周移动,然后缓缓下沉,又回到火焰附近,如此循环反复。这个小小的实验,因为情境具体真实,学生能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热力环流原理。所以,当堂学习的效率也较高。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操作等方法,设计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中去感知和探究地理现象及特征,认识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内容问题化

长期以来,“重结论”“轻过程”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这就更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情和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优化组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在备课时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解成系列探究问题,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发散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验证,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我国的人口这节内容时,我这样来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根据当地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请结合本节内容,探讨解决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学生对所要探究的内容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学生能很快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思考和探究。整个课堂有序、和谐、重点突出,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当然,这当中需要处理好过度设问、泛泛而问或无疑而问等问题,因为过犹不及、无效提问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

五 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效课堂应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教师主要应在这几个环节上下功夫:(1)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2)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提供多种辅教学材料;(3)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如开展课堂分组讨论;举行辩论会;举办地理专题讲座、环境问题演讲会;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参观地理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自然保护区和旅游风景区等。事实证明,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局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课堂小结条理化

课堂教学经验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68-02

1.自主:要体现主体也,要体现主导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班态度,同时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课堂教学"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同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管理者。

2.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全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但在教学中不少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的教师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不明确;有的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

我觉得要注意三点:(1)合作学习的分组要科学。合理分组,能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互促作用,避免小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2)合作学习的任务要得当。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设计好小组合作的任务,巧妙地抓住学生的质疑,精心设计好问题。(3)合作学习的程序要清晰。在小组合作之前,先让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各抒已见,进行充分的交流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后结果。四是合作学习的时间要适当。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合作效果。

例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习题。

教师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每张桌子上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图片,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和它们有联系?然后在图板上摆出一幅像这样(教师指板演图)带有问题的图画,再根据图画编故事,并提出问题,最后,还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好吗?

(1)学生先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明确具体操作方法。

(2)小组合作,摆图、编故事、提问题、说解题方法。

(3)分组交流(教师巡视)

(4)你们认为哪一小组摆的最好,故事骗得有趣,请他们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名后依次显示各图并进行交流)

生1:同学们用零花钱买了10个书包,送给山区小朋友8个,还剩几个?

……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发展。并且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探究:该出手时才出手

《课程标准》指出:所谓自学探究活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激发学习积极性,提供充分有效的自学活动机会,使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出手时才出手"。具体做到:一是激发探究兴趣。影响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是否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这种探究兴趣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思考、乐于探究。二是把握探究时机。三是提炼探究问题。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对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组织探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例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5页。

屏幕出示第59页"小小图书馆"主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故事书比连环画多多少本?)

课堂教学经验范文3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引入一些诗句,并让学生分析其所反映的生物现象与生物学规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得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盛,即草多了,草吸收的水、无机盐就多;草挤占豆苗的生存空间,遮挡阳光影响豆苗的光合作用,导致豆苗生长缓慢,因此,才有了“草盛豆苗稀”的景象。所以,在教学中导入诗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不仅了解了生物现象和生物规律,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宽度。

二、引用成语

成语也是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成语,提高生物教学效果。在这里通过案例来说明,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成语,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能反应生物影响环境的成语,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由于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来比喻大的事情要从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人要走路,必须要穿鞋,鞋是人们为了保护脚部免受带棱带刺的硬物伤害、便于行走和御寒防冻而穿用的兼有装饰功能、卫生功能的足装,这是不言而喻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学生既可以深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而且可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能力。

三、借用俗语

课堂教学经验范文4

[关键词]双基 几何模型 立体 新授课 精选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正课上,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 分钟的学习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 向量及其运算》 这一课是整个向量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向量的产生和发展,体会到向量本身存在我们的周围,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就提高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拓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 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五、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君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六、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尽管教师对每一堂课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有时也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如一次我在讲授《 向量及其运算》 第二课时时,有“两向量不能比较大小”这一结论,但没有证明。教学计划中也没有证明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当带到这个问题的时,有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我写出解答。我就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了数的大小比较的原则,并利用这一原则说明了向量具有的特性,即大小和方向,不能成立的原因就是多了一个方向。然后,话锋一转,对那位同学说,关于详细的证明的过程,我在课后再跟你面谈。这样,虽然增加了课时的内容,但也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七、要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

课堂教学经验范文5

关键词: “杜郎口式”教学模式 探究阅读课 新课改

2008年有幸到杜郎口中学参观,收获颇丰。我惊喜地发现杜郎口中学的很多经验与我们新课改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很多教学模式和方法非常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通过认真思考,我决定在问题探讨式教学课上先试行两周,并邀请同组的老师进课堂听课,课后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基本形成了优质高效的“杜郎口式”教学模式。

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来,课堂形式多样,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学生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向老师挑战,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的教学新局面。

一、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环境

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它侧重发展学生的理解性思维和批判意识,课堂组织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围绕话题自由发言,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来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失去了问题探究的意义。

因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我们除了要改变角色的定位外,更重要的是关注那些在课堂上经常坐冷板凳,不愿意发言的学生。我们应该给这些学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促进他们满腔热忱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参观学习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时,我发现教师常常采用“围坐式”的学习小组形式,把个人自学、同桌商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全员参与的探究型、开放型的课堂教学形式,非常适合问题探究式的课堂教学。

我在课堂上采用这种“围坐式”学习小组的形式以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组员互动,交流与切磋。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习小组的形式可以更多地关注“差生”。过去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在新的课堂上变得主动了,他们积极把握机会,扬长避短,主动参与探究、讨论,合作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杜郎口中学课堂上“围坐式”的形式为我们问题探究式教学课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情境,实现了全员参与探究的有效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因此,课堂变得生动了,气氛也活跃了,不再是过去只有少数人参与的课堂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保证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

过去课堂上,我们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回答不出,我们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很多情况下是暗示)。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宗旨,完全不适用于阅读探究课堂。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深度吗?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

在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经验时我发现他们的“预习课”非常值得借鉴。要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自主探究,课前的充分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先学,有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合作探究;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预习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学或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观点,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在学习实践“预习课”时,主要是充分利用早读课,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说过,“语文教学就是要变着法子让学生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探究,读熟、读通、读懂课文。学生细读课文之后,提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释疑,要求他们精读多想,比较分析,此环节要不惜花费时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讨论学习,展开论辩交流,求得问题的解决。课堂上不一定要把追求完美的答案作为教学目标,而应当引导学生在辨析问题上下功夫,以求理解更深入,思路更清晰。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使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三、提供学生宽裕的自主探究空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还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杜郎口中学课堂上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展示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观摩杜郎口中学一节语文课,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室前面的讲台没有了,师生同在一方空间,“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唱歌,小品、课本剧、诗歌、绘画、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坐,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学生的发言几乎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说,说完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回来后我认真思考了许久,这样的课堂不就是我们新课改一直在追求的课堂吗?

于是,我首先在我的探究阅读课上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实践“展示课”。先是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小组内部研究、辨析、讨论、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各个小组把问题提出来,全班汇总,再由各小组研讨,找出答案展示给全班同学。这其中允许他们采取各种形式辩论,阐述,无需举手,站起来就发言,形成“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的积极场景。

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教学,以前主要是我给学生讲王熙凤、林黛玉及贾宝玉的性格是怎样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我的讲解,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既没有学习的兴趣,又没有很好地学到知识。现在我采用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先把人物性格分析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以各种形式分析出王熙凤、林黛玉及贾宝玉的性格。结果,课堂意想不到地活跃生动起来了,这边学生以舞台剧的形式表现王熙凤的出场,同组学生以旁白的形式分析人物性格;那边学生又以歌曲的形式演唱《枉凝眉》,借此歌分析宝黛的见面,以及二人的性格;又有学生朗诵《西江月》,借此词分析贾宝玉的性格……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地交往与对话,确立了学生主体发展意识,拓宽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聪慧的心灵,都能善于发现问题,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这种模式应该不只在阅读课上会取得成功,我将继续探索,在更多的领域试行,更好地实现新课改。

参考文献:

[1]王坦,宋宝和,刘吉林.走向自主――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课堂教学经验范文6

关键词:新课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研究

新课标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的思考,培养的人才可能是良好的执行者,但绝对不是创新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构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性课堂,让学生与教师自由地交流,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

一、创设开放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背景下,不少学生感觉数学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上课前没有设计针对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提高数学课堂的开放性,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情境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教师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情境导入新课,例如,讲解坐标时,可以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在班级的位置(第几排第几列),然后让相应的学生进行移动,再说出其在班内的位置,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应该能清楚地理解坐标的含义等。还可以利用讲解古代的数学知识、猜数学谜底等。这些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进入教学活动。

二、创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我国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从教育阶段抓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研究,我认为开放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搞“一言堂”,积极创建和谐、轻松、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地表述自己的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同时,教师要注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多动手、自主地探究问题得出结论。让学生享受过程,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树立开放性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目标是活动的动力和方向。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方向,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学习轨道。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是引导学生思考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眼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新课程背景下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开放性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树立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学任务,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出发,设立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突破自己,促进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例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目标一: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目标二: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内涵;目标三:根据一元二次方程式可以画出方程式的坐标图线。

开放性的数学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创立开放性的课堂,设立开放性的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式,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创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树立开放性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还课堂予学生。

参考文献:

[1]华宏亮.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探索[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