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传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夕的传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夕的传说范文1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鳘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向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划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划房内。

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是美丽的仙女。科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了点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将,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六年级:樱shelly

七夕的传说范文2

南阳七夕传说为何最着名

传说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而南阳(古称宛)当时是楚国的一个重要城镇和楚文化发源地之一,又是南北交通要道,人来人往,信息汇聚,多种人文因子交融碰撞,故有深厚基础。

而南阳早在周代就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是全国蚕丝产地之一,东汉时期张衡(他就是南阳人)的《南都赋》中所载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

在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

七夕节的文化寓意

忠贞不渝的婚爱观

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爱观,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爱情观。

在农耕社会中,家庭不但是一个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而且是社会构成的细胞,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弘扬牛郎织女故事传说倡导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坚贞爱情的婚姻爱情观,在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文化精神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领会,又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所在。

七夕的传说范文3

关键词 欧・亨利 西部的心 传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65

Abstract O. Henry's novel set "The heart of the west" in the Western moving plot as the center about the life story of the legendary. The legend is mainly reflected on show of the legendary character of Western Folk figures, anecdotes and other topics, full of coincidence in the plot of the story, on the way of life of the western poetic description.

Key words O. Henry; The heart of the west; legend

所谓传奇,是指对奇闻异事的记录与叙述,非常态性是传奇的基本内涵。《西部的心》是欧・亨利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南部牧场为背景,讲述西部草原牧场主、牛仔的生活故事,展现了西部人对友谊、爱情的态度,待人处事的方式。大部分小说呈现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纯朴与真挚,体现了欧・亨利对西部的想象和对人生状态的理想主义情怀。小说描写的多为西部民间人物的奇闻趣事,反映了非常态的主题,刻画了具有传奇意味的西部品格。小说充满巧合,展现了偶然性的生活境遇。非常态性、偶然性便构建了小说传奇性的美学特征。

西部人的纯朴、善良、对友情的忠诚,对爱的执著和勇气,强盗的侠义与孝心,警察的感性都闪烁出理想人性的光芒,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人生的种种丑恶似乎格格不入,这一系列主题包含传奇小说的审美特性,展现了作家的理想情怀。

西部人的纯朴在《傲慢的中心》显现得淋漓尽致。卖地发财的牧民米尔斯来到城里找乐子。皮条客波尔克与他签下协议,给他当向导,确保他玩得痛快,以便获取千元佣金。波尔克以为能轻而易举让从未见过世面的米尔斯心满意足,然而,他的算盘一再落空。豪华餐馆的山珍海味、剧院的演出、汽车兜风、湖上泛舟、名流聚会丝毫不能让米尔斯打起丁点精神,城里唯一吸引他的地方是马鞍店和供应草原风味的煮毛豆的餐馆。欧・亨利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故事讲述者听来的故事,增添了故事的民间色彩。米尔斯执著于草原生活的习性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的固执表面上显现了无知者的傲慢,本质上体现了草原牧民的质朴与单纯。民间叙事的立场让读者既感到新鲜,又对大都市的文明萌生怀疑,对草原牧民的质朴渐生认同之感。《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则凸显了西部人的纯朴与善良。牧场主雷德勒在车站遇见咳得厉害的陌生人,便上前关心问候他。当得知对方患上肺病、又因赌赛输得精光时,雷德勒不由分说把对方带回牧场疗养。他的这种无私举动一直遭到对方的怀疑,以为他有所企图。故事中,城里人的精明遭遇草原人的纯朴,城里人最初怀疑牧场主、嘲弄草原生活,最终被感化、成为迷恋草原生活的一名牛仔,这一过程体现了草原人生活准则的胜利。

对友情的展现极富传奇色彩,主要体现在故事的非常态性和理想化。通常来说,友情在遭遇爱情的挑战时往往会一败涂地,《刎颈之交》中关于友情与爱情的较量却并非如此。好朋友希克斯与佩斯利同时爱上一寡妇,为了友情,两人约定公平竞争,无论谁向寡妇示爱,对方必须在场。该故事对友情的传奇性展现于希克斯对朋友的绝对忠诚与襟怀坦荡。寡妇趁佩斯利迟到的时刻主动投怀送抱时,希克斯却躲闪一边。婚礼时,希克斯非要等到好朋友到来并站在新娘的另一边时才开始。甚至,新婚之夜,希克斯还要等待好朋友的到来,结果被新娘用扫帚揍掉了一只耳朵。希克斯对友情的执著近乎荒谬,实在是生活中的奇事。欧亨利以猎人讲述打猎见闻的叙事模式呈现故事,显示了故事的偶然性与传奇性。《活期贷款》中的银行经理朗利按规定将巨款贷给好友默温做生意,被银行稽查发现,不及时还款将面临法律制裁。为了不连累朋友,默温铤而走险,意欲抢劫过路机车。这类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事成为欧・亨利西部小说中友情书写的主要模式,这一模式中的人物通常性格单一,按照简单的生活准则行事,体现了传奇小说中“奇人”的审美特征。

强盗与警察的故事则显示了强烈的民间叙事立场,一是不渲染强盗的“恶”,于不经意间展现其人性之“善”的一面;其次,展现警察的“感性”立场,对“情”与“法”的冲突进行理想化处理。

《槲树王子》中欧・亨利对强盗的恶劣品行作客观描述,不刻意渲染,出人意料地展示其人性的一面。小姑娘莱娜被父亲送去做苦力,唯一的力量源自格林童话,心存信念,以为危急时刻王子自会来解救。童话书被老板娘夺走后,莱娜孤苦无助,写信向母亲求救,声称若无人来救则投河自尽。邮车途中被劫,善良的邮差央求强盗们返还莱娜的信。强盗头目比尔看到信的内容后,顿生恻隐之心,率领强盗突袭旅馆,将莱娜安然无恙地送至邮车,让邮差将其带回父母身旁。在这个故事中,强盗头目被小姑娘认定为童话中的王子,“高大,强壮,善良”,其人性中的“善”得以展现。《卡利奥配的改造》中小镇的恶人卡利奥配虽恶却不失孝心,在慈母面前还保留羞耻之心,愿意为了母亲而重新做人。警长知晓他维护母亲颜面的意图后,对他善意的谎言进行配合。这类情节具有典型的民间性,代表了民间价值对善恶的感性理解。恶人亦有其善之处,代表“理性”的警察同样可以做出感性的选择,以“情”而非“法”来应对罪犯。如此情节处理体现了作者叙事的民间立场,道德观与价值观的理想主义倾向。

《西部的心》大部分小说以巧合开启故事、推动情节,展示偶然性的生活境遇,创造令人称奇的艺术审美感。《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中,医生检查麦圭尔的身体时,后者恰巧出去取水喝,医生便误将另一壮实小伙当病者,得出拳击手身体健康的结论。这一巧合事件致使牧场主认为拳击手欺骗他,将他送往营地劳动以作惩罚。巧合事件使情节发展方向突变,拳击手不能再呆在屋子里与大自然隔离,而是被迫住营地,接受大自然的洗礼,肺病奇迹般地好转。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凸显了主题:大自然给人新生与力量,善良的生活法则终会见成效,这种馈赠总在不经意之间降临。《人各有志》中的流浪汉偶然钻进一马车避寒,被马车带往草原,这一偶然事件使流浪汉回到生他的牧场。牧场主的儿子兰森为了家规忍痛跟心爱的姑娘告别,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养子身份,进而揭开流浪汉的真正身份,使自己重获爱情自由,流浪汉与亲人相认。这一偶然事件和巧合开启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改变情节发展的方向,改写人物的命运,凸显主人公的纯真品格,为故事平添了传奇性的色彩。《下午的奇迹》中的边警巴克利徒手与欲侵犯巨蟒表演女郎的亡命徒搏斗,成功“英雄救美”,摆脱了多年来的生理恐惧反应。这一意想不到的收获源自一系列偶然事件。女郎的列车误点,车厢在边镇搁浅,女郎找寻巨蟒至林间,这一系列偶然事件发生的时间与亡命徒潜入边镇、巴克利追踪亡命徒的时间碰巧对上,因而促成了三人偶遇的情景,这一系列偶然事件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情节发展,使人物的命运突变自然合理,水到渠成。一系列偶然事件构成的巧合,创造了英雄危难时刻显身手的奇迹。

欧・亨利对西部生活的传奇性展现,不仅仅体现于对西部人的传奇品性的记叙中,也见于对西部风光和西部生活方式的理化化的叙事中。欧・亨利不对西部风光作全景式描述,而是在情节发展中,不经意间展现零星风景、生活方式与情趣。他不特意描述草原生活恶劣的自然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与大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仅仅突出牛仔们的率真与友善,与大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谐。他笔下的西部呈现亲切、温和、浪漫的情调。

《鸡心与十字架》中欧・亨利没有浓墨重彩地描述西部风光,仅以寥寥数笔勾勒出牧场清新动人的景致。“模仿鸟在每根枝桠上惬意地鸣啭;遍地的花卉染香了空气;一群影影绰绰的小兔子在附近的空地上蹦跳着。”草原上朦胧的月色、生机盎然的自然勾起主人公圣达对爱人的思念,她情不自禁地原谅了爱人离家出走的行为,毅然主动向爱人传送爱的信息,获得了爱人的回归。《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主人公的马车“轻捷地穿过一片令人赏心悦目的大草原,小马轻快地、间或任性地飞跑一阵子。他们呼吸的空气中有一股草原花朵的芳香,像美酒和矿泉水那般沁人心脾。道路消失了,四轮马车在一片航海图上没有标出的青草的海洋中游弋”。起初,在拳击手的眼中,草原不过是一片荒野,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拒绝接触新鲜空气。后来,他被迫接受牧场牛仔生活,亲近土地,找到了健康和力量。在欧・亨利的西部小说中,草原作为一种背景融入情节中,淡淡地散发着芬芳。连绵起伏的茵茵牧豆草、郁郁葱葱的灌木丛、闪亮蜿蜒的小溪、金雀花浓郁的芳香、鸟雀的歌声婉啭、朦胧的月色等编织成草原的图景。在欧亨利的笔下,辽阔的草原具有神奇的魔力,既亲切又神秘。代表大自然的草原,可以让人沉醉其中,与其融合一体,唤醒对爱的渴望,对生的原始欲望,让人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牛仔们粗旷、率性的生活方式也是作者展现西部风光的一部分。牧场生活极其简朴、艰辛,但却不无乐趣。牛仔们日常的食物不外乎咖啡、烤牛肉、煮豆子、水果罐头等,但是他们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他们不像城市人那样斯文、讲究、做作,他们大块吃肉,开怀畅饮。他们的娱乐仅限于草原上的策马奔腾、互相追逐、打斗戏耍。马背上的情谊让他们彼此默契、不讲客套、却自有一番动人的豪气。《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中的拳击手跟从牛仔们扎营草地牧牛。他重病时牛仔们喂他吃剁碎的生牛肉和威士忌,两个月的草原生活使他的身体转危为安,将他磨炼成草原上最强悍的牛仔。《人各有志》中牧场的人用近似粗暴的方式将一流浪汉改造成合格的牛仔。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牛仔们粗犷的生活方式和性格。他们说粗话、喝烈酒、打斗,但是作者对这一切流露的是欣赏,而非贬低之情。

较之东部小说的现实批判性,欧・亨利对西部生活的展现相对单纯,包含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家,欧・亨利对于西部生活的传奇性展现,浸润着现实主义的关怀。其至情至真的故事中始终蕴含着作家强烈的主体性、鲜明的寓意性;是对丑陋如《供应家俱的房间》中的人生现实的映射;包含着作家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纯朴、善良、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生活法则的推崇。

参考文献

七夕的传说范文4

关键词:七夕;文化;发源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87-01

一、七夕节名称来源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二、七夕节日形成与古代典籍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 “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

三、七夕节日发源地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河南南阳、山西和顺、山东沂源和陕西西安等地争执不休。

根据现代诸多的民俗类的出版物,大都记载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据文献记载,南阳历代养蚕业和丝绸业发达,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见证了“奇巧”中的织女与南阳丝绸的渊源关系。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

山西称和顺是中国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发源地。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发源于美丽的天河梁下、沐浴池畔。在和顺当地乡间,一直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等与故事主人翁相对应的地名,一段段优美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诵着。

山东沂源则拥有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珍稀景观。两处景观隔沂河相望,沂河与银河的谐音,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组合。2008年,沂源县与中国民俗学会举办了全国首届和第二届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认定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播地,沂源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牛郎织女传说之乡”。同年6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西安是座历史古城。据史书记载当年汉武帝在这里开凿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湖,把它比作天上的银河。为了上应天象,就在河两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织女像,逐渐演绎出了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故事。七夕当日西安市在昆明池两岸,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外,“华清池七夕中华情人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也同时启动。

四、中国情人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现代的中国情人节,充满了爱意。情侣间的浪漫温情,在中国情人节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相亲约会,互赠礼物,观看爱情电影,共同旅游度假,温馨的烛光晚餐,甜蜜的鲜花巧克力,中国情侣共同打造出了“银河隔不断,真情永相随”的真挚爱情。现代的中国情人节,又充满了无比的商机:影楼情侣拍摄优惠多,珠宝情侣选购折扣大,情侣专线旅游纷纷出。各类机构举办的交友征婚、集体婚礼、相亲大会热闹登场,大小商家均会以此作为噱头打出了各种各样的促销主题,中国情人节成为一块商家争抢的充满甜蜜商机的“爱情大蛋糕”。

七夕的传说范文5

因我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又曾主编过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丛书,故日本友人要求我给他们讲讲有关七夕文化的传说。

和我直接交流的是年过古稀的鱼住孝义先生。他首先向我说明了他们此行的意图,他们福岗的小郡市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日本的起源地。由此,小郡市市政府很重视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文化活动,花3000万日元在市广场树起了一个“牛郎织女相会在天河”市标,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几天的“星节”,组织民间祭祀活动。

鱼住孝义先生从年轻时代起就开始研究《万叶集》,他发现《万叶集》中有130首诗歌涉及到“七夕”,而在这些诗歌中称“天河”为“天汉”,为什么不叫“天河”、“银河”,而叫“天汉”呢?鱼住孝义百思不得其解。1942年,鱼住孝义先生作为医生,被日本军队征用到中国湖北的应城,他这才了解到,附近有一条大河叫汉水,在湖北的西北部老河口市带。每到夏天,天河垂直而下与汉水相连。于是,鱼住孝义有点明白《万叶集》中描叙“天汉”的美景了。战后回到日本的鱼住孝义出了一部名为《患者收容队员的死》一书。书中,他将有关《万叶集》中的“天汉考”叙述出来,不久后,他就收到一位日本老兵的信:我曾亲眼见过汉水连天河的美景。1945年我驻守在湖北老河口市的汉水边,夏天,美丽的景色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映在汉水的星影成千上万,四光反射的光辉像火在燃烧

日本老兵描绘的“汉水连天河”的美景让鱼住孝义心动,加上老河口市附近有“牛头山”、“天河口”的地名,鱼住孝义决定亲往老河口考察。

交流中,我向他们讲述了当地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及当地的“七夕”风俗,鱼住孝义先生听后说-“你讲的牛郎织女传说跟在日本福岗流传的差不多,这些风俗也大致相同。看来,日本‘牛郎织女’的传说是由中国传到日本九州,再由九州传到全日本的。”

鱼住孝义最想了解的是“汉水连天河”的传说,他问我“这种传说是不是一种诗人的感情?”

我回答道“这不是诗人的感情,而是劳动人民根据山川地貌的景观伴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浪漫情怀而传说的。清碧的汉水发源于秦岭山脉中,盛水时,腾起股股水柱,飞流直下,形成瀑布。而从秦岭山脉到老河口上游不远的丹江口,汉水一直顺着蜿蜒起伏的山势而下,到上游的最后段丹江口时,从两山的夹峙中像瀑布般顿然跌下,进入到老河口这平缓地带,这样,顺着汉水往上游望去,犹同汉水连着蓝天白云,而到了晚上,点点渔火从上游飘驶来,就像从天河飞下来的一颖颗闪烁的星星。”

鱼住孝义听了我的叙述后,当天夜里就去观看了“汉水连天河”的美景,第二天,他告诉我,他很信服我讲的关于汉水连天河的叙述,而且那景致确实很美,他看了很激动。

鱼住孝义回国后,开始撰写《天汉考》一书,几个月后,他将《天汉考》的草稿大纲寄给了我,要我到“天河口”一趟,实地考察那里的风物、风俗、传说,写成文章补充到他的书里。我随后去考察了天河口,天河是距老河口百十公里的一条河流,天河口则是天河流入汉水的地方,天河也是从高山上奔流直下的,也符合汉水连天河的地形地貌。

1992年,鱼住孝义的书正式出版了,书名改为《万叶集――天河的传说》,副标题为《老河口纪行》。他在书中刊载了我讲叙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以及我考察撰写的《天河纪行》,以及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风俗”。书中后一部分,则是对《万叶集》中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文化”诗歌的考证。

此书出版后的第二年七夕,就有一个研究《万叶集》的日本学者专程找到我,然后沿着我在书中讲叙的老河口市到丹江口到天河口溯源而上,实地考察了一番。

1999年的七夕,由日本京都名古屋大学古典文学教授八木毅为团长的“七夕文化考察团”专程来到了中国,沿着当年鱼住孝义到中国的考察路线考察了一番,他们要求我在老河口的汉水之滨跟他们实地讲解,随后又要求我到襄樊市他们下塌的宾馆跟他们正式演讲了两个小时。演讲完毕,日本学者们纷纷提问,主要是关于“汉文化”及“七夕文化”的问题。据我了解,此次的团员每人都带了一本鱼件孝义的《万叶集――天河的传说》。可见鱼住孝义的这本书在日本算得上是开了研究《万叶集》七夕文化的先河。使我惊讶的是在此次的团员中,有许多年轻人和家庭妇女,可见喜欢研究“七夕文化”的人在日本是不分层次、年龄的。

2007年的七夕之时,日本大坂枚方市“七夕研究会”副会长鸟住贞义先生也是拿着鱼住孝义的书专程到中国来拜访我。首先他指着书中我为此书题写的诗《汉水连天河》,要我逐字逐句讲解了一番。

我的题诗是:

汉水连天河,一由浪漫歌。

牛郎与织女,世代有传说,

天上与人间,有苦也有乐,

千古民心同,盼望好生活。

汉水连九洲,一典友好歌,

中国和日本,大海难分隔,

文化同有源,民间共传说,

两岸架鹊桥,永落和平鸽。

我讲解完,乌住贞义先生又请我大声朗诵了一遍,他录了下来,说要把我朗诵的声音带回日本,放给其他“七夕研究会”会员们听。

鸟住贞义先生是一个十分热忱的“七夕文化”研究者,在我陪同他到老河口、丹江口、襄樊几天的考察中,他每天更换的汗衫上都印有“牛郎织女相会天河”的图案,他说这都是他自己设计印制的。

在“七夕”的那天上午。他特地把我请到他住的房间,向我介绍了他们研究的情况。他说他们研究会现有50人,为什么要成立“七夕研究会”呢?因为枚方市是日本著名的“牛郎织女相会”的城市。流经枚方市的河流天野川每逢冬季,百合鸥会来这里栖息,天野川的河沙洁白闪亮,远远看去仿佛是宇宙中的银河,因而得名。架设在天野川上的桥名也都与“七夕”有关,如“逢合桥”(牛郎织女相会的场合)、“鹊桥”(七夕夜喜鹊们展开为牛郎织女搭成的桥)、“天津天”(跨越天河之桥)等。天野川两岸民间也流传许多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有相关的风物遗迹,如石牛像、七夕神社、镜湖等。

鸟住贞义先生还给我放了一段枚方市祭扫“七夕神社”的录像带,我从录像画面上看到前往祭扫的人除了“七夕研究会”的成员外,当地的议长、市府官员也去了。民众前往祭扫的也很踊跃,在“七夕神社”的周围栽了很多竹子,前往祭扫的大人小孩都将自己的心愿写在一张长纸条上,然后挂在竹子的枝条上,用来祈福。这使我想起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年满6岁的儿童在“七夕”这天早上,在妈妈的陪同下,到野外的庄稼上取些露水,然后用露水磨墨写字。这是一种仪式,代表儿童从这一天起开始启蒙读书写字了。

据我考证,这是中国和日本“七夕文化”略有不同的地方,其它如七夕夜在庭院里摆上香李瓜果,一边品茶一边观看牛郎织女星等,与我们大致相同。

日本枚方市也与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一样,大力宣传“七夕城市”,每年七月举办“天河七夕星星节”,在街道上署有以牵牛星和织女星为主题的纪念碑,在天津桥上设置了彩灯,上流为“牛郎”,下流为“织女”,每天晚上在一起幽会。在街道两旁,排列着带着幼儿园孩子们款款心愿的彩条竹枝,俨然一幅夏天的风景诗。

七夕的传说范文6

曾几何时,中国文化出现断层,西方文化乘虚而入。洋“节”东进,传统消退,直到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人们才惊醒。于是,国人大声疾呼,保卫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节日回归,重振民族的本土文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历史悠久,牛郎、织女的故事妇孺皆知。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忠贞,赢得了中华民族的敬仰。这一美妙传说,向人们昭示着爱情的永恒。他们跨越时空的爱恋是西方“情人节”那几束玫瑰花和几颗巧克力所不能比拟的。

然而,传统的“七夕”在当前似乎被淡忘,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更加热衷于西方“情人节”,觉得浪漫,富有情调。

其实这是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的消退,即传统节日失去了“文化记忆”,失去了节日的灵魂。就“七夕”而言,之所以被西方的“情人节”冲淡,还在于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自卑和不尊重,总认为节日都是人家的好,月亮都是外国的圆。这种文化上的“崇洋”,是我们民族素质的缺憾。一些人过起洋节来通宵达旦,纵情狂欢,而对自己民族的节日兴趣不大。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的问题。

根在陕西

《诗经》有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报箱。”,诗中的“歧”,在早期的中国历史指的就是今日陕西渭河流域的西府一带。

另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开襟褛,人俱习之。”说明当时牛郎、织女的传说及风俗在汉代的西京已流传,而西京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带。另外还有班固在《西都赋》中也说:“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天涯。”据专家考证,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征讨西南诸国,训练水军,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办开凿昆明池,池畔东西两侧分别设立有牛郎、织女塑像,隔河相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名诗便由此而得。

如今昆明池早已变为良田,而牛郎、织女的两尊石质塑像仍保存完好,被当地群众供奉在庙里,并尊称之为“石爷、石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贺学君认为,现在国内几个地方都在争“七夕”的发源地,各有各的道理,但唯有西安拥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且千百年来当地群众一直传承着这种文化资源。北京资深影视策划人周七月认为,“七夕”传统文化的根就在西安,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主题永恒。根植民间是“七夕”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所在。

前不久,记者专程去长安斗门考察,“石婆庙”就坐落在东边一片旷野中,1956年“牛郎织女”石刻就被列为陕西省重点保护文物。“织女”像高2米,被安放在一个大殿里,而牛郎像高2.15米,萎缩在一家棉绒厂的后院里。两尊石像均为花岗岩圆雕,刀法粗犷,厚重朴实,虽经千年风雨沧桑,人物面容仍清晰可见。在“石婆庙”中,80岁的刘兴文老人还向记者介绍了牛郎、织女睡过的“石床”及用过的“石枕”。丰富的文化遗存与传说,使长安成为“七夕文化”的发源地已确定无疑。

等待复苏

“七夕节”即将来临,今年8月19日即农历的七月初七,在国家将“七夕”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大传统节日之后,前不久陕西省又将长安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又给“七夕”这个特殊的日子增添了灿烂的光彩,使其文化价值进一步升华。

“七夕节”尽管被一些人遗忘,但它的文化之火仍熠熠燃烧,正逐渐照亮着人们曾经暗淡的心。在“牛郎织女”的老家长安,每年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都要举行隆重的爱情祈福仪式,十里八乡的人们纷纷赶来献祭,人数过万,扭秧歌、耍社火、唱大戏……热闹非凡。当然这里也不乏城里人,他们来此也为自己的爱情进行一次“年检”,使爱情更加稳固。

令人欣喜的是,在上海,去年青年们在“七夕”这一天登记结婚的成倍增加。而河北省则把传统的“七夕节”,定名为“河北七夕情侣节”。另外还有铁路部门增设七趟情侣专列,分别从武汉、上海、南昌、厦门等地开往武夷山,在那里举行关于“中国情人节”话题的讨论,并开展一系列情侣活动。所有这些都说明,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七夕节”,而是缺少必要的组织、浪漫的活动和参与的项目。

把“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有专家称不妥,应称“爱情节”更为合适。如何恢复和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张志春教授认为,首先要恢复既有的仪式,以文字与图像珍重地完整记录与保存。尊重民间活态的传承。同时融入不断出现的新内容,如乞巧活动的许多祈愿可以唤醒参与者的极大热情。此节日重点应放在下午与晚上,政府可考虑为年轻人放一天假,让这一活动成为以年轻人为主的全民介入的盛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