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环境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环境设计

农村环境设计范文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文明辉煌成果的同时,又付出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沉重代价之后,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反思的结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人类的发展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三维和谐统一。而循环经济是当今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

循环经济思想来源于人们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诞生于环境保护运动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宇宙飞船经济观》中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再生能力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地球就会走向毁灭。”并指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突破末端治理的思维定势,从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单向线性增长范式向依赖生态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他认为污染物是未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剩余。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都是由发展引起的,必须由发展来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此后各国学者和政府机构纷纷支持,展开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大讨论,由此诞生出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见解。如丹麦学者提出的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理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理论;美国学者提出的产业生态(Industrial Ecology)理论等等。

循环经济理论倡导者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所能够认识的唯一能自我设计、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具有可持续活动的生产系统。他们所倡导的就是人类经济的发展要模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并按照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建构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系统,将清洁生产与废物利用融为一体,从而使人类的经济活动纳入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这一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使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这一理论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模式,也是我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是单一化、专门化的生产模式,即“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线性经济范式。“两高一低”(资源的高消耗、废物的高牌坊、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是其特征。在这种模式下,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其生产潜能已逼近极限。因此其唯一出路在于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循环经济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子孙万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循环经济之路是升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生态转型的需要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先天条件”,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学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常规农业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去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是“资源-产品-废弃物”,而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产品”,因此,循环经济没有废弃物,故也称为“清洁生产”、“零排放”生产。因此不难看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向生态型转化,建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带动其他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

3、实施循环经济是我国突破发达国家“绿色壁垒”,发展农业对外贸易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就意味着必须在WTO的框架下进行经济贸易,必须按其游戏规则办事。但发达国家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他们以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新的贸易手段对后发国家实施打击。如我国农产品出口就受到农药、化肥残留超标问题的困扰,损失很大。特别在生物领域,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对生物资源的抢夺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学术界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命圈地”运动。如源产于拉丁美洲,在墨西哥等国家世代种植的高含油玉米,被美国杜邦公司抢先申请专利权,并声称利用此玉米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他们允许。泰国香米被美国一教授通过基因技术进行了改良,他就要对这种香米申请专利权,泰国农业部长说这有可能使数百万泰国农民没有活路。而我国也面临这种窘境,一种产自我国的野生大豆被美国一研究机构将基因标记申请了专利,专家说:这有可能是我们“种中国豆,给美国付钱”的局面出现。因此我国的农业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尽快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无公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打通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通道。同时要加快发展生物高新技术,以保护我国农业安全。

4、循环经济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

农村的环境污染要比城市严重很多,农、兽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交织在一起,治理难度极大。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7亿多吨作物秸秆(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没有利用,每年有1000多万公顷农田地膜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村的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生活污水全部直排,使农村环境严重恶化。另外乡镇企业发展布局不合理,呈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忽视环境规划和治理,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因此农村现状与建设新农村总体目标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有学者推算:如果能利用全国每年生产的50%作物秸秆,40%的畜禽粪便,30%的林业废弃物,开发约5%的(约550万公顷)的荒地种植能源植物,建设约1000个生物质能转化工厂,那么其生产能力可相当于5000万吨石油的年生产能力(即相当于一个大庆)。生物质能转化工厂就是利用生物质能转化技术进行生产的工厂,而生物质能转化技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它利用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生活垃圾等为原料,生产出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塑料、固化成形燃料及沼气发电等,可见生物质能产业的巨大潜力。因此走循环经济之路可使我国实现绿色农业之梦,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

5、形成农村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建立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传统农业的个体经营、单一劳作、单一管理的生产局面将要被产业化经营格局所取代,大量新兴农业产业将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从而极大的促进农业生产、生活格局的转变,迅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与此同时,还会带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单纯的农业耕作生产转移到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兴产业上面,从而实现从农民到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

三、新农村建设实施循环经济的路径

1、转变经济增长观念,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从决策者、管理者做起。因此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首先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观,加深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充分认识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政府干预,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如企业绿色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绿色GDP等,其中绿色GDP制度是其核心。它从生态经济学出发,把生态价值计算在GDP之中,传统的GDP计算忽视了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而绿色GDP是在原GDP的基础上扣除了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后的余额,是真正的经济“净”增长。

2、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了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制度的保证,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如日本式循环经济立法较完善的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环境基本法》、《绿色消费法》等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虽然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但执行力度不够,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有些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制定。循环经济立法要结合实际制定专门的或具体的法规,把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规划、开发利用、产品消费、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纳入其中。

3、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建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对乡镇企业中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要进行整改,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同时淘汰或关闭那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严禁兴建。设立基金帮助那些以废弃物或再生资源为原料的“静脉产业”兴建。

要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无公害产品,建立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使化肥、农药的污染降到最低。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建立节约型社会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只有全民的主动参与才能加快实现循环经济步伐。这与他们长期坚持宣传教育有关,也与公民受教育程度有关。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全民充分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使之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公民自动成立了许多民间组织,如德国的DSD系统对废物回收利用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日本的回收情报网站,加拿大的社区组织等,都对循环经济做出了贡献。我国农村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深远,不良积习较多,如人厕养畜、楼下养畜,楼上住人、畜禽散养、村中无公共下水道、各家各户生活污水随便排放等。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乡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学校应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教育之中,使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增加环保意识,并带动家庭和社区。

农村环境设计范文2

如何把循环经济原理运用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去?笔者认为,要明确“四个入手”和“一个机遇”:即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入手;从治理污染入手,把治理污染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从生态修复入手,变单纯的恢复治理生态环境为经营生态环境;从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入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产业调整方向。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循环经济原理,深刻领会循环经济的内涵,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而且要认真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建立循环经济的攻坚队伍,真正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行为原则。”把这四项原则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结合具体实际,认真地、具体地加以运用。

第一,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修建民居、村镇建设、修路、建厂等都要注意节约用地、集约用地;“节水”,在农业生产中,要注意把兴修农田水利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种”,农民种一亩小麦一般要30斤种子,而科学用种只需20斤;“节肥”,要大力推广测土施肥、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节药(含除草剂、抗生素、激素等)”,要大力发展沼气,采用沼液代替农药等科学方法减少农药使用量;“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节约广大农村生产和生活用电;“节油”,使用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要注意节约柴油、汽油;“节柴(节煤)”,在农村生产、生活中,要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煤技术;“节粮”,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可使畜牧养殖业提高肉料比、节约大量粮食;“减人”,即减少农民,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让其走向市场。

二,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

第三,“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清洁能源。

第四,再思考原则的运用表现为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如在城镇,对臭水沟、污水塘的污水进行治理并绿化好,周边地价就会增值;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全局问题,战略问题。从实践来看,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的试点停留在村、乡镇一级已不够了,必须在一个县范围内全面推动,实行整体检测、整体规划、整体认证、整体品牌、整体销售、整体实施。

第五,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在实践中,要着力“构建四个体系”:

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涉及三大产业,即生态工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服务业,办好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各种绿色服务业。

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要保护好生活饮用水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能源系统,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发展沼气、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交通系统,要抓住国家发展农村公路的机遇,把农村公路建成生态大道;建筑系统,对新的建筑要大力推行节能省地治污技术,要发展适合农村的新型环保建材。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在生态建设方面,小城镇绿化对树种结构的选择要做到生态性、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逐步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在绿化美化方面,要纠正当前存在着绿化美化“城市热农村冷”、年年号召、每年没动的现象。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第六,推动循环经济,要解决四难六出路。有关专家认为,实践证明,随着社会化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的4个“难以为继”,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要解决上述的“四难”必须要从以下6个方面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理念创新。树立资源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的理念,树立新的资源观,充分开发利用投资环境、地缘优势、文化环境等无形资源,“种高产田”。

――法制创新。制定法规确立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构建全市一体、运行高效的执法网络。

――政策创新。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制订城市(尤其是构建“江南生态休闲城”)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通过多种政策手段调节经济活动。要设置奖惩及落后技术强制性淘汰制度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

农村环境设计范文3

1引言

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全国生态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工厂和大型养殖场在农村迅速崛起,农业已经演变为立体交叉污染最为严重的产业,农村环境遭受到难以修复的破坏,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2基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2.1土壤污染

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及其他化学物质,而农作物只能吸收1/3,2/3的化肥和农药经过雨水冲洗最终流入了土壤,造成了土壤质量退化,农产品存在有毒物超标现象,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2.2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近年来,农村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家庭式和小规模养殖占大多数,“三废” 没有规范的处理设施,大量粪尿及冲洗废水随意排放,有的直接流入附近河流或饮用水源保护区,并造成恶臭、滋生蚊蝇,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2.3生活垃圾污染

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 kg,由于缺乏规范设计及有效的环保措施,我国大部分村镇居民的生活垃圾还处于乱堆乱放的状态。同时,由于垃圾处理技术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做到无害化处理,堆放的未处理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极易引起二次污染。

2.4秸秆焚烧的污染

每年到收获季节,农民为了省力气、省时间,往往将大量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这样不仅浪费了秸秆资源,污染了农村环境,还破坏了土壤。

2.5白色污染

农村的白色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使用的废地膜、食品包装袋、塑料方便袋等,这些塑料制品质量差,无法再利用也难以回收,被当做废弃物丢弃。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的措施

(1)大力推广科学种田技术,积极引导农民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同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严格控制污水灌溉。

(2)划定畜禽养殖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规范家庭式和小规模养殖业的畜禽粪便无害化还田处理,并要求其建立相应的环保治理设施,通过综合利用的方式和污水治理发展沼气建设,应统一化、规模化的开展,避免单家独户的进行。禁止污水流入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直排到周边河流。

(3)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扩大宣传范围,在农村开展保护环境,爱护水源的宣传。引导村民对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采取挖坑填埋、建沼气池等办法处理。

(4)大力推广可降解的农用薄膜,减少农用薄膜在农田中的残留,保护农田,使其可永续利用。同时,提倡农民使用国家规定的塑料方便袋或环保布袋。

(5)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建立水源保护区,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流入保护区,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6)加大畜禽养殖的环境监察执法力度。检查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是否办理了环保审批手续;粪便综合利用、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执行了“三同时”制度,未按相关规定执行的一律不得开工和生产;对地处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口稠密的敏感区和不合理的养殖场坚决予以关闭;对新建养殖场进行严格检查验收和检测。

(7)加强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工业污染。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污染转移,防止污染严重的淘汰落后生产项目、工艺、设备和“十五小”、“新五小”等在农村死灰复燃。

农村环境设计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建设

一、前言

目前,传统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残余物几乎全部进入公共领域,重新返回大气圈和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业生产的增长也是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为了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诸多弊端,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农村循环经济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Reduce)、再生(Recover)、再用(Reuse)和循环(Recycle)(4R原则)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排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而农村循环经济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通过产业组合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育、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协调的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好处

1.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

以沼气为纽带,发展畜、菜、果、沼、鱼等生态型、环保型、经济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显著,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有效地调整了农村用能结构,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循环经济改变了过去对秸秆和柴薪燃烧对大气的污染,而改用沼气供能,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将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向“减量、再用、循环”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采用与环境相容的绿色环保型、资源可再生利用型,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有效地补充了农村能源供给,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

农村沼气的供应有力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煤炭的消耗。根据农业部测算1立方米沼气燃烧热值相当于2kg标煤,一口沼气池,一年产生的能量分别相当于840kg标准煤、130kg液化气。因此沼气的应用保护和节约了煤炭资源,实现了循环经济中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减量化)的原则。

4.保护了森林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

发展沼气用作生活燃料,改变了农民的燃料构成,每口8~10立方米沼气池户年产沼气450立方米以上,年均可节柴3.16吨,相当于保护0.33公顷的林木,因此,它控制水土流失、保护了森林植被,改善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循环经济中资源低耗原则。

5.提高了土壤地力,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

沼肥是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沼液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有防治和抑制作用,用于种植农作物及果蔬产品,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和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实现了再利用生产,净化了农业生产环境,有利于无公害农副产品的发展,保护人民健康。

6.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圈、改灶结合,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户使用了优质的沼气能源,瓷砖灶台取代了泥砖灶台,厨房干净又整洁,厕所由“脏、烂、臭”向无害化卫生厕所发展,从而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增强了农民环保意识,提高了群众健康水平,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发展,有利于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三、农村循环经济的现状

(一)循环经济的观念缺乏

农民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地方领导对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甚至还提出一些不利于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口号和建议。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环境。这种观念的缺乏致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缺乏系统的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虽然我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我国的环保法律仍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于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专门针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还没有制定,不能适应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要求。

(三)技术研发滞后

科学技术是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且循环链越长,所需的技术就越复杂、越精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总体看,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推广应用效率低。

(四)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农民素质是影响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担当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任。但我国的农民素质还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农民素质低下将会影响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农村环境设计范文5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委托—;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92-02

一、引言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总称。在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将良好的农村水环境列为发展的刚性指标。就农村发展而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水环境。从国家层面来说,其饮用水、粮食等的安全也需要良好的水环境作为基础和后盾。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农村水环境质量不断下滑,这种情况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牺牲了生态环境从而来换取经济利益。目前我国不良的水环境给处于弱势的农业和农民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农村生态平衡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另外,城市地区的水污染与农村水环境质量相互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在农村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仅仅注重城市污水的治理,无法从根本上、整体上解决我国水环境恶化的问题。

二、国内外农村水环境研究

目前已经有很多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但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村水环境的现状和特点、农村水环境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以及农村水环境的治理对策等。在宏观层面下,Pearce Darford(1993)曾经就人类健康、土壤退化、砍伐森林等方面衡量了环境退化的成本,但其中主要指标并不是直接与水污染有关系。著名的还有英国的“泰晤士河治理计划”以及瑞士、法国、荷兰共同采取的“莱茵河行动计划”,这些都说明他们对农村的水环境非常重视。在我国国内,杨继富,李久生(2006)认为全国农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是大量水质超标的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污水排向农村,用于农田灌溉、农村内部乡镇企业、畜禽养殖业和生活污水增加,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在我国国内,刘金德,于瀛瀛(2009)通过剖析黑龙江省农村地区水环境现状,认为农村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村面源污染和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造成农村水环境恶化,且对农村饮水安全构成威胁。冯欣,师晓春(2011)分析了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成因,指出了生活污染源、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农药和化肥污染这四大污染源,并提出了一些治理对策。极少数学者意识到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制度层面原因,如宋国君等(2009)指出农业和和农村非点源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污染防治的投入不足,投入主体不清晰,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业和农村非点源污染防治具有外部性,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综上,有关农村水环境管理的文献多是从物理或化学层面进行了研究,较少涉及农村水环境管理的机制研究,而管理机制问题是决定农村水环境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农户参与的视角,运用委托-分析框架,对农村发展中水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研究与设计。

三、利益相关者分析

根据政府干预程度的差异,农村水环境管理体制可分为三类,即政府直接管理、村民自发(市场)管理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农户参与式水环境管理。农户参与式水环境管理模式:即在农村建立水环境管理合作社,合作社作为法人机构与政府签订管理契约,规定合作社开展水环境管理的职责范围、目标、资金机制、监督机制等内容。初步结论如下:

从村民接受程度角度来看,农户参与式水环境管理模式对村民的经济能力基本没有要求,与当地的风俗文化冲突较小;从管理机构角度来说,它的经验丰富,能力较强,其监督和监测的成本也相对较低;从治理效果层面分析,这种模式管理的见效时间快,同时持续时间比较长,总而言之,农户农户参与式水环境管理模式较政府直接管理模式和村民自发管理模式而言是一种满意度较高的模式,应用这种模式对水环境管理效率起到提升的作用,无论对政府、农户还是合作社本身都是可行的、有价值的。

四、机制设计

(一)政府与水环境管理合作社之间的委托—模型分析

在这个委托—模型中,政府是委托人,合作社是人。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了解到,合作社的工作成果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同时政府也无法对合作社工作进行完全监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无法通过评估合作社的工作情况来支付薪酬,只可能根据合作社所取得的成果来支付报酬(支付固定的报酬的除外)。此外,假设委托关系基于一种标准合同,合作社的的第一个选择是要不要接受合同,如果它接受合同,那么面临的第二个选择是要不要努力工作,假设有努力工作和偷懒两种可能。这是一个动态博弈模型,其涉及政府和合作社两个博弈方,同时每阶段都有两种选择。现在假设模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为:有H和L单位两种不同的结果,合作社努力工作时得到结果H的概率是R,而得到结果L的概率是r;合作社偷懒时反过来得到结果H的概率是r,得到结果L的概率是R(0

对于这样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我们可以运用逆推法进行分析。对于按照概率分布随机选择博弈方0即“自然”,我们对其不作分析,所以我们的分析从合作社选择要不要努力工作开始。我们假设合作社是风险中性的,他之所以会选择努力工作是因为当他选择努力工作得到的期望得益大于选择偷懒时得到的期望得益,用表达式表示即为R×[w(H)-E]+r×[w(L)-E]>r×[w(H)-S]+R×[w(L)-S]。该不等式就是所设计的水环境管理机制的激励相容约束。

如果合作社选择努力工作,那么当他选择接受的期望得益大于不接受的得益0时,合作社就会选择接受政府的委托来开展水环境管理工作,用表达式表示即为R×[w(H)-E]+r×[w(L)-E]>0。该不等式就是目前水环境管理机制的参与约束。

对于政府而言,他虽然不知道合作社在接受委托后能否努力工作,但当模型中的E、S、w(H)、w(L)的数值或公式给定以后,合作社是否会选择努力工作就显而易见了。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假设政府认定合作社会选择努力,且政府是风险中性的,则政府选择委托合作社进行水环境管理的基本条件是R×[H-w(H)]+r×[L-w(L)]>0。

在上述几个约束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双方的上述选择构成该模型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对于政府而言,他应当通过实地调查、基层调研等科学的方法,获取H和L、R和r、E和S的合理数值,然后再根据上述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条件来确定在不同情况下应当支付给合作社的合理薪酬,从而有效地激励水环境管理合作社努力工作,切实参与到水环境管理工作中。

(二)水环境管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委托—模型分析

由上文可知,农户参与水环境管理模式即在农村建立合作社,那么农户如何真正参与到水环境管理中去,这就涉及到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委托关系,所以我们建立水环境管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委托—模型来进行进一步分析。

在这个模型中,虽然农户的努力成果有不确定性,但是合作社可以完全监督他的工作,因此合作社就有条件根据农户的实际工作情况来支付报酬,即水环境管理合作社完全承担了产生不确定性的风险,也就意味着农户自身在选择时并不会直接受到其工作成果的影响,而合作社在进行选择时就会考虑农户实际的工作成果,但是农户工作得到的薪酬会因为合作社的选择而受到间接的影响。与前一个模型一样,我们假设模型中的不确定性表现为:有H和L单位两种可能的产出,农户努力时得到结果H的概率是R,得到结果L的概率是r;反过来农户偷懒时得到结果H的概率是r,得到结果L的概率是R(0

根据上一个模型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个博弈也是一个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同样可以用逆推法进行分析。而且对按照概率分布随机选择的博弈方0即“自然”也不需要对它进行分析,我们首先分析农户是否会努力工作。

由于农户报酬和努力的负效用不会影响他的工作成果,他的利益也不受“自然”对高产低产的选择的直接影响。因此在我们设计的管理机制中,根据理性博弈方的决策原则不难知道,农户会选择努力工作的基本条件是w(E)-E>w(S)-S即w(E)>w(S)+E-S,这是农户努力的“激励相容约束”,上述不等式表明,农户会自觉地选择努力工作的条件是:当农户选择努力工作时得到的报酬大于农户选择偷懒时能得到的基本报酬,同时存在一个增加额,其要能够补偿农户努力工作比偷懒时付出的更大负效用。反过来,如果w(S)-S>w(E)-E那么农户肯定会选择偷懒,从这个不等式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直接推论是,由于农户努力工作时付出的负效用肯定大于他选择偷懒的负效用,因此如果政府在农户偷懒和努力工作时支付相同的薪酬,即w(S)=w(E),那么农户偷懒的激励相容约束自动满足,农户必然会选择偷懒而不是努力工作。

现在分析合作社是否会委托农户进行水环境管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合作社有条件也有能力完全监督农户的工作情况,也完全了解农户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因此合作社也是在委托和不委托之间进行选择。对于风险中性的合作社来说,在农户会选择接受委托参与到水环境管理工作中并且努力工作时,如果R×[H-w(E)]+r×[L-w(E)]>0即合作社选择委托农户的期望得益大于不委托时,他就应该会选择委托,如果R×[H-w(E)]+r×[L-w(E)]

在农户选择接受委托参与到水环境管理中但却偷懒的情况下,如果r×[H-w(S)]+R×[L-w(S)]>0即合作社选择委托农户的期望得益大于不委托时,他就应该选择委托,如果r×[H-w(S)]+R×[L-w(S)]

上述双方的选择就是对应两种不同情况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对于合作社而言,他应当根据实地调查获取H和L、R和r、E和S的合理数值,然后上述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条件确定在不同情况下应当支付给农户的合理薪酬,从而有效地激励农户努力工作,真正能够参与到水环境管理的实际工作中。

五、建议

(一)合作社法定地位的认可

农户参与水环境管理模式中在农村建立的合作社,政府应当在法律上给予它一定的地位,在政府决定采取这种管理机制并与作为法人机构的合作社签订管理契约时,合作社的法定地位应当在契约中得以体现,同时合作社开展水环境管理的职责范围、目标、资金机制、监督机制等内容也应当在契约中明确规定,一方面有利于权责明确,对合作社的管理成效能明确考核,同时对工作失职能明确追究责任;另一方面能够鼓励合作社努力工作,不断完成目标,超越自我,从而有利于农村水环境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和优化。

(二)政府经费的支持

政府应当给予合作社充足的经费支持,按照上述的委托—模型的研究结果,政府拨款应当至少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给予合作社本身的经费,政府应当根据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条件,以及H和L、R和r、E和S的数值,确定出合理的w(H)和w(L)的数值,通过经费拨款的形式来激励合作社对农村水环境管理负责,在接受政府考核的同时对农户进行有效的监督;另一部分是通过合作社发放给参与农户的补贴,这部分经费应当由合作社应当根据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条件,以及H和L、R和r、E和S的数值,确定w(E)和w(S)的数值,以大局为重,同时切实为农户考虑为原则,真实地向政府部分申报,政府应当核实情况,及时给予答复。

(三)失职责任追究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工作失职情况,就应该明确追究责任,将责任明确到各个主体,并按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果农户出现失职,在工作中选择偷懒而不是努力工作,导致农村水环境管理受到影响的,应当追究农户的直接责任和合作社的连带责任,并根据合作社内部的问责规定,将责任明确到部门或个人;如果合作社出现失职,应当追究合作社的直接责任,也应当将责任明确到部门或个人。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政府也要起到领导和监督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创新的激励形式,有效地激励整个农村水环境管理体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农村环境设计范文6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农村社区;解决措施

一、安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安徽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安徽省农民努力发展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然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目前,农村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污染,已成为多种污染并存。农村环境污染类型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一)水环境污染

2011年,全省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24.31亿吨,比2010年增加1.3%。其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7.10亿吨,比2010年增加0.9%;城镇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17.21亿吨,比2010年增加了3.41%,生活废水排放总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70.79%,超过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0.11亿吨。这些污染物排放量严重加剧了水体污染负荷,受害最大的是农村。

这种水环境污染对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一是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从而造成农村水资源的紧张或缺乏;二是水污染使水产养殖的质量降低,从而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能得到保障;三是农村饮用水安全标准难以达到,易于引发某些恶性疾病,危害人们的健康;四是水污染会造成农村经常发生安全事故,从而会导致人身伤害、生产损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生活垃圾污染

近些年,安徽农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农民的消费方式同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应的是,生活垃圾分类多样化,数量逐年都在增加。但安徽省广大的农村社区基本没有专门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和垃圾回收厂。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类垃圾,要么扔到门前的河沟里,要么随意倒在房子周围的草地或空地上。这种处理垃圾的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大气环境污染

全省工业和城镇生活废气排放量在逐年增加。2010年烟尘排放量为4.79万吨,生活废气中SO2的排放量为 4.81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30411亿立方米,烟尘排放量为20.01万吨,粉尘排放量为21.05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48.72万吨。此外,安徽每年会有大量的秸秆产生,而其中大部分秸秆未被充分利用,从而在田间进行燃烧,烟气弥漫天空,造成空气质量急剧下降。

大气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一系列恶劣影响:第一,大气质量的恶化,直接危害了农村社区人群的健康,特别是对人们呼吸系统的损害。第二,二氧化硫等直接危害农作物叶片,导致农业产量降低;第三,导致酸雨面积扩大,伤害林草和农作物,加剧土壤淋溶,从而造成土壤资源退化。

(四)农业生产污染

农业生产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大量使用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5%,农药利用率更低,只有30%,剩下的农药化肥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淋溶、地面径流和挥发等,对土地、水资源和大气环境进行污染。

近些年,大量畜禽养殖场得到快速的发展,这种快速发展带来一个恶劣的结果就是畜禽粪尿排放量超标,例如,2010年排放量超过1亿吨,因为没有充裕的资金,并且养殖场没有完善的环境管理措施,所以,大多数养殖场的畜禽粪尿基本上浪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更有甚者,直接将畜禽的粪尿排进水塘河流里,例如我所在的叶典村养殖场,就是这种做法,导致水源质量没有保障。并且,大量细菌病毒蕴含在畜禽的粪尿中,这容易引发农村人畜疫情。

二、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成因探析

(一)政策原因

有学者认为,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在我们国家,城乡户籍制度存在差异性,并且推崇重工抑农的战略,导致我们忽视了农村的环境保护。因此,环保政策、机构、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

(二)原因

1、国家对农村的环境规划不合理。我国农村社区覆盖面积广阔,且东部、中部、西部等各地的农村社区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我们的环境规划具有一般性,不能因地制宜,因此,农村社区的环境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毫无意义。安徽省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借鉴了一些生态城市与生态农村的建设经验,对新农村社区进行全面规划,但安徽省淮河以南的农村社区与淮河以北的农村社区环境存在着差异性,例如,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匮乏,而以南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对饮用水源地的选址保护方面可能存在着规划不合理的现象。政府在对养殖区与居住地的分离、垃圾处理与生活污水等规划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现象。

2、环境管理体系不完善。我们国家的环境管理体系主要是针对城市及重要污染点设立的,不够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农村环境治理体系与农村现代化进程不协调,有以下俩方面的表现:

(1)政府在制定保护农村社区环境的法律与政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并且在农村社区设立的环保机构不合理。在农村社区,不能运用保护大城市环境与工业的方针政策,在现行法律规章方面,几乎没有关于农村社区环境污染防治的规章条例,而对政府在农村污染防治中的组织和管理责任,规定并不明确。而从环保机构的设置来看,县一级环保机构是最低层的环保机构。

(2)农村社区环境保障体系存在缺陷。国家对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较少,并且偏重经济发展而不重视环境保护。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种协调机制,这种机制是由各个相关部门针对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护而建立的。一般而言,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护需要农、林、水利等各个部门的共同治理,但大都数情况下,这些部门并没有相互协调,而是分开管理,因此,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相互联系的环境保护体系,导致信息分享没有及时性与流畅性。

(三)环保宣传薄弱

我省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受经济影响,农村社区的教育水平偏低,因而人们没有强烈的环保意识。自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当地的工商业发展,对环境宣传教育未加以重视。

三、解决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社区饮水安全

加强农村社区饮水安全问题,刻不容缓。这一问题已成为安徽省18项民生工程之一,各市县相关部门要真正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依据各地情况,制定好解决方案。各级县、乡政府要依照《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开展农村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规定,编制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

(二)积极发展新型生态农业

积极发展新型生态农业,我们需要做到:因地制宜的引进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农药化肥;培养专业性人才,突破农业生产技术的瓶颈,借鉴发达地区的种植模式与农业耕作制度的经验,把开发生态农业建设当成控制农业污染的有效途径,切实抓好。

(三)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的生活垃圾

马香娟等人提出,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措施。这种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简单易操作,投资少,基本上这种分类是在独立的家庭中完成的。农村社区的居民一向勤俭节约,这为垃圾分类收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农村环保机构建设与环境宣传教育

在县级设立环保机构,并且分配有专业性人才,这有利于农村社区的环境监测与执法能力建设;需要在乡镇部门设立一些环保的工作岗位,把环保部门监督管理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农村社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例如:推广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宣传新型生态文明的观念;开展一些环保科普知识竞赛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一种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 张国明,谢维波.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与生态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7(14).

[3] 苏扬,马宇宙.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02).

[4] 姜文,汪小勇,骆东奇.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14).

[5] 宋言奇,段进军,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可忽略的六大环节[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1).

[6] 唐楠.浅谈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科技资讯,2010(25).

[7] 黄景堂.论新农村社区环境建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27).

上一篇你还好吗

下一篇沙漠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