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畜牧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畜牧业发展

畜牧业发展范文1

1苏州市畜牧业基本情况

2014年度,全市共栏存生猪73.84万头,其中母猪5.03万头,出栏肉猪101.76万头;共栏存家禽605.43万羽,上市1903.58万羽;栏存羊11.58万头,上市肉羊11.00万头;栏存奶牛24476头,产鲜奶10.34万t。

201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92.49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38.82亿元。全市现有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的规模场有2659个,共上市生猪90.99万头,占年上市总数的89%;上市家禽2000羽以上的规模禽场有360个,共上市家禽1616.98万羽,占上市总数的97%;栏存500羽以上蛋禽的规模场有441个,共栏存蛋禽269.81万羽,占栏存总数的91%;全市栏存20头以上奶牛的规模场60个,共栏存奶牛25263头,占栏存总数的近100%。全市现有太仓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张家港市梁丰集团、苏州市创元双喜公司、苏太集团等一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一些特色品牌,“藏书羊肉”、“苏太”猪肉等鲜活畜禽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深受百姓的喜爱。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现有部级标准化示范场6家,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85家,10多个畜牧业地方标准通过省、市技术质量监督局认定。对于一些生产规模小、设施差、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畜禽养殖场加大综合整治力度,采取关、停、搬等措施,全市已累计拆除规模养殖场2030家,近几年还计划将对516家中小畜禽养殖场开展综合整治。这些大大促进了全市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2苏州市畜牧业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2.1畜牧业发展空间受制约。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苏州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土地、饲料资源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造成了畜牧生产量逐年下降,地产畜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

2.2动物疫病压力在增大。现阶段,动物疫情日趋复杂,H7N9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时有发生,一些已感染人类,对人民群众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这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2.3养殖效益低迷。2015年以来,生猪、肉羊、生奶、禽蛋等畜产品价格下跌,养殖效益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其中养猪生产普遍亏200元/头,奶牛养殖已接近盈亏平衡点)。畜牧养殖效益的低迷对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下一步苏州畜牧业的发展思路

3.1苏州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10多年来,苏州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畜产品的消费量也大幅上升。然而,我市畜牧业受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生产量逐渐萎缩,地产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在外地畜禽产品大量进入苏州市场的同时,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事件也在增多。多年来,在政府和畜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全市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监管力度日益加大,地产畜禽产品无疑是最为安全的放心产品。为此,全市应保持适度的畜牧生产和畜产品市场占有率,这有利于保证苏州放心肉工程的实施及市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发生时畜产品的市场供求平衡,确保社会稳定。对于苏州畜牧业发展的规模,因考虑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因素,参照国际上一些大城市的普遍做法即应对各种突发事件3个月计算,苏州应保持畜产品的市场占有量以1/3左右为妥,畜产品需求量的缺口,可通过订单和市场准入制解决。

3.2根据苏州畜牧业的现状、特点,结合苏州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应树立大畜牧、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做好各市(区)间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市内与市外畜牧业的协调发展、畜牧业与其它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与增长方式的转变,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装备畜牧业,提高畜禽养殖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快建立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实施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畜牧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3.3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近年来,随着大流通以及域外畜产品的大量涌入,苏州畜禽产品生产成本高、竞争力差的劣势突现,畜产品价格低迷,走产业化之路,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已势在必行。(1)扶持发展畜牧龙头企业。畜牧龙头企业是联结生产和市场的纽带,对稳定畜牧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扶持和发展一批有竞争优势、有带动能力、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使这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畜牧龙头企业要注重引进高科技,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研发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打出品牌。(2)加快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是调优畜牧产业结构。稳定发展生猪、奶牛生产;加快发展优质家禽生产,特别是生态型的草鸡散养、种草养鹅等;大力发展羊、兔及特色畜禽的生产,形成区域特色。二是加快推进畜牧业适度规模生产,逐步限制和消灭零星分散养殖。适度规模以办中、小型养殖场为主,猪场以年出栏商品肉猪2000~5000头,奶牛群体以300~500头为宜。三是鼓励和扶持规模场开展生态养殖,建立生态养殖基地,按绿色食品标准、无公害食品标准组织生产。四是在重点畜禽产区探索成立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加强引导和扶持,促进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打造品牌,实现共赢。

3.4发展地方特色品种,形成优势特色产业。苏州有着较为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辖区内现有太湖猪、湖羊、太湖鹅、鹿苑鸡、昆山麻鸭等8个地方畜禽品种(其中太湖猪、湖羊、太湖鹅、鹿苑鸡被列入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其共同特点是性成熟早、繁殖率高、适应性强,且肉质鲜美,非常适宜开发利用;但这些地方品种也存在生长速度偏慢等缺点,在市场竞争中不具优势。发展特色畜禽的生产,有利于防止产业趋同,形成错位竞争的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品牌优势。例如苏太集团,利用新培育的苏太猪种,经过多年的市场开发,已形成自已的独特品牌,产品已得到中、高端消费者的认可。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对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上加大了扶持力度,不但保存了品种基因库,而且品种选育工作争取进展。今后的工作是要在构建与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良种繁育、推广、利用体系上下功夫。一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实行产、学、研的联合育种协作,推进育种进程,并发展种畜禽业,提升种畜禽品质与著名度。二要充分发挥我市种质的优势,加强地方品种畜禽扩繁能力建设,抓好畜牧业发展的“源头”。三要抓好这些地方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开拓市场、打出品牌,使我市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3.5发展生态型畜牧业,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崇尚绿色消费,讲究环境质量,对我市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农牧结合、林牧结合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吴江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饲养香猪母猪120头,年上市肉香猪1500头,配套果树107亩,实行果牧结合。通过猪粪为果树施肥,树下种草喂猪,并配备沼气、粪便发酵池、田间喷管设施,循环渠种水生植物、养水生动物等,田间废水经以上处理后再进入净化塘,已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6落实畜禽养殖用地政策。各级政府应当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畜产品生产,因为饲料需求将是粮食需求的主要方面,通过发展现代畜牧业节省粮食与增加粮食生产至少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为此,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土部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精神,落实畜牧养殖用地政策。各市(区)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按畜牧业发展需要,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规划,并按农用地进行管理。在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畜禽规模养殖的用地需要,预留一定的用地空间,提供用地条件。同时,对于规模畜禽养殖用地的规划、选址,因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禁止在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禁养区内建场,禁止占用基本农田,不得改变土地的建设用途。

3.7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一是各级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和畜禽政策性保险,分化因疫病、市场等因素带来的风险,促进畜牧生产、加工和市场的平稳发展。二是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扩大信贷范围和金额,延长还款年限,为养殖户与加工企业提供中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三是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重点是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与开发、畜禽良繁体系建设、畜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并将畜牧业机械纳入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四是按国家的良种补贴政策,各级财政应安排相应的资金,对养殖户进行补贴。

畜牧业发展范文2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河南县是一个纯牧业县,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12.64亿元,农牧业总产值达80303.25万元,其中,牧业产值76046.55万元。全年育活各类仔畜31.06万头(只),仔畜成活率94.98%;出栏牲畜39.99万头(只),出栏率50.05%;出售牲畜36.62万头(只),商品率为45.27%;能繁殖母畜45.26万头(只),母畜比例为63.92%;全年牛羊肉产量为1.55万吨,牛奶产量1.96万吨。“十二五”期间,河南县委、县政府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提高牧民群众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县域资源和产业优势,举全县之力发展草原有机畜牧业。县政府划拨土地1800亩,规划建设了有机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并已连续七年取得北京中绿华夏有机畜牧业基地、生产、贸易三个认证;2008年被环保部批准为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010年被列为青海省四大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园区之一;全县932万亩草场和牦牛、欧拉羊有机认证实现全覆盖;欧拉羊、河曲马已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目前,已有3家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其中,河南县启龙牧场被认定为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的“阿米雪”牌酸奶在2012中国•上海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青海省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产品2008—2010年连续三届获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博览会金奖。青海聚能活力源有限公司推出的“瀞度天然冰川活水”在“好水•中国”品茶鉴水大赛中,荣获中国高端水行业“冰魂奖”。在加强产业基础建设、产品研发销售、品牌宣传推广的同时,全县还积极组织牧民群众进行合作化生产,推行“公司+合作社+牧户”的运作模式。截至2014年年底,指导建立全县四乡两镇39个行政村牧民专业合作社,参加牧户5792户,人口29536人,整合草场面积697.897万亩,整合牲畜674832头(只、匹),其中马11960匹,牛278769头,羊434795只,初步形成了“分户放牧、联户经营、集中定居、一体管理”的生产格局。

二、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河南县在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受地理环境、气候资源、生活习俗、等因素长期影响,目前面临着草原退化尚未根本扭转、经营管理传统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组织化市场化发展滞后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草原退化尚未根本扭转,草畜矛盾依然存在。草地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根基,但高寒地理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和伴随人口增长、生产发展而出现的长期超载过牧,致使河南县生态环境脆弱,草原退化的势头有所减弱但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草原鼠虫害、毒杂草危害等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建设任重道远。目前,全县90%的天然草原仍存在不同程度退化,2014年鼠虫害发生面积835万亩,危害面积达600万亩;草原毒害草发生面积302万亩,危害面积218万亩。此外,受海拔气候、传统习俗等因素影响,牲畜养殖仍以草场放牧为主,基本没有实行舍饲,牧民生产生活对天然草原依赖性依旧很大,实际上只能做到季节性阶段性禁牧。

2.区域分工不明显,产业结构较单一。河南县畜牧业占主导地位,但具体从产业分布情况来看,县内地区间产业存在着明显的同构性,发展定位雷同、同质化问题突出。全县各乡、村均以牦牛、藏羊养殖为主,蕨麻、藏猪、马麝、土鸡等高原特色种养及酥油、奶酪、风干肉等畜产品精深加工尚未起步,各乡镇牧业经济普遍存在“低小散”现象,在发展上未能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格局,产业优势不明显,带动能力不强劲。县内少量第二产业也仅围绕牧业资源进行初加工,层次低、链条短、总量小。第三产业中得天独厚的青藏高原文化、草原文化、蒙藏文化、赛马文化等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由于产业重点集中在牛羊饲养上,牧民收入的增加目前只能依赖牛羊数量的增长,这就与草地载畜量的限制形成矛盾,河南县畜牧业经济收益与畜牧业数量之间,已出现过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同时,单一产业结构导致牧民收入来源结构性风险较高。

3.企业规模小层次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河南县有机产业园区现有企业3家,但仅有2家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畜产品加工(另一家仅生产饮用水)。从全县企业基本情况看,企业数量少,无论是从业人员数量、产值,还是从与牧户合作关系等指标来看,普遍较弱,还没有发挥出产业发展龙头带动作用。如绿草源公司在县内仅开展了牛羊屠宰初级加工,肉类熟食及骨、血、内脏等副产品精深开发尚属空白,且缺乏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限制,启龙牧场目前也只以牦牛酸奶生产为主,受奶源奶质影响,产量较低,液态奶、奶粉等生产虽列入计划多年,但一直未能落地。缺乏龙头企业、没有拳头产品,已成为影响河南县畜牧业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4.靠天吃饭未改观,生产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河南县近年来在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方面积极推进,但由于传统草地牧业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牧业生产靠天吃饭局面还未得到改观,畜产品数量与品质供给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企业入园建厂、扩大投资或升级产业的积极性。从产能上看,全县牛羊都集中在每年9~11月份出栏,其他季节本县居民肉食消费,还需从甘肃临夏、夏河等地调运,根本无法满足加工企业全年持续稳定生产需求。从品质上看,草地放牧的牛羊肉虽为绿色有机产品,但由于存栏时间长,肉质显老,肉色偏暗,口感不佳,很难被当下以羔羊肥牛为消费主流或按“大理石花纹”为定级定价标准的主体市场接受。牦牛奶制品因营养丰富、产量稀缺,被视为奶类高端消费品,但由于冬春季牦牛产奶量较低,且品质(蛋白质、脂肪等成分)随草质的季节变换而不稳定,奶源奶质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加工的要求,已成为河南县乳业发展最大掣肘。

5.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是带动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受、风俗习惯、财富储蓄等传统观念影响,河南县牛羊存栏时间较长(羊5~6年,牛7~8年),惜杀惜售思想普遍存在,商品经济落后。在商品交易方面,目前牧民主要以出售活畜为主,许多畜牧资源以初级产品和原料的形式流向外地,毛、皮、乳等深加工产品销售几乎为空白。从流通方式来看,主要是青海环湖地区及甘肃、新疆等外地游商,在牲畜出栏时节到牧场直接向牧民收购转运出省,长久以来一直未形成较集中、大规模的市场交易,限制了市场机制的发育与形成。

6.合作组织松散乏力,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在广大牧区发展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牧民收入、培养新型牧民至关重要。青海省确立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作出了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部署,通过省级带动、地方配套、牧民自筹等途径,在全省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但在现实生产经营过程中,受自然环境的阻隔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高寒牧区牧民组织化程度依然非常低,仍维持着逐水草而牧的靠天养畜模式及家庭式的分散经营模式,自我发展力和综合承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抵御频繁的自然灾害与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部分乡社甚至只能依靠每年政府财政拨付的扶持资金用作社员盈利分红,以维持合作社形式上的运营。

三、推进河南县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1.扎实推进生态建设,谋求产业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青海的全面发展关键在牧区。要抓住国家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大规模投资建设的机遇,在全力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时,从草原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长远考虑,加快产业升级经济转型,防止和克服就生态抓生态的弊端,避免重蹈“利用-破坏-治理”的恶性循环。就河南县而言,要以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为目标,以灭鼠治虫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手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县域南部沿黄河草原湿地保护走廊建设,中北部滩地草原保护区生态建设和东部草原湿地保护区生态建设。全面推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实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实现草畜平衡,科学合理利用草原;强化草原火灾、有害生物防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草原防灾减灾能力;发展智慧畜牧业和后续产业,提供生态保护支撑。

2.坚持立草为业,加快草产业发展步伐。牧草是草原畜牧业的基础生产资料,草的多少决定着牲畜数量,要走出“夏饱、秋肥、冬瘦、春死”循环,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牲畜繁殖发育与草原植被生长时节偏差,造成的季节性(冬春)饲草短缺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河南县畜牧业过度依赖天然草原、单一放牧的传统生产方式,促进草原畜牧业向放牧加补饲、舍饲半舍饲相结合转变,发展草业是关键环节,是缓解人、畜、草矛盾的重要手段。在今后的建设中,要以改善牧业生产条件和提升草场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加快规模化养殖小区、联户家庭牧场及牧民定居房屋、牲畜暖棚、草地围栏、人工饲草料基地、贮草棚“五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通过夏秋打草、圈地种草、饲草加工、储备经营等多种方式,推动舍饲半舍饲、放牧补饲结合生产模式的探索和应用,不断增强可贮牧草生产、加工、存储、供给能力,为缓解草畜矛盾,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3.调整内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河南县地处青甘川三省结合部,距省城西宁320千米、兰州460千米、成都700千米,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十三五”期间,西宁至成都、西宁至果洛高速公路和黄南州机场将建成,河南至碌曲、玛曲、玛沁三条主干道将开通,交通网络全面形成,必将带动县域物流贸易、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可根据“草畜结合、整乡推进、专业突出”原则,按照“一中四区多点”空间结构进行产业布局:一中,将优干宁镇(县城驻地)建设成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通过有机畜牧业物流贸易基地建设,打造能够覆盖带动黄南、果洛、临夏、甘南等临近州市的区域型畜牧业仓储物流中心、贸易洽谈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和科技交流中心,从而提升河南县畜牧产业的竞争力。四区,即欧拉羊养殖优势区(东南部山地河谷区)、欧拉羊繁育优势区(中北部滩地丘陵区)、河曲马繁育优势区(东南部山地河谷区)、牦牛养殖优势区(赛尔龙、宁木特两个乡镇)。多点,涉及地区包括优干宁、托叶玛、多松、宁木特、赛尔龙、多松等6个乡镇草场退化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开展草原生态修复、草场围栏、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

4.推进产业化发展,提升牧业整体效益。产业化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阶段,要针对草原畜牧业产业链接松散、竞争力不强的实际,把推进产业化作为实现现代牧业、现代工业和现代商业紧密结合的抓手,改变长期以来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分割的状况,打造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牧业体系。一是从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全局高度,合理整合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原经营权流转,引导规模经营,加快向集约型转变;按照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要求,依据绿色有机养殖标准,组织现有合作社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养殖,稳定产能,统一产品质量标准,提高生产效益。二是引导扶持企业进驻有机产业园区,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聚集经济效应。尤其是突出区域特色,敞开大门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通过收购、兼并、入股、联营等方式,以加工环节为突破,重点培育加工型、运销型龙头企业,在开发牧业上下游产品上做文章,延伸产业链,提升畜产品增值能力。三是构建并完善“企业+合作社”利益关联机制,处理好“合作社+牧户”的利益分配关系,组建龙头企业与牧民联合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品牌拓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牧户的经营格局。通过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使河南县高原绿色食品进入千家万户,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造福城乡消费者。

畜牧业发展范文3

培育和壮大畜牧业区域经济,促进畜牧业协调发展。今年要在建设好雁门关生态畜牧业经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晋西北及太行山种草养畜区、中南部优势畜牧业生产区三个大区。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要新增草地面积100万亩、肉类产品达到28万吨、奶类产量达到4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700元。在吕梁山及太行山地区要大力开展种草养畜建设工程,完成保护天然草地1800万亩,建设饲草基地200万亩及相配套的草地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吕梁山区绒山羊存栏达到85万只,羊绒产量达到328吨;太行山区羊出栏达到90万只,羊肉产量达到1.32万吨。在中南部优势畜牧业生产区要以猪、鸡、肉牛为重点,发展城郊型和外向型畜牧业,生猪出栏达到570万头、禽蛋产量45.5万吨、肉牛出栏51万头、牛肉产量7.5万吨。发展规模养殖,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一批成本低、效益好的标准化养殖园区和养殖小区。力争全省新建各类养殖小区500个,其中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150个;改建完善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其中在雁门关生态畜牧区改造建设50个。开展无公害标准化认证工作,全省计划新发展30家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企业。要统筹解决好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公益性基础设施、畜牧兽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有关问题。要促进家禽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饲养方式转变。

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继续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明年全省将全面完成117个县的县级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650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建设任务,抓好全省17245个村的3万名村级防检员配备工作,开展“动物监督执法年”活动。

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畜牧业良种化进程。扩建改造19个省市级重点种畜禽场,完善种畜禽场的生产和水利设施,引进国外良种。充实完善20个县级畜禽改良站,160个乡镇改良站。要研究制定我省地方良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完成晋南牛保种200A级胚胎的任务,扩建马身猪资源保种场,培育山西优种雁门关肉用绵羊品种。认真贯彻执行新颁布的《畜牧法》和《种畜禽管理条例》。

畜牧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发展;畜牧技术;提升

1 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畜牧技术推广现状

1.1 实用技术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缺失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畜牧技术推广主要是围绕畜禽品种改良、提升畜禽生产水平的一系列单项技术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但是,30年的畜牧技术开展也存在着诸多缺失,如畜禽品种质量较差、采用简陋的畜禽舍、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未被全面利用、没有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等,这些都说明了现代畜牧发展没有将实用技术全面整合利用,导致肉、蛋产量不高,畜牧发展受到制约。另外,畜牧业发展环节中的品种选择、饲料应用、饲养管理、环境控制、实验推广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没有落到实处,也导致畜牧业不能全面发展。

1.2 标准化畜牧小区与污染治理技术的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当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的县、乡两级由于资金短缺、小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并没有将畜牧小区科学规范化的特点体现出来。畜牧业的生产范围扩大及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其污染的量与质已经达到了工业污染的水平,在危害与治理难度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染程度,而我国对畜禽污染防御及治理的水平正处于刚刚发展的地步,技术还没完全得到开发与施展,于是,县乡中的畜牧区的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对周边的空气、河流的污染影响日益加剧,致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创新污染治理技术的实施。

2 现代畜牧业发展中的畜牧技术提升方案

2.1 推广实用技术是基础

2.1.1 重视畜禽品种质量 选择仔畜禽时,应该从正规的有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的场家引种,这样可以优化整个畜牧环境,降低畜禽死亡率,提高畜禽出栏率。

2.1.2 采用先进的畜禽舍,引进带有先进设备的畜禽舍,让畜禽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 尤其是在寒冬季节,更应该确保畜禽舍内的保温设施齐备,保温效果得到提升,畜禽生产性能也会随之提高,其生产周期会随之缩短。

2.1.3 使用正确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科学管理 把握创新管理技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认识畜禽饲养与饲料应用之间的关系,引进优质饲料,让畜禽更好的长肉、产蛋,提升饲料转化率,促进畜禽质量不断提升。

2.1.4 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 在生产中不仅要抓住重点,还要通盘考虑预防问题,将治疗与预防两个重要的内容重视起来,加大防治费用的投入,不断提升畜产品质量。

2.2 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是重点 采取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方法,从环境控制、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疫病控制等重要环节入手,促进畜禽生产在量与质上实现新的突破;在蛋鸡、肉鸡、肉羊等养殖小区实行综合性的生产技术规范,发展现有技术的创新之处,对于各省、市、县、乡进行标准化生产试验的推广,将其中存在的产品污染与药残等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及时做出调整,加大试验过程中的改善力度,使新的生产技术能够获得大家的公认;建立省、市、县、乡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站,将新型的畜牧业技术发展试点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进行总结与交流,并在专门人才的帮助下将畜牧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实处,促进标准化生产技巧的完善。

2.3 推广标准化畜牧小区是核心 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让畜牧生产小区化的生产方式变为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主要动力,使更加完备的小区化畜牧管理技术能够渗透到县、乡的畜牧业发展中去,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并促进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对小区化的畜牧业生产建设标准与创新实施方案认识清楚,选取的小区地址应该与周边的公路干线、农村居住区的距离适中,尽量符合现代病害防疫的要求,在布局方面,要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道与污道分开,并且配备粪污无害化处理场所及相关设备,将畜牧小区中的联动式的管理技巧顺畅地运用到细节中去,确保管理者能够将卫生防疫与严格的畜牧管理技术结合起来。

2.4 推广污染治理技术是保障

地方性的污染危害主要是由于畜牧业发展导致的,尤其是畜禽粪污与有害气体,都严重影响着周边的空气、水环境,所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刻不容缓。

2.4.1 从生产源头上来减少粪污及有害气体的生产量与排放量 必须推广先进的生产工艺,提升饲料的转化率,降低氮、磷及其他恶臭气体的排放量,对粪污等污染物进行有效分离,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尿分离的办法,将畜禽产生的粪污进行一次性处理,不给周边环境带来危害。

2.4.2 推广先进的粪污处理工艺 对液体分级沉淀的污水处理技术、强制通风防渗静态垛堆肥等固体粪便处理技术、沼气技术、干燥技术等进行应用,提高污染废物的利用率,给民众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

2.4.3 将畜禽粪便中的可用微量元素提炼出来,制造有机、无机复合肥 因为畜禽粪便中多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可用的微量元素,制成肥料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好的帮助,所以增强提炼技术,改变现有模式,是当下的一个重点。

3 总结

通过对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我国各地存在的整体缺失现象进行了总结,将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预防性、施治性的技术缺失点呈现出来,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畜牧小区建设中的畜禽生产、生活促进标准重视起来,提升污染治理技术,保证畜禽养殖在最优良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我国在现代化的畜牧业发展进程中走在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黄国桢,周培. 都市畜牧业功能定位与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以上海市为例[A]. 生态环境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T04家畜健康养殖模式专题[C]. 2012

畜牧业发展范文5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药,也是增强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本文从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具体措施入手,对新时期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进行探究。

关键词: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如何提升我国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树立科学的发展战略,推行一些符合环境发展规律的措施。因此我们应该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进行探索。以便对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方式有所改善,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1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目标

1.1生产目标

为了推动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首先要处理两对关系,这两对关系分别是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速度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标准化生产、合理配用畜牧业资源,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这几个问题,来制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目标[1]。例如,农村地区的牧业生产可以以发展集约型畜牧业为目标,通过采用发展养殖专业户和养殖小区等方式来推动生产方式的集约化转变;在牧区,可以以注重草原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建立牧区生态畜牧业为目标,通过牲畜圈养、季节性放牧、划区轮牧等措施推动牧区畜牧业发展;在城市郊区,可以采用借助经济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发展循环性畜牧业。

1.2消费目标

畜牧业主要满足的是人民的肉类需求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局面之下,畜牧业经营者应该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消费目标,通过引导消费绿色畜牧业产品,用刺激消费的方式来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1.3贸易目标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绿色壁垒问题成了影响我国畜牧业产品出口的一个大问题。据统计,2002~2004年,我国畜牧业产品的出口逆差呈现出了一种逐渐扩大的趋势[2]。因此,为了能够让中国的畜牧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促进中国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树立明确的贸易目标就是畜牧业经营者的一个必然选择。因而,提升畜牧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是推进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的贸易目标。

1.4生态目标

畜牧业主要有以下两种特点,一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第二就是其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畜牧业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环境污染型产业。在我国畜牧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能耗高、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以及对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因此在发展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建立具有低耗能特点的循环性畜牧生产体系,采用先进绿色环境技术处理畜牧业产生的污染问题。

2中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2.1产品战略

针对目前我国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低的问题,提高畜牧业产品的质量,打造品牌产品的战略应该成为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产品战略。通过打造一些在海内外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可以通过让优质产品对非优质畜牧业产品进行冲击的方式,来推动畜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这就可以让无疫病、无残留、无污染的绿色畜牧业产品的生产开发形成一种产业化的趋势。

2.2结构战略

产业结构的好坏是畜牧业发展与否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应该把畜牧业结构战略的重点放在研发优良畜禽品种和提高出产品质量这两个问题之上。也就是说,在进行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之上,通过科技创新和结构升级这两种方式来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要带动与畜牧业相关的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通过完善产业链条的形式来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2.3市场战略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畜牧业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因素就是市场规律。因此,在推动中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市场战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3]。长春皓月集团的董事长从连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指出,皓月集团的肉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商超、餐饮、团购、专卖、经销和电商六大渠道。这六大渠道的建立可以说是皓月集团执行市场战略的一种体现,由此看来,市场战略的建立与完善可以加强畜牧业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联系,通过批发市场销售、集贸市场销售、超市连锁店销售等方式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网络,进而提高畜牧业产品的市场化水平。

2.4技术战略

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因素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是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在推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创新,通过加强生态饲料生产技术和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等方式来达到降低禽畜的死亡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以促进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3中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措施

推行集约化饲养模式是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针对我国畜牧业经营规模小、产业水平低的现状,要逐步改变传统了一家一户散养的模式,通过扶持重点企业,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等新型合作模式来促进畜牧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要根据国际畜牧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生态畜牧业。同时,还要完善检验检疫机制和法律法规,让畜牧业生产处于一种有法可依的状态。

4结论

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是探索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的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环节,只有确立了正确的目标和经营战略,才能更好地推动畜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颜景辰.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2]陈海燕.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

畜牧业发展范文6

一、现状分析

(一)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变化趋势。“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养羊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积极实施“立草为业、品种改良、畜牧防疫、舍饲养殖、科技强牧”五大工程,全县畜牧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促使全县畜禽的年度饲养量、出栏量、畜产品产量、牧业经济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份额年年稳步增长。其中*年,猪饲养量由*年的25万头增加到29万头,出栏由11.5万头增加到14.5万头,牛饲养量由*年的3.6万头发展到4万头,出栏由0.7万头增加到0.9万头,羊饲养量由*年的22万只发展到35万只,出栏由11万只增加到15万只,羊肉产量由1650吨提高到2682吨,鸡饲养量由*年的85万只发展到115万只,禽蛋产量由4500吨增加到5400吨。牧业现价产值达到2亿元,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

(二)畜牧业生产内部结构变化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理念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提升牧业经济效益是“十五”期间畜牧生产的一大特点。衡量畜牧业内部结构的畜禽存栏结构、畜群结构、产品结构三大指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节粮型草食动物发展速度快。调查显示,到“十五”末,牛、羊草食动物所占羊单位达到49.6万个,占畜禽总量的54.22%,比*年提高6.43个百分点。其中猪由*年的52.21%下降到*年的38.95%,减少13.26个百分点;羊由*年的21.22%提高到*年的29.08%,提高7.86个百分点。优良品种在畜群中的份额增大。*年,良种牛占牛存栏的42%,布尔山羊占羊存栏的45%,良种鸡占鸡群的38%以上。母畜比例,适繁母牛占牛群的33%,适繁母猪占猪群的10%,适繁母羊占羊群的40%,畜产品组成结构以肉蛋为主。全县肉总产量16079吨,其中猪肉11788吨,占73.3%,牛肉1183吨,占7.4%,羊肉2682吨,占16.7%,家禽及其它肉类426吨,占2.36%。禽蛋5512吨,蜂蜜44吨。

(三)畜牧业科技水平分析。“十五”期间,成功争取并组织实施了《国家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国家秸秆养羊示范县建设项目》,《国家动物防疫冷链建设项目》三个项目。同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完成了《牛羊越冬饲料品种及其饲养技术研究课题》,课题成果获*年陕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与陕西省牧研所合作,完成了《布尔山羊改良陕南白山羊》课题项目,*年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与安康农校合作,完成了《人工种草、舍饲养羊》试验示范技术推广项目,获陕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这些工作成绩的取得,极大地推进了畜牧业生产的科技进步,为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使牧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年全县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到105%、30%、88%,分别比*年提高8个、5个和9个百分点,平均出栏重生猪由75公斤提高到80公斤,牛羊也有一定增加,鸡只均产蛋由5.5公斤提高到6.5公斤。

(四)饲草料基地建设。*县属山地农业县,*年全县土地面积仅有42.3万亩,而土地质量差,25度以上坡耕地占40%以上,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平均亩产仅有154公斤。同时,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当地能够生产用于畜牧养殖的饲料粮能力极差。针对这一问题,“十五”期间,在云盖寺镇花园村、东洞村,永乐镇八亩坪村,青铜关镇白树村,西口镇青树村建立了“人工种草、舍饲养畜”畜牧示范小区;在高峰镇青山村,大坪镇旗帜村,永乐镇午峪村,西沟乡的江西村,铁厂镇的西沟口村建立了“秸秆养畜”示范村。在示范村的辐射和带动下,全县饲草料基地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年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到16万亩,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45%,新增载畜量45万个羊单位,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畜牧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两个人畜共患传染病,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把疫病防治工作提高到公共安全防范的高度,县上采取了果断措施,成立了禽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健全了乡镇防控机构和村疫情监测员防控体系。采取了“集中领导、集中财力、集中时间”的办法,搞好春秋两季畜牧防疫工作,推行了“以检促防,防检结合”的兽医卫生制度,全县牲畜防疫密度达到100%,活畜及其产品检疫率达到100%,进出县境畜禽及其产品检疫率达到100%。同时,通过《国家动物防疫冷链建设》项目的实施,装备了县乡两级畜牧防疫机构,防疫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防疫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在“十五”期间,*县成为全省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县份之一,为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保护作用。

二、优势与问题

畜牧业已经成为*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业,实现畜牧业突破性发展,必须加快推进我县畜牧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畜牧业向“资源节约、环境良好、质量安全、持续高效”方向发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良好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无公害畜产品区位优势明显,跟踪服务工作滞后。*县地处秦岭南麓,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境内工业欠发展,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使用化肥、农药的数量极少,环境无污染。同时,已修通营运的西康铁路和正在建设的西康高速公路,缩短了*与西安等大中城市的距离,进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这些条件的客观存在,*不仅具有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区位优势,而且是大中城市最佳的时令畜牧产品生产基地。但是,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没有及时组织专家对*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注册,也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引导农民按照无公害畜产品的程序发展生产,使这一宝贵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二)饲草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我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适宜多种牧草生长,全县牧草分属85科480余种,有天然草场31万亩,可利用林间草地50余万亩,荒草地40万亩,共可利用草地121万亩,平均亩产干草300公斤,年产干草36.3万吨;“十五”期间,建立的人工饲草料基地16万亩,亩产优质牧草800公斤,年产干草12.8万吨;年均可利用农作物秸秆15万吨,年总产草量64.1万吨,采食率按80%计算,共可载畜98.2万个羊单位,现有食草牲畜40万个羊单位,尚有58.2万个羊单位的开发潜力。

(三)畜禽品种原始,生产能力低。我县牛羊品种以地方良种岭南牛、陕南白山羊为主,共同的优点是适应性强,耐粗饲,抗逆性强,缺点是生长速度慢,周转期长;猪的品种改良工作尽管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主要是以二元杂交为主,与目前市场上需要的“洋三元、土三元”品种相比较,我们还是滞后,猪的饲养周期还排徊在8-10个月,比国家级水平4个月多了一半时间;鸡的品种只是云镇花园村使用了先进的蛋鸡品种,农户养的鸡基本上是土种鸡,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些因素是导致我县畜牧经济效益较低的根本原因。

(四)技术推广步伐加快,饲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十五”期间,县上积极和教学、科研单位配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解决了部分畜牧生产的技术问题。各级技术推广单位组织开展了品种改良、疫病防治、人工种草、舍饲养畜等牧业新技术,特别是通过狠抓示范小区、一村一品建设工作,极大的提高了农户畜牧生产的科技含量。*年,全县建成畜牧示范小区10个,肉羊生产基地乡15个,养猪基地乡10个,发展30头以上养猪大户1790户,5头以上养牛大户503户,20只以上养羊大户1355户,1000只以上养鸡大户31户。这些养殖大户的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到50%、90%以上,人均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65%以上。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全县部分农户养殖水平十分低下,饲养管理落后,与先进的饲养管理方式形成明显反差,影响了畜牧业生产整体效能的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国家扶贫开发、工业反哺农业三大政策机遇,动员一切力量,上省进京,争取项目,以项目的实施,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二)构建发达的畜禽种业体系。要尽快建设新型的良种繁育体系,科学高效地选育扩大品种优良、适应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且生产性能高的畜禽品种,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畜牧业发展目标,提升畜牧业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安全优质的饲料基地。要继续推广我县人工种草的工作经验,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要求,实施多元种植结构,建立优质饲草生产基地,扩大饲料生产,广辟饲料来源,保证质量安全,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合理开发利用草场草坡。坚持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加快建设、持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草场草坡保护与建设力度,努力实现草场草坡绿起来、山地畜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的目标。

(五)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和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合作,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强化推广示范,实现良种、良料、良法相配套,提高畜牧业科技贡献率。

(六)重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增强防控能力,提高防控水平,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