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教师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赞美教师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赞美教师的诗歌

赞美教师的诗歌范文1

作者简介:刘雪(1992.2-),女,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

 

引言:

欧?亨利作为20世纪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幽默风格来展现对世界的批判,因此,广受估计各国人民喜爱。欧?亨利小说在20世纪的影响力非常大,被国际文学界誉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1906年,欧?亨利出版《警察与赞美诗》之后,被国际读者广泛认可。可以说《警察与赞美诗》作品非常成功,该作品取材于纽约街头,文章内容显得非常现代化,作品主人公名叫苏比,是一名流浪汉,欧?亨利采用幽默的形式将一幕幕形象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警察与赞美诗》将美国民主制度的黑暗展现出来,通过对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形象描写,表现出在20世纪初美国黑人、白人生活差异。

一、《警察与赞美诗》幽默艺术解析

(一)故事情节的幽默性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之所以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作品,主要是故事情节刻画的完美性与幽默性,主人公苏比故事刻画更是《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一大亮点。虽然该作品主要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一种批判,但作品故事情节却是非常活跃,没有给读者带来压抑感与紧张氛围,而是采用一些黑色幽默的情节设定,让这部作品变得具有可读性,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苏比为了能够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想要进入到监狱中“蹭吃蹭喝”,但前提是必须要犯罪。苏比作为一名心地善良的人,没有做过违反法律的事,但为了生存苏比不得不走向犯罪道路。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都非常现实,符合苏比流浪汉的身份,让故事情节变得合情合理,其中也充满了十分强烈的幽默感。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在作品故事情节上,故意采用了充分手法,一共实施了5次范围行为,包括砸商店窗户、偷窃雨伞、调戏女子、白吃白喝、扰乱治安,但这些犯罪却全部逃脱了警察的“法眼”,这种将幽默表现到极致的情节安排,正是作者刻意采用了增多故事情节的显耀手段,一次次打消读者寄予苏比进监狱的愿望,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时的警察是多么的是非不分、多么玩忽职守。

(二)寓言寓意形式的语言表达

欧?亨利在《警察与赞美诗》中运用了很多反语语言表达方式。在苏比进入监狱初期,欧?亨利大肆渲染监狱环境,将监狱描写的十分“美丽”。对于苏比而言,在监狱有吃有喝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不用受冻挨饿,可以说监狱就是苏比的安身之所。这种反语的表达形式让文章内容更加突出,读者对黑暗社会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但虽然看似作品内容非常幽默,但其中蕴含着多少悲伤、心酸还需要读者自己体会。在《警察与赞美诗》整部作品中,作品主线是苏比故意犯罪,旨在进入到监狱中,作品情节环环相扣,非常严谨。通过反语的表达形式,描绘了苏比对监狱生活的向往,为了能够进入监狱,不惜违背自身的意愿去做一个坏人。但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看,进入监狱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但对于作品主人公苏比而言,却是最好的天堂,让整部作品具有寓言性质,这也是反语最佳的表现形式。

二、《警察与赞美诗》幽默表现形式

(一)人物塑造的幽默性

欧?亨利在刻画作品人物时,虽然每一处都看似闲来之笔,但通过一系列的剖析后发现,每处人物刻画都有其含义。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将很多幽默元素融入其中,在幽默表现手法下,使得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特点完美融合。使得幽默表现手法与社会现状息息相关,使得人们同情苏比的同时,也会陷入对社会的思考中。作品中苏比与教堂的桥段让笔者记忆深刻。当苏比走入教堂时,苏比不再渴望监狱白吃白喝的生活,而是意识到自身已经坠入堕落岁月,感到非常懊恼。但最终苏比受到了上帝原谅,苏比不再是到处犯罪、不再是渴望监狱的人,而是重新拾得活着的意义。教堂情节与作品主线形成巨大反差,让读者眼前一亮,并引导读者在思考作品内容的同时,也会不由自主的思考自己。

(二)夸张幽默的语言风格

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将很大的精力都放在了语言描写中,构成了文章最大亮点。《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语言应用多以真实、简朴的描写为主,但也不乏一些理性、一些思考。例如,苏比想要调戏良家妇女实现进入监狱的目的地,将自身塑造成地痞流氓的形象,调戏站在警察面前的文静貌美的女子,如果苏比被警察抓到,在监狱中,苏比在冬天就有了保障。苏比清了清嗓子,对着女子说道:“比德莉雅,不想去我院子里玩玩吗?”但话题一转,这位女子转身说:“当然,迈克。如果你肯给我买一杯啤酒的话,要不是警察老盯着我,早就想和你搭腔了。”作品中看似跌宕起伏的剧情,但透露着巨大反差与黑色幽默,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进行反思。但从更深层次分析,苏比让自身变成反面角色,而所调戏的女子是正面角色,只有欺负正派女人才能够满足苏比的愿望,这时对当时美国社会巨大的讽刺。可见,欧?亨利在作品语言表达上功夫之深,通过多种幽默描法,表达当时社会的扭曲,虽然很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更多是笑点,但通过细心品味,会让读者细思极恐。

结束语:

在《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提供过幽默描法,把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刻画的十分精细,人物与情节也是环环相扣。作品主要突出苏比为了生活故意犯罪进入监狱。在读者认知语境、情景语境的制约下,能够让读者更深程度认识到文本整体含义,为文学欣赏提供了全新视角。

参考文献:

赞美教师的诗歌范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72-02

古诗教学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古诗应该怎么教?以下是笔者的看法。

一、去其功利,通过诵读来学诗

诗歌的起源与劳动、宗教、音乐、舞蹈等有关,后来的诗歌虽脱离了舞蹈、曲调,但还保留了音乐的本性。对仗整齐,有节奏;合辙押韵,讲究韵律,如此旋律优美的文体,必须以声传情。可是,在学校里,许多老师教古诗的目标比较单调,或把诗歌作为加强某种思想教育的工具,或把它作为进行语文文字训练的对象,或把它作为考试的内容让学生强背。

诵读好,应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任务。这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具体要求的。低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中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高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音、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低中高年级虽教学目标不一样,但方法都是一样的——通过诵读来达到目标。诵读,是要有层次的: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出节奏;品读,读出诗意,悟出诗情。而识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在诵读中进行,在诵读中巩固,在诵读中体会。抑扬顿挫,朗朗诵诗,是古诗教学的诗意课堂的目标,这点需坚守好,决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古诗教学迷失方向。

二、抓住具象,模拟情境,走进古诗

诗歌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将之寄托给一个具体的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自己的某种感彩。这是古诗的一大特性。因此,读者阅读诗歌,其实是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并在此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所以,古诗教学必须抓住具象(在诗中或是人,或是物,或是景)。抓住具象,也就是读诗时头脑中能马上形成一幅幅具体的图画,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在想象画面时情感自然流淌而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性的画面,都有主观的情感,这样意在其中,韵在其中,情也在其中,也就算读懂诗了。还原具象的方法,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或老师提供的影像资料,或学生根据诗歌自己画画,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引发想象。如果能在了解写作背景、诗人生平、诗人特点的基础上还原具象,那就更能身临其境,更容易准确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创设情境,模拟诗人创作的过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深刻了。如教杜牧的《泊秦淮》,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现在跟随诗人杜牧一起出发吧。天黑了,夜晚来了。此时的江面上你看到什么景色?用诗句来说吧——

(学生齐读:烟笼寒水月笼沙。)

师:月色朦胧中,我们——用诗句来说吧。

(学生齐读:夜泊秦淮近酒家。)

师:这个时候,忽然听到歌女们在唱——

(学生:花。)

师:南唐陈后主的《玉树花》,这是亡国之音啊。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乐,终于被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真是——用诗句来说——

(学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师: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些纸醉金迷、沉迷歌舞的老爷们知道吗?

(学生:不知道。)

师:这真令人忧虑啊!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毫不警醒,不从中汲取教训。国家命运堪忧啊,杜牧长叹一声,走进船舱,奋笔疾书,写下了《泊秦淮》。我们一起读这首诗吧,读出诗人的情怀。

(师生共读)

三、拓展阅读,多角度赏诗

小学课本里古诗的呈现一般是以《古诗两首》、《古诗三首》为题,这两三首古诗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如今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中高年级),一般能学习两首古诗以上,但不同内容的古诗在同一节课上,显得脱节,没有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先人留下的诗歌多如繁星。同一题材会有不同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写过,同一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写下不同情感的诗歌。这是中国古诗的又一特点。我们通过拓展整合,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了解,还原的意象更完整、丰满。如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引用不同时代的诗人写西湖的诗,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师:唐代诗人白居易非常热爱西湖,任杭州刺史时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离任前,还写下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句。一起读读。

(学生读《春题湖上》。)

师:几百年后,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任杭州刺史,也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一百多年后,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写下赞美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除了同一题材,以时间为线索纵向选择,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之外,针对同一主题,展现不同的诗歌来同时学习,也能有同样收效。如:不同的古诗表达同样的思乡之情,可同步学白的《静夜思》、李中的《客中寒食》、向居易的《阴雨》、张乔的《江上送友人南游》等。不同的古诗同写戍边生活感受,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曹松的《乙亥岁》、陈陶的《陇西行》等等。

四、学古诗,学做人

文以传道,歌以言志。中国几千年来的古诗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毕生所学所为为我们总结立人之经验。这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对这些古诗文熟读成诵,可激发学生立志报国。“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白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在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修身、虚心等方面做人,《游子吟》的反复诵渎使他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学生对这些古典诗词诵读,从而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世的精神。

赞美教师的诗歌范文3

关键词 诗歌赏读 想象 外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103-02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认为:“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想象是实现文学作品再加工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想象读者能感悟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触及到作者的心灵,体验着作者的情感经历,感受到作品语言的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诗歌赏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行走在想象的诗歌赏读世界中,尽情地享受诗歌带给他们的快乐。

诗歌依靠它凝练含蓄的语言,深层幽远的意境、生动形象的画面、真挚感人的情感来感染读者。在诵读与欣赏诗歌时若不借助想象是很难把握诗歌的的内涵,体会到诗歌的美,感悟到诗人的情感的。

一、反复推敲,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用得非常“妙”,它仿佛让人感觉到一阵拂面的春风吹过,江南大地随即遍地披上绿装,绿茸茸的“地毯”触手可及,空气中到处散发着青草的清香,若不借助想象哪有这般美的境界呢?“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道出了贾岛在月夜中轻轻地、缓慢地而又有节奏地敲着朋友的门,显得小心而有礼貌,若不借助想象读者哪能体会到诗人那般心境?“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芳春时节红杏竞相开放、争占春光、姹紫嫣红的喧闹图景,若不借助想象读者的眼前哪能出现这样的画面?

二、激活思维,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诚然,在很多的诗歌中都蕴含着生动优美的画面,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诵读这些诗句时巧妙地展开想象,通过电视镜头读古诗,激活自己的思维,感受诗歌中的画面美,并体会画面中蕴含的诗人的深层情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简短十个字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满脸沧桑,不停用手挠头,头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的忧国忧民的老人形象;每当读到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我们每个读者眼前总会出现一幅动人的画面:一叶孤帆不停向远方驶去,越来越小,最后在碧蓝的天空消失,只见滔滔不断的长江水从天际流来,但诗人李白仍然伫立在那里,深情目送中好朋友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溢于鲜明的画面之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诗人很早出去除草,夜晚才扛着锄头归来,走在田间的小径上,圆月已当空,显得格外皎洁。这一切若没有想象,读者是很难感受到如此优美而感人的画面。

三、深切感受,体会诗歌的修辞美

诗歌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形象性与抒情性,其中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最为常见,它们能更充分地展现诗歌的美。若要更好地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妙处,想象不失为一种有效地途径。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以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了诗人的惊喜赞美之情。这一切若不借助于想象是很难完成的。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同样如此,读者若不借助想象,是很难体会到拟人手法给诗歌带来的美妙之感。

四、跟着诗人一起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想象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但读者如果不跟着诗人一起想象是很难体会到诗中那种美的意境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在《望岳》中的千古绝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学生在阅读时可根据自己登山的经历跟着诗人一起想象:独自一人登上泰山绝顶,俯视一切,群山尽在眼底,一切都是那么渺小,真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通过想象,诗中那美妙的意境会重现眼前;又如《天上的街市》一诗,如果读者不跟着诗人一起想象,是很难感受到天上街市的繁华与美丽,也绝不会体会到牛郎织女牵着牛儿闲走的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想象是对文本情景的大胆猜测,是对文学作品的合理加工,更是一种有效的诗歌赏读方法。它能激起学生思绪的涟漪,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感受到诗歌作品的语言美,进而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教师在教学时可伺机诱导,让学生畅游在想象的诗歌赏读世界中,感受到诗歌赏读的兴趣与快乐,既能提高阅读效率,又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促进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祖远.通过电视镜头看古诗[J].语文天地,2010,(2).

赞美教师的诗歌范文4

感 受

学会一门技能,掌握一门才艺,要有真实深刻的感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写出的诗作能打动人心,首先诗作者要有感受。为此,我充分利用好第一单元所选的诗歌《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教授这些课文时,我不作简单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品味,反复体验,在诵读中、在品味中、在体验中感知诗歌的形式美、内容美、情感美。在感受中,学生明确了新诗的有关形式,新诗在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要求不是很严格,比较活泼,不拘格式,自由轻灵,但在整个外在形式上必须像首诗。教材提供的四首诗词就非常典范,学生可模仿这种形式进行创作。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学生对诗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诗作的内容、情感、技巧都有了较为深刻的感受。

积 累

要学会写诗,积累是至关重要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丰富的情感,再强烈的创作欲望,如果缺乏积淀,就很难写出好的诗作来。为此,要求学生除学好课文上的诗作外,我还给学生补充了不少课外的诗作,让学生积淀起诗歌写作的素材库。学习了《沁园春・长沙》,我把这时期有关的诗作提供给学生,如《采桑子・重阳》《七律・》等;学习了《雨巷》,我把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印发给学生;学习了《再别康桥》,我让学生去搜集徐志摩的其他诗作。用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头脑中有着诗歌的影子,有着诗歌的形式,有着诗歌的体验,那么写作起来,就不会那么难于下笔。平时,我要求学生多读诗,多读一些现当代的中外著名诗人的诗作,如冰心、舒婷、莎士比亚等,在读中积累,在积累中感悟,为学生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想 象

诗歌是最丰富的文学作品,想象是创作诗歌的重要途径,可以这么说,优秀的诗作都离不开作者丰富的想象。作为学生。要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诗歌的国度里,感受到诗歌的美,在如诗如画中抒发内心深处最真最美的情愫。如《再别康桥》这首诗,诗人徐志摩在描绘母校迷人风光时,用了三幅画来加以展现:金柳图、青荇图、清潭图。诗人在创作这三幅画的时候,就很好地运用了想象,而我们在理解时,也要展开想象,自己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提供的画面中,从而体验到诗歌的意境美。诗人还运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带有色彩的意象来传达出诗人那种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想象让诗歌可以超越时空,成为诗歌史上永恒、美丽的作品。

创 作

有了真切的感受,有了深厚的积累,有了丰富的想象,学生就可以开始尝试诗歌的写作了。写作时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去着手。形式上要像一首诗,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选用恰当的形式,一首诗写几节。每一节几句,一句几个字,这都是要考虑的。内容上应做到思想积极、健康向上,传达给读者一种美好的情感。给读者以思索与启迪,彰显出青年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当然也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的个人情感,但这种情感应当能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奋发。在抒感时,应结合诗句选取最能表达诗歌情感的意象,要特别注意意象的典型、新颖。同时,把诗歌的语言尽量做得精练、形象而富有哲理。当然也要注意技巧的运用,恰当的技巧对表现诗歌的情感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细节描写的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采用,表达了诗人艾青对大堰河的讴歌之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下面提供我班学生所创作的几首小诗,望能带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使青年学生都能喜欢新诗,创作新诗,用新诗来赞美生活、赞美祖国、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不努力路何处寻

湘南中学秦亚帅月光泻在桌角,夜风吹着帘帷,汗水浸湿衣彩,不努力,路何处寻?月光铺洒神舟,云彩缀着天空,步伐飞快行走,不努力,路何处寻?鸿雁翱翔于空,骆驼行走沙漠,行程永不停止,不努力,路何处寻?

点评:诗作格律鲜明,节奏明快,善于炼字,竞相选取典型而具有意味,传达出了一种昂扬的生活态度。(指导教师:付勇)

金色的梦

湘南中学王智志金色的秋,空中翻飞的失魂落叶。不知哪片是我。无声入水,浸湿了空灵的心!丰硕的秋。田园伫立的空心稻草人,不知哪个是我。默默守候,期待着金色的梦!

点评:秋,给人以无限遐思,小作者由纷纷而下的落叶,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迷惘中坚强,在坚强中守望,给人以昂扬的力量。小诗用语讲究,意境优美,体现了小作者良好的语文素养。(指导老师:付勇)

秋之韵

湘南中学秦亚帅秋天的脚步,在秋叶的凋零中,缓缓响起,把岁末的蛩音,浸渍在生命的轮回里。树木和年轮,雕塑着世间的变幻。重复旋转,就似我们的聚散。秋之韵,韵下完美的冬与春。

赞美教师的诗歌范文5

【关键词】诗歌教学;情感;意象;诵读;感悟;鉴赏

现当代的经典诗歌如同古典诗歌一样,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诵读优秀的诗歌能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使人获得真、善、美的启迪,进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歌,无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与智慧,彰显着深刻的寓意与哲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可见,教材中的经典诗歌承载着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通过现当代诗歌的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呢?

一、加强吟诵,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吟诵,注重的是涵泳、体悟和意会,这是一种传统的但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至今在课堂教学中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诗歌教学不能离开吟诵。恰到好处的吟诵能够促使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诗歌的音乐效果上,有助于唤起学生对诗歌内涵的初步感知。

“诗贵言志”,古今中外的诗人借助了诗歌这一美好形式抒发了世间美好的情绪与思想。情绪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把自己体验过后的情绪传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情绪所沾染,也体验到这些情绪。”托尔斯泰这番话告诉我们情绪具有感染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通过自己的激情范读,传达诗歌中积极、向上的情绪,传递诗情,以情怡情。

教学诗歌倘若只是一节诗、一节诗地按部就班地进行生硬而枯燥的讲解,必定会使学生深感厌烦;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则是理解、感悟的一计良策,倍受学生欢迎。教师要善于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细腻的诗歌诵读指导和训练。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其次,要读得抑扬顿挫,要通过语调及轻重音的变化去表现丰富的情感;第三,要善于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读的方式应不拘一格,如可以采取自由读、配乐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含英咀华,让学生从诗歌文字的奇妙组合中感知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如教学诗人何其芳的《秋天》,笔者就指导学生用喜悦的语气、舒缓的节奏,去传达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与热爱。读着读着,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独到发现,对这首诗歌的美有了整体上的感知,获得了对诗歌情感深层次的理解。

二、借助想象,感受意象,鉴赏语言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体,它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借助形象来思维,反映诗人心目中的世界。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欣赏诗歌需要凭借想象和联想。“茶道在品,诗道在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凭借想象和联想引领学生感知诗歌的美好意境。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或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饱含诗人感情、带有主观色彩的物象就是诗歌的“意象”。诗歌最易打动人的东西是情感,而情感是依赖诗歌的“意象”来表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感受诗歌的意象,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如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笔者就启发学生想象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样子的?街市上的人儿有哪些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想象时空,也点燃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何其芳的《秋天》,语言极具凝练性和跳跃性,其中的每一句诗都展现了一幅优美的图画,三节诗又巧妙组合成了三幅复合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笔者教学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启发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锁定诗歌中出现的形象,先在头脑中构筑画面、放映画面,再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把画面内容和意境描摹出来,以达成视觉再现的效果。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教学现代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思考,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感受作品的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比较分析,领悟特点,品味理趣

赞美教师的诗歌范文6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和古典诗歌不同的是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形式相对比较自由,在表达方式方面多使用意象和修辞,用来展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朗朗上口的现代诗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于诗歌的意象、情感、内涵等方面很难深入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妙。

一、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指的是直接快速感受语言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低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现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理解和体会不够深刻,缺乏一定语感。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朗读入手,培养他们的语感。有感情地朗读现代诗歌,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的节奏美。《水乡歌》是一首富有情韵的现代诗,分成三个小节,分别描写了水乡水多、船多、歌多,赞美了水乡的美景,描绘了水乡人民富足而幸福的生活。诵读这首诗歌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明丽秀美的水乡风光,更能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这首诗歌的韵律美首先体现在参差的诗句上:“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将短句夹杂在长句中间,给诗歌增添了灵动感,在诵读的时候如同水流波动一般。其次,《水乡歌》的韵律感还体现在重复运用的诗句上,这首诗分成三个小节,每一个小节都以“水乡什么多”开头,给人循环往复的感觉,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第三,《水乡歌》的押韵较为自由,并不拘泥于一韵到底,而是使用“uo、e、o”等音较为相近的韵母作为每一句的尾字,既体现了韵律美,又给人不拘一格的自由感。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歌,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体现出水流动的感觉,体会《水乡歌》所展现的江南美景。指导学生朗读现代诗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字词的正确读音,更能让他们掌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意蕴,从熟读过渡到背诵,为进一步感悟诗歌内涵奠定基础。

二、分析意象,感知情感

不少精彩的现代诗都运用意象来体现情感,展现哲思,然而学生对这种含蓄的表现形式知之甚少,很难和作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心中的世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从分析意象入手,促使学生感受诗歌,体验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内容。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诗歌意境、情感的欣赏上,引导学生从红墙、绿树等意象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体会到人物内心深处的幸福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这首诗歌写了小朋友在北海公园畅游的情景,大家?f一说他们在游玩的时候都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回答:“他们看到了湖面、白塔、绿树、红墙。”教师继续提问:“这样的景物给人什么感觉?”学生回答:“这样的景物色彩鲜明,让人感到十分美丽。”教师启发:“其实,大自然的美景不只是这些,作者只是用这些意象来指代自己看到的美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并提出:“诗歌在这里运用了红领巾、太阳、阳光等意象,大家分析一下这些意象指代什么呢?”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对于意象有了初步了解。意象具有含蓄内敛之美,如果能够感知意象所代表的情味,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就能有所提高。组织学生围绕诗歌意象进行讨论,既能让他们体会意象,又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结合画面,感悟内涵

学生想象力丰富,要促使学生理解现代诗歌之美,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和诗歌内容有关的图片,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结合画面内容来体会诗歌的内涵。在学习《乡下孩子》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诗画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和诗歌内容相符的绘画。画面上绘有一片原野,有一个小朋友嘴里含着草叶,正在捕捉蝴蝶。这幅图正好和《乡下孩子》这首诗歌的第二节内容相符,学生在欣赏画作之后能更好地背诵这首诗歌。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诵读诗歌的第三节,并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出诗歌内容。有一名学生画出了草地上有一个小朋友,一只手提着装野菜的篮子,另一只手提着一串小鱼,身后跟着一只小猪和一只小猫。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们将画面和诗歌的内容、意象联系在一起。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画面是多么的美好和谐,为什么乡下孩子生活得如此美好?”学生们回答:“因为乡下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所以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内心感知的再现,利用图画能将原本抽象的文字变得更为具体,这样就能令学生更真切地感悟到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