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湖南大学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湖南大学培训范文1
更多项目信息请访问项目网站:/asia/ur/curriculum/MOE.aspx
我眼中的微软精品课程
从2003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正式在中国的高校启动“微软精品课程支持计划”到2005年升格为“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湖南大学软件学院一直非常关注。我感到微软的精品课程建设既重视其先进技术的推广,同时也重视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基础课程建设,应该说支持是比较全面的。精品课程在促进相关院校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4年申报精品课的时候,申报材料要求是全英文的,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改成了中文。从我这几年的双语教学的经历来看,课堂上用英语讲授,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效果一般。但是,英文的教材和演示PPT,应该说70%至80%的同学还是能基本理解。所以我还是比较赞成使用英文的教学资源,因为在软件工程这个领域,技术更新的速度是其他任何专业所无法比拟的。如果要对新技术进行跟踪,没有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是很困难的,而将英文技术资料翻译成中文是需要时间的,翻译是否准确也是个问题。当然,课堂讲授还是讲中文为好。
作为总部在美国的公司,微软在帮助中国大学改进和提升双语教学方面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我觉得不一定所有申报材料都是英文,但是可以设置一部分双语课程。当然,双语教学的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看法仅仅代表一家之言。
微软精品课程在湖南大学的首次实施
2004年湖南大学有了第一门微软精品课程――“ with C#”。申报的过程也很有趣: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在申报截止日期前一周,仍未收到申报邀请。正好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合作关系部的两位专员来湖南大学访问,当时的软件学院院长张大方得知了这个消息,马上沟通,得到答复是我们可以申报。于是急命我在一周内写出申请报告,报送微软。我一周内写出了报告,最后有幸申报成功。
我们对第一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的投入是很大的。我利用整个暑假的时间,参考多本教材,完成了所有的18章的PPT和2万字的教案,并自编了一本实验指导书;课程开始后,所有课堂讲授都现场录像;指导一个组的学生完成了基于的自主学习平台的初步开发。在课堂讲授内容以及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方面,我多次与微软工程师沟通,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微软工程师的意见,采用Power Point的附加组件――Microsoft Producer,将所有教学视频与PPT同步在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器浏览学习网站,点击其中任意一张PPT,视频将同步到对应的内容自动播放。随后的自主学习平台在湖南大学教务处的资助下,进行完善,当年就作为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自主教学平台正式运行,现已正常运行近四年,为四届学生的30多门(门次)课程服务,访问量超过十万人次。应该说第一门微软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比较成功,我还记得当时在验收通过时的一句评语:“湖南大学的精品课程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学网站内容丰富,特别是录制的教学视频,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第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在课程项目组织方面,借鉴了我院工程训练的做法。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就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院内的工程训练。第一批组织了30多名“2+2”的三年级的学生,每4至5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利用4周时间,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从项目的启动、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和测试,一直到部署。项目来源是教师曾经经历的真实项目,在将其文档标准化后,首先提供需求给学生,学生根据需求文档逐步完成项目。第一次工程实践的效果是显著的,学生文档的编写能力、编码的规范性、设计能力有比较大的提高。所以在建设“ with C#”时,就借鉴了工程训练的做法,并且成功地组织一个学生小组,在课程学习的同时,作为课程实践部分,完成了一个基于的自主学习平台的初步开发工作。学生在项目开发中体现出来的热情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做中学”的由来
2005年,我们在思考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能否迈出更大的一步?因为在工程训练和精品课程建设时,我们意识到不足之处:完成一个项目所需的知识,和一门课程讲授的知识有比较大的出入,一个项目需要的,往往是几门课程中的一些实用的知识,也就是课程讲授的内容远远多于项目所需的知识;而课程讲授的知识,往往和项目阶段所需的知识无法很好衔接;同时,在工程教育的教学理念上,是否能有大的创新?基于这个想法,从2005年底开始,湖南大学与微软全方位接触,争取微软对我们的支持。
在2005年底,在湖南大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经学院领导多方努力,我们聘请了美国微软研究院孵化研究开发部总经理黄学东博士担任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名誉院长。黄学东博士于2005年11月在岳麓书院给以软件学院为主的全校学生作了题为“创新与执行能力点谈”的讲座,开始了微软与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紧密合作之旅。
通过黄学东博士的努力,我们于2006年初聘请了原微软高级架构师,凌小宁博士为我们的专职教授,并在凌小宁博士的倡导和带领下,在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开始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改革和教学平台建设。
应该说,“做中学”的教学改革,从一开始就与微软结下了不解之缘:酝酿和提出在中国的软件工程教育中实践“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就是热心祖国教育事业,长期跟踪国内外软件工程教育改革的原微软高级架构师凌小宁博士。为了在“做中学”课程项目中充分体现业界先进的软件项目管理模式,在2006年暑假,微软亚洲工程院为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5位骨干教师提供了一周的访问机会:每人每天会见3位不同的工程师,全面、真实了解微软软件项目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为学生项目组的组建和管理提供参考。培训结束后,我们参照微软内部开发团队的组织形式确定了学生项目组的人员组成和角色划分。
经过精心的准备,我们于2006年9月在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开设了一门以“做中学”为教学模式的“Web应用软件工程”创新课程(2008年更名为“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微软亚洲工程院张宏江院长亲自给学生作了讲座,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田江森总监,工程院的陈天经理,以及美国微软研究院孵化研究开发部的蒋力等参与了授课。该课程得到学生们的高度认可,甚至有学生说:“这门课将改变我的一生!”。这门课程于2008年申报“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成功,并且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好评。
“做中学”与传统的教学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们首先看一下“做中学”到底与传统的教学有什么不同。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教师指导下的以项目驱动的“做中学”――以一个真实的企业项目 ―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企业设备的管理与监控”带动整个课程,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成功地提交完成的项目。我们设计了一个与项目流程同步的即时授课(Just-in-time lectures)流程,见图1。在项目流程的每一关键步,教师先行讲授这一步可用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学生带着项目中的问题听讲,并通过更深入的自学和团队讨论,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技术来完成这一步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周进度报告、小组讨论和答疑,随时掌握学生的进度,提供即时的帮助。学生在完成了每一步工作后,教师要审议通过。不合格的发回去改进,合格的则可进入下一步。
以工业界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以软件工业界需求为主导,避免贪大求全,而且采用真正实用的。例如,我们讲授和实践了微软的典型的实用型软件工程过程,而避免纯形式化的理论方法。为了使学生对软件工程有较完整的了解,我们在学生们完成了整个项目对软件生产有了直觉了解后,又介绍了当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其他软件工程方法,如敏捷编程、极限编程和软件成熟度模型,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参考资料,使有兴趣的学生可继续深造。由于打破了对内容贪大求全的理论框架,我们有可能根据当前软件工业界的最新技术需求,加入新的教学内容。
其实,软件工业界对当前毕业生的最主要的需求之一是高职业素质(职业感,责任感,诚信,团队精神,激情,等)和良好的“软技能”(自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人际关系,等)。在模拟的软件工业人文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软技能”,我们把学生、助教和教员组织成模拟的软件产品开发部门,包括总经理、主管(开发,项目管理,测试),组长、项目经理、程序员、测试工程师。其中项目经理(PM)、开发组长(Dev Lead)和测试组长(Test Lead)是由学生自愿报名,学生投票选举产生的。这个由学生教员组成的工业化团队不仅在整个项目流程中,而且在整个学习讨论过程中成为团队学习的基本组织。我们的评分体系把团队的成功放在首位,使得学生们自觉地互帮互学共同成功;并使得个人失败影响团队成功,培养了学生对团队的责任感和忠诚。我们在课程流程中加入了“软技能”课程,使得学生以“做中学”的方式在做项目时学习软技能。学生有机会直接与湘钢的用户交谈以获取用户需求。学生有机会实践演讲(需求分析报告,演示等)。学生通过大量的小组讨论(需求,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开发等)实践了沟通、争辩、谈判、妥协等人际交流的要素。教师还提供了文字报告(周进度报告、需求说明书、设计、编程规范,等等)的样本,使学生学会撰写规范的文本。
团队结果和个人结果相结合的评分体系――我们完全抛弃了考试评分,而采用了对项目实现结果的评分,并采用了团队结果和个人结果相结合的方式。项目结果包括各种文档(包括源程序)的质量,用户功能实现的情况,可运行程序的质量,软件臭虫的数量,等等。这使得学生避免了读书背书应付考试,而把精力放在项目结果的质量上。每个学生的分数基于他/她的个人项目质量和团队的综合项目质量。我们给予团队的综合项目质量较大的权重,使得团队成功成为个人好成绩的前提。如果团队不能成功完成项目要求,个人一定不会取到高分。如前所述,这样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团队精神、互助互学、责任感和忠诚。同时又承认个人的努力和成就。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更接近于工业界的实际价值评判。
“做中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那么“做中学”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总结了以下四点: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 这是因为采用了真实的项目和切实有用的技术及有针对性地边学边做的方法,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大大加强。例:有的学生一反过去沉溺于游戏的消极状态,积极参与了课程学习和项目开发,成为美谈。
通过一个真实的软件工程过程,学生真正了解到软件工程中一些关键问题和方法。例:通过对湘钢项目的需求分析,切身体会到软件需求的不确定性及迭代递增方法的重要性。学到的职业素质和软技能将对学生产生潜在的长远影响。在我们的模拟软件生产人文环境下,学生第一次体会到并实践了团队合作、责任与义务、有效沟通、管理等。
学生学到了一些当前工业界急需的技术。例如:互联网可用性设计,Ajax等等。有学生在总结会上说:这些内容既新颖又有用,怎么以前听都没听说过。有的公司在听说了我们的学生学了互联网可用性设计后,询问招聘的可能性。
学生展示了更好的就业潜力。虽然我们的学生仅仅是大三,但连续两届参与“做中学”课程的学生有三位通过微软严格的选拔成为微软亚洲工程院的实习生。他们将参与微软一些核心产品的开发。
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工程院的支持下,经过我们的积极努力,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教育部 C 微软精品课程”――“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同时已申报成功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Web应用软件工程”),这是微软和湖南大学精诚合作的结晶!这些课程的建设,为提升湖南大学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教育水平,以及为全国软件工程教育提供共享资源,作出了自己的一点贡献。
湖南大学培训范文2
徐仲榆自诩的“第三个春天”从这里起步。
“人家不要了,我捡回来不是蛮好的”
一位体魄健康的长者,一辆破旧的单车,一副永远在路上思考的模样。这就是徐仲榆在路上给人的第一印象。
徐仲榆创业的“工棚”――湖南大学新型碳科学研究所也和他一样质朴,不注重外表。研究所总共约有600平方米,主车间约百十平方米,里边堆满了自制的机床。在它的一角,用几张桌子拼成简易的多用途车间会议室,接洽谈判、给学生授课、师生交流都在这里进行。西墙上一幅国画《不老松》是一名工友之作,下边有一块大黑板,用来记载实验数据。
徐仲榆的办公室设在一个复式结构的“阁楼”上,沿主车间东墙南侧一架窄窄的铁梯拾梯而上便到了――中间几张桌子拼一块儿,旁边不知是哪踅摸来的一个小书架,上下两层都是书,相当简陋。紧邻主车间西墙北侧,是一间狭长的阅览室,几张桌子凑到一块就是一个大展台,自北向南依次摆放着各种荣誉证书、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奖杯、博士生论文、硕士生论文、本科生论文、历年科研鉴定、各类碳科学刊物、实验材料等。再往里是几间小房子,每间不过十几平方米,多是实验室。几张老式电脑桌,每张中间立块玻璃就是实验台。
实验室里除去做实验用的仪器设备外,里边坐的、用的,都是些老掉牙的电器家具,包括旧空调、旧器具和那些杂七杂八的桌子、椅子、立柜……在徐仲榆眼里都是宝贝,他把它们从学校的各个角落捡来,修缮后再用,其中有百十个被丢弃的干燥器,差不多得值万把块钱,也被他搜罗来,都派上了用场。
“人家不要了,我捡回来不是蛮好的?”徐仲榆对研究所的设备颇为满意。
“恢复搞业务,60岁起是我的第三个春天”
13年前,徐仲榆从湖南大学常务副校长的位子上下来时,已年届六十。至此,从他做系主任算起,已经连续搞了10年行政。再往前,他教过物质结构及固体物性、量子力学、量子化学、物质结构、表面化学、复合材料等课程;再前,他教过英语、俄语、数学、物理、化学,做过载波、测量,搞过选矿理论与应用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
“60岁,人家退休,我开始恢复搞业务。”13年前,他说自己人生的第三个春天该是时候了。
徐仲榆的第一个春天是在刚解放时,那时他是一个非常激进的热血青年,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参加全上海200万人街头游行的壮观场面。
徐仲榆的第二个春天就是粉碎“”以后全中国知识分子的春天。
徐仲榆的第三个春天,是从这“工棚”――湖南大学新型碳科学研究所开始的。
“工棚”的前身是金防(金属腐蚀防腐)电镀车间,由于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徐仲榆卸任副校长之际,决定利用这地方开办湖南大学新型碳材料研究所,瞄准世界碳材料领域开创自己的又一春,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
徐仲榆踌躇满志地找到“金防”管事的,用自己的经费换来了早已破烂的车间。接着,他又争取到了创业的合法身份――湖南大学新型碳材料研究所。有了牌子,有了公章,在他来看,这就够了。剩下的一切都要靠自己。
今天的徐仲榆回忆起往日从工棚起步的艰难,连用了三个排比,“这就是从一个荒草丛生的地方,从一个灰尘堆满的地方,从一个狼籍到处的地方,变成了今天这样。”
没有开办费,他从自己课题经费中拿,没有帮手,他用自己课题经费雇了一个退休职工…… 天下无难事,只怕只有心。在徐仲榆等的努力下,研究所终于像模像样地办起来了。
从那时开始,湖南大学新型碳材料研究所和徐仲榆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高模量炭纤维连续长丝及新型纤维石墨化设备”获1995年湖南科技进步一等奖;“ZGJ―100―26X真空感应烧结炉”获1996年司法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炭负极材料的性能指标已超过国家同类产品的性能。
“搞出了成绩,外国人也会找你合作”
2004年4月13日,一位法国人下飞机,出机场,上高速,行色匆匆赶到徐仲榆的“工棚”――湖南大学新型碳科学研究所,他是来履行合约安装调试设备的。
这是徐仲榆的最新动作。他刚刚搞了一个名叫高温分析示范实验室的法中联合体,从法国引进了一套高温热分析仪。据他介绍,这种设备国外只有法国和德国两个国家有,我们国家只有沈阳金属研究所和湖南大学新型碳材料研究所各有1台。
这套设备的到来,表明徐仲榆和湖南大学新型碳材料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和权威地位进一步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早在2002年10月,徐仲榆就因其成就被在北京召开的Carbon’02国际碳素会议推选为大会名誉主席,并代表中国作了大会报告。这次会上,他一人带去了5篇论文,让与会者惊讶不已。
2003年10月,经过极为严格的推选程序,他获得首届中国碳素杰出成就奖。徐仲榆的研究成果,不仅受到同行的肯定,也引起了一位搞热分析研究的法国专家的极大兴趣。这位法国专家向法国Setaram公司总部汇报后,受总部指派多次往返于法中之间与徐仲榆洽谈合作事宜,最终促成了高温分析实验室法中联合体在湖南大学新型碳材料研究所的诞生。
法国人的这套设备也叫综合热分析仪,最高使用温度只有2400度,比不上徐仲榆自己设计制造的最高使用温度可达3000度的炉子。虽然如此,它的作用仍不可小视。比如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时,通过一个热天平,可以称量出到达某个温度时,试样由于热分解失去的重量。而这一点恰是徐仲榆原有设备的不足。这套设备,为研究所攻克碳纤维加热中有关速度上的技术难点创造了条件。
徐仲榆是个谈判高手。综合热分析仪从法方最初要价人民币300万,一路猛跌到93万元,还外搭3个软件、7种易消耗件,可以派人到法国去培训,路费、学费全由法方负担等,中方只需回报一个条件,就是以实验室名义发表文章,给他们做招牌。
为官之道:领导就比群众多1
徐仲榆常说:“我本赤条条来,还将赤条条去,留下几个脚印,当回首往事的时候,脚印没歪,就足已了。”
他55岁就任当副校长时,就职演说只一句话:“在位时想想下位的时候。”含义有两层:第一,我本是老百姓,不要盛气凌人;第二,上台不为人,下台必受窘。他这么说也这么做,在那个位子上为官5年,管科研、工厂、设计院、资产,所有财物进出都有明细帐,一分不贪,一分不欠;所有房子、课题经费都给别人;妻子是有色冶金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有一段时间单位效益不好,他当时分管设计院,不说是校领导,就是单凭教授、博导,把妻子调过来也不能说是过分要求,可是他恪守“五子登科我不沾”这条戒律,坚持没把妻子调过来。
徐仲榆想:“你要找我调爱人,我自己爱人没调来;你要找我要房子,我自己没有房子。这样腰板才挺得直,说话才有底气。”他家住房最宽绰时不过70来平方米。
“领导就比群众多1,群众是零;1减0等于1,但1非常重要,后边带的0越多,群众越多,带1个0是10,带两个0是100,带3个0是1000……倒过来,你躲到后边,那就成了0.1,0.01 ,0.001……”他这样形象生动地总结为官之道。
在徐仲榆看来,为官为学同样的道理。“工棚”里,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冷气,他全然不顾。从官位上下来这么多年,他远离尘嚣,远离利禄,和学生们、工友们一起,一个猛子扎进“工棚”,寒来暑往,悉心钻研。
“他们是我的一千只手,一万只手”
徐仲榆的“工棚”还有个后花园。与“工棚”内不同,后花园是一派地道的田园风光,清新、恬静,还有几分幽香。园里有葡萄架和各种树木,玉兰树、黄杨木、罗汉松、雪松、桃树、枇杷树、石榴树、桂树、柚子树……树旁有绿地、花卉、水池、甬道,置身其中,好不惬意。最显眼的当属南墙上的一块碑刻《桃李园》,是他的工友之作。
徐仲榆的科研工作也有后花园――带学生。带的学生,既有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还有博士研究生。他带他们一起做实验,给他们讲课,指导论文。他的阅览室、柜子里,有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学生毕业后,他就是用自己的经费把他们的论文,包括他们的考卷、笔记,一一整理,装订成册,然后编号、排序、归档。另外,在他这里还有各项科研成果鉴定材料、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材料,以及国内外有关的各种杂志等等。徐仲榆说,学生到了他这里,要读书有书,要做实验能做实验,要查文献有文献,他就是要给学生们提供最好的环境。
“人是社会性的,有好影响也有坏影响。”徐仲榆认为,传道授业解惑,首要的在于传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是培养人,“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搞科研,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培养一批人,使他们在科研中成长。”他说他之所以要把学生论文摆在荣誉桌前边,就是体现这个主导思想,他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这批人已经是我的一千只手,一万只手了”。
“有心人天不负。”现在,他培养的博士生在美国的有16个,都是在国家一级的实验室。还有很多学生在国内教育、科研等部门以及碳素行业担任要职。眼下他还带着8名学生。
硕士研究生陈晗说:“徐仲榆导师让我受益终身,做事认真,要求严格,不能有半点马虎。有一次停电了,我却忘记关闭电源,结果烧坏了炉子,他很严厉地批评了我,话不多,却刻骨铭心。”
得意门生刘超说:“能来这里很幸运。徐仲榆导师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而且用行动教育我们做人。比如下雨了,他可以把伞让给学生。像这样细微的事情很多,常常让我们感动。”
湖南大学培训范文3
被誉为“千年学府”的湖南大学,其旗下的子弟小学该有怎样的办学定位和独特的育人目标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走进了幽静而精致的湖南大学子弟小学,对话年轻美丽而思想活跃的闫彩虹校长。
记者:走进湖南大学子弟小学,迎面而来的“礼、勤、思、实”校训,回廊上的古诗词句,教室里的“诗词园地”,都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气息。湖南大学子弟小学为何要把“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一大特色?
闫彩虹: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是有天时地利人和:地利——我们学校创办于1929年,原址为岳麓书院文庙,千年学府,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学生从小在《弟子规》《大学》的吟诵中长大,耳濡目染圣贤的智慧思想。天时——“红读”活动、“经典诵读”活动历史悠久且一脉相承,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湖大附小的“红读”活动就在全国颇具影响,学校1988年举办了全国“红读”活动现场会;两次获得团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红读’活动先进集体”。作为有着八十年办学历史的一所学校,理应有她价值与文化的追求:学校的校训是“礼、勤、思、实”,校训的追求与历史沿革一脉相承。解读校训、践行校训,将学生培养成既具千年学府文化底蕴的儒雅学子,又具国际视野胸襟开阔的博学之士,就成为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与永恒追求。中西相长,珠联璧合。好的传统、好的氛围、好的环境是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有利条件,但最重要的是人和。我校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我们团结、奋发,有着共同的教育理想,尤其在传承“千年学府”之精神上有着一致的责任感和兴趣。
记者:“经典诵读”活动可以说全省很多学校都在做,湖大子校在这个方面和其他学校相比,有什么特色?
闫彩虹:我们之所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希望学生于心灵最纯净之时,在国学经典的氤氲中,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和其他学校相比,我们学校的“经典诵读”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上课有教材、教师有培训、活动有载体、评价有体系。上课有教材——我校于2006年推出了“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以学校校训为纬,以学生年段为经,我们从中国古代蒙学经典,如《弟子规》《三字经》《大学》等书中选取了最能体现校训精髓的章句,编写成《腹有诗书气自华》国学经典诵读教材,并将其列为校本课程加以推进。全书以校训为基础,分为礼、勤、思、实四卷,每卷分为低、中、高三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作出不同的诵读要求,学生人手一本。老师有培训——诵读教材的使用关键在于班主任老师,为提高指导的有效性,学校诵读小组核心成员编写了《校本教材使用指导用书》,从注音、解释、典故等不同角度对全书进行了详细说明,人手一册,并通过自学、研修等方式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2011年,我们又组织人员对教材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生僻字的注音,规范了注释,更方便了师生的使用。活动有载体——“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特色之一,被列入常规,走进课堂,每个双周周五的读报课为诵读及检查时间,检查考评有登记、有评比;单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有中华经典“每周一句”导读。同时学校将每年的4月作为传统文化周,对包含诵读在内的相关活动进行整体设计,分校级、年级、班级及个人活动。如,清明节,五年级学生上山扫墓诵读《少年中国说》;11月银杏金黄的季节,四年级学生在岳麓书院文庙进行特色诵读并接受校史教育。岳麓书院已经成为我校开展诵读的基地之一。评价有体系——平时有诵读内容的检查与评比,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期末有全期内容的检查与展示。诵读检查作为班级评优评先的参照之一,每年还出一张试卷进行学校“阅读之星”的选拔。
记者:您刚刚谈到的学校“阅读之星”的评选是考试考出来的,这样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闫彩虹:不会。我们为了评选“阅读之星”出的试卷,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里面都是一些很有意思的题目,如:“孙悟空的兵器是什么?”“《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如果说了谎话,会怎样?”等等。这些题目并不是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而是给大家的阅读增添更多的乐趣。
记者:在“经典诵读”之后,学校又打造了外语特色。这两种特色,一中一西,从表面上看似乎过于庞大,但能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这样规划,是出于什么考虑?
闫彩虹:身处高校,总能更早、更快、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和需要。我校外语特色的确立,是学校发展求新、求变的结果,但同时,我们没有舍弃传统文化这个“根”。在传承中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培养师生的国际视野,既思接千载,又视通万里,体现了学校兼容并包的精神。我们是在民族传承中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我们培养的是既具千年学府文化底蕴的儒雅学子,又具国际视野胸襟开阔的博学之士。
记者:您刚刚谈到学校发展要求新、求变,湖南大学子弟小学在创建外语特色方面是如何求新、求变的?
闫彩虹:在创建外语特色中,我们不囿于经验,不循常规,乐于新的尝试。在课程体系方面,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课,英语的周课时量为五节,含一节外教课,并开设科学双语、音乐双语、信息双语课。同时,我们还紧贴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适合他们的真实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外语活动。例如,双周学习名言警句的“English Garden”(英语花园),“Every Week English”(每周一句);每周二由英语老师和学生策划的英语广播时间“English Salon”(英语沙龙)等。每个学期,老师们都会策划一个英语学习主题,如上个学期以介绍西方国家为主题。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不但对那些国家的人文、地理、衣食住行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学会了用英语读写这些国家的名称、首都、语言等。每周四下午的“English Corner”(英语角),学校邀请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组织各年级学生开展活动。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学校每年举办了“世界文化月”活动。“世界文化月”活动分世界文化主题班会、世界七大洲展览、世界名校展览、冷餐日、圣诞礼物大派送、双语开放活动等项目。在每个活动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都追求新意,关注学生的兴趣度、参与度,以及活动的可操作性。例如世界文化主题班会中,学生分年级每年了解一个洲,6年下来就了解了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政治、历史、文化等。学校制作了学生护照,学生每了解一个大洲,我们就为他盖上该洲的通关印鉴,学生对此都很喜欢。圣诞节时,我们事先没有透露消息,几位老师扮成圣诞老爷爷,到各班派发小礼物,学生都显得十分惊喜。近几年我们着眼于双语国际交流的探索。从2007年开始,学校已成功与美国迈阿密Cushman School进行了6次“沉浸式”的交流学习,有师生家长近200人参与了国际交流。在20多天的交流中,每个孩子都住在当地居民的家中,亲身体验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记者:要在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对每个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您是如何打造这支教师队伍的?
闫彩虹: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为学校特色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一是校内交流推进校本教研。以“主题”为中心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增强校本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每学期开学之初,老师们先自己思考并总结以往的课堂教学,钻研本学期的教材,提出自己对教学的困惑和见解,然后在教研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共同解决。同时开展活动,搭建教师的成长平台。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同时,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比赛、后记交流竞赛、片断教学竞赛、教材解读竞赛、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举办教育讲座等,切实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包括国内校际教研和国际教研。特别是在国际交流活动中,我们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学校合作,进行教师互访互派。教师交流一般采用长期访问(1年)和短期访问(1个月)两种方式。我们还通过Skype开放双方课堂,让师生在互动中感受到对方真实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课堂教学。
记者:在您的这种办学理念下,学生有什么样的变化?
闫彩虹:我先和你讲两个小故事: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孩子们去湖南省少儿活动中心表演,在等待的过程中,很多其他学校的孩子很高兴,又笑又跳,但是我们学校的孩子却都安安静静地在原地等待,没有一个人大声说话。当时一个负责清洁的阿姨颇为触动,专门过来找老师要了电话。她说,你们学校的孩子很不错,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你们学校学习。还有一次,我们带着19个孩子去美国进行国际交流。在飞机上,所有的标识都是英文的,有不少旅客的英文水平有限,这时候我们的学生主动当起了小翻译,飞机上的旅客对此大加称赞。这些都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但是从这些小事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学生能力越来越强,素质也越来越高。
湖南大学培训范文4
关键词:高校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
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在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11年,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和实训,提高创业能力,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就业环境,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中,将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作为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党的十报告提出了“鼓励青年创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为响应国家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号召,高校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高校财经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以创新创业的角度为切入点研究其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进行调查总结归纳出其中蕴含的经验及启示。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一)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有着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之分,广义的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以及创造能力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阎立钦(2003)指出创新教育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也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以研究和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为核心,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个性的发展;鲁保富(2008)则认为,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先转变观念,当前高等学校应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朱永新(2014)提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人格,使学生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创造世界,创造新生活。
(二)创业教育
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则与职业规划和自主创业相关,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办新企业的能力,侧重培养创业人才。
王永友(2004)认为,我国发展创业实践教育的目标体系包括培养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健全创业心理最终提高创业能力。杨爱杰(2008)提出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以及教会学生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唐嘉芳(2011)则认为,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众多学者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通过检验大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验证高校创新教育的成效;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载体,创业的成败由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决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不仅目标同向、内容同质、功能同效,而且在内涵上相互包容、相互渗透,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众多学者均肯定了创新教育以及创业教育对于时展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实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高校要以改革创新创业人才模式为重点,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而深化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开创性个性,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阶段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
(一)浙江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大学多年来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新理念,以培养“时代高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模式创新、文化熏陶、平台搭建和制度保障为主要措施,将创新创业全方位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中。
1.构建全链条、立体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早在2006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成功申报了教育部专业人才教改项目,即“浙江大学多渠道、阶梯式、复合型高层次管理学类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成功探索和实践了“创业精英管理班”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浙江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创业与创新基础、技术创新创业等课程30余门,并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辅修专业。为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举办多个创业竞赛活动,如“蒲公英”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友创业大赛、“新尚杯”全国高校大学生创业邀请赛等。
2.营造鲜明的、引导性的创新创业文化。浙江大学以社团活动作为载体,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梦想。现已成立30多个创新创业社团,全年举办400余场“创业者导航”“创业点子秀”“创业沙龙”等活动。通过邀请知名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专家等担任创业导师实施“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以创业家创业论坛、创业总裁说、企业家结对等方式,来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3.搭建多元化、支撑性的创新创业实战平台。通过成立义乌创业育成中心、浙江大学科技创业实验园以及紫金港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目标,实现师生高科技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孵化育成平台,打造大学生创业小镇。
(二)湖南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湖南大学坚持以改革带动创新的宗旨,以“虚拟创业学院”为主要平台,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了涵盖课程、虚拟创业学院、导师队伍、学分学制、实践训练、文化氛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养成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实际就业质量,特别修订了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建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必修课,加强创业教育内容,重点拓展和建设“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课程。二是增开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全校学生均需在本校通识选修课体系中的“创新创业”领域修读2学分。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以“湖南大学虚拟创业学院”为主要依托,开设“创业基础”等系列课程,并通过引进全国创新创业领域的优秀慕课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创业课程。
2.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为提供学生更多优质的创新创业资源,湖南大学特聘请知名教授负责论坛活动的统筹与策划。同时,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学生可通过参与讲座获取相应的学分。为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湖南大学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展”,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
3.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湖南大学设立了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学分”,根据实践成效直接认定学分,以课外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于在学科竞赛、发明创造(专利申请)、创新作品(创新、创新设计运用等)、创业实践(开设公司或在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开展虚拟创业项目)等创新创业课外实践领域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课外实践”创新创业学分。为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创业学生可以在学校允许的年限内延长学习时间或者休学创业。
(三)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多年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指导、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成果,着手课程体系的建设、学生的实习实践、以及政策的保障和支撑,构建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政策咨询平台、培训交流平台和实践活动平台,积极升级文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1.完善创业课程,着力创新创业培训。西南财经政法大学引入KAB创业基础、SYB、IYB、NFET公益创业培训等创业教育课程,引进企业高管及实务界精英开设实务课程,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已有招商银行开展的“最新实务课程”、国信证券开展的“最新资本市场与证券业务”等课程。
2.升级创业文化。学校以“玩中创”为创新创业理念,打造了“西财玩创”系列活动,包含“西财玩创汇”(项目路演),“西财玩创营”(创业训练营)、“西财玩创趴”(创业沙龙)和“西财玩创派”(创业故事汇)四个子活动,以升级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同时学校注重专业竞赛,积极组织模拟炒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SPSS大赛等实践性大赛,以及会计软件应用比赛、ERP沙盘比赛、挑战杯等全国性竞赛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专业技能。学校设立了多种创业类社团,如金融投资协会、金融分析协会、创业社团、谈判协会等,有效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3.注重创业体验,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学校先后建立了学生自主募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学生实验超市和广告实验公司。实验超市和实验广告公司通过董事会拆分以及拆小股本金等方式,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运营管理。“全真创业”通过股权交易、营销文案设计、文化形象设计、见习等途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感受创业的机会,也为学生勤工俭学提供了岗位。
(四)江西财经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江西财经大学以创业带动就业另辟蹊径,为引导学生就业提出创新观念,为推动学生就业组织模拟实践,为带动就业开展实习营销。
1.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会计学院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国家政策,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培养创新意识”,以培养具有“会计特质创业型人才”为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案中增加了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并开设了创业学概论、创业管理、创业学、创业心理学等创业相关课程,同时结合学院特点开设了创业财务管理、公司理财学、税收筹划等实践类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理财能力和风险意识。
2.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创新创业实验班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包含专业必修课程、管理类选修课程、经济类选修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实践教育课程五大模块组成。其中,创新创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术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育课程则通过拓展训练、创业模拟、岗位实习、创业实践、创业下领域等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开展模拟实践以及创业大赛。“模拟财务公司”等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是其开展创业技能月的一大亮点。学生充当“模拟公司”的管理者,在“模拟公司”中学以致用,为提高学生成功创业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计学院每年均会举办一次“金点子”创业大赛,以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自身职业能力。
湖南大学培训范文5
关键词:侗族;传统工艺;研究;发展;综述
通道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境内侗族文化源远流长,保存完好,被誉为“侗族文化圣地”。建筑文化方面,鼓楼、凉亭和风雨桥被誉为侗族建筑“三宝”;民族服饰与织绣方面,侗锦、侗族服装、首饰、头饰、布鞋以及侗族蜡染、扎染等均别具一格,特色鲜明,其中侗锦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他传统工艺方面,彩绘、剪纸、竹雕、木雕、竹编、草编、藤编等品类繁多,美观实用,无不展现了侗家人的勤劳与智慧。
与许多传统工艺一样,侗族传统工艺在与现代文明遭遇和碰撞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淡化、同化甚至消亡的危险,其式微的处境引起了通道县委、县政府、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民间艺人、专家学者等高度关注,纷纷以实际行动开展侗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研发,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现综述如下。
一、理论研究成果
(一)侗族传统工艺现状与式微原因研究
专家学者深入通道进行田野调查,认为从目前形势来看,侗族传统工艺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并对这种处境的成因进行了探析。焦成根等(2014)、姜凯云等(2015)、贺科(2015)等探讨了侗锦、传统建筑等存在的发展危机,归结为五个方面,一是技艺传承危机,二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传统工艺生存空间受限,三是没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与经济的双重支持模式,四是宣传力度不够,五是高校对传承弘扬侗族传统技艺人才培养的欠缺。石霞锋等(2010)认为主要是社会发展变化造成了侗锦等的传承危机,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外来文化的入侵,使侗族人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都发展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生存环境的变迁,生产方式的转换,造成了侗族人、特别是年轻人,很难沉下心去学习侗锦技艺。这类研究号召人们关注侗族传统工艺的前世今生,呼吁人们为了侗族传统工艺的未来发展而有所作为。
(二)侗族传统工艺的文化解读
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传统工艺作为一种恒久性文化载体,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侗族无文字的缺憾,学术界对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了多角度挖掘。蔡荭(2004)、石霞峰(2010)探讨了侗锦文化意义,认为侗锦蕴含着侗族历史传说、宗教故事、民俗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反映了侗族崇尚自然、避凶趋吉、消灾祈福的文化心理。朱卫红(2009)、戚颖(2009)认为凤鸟纹当来源于图腾标记,凝结着对祖先的崇拜意识。张晓春(2010)以详实的田野资料论证了阳烂村鼓楼建筑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法则和楼桥相映的“类生命意识”。
(三)侗族传统工艺的审美研究
不少学者对侗族传统工艺的审美情趣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陈丽琴(2006)从缜密均衡的图案美、明丽悦目的色彩美、传神生动的造型美、手法灵变的表现美、含蕴丰富的意韵美、材料质地美等六个角度分析了侗族工艺美术审美特征,认为侗族民间工艺“具有浓郁的侗民族特色和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杨丰齐(2015)重点探讨了侗族服饰所反映的审美个性,一是崇尚自然,二是纷繁复杂的多神崇拜,三是对积极快乐、自由和谐的追求。
(四)侗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研究
在当今时代,该如何传承保护侗族传统工艺呢?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建议。石霞锋等(2010)认为,首先由政府主导,加大对侗锦技艺的研究力度,扩大对侗族文化的宣传;其次,培训侗锦技艺传承与保护人员;第三,走民族艺术保护与民俗旅游协调发展的道路。焦成根等(2014)建议通过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民间艺人、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联合和产品制作设计的优化与创新,实现传统侗锦“产、学、研、商”一体化的活态传承发展。姜凯云等(2015)以通道侗锦为例,探讨了地方性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的两种模式,即“公司+基地+农户”开发模式和“校地合作”的传承和教育模式。
(五)侗族工艺新产品开发研究
在侗族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原则与开发思路上,黄修忠(2006)认为应根据市场变化开发织锦新品种;武(2014)认为基于侗族民间工艺的旅游产品开发应从区域旅游角度出发,突出侗族旅游产品的特色;王艳晖等(2010)认为在产品的创新开发过程中将民族特色与时展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保护传承侗锦的民族精神气质,另一方面在侗锦中融入现代消费的审美元素,塑造出具有通道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杨建蓉(2014)提出了通过解构和重构侗锦、开发旅游纪念品的创新思路,解构侗锦的文化意涵,吸收侗族织锦艺术精髓,导入到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中去,实现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与扩张。
一些专家学者基于具体案例,探讨了侗族工艺新产品开发的方式方法,杨颜菲等(2011)提倡将侗锦图案创造性地运用于建筑空间,即根据建筑的主题与造型,运用现代设计的原理对侗锦图案进行分解与重组,形成更具观赏性和意义性的新型图案纹样,创造既有民族味又有时代感的建筑空间。单冉等(2015)认为可将侗绣创新运用于现代装饰领域,一是将侗绣图案运用于现代家具设计、公司文化墙设计、展览展板、会展大厅等,提升空间的时尚指数和艺术指数;二是在现代服饰中融入侗绣的工艺、图案和装饰手段,不但能发挥民族特色,而且使现代服饰充满了艺术魅力。
二、实践探索成果
(一)通道县全面推进侗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通道县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 号)等文件精神,探索出了一条以乡镇为基础、以节庆为平台、以机制为保障、以打造百里侗文化长廊为重点的文化发展之路,有力地保护和开发了侗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
具体到侗族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方面,一是建成了湖南省第一家集成品展示、现场展演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湖南省侗锦博物馆;二是分批次将最具侗族建筑特点的文物本体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抢救、挖掘和整理出版了一批侗族文化书籍,如《中国湖南通道侗族文化遗产集成》丛书12 册(含《建筑大观》《服饰大观》等);四是拍摄了系列电视专题片《湖南侗族文化音像资料库》(内含建筑、民间工艺等);五是组建了侗锦织造技艺传习所等,举办侗锦等技艺培训班;六是积极推进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方面,在侗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该县依托传统工艺等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境内涌现了不少生产侗锦、木雕等的企业或作坊,开发了不少旅游纪念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道呀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已建成“企业为龙头、基地为载体、农户为纽带”、辐射全县的侗锦生产示范基地,致力于侗锦的创新开发,先后研发抱枕、床上用品、披肩、围巾、提包、礼品等100多种侗锦产品,构建了线上电子商务、线下实体店面销售的营销体系,建立了“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2011 年,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传播推广方面,除文化旅游推广和网络推广外,通道坚持“走出去”道路,通过展会活动推广,如侗锦先后参加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韩国第四届首尔国际纺织品博览会、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等节会活动,这对推广和传播侗锦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南大学“新通道”项目推进侗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教授主持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通过非遗保护、工业设计、景观与家居设计等综合工作方法,参与式地促进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主意识和产品创新。2014年,湖南大学在通道县坪坦乡横岭村成立侗文化研究与推广基地,基地集研究侗锦文化、生产侗锦、销售侗锦、展览侗锦与现场演示为一体,研发生产的侗锦产品包括床上用品、提包、旅游纪念品等,由湖南大学研究生抽取侗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和图案纹样进行设计、侗锦大师编织,产品既富民族特性又具现代气息。2015年,该项目组设计的创新产品亮相米兰世博会,展示了侗锦文化的魅力。
三、现存不足
虽然侗族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发展取得了不凡成绩,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理论研究、挖掘整理缺乏系统性,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往往只关注某种工艺的某个方面,当地政府组织的挖掘整理还不够深入、细致。二是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实践未能很好对接,如杨建蓉(2014)中提出通过解构和重构侗锦元素,研发富有侗锦特色和内涵的创意产品,如自行车、山地车系列的侗锦防滑手套、把手套、水壶套、适用于头盔和车身等的装饰配件,该创意尚未转化成产品。三是工艺产品开发不尽如人意,或缺乏创意和时代特色,或艺术品位不高,或因设计理念过于前卫而不被当地人认可等。四是传承发展的一些关键要素尚未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如侗族传统工艺原生态生存环境的营造、艺人群体素质的提升、传承新生代的培养、推广模式手段的创新等。
因此,如何系统进行侗族传统工艺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如何成系列开发具有民族特色、时尚气息、较高艺术品位和较高附加值的创新设计作品,如何打造技艺兼工的民间艺人群体,如何对内、对外展开宣传推广攻势等,将是我们进一步推动侗族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努力方向。(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焦成根 唐慧.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传统手工艺生存与发展之“道”――以湖南侗锦工艺为例[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4).
[2]姜凯云 章梅芳 刘兵.地方性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问题研究――以湖南通道侗锦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1).
[3]贺科.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
[4]石霞锋 王星.论侗锦技艺的传承与保护[J].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
[5]蔡荭.侗锦艺术特色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2004,(2).
[6]石霞峰.侗锦的文化意义初探[J].民族论坛,2010,(8).
[7]朱卫红.试析侗锦中的鸟文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9,(9).
[8]戚颖.侗锦凤鸟纹样浅析[J].广西轻工业,2009,(9).
[9]张晓春.侗族鼓楼建筑象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通道侗族自治县阳烂村为个案分析[J].船山学刊,2010,(1).
[10]陈丽琴.论侗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6).
[11]杨丰齐 伍欣.从民族服饰图案的构成看湘西侗族的审美个性[J].大众文艺,2015,(13).
[12]黄修忠.中国民族织锦的传承与发展[J].四川丝绸,2006,(1).
[13]武.侗族民间手工艺产品、生产工具的收集与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6).
[14]王艳晖 陈炜.湖南通道侗锦艺术传承现状思考[J].丝绸,2010,(9).
[15]杨建蓉.通道侗锦解构与旅游纪念品重构设计实验[J].中国包装工业,2014,(22).
[16]杨颜菲 范伟.侗锦图案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J]. 大众文艺,2011,(24).
湖南大学培训范文6
・秋明其人・
他有数十篇论文获奖或公开发表,在省内外作专题学术讲座数十场,出版了《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校长办学的哲学思考与实践》、《秋月明言――范秋明教育随笔与访谈》等多部著作;他是国家教育部校长培训专家库专家、全国优秀校长、湖南省人民政府督学、湖南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湖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他叫范秋明,熟悉他的同仁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范”。
1962年,“老范”出生在宁乡县一个小山村。他的小学是在村里那间破屋里读完的,中学也是在村里完成的。有意思的是,教他小学的老师后来教他初中,等他上高中时又教他高中。“我就根本没上过什么好的学校,更不要说名校了。”“老范”说。但就是在那个时期,他倒意外地收获了不少。“老范”的父亲当时是村支书,为了培养儿子写得一手好字,他总是“”,把写字的活都派给了儿子。比如,大双抢时的“生产能手”奖状,家里和村里的竹筐、木桶署名等,都留下了秋明同学的墨宝……“我的兴趣爱好都源自那时的实践。所以,我们要十分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老范”深有感触地说。
1981年,“老范”从益阳师专毕业,被分配到宁乡县九中担任语文教师。用他自己的话说:“走上讲台,我只有一个想法,非常简单:当好一个老师。”抱着这样简单的信念,他在地处偏僻的宁乡县九中一呆就是8年,也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1993年,他被任命为宁乡县六中副校长。1995年,“老范”被调往宁乡县教育局当普教科长;1996年,被任命为宁乡县一中校长。2002年,年届不惑的他被破格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并开始担任宁乡县教育局局长,同时兼任宁乡县一中校长。2006年,“老范”主动要求应聘到明德中学担任校长。有人说他傻,大权在握的县教育局局长不当却要当校长。“老范”一脸认真地说:“明德中学是百年名校,那里文化底蕴深厚,能够去那里历练,是我求之不得的事。”
来到明德中学后,他广泛调研,与老师们一同建起了“明德讲堂”、“青年教师培训学校”,办起了瑜伽班,排起了广场舞,组建了篮球队,创造了无数次出国访问、交流学习的机会。明德学子的校园生活也异彩纷呈,50多门校本课程,20多个活动社团,贯穿全年的“五节”由学生全权策划、组织,还有“谷一艺术班”“人岛画室”,赴澳大利亚专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