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迁移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迁移理论范文1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迁移理论。而对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有效提升,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当前,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教师教学时多会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而其应用作用,主要可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习中迁移随处可见,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符合学习需求;第二,合理应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合理利用学习迁移理论能够使学习变得系统化和关联化,降低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难度。
二、在初中信息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
(一)精选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教师对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的基础保障。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没有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就不会提起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了解和掌握,而无法对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即使出现迁移,学生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激发其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想要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其最好的就是在教学时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教师所选教学内容,既要具有实用性又要新颖有趣,使学生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实践操作上,在边学习边应用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在此过程中,教师所选教学内容要能够主动引发学生进行迁移式学习。比如,在对PPT、Word、Excel以及FrontPage等Office办公软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设计到“插入”和“超链接”的学习,而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先对Word操作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对其进行讲解,学生已对其进行掌握。因此,在对PPT、Excel等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Word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利用,利用学习迁移理论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进一步对Word功能中的“超链接”和“插入”进行掌握的同时,也自行学会PPT、Ex⁃cel等办公软件中的相关操作。
(二)营造和谐的竞争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所拥有的求知欲望越强烈,其在学习过程中对迁移理论的应用效率就越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有效激发。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最佳方式,就是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的竞争气氛,通过和谐竞争,来激发学生心中的竞争意识和优胜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或者暗示,去激发同学们内心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起与其他学生的无声竞争,以此来迫使自己加强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为了能够对学习迁移理论进行有效应用,教师还应该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对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引导,使其与学生新学知识进行引导,进而加强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比如,在PPT、Excel等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Word中知识进行应用和联想,进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进行充分掌握之后,在学习中才能够通过迁移理论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不断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的教学,进而在原有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教学中引出新知识和操作方法,在新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中,加强对原有知识和操作的迁移应用,突出新旧两种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学生对PPT、Excel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其与已经学过的Word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进行;如果学生对Word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掌握比较牢靠,就能够将其活用在PPT和Excel中,不仅能够加强对新基础知识和操作的学习,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原有基础知识和操作的掌握,一举两得。
三、结束语
迁移理论范文2
关键词:自主迁移理论;学习能力;基本认识;教材特点;认知结构
在新一轮教材改革中,针对高中教学明确指出:“改变传统教学单纯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的现象,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学校培养学生正确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诸多良好品质的必然要求。在各学科的教材编写和课程标准设立中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同时入手,加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一、对迁移理论的基本认识
迁移理论是能够影响学生学习效应的基本理论之一,同时它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效果明显,还是实现教育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的有效途径。
迁移在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相关概念与原理的迁移。当一种知识的学习对另一项学习产生了干扰作
用,我们称之为负迁移;相反的,如果起到促进作用就称为正迁移,即:我们在教学中所追求的效果。如果在学习中正迁移量变得极大,这就说明学生在学习中需所产生的能够适应全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等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就越来越好,学生也就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正迁移量的多少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因素:1.在学生原本掌握的知识中是
否存在适当的能够起固定作用的知识可以加以利用。2.新知识与原有的旧知识间的可辨别程度。3.原有知识中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是否稳定与清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迁移理论,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必将效果显著。
二、加强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促进学生的自主迁移
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的所掌握的一切东西。除了包括自身的知识储备外还包括学生的能力与方法。认知结构的完善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迁移影响深远。一个学生如果具有完善和丰富的认知结构,则其正迁移量必能大幅增加。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都存在着其独有的特点,它丰富与完善的程度都不一样。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个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又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更加容易察觉到不同事物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对实习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也就越加有利。而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高中政治教学在内容和能力要求上存在巨大的差别,为保证新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政治学习,必须将丰富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作为高一政治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紧抓教材自身特点,促进学生的学习跃迁
当知识的概括性越强,正跃迁量越容易激增。课本中的基本概念知识以及相关原理都是高度的概括性知识,具有强力的解释效应和包容性。从课本知识可以引出许多包摄范围更小且分化更加详细的命题、知识和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学习一般的后学习特殊的,这对促进正迁移量的增加效果明显。在高中的课本上都存在这样的特点,例如:高中一年级的政治课本均是按照这一特点进行编排的,在第一和第二章节中先介绍“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基本理论,后面的几个章节中则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对外经济关系这样的顺序进行编排,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具体知识。
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必将精心选择对学生一生的学习都有巨大帮助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将会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紧紧围绕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如果学生完整地掌握了前面的相关基本理论,学生在后面具体知识的学习中将事半功倍。例如:在“价值规律”的学习中,其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对商品经济基本规律的教授,这个知识点则会贯穿于整个高中政治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如果能够完整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则对其后面学习“竞争”“经济效益”等知识必将帮助巨大,所以,教师就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保证学生对它的掌握完整。越是基本的知识,其概括性就越强,也越应当作教学的中心,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对学习的掌握,促进迁移
“掌握学习”最早是由布卢姆所提出的。他强调学生在前面知识的学习中必须达到80%~90%的正确率后才可以开始新一阶段的学习。它认为只有得到彻底巩固并印象清晰的知识才能迁移,才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这一方法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作用意义重大。在学生的学习中,排除智力因素,原有认知结构的健全与完整与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很多学生正是因为之前的学习基础比较差所以才对当前知识的学习止步不前。因此,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对其提供特别的帮助。例如,对于刚刚入学的新生中政治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讲授完新课后,对笔记及课堂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检验,并对其存在的不足作出指导,这必将提高学生政治课程的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程度。
总之,在今后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方法的改变,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迁移能力,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迁移理论范文3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迁移;对话课堂
一、引言
受N.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影响,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确立与20世纪70年代[1]。而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迁移理论是在50年代由C. Fries和R. Lado提出来的。Fries认为在外语教学课堂背景下,学习者的母语对他们的目标语的学习起了决定性作用[2]。Lado则认为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是由两种语言的差异引起的,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并克服这种差异,据此提出了对比分析家假说[3]。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言迁移研究的理论模式从对比分析假说向中介语假说转移,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的内部系统因素,并将学习者认知心理的研究纳入到语言迁移研究当中。但在早期的中介语假设研究中,认知心理学对语言迁移的研究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70年代后期,认知理论逐渐占据了研究的主导地位。
而近年来,社会文化理论异军突起,对认知理论构成了挑战[4]。而在社会文化理论当中,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文化理论中以对话为主线的语言、文化、自我三边关系为第二语言理论建设与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多可思考的空间,有助于研究者开展对话学习或对话教学、对话课堂和课堂互动等方面的研究[5]。
在外语教学中,应该以对话理论为基础积极构建外语对话课堂,应用语言迁移理论推进外语教学改革,指导学生的外语学习,改善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听说能力差、对话难的现状,实现切实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语言迁移理论的应用
(一)、推进外语教学改革
语言是一种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而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部分高校的英语对话课堂语料库,发现中国学生在外语课堂中暴露出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口语表达能力差。因此,大力推进外语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外语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在传统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却一言不发,这种教学形式带来的后果是中国学生普遍口语能力差。而对话课堂的构建,可以使外语课堂不再是教师独自参与的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可以说外语对话课堂是多方面进行对话的课堂,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语言迁移是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对话课堂中,语言迁移现象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在外语对话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多方对话,获得尽可能多地使用外语的机会。在外语的使用过程中,学生能及时发现自身的语言问题,修正不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避免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得到反馈,分析学生错误的起因,正确对待他们的错误,帮助他们学会利用母语的正迁移规律来学习外语,摆脱母语负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另外,我们可以考虑将巴赫金理论中被二语领域国外学者业已使用的概念作为分析工具,针对具体问题,结合课堂语料或课堂语料库、问卷访谈等开展量化、质化或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以提高研究质量,建构本土外语教学理论[6]。只有运用适合我国情况的本土外语教学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外语教学工作,推动外语教学改革。
(二)、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首先,通过外语对话课堂的形式,利用母语对外语、已有语言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高效率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比分析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存在的异同,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复习提问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通过在外语课堂上展开师生间的对话和学生间的讨论来巩固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引导新知识的学习。母语和外语间的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避免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而利用已有语言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则有益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学习第二语言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
其次, 在外语对话课堂中,利用母语在文化上对外语产生的正迁移,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新的语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脱离语境单纯地进行词义、句式、段落的讲解,要考虑到词语的文化内涵,要对比母语和外语在文化上的差异。另外,学生在学习新单词或新的表达方式之后,要通过采用课堂上各方都积极参与进去的对话方式,来展开词语或句子的应用性练习,达到真正掌握和应用目的。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语言知识及文化的学习,培养他们对外语文化的敏感性,逐步形成外语思维习惯,使学习者免受母语在文化上带来的负迁移的影响,达到提升外语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结语
要改变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推进外语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对话课堂,应用语言迁移理论对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两种语言在词句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异同,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避免负迁移现象的产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水平。可以说,语言迁移理论在对话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问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口语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秋芳. 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 [J]. 中国外语,2008(3):13 20.
[2]俞理明.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6.
[3]刘永兵. 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两种认识论取向 [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6-92.
迁移理论范文4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 正迁移 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88-01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介绍他在教育方面体会中的一句话。孔子认为好的老师应该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明白了学习迁移的重要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指某些经验和学习的结果,对以后进行的其他学习产生的影响。从其效果来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所谓“正迁移”,就是先行学习A对后续学习B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这就是形成了正迁移。反之,现行学习A干扰和阻碍后续学习B的影响,就叫做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同样存在着迁移作用。英语学习的迁移可能是指先前的英语知识对后续的英语学习的影响,也可能是其它学科的知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英语词汇的教学一直是很多英语老师头痛的问题,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绊脚石。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中,课堂上教英语单词最常见的步骤如下:发音、词性、定义、语法功能、词的习惯搭配及词的构成。老师教的乏味,学生学得枯燥。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尽可能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是可以提高课堂英语词汇教学效果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英语解释新词汇,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我的学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词汇量较小。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存在着畏难的情绪。一遇到较多的生词或者较难掌握的生词,他们就放弃学习了。
在使用英语解释新的英语词汇的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是英语,由此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接触英语的机会,学生不仅学会了新的英语单词,还复习了许多旧词,训练了听力,了解了该词的意思及固定用法。对于学生的英语直接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
二、迁移旧知识点,促进学生对新词汇的掌握
在过去的词汇教学中, 教师非常注重词语的结构,忽略词语的意义。事实上词义是词语应用的重要部分。为了让学生把词汇的结构和意义联系在一起,我创设了各种不同的情景,在不同的情境中解释词语和词汇。这样既关注英语知识,又关注了英语技能。把新的语言点的讲解建立在旧的语言点的理解之上,利用学习中的“正迁移”效应,使学生在原有的英语知识点之上对新的知识点加以掌握,从而对新知识点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面以讲解词组prevent sb. from doing sth.(阻止某人做某事)为例,首先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小朋友阻止一位先生乱扔垃圾的情境。让学生用我们所学过的词和句子把情境主要内容表达出来。学生比较轻松地写出The child is stopping the gentleman from throwing the rubbish.接着告诉学生这句话还可以用这样的一个句子表达出来:The child is preventing the gentleman from throwing the rubbish.然后让学生先去比较这两句子,再比较prevent sb. from doing sth.和stop sb. from doing sth.这两个词组的结构和意义。最后再给学生一些不同类型的练习加以巩固。
通过对比、分析,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点的理解。这样,在教学中既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牢牢地掌握语言知识。
三、学习理论规则,帮助学生记忆新词汇
成千上万个英语单词的记忆对于大多数的中职生来说是单词学习的拦路虎。简单的单词抄写根本不能解决学生单词记忆的问题。其实就像汉语字体中存在一些有意义的偏旁部首一样,很多单词是由有意义的词根,词缀构成的。
迁移理论表明通过连续呈现相类似的或具有同一概念或原则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提取已有的概念,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共性,得出结论。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单词的构成,有选择地强调迁移的重要特征,并使学生注意到这些重要的特征。
例如学生已经掌握了单词polite(有礼貌的)和impolite(不礼貌的)这两个词, 教师应该给学生指出“im-”是表示“否定”意思的一个单词前缀。在后来学习到单词mature(成熟的),mobile(移动的),patient(耐心的)等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迁移出immature(未成熟的),immobile(不动的),impatient(不耐烦的)等这些单词及其意思。
通过学习词根、词缀,就可以把具有相同意义词根或词缀构成的单词放在一起加以记忆,学生因此可以避免死记硬背。而且通过有意义的记忆方法,使学生学习单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消除母语影响,提高学生英语词汇的运用能力
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由于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文化传统、语言特征,我们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词汇时,汉语对英语习得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负迁移。
例如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代表着高贵与吉祥。但是在英语国度里,dragon却代表着邪恶势力。因而要表达汉语中的“龙”时,其对应的英语是“tiger”,而不是“dragon”。
因此在学习英语单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英汉文化差异,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单词的意思,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能够用适当的英语单词去表达自己的意思。
总而言之,学习的迁移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向智力,能力转化的关键。作为一名中职英语老师,更应该依据迁移规律,有意识地指导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消除负迁移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词汇。
参考文献:
[1]《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 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马丁・韦德尔 (中)刘润清主编 2005年2月第9次印刷
迁移理论范文5
【关键词】认知心里学;迁移理论;体育教学
一、迁移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一)迁移的传统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盛行于两百年前西方,源于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Woiff)所提出的官能心理学,它是最早对迁移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一种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心”具有相互分离的官能,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和推理等官能组成,心的各种官能就同肌肉一样通过练习而增强力量,能发展提高。就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发展人的官能,使各官能之间进行自动的迁移。对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学习内容而是所学知识的难度与训练价值,即形式。
但该学说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因而引起了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怀疑、反对。早期的以及近现代的心理实验研究都对这一学说提出了质疑与挑战。
2.相同要素的迁移理论
共同要素说产生于本世纪,最初是由桑代克和武德奥斯提出的,他们认为,若两种要素情景含有共同的要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观察到这种要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反之,有迁移现象发生必须有共同的要素存在,两者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大致成比例。
3.“概括”理论。
“概括”,即经验类化,该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景到另一个情景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这种理论倾向于把两种情景的共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最低,而强调经验概括的重要性。经验类化理论与相同要素说的区别在于,桑代克的理论把注意力集中在先期和后期的学习活动所共有的那些因素上,而贾德则认为在先期学习A(水下1.2英寸处的投掷练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后期的学习B(水下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学习A和学习B之中。
4.“关系转换”理论
关系理论是格式塔心里学派的主张,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领悟两种学习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结果,通过顿悟来实现的,顿悟关系才是获得迁移的真正手段。
(二)现代认知结构的迁移观。
此观点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他对迁移的解释与传统的迁移理论具有根本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从认知结构的观点考察迁移,如果说顺向迁移仍然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的话,那么认知结构的迁移观认为,先前的学习不是最近一组刺激――反映的连结,而应包括过去的经验。它是积累获得的,按一定层次组织的,适合于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
2.传统的迁移模式着重查明学习课题A对课题B的影响。认知结构的迁移观侧重考察认知结构变量如清晰性、稳定性、可辨别性等对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影响。这样在学习中可通过改变和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间接地影响新的学习。
3.只要有学习和解决问题,并且原有认知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这就是迁移的普遍性。
二、迁移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分类
1.纵向迁移
动作技能中的纵向迁移,是指同一项技术各种动作之间的技能迁移。如篮球的的原地投篮与原地跳起投篮之间的迁移;自抛自接球投篮与接同伴传球投蓝之间的迁移。各项运动技能学习时的各种分解动作和辅助练习就是利用迁移来学习新的动作。
2.横向迁移
所谓横向迁移是指不同类技术之间的迁移。如:会打篮球的人学习打排球比较快;100米成绩好的人跳远成绩也会比较好;体操教学中单杆屈身上与双杠的屈身上也存在着横向迁移。
3.间接迁移
指A动作的掌握通过某种媒介对B动作的学习产生迁移效应。
4.多点、多向迁移
以篮球的传球为例,在使用时技术一般是“多向一点”的形式,传球可以朝不同的方向,而传球的目标只有一个。在进攻跑位时则可以“多点一向”,即一个空位出来之后几个点都可以跑动。
5.技术、战术之间的迁移
如果把战术比作系统的话那么技术就是系统中的组成元素。系统要产生最高效率,那就只有元素之间达到最佳组合,即技术只有通过战术的合理组合,才能提高运用实效,并能促进技术的提高,这是技术与战术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训练中,我们要合理利用他们之间的迁移效应,在技术教学中要把战术意识和个人的战术运用有机融合进去,而在战术教学训练中,使技能不断地改进与提高。
6各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迁移
由于各运动项目的特点、运用意识、身体条件等方面存在共同相关或排斥、即迁移或干扰。如田径项目好的学生,在学习其他项目时,就会出现运动迁移,也就会更快掌握。还有三大球(足、排、蓝)其中一项有专长的学生,学习另外两项就较为快速;有舞蹈专长的学生学起体操、武术、健美操就显得轻松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分析各运动项目的内在联系,找出可以进行迁移的要素,排除干扰因素,提高教学效果。
三、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条件
1.运动技能间的共同要素
根据桑代克的相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他们之间的一致性或者相似性。而在实际的学习中,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往往潜藏于内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练习认识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机会,并使学生逐渐形成寻找事物之间共同之处的习惯。现代认知理论主张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和机械的学习不同,他强调理解对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的作用。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有关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2.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于这一点,在教育实际中人们十分强调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学习,这些原理、概念抽象程度高、适用范围广泛,迁移效果明显,学生掌握之后可以用来解决大量的类似或者同类问题。
3.定势作用
定势也称心向,它是指先于一项活动而指向活动对象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于知识迁移的影响即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定势作用与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时,会对问题解决产生促进作用,反之会产生干扰。因此,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作用,克服消极的定势,从而提高知识的迁移效果。
4.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认知结构是由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者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他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的学习效果。现代认知心里学家们大都持同化论的观点,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原有知识经验或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
四、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运动技能的迁移
1.现代认知心里学家认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属于同一性质的问题,或者说,人们正是通过知识的运用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学习新的运动技能时,已经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运动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为了促进运动技能的正迁移要求教师要能合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和运动技能解决新的运动技能学习中遇到的同类的或者类似的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深对新的技术原理的理解,运用所掌握的有关技能准确诱导所学动作的方法和要领,以促进技能的掌握,如果教师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那么实质上就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2教学进度的安排,要在教学大纲的统一指导下,遵循技能迁移的规律,合理组织好教学进度,调整好各年级的教学内容。
3.在安排教材时,要把能够产生正迁移的教材安排在相近的时间里,而安排能够产生负迁移的教材,要尽可能拉大间隔时间。如100米、跳远和跳高可以安排在同一阶段内教学;而背越式跳高和俯卧式跳高教学安排时间要尽量拉大一点。
4.加强技术教学的顺序化,采用必要的诱导性辅助练习和专门性练习。如在体操教学中要先教学习支撑摆动,紧接着学习支撑前摆下;篮球教学中要先学习原地运球,再学习行间运球;辅练习和专门性练习与完整技术动作要具有很大的类似性,才能促进正迁移,这些练习和完整技术间具有共同成分越多,产生迁移的程度也就越大。
迁移普遍存在于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它具有两面性,即正迁移和负迁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且还要把把握与遵循技术、技能的迁移规律,以合理安排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适当引导,利用技能迁移的总体效应,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使体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武浅析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迁移理论范文6
关键词:二语习得 真实语境 元认知视角 语义迁移理论 消极影响
一、引言
一些研究者认为,因为二语习得者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一套成熟的母语系统,所以二语习得跟一语习得有本质不同,这就是著名的“根本差异假设”(fundamental difference hypothesis)(Bley-Vroman,1989:45)。此外,另一个争论就是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在学习上有根本差异。国外语言学家Marinova-Todd 指出影响二语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开始二语学习的年龄,而是二语的使用量。如果二语使用越频繁,二语水平就越高。虽然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看法,但是它们引发了广大教师和研究者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的关注。
著名符号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一个单词或者语言符号由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即能指(语形)和所指(语义)两个部分。学语的单词必然也涉及这两个部分。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在二语的拼写形式或者二语的概念之间建立联系。这样,二语习得者学会的正确知识部分仅仅包括二语单词的语形部分,而对语义部分的知识几乎没有涉及,仅仅使用一语中的相关词汇的意义代替。笔者仅研究语义迁移理论对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初步影响,进一步探讨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二、语义迁移理论概述
语义迁移研究一般从词汇、语义层面和命题层面着手。学者们通常认为一语影响可以发生在词汇语义层面,研究覆盖二语词汇的学习和使用。Sjoholm 从二语词汇学习难度考察语义迁移(Sjoholm,1995)。Hasselgren以及Biskup等主要从词汇使用的角度考察了语义迁移(Hasselgren,1994:237-260;Biskup, 1992:85-93)。但是主张一语影响可以发生在命题语义层面,还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国外的不少学者大多采用了其他字眼论及命题层次的语义迁移问题。Danesi 提到,“如果没有得到老师适当的指导,学生自行试图自然流利地说、写(二语)时,常常会产生出‘语义怪异’的二语信息”(Danesi,2003:61)。
语义迁移假说对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根据迁移的相关研究(Ellis,1999:332),一语对二语的迁移有两种不同的影响: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有些迁移有利于习得,有些迁移不利于习得,但是在中国,成人主要通过迁移手段学习英语单词:在中学阶段,英语知识有限,不足以提供全面的英语解释,大学阶段在短短的两年中要学会2000多个单词,这些情况使得学生必然通过迁移来简化任务。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主要讨论和关注语义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语义迁移对二语学习者的消极影响
在二语学习中,单词的记忆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媒介,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学单词,主要是通过单词的学习来理解句子和语篇,通过单词的学习来学会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此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单词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只能是根据对这些词汇的使用来考查。因此,要想考查采用语义迁移的方式学习英语单词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考查学生了解和产出英语句子的能力。这两个方面可以分别采用写作和英译汉的方式进行。
(一)语义迁移对二语写作的负面影响
根据语义迁移假说,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通常利用汉语(一语)的概念来对英语(二语)单词释义。这样,当他们需要使用英语表达某个概念时,会选择表达这个概念的汉语词汇来表达对应的英语词汇。这个英语词汇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则是借鉴了对应的汉语词汇的特征。这样,当英语和汉语词汇有不同的语义和句法特征要求时,学生就会创造出不符合英语规范和要求的句子。例如:“Although the rich man was old enough and intended to get married with the beautiful woman, but his father did not permitted.”
以上句子就是学生在外语写作中出现的错例。“同意”这个词对应的英语“permit”在句法特征上是一个必须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即“permitto do sth”。这里,“同意”的句法特征通过语义迁移而被学生自然接受为“permitted”的句法特征,从而在使用“permit”的时候出现违反二语句法要求的错误。包括like”,“want”等在内的早期学习的词汇,这种语义迁移导致的错误在大学生的写作中很常见。
(二)语义迁移对二语句子理解的消极影响
语义迁移不仅影响英语语言的输出,同时对通过英语获取正确的信息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汉语影响在英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中更为突出,英语学习者往往直接借用汉语(一语)释义理解英语(二语)句子中的单词,结果往往是翻译出的中文不符合实际汉语句子的要求,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其含义。通过对以下两个英语句子汉译的影响分析,对此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Although we might have expected that introverts might live more happily, extroverts are happier.”
在以上句子中,might和“可能”对应起来,而将expect和“期望”相互联系,这些也都是在英语学习的第一阶段,学习者在二语语形和一语概念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对语义部分的知识仅仅使用一语中的相关词汇的意义代替。因此,翻译出来的东西不通顺,理解有偏差。通过对might和expect的含义调整,笔者认为第五句的合理译文为:“虽然我们认为内向的人可能生活得更开心,但外向的人却更高兴。”
四、结束语
一般来说,二语学习者的最终目标就是逐渐发展、完善语言以及语义手段,以达到自主系统学习的目的。要想准确娴熟地使用第二语言,这种自主性学习很重要。国内大学生普遍处于词汇的第二认知阶段向第三认知阶段的过渡,如果能够克服一语语义的持续干扰,势必会加快这一过渡速度。只有当学习者意识到二语单词与一语释义之间的语义差异或者是意识到两个二语单词同时具有一个一语释义时,学习者才会自主地开始语义重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