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1
关键词: 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一
、民族风俗习惯概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一)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倡科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风俗习惯,必须从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去考虑这些风俗习惯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现象,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民族风俗习惯看作陈规陋习,是对少数民族的诬蔑和歧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存在某些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会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应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而应当进行具体分析。总体上,汉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上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先进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坏。
看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发展、对国家统一、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标准。凡是有助于民族团、有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和发扬。凡是有害于民族团结、阻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不科学的风俗习惯,应对本民族群众说明害处,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改革。改革某些风俗习惯,主要依靠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提倡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学和文明的新习俗。
(二)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部分,应当被合理的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在民族地区公平正义观上历练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习惯法应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同意或默许来使其具有双重效力,使其权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义和秩序的基础上,国家可以做出适当的变通,实现少数民族内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
运行国家法律是个复杂的过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实现其功能和效率的,强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适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给少数民族习惯法留出一定空间,去吸收和认可一些有益的习惯法,使其融入制定法。
也不能简单地用国家制定法来代替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消极因素,而是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进行长期有效的法制宣传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的融合。
实践中,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的承认须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少数民族特殊事务上,可以对习惯法有选择性地优先适用。对那些既符合少数民族的
风俗习惯,又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习惯法,可以优先适用。
结论:
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2
消费者的受尊重权主要是指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首先,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应当享有人格尊严受到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是公民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宪法上就对公民人格尊严不可侵犯做出了规定。因此,尊重消费者在生活消费活动中的人格尊严是消费者享有的最起码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加以污辱和诽谤。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利包括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等。对于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的行为,法律视情节轻重予以相应的民事制裁。情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还要予以刑事制裁。
其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饮食、服饰、居住、婚葬、节庆、娱乐、礼节、禁忌等风俗习惯都有所不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关系到民族平等和团结,处理好民族关系,促进安定团结的大问题。因此,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至关重要的。
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3
在思想品德课上,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真情实感,才能对学生的内心有所触动,才能把书本中的真知真正变为学生的知,学生的行。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呢?我认为: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真情流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做情感铺垫;(2)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真情流露;(3)创设真实情境,来感受真情;(4)联系生活实际,以真情促行。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教师应确立以学生道德自我发展为目标,尊重,信任学生,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构造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教学过程。
1.提供参与机会,做情感铺垫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狭窄,要让他们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明白一个道理或对某一事例感受深刻很难达到,需要通过课前个体学习,调查研究或组织活动来做好知识储备,做好情感铺垫。
1.1 调查研究,丰富感知。思想品德教材所涉及到的知识是多领域的,为了让学生更好领悟到教材内容,激发其真情实感,做好调查研究在许多时候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讲授《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一课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孩子们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很少,我讲授此课时,自己做了很多调查,了解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把这些知识在课上灌输给了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而在听xxx老师讲授此课时,让学生先去调查研究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学生们在调查过程中感受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并初步意识到了不同民族风俗不同,各民族要友好相处,就必须彼此尊重。课上孩子们都急切地想要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展示给大家,这节课就像民族文化展览会,大家看到了各民族服饰的图片、各民族住房特点;欣赏了各民族不同的音乐、舞蹈,还有许多民族特有的风俗。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看、听、说、唱、舞中真情得到调动,在感人事迹的感染下,深刻地理解了国家要安定,各民族人民就必须友好相处,而友好相处的前提就应当是彼此尊重风俗习惯。
1.2 开展活动,激发真情。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教师可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趣而富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例如:在教《团结合作》这一课时,我发现历年的拔河比赛是让学生情绪最振奋的活动,此活动也最能体现团结合作精神。因此,在授课前,我特意组织我年级学生进行了拔河比赛,让学生带着这种激情来学习本课,更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内化。
2.创设民主氛围,让真情流露
传统教学,教师是教学的权威,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想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犹如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怎可能真情流露?素质教育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将学生看成有血、有需要、有思想、有情感、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的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使真情得以流露。
3.创设真实情境,来感受真情
新课程主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在真切的情境中体察、在具体的角色关系中辨别、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情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真情。
3.1 创设思维情境,语中感情。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是可以在课堂上重现的,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但有许多内容因受时空限制,是无法再现的,就需要教师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思维情境,激起学生大脑皮层及神经的兴奋,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以思维自创情境,语中感情。
3.1.1 教师娓娓讲述,以情激情。要让学生主体在思品教学中,主动把感悟和内化道德观念,形成美好的道德情操,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把静态的道理分析转化为动态的体验外,还需要教师生动、形象亲切动情的讲述,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总得自己心中先有。"由此可见,为了激起学生的情感,教师自己必须充满激情,从而以情激情,教学中,我们务必设计好需要重点强化的道德"点"。转正锤炼出入学生耳、入学生脑、入学生心的语言,使我们倾吐的每一句话,都如音乐一般在孩子们的心里铮铮作响,有了这样的教学准备,孩子们才会成为我们教育的倾听者,从而心甘情愿地认同和接受我们的道德教诲,唤醒他们美好情感的萌芽与生长。例如:在讲授《为他人献上一份爱》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幸福生活,然后动情地讲述:同学们,当你们身着漂亮的衣衫时,当你们品味美味佳肴时,当你们在游乐园快乐嬉戏时,当你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愉快地学习时,你们可曾想到在祖国大地还有许多偏远地区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有许多身患重病的同龄人离开校园,还有许多同胞因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而痛失家园?"人人献上一份爱,世界将会更美好" 。
同学们,此时,你们最想说什么?最想做什么?这时,学生们的情感一触即发,一种愿为他人献上一份爱的激情油然而生。
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4
由此可见方法的重要性,再次不得不庆幸因为我们选择了良好的方法从而对我们的研究有了显而易见的帮助,使得我们平时的工作能够有的放矢,也更加具有效率。首先为了探究学术前沿我们我们用了分析、对比的方法,将目前各种已有的学术性成果进行了查阅和研究,找出了我们研究的方向和我们科研的价值取向。其次我们主要依靠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走访武汉各高校随机发放问卷,对不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少数民族进行了问卷的发放。在具调查问卷的分析中,我们用了Spss、Excel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横向纵向深度对比的方法使得各种数据能够较为合理和完善地呈现。对于各种理论和现状我们坚持用批判的而非盲目的眼光看待,带着一种关怀而非鄙夷的态度去审视,最终全面地比较研究。最后我们从各个小点出发,以个案为基础,以小见大地试图能够窥见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权益保障现状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分析
(一)受教育权
在平等受教育权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都对学习有较强的自信心,但是实际学习状况与学生的理想状况差距较大,由于地域差异,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都以各自的民族语言为母语,所接受的教育也几乎由本民族语言所传授,所以对汉语掌握得并不熟练。而在大学里都是通过汉语或英语来接受知识,故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习还是具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在公正考核权方面,,笔者发现,在看似平等的考核制度面前,少数民族学生却没有得到实质的公正考核。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适当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状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培训班,适当降低少数民族班的课程难度,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考核制度上将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适当区分,区别对待,适当降低少数民族学生薄弱科目的评价标准。
(二)自由和风俗习惯受保护权
纵观以上结果,笔者发现在自由和风俗习惯受保护方面各高校已实施相关措施,但仍有很多方面存在欠缺,总结如下:学校伙食尚需改进,少数民族学生对食堂满意程度不高;各高校开设的少数民族特色活动较少,少数民族大学生感觉不到本民族特有节日的气氛。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各族人民相处和谐、共同发展就必须让各族人们的自由和风俗习惯得到尊重。总体来说,各少数民族同学都认为其他民族对自己风俗习惯尊重程度较好,说明在各高校中各民族间相处和谐,能够做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三)族籍权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学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我意识,且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明显大于同样为少数民族的社会人员。少数民族社会人员在工作中往往不愿透露自己的民族,害怕受到歧视,会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影响。这在一定程度地说明了高校的措施和氛围在保护少数民族自尊、自信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同学在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不清楚怎么去维权。笔者认为高校相关部门可针对此种情况开展一些讲座来普及和宣传维权知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该方面的意识。
建议
(一)受教育权方面
1.在高校建立相关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课程对接体系,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习节奏。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英语水平测试,根据基础的好坏来进行分班。2.础较好的优秀同学与语言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同学结成对子,互相帮忙了解,共同达成进步。3.高校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学费补贴等经费的支持力度。在助学金、奖学金、国家贷款等方面适当给少数民族大学生一些优惠政策。4.在评价体系上,高校应适当考虑对确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适当倾斜。在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其他评优评先中依少数民族自身的特殊情况予以适当考虑。
(二)自由和风俗习惯受保护权方面
1.进一步贯彻、落实、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文化政策,使各民族同学都能够意识到尊重其他民族的重要性。2.在饮食,住宿等方面适当考虑少数民族同学的特殊情况。对于那些对饮食有特殊要求的少数民族,学校应加强食堂的相关建设,提高饭菜种类、服务人员素质、环境卫生。3.建立、完善挂职干部、辅导员、学生家长、学生干部“四位一体”的关爱少数民族学生机制。4.适当开展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
(三)族籍权方面
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5
(一)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在小学1~3年级安排了民族教育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分布、文化、衣食住行、风俗人情,感受祖国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民族情感,并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大团结,从而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二)内容结构
本专题通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成员、了解少数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服饰特点、饮食习惯、民族乐器、聚居区、建筑风格以及特色节日,初步感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体会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主题和内容要点具体见表1。
(三)编写特点
1 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一小学民族教育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并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如少数民族服饰、饮食、乐器、建筑等,并融入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使用或改造民族文化,从小参与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活动中去,以增强其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2 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民族教育活动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如歌曲、故事、儿歌、诗歌、游戏等形式,穿插在引题、总结部分,灵活多样,增强了教学的功能,学习过程生动活泼起来,实现与艺术精神沟通。
3 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根据学生对各类体验性活动有浓厚兴趣的特点,寓民族知识于教育活动之中,设计了“当少数民族聚居地导游”“对江西的少数民族建筑开展小考察”“动手做特色民族节日剪贴报”“学民族节日里的歌舞”“民族节日知识竞赛”活动,拓展民族教育的视野、时间和空间,体验性探究活动为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
教学建议
1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特点,增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可操作性,通过看有关少数民族的影视资料、图片,听少数民族的歌曲,从服饰上辨认少数民族等形式,宣传民族常识。可开展“采撷民族风光风俗”的系列教育活动:集一集――收集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说一说――讲各民族的风俗礼节,谈身边的民族英雄:赛一赛――勾画未来少数民族的美景:做一做――制作版面介绍民族服饰、民族建筑。
2 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要建立开放的课程资源网络,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等本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上网收集资料、进图书馆查阅材料、到社会做调查研究、走访身边少数民族家庭,并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多样化课程资源,使其为教学服务,以卓有成效的开放式教学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
3 注意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实现综合效益。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特色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10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1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 猜想:你知道这个画面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吗?(课件出示泼水节图片)
教师小结: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及习俗,你想知道我国少数民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欢度节日时有哪些风俗吗?就让我们走进少数民族,去领略一下精彩、独特的节日文化
3 揭示课题:特色民族节日、
(二)合作学习,掌握知识
1 看一看。(课件演示少数民族欢庆节日时的热烈场面)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有着形形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
2 读一读。朗读课文“智慧泉”里的节日介绍。边读边思考:书中列举了哪些少数民族的什么节日习俗?(那达慕大会、火把节、歌婆节)
3 学一学。(课件演示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有哪些习俗与我们汉族人民不同呢?(指导学生从课前收集到的美食佳肴、居住、服饰特点等方面谈)蒙古族有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是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什么意思?你能介绍一下那达慕的特点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4 试一试。小组学习,选择一个少数民族的节日,结合课文和资料研究,了解节日的时间和特点。
5 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特色节日呢?你了解这些节日的传说吗?各小组交流、汇报。(如火把节、歌婆节、三月街、达努节等)
(三)感知体验,活动延伸
1 开展四人小组合作,用课前收第到的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动手制作一份“特色民族节日”剪贴报,在全班展示交流。
2 走进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学一学少数民族歌舞。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阿里郎》《青藏高原》等歌曲,学生戴头饰配合音乐体验节日的欢乐。
(四)思维冲浪,开拓视野
1 “你说我答”民族知识竞赛,竞赛规则:由一个同学描述某个节日的风俗习惯,或出示某个民族的节日图像,指名或抢答,回答正确者为胜方。
2 了解民族之最。(课件演示)
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6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共性来自人类(包括各个不同的民族) 共有一个客观的大自然 , 对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认识基本相同。因此, 语言中必定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不管两种语言多么相似,我们都不能认为他们代表相同的社会现实。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和两种文化传统的不同,成语的形成过程主要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以及等各方面的影响。
(一) 地理环境因素
人们土生土长的自然环境是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英汉两个民族在这一点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英国是一个岛国,因此,与海水有关的词water, sea 和fish 就会迅速被人们联想到。在英语当中也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许多相关的成语。如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 , drink like a fish (豪饮) , to miss the boat (错失良机)。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 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许许多多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应运而生。如“面如土色”、“风调雨顺”、“斩草除根”等。
(二) 历史背景因素
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对该民族语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英汉成语当中,相当一部分成语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其实汉语成语也是一样。许多成语都是来自历史事件、寓言故事或民间传说, 有的本身就包含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三顾茅庐”、“亡羊补牢”、“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
(三) 风俗习惯因素
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最多的可能就是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的差异也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显著方面。反映到成语中,主要是表现在动物形象和颜色上。
二、英汉成语翻译的主要方法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具有很大差异,所以翻译就是文化之间的转换。这就像兰博(Lambert) 和雷恩(Robyns) 所认为的: 与其把翻译视为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 不如把翻译看成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因此, 成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 具体到成语翻译方面, 不管用那种翻译方法,都要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
(一) 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 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凭字面意义和人们的生活经验就可以理解的成语,这些成语往往不涉及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 ,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 , 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二) 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达洛特认为成语跟暗喻的翻译一样,要在译语中找到等值的对应语是不可能的,因为比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全新的使用方法。因此,显然不可能找到等值语。这时就可以采用意译法,结合上下文灵活传达原意。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 又无同义成语可以借用时, 就得用意译法。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家丑) , 逼上梁山(be forced to do something)等。
(三) 直译加解释法
为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非意译, 但由于语言根植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彼此之间有文化差异的存在,采用直译很可能产生歧义和模糊不清的意义,在交流时让人费解。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采用直译加解释法。比如a Don Juan (唐璜,意为风流浪子)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运煤到纽卡索, 指多此一举, 纽卡索-- 英国一产煤中心) , 班门弄斧(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The wit of three cobblers combined surpasses that of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这些成语往往带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