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诗词艺术歌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诗词艺术歌曲范文1

1、歌词的内容

青主古诗词艺术歌曲所用诗词全部取自中国古诗词,内容不尽相同,或曲折或丰富,或矛盾或细腻,但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美学价值。从题材上看,借古讽今的有《大江东去》;表达思念的情感《我住长江头》、《忆江南》、《回乡偶书》;表达爱情、亲情的有《红满枝》、《走去走来三百里》、《脸如花》、《长命女》、《征夫词》;表现生活场面有《击壤歌》、《越谣歌》、《醉妆词》、《世人都说神仙好》、《赤日炎炎似火烧》。

以《大江东去》为例,此曲是青主的优秀代表作,于1920年创作于德国,回国后在X书店发表。当时作者在一位朋友家的避暑山庄消夏,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与朋友泛舟湖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便按照北宋词人苏轼(1037-1101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谱曲。这首词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作诗讽刺新法,八月被捕入狱。后被救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在黄州所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磅礴,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未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可以说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经历坎坷,心情是沉郁的,复杂的,同时又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青主选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慨,暗喻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有与苏轼一样的豪情壮志。青主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渴望中国富强、独立,并且意识到要改变当时中国的状况,就必须打破其腐朽的制度,在这种先进思想的指导下,他参加了,以实际行动同封建旧制度及军阀官僚政府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遭受到政府的迫害,但这并没有使他绝望,在其音乐创作中,仍把自己追求光明的理想寄托在音乐上,正是与苏轼一样的爱国情怀,一样的豪情壮志,才写出这首佳作――《大江东去》。

2、歌词的形式

所谓歌词的形式是相对于歌词的内容而言的,这里主要是指歌词潜在的音乐性,即歌词具有什么样的韵辙、节奏特征、格律,这种形式对于旋律创作有何影响。

在青主的艺术歌曲中,韵辙的种类丰富,青主所选用的14首古诗词在传统音韵学归纳的13辙中占7辙,具有一定的分量。其中“发花”辙的有《大江东去》、《越谣歌》、《征夫词》;“梭坡”辙有《击壤歌》;“一七”辙有《走去走来三百里》、《红满枝》;“灰堆”辙有《回乡偶书》;“遥条”辙有《世人都说神仙好》、《赤日炎炎似火烧》;“由求”辙有《我住长江头》、《醉妆词》;“言前”辙有《忆江南》、《长命女》。在诗词的节奏特征上,诗词的节奏特征纳入音乐创作后,在不同程度上奠定了音乐节奏的基础。古诗节奏方正,五言通常分“二/三”两逗,七言则分“二/二/三”的头、腰、尾三逗。虽然它们自身节奏的变化有限,但却给作曲家提供了创作的空间。如《回乡偶书》为了诗句停顿的规律性,节奏上做了拉宽与收紧处理。

古诗词艺术歌曲范文2

【关键词】内涵;布局;风格;色彩

一、演绎歌曲内涵

一首歌曲的曲风、韵味等都是歌曲本身所定下来的,作为演唱者要做的就是应该怎样来表现歌曲的意境、内涵。从歌词、歌谱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意图,但是我们还要注意体会作曲家无法在谱面上表现的东西。古诗词艺术歌曲本身就讲究旋律的韵味和语言的声调,所以我们要将字头、字腹、字尾按照规律进行演唱,给予每个字不同的演唱面貌,完美的体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那种韵味古雅的艺术风格。

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每首作品的基础。拿到一首作品我们不要急于唱谱,要先将歌词进行反复朗诵,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思想感情、历史特点。作曲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都蕴藏于每个音符之中,演唱者要注意体会其中的奥妙。一位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因此无法更好的去表现作品。对作品内涵的了解直接关系到能否完美的体现歌曲的韵味,更能体现出演唱者的艺术修养。要像戏剧演员那样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这样歌曲的主题就明确了,才能做到情真意切。

如歌曲《我住长江头》,是一首具有抒情性质的作品,歌曲选用6/8拍子,以典型的节奏型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同时钢琴伴奏则采用比较流畅的十六分音符,来塑造长江流水的意境。整首曲子的节奏就像滚滚不断的长江水,表现出作者及作曲家的内心情感。

总而言之,演唱者在演唱每首作品时,不仅要充分了解每首诗的深邃意境,还要了解作曲家赋予诗词旋律的意图。从而更好的演唱歌曲,更好的表达歌曲的内涵。

二、把握歌曲的布局

音乐是一种有层次的能震撼人们内心的催化剂,它的每一句都会去深入表达歌曲的主旨内涵。把握住了歌曲的内涵,更要分配好歌曲的布局,从而选择更好的声音来表现,运用声音的色彩来表现歌曲的层次。

《红豆词》歌曲虽然短小,以相思贯穿全曲,但是整首曲子要分为三个部分去演唱,第一段要以惆怅的感觉去演唱,轻声低语、吐音缓慢,将歌曲哀叹出来。“啊”为感情的爆发处,同时也是第二乐章的转折点,感情的宣泄、悲愤的呐喊都要从此处体现出来。结尾处的“悠悠”二字,表现出了主人公意犹未尽的感情,演唱时要注意情绪的平复,同时也是歌曲的“静”点。全曲以惆怅到爆发到安静,情绪的变化真真切切的展示了作曲家的巧妙构思。

三、掌握歌曲风格

掌握了歌曲的内涵及其歌曲布局,更为重要的是演唱者还要把握歌曲的风格。音乐风格掌握的好与坏,演唱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各种风格的艺术歌曲混淆在一起,不对歌曲的时代风格、地域风格、人物风格进行分析,盲目的去演唱,往往会南腔北调,与原作的感情韵味相差甚远。把握好歌曲的风格,要做好作品的艺术处理。艺术处理包括整个歌曲的速度、强弱、音量、音色、钢伴等。对歌曲的二度创作当然不会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要在特定的条件下给予适当的发挥。在歌曲的旋律、和声、曲式结构的进行中,它们的起伏启示演唱者应如何去做。同时要注重艺术的对比性,寻找出歌曲的制高点,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要把基点放低,为后面的做好铺垫。注意作曲家在原谱上标记的强弱记号、表情记号、速度记号,这也是成功表现作品内涵的基本因素。一味的强一味的弱都达不到艺术效果,在处理歌曲时要注意重点突出的字、句。在重点的字上多下功夫,也许此处将是体现歌曲韵味的地方。

四、控制好声音色彩

《阳关三叠》与《满江红》同为古词古曲,但是却要注意声音色彩的把握。

如谱例九,《阳关三叠》是一首古琴曲,作为古词古曲,多采用民族性的调式音阶。意境深远,曲调优美,一唱三叹,给人荡气回肠的感觉。全曲采用民族调性,流传至今仍传唱不衰。《阳关三叠》采用五声商调式,具有十足的民族风味。歌曲表现的是离愁别绪的心情,因此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声音色彩的把握,不要将声音放的过大,唱的过满。

《满江红》是一首古曲,南宋岳飞所作,全词分为上下两阙,表达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爱国之情。全曲的开头振奋人心,一句“怒发冲冠”体现了作者心中的豪情。整首歌曲十分的铿锵有力,从而体现了当时的国破家亡,执着追求收复失地的热情。在演唱时不可以用细柔的声音,要用饱满有力度的声音去演唱。

声音是用来传递歌曲诗情画意的途径,每首作品的风格各不相同。古诗词艺术歌曲选择古诗词作为歌词,追求作品的艺术内涵。用饱满的声音来演唱离愁别绪的作品,那样就很难穿造优美的艺术气质,很难体现歌曲的韵味。当演唱者对一首作品十分熟悉的时候,根据歌曲内涵的需要总会加上一些滑音、颤音等装饰音,让人听起来韵味十足,过耳不忘。这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生命力所在。总而言之,成功的演绎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要把握好声音的度。

结 语

古诗词艺术歌曲范文3

【关键词】《关雎》;美学观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44-02

一、《关雎》文本美学观

《关雎》乃《诗经》的开篇之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来看,可谓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篇的一个国粹典范,是孔子儒家推崇的诗教主张。先秦时期的情歌《关雎》,处在高扬主体理性的人治历史时期,构建了以宗法血源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侵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如儒家学说以“和”为美,把主体的道德作为终极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这种观念体现在爱情审美价值上,就是《关雎》闪耀的那种“和”美与人性美的特点,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又以社会伦理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理想爱情观的审美价值取向,即“不偏不倚,勿过不及”的审美观。

和谐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和谐的爱情,是幸福、美好的最高境界,当然这种和谐既是两情相悦、互相爱慕的双向自由选择,又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要求。《关雎》所反映的爱情之美正是自我克制、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是和谐爱情的典范。

诗中的“君子”谦和有礼,文质彬彬,才思敏捷,温润如玉。据王国维讲:“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士大夫鼓而已”。“君子”追求“淑女”的方式比较特别,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粗俗的行为,举止高雅,以“琴瑟、钟鼓”来陶醉对方的心灵、以音乐的形式来倾诉高尚的爱情。由此看来,“君子”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才子,温文尔雅、知书达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可谓“乐而不”,而“淑女”也算得上佳人,“君子”和“淑女”的爱情可以说是中国爱情文学史上“才子佳人”的模式源头,代表了传统中国式的爱情理想。

其次,“君子”充满激情而又理智,爱得深入而又有节制。诗中没有泼墨重彩地描述“君子”对“淑女”的热烈追求过程,而是把笔墨重点放在“君子”追求不到“淑女”后的两个典型行为上:一是想念,想念的程度很深“寤寐思服”,即日思夜想;想念的时间长,“悠哉悠哉”;二是痛苦,“君子”因饱受思念痛苦的折磨,“辗转反侧”,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通过描述“君子”“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诗句,可以看出“君子追求的辛苦、执着,又可以看出他爱得深入、理智、规矩,可谓“衰而不伤”。当“淑女”拒绝了“君子”追求,“君子”不但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继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出他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和善解人意的宽广胸襟,可谓“发乎情,知乎礼仪”。这是典型的东方式的、中国传统而含蓄的爱情表白方式,就如现在一位男子手捧一束玫瑰献给他所爱的女子,“君子”不仅把“淑女”当作他热切追求的恋人,还渴望和“淑女”结为秦晋之好。

总之,《关雎》能够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于内涵的深邃和艺术手法的独特性。它隐晦曲折的写作手法迎合了中国传统的爱情标准与接受美学的审美趋向,因此是不朽的、精粹的。

二、《关雎》演唱审美观

《关雎》整首诗歌充满了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浪漫主义者通过满足个人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创作的抒情诗。赵季平先生根据诗词的艺术气质,通过精妙的写作手法,在音乐中塑造了一幅幅唯美、幽静、细致、浪漫、热情的场面,这些画面的用声,需要不断调整歌声音色与音乐表情才能表现音乐内在的浪漫主义气氛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

(一)古曲《关雎》的声音观

古典诗词歌曲《关雎》对演唱者唱技术有极高的要求。这首歌曲从整体作曲风格来看,现代旋律意识较强,所以不能用通常的古曲吟唱方式去表演。演唱者不仅需要甜美通透的音色,同时还要具备歌唱的戏剧张力。按歌曲整体来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音乐情绪和三种不同的音乐思想,为此就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声音表情在歌唱中穿行。歌曲开始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音乐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道出自己的一片情思,这一句对整首歌曲来说,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演唱时声音要平直连贯,歌声庄重典雅,引出谦谦君子的形象,具有缓缓诉说的感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主人公想起美好有修养的女子,这句演唱时声音要有所控制,音色中要尽显柔情甜美之意。“君子好逑”的“好”字有一个八度的跳跃,在演唱时注意胸腔声音向头声的自然转换。诗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这两句诗词是整个音乐作品的之处,演唱时寻找气息支持,声音要有戏剧性地夸张,以表达主人公强烈的爱情向往。总之:古曲演唱者要有驾驭声音、气息控制的能力。

(二)古曲《关雎》演唱接受美学观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以极其含蓄、雅致的方式,抒发了一个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姑娘的思慕、追求之苦。纯真的爱,爱的纯真,毫无邪之思,“发乎情,止乎礼义”。体现出“和谐为美”的审美原则。孔子曾评价《关雎》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1]诗歌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乐记》中讲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2](《乐本篇》)用这段简洁凝炼的语言及“物-心-声音-乐”这样一种结构关系来说明“乐”的产生和实现过程。演唱《关雎》这首歌,首先要把唱者思想置身于一个特定环境中,用理性去感知、分析,要做到“感于物而动”,歌声演唱一定要由人的内心情感而发,由作品的需要而唱,“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表现对象――人的内心情感的产生这一基点上”。[3]这首作品从音乐审美来说,演唱时声音的使用一定要有音乐中的情感体验、中和之美,不可使用过度音量,声音和情感需要加以节制不能放纵。

(三)古曲《关雎》韵腔观

在古曲唱法中,“润腔”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演唱技巧,如明代王骥德在《曲律》中讲到“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4]从此语言中可以看出:歌曲的风格特色之精华在于唱腔的修饰。尤其此曲,润腔是演绎此曲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1.以字寻腔

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首要审美标准就是准确清晰的歌唱语言,也就是说“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声乐艺术自始至终贯穿着语言的咬字发音;要解决技术问题、表现问题、音乐形象的雕琢等等,都必须立足语言、咬字、发音的重要环节上,语言无疑是歌唱艺术的灵魂。”[5]《关雎》这首歌是作曲家严格按照中国民族音乐写作方法以字寻腔来进行创作的,因此,需要在咬字、吐字上精心设计,寻准行腔规律,做到字与腔的统一、语感与乐感的统一。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关关”叠字;“窈窕”叠韵;“参差”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这些字在歌曲演唱时尽量用吟唱的方式去处理,做到声音连贯,在吐字中行腔。《关睢》第二章第二句“左右流之”的“流”和第四句“寤寐求之”的“求”,按音律来说两个字皆属平声,演唱时吐字应给以重读、声音向外送得多一些,形成渐强减慢歌唱表演形式,烘托出青年的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表现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2.以情带声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唱法是以独特的行腔韵味为精髓,而这些皆源于“情感的抒发”。歌曲《关雎》的情感层次展开如下:抒景青年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青年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青年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唱腔的情感线上下起伏,层层推进,深刻表达了青年人强烈的爱慕之情。

“润腔”也就是音乐表情,是这首歌曲表达韵味的关键所在。如元・燕南芝C著《唱论》讲到:“凡歌一句,声韵有一声平,一声背,一声圆。声要圆熟,腔要彻满。”这段话主要是讲演唱中需用不同歌声的迂回来解释所演唱的作品。这首歌曲演唱时:“关关雎鸠”歌声的进入需要有一个小倚音带上滑音的装饰,主音站稳后声音需要平直缓慢地诉说,歌声展现一个高雅、谦谦君子的形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唱时把“窈窕淑女”这四个字用朗诵的方式声音连贯渐弱唱出,“君子好逑”的“好”旋律有一个八度跳跃,声音保持平直推渐强,表达青年热烈的爱慕之情,如此就使得整个歌曲的旋律既符合语感又符合歌曲的情感。在此曲演唱中要做到声与情的相互统一,以情为中心,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对曲调进行润腔修饰,促进词与曲、声与调之间的和谐。

总之,中国古诗词歌曲文辞考究、音乐精美,是音乐与文学的统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声乐艺术中的瑰宝。赵季平先生创作的诗经《关雎》,更可称为上乘之作,要想把歌曲《关雎》演唱到位,就需要过硬的声乐演唱技术,更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等,还要有音乐、诗词、演唱细致入微的分析,才能把歌曲演绎得尽善尽美。

参考文献:

[1][2][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59+101+102.

[4]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44).

[5]许讲真.歌唱语言艺术・引言[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古诗词艺术歌曲范文4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07 ― 02

[收稿日期]2014 ― 10 ― 23

[作者简介]王雯(1988―),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艺术歌曲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产物,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开始。就在这两个世纪交界处,艺术歌曲有了重大发展,这时期产生了一些重要作品,如《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鹅之歌》等著名套曲,以及一些单独的艺术歌曲如《魔王》、《死神与少女》、《鳟鱼》、《艺神之子》等。继舒伯特之后的作曲家,如舒曼、勃拉姆斯、罗伯特・弗兰茨使艺术歌曲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有特点的表现方法之一。它的结构细致精巧,音乐语言与诗歌语言融为一体,两者水融,诗为歌做铺垫、歌为诗增辉,二者合二为一共同升华。在西方音乐史上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对其后作曲家的深远影响和启示,使许多音乐大师都曾为这种体裁谱写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舒曼的《诗人之恋》、卡尔・莱韦的《爱德华》等,从而推动了艺术歌曲在表现力上的发展与完善,使欧洲的艺术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我国艺术歌曲创作从 1920 年至今,经历了曲折的实践和探索之路,在不同时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艺术歌曲也随之得到空前的繁荣。

一、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声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最明显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中国古典的诗词。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并被人们传颂下来。就音乐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作曲家创作灵感,并使他们写出了一首首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作曲家均会选用古诗词作为他们歌曲的歌词。在中国艺术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碰撞上,我们大致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青主为主创作的《我住长江头》。这是一首具有很高造诣的歌曲,作者把李之仪的词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歌曲同时也是青主在留学德国时创作的,被称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创之作。在中国艺术歌曲中,还有一位作曲家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他就是黄自老师,黄自老师可以说是我们艺术歌曲界的一位佼佼者,他把诗词与音乐的结合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值得一提的是黄自老师创作的《点绛唇》,黄自把这首诗词赋予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气息,并具有一定民族风格的独创性。而另一首《南乡子》则被赋予了豪壮与澎湃的激情,同时也被称为一首赋予爱国激情的独唱曲。艺术歌曲是根据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的,所以说歌曲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一首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在人类古代时期,十余个世纪予以验证,艺术歌曲的歌词显现出诗的韵律,其旋律跳动着诗的脉搏。第二类,是从创作技法来看。这一类作曲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谭小麟先生,谭小麟先生也是将现代作曲法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因为他具有颇深的古典文学和音乐功底,所以他在创作中以尊重民族的态度定位作曲的审美取向,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和消化现代作曲法,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很深的民族性。第三类,也就是作曲家们把西方的十二平均律与中国的五声音阶融合到天衣无缝。在这一类里不得不提的作曲家是罗忠,他以体裁各异、作品繁多而称霸这一类之中。这一阶段,他的中国作品更加注重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总的来说,中国古诗词经过几百年的历练与沉淀,到今天西方作曲法与中国的五声音阶相结合,中国艺术歌曲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音响世界,而这样的音响世界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中国风”。

二、精致严谨的结构

多数中国艺术歌曲都把音乐与诗歌相融合,彼此不分离。艺术歌曲一般短小精致,结构严谨、规范,在聆赏或演唱时要十分注意细节,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特意的安排。艺术歌曲发展到现在,音乐形式呈现多样化,如同作品一样,取材广泛而新颖,具有浓郁的民族格调,和声织体富于特色,创作手法简洁完美。对于艺术歌曲来说,演唱时仅仅强调清晰地咬字和吐字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做到把歌词的意义完美准确传达出来,我们更需要做到“诗律”与“乐律”的完美统一。想要达到这种完美的统一,我们就需要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吟诵调”。中国艺术歌曲的一大特点就是全部采用古典诗词作为歌词。在中国的古代,诗人作诗所依据的一般为《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共106韵平仄。中国古诗词在有限的几个字中无论是长短、轻重、平仄都是依据《平水韵》而写的。这些韵脚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节奏平缓;通常采用缓慢线条进行,起伏不大;富于抒情性,旋律古朴典雅;诗词结构严谨,平仄轻重通常赋有歌唱感,即兴性强。譬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阳关三叠》,这首诗是王维为《送元二使安西》所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的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中作为第三段。这首诗是王维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了加强惜别的情调,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流传记载下来的谱子来看,整曲共分为三大段,用一个曲调作为变化音反复重复,演唱三次,所以被称为“三叠”。而每一叠都加入了“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子外,其他几句均为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一叠不尽相同。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有些类似于我们的副歌部分。这首琴歌的曲调淳朴而富于激情,后半段加入了八度的大条,以及“历苦辛”等连续的反复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的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三、丰富的歌曲内容

艺术歌曲的歌词多半采用著名诗人的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内涵丰富,艺术价值高,它的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主导地位,艺术歌曲大都用钢琴,而不用乐队伴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均来自古典诗词,古诗词本来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文学史坛上,古典诗词也是独树一帜的代表。古典诗词的创作体裁十分广泛,有送友人抒发内心情感的,有云游四海描绘河山壮丽景象的,有贫困潦倒反映现实生活的。这些内容无论是唐诗的五言七言律绝,还是宋词中的长短句,语言无不蕴含深刻的韵律与和谐,意味深长,这些语句将人间纷繁复杂的情感体验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譬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是由黎英海作曲的,张继是唐朝诗人,他在公元七五三年考取进士,曾做过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张继写有不少旅游诗。这首诗的主要含义是,月亮沉落了,霜雾露气笼罩着整个天宇,一片宁静,只有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叶若隐若现,渔船上的灯火点点,照着愁绪满怀的我,我怎能安眠。听,夜半时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铿锵,声声传到我的小船。这首诗从时间、环境、心理表现方面,都描绘了一幅秋叶旅人泊舟图,通过夜半的古寺钟声引人入胜,表现出了深远的意境。再譬如,汉代乐府诗《长相知》由石夫作曲,此诗描写了少女初恋时羞涩的情态想法。在民歌中,最常见的是以少女自述的口吻表现他们对幸福爱情的无所估量的追求,这首诗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石夫巧妙地运用了音乐的语言,表达出了古代女子对于自己心上人忠贞不渝的真挚情怀,歌词与曲调共同反映了排山倒海似的情感波澜,表达了指天为誓的爱情的坚贞和永久,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上耶”的“上”指的是上天,“相知”即相爱,“长”是永远之意,“长命毋绝衰”即永远相爱、不绝不衰,“山无陵……”一句至完,意思为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我才会和你断绝。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着坚定。此诗结构严谨,采用了杂言体,从二言到六言,错落相间,显得活泼奔放。用语朴实,口语色彩浓厚。

四、演唱者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与修养

艺术歌曲的特质决定它的演唱必须具有良好的音质、细腻的声线、清晰地咬字与恰当的情绪表达能力,并逐渐形成以含蓄为贵、以阴柔见长的风格。正因为中国艺术歌曲的词多数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歌词,内敛、深沉、含蓄的表达等,都需要演唱者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富于内涵的表现力。演唱艺术歌曲时,常常要求歌唱者演唱不同人物用不同的情绪、语调、音色,这些靠音乐表现、语言表达和声音控制等三方面协助来完成,因此能否唱好艺术歌曲是衡量一名合格歌唱者的重要标志。演唱者还需要准确把握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第一,艺术歌曲一般能表现出浪漫、细腻、幽静的格调。因而,演唱者在表达这种格调的时候多采用渐弱的作品处理方法,而当表现细致、甜美的风格时,多采用连音等进行处理。第二,演唱者在演唱艺术歌曲表演中,不得不提的是我们艺术歌曲中的伴奏。在中国艺术歌曲中多数作品均采用钢琴伴奏,演唱者与钢琴伴奏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因此在演唱艺术歌曲时,我们不要求演唱者有多么宏大的声音,更多时候会要求演唱者适当地控制音量,以免破坏了伴奏的意境。艺术歌曲多为室内乐作品,篇幅不长,多为抒情性,旋律起伏有限。因此,演唱者的吐字、音色、语调也就成为了衡量演唱者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通过细腻的处理变化以及渐入的意境,演唱者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本意。第三,多数的艺术歌曲表现为抒情性的艺术歌曲,篇幅单一,只表现一种情绪。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艺术歌曲时,必须把握全曲的结构情绪特点,如欢乐、忧伤等,最后再从歌曲细微处找到差别。第四、演唱好艺术歌曲还应熟悉作品的背景,以及乐谱上的表情记号、速度等。演唱者对于作品来说,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不同的要求。二度创作是十分严谨的,因此艺术歌曲对二度创作的要求需要更加严格和准确。演唱者必须按照谱面的记号准确演绎作品的内容与风格,不能随心所欲自由发挥,以凸显出所谓的个人风格。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艺术歌曲是在西欧艺术歌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的艺术歌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进化时期,出现了千差万别的艺术风格,我国的艺术歌曲根植于我国的古典诗词艺术,在遵循艺术准则的原则上,加入了本土化的音乐元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声乐演唱逐渐有了基本的风貌。在汲取世界音乐发展养分的同时,充分融合西洋唱法与本土唱法,逐步完善的中国声乐演唱体系,用自然的方式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用本土的语言感动人们的心灵,让完美的演唱风格满足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让中国艺术歌曲陶醉在世界美好的音乐中。

〔参 考 文 献〕

〔1〕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2〕莫继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古诗词艺术歌曲范文5

一  中国特色化的歌词形式

我国有很多的艺术歌曲都是把一些具有较强文学性、音乐性的古典诗词或现代诗歌内容作为歌词的,甚至有些艺术歌曲的歌词直接选用名家名词,正是因为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歌词内容,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空间和充足的成长养分,我国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也成为了艺术歌曲创作的源泉。根据题材来讲,古诗词类的艺术歌曲大部分都是通过直接选用对我国影响范围广泛,流传时间已久的名人诗词佳作。此类的艺术歌曲作品,在创作形式上精雕细琢,在作品内涵韵律优美上,在精神文化上气质高雅。例如:《渭城曲》(王维)、《赤壁怀古》(苏轼)、《我爱这片土地》(艾青)……这些唐诗、宋词、现代诗等形式的体裁,作曲家经常利用这些体裁进行创作,这些韵律优美、高雅的歌词再加上诗情画意般的音乐,使得我国艺术歌曲的乐与诗形成了浑然一体、水乳相融的局面。作品《大江东去》(青主)就是选用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词作品)作为歌词的。尽管在这首艺术歌曲之中,创作者采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但是这样作品仍然选用我国的古诗词作为歌曲的歌词内容,以此表达出了一种意境美。不管是艺术歌曲的段落安排上,还是艺术歌曲和声语言的使用上,都能够很好的展现出古典诗词内在的情感,作曲家也将灵魂式的语言――音乐很好的融入到了古诗词想要表达的情境之中。

应该说,很多歌词或诗歌都极具音乐性和文学性,均能够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诚挚的内涵。不管是其描绘的是外景还是刻画的内心,它们都在努力的追求歌词的内在意蕴,深化歌词的内心感受,而且还会呈现出一种诗化美的画面。作品《那就是我》就是通过描绘出小河、炊烟、牛车、水磨等故乡的因素,给人们留下了质朴的印象,也让人们浮想联翩,深感诗歌的含蓄美。作品《我爱你,塞北的雪》的歌词极具诗歌的气质,富含哲理性,形象化的比喻之中又能够透露出中国民族整个民族的精神气概,优美、细腻、婉转、轻灵的主旋律,也抒发了人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深深地给人们强烈的音乐美感。

二  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形式

中华民族特色化的歌曲创作风格都是把我国传统的音调和民族的五声调式相互融合运用到艺术歌曲当中的创作中去。例如:作品《我住长江头》(青主)就体现出了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形式。这首歌曲突破了西方传统的功能和声和大小调体系,借鉴了我国传统的调式结构体系,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民族风韵。乐曲十分感人,并与稳中求变的流畅的伴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出了思念的主题思想。歌曲的前四句的调式调性是由e小调转到D大调,第五句则从D和弦开始,在引出G和弦之后,又选用了G宫和E羽和弦相互交替的技法,极大的丰富了歌曲中的和声色彩,同时也赋予了这部歌曲民族化的音乐语言的风格特点。《涉江采芙蓉》(罗忠榕),这是作曲家探索着用十二音的技法创作而成的艺术歌曲,他将西方的十二音序列的创作技法和我国民族五声音阶紧密结合起来,使主题呈现出了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的四大句形式,这与我国古诗词中所讲究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合理的呼应起来,很好的描绘出了诗词中所要展现的情境。

另外,一些作曲家创新性的运用西方浪漫派和印象派的和声语言,使它们同中国风格的旋律结合在一起,突出歌曲色彩,增强情感表达。例如:作品《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中,在引子开头部分选取的歌曲结束部分的宣叙调的音调,随后就是五声音级的属九和弦连续的下行,整首歌曲的主题音调暗示除了乐曲的情绪,用一种悲怆色彩的和声效果突出了乐曲的眷恋之情。

此外,一些民歌的改编或者是配上伴奏,也更加突出了我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例如:《槐花几时开》这部作品,作曲家在对这首四川民歌钢琴编配的时候,抓住了叙事性山歌的特点,由引子开始就歌曲进行了意境的大肆渲染,在21小节的引子之中就选用了具有我国传统技法的四、五度叠置和旋,不停顿的五度进行,在描绘高山空旷的场景时则采用了小二度的形式。在第一句和第三局的歌词中甚至都没有配伴奏,直接突出人生的歌唱和山歌自由、高亢的特点,36至41小姐急促的隐形与42小姐后稳健的音型形成了对比,也使整首歌曲实现了和谐统一。

三  意境化的结构安排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因此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也不同于西方。立足于传统文化创作发展起来的中国艺术歌曲显然带着显著的特有的本土性特点。创作者无论是在曲式编排还是情感表达上,无论是伴奏编配还是歌词内涵上,无论是结构布局上还是整体作品上,都饱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化的精神。

1  歌词内涵同伴奏编配上有机融合

通常来讲,作曲家注重诗词与伴奏的有机融合,这样的歌曲在伴奏的映衬下更能够呈现出中国传统的意境人文精神。歌词与伴奏在艺术歌曲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着重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构思,努力寻求达到歌曲内容和时代精神,伴奏与歌唱,诗词与音乐语言之间相一致的境界。这就使我国艺术歌曲本土化的创作技法逐渐走向成熟,与此同时也极大的增强了自身音乐的表现力。例如:《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部作品无论是欠揍还是间奏,无论是尾奏还是A段都选用了密集音型的平行八度的结构形式,使歌曲的释放出了晶莹透亮的音响效果,这些极具民族色彩的因素,勾勒出了雪花轻盈、飘舞的画面。B段选用的是密集音型的和弦节奏,左右两手错开弹奏,这种伴奏形式,是乐曲乐曲富有动感,在配以高声部的复调性旋律,使歌曲呈现出了多层次感,这就让音乐同歌词之间有了很好的衔接,音乐在气氛上超越了诗词所产生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艺术歌曲的艺术美的境界。例如:《枫桥夜泊》(黎英海)这部作品具有新颖的构思形式,钢琴伴奏的和声是立足于类似“钟声”的低音部的升三音#c小调的主和弦上,这种流水般的旋律如同睡梦般的意境,再配以古曲韵味的歌唱旋律,描绘出了诗人既忧愁、孤独而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作曲家选用的创作技法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他也成功的塑造了诗词所要呈现出来的意境。

2  作品的安排和情感的表达上保持高度一致

在安排结构上,作曲家常常要表达粗某种特定的情感,都会改变传统的创作模式,摒弃那些单纯的模仿西方音乐创作技法,把民族性的内容和审美方式加入到创作中来。赵元任的艺术歌曲恰恰能够体现这一点,他通常不会采用分节歌的形式,音乐旋律会跟随着情感,根据需要来进行自由展开,进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变奏曲式。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过印度洋》等作品或多或少都能印证这一点。其中,具有较强艺术性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部作品通过对四季自然景色变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单讲歌词来说,是四段歌词的分节歌曲,但在音乐上却没有创作成真正的分解歌曲,不同段落的旋律、钢琴伴奏和调式调性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在作曲家在布局全局的调性时,创作者同主音大小调、关系大小调,以及大小调三种调性相互转换的形式来充分揭示作者内心之中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此外,在钢琴伴奏的处理上,创作者摒弃了呆板的伴奏处理技巧,使钢琴伴奏为树立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服务,为表现歌曲的民族韵味来服务。作为每段结束句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旋律则选用了京剧西皮原版的曲调,稍作调整,更加的突出了乐曲的中心思想。《听雨》这部作品十分讲究词曲的结合、钢琴形象的塑造以及意境点化的功能,整首歌曲的伴奏都在模仿雨滴的声音,给人们留下了雨滴连绵不断的意境,

3  将人文结构和曲式编排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古诗词艺术歌曲范文6

一、现实性艺术歌曲

现实性艺术歌曲中的“现实性”主要表现在:音乐是对当时中国历史现状、人民呼声、时代背景的一种反应。而这类型的艺术歌曲具有了直面社会、表现社会的实用功能。黄自的现实性艺术歌曲歌词主要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全面爆发的时期。每个国民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黄自作为一名音乐家,试图通过音乐作品来振奋人心,将中华优良的道德文化继续传播。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旗正飘飘》、《抗敌歌》、《天伦歌》、《热血歌》等。

以《天伦歌》为例,歌词通过悠悠白云与滔滔江水描述出人生路的漫长,进而突出自幼失去父母的孤儿之痛,用“何处觅源头”强化人生的苦难与遥遥无期,增加其凄凉感。第二段音乐转入小调,歌词通过“人世的惨痛,岂仅是失了爹娘”让人了解社会的黑暗与人世的荒凉,需要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怀,达到相互关爱的目的。

二、抒情性艺术歌曲

在黄自众多的艺术歌曲中,抒情性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与创作技法公认最高。其抒情性艺术歌曲的歌词多采用中国近代诗人所创作的作品,其中《思乡》(韦瀚章词)、《春思曲》(韦瀚章词)、《玫瑰三愿》(龙七词)以深入人心。在创作上,他将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如五声、七声音阶与西方古典创作技法相结合。在旋律的线条上,清新淡雅,浑然天成。倘若将这类艺术歌曲钢琴部分单独演奏,也不失为一首较为优雅的钢琴小品。如在《春思曲》中,黄自将d自然小调与d和声小调完美的混合,钢琴在轻柔、缓慢的演奏二连音的伴奏和旋与下行的旋律线条,配合歌词“潇潇夜雨滴阶前”便很容易把人们带进淅淅沥沥的春雨之中。

总之他的作品能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在节奏、曲调和句法结构等方面与歌词意境结合巧妙,能体现出艺术歌曲固有的音乐风格与艺术特征。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

黄自在出国接受西方音乐之前,受过较为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因此,他不仅有着较好的古文功底,同时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强烈的爱好。在《音乐的欣赏》一文中他曾说过:“我小的时候,最喜欢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当时年幼,连字的意义都不能完全理解,更谈不上领略诗中深意我喜欢他,只因为他的音乐铿锵,念起来非常好听”。iii这种对诗歌的兴趣和喜爱许推动了他日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写作。

这一类艺术歌曲的歌词多采用古代诗人、词人的作品。如他就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非花》、宋代词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王灼的《点绛唇?赋登楼》谱写过曲子。以《花非花》为例,全曲采用D宫五声调式。在旋律发展上黄自借鉴民歌的创作方式,以古曲“清平调”为基础保留住了主要骨干音位置,并用西方的模进手法进行创作。在和声的运用上,减少功能性,低音声部持续重复旋律进行。这样一来,整首作品不仅继承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对原有的创作技法进行有效的实践。

因此,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演唱对于歌唱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演唱时,歌唱者不仅需要有较好的美声唱法技巧,而且需要在掌握好中国语言、语音的特色基础上,借鉴民族歌唱中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力求声音的圆润甜美、字正腔圆、气息沉稳、丰满明亮;要求具有共鸣的、抒情的音质,圆润连贯、起音柔和、准确、轻巧,并且富于音量、力度变化。因此,在演唱技巧上需要将传统美声唱法和传统民族唱法有机结合起来。

在诠释一首声乐作品时,如果能有完美的技术支撑,我们也只能说这是技巧的完美演绎,演唱者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工匠”。这样的表演是不能上升到“艺术”的级别的。声乐的表演不仅仅是技术技巧行为,它的生命在于要传达声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

鉴于声乐表演这一特殊的性质,我们必须要正确把握音乐作品之外的相关信息。如《思乡曲》,表演者最主要是把握它的主题定位,歌词描写的是一位少女对远方情郎的思念,表达少女的孤独和寂寞,上阙是对环境的描写,下阙诉说的少女内心活动,演唱时就要对上下阙分别处理。再如黄自先生所写的“现实性艺术歌曲”,表演者不仅要把握歌词的主题定位,还要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是环境定位: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一个状态,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遭受到日寇铁蹄的践踏;情感定位:黄自作为一个爱国人士,坚定的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他用他的音乐在告诉人们他的决心,也用音乐在鼓舞着人们加入这场战斗。

作为一名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笔者深知表演是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表演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进行交流的纽带。严格来说,当作曲家把生动的乐思以乐谱形式记录下时,就已经抽掉了它的灵魂所剩下的则是一个乐音符号系列。音乐表演要把乐谱变成活的音乐,使之重获生命。杰出的二度创作能使作品中的精华体现得更明显甚至超过作曲家的预想,反之,则会违背作曲者的创作意图,甚至给音乐的欣赏者以精神上的折磨。在此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表演――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在对黄自的艺术歌曲二度创作时,不仅需要一个正确、美好的声音,而且要掌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之外的相关信息。要结合当时社会各方面的诸多因素,如果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体裁特点等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准确的把握与充分体会,即使有再高超的演唱技法,也只是音符的机械重复,无本之木、如无源之水,毫无生机可言!

黄自的艺术歌曲无论从音乐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对黄自艺术歌曲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其十分注重创作技巧上的洗炼、追求艺术气质的深邃。所以在演唱黄自艺术歌曲时首先要提高演唱技巧,其次,而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艺术修养的培养。只有表演者具有深刻的思乡、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当我们站在黄自的思想高度时,才能完美的诠释他的作品。

注释:

i全丽.中西方音乐的完美融合―浅谈黄自的《玫瑰三愿》[J].音乐生活,20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