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感恩的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感恩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感恩的文章

有关感恩的文章范文1

[关键词]小学作文;思路拓展;策略

作文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只有让学生的独特思维激情奔涌,作文教学才算是完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独特思维呢?

一、拓宽思路,让文章充满别样的韵味

常言道:“题如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比如以“感恩”为主题拟定题目。有的孩子题目新颖便能夺人眼球,材料典型定能出“奇”制胜。同时,在选材方面,孩子们能拓宽思路,从“感恩”这个大主题中组织有关材料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其中有感恩父母的,有感恩祖国的,有感恩老师、同学的,有感恩医生的,有感恩为学校捐资建校好心人的,有感恩创造辉煌历史勇敢的中国人民的……多角度选材,使习作内容百花齐放,各显特色。

二、书写真情,让文章充满动人的魅力

新课标规定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真情”。的确,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只有书写真情,才能激人心动、动情感人。

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积累是写作泉源,生活充实才能抒发出真正深厚的情思来。所以,我们的作文课应向生活打开,让美好生活本身去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孩子们,也应该用一双敏锐的眼睛走进生活。春暖花开,用那河畔的金柳、颤动的银鳞、轻柔的流水声,来冲撞他们灵感的诗行。课间十分钟的喧闹,你追我赶的竞赛,天真幼稚的争论,师生挚友的别离,学生都能打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时空。这样,他们在生活中捕捉美的瞬间,写出的文章不是生病的,矫揉造作,而是处处洋溢着流光溢彩的思想浪花。

三、细致入微地刻画细节、突出主题,动情感人

细节描写在作文中十分重要,如果说细节是明艳的花朵,那整篇文章就是生机盎然的花园,如果说细节是海的浪花,那整篇文章就是那蔚蓝奔腾的大海。作为我们教师,一定要引领孩子用细节之花点缀文章之园,用细节之浪激荡文章之海,让孩子们笔下涌动真情的习作充满生命的魅力。比如作者以“感恩”为话题,让学生们进行写作练习。

实事求是地讲,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看起来容易,但真正动起笔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在翻阅孩子们的习作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

1、审题不清,拟定的题目与主题联系不紧,如《文明礼节从小做起》、《让座》、《家乡的变化》、《做个文明礼貌的好孩子》等。针对“感恩”这个话题,拟题时必须明确什么是“感恩”,清楚“感恩”的原因,确定“感恩”对象,感恩什么,怎样感恩,然后从小处着手,揭示“感恩”话题。可以根据感恩的对象拟题如《感恩××》,可以根据“感恩”这一中心词补充拟题,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的中心凝炼语言拟题。

2、“感恩”这一主题表现得不够鲜明,比如《感恩母亲》的文中,一位小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渲染了“爱”这一主题,一句“感恩”的话语也未体现。还有一位同学在《家乡的变化》一文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家乡的生活水平及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变化,却没有从“感恩”这个角度去写,这就偏离了“感恩”这一主题。

一位三年级的学生在《感恩其实很简单》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那如冰山下的温泉一样的父爱。在体会了这种父爱之后,他懂得了知恩图报,学会了感恩。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知恩图报,学会感恩,冬天就不会再寒冷,黑夜就不会再漫长;懂得了父爱的心便是一种感恩,让自己过得好,让父母过得好,便是一种报恩。我尽所能给父母留下最难忘的美好时光,让他们开心,让他们骄傲,感恩其实很简单。为父母捶捶背、洗洗碗、给他们唱一首歌、一句话、一个心思、一个眼神、一个好习惯,对父母感恩吧!感恩其实很简单。因为有“爱”才会感恩,“爱”与“感恩”融为一体,我们的感恩文章才会主题鲜明,扣人心弦。

3、选材构思行文方面,有些孩子不能大胆突破常规思维,人云亦云。如《感恩老师》写老师带病坚持上课,批改作业到深夜;《感恩母亲》写妈妈下雨天为我送伞、送我去医院看病。这样的素材大众化,不能引人入胜,选材要真实、要新颖。比如:一位三年级小学生在《写给老师一封感恩的信》中,(描述了一年级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他去讲台认字,可是字写得高,他够不着,这时老师就用那双温暖的双手抱起他认字的真实例子)其中有这样的描写: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您让我们举手的同学上讲台认字,可是字写得高,我够不着,这时,您就用那双温暖的双手抱起我,老师,您知道吗?当时,我心里有多高兴吗?老师,您当时真像我妈妈,谢谢您,老师!事例虽小,但却真实感人。

有关感恩的文章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庞杂,而在这庞杂的内容中有不少题材和感恩有关,而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愈发证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深入挖掘教材之中的深层次内容,将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突出出来,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育中感恩教育的发展。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一、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而其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也比较多,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并且加以适当的处理和应用有利于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当前小学感恩教育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应该主动承担起德育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的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挖掘语文课文中和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然后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将这些内容加入其中。这样一来对小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要求我们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给予积极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注意重视素质教育。

(一)引导学生感恩自然

大自然是生命的母亲,我们来自于自然,我们生存下去所需要的所有元素也同样来自于自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感恩自然。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和空气,还给我们美丽的风景。而且小学语文课本之中相关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恩自然。

(二)引导学生感恩双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往往会忽略引导孩子感谢自己。所以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之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恩双亲,让学生对父母心存感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歌颂母爱、歌颂父爱的文章并不在少数,因此选择合适的内容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感谢祖国

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伟大母亲,而我们是伟大母亲的儿女。只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才能够对所有人民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壮美山河,让学生看到我们祖国取得的伟大成绩,让学生对伟大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样有助于增强祖国的凝聚力,让学生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依感。

二、正确的运用教学资源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

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对教育资源的利用。笔者认为引导学生感恩首先要引导学生爱护自己的生命。生命是所有事情有意义的前提。近些年来不少地方都发生了学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的事件,这说明感恩教育存在有很大的问题。父母辛苦地将孩子养大,而孩子却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对父母的打击是巨大的。而感恩最重要的对象就是父母,只有对得起父母才能够说自己开始懂得感恩。其次,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担当,在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感恩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到宽容大度。有时候一些人、一些事可能会对我们的情绪造成影响,但是正确的对待方式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应该宽容和大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消极的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促进感恩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恩。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感恩的对象。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如若遇到写景的文章,就会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对我们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对大自然产生感恩的心理,感谢大自然对自己的馈赠。而如果文章内容是写人的,那么,笔者会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人物的遭遇和命运,想象如果是自己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应该怎么做,而这么做又会有怎样的后果,这样同样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其次,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到一些必要的情感,这些情感的体验是帮助学生学会感恩的必要环节。只有充实地体验到这些情感,学生才能够对感恩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样一来感恩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最后,感恩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比如说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对课本内容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理解,这样一来有助于促进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感恩教育的内容,只要处理得当,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对感恩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此给予积极的重视,并且真正地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韩慧鹏.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08(6).

有关感恩的文章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感恩励志;课堂教学

教师要在设计课程中引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共同处于相同的环境,全面沉浸在自己设定的情景之中去感悟感恩,理解感恩产生共情,放大课堂中的情感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感恩的情怀。

一、感恩励志教育要注重小学生身心特点

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是一天两天出来的,想要感恩教育有良好的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纪学生的发展特点、身心健康程度,多角度展开感恩励志教育。

(一)开展感恩励志教育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小学有六个年级,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牢牢掌握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语文授课中,明白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模式、认知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感恩励志教育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一个语文教师教的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此时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家庭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姊妹之间的亲情励志教育;在面对三、四年级的中年级学生时,可以利用书本内容对学生集体意识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时,教师可以灵活根据书本知识和时事热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的初步感恩励志教育。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方面的感恩励志教育,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是很有必要的。

(二)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要适应小学各个年级的个性心理需求小学六年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发生变化,心理需求也是呈一种上升趋势的。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受到家庭、社会环境多方面因素影响,他们的情感、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应该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阶段相适应、相吻合。单方面的感恩励志教育的输出不仅得不到学生的好感和学习,反而会引起学生的不适与反感。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授课时,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是直接点出学生对家庭应该时常怀感恩之情,教导他们如何在家里去表现自己对父母等亲人的感激;在面对中高年级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或者课外文章的阅读,启发学生去寻找文中暗藏的感恩之情,而不是一味地单方面灌输。这样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需求阶段去进行感恩励志教育,效果将会强很多。

(三)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要贴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体力水平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身体都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虽然只有几年的差距,但是学生体现出来的体力水平是大不一样的。语文教师在走出课堂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时候,要符合学生的体力发展水平,不能冒进。如在对于低年级采取身体力行的教育时,可以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如打扫卫生、捡拾垃圾、为家人端茶倒水、为父母洗脚等做起。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时,教师可以多多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出家庭,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比如进入社区中参与社区卫生劳动、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具有一定社会性的活动,助力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

二、感恩励志教育要注重学生认知、感情与行为同步发展

感恩励志教育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效果,不仅要从学生的认识方面下手,也要注意学生在情感行为方面的发展,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行为的综合协调发展。

(一)故事感化促进学生感恩认识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都是以形象的方式为主,这和他们的身心特点还有大脑的发展状态相适应。小学生普遍都比较喜欢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这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利用故事感化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促进学生对感恩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传统的,带有感恩励志性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感恩的认识、认知。例如,在讲到论语有关孝顺的语录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引用传统的二十四孝中的小故事或者童话故事去进行有关孝顺的感恩励志教育,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感恩教育的课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心理感受,在故事中引导学生体会背后的哲理,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明白故事中的道理,体验人生的哲学,而不是呆板地、机械式地讲大道理。这样的课堂效果远远比直接说的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使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学生的心中。在针对不同年级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以层层递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心理能力重点展开。在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时,教师可以不再主动讲故事,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去讲解故事,让他们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去感受感恩,或者教师开展一些有关感恩故事的小比赛、小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更加深刻地把握感恩,促进学生对感恩励志教育的学习。

(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感恩情怀提升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认知上的教育,他也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的成效是通过教师的情感输出为主。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中更应该注重情感的传递、情感的投入,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去丰富他们的感知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自觉地融入课堂。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文有关亲情的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味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如父母每天早上给他煮的早饭,还有每天给他洗衣服,由细节引导学生理解背后的感动和关怀,让学生对父母的不容易产生理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这份细腻的关怀,促进学生增加对感恩这种情感的理解能力。又或者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具有感恩意义的集体活动,比如清明节去扫墓。在扫墓的过程中,采用心灵情感的策略对扫墓这种行为背后的意义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先烈的付出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感人。感恩教育活动中情感的层层递进,才能使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达到预想的效果,切勿急于求成使效果大打折扣。真实有效的情感体验,也需要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的支持驱动才会使感恩励志教育更加有效地落实。教师在举行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本身兴趣的选择和偏好,激发他们对感恩教育的向往,激发学生和感恩励志教育之间的火花,开启学生感恩的心灵之窗,大力引导学生在周边的平凡事情中去体验感恩,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去领悟感恩,鼓励学生对所进行的感恩活动展开分享,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相互交流,激发他们心灵中的感恩情怀,放大他们对生活中感恩的发现。教师在上课时也应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大力引入感恩励志教育内容,这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书本内容以及背后的哲理问题,还要求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有一个良好的设计,对教师本身的要求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好的课程设计,离不开教师在课下的精心研究和对学生状态的整体把握。这也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将学生作为上课的主体,而不是自己作为主体,不能将自身摆在一个我讲你听的传统教育状态。只有将学生摆在感恩励志教育的中心,才能让学生的感恩思想、感恩行为有质的提高。

(三)实践锻炼促进学生感恩行为发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进行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的,而要通过具体的落实实践,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积极践行,在实践中去感恩,激发学生的自主感恩、感谢能力。感恩励志教育的实践有很多种形式,具体可以归纳到以下几种方式。

1.让学生为自己的感恩对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单元的总结时,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或者课外活动。如在学习到有关感恩教育单元的总结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份带有感恩之情的小礼物,送给自己周围想要感谢的人,鼓励他们对感谢方式进行积极创新,如可以送给想感谢的人一张小卡片,上面写满感谢的话;或者是给想要感谢的对象进行歌曲的演唱;也或者是对想要感谢的对象表演故事等。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去给感恩对象表示感恩。

2.鼓励学生将自己身边周围的感恩事迹讲述出来。生活中总是不缺乏一些感恩的事情,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其记录下来,以周记或者作文的方式,写在本子上,然后再在班上交流讨论演讲。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也能够通过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二次回忆起发生在周围的感恩事件,加强对感恩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分享自己的感恩,也能收获更多份的感恩。利用学生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可以使感恩励志教育的效果更加深刻。

3.创设利用各种感恩情景,引导学生去锻炼,去实践。感恩教育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亲身经历的一些特定环境下的实践能够有效促进感恩教育的实施。语文教师在进行感恩励志教育的时候,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介绍“保护鸡蛋”的活动,让学生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带上一颗生鸡蛋,并保护鸡蛋到下午放学时不能被损坏。通过这个小活动,让学生去感受保护这颗鸡蛋的不容易,并且通过保护鸡蛋这个活动,去理解父母在培养他们时的用心和辛苦。感恩励志教育不仅只是书面上的一种教育形式,而是有效的、切实落实下去的真正的感恩励志教育实践活动。

有关感恩的文章范文4

【关键词】感恩教育 调查 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08-02

21世纪初期,感恩教育的话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最早的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中国感恩教育的起因源于在校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如2004年“南京大学心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公开信”、学生不会说“谢谢”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等。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对现代在校学生感恩问题的重新思考,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多维、复杂的思维并存于学生头脑,学校更应重视感恩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现代在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似乎已经成为社会达成的共识,此后研究感恩教育的文献迅速增长,直至今日,其研究的热度也是有增无减。本研究试图对2002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文献做出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感恩教育近十二年来的研究状况做出概况和总结,并为未来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施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本研究所采用的文献全部来自中国知网(CNKI)2002~2013年所收录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硕博论文库,以“感恩教育”为检索词在“篇名”检索项中进行“模糊”匹配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888篇,其中硕士论文78篇,博士论文0篇。本文的分析正是基于对上述检索文献的分析。

一 感恩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1.各年限文献量变化趋势

经过统计分析,各年限感恩教育的公开数量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2年之前没有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公开发表文献,2002~2013年,各年发表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02~2004年公开发表的文献数量很少,不超过5篇;2004~2007年是增幅最大的时间段,平均每年的增幅在381%左右;2008年较之2007年公开发表数量有所下降,然而,2008~2010年其数量又表现为新一轮的增长,其每年的平均增长率在57%左右,其中2010年达到了单年发表文献量的最大值,为322篇;2010~2013年,每年的文献数量基本持平,平均在300篇左右。概括而言,从2002~2013年,各年发表文献数量的变化情况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04年的起步阶段,此阶段论文数量较少;第二阶段为2004~2010年的交替增长期,此阶段的数量以2008年为中界点,表现为两次交替持续增长,其增幅也是惊人的;第三阶段为2010~2013年的稳定发展阶段,此阶段各年发表的文献数量虽然稍有下降趋势,但其波动不大,每年控制在300篇左右。

2.作者及其研究成果的类型

通过对所有文献作者的统计分析及其文献的类型进行分

析,得出以下结论,见下表。

如表所示,从研究者的职业来看,研究者包括高校师生、中小学教师、社会记者以及其他社会职业,其涵盖的社会成员较为广泛,研究的问题涵盖感恩教育的各个方面,感恩教育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高校师生人数为1264人,占所有研究者比重的48%,是研究者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其中硕士生人数78人,占高校研究者比重的6%。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研究人数为621人,所占研究者总比重的24%,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大多是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在校中小学生感恩缺失的状况。社会报刊从感恩教育伊始就对其关注有加,在可供考证的报纸当中,其作者有508位,占研究者总体比重的19%,他们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对即将作为社会人的在读学生的感恩缺失进行曝光,以社会记者的身份见证中国感恩教育的现状。其他人员的人数为227人,占总体比重的9%,这些人既有社会中的医生、政府人员等,也有文献资料无法考证的其他身份的群体。

从文献所从属的类型来看,在所有的公开发表文献中省部级基金项目支持的占到了17篇,其中15篇为2010年之后发表的,表明了近年来,中国对于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日益深化,感恩教育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正在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重视。

对感恩教育所有文献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见图2),其结果表明,通过实证(调查或实践)的方法进行的研究文献有102篇,占文献总量的5%;通过分析案例展开的研究文献有66篇,占文献总量的3%;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展开的研究文献有22篇,占文献总数的1%;用文献综述的形式开展的研究文献有78篇,占文献总数的4%;通过报纸报道的研究文献有128篇,占文献总数的7%;着重于从推理的角度进行的理论研究文献有1514篇,占文献总数的80%。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看,中国现行的对感恩教育的研究方法倾向于理论研究,缺乏与国外感恩教育研究状况的比较研究,也缺乏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难以为中国感恩教育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二 感恩教育研究建议

1.变研究的数量为研究的质量

从十二年内有1888篇的研究文献,从感恩教育文献数量上看是惊人的,但经过深入研究便会发现,现有的研究多数还处于表层的分析状态,并未就感恩教育的更深层次的领域进行拓展延伸。其研究内容的肤浅,导致有价值的文献数量不多,且很多文章研究的领域存在重复现象,文章也仅仅是字词的堆叠,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鉴于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要将感恩教育的研究向纵深方向拓展,同时拓宽研究的视角,从多个维度深层次挖掘感恩教育的实质。(2)要对众多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整合,使零散的文献得以系统化,以便对感恩教育的研究情况形成系统的认识,以避免后续研究的片面性、盲目性。

2.在方法上,应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感恩教育从实证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还是非常少的,相关文献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多数文献是根据研究者搜集的资料,或者是一些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做出的主观推导或者判断。其实,这也是中国科学研究发展的通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学科中心和问题中心。学科中心不太注重教育实践发展的实际,主要从逻辑起点出发提出问题,层层展开,推理、演绎得出结论,有独特的话语体系,讲求结论、观点的自洽性;问题中心研究范式一般遵循:问题发现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的研究方法,形成教育理论。因而研究总是不可避免地推导出感恩教育的应然面貌,而不是中国感恩教育的实然状况。因而,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也就难以起到指导感恩教育实践的效果,而就感恩教育的本身而言,它是重实践和操作的,只有在真正的投入、亲身的体验之后,才能体味到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感恩教育的应有之义。所以,在以后的感恩教育研究中,应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加强感恩教育的实证性研究,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的感恩教育。

3.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

从感恩教育的起因来看,它是一种社会活动,而社会活动往往具有复杂性。因而感恩教育的形式也绝非仅仅通过教化和思想的灌输,应跳出教育的圈子,用综合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因而从研究思维的转向来看,后现代给我提供了看问题的全新的视角,感恩教育并不是“感恩”与“学生”的二元结构对立,任何事物没有一以贯之的逻辑基点,对于一个不确定的、复杂的世界,应当允许多种不同解释的同时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多元的普遍主义,才有可能把握我们的现在和过去一直生活于其间的丰富的社会现实。任何科学研究如果不弘扬多元纷争与发散式思维方式,都难以实现其使命。反观中国的感恩教育,若要真正办好,除了从教育视角研究感恩教育之外,还应该就感恩教育的其他视角寻求更多支持,然而,从已有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后者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全方位、立体式、多领域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将为后续的研究拓宽思路,也有利于感恩教育实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峰.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1

有关感恩的文章范文5

在目前这个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所以,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让思想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进一步实施感恩教育。下面就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备课,备“感恩”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以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感恩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备课就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即备学生、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性。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教育有意注意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多媒体,引用影视插曲等方式,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一些感恩节目,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感恩”的内涵,训练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并对身边的人事物常怀感恩之心。

二、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1.父母之恩。

写不完的是关于亲情的深厚,说不清的是关于亲情的期待,道不尽的是关于亲情的感慨。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无法回报,父母就像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在我们遭受暴风雨的时候,让我们安全地停泊。父母也像永动的马达,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他们都会给我们提供不竭的动力。小学教科书中多角度地表达了父母之恩,例如《落花生》中教我们如何为人之父,一个父亲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同时,让学生感受父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2.自然之恩。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吸引着无数文人为之倾诉衷肠,那是因为大自然都给人一种美德享受。日月经无,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让我们陶醉,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感谢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例如《黄河颂》以其雄壮之词让我们心潮澎湃,通过想象深入意境,激起我们热爱自然的万丈豪情。

3.祖国之恩。

我们受恩于父母,我们受恩于环境,我们受恩于祖国。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现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颐和园》歌颂了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人深知如何做一名祖国的优秀儿女。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顿时在脑海中鲜活起来。

三、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感恩

适宜感恩教育的文章大多文质优美,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师在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的高大;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博大的爱,激发人类要敬畏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感受父母浓浓的爱意,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学生的感恩行为。

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有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只有感觉到别人对自己欣赏时一个人才会更加自信。在反复的锻炼中让学生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白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有关感恩的文章范文6

我在职业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已经20多年了,越来越感觉自己变得有劲儿使不出来了,慨叹学生真是一茬赶不上一茬了!学校就业班学生(不包括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男生居多,女生人数还没达到过两位数。有女生的班级授课还能正常进行,全是男生的班级,有时授课都无法进行。他们有的闲聊甚欢,声音都盖过老师讲课的声音了;有的是“觉”皇、“觉”主,就是个睡,根本意识不到是在课堂上。睡着的也好,清醒的也好,大都没带课本,他们不是没有,就是不想带;上课时带笔的更是凤毛麟角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样子哪像是来学习的啊!

我认为学生这种厌学的状况应该是一种通病,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我们职高学校的学生尤甚。造成学生这种状况主客观两方面原因都有。客观方面原因之一正如网络上流传很广的宁波一中学校长的开学致辞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去其贴吧,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也。”这位校长总结得太精辟了。学生沉溺于电子产品,热衷于网络聊天和网游,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了学生课余时生龙活虎,上课时垂头丧气的不正常情况。让学生彻底告别电子产品又不太可能,只能靠家长和学校来监督和正确引导了。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带手机,可有的学生还是以身试法,屡禁不止。主观方面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就业班的学生很多连初中都没毕业,早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只想能学一技在手,好凭此糊口。鉴于学生的这种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有的放矢,尽最大努力扭转这种局面。

我感觉厌学的学生都有这样的心理,就是书本知识都是枯燥的,不感兴趣。其实不是这样的,兴趣在于培养,只要喜欢上学习就会乐在其中。教材的编者是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安排学习内容的。拿我们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语文》来说吧,这套书分基础版和职业版两册,基础版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方面的教育,职业版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语文这一学科不是可学可不学的,是必须得学,还得学好。汉语是母语,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关系到我们人品、修养的塑造;是交际的工具,沟通是否顺畅还关乎到事业的成败。

举个例子来说吧。基础版教材第一单元第四课是肖复兴的《学会感恩》。文章用亲切的语言提醒“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并列举事例说明了应该如何感恩。文中写道:“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觉得他们人老话多,树老根多,嫌烦呢。而我们自己呢,哪怕是同学或是情人的生日,都不会错过他们的party,偏偏记不清父母的生日,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作家分析得真是中肯!作家告诉我们:“感恩一定不要仅发于心而止于口,对你需要感谢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说出来,把感恩之情表达出来。”文章不仅让我们明白了感恩的道理,更指导了我们的行动。

教材不仅教给我们怎样为人处事,还教育我们应具有的职业精神、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职业版教材第二单元第八课是美国作家迈克・戈尔曼的《关于》。这篇读后感为我们介绍了在美西战争中罗文中尉把信送给加西亚将军的传奇故事,并探寻了故事中所蕴含的企业成功和个人发展双赢的真谛――忠诚、卓越的信念,责任与奉献的精神。我面对的这些孩子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学了这篇文章都应该认真思索一下这个现实的问题:“我是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吗?”如果谁能像罗文一样忠诚敬业、尽职尽责、自动自发,那么任何一个老板都会视你为企业的栋梁,自然你也会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习这件事应该是“我要学”才能学好,“要我学”是学不好的。就业班的学生不升学,没有压力,学习也没有动力。为了让学生们能有效利用每个四十五分钟,能有所得,我给学生们印发了《意林》杂志上刊载的文章,我设计了两个系列,一个是“读史学做人”,一个是“走近动物”。“读史学做人”系列的文章有《留一点才有活路》、《范仲淹够狠》、《不输人,便输命》、《仕途之道,习惯开路》等。这些文字有个共同特点,文中先是讲一个或多个历史人物或事件,文后用一段或锥挝淖掷唇沂救宋锞历或事件所蕴含的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学生不喜欢听家长和老师讲大道理,但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啊!“读通历史,就能学到做人的道理和技巧;学会做人,才能成就自己的美德和事业。”“走近动物”系列的文章有《紫貂的悲剧》、《狂傲的旋子鱼》、《狗王周骐圣》、《凯撒之死》等,读了有关动物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地球是个大家庭,大多数的生物、动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动物们尽管不会言语,却有着同样的思维、灵性和良心,我们能从动物们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