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1

【关键词】多媒体 激发兴趣 优化方法 提高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是现行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必备的教学工具。在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的手段,使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知和理解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解决难点;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着深远意义。下面结合我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1.运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获得成功的一种推动力。多媒体有声有色,图文并茂,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视听觉感受,使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资源,巧妙设计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就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教学《观潮》一课,将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观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我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吸引学生去读课文,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会“横贯江面”“水墙”“隆隆的雷声”等从字面上难以理解的词语;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很快地感受到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观之美。多媒体资源让课文内容变得容易理解,这样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适合自己有效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学习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构建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理解,促进道德内化。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由于圆明园的遗迹遭破坏严重,很难再见原始的圆明园,见证它真正的辉煌。我们老师更不可能带学生到北京参观圆明园遗址,单凭学生看书中的插图,根本不可能对圆明园有清晰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让学生观看有关圆明园现在的遗址及英法联军的片段。当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他们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这时我让学观察画面谈感受,此时,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发言非常积极,纷纷谈了自己对课文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不但能充分想象到当时清朝的无能,还提高了对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认识,拓展了视野,还优化了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能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于教学重、难点,如果我们老师只停留在口头讲解上,不借助多媒体手,对于抽象思维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理解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如果通过远程教学资源将学生置于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来理解,学生就容易获取直观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取决于教师情感的影响和传递。我们老师应该通过引人入胜的导入或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我在教《地震中的与子》时,我首先选择播放一段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些镜头,再真情讲述了汶川大地震中一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或失去儿子的父母的一些细节导入课文。一幕幕失去亲人伤心痛哭的镜头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这时,我看到学生也都若有所思,有的竟抹起了眼泪。就这样,怀着激动、尊敬的心情共同朗读文中作者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特写。学生的情感也升腾起来,在分析文本后,我设计了链接生活环节,展示自我情怀:给父亲说一句心里话。学生的情感闸门打开,让我也不禁流下感动的泪水。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圆明园的辉煌景观”是一个难点。这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学生无法通过字面理解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词语,这时,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图片,让学生欣赏,学生欣赏后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此时,我让学生说说脑中的圆明园的样子,他们都说得美轮美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课中“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在教学中我又利用课件播放《圆明园的毁灭》图片,学生看着英法联军那抢掠东西、任意破坏的情景,看着那圆明园被烧的情景,学生对侵略的仇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4.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2

一、课件制作精心,紧扣文本主题,那精彩的画面传达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的活泼,有的优美,有的惨烈,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听陈薇老师的《巨人的花园》时,开首的几张唯美至极的四季图画一下子就把我们拉进了课文中描述的魅力花园中;在听陈清华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最后出示的有关灾难来临时,父亲如何救护子女的惨烈场景,再加上老师深情款款的解说,让在场的每一位无不潸然泪下!在听刘健老师的《鲸》时,几张有关青岛极地海洋馆的海洋生物的图片那么直观那么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孩子们对即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了的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教师的语言极具感染力,有时让人捧腹大笑,有时让人潸然泪下。比如张文静老师的《伯牙绝弦》一课,张老师的语言如涓涓流水娓娓道来,整堂课都使人沉浸在她所渲染的浓浓气氛当中,让人留恋,让人回味!在出示伯牙来到故地不见知音时的短歌一首, 老师至情至深的朗读再加上凄美的音乐,仿佛我们也来到了这片天地,让人不免心怀感伤,悲从心来。再比如全自珍老师的《桂花雨》,整节课有浓浓的花香,有迷人的美景,有优美的诗歌,,有醉人的音乐,有生动形象的煽情语言,还有浓浓的思乡情,如诗如画,绘声绘色,时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爱的熏陶。

三、游戏的穿插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给课堂增添了很多活力,同时也放松了孩子们疲惫紧张的神经。这在一年级的课堂中表现极为突出。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3

【关 键 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科技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运用多媒体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它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巧用多媒体,活用新教材,把这两者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既丰富了语文教学,又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以我的几个教学实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有色彩、形象、声音的情境中融入文本。学生因感官的兴奋,感知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但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其主动性。

1. 画面创设情境。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将从网上下载的“5・12”四川大地震中家毁人亡的悲惨画面资料,伴随着忧伤的音乐,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最后,把画面定格在汶川一所教学楼倒塌,到处残垣断壁的场面。学生置身其中,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有的学生眼圈红红的,有的黯然神伤,有的学生在看到惨不忍睹的画面时叫出了声,有的已经泪眼蒙胧……这些画面的创设,让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促动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同身受,很快地投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中,领略到文中的父亲看到儿子所在的教学楼变成废墟,而自己的儿子就在这废墟之中的撕心裂肺的绝望……真实的情境再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 音乐创设情境。如教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积累运用八:听音乐想象童话故事。我制作了教学课件(音乐片段),在课堂上我先播放《森林音乐会》动物鸣叫的片段,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我说:“老师听说森林要举行一场音乐会,你们听听到底谁参加了呀?”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叫声进行猜想、交流,接着我播放了音乐片段①,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想象,引出故事开头。又播放音乐片段②(紧张的音乐),我说:“就在这时候,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继续用心听”。再播放音乐片段②(紧张的音乐),说:“多么急促、铿锵的音乐,发生什么事情啦?”学生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情感也随着或高兴或紧张,通过老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畅游在想象的天空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二、巧用多媒体,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课文的段落是有限的,文本中有很多内容是可以补充和拓展,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思维训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等等,这时,多媒体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了。

如教学《彩色的非洲》一课,我抓住“彩色”入手,在课前3分钟让学生通过课件浏览了非洲风情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了解到原来认为只有黑人的非洲却是如此的色彩斑斓、多姿多彩!

在浏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非洲的不同风情有说有笑,知道他们感兴趣了,我趁热打铁,利用课件补充介绍了非洲这块土地。不仅如此,我还在课件中对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彩色的动物世界、(下转33页)(上接31页)彩色的自然景观、彩色的日常生活和彩色的艺术这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补充,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领略了非洲的色彩斑斓和多姿多彩。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在学生高涨的兴趣之下,课堂教学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丰富习作训练素材

多媒体呈现的丰富的习作训练素材,使原本抽象、乏味,学生敬而远之的习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在习作训练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色、声的作用,在视觉、听觉的强烈刺激下,学生很快进入了写作的最佳状态,使学生能够释放心灵、张扬个性。

如指导写作《四季》,看到题目时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说:“四季有什么好写的,不就是春夏秋冬吗?”这时,我利用了多媒体播放了优美的音乐,画面展现了一年四季的美景,这一幅幅画面,把学生带进了多彩的四季,学生的啧啧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神采飞扬的谈论:“四季真是太美了,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独特的景色!”“我喜欢春天,百花盛开、鸟叫虫鸣。”“我更喜欢丰收的秋天,因为充满了欢声笑语。”……不管是画面中看得到的,还是看不到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都说得不亦说乎。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巧妙使用,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写作的亢奋状态,写出颇具特色的文章来。

四、巧用多媒体,辅助学生复习

有教育心理学家做出的研究,只凭声音的刺激获取知识,能够记忆的内容很少;只凭图像的刺激获取知识,能够记忆的内容较多;而声音、图像同时运用,能够记忆的内容就会很高。如复习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边复习边用课件展示提纲(应用不同的出现方式),归纳复习了本单元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描写方法,学生记忆深刻。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静态的课本和板书,难免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昏昏欲睡,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可以推展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飞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 郑成军.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浅析[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6).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4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与感悟,给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时间和机会,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探索与尝试,以飨读者:

1.巧设情境,激起发散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巧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语文课堂上,我有时用讲故事的形式,有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示实物或图片,有时用鼓励的目光、赞许的语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他们的发散思维。例如我在教《院子里的悄悄话》一文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树冠与年轮具有指示方向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投影配上音乐的办法成功地解决了难题,在太阳的普照下,树在一天天地成长,树干也一天天地加粗,一年又一年,南面朝阳的树冠长得茂盛,树冠就大,所以树冠大的一面就是南面。打出的课件上看出横切面图,南面朝阳的年轮比北面的长得宽,这样一年又一年,南面的年轮间距显得稀疏,而北面的年轮就显得稠密,这样,学生很清楚地明白了年轮指示方向的道理。直观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巧妙设疑,开放学生大脑,激活发散思维。有人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散思维要从问题入手。我在教学中,针对教材,适时提出一些有争议、答案多元化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去寻找多种答案,大胆实践,不拘一格,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然后,我再启发学生分析比较,从众多答案中筛选出最佳的方法。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想一想,你想对文中的父亲说些什么?教学《母亲的账单》时,我先不让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而是让学生思考最后的结局会怎样?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让他们的思绪自由飞翔,这样,使学生大脑变得开阔,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拓展想象空间,激励发散思维。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丰富的想象能诱发创新意向,激励发散思维,驱动思绪的自由驰骋。同时,小学生正处于幻想的年龄,因此,我根据语文特点设计想象的方式、拓展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实践,但又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而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猜想,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

⑴指导看图,发挥想象。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想象,描绘意境,有的说桂林的山像一匹奔驰的骏马,有的说桂林的山像一只爬行的海龟……他们把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其中的含义,发展想象力。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朗读、体会送别时的感人场面,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而对其进行人文教育。

⑶根据故事情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激励发散思维。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清明节到了,面对母亲的遗像,你会说些什么?学生们结合课文,放飞想象,畅所欲言,同时我适时点拨,使学生懂得母爱的伟大,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文中的母亲没有病逝,文中的"我"应该怎样做?学生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回报母爱。这样,学生不仅受到德育教育,而且在想象中激励了发散思维。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5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一直以来,教材即知识的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只有转变教材观,教材方能发挥特有的功能,才能使教师在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都可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的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几次大地震的场面,以场面的悲壮,让学生体会平凡之中情感的伟大。这样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地内心体验,把教师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要,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教师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质疑

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型材料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的成果。

1、 为学生预留质疑的时间。

在教学中,我总是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在课文结束时留出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中随时提出自己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给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2、给学生示范质疑。

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也随之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有意识的为学生质疑做好范例,保证提问效果,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但是问题并不是随处而设,应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点、模糊点、点、疑难点、情感点等有利于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点适时而问。如在教学《穷人》一课如果在初始阶段就问:“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学生的回答往往会停留在表面,不过把这个问题放在课文即将结束时,答案就会覆盖全文,不仅停留在家的布置,更会从人的品质和情感方面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三)展开想象,使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往往会对文字的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

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结尾时,可以适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当列车开动时,站台上会是什么情境?大家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圆其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维。

(四)角色转换,使学生创造性地体验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6

 

在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策略,并针对学生的年龄段选择适合学生的训练方法,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使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让学生真正有效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构建以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不但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方法。

 

一、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重中之重,是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根本。只有真正完成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并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年段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够逐步实现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如,在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蓝裙的故事》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求学会9个一类生字,读准二类生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教师就要针对一类字的生字结构指导学生识字方法,教会学生“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等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并不断运用识字的方法以达到掌握识字方法的目的。而在写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每一个字的写法,还要讲解生字怎样书写才会更美观。而到了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识字写字已经不是上课的重点讲授内容,教师就要教会学生自主识字,通过在低年级以及中年级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以及写字方法进行自主识字。

 

二、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基础知识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欠佳,而有些课文文本如果单凭教师的口授是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形象可感的音频、视频以及图片的辅助下更好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在长春版语文《西湖的绿》的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知道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当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了解基础知识要求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的绿的图片,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到课文内容。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以及组词,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学生喜欢的词,让学生说一句话,提升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

 

三、采用小组合作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提升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这就使学生在教学中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如在比喻句的训练中,教师如果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都是相同的,那么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而小组合作学习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学习小组中获得交流,能够获得共同提升。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中,教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授语言、动作以及外貌描写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这样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探索,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

 

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在高年级语文日积月累的考核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考核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继续由教师组织进行全班性考核,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快速提升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才是有效教学。教师要针对不同学年段学生的不同情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本学年度段的教育教学策略。教师要营造语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以及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充分发挥学生在小组中的讨论优势,让学生不断学会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