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建筑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建筑规划

工业建筑规划范文1

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用地面积44784.81m2,总建筑面积80592.05m2,建筑层数为4~5层,建筑层高为3.6~7.9m,建筑类别为二类多层建筑,建筑防火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采用大跨度、大空间的钢结构模式。项目规划为标准厂房、仓储用房、配套服务用房。项目选址于石林彝族自治县生态工业集中区内,园区内以旅游商品加工、绿色农特产品加工、新能源产业、新型建材业等绿色产业为主。项目区域现状原始地貌为山丘,用地北高南低。该用地区位条件较好,周边城市道路建设完善,交通便利。项目用地南侧隔路有石林人民的母亲河—巴江河顺流而下,巴江景观优美,水体清澈,空气清新。

2规划生态设计

2.1指导思想

为实现绿色节能建筑和建设生态型现代工业厂房的目标,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规划设计本着绿色低碳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开展,坚持简单高效发展、整体及环境优化以及健康舒适三大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以有效利用资源、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环境污染、健康安全建筑等为核心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展建筑施工,从节能、低碳、生态等方面考虑,远瞻未来,在注重超前性与长效性的同时,兼顾开发与建设实际,积极打造低排放建筑。一方面通过精心设计,采用钢结构大空间建筑形式,实现使用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另一方面通过创新设计,加入当地民俗元素使项目具有鲜明的个性,造型新颖,打破生产厂房类建筑传统的呆板、单调的形体特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外,项目采用全方位绿化、智能化系统、选用绿色建材等全力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工业厂房。

2.2总体规划

项目整体规划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在每个层面都有机融入绿色建筑理念。用地结合地形高差变化以及地块形状,建筑沿周边布局,在中部位置形成公共活动绿化场地,使环境自然生动。总图布局结合场地现状条件,充分考虑到标准化厂房的实用性以及未来的发展。建筑布局采用周边式和条式平面,依山就势布置,展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高低错落的空间变化,使得空间感变得自然丰富而有层次,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契合,进一步提高了空间质感。建筑布置充分考虑朝向采光,满足建筑日照通风要求。功能空间的配置打破传统的产、城分离模式,通过功能的分类整合形成产业立体化和功能一体化,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多功能复合和“产城一体化”的空间布局和规划。用地三面均为城市干道和园区道路,规划考虑主入口设于主干道,入口呈扇形展开。沿南北主轴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东、西两大片区,分别为四个加工区、一个配套服务区及一个中心景观活动区,如图2所示。

2.3建筑结构设计

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建筑结构体系采用钢结构立体式的空间设计,并充分发挥钢结构建筑易于加固、分割、变动改造的特点,建筑套型平面组合灵活多变,根据需求可以多开间合用,也可以纵向多层次合用。钢结构还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结构构件尺寸小、工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在实现大空间、采光和通风良好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方面具有其他结构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钢结构又是可重复利用的绿色环保材料,符合产业化以及建筑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外,厂房形式从单层“加”高到四层至五层,立体式的厂房结构设计比起以往企业“各立门户”的建厂方式,使得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是“向天借地”、“产城”一体化集约发展的有效模式。

2.4道路规划

项目道路规划结合地形特点与空间布局,强调整体性与景观性的相融合,创造出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道路设计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强调对景与转折,以形成步移景移的空间变化,创造出良好的内外部空间景观。车行道路格局通过内外两个环状的路网构成车行交通的主体;外环依托周边三条城市主干道和园区道路,东侧紧临用地边界后退形成消防通道和外环系统。内环沿主入口进入,顺周边建筑的内侧,穿过建筑形成内环。人流则主要通过主入口步行轴线进入,人流沿“绿轴”可就近通达工作地,避免人车混行带来的干扰,保证了安全、宁静和舒适。道路的规划充分体现了的设计和使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达到了项目绿色生态的建设要求。

2.5绿化景观规划

项目绿地规划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原有地形地貌,融合步行绿化空间、线形绿化流线、建筑立体多层次绿化三种形式,采用核与轴、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形成多层次的绿化系统。景观规划以中心绿地为核心,以十字相交的“绿轴”和“道路轴”为骨架,形成贯穿小区南北的步行视线通廊。在通廊方向安排绿地、雕塑及小品,保障六个出入口及活动场所对厂区内主要景点有通透的视线联系,再由一系列的空间变化及景观序列的推进,将厂区内部的绿化景观与外界紧密结合,使得景观规划与周边建筑相得益彰。同时运用对景、借景手法将建筑、绿地、道路广场以及南侧巴江水系美景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借鉴我国传统造园手法,通过不断变化的景观序列形成内外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致,创造出宜人的步行环境和步移景异的绿地景观。

3绿色建筑材料

绿色能源和绿色环保新型材料的运用是建设绿色新型工业厂房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在规划设计时,根据项目区域自然环境等因素来建设。采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为厂区提供采暖、空调、生活热水等,选用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和新型装饰材料等以“无毒、无害、有益人体健康及无污染”为主的建设材料和产品,建造出与自然相协调的绿色生态厂房。

3.1采用新型墙材代替传统墙材

新型绿色建筑轻质墙材较之传统粘土砖具有自重轻、保暖性能好等优势,且具有环保、保温、隔热、隔音、防火及安装方便、经济、工期短等优点,能有效发挥绿色节能环保的作用。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施工过程中采用了新型轻质墙材替代传统粘土砖,比砖砌墙体缩减了近一半的工期,有效节约了人工成本、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推进了项目的进程。同时,新型墙材的使用减轻了厂房整体的重量,使整个厂房看起来美观大方。

3.2采用稀土铝合金电缆代替铜芯电缆

稀土铝合金电缆具备与铜电缆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相同的特点,在满足同等电气性能的前提下,使用铝合金电缆的重量是铜芯电缆的一半,其截面是传统铜芯电缆的1.1~1.25倍,价格比传统的铜芯电缆低15%~30%。其反弹性能比铜电缆低,柔韧性比铜电缆高,即使在长时间过载和过热时,也能保证连接稳定。此外还具有防燃烧、耐高温环保、耐腐蚀、能任意弯曲、抗晒、抗老化、寿命长等特点。石林标准厂房项目规划设计采用稀土铝合金电缆代替传统铜芯电缆,减轻了电缆的整体重量,使安装工作更轻松,降低安装成本和工程造价,减少设备和电缆的磨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约铜资源的作用。

4结语

工业建筑规划范文2

0前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北、山西为代表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陆续出现了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居民收入、资源环境、社会就业等诸多问题。由于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发,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投资基本依靠国家、城市的产业超重化且结构的单一性、国内和国际贸易结构以资源性产品为主体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着内部循环、飞地经济、外部性、经济波动等诸多现象。煤炭产业属于典型的上游产业,因而往往受到市场价格变化的重大影响,在价格上扬时,煤炭开采初加工产业成为高收益的“短平快”产业,资金等经济要素一拥而入,经济建设“无暇他顾”,其他产业难以得到有力的扶持和发展;在市场条件不好时,与煤炭开发相关的产业全线“溃退”,经济要素全面“紧缩”,资金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建设“无力他顾”,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同样难以得到应有的支持。而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口流动、户籍管理、产业发展、社保就业、国土交通、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存在着时间、空间、逻辑等复杂的联系。这就要求城市领导者善于系统思考和学习,能够从局部看到整体、从表面洞察到其背后结构,进而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寻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文中为此具体探讨了基于煤炭工业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发展。

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内涵

1.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建设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基础,是市民生活的载体,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建筑设计,无论生态环境还是人文景观,无一不是城市风格与品质的反映。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首先体现为城市外貌特征的改变上,比如建筑、街道、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建设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城市建设不只是竖几栋建筑,造几个房子,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凝结着某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城市建设不仅在当下被市民和社会评价,更会在城市史和社会生活史中被深层评价

1.2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原则(1)以人为本: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化,城市变得更为亮丽的同时,其功能也不断提升,并趋于完备。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对于居民而言,无外乎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完善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发达、完备的基础设施,这是最基础的内容。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城市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从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从建筑设计到环境设计,市规划局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普通百姓关心的住房建设规划到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再到社区设施以及社区文化、医疗、养老、菜市场、公厕、绿地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管理,严格执行配套标准,确保配套公建按规划实施到位,均衡发展。这一系列规划,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大幅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2)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3)强调整体效果,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2当前煤炭工业城市建设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现状

2.1空间布局分散首先是工业生产区的分散,由于一般矿产资源分布区域面积都有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需要划分为若干个井田开采,井场间距一般在5km以上,从而形成一个个分散的采矿工业点;其次,在早期煤炭工业城市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要交通方式条件下,要求职工上下班单程时间不超过30~45min,这就使居民点必然随矿区呈现多点分散性布局。

2.2城乡交错分布对于大多数早期煤炭工业城市来说,由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分散性,导致城市中心区与各矿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远,其间往往穿插分布着大面积的农田、水域、乡村等非城市化景观,形成城乡交错分布的景象。

2.3内部功能分区不明确部分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地上形象工程,而忽视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缺少城市安全保障的目标和措施、灾难应急方案、专项防灾减灾规划等,同时一些地方官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改造可以提升城市品质,屡屡出现强拆现象,造成和群众的矛盾。同时目前政府对规划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强,投入与规划有关人力、财力还不够多。规划不能停留在纸上,要确实加强规划落地能力。相关部门要加强规划的宣传,让市民了解城市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造城市经济增长级。

3基于煤炭工业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发展措施

3.1总体原则一是实行产能控制,坚决淘汰浪费资源、缺乏安全保障的小煤矿,通过产业的升级优化和改造提升,巩固和增强煤炭生产优势。二是整合煤炭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市场秩序,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实行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限制新上单纯的煤炭开发项目,按照煤-电-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等产业链群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煤炭的后续加工和相关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群体系。四是重视煤炭开采利用的技术创新,创新煤炭技术服务模式和技术贸易机制,塑造煤炭技术和服务的新优势。

3.2设计与发展措施

3.2.1工业区布局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要尽可能立足煤炭工业现实和城市功能及工业园区布局,搞好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专业规划。要做到规划适度超前,避免再修正所造成的浪费。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做到规划出台后就不折不扣的执行,决不随意变更。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对规划进行修编,坚决清理规划范围内的违章建筑。要合理利用土地,做到节约集约用地。要通过政府的投入和产业的发展来提升土地的价值,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如以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为战略目标,鼓励煤炭、电力与化工等相关产业联营,围绕发展大型坑口电厂、合成油、煤制天然气、聚氯乙烯等主导产业链,构建了以煤炭、电力、煤制油和天然气等为主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形态。其中,神华集团一期108万t/a煤直接液化项目已打通全流程;伊泰集团16万t/a煤间接液化项目已累计生产油品4.1万t,并在煤耗、催化剂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方面,每年计划安排矿业权收益专项资金6亿元,对乌海市、包头市石拐区、霍林河市、鄂尔多斯市等8个资源型城市的13个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规划治理面积约120km2。实现了大规模开采与脆弱生态区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资源保护性开采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协调的绿色矿业之路,为全国建设同类型矿区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2.2居住区布局城市领导者要向书本学习城市发展管理理论。一要学习城市规划理论,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城市规划的调控力;二要学习城市运营知识,广泛学习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筑节能、市政公用、建筑市场监管等行业业务,成为专家型领导,夯实领导城市发展的专业基础;三要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引入先进的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运行整体效率,保证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城市领导者要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城市发展实践经验。基层干部群众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直接实践者,也是做好城市建设发展工作的根本动力。城市领导者应当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深入基层,真心倾听市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呼声,学结他们的鲜活经验。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市政设施建设运营、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调控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吸纳民意、集中民智,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3.2.3市政布局一是依托煤炭资源,拓展企业转型发展空间。根据煤炭上下游产业的关联关系,按照产业链发展模式,发展前向和后向连锁的关联项目,或通过与具有纵向关联特点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纵向一体化。二是依托园区发展平台,明确“技术创新基地、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化支撑点”三位一体的园区功能定位,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煤炭企业转产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发挥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扶持非煤产业,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重心转向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同时城市规划不能仅重在安排城市的形体建筑、街道,还要注重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人口发展的匹配。当人口发展出现超预期增长时,规划部门应及时统筹考虑,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能任由一个个排污口肆意排污。一个城市的水出了问题,带来的影响一定是全方位的,会给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的健康和舒适度带来严重的问题。

3.2.4生态布局一是实行绿色开发策略,推进外部经济内部化,促进矿区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二是实行清洁生产制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企业生产清洁化。三是要制定和完善环保产品技术标准,定期淘汰落后环保装备。四是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企业的环境义务。五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扶持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资源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六是要重点抓好共生矿、废弃物、污染物,特别是污水的再生资源化和综合开发利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利用园区和工程的示范效应,推进技术和工艺扩散,走资源可持续利用道路。

工业建筑规划范文3

关键词:农产品;核心企业;供应链;构建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缺乏准确信息、流通成本过高,是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现状。生产者往往低价甚至无法销售农产品,而城市消费者却要高价购买农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产品市场的生产呈现散、乱、小的经营模式,这种杂乱无章的组织形态必然会降低抵御市场风险、掌控市场需求的能力。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应该集中分散的力量,进行统一的管理,及时传达信息,协调生产与销售。构建核心企业主导下的农产品供应链,通过优化流通环节,统一协调管理供应商、生产商与零售商,使农产品供应链的不断增值成为可能。

1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特征

1.1 供应链的涵义

供应链是指商品到达消费者之前各相关的连接或业务的衔接,它一般是由一个核心企业加若干个节点企业共同组成的。核心企业可以是生产企业、大型零售企业或物流企业,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在核心企业的统一协调管理下,实现生产、分销、零售等职能分工与合作,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增值。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在核心企业的管理下,通过企业间的协作,谋求供应链整体运作的最佳化。成功的供应链管理者能协调、整合供应链中所有的活动,最终实现无缝连接的一体化过程。既可以带来交易成本的降低,又可以避免管理成本过高。供应链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影响力。

1.2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特征

1.2.1 物流成本高。流通环节多,是农产品典型特点。以蔬菜为例,从田间到厨房一般要经过五个左右的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加价,还有污损。每经过一个环节,都会产生仓储、运输等费用。批发商进入批发市场,需支付进场费、摊位费、人员费等;如再经过二级批发商,同样需要支付这些费用。在供应链末端的零售商,还需要支付摊位费、工商管理费等。经过多重流通环节,蔬菜价格高涨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蔬菜市场,物流成本往往占了价格的50%以上。

1.2.2 链条断裂。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基本以批发市场为界,一是从农户到批发市场,即“生产——流通”环节;二是从批发市场到消费者,即“流通——消费”环节。在两个短链的结合处,即批发市场上,只存在竞争,不存在合作与协调;只追求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利益。因此,当前的农产品供应链是一条断裂的链。一条断裂的供应链是一条低效率的链条,造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时间长、效率低、效益差、消耗大的局面,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3 信息不对称。批发市场阻断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一是从消费者到供应商的需求信息,二是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供给信息。这两条信息链的阻断,造成上下游信息不能顺畅地到达对方,甚至被扭曲。一方面,于农民而言,由于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加大了农民的风险。另一方面,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供给信息的不确定性,对产品质量失去信任。买方缺乏产品质量的足够信息,会产生“逆向选择”,即低质产品将高质产品驱逐出市场。我国某些农产品安全性缺乏可靠保障,原因就是供给信息链的断裂。

1.2.4 缺乏统一管理。农产品在运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科学的管理指导。售前、售中、售后都是节点企业独立的行为,没有共同的经营理念贯穿其中。在农产品品种的选择上面,很多农民朋友并不了解市场,基本上跟着感觉走。别人种白菜,也跟着种白菜;别人在家养鸡养鸭,也跟着办养鸡场养鸭场。盲目跟风,缺乏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缺乏对市场的判断能力。这种低水平的农产品组织化程度使得农民无法联合起来对抗外来风险,既挫伤生产的积极性,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农产品核心企业的选择

2.1 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

2.1.1 企业在本行业的影响力。供应链是一个协同运作的动态联盟,应该有一个处于领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应该在本行业当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吸引其他企业加盟的动力,这样才能使供应链得到不断发展和延伸。作为加盟企业而言,只有认为加入这个供应链是有利可图的,他才会加入。如果有利于加盟企业的发展,企业才愿意加入供应链;否则,则会将自己的资源投向其他更能获利的供应链中。

2.1.2 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产品在市场占有率的高低,能反映出一个企业在该行业的发展规模。市场占有率高,会对供应商和销售商产生巨大吸引力。作为供应商,肯定希望找到市场占有率高、实力雄厚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实力雄厚的企业,能够影响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同时,由于市场份额大,获得订单的数量也会增加,供应商容易获得规模效益。

2.1.3 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能否寻求到合作伙伴,除了经济因素,还与企业的商业信誉有关。因为供应链上企业间频繁的业务往来和财务结算,核心企业能否按时与供应商、分销商结算款项,影响着其他企业加入供应链的态度。供应商规模一般不太大,如不能及时获得款项,会直接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这种影响可能会成为连锁反应,造成整个供应链企业间的相互拖欠,最终影响到供应链的生死存亡。

2.1.4 经营思想与管理理念。核心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利益,把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放在首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供应链能否协调运作,与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程度密切相关。如果不善与人合作,甚至采取敌视态度,就会失去信任,也就无法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核心企业有较大的话语权及控制力,是供应链得以维持的核心力量,是供应链中“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与执行者。

2.2 核心企业的作用

2.2.1 制定标准。供应链运作过程中涉及众多企业的若干业务,因此,有必要制定共同遵守的标准。如,信息集成过程中确立相关技术标准;业务集成过程中形成质量、交货期等通用标准;财务结算过程中制定回款日期、金额比例等标准;在售后服务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费用分摊标准;业绩考核过程中,制定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等。

2.2.2 管理和控制供应链。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管理的主体,主要任务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优化和控制,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化,并保证自身及成员企业取得相应利益。在管理过程中,能实现对供应链资源的有效控制,使成员企业间信息能够完全共享。

2.3 农产品核心企业的担当者

我国农产品流通链由两条短链构成,一条是由生产商到批发商,终点止于批发市场,并没有到达最终消费者。如果能进一步向下延伸,构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则无论是农民、消费者,还是链条上的其他成员都会进一步获利。另外,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没有主动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各经营者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原因在于没有适宜的利益连接方式与分配机制,从而导致链条脱节、断裂的现象。在我国,建立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是解决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消费大市场的问题,目的是通过管理农产品供应链实现农户与市场的对接,使农产品顺利地实现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供需过程。并与各成员企业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鉴于我国农产品流通链的现状,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可以选择为:

销售型企业。当今,销售型企业对生产者的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销售型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及控制力也越来越强,拥有对产品流向的最终决策权。

加工型企业。有些初级农产品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或经过进一步加工之后能提升产品的价值,如禽、畜、奶类产品。这类型的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获得消费者的质量认可,赢得客户忠诚度,如蒙牛、雨润等企业。

3 核心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构建

3.1 农产品供应链构建模式

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主要是小规模、分散、机械化程度低,核心企业在管理供应链过程中,一方面要组织好上游农民的生产,另一方面要搞好下游客户的销售。基于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构架模式如图2所示。

3.2 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3.2.1 直销模式。对于果蔬类、部分禽蛋类产品,可以进行直销。农产品直销,是指生产者在产地将产品进行分拣、分级、包装后,直接送进大型超市、酒店、学校(企业、政府)食堂或零售连锁点。核心企业主要进行开拓市场、信息传递、下达指令、组织物流等工作。在核心企业统一指导下,农民按既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在生产地进行包装后,核心企业安排物流车队直接送往用户指定地点。在美国,直销为主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达80%以上。简短的链条,有便于承担起信息链的衔接责任,承担商品的质量检测和分级,有利于食品质量的监控。

3.2.2 加工流通模式。对于畜、禽、蛋、奶等农产品,可以经过合理的加工后,再进行销售。农产品加工流通模式,是指核心企业购进初级农产品,经过加工处理、包装后,再送进大型超市、零售连锁点等下游销售点。我国一些大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伊利、双汇等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体系。这些加工型企业会更多地参与到上游生产过程中,对畜禽类的饲料供应、喂养环境、质量监控都会提出严格标准。如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品牌,都会参与到上游鸡肉供应商的饲养过程的监控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问题,更重要地是为环保、绿色的食品的供应提供了保障。

4 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的意义

4.1 降低交易成本

供应链的优势在于各成员企业能共享信息,通过协调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及时调整他们的策略。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可以保障农产品顺利、快速地通过每一个流通环节,从而降低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

4.2 减少损耗

由于农产品保鲜期短、易损耗的特点,产品一旦成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环节完成流通过程。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的协调管理,能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

4.3 保障质量

核心企业参与的供应链是一条简洁、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透明的、可控制的状态,产品质量能得到有效保障。

4.4 拓展市场

核心企业是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规模比较大,能很好地捕捉到市场信息,也具备拓展市场的能力。核心企业通过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能树立起该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质量信誉,从而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

4.5 提高农民收入

核心企业有丰富的客户资源,有准确的“产品订单”,能将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到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民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

5 小 结

核心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是一个新鲜事物,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构建过程中,需要各方力量大力配合。除了核心企业积极组织建设之外,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乡、镇、村级干部的宣传工作、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优化、稳定、长期合作的农产品供应链,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才能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更为环保、健康的绿色食品。

参考文献:

[1] James R. Stock, Douglas M. lambert. Strategic Logistics Management[M]. 4th edition. McGraw Hill, 2009.

工业建筑规划范文4

【关键词】工程;内业资料;规范化;管理;问题;对策

一、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的基本内容

内业资料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即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交工及竣工验收阶段、内业资料的整理和存档阶段。施工准备阶段内业资料包括:批复、招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合同协议书、施工合同文件、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开工报告、施工组织设计、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公路工程监督报告、安全生产监督报告、所用各种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试验检测、试验室配合比、施工图测量复测记录等。此阶段的内业资料是依据招投标文件、施工图纸及公路工程的各种规范、标准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编制的。施工阶段内业资料包括:试验段报告的总结和报审、监理工程师报表、施工原始记录、施工试验报告、施工检查记录、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测量记录、预检记录、隐蔽工程验收检验记录、安全生产资料、中间计量与支付、施工日志、监理工作指令回执单、质量事故报告及处理记录等。

1、开工前技术准备资料

开工报告及其附件;工程复测、控制网加密等测量记录技术交底;作业指导书、专项方案;工程所需的各种通图、参图、标准图以及施工图;现场调查报告,以及相关影像资料。

2、施工过程控制资料

工程日志;原材料、预制构件质量证明文件(即平时所说的三证要齐全)及复试试验报告;检验批、铁程检、质统表、施工记录;各种施工报告、验收记录,地质复核记录;工程需变更时,应填写洽商记录、变更通知单。

3、工程竣工资料(一个单位工程)

开工报告;工程施工小结;竣工数量表;变更设计通知;质量验收资料:分部分项验收记录、评定资料、质量控制资料、安全和功能检验、影像资料等;各种有关协议,批文、工程会商记录、有关会议纪要等;竣工验收报告;工程日志;建交表、竣工图。

二、内业资料管理的基本要求

1、加强领导,建立完善的内业管理制度

项目内业工作要实行领导负责制,确保负责项目内业工作的领导和部门,做到层层负责、层层把关。形成有效的内业工作管理体系,确保内业质量。项目经理部配备足够的有经验的内业管理人员,要赋予项目部内业负责人一定的权力,有足够的手段支约束管理内业员和下属施工队伍资料员,奖罚分明,以激发内业人员的干劲。

2、提高内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只有加强内业人员的认识才能真正提高内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认识到内业资料不是简单的文字和数字记载,它始终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统一,是各工序具体实施的真实反映,是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行业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以施工单位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到认识到内业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主动做好内业工作,为提高内业质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加强内业管理人员的培训,规范工程内业资料填写

公路工程内业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也是好人不愿意干,坏人干不来的一个工作。首先施工单位内部应建立内业培训制度,对本单位从事内业技术的人员进行培训。其次也可以选派人员到有关院校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第三所有从事公路工程内业工作的人员应懂得外业的工序,内业的报验程序,并保持相对稳定,保证内外业同步。提高内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术素质。使所有内业人员能够按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的要求正确填写内业资料表格,使内业人员做到认真、及时、准确的操作和记录,避免了“闭门造车”的现象发生。

4、加强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制度,规范内业管理

项目管理人员加强对内业资料的检查力度,按期组织内业专项检查,同时进行不定期抽查。按照内业资料整理的要求、逐项进行查看,检查过程也是指导过程,以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在后续工作中进行跟踪落实,检查是否要求改正,同时对提出的建议进行汇总,认真研究,合理的予以采纳,不断完善内业填写要求。

三、如何做好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

资料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将有保存价值的工程施工的重要活动、主要过程和现状的各种载体的信息收集、整理、汇总和造册归档。资料工作是一项服务性、辅、基础性的工作,资料工作的重要性决不次于施工现场工作。内业资料的建立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标完整程序的基本要求,需要按程序、按部就班地去整理、分类、健全、归档,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完善过程,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以下是本人在平时的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完善和各级领导在检查内业资料中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后,整理成一些注意的小细节与大家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内业资料的管理水平,以应对建筑系统信誉评价和目前业主内业资料检查频率高、要求高的需要。

1、及时收集、整理原始资料

工程的技术资料和影像资料可以为施工生产出现的索赔提供十分有力的证据;培训资料要及时跟进,每一项单项工程的每一项技术工作都要进行三级培训,应根据培训内容和主题进行培训资料的整理归档,做到有培训有考核,有得分,有总评。工程原材料抽检及时,分项工程检测抽检及时,资料的编写与整理及时,人员签字及时,执行指令回复及时,汇总及时。

2、重视资料的逻辑性、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资料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细看,平时收集资料时要细心,注意细节。比如时间的前后性,事情的因果性,人员的流动性,工程工艺的衔接性等。检测的时间要真实准确,原材料的标本要真实,不可弄虚作假,检测部位及数量要真实可靠,检测方法要真实准确,数据结果要真实准确。管理性文件要求规范齐全;现场施工记录要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并做好签字及时和齐全,描述具体并具有可追溯性。工程内业资料的可追溯性要求非常严格,这要求工作中每个细节都不能出错,也就是说,从原材料的一进场,各部门就要进行全程跟踪,直至形成工程实体。

3、合理筛选,提取有用资料

资料不是越多越好,能反映施工现场、施工过程,施工结果等现实情况的资料才是有用的,才能对项目形象、效益等产生作用。如原材料的随车材质书上不仅要有生产厂家的公章,还要有供应商的公章,这样当材质出现质量问题时,才可凭借材质书追究其责任,追溯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从而保证项目利益不会受损;再如,及时收集项目各类活动的文字、声音、图片及视频等资料,并提取能反映项目企业文化、良好形象的资料。

4、成立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管理小组

此小组成立由项目总工为主,而工程部、测绘部以及实验部门、材料部门与质检单位等的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均要安排下设出管理副组长,并要严格对待,以红头文件落实下发。对于负责的内业资料分配内容应当明确,像交叉工程、隐蔽工程的资料内容应当由集体相互研究、相互沟通协作,最后把有效数据、信息资料共享出来,实现有序整理。

结束语

工程内业资料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通过收集归档将其转为信息源,为工程建设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因此一套填写规范、准确、齐全、完整、归档及时的内业资料,为我们创造精品工程、优良级品工程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秀娟王林:《谈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的管理》,《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工业建筑规划范文5

[关键词]工业建筑设计;现代美;人性化

工业建筑是建筑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民用建筑相比,工业建筑更注重于生产要求和使用功能,工业建筑受到工艺、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不少建筑师错误地认为,工业建筑就是排架结构、大型屋面板,画画墙头,开开门窗,只要满足工艺要求,就是工业建筑,显然,建筑师的创作灵感、专业特长在工业建筑中得不到施展,甚至感到压抑,以往的不少工业建筑总是简单、粗糙、整体性差,当然更谈不上建筑的艺术性和建筑美了。

1工业建筑的特点就是工业建筑的现代美

如今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大量的高科技新兴骨干企业的建立,工业建筑已逐渐成为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工业建筑的整体美、艺术美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以往的建筑标准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现在的厂区已成为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理念的代言人。工业建筑内部的设施也要求必须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摆脱对工业建筑设计的偏见,充分利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高科技手段,把握工业建筑的特点,建设一个具有现代风格和工业特色的新颖的工业建筑。虽然工业建筑要受多方因素的制约,但工业建筑却有它不可替代的有利条件,工业建筑。具有规模大,体量大,成群落,布局复杂等特点,高低错落的厂房,各种颜色标志的架空管道,高高耸立的构筑物,外露敞开的钢结构,轻质、现代的压型钢板,凌空交错的皮带廊,以及形态各异的彩色通风器等,这些特征都是构成工业建筑现代美的重要因素,也为建筑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空间。所以建筑师可以放开手脚的去策划一个现代的工业建筑群,在其体量设计、流程设计里,自有一种建筑语言在其中,只要把握其节奏、韵律、色彩、运用现代建材的材质,色彩的润色,创作的手法与风格,谐调统一,就不难创出一个有特色、有风格的现代工业建筑的整体美。当年的勒•柯布西埃看到了水泥厂的巨大储罐,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在上世纪初就写下了《走向新建筑》一书,奠定了现代建筑史的里程碑。我想在风格门类众多的今天,也许很难有某个或某类建筑再能给人那么强烈的震撼力。但可以恳定的说,如果有,还会是工业建筑。

2工业建筑外部环境美与内部设施人性化

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厂区,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不仅仅是工业建筑自身空间形象特征的设计,还应包括工业建筑整体布局与外部环境的创造,如道路、广场、绿地、小品等一系列相关设施,只有建筑与环境完美的结合,才是现代工业建筑的体现,因为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也是工业建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工业建筑外部的环境美与内部设施人性化,是相辅相成的。工业建筑内部环境的创造,包括建筑空间、建筑热工、建筑声学、建筑色彩等。在一些污染较重,环境较差的行业里,员工的生产环境、休息环境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善,在高热、高污染、高噪音的生产过程中,员工汗流夹背的工作,有害气体、粉尘严重的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隆隆的机器声,使人与人之间仅在几米之内,却听不清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样的工作环境与现代工业建筑内部设施人性化极不协调。要改善劳动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筑师必须进行采光、通风、热工和声学方面的设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厂房内的工作环境和休息环境,真正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3以一个工程设计谈工业建筑的现代美

工业建筑的现代美不单单是建筑的单体美,它还包括建筑周边的环境美。一九九四年初,我在温州分院接了一个工业园的设计任务。该设计地域在温州市苍南县,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现代意识超前的县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苍南县的新兴骨干企业,已不再满足过去的小门市房和单体车间的规模。为此,县政府决定公开召标,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接到标书后,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创造出现代工业园的风格。这个工业园是由四家企业联建而成的,企业各自的产品与功能均不相同,每个企业要有各自的厂前区、道路、出入口、工艺流程、人流走向必须互不干扰,但在具体设计中,企业既不能合并,又不能零散,否则将会给人缺乏统一规划,整体l布局的感觉,在几轮方案的比较,推敲中,我始终贯彻一个宗旨,现代化的工业园必须体现出整体布局美与外部环境美。工业园区规划地块为一个长方形,南北各临主干道,四家企业各占1/4地块,设计中我将四家企业的厂房集中布置在规划地块的中间,厂房与厂房之间以绿地相隔、企业与企业之间以灌木丛分界,将各自企业的绿地、小品、道路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由于采取了集中布置每个企业厂前区都留出大片绿地,树木,四家企业绿地既相隔又相通,形成了一个绿色的包围圈。工业厂房为钢结构厂房,外饰乳白色压型钢板,以适当的色带压顶,嵌以通长的带形玻璃窗,使建筑显得干净、利落、大气,由于整个方案设计始终贯穿着整体布局美与外部环境美,使得工业园的方案一举中标。建成后的工业园区,就像一个绿色的大砂盘,托起乳白色的建筑群,厂区道路四面相通,建筑小品、小巧灵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构成了一个绿色的世界,多彩的空间,创造了一个丰富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园。

总之,工业建筑的现代美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做好工业建筑的环境设计是我们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迈出的一步,这既是建筑师的责任,也是建筑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只要建筑师摆脱对以往工业建筑的偏见,充分利用工业建筑的特点、优势,精心设计,勤于思考,就能大有作为,就会创造出具有现代美的工业建筑。

[参考文献]:

浅谈现代工业建筑发展趋势 - 科技咨询导报 - 2007(4)

现代工业建筑高技术化设计趋势研究 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工业建筑学术研讨会 - 2005

现代工业建筑的色彩设计探讨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 2007(11)

现代工业建筑高技术化设计趋势研究 - 工业建筑 - 2006, 36(11)

工业建筑规划范文6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创意产业园;共生思想

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和地价上涨等多方面原因,位于市中心的大量传统企业逐渐迁至郊区,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些郊区的工厂再次成为城市局部的中心区。由于这些厂房见证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因此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任意将其进行拆除或改造,必然会对“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将其进行合理地改造再利用,延续城市的工业文脉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经验和理论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既有旧工业建筑改造已经成为建筑改造的热点,按照其改造后使用功能分类有创意产业园类、博物馆类、公园类、办公室类、住宅类等,其中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的数量最多,占到总体建筑改造比例的42.5%。因此,旧工业建筑转换为创意产业园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创意园主要以发展创意文化事业为主,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有潜力的产业。由于其创意的特殊性需要一种无拘无束的大空间,这就与旧工业厂房的原始结构空间不谋而合。继北京798创意园成功改造后,掀起了国内旧工业建筑创意产业园类改造的新热潮。但在现有的创意产业园改造中存在着对旧工业建筑破坏严重、整个创意园区缺乏活力、创意产业园区改造手法同质化的现象,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引入共生思想来解决上述问题。

1.共生思想的基本内容

共生思想最初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是指生物之间通过各种方式共生、共存紧密结合在一起,后来逐渐由黑川纪章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共生思想极力反对现代主义机械论过于注重科学和技术,而忽略了文化、材料、宗教、艺术等感性因素,极力主张一种有生命力的建筑。共生思想注重强调建筑与异质文化相融合,设计出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共生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共生、内部与外部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以及异质文化的共生。

2.共生思想在创意产业园改造中的延伸

(1)创意产业园的中间领域共生思想中的中间领域是指建筑在改造或者转换中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并且在改造转换中存在着可以改造的“契合要素”。即旧工业建筑创意园类的转换中存在“契合”要素,这就是改造的重点。创意产业园的“中间领域”包括了所有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元素,即找出对立双方可相互转换的要素,这些因素主要包含建筑自身要素和建筑技术两个方面。建筑自身的要素主要有建筑的内外部空间、建筑的结构、建筑的立面、建筑形态等。如在北京798创意园的改造过程中,建筑外部墙面的标语虽然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但是在创意园的改造中却仍能表现出当年独特的历史记忆,这两者存在着可以转换的中间领域。这些存在的可以转换的契合要素,就是我们在转换中实现共生的必要条件。(2)创意产业园的圣域圣域论主要强调的是“文化自尊心”,它主要提倡的是一种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每个国家、民族、人群都有自己独特的圣域,并且都应该得到尊重,就像“米”对于日本人来说应该得到尊重,而对于美国人来说它只是粮食。在旧工业建筑的保护中,有重要历史记忆或者价值的旧工业建筑就像是日本人对米的态度一样,应该对其进行最大可能的保护或保留,就是应该值得尊重的圣域。因为它不仅满足简单的使用功能,而且能对心灵进行慰藉和回馈。但是相较于历史和文化性比较弱的旧工业建筑,就像是黑川先生所提到的美国的“米”,这种建筑就不是我们改造中所注重的圣域,在改造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其实际应用价值,最大可能地发挥出旧工业建筑的使用潜力。如上海市国际时尚中心的改造设计中,由于原工厂车间的建筑容积率过大,不能满足于当代创意园区的发展需求,设计师首先根据《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将具有较大历史价值的旧工业建筑进行更新保护,使整个厂区获得了历史的回馈,拆除了在中心广场的几个历史价值较弱的旧工业厂房来适应新的功能要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纺织厂区的历史风貌和记忆。(3)创意产业园中的“道”的复权东西方的城市规划中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西方城市的规划是以广场为主,着重建造一种高大的广场形象,而东方城市的规划中则着重去强调一种“道”的文化。街道是存在于密闭和开敞空间之间的中间领域,即黑川先生在建筑设计中所提到的“利休灰”。共生思想倡导一种流动的、共存的、有生命力的街道空间。在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的“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创意产业园在整体的规划设计中与城市和外部环境的“道”;二是指创意产业园内部规划过程中建筑与环境的“道”。这就要求在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过程中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内部环境规划角度、建筑底层业态布局、建筑内外部空间共生等几个方面去考虑,来营造一种富有活力的“道”空间,通过“道”空间来统一协调产业园内各部分,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内部外部共生和建筑与人的共生,延续旧工业建筑的历史记忆并发挥出旧工业建筑的价值。就如在北京798创意产业园(图1)改造中,在内部建筑和环境的处理上注重了“道”的空间,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在改造中艺术家注重了底层空间的开放,并且还引入了咖啡和西点等小型休闲空间。室外的参与性休闲空间和大量的艺术性雕塑,大大丰富了先前冰冷的街道,是一种近人的空间尺度设计。而与之相对应的大连市15库(图2)改造项目中就存在着“道”空间缺失的问题,在建筑与内部环境的处理上采用了简单的几个“片”式的金属构件,毫无“道“空间亲近感,建筑的整个外部空间显得冰冷,毫无生命力。

3.共生模式的建立

基于共生思想在创意产业园改造中的延伸并且结合改造实际,将从三个方面建立旧工业建筑创意产业园改造的共生模式,然后由“共生模式”指导具体的改造实践(图3)。共生思想中的圣域主要是指建筑改造中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即旧工业建筑的场所精神,需要构建出旧工业建筑保护评价体系,对旧工业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进行评估,确定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可行性。实现建筑与历史的共生,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分析。共生思想中“道的复权”主要是强调一种“道”的建筑,即“道”是建筑中处于封闭和开放中的一种灰空间。这种空间能够促进人与人的交流,道主要引申为两个方面即规划角度的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和创意园内部环境两个方面,运用共生的思想分别处理好“城市的道”和“创意园内部的道”,实现建筑与人与城市关系的共生。共生思想中的“中间领域”主要是针对现代建筑中“二元论”的观点,对立的双方中存在着这些共通领域即旧工业建筑转化中的主要契合因素。将中间领域引申为两个方面,即建筑自身的共生与建筑与技术的共生,建筑自身的共生分别从建筑空间、建筑结构、建筑立面等因素,建筑与技术共生主要是从旧工业建筑建筑生态技术方面进行论述。

4.结语

旧工业建筑转换为创意产业园相较于拆除新建有其特殊性,因此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并不能够完全指导设计。通过对共生思想进行解读并延伸到具体改造设计的各个方面,建立旧工业建筑产业园类共生模式。用共生思想去协调建筑改造中新与旧、异质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比较有针对性,可以进一步完善旧工业建筑的相关设计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韦恩•奥图,唐•洛干.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第一版.王劲方译.台北:创兴出版社,1994,

[2]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第一版.覃力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刘析谛.面向展览建筑的旧工业建筑更新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