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风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秋节风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秋节风俗

中秋节风俗范文1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大家对于中秋节了解多吗?相关知识你都知道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中秋节各地的风俗习惯介绍”,欢迎阅读与借鉴!

中秋节的习俗和来历介绍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它不同于元宵节的大型灯会,而主要是在家庭、儿童中进行。南方民间还有燃灯习俗,燃的是宝塔形状的宝塔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搭成;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另外一种是素馨茉莉灯,这种灯香气四溢。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有砌宝塔灯的习俗。江西清江,中秋多镂瓜作灯,其形似月。儿童堆砌瓦砾作浮屠(佛塔)状,中置薪柴,点燃后,“四面玲珑,如火树”。湖南宁乡儿童堆宝塔,中间焚烧,“以红透为吉兆”。这些燃烧塔灯或闹宝塔的民俗,都有着求取生活平安的意义。

明清时期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注入更多月神的神性意义和现实社会的伦理意义。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秋天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明清时期,祭月、拜月成为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这种月饼较其他月饼为“圆而且大”,“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捣药。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长,画像金碧辉煌,非常精致。当时,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来的供品。

明清以后,北京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清人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黄沙土做玉兔,装饰以五彩颜色。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20世纪初,民间索性将祭月称为“供兔儿爷”。名称的变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高悬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为可触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虽然人们依旧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圣的品性,成为一种世俗观念的表达。

中秋节各地的风俗习惯福建中秋节的习俗

福建浦上杭县的女子在拜月时要请月姑:在月光下,摆好香案,上面放着月饼、芋头、水果、花生、茶酒等物。然后拿出一个纱笠,外面披上衣服,中间横穿一根木棍,代表月姑的双手。请月姑时,两个女孩子抬着纱笠站在香案前,唱起“月姑歌”:“月亮姑,月亮娘,请你下来逛一场。请一姑,请二娘,请三姑话就长,请四姑花就开,请五姑上夫台,请六姑姑就到,请七姑姑就来。一来就来。勿使在河边企呆呆,勿使在深山诈酒醉,勿使在路边诈顽睡,就地备有青茶共绿酒,亦有月饼共芋头,亦有竹篙你晒布,亦有簸箕你筛米,亦有长麻你来撕,亦有短麻你来搓,长麻长衫袖,短麻短衫衣。”据说,月姑请下来时。

纱笠会自动摇摆,抬者会感到有重量。此时,人们就向月姑询问爱情、婚姻、儿女等,月姑用点头的方式回答,直到深夜为止。最后,还要唱起“送月姑歌”:“一更深,二更深,脚底无鞋凉到心,十月清江没点水,鹅爬鸭叫送你上天云。”请月姑时,不准男人在场观看。

江苏中秋节的习俗

在一些地方盛行中秋夜烧塔的活动。用碎瓦片砌成的高一米左右的塔,顶端留一个供投放燃料用的塔口。中秋夜时,点燃谷壳、木或竹等燃料,等火旺时泼松香粉,火焰会突的爆开,场面极为壮观。

江苏无锡县中秋夜要烧香斗。香斗四周糊着绘有月宫景色的纱绢,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族旗。

江西中秋节的习俗

江西吉安县,中秋节傍晚,每个村都要用稻草将瓦罐烧红,然后放些醋,便会有香味溢满夜空;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到八月十七日,一直要悬挂通草灯。

安徽中秋节的习俗

安徽婺源地区,中秋节时,儿童用砖瓦堆起中空宝塔,然后挂上帐慢、匾额等装饰品,并在塔前放一桌子,上面放置各种器具用来敬“塔神”。晚上,在宝塔内点亮灯烛。

四川中秋节的习俗

四川,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杀鸭子,打耙,吃麻饼、蜜饼等。一些地方还把点亮的橘灯悬挂在门口。有的儿童会沿街舞动插满香的橘子,称为“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要祭土地神,表演杂剧等,俗称“看会”。

一些地方还形成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地区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门刊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奸IF湖的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山东中秋节的习俗

在山东一些地方流行“中秋唱月”,用来祈求五谷丰登。当中秋明月升起之时,孩子们端着月饼,或在街上,或在村头唱,“唱月饼,赛月饼,来年更盼好年景”,以此寄托对来年的美好愿望。

广西中秋节的习俗

广西一些地方,每逢中秋之夜时,有“歌舞闹月”的风俗。在银色的月光下,青年男女在吹响悠扬的芦笙、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的同时,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贵州中秋节的习俗

贵州一些地方,中秋有“对歌赏月”的习俗。传说贵州某地一位老人有三个聪慧美丽的女儿,为应对众多的求亲者,便与他们约定在中秋之夜赏月时对歌订婚。从此,每到中秋时青年男女都要相互对歌,互诉衷肠。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1、观潮: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2、燃灯: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3、猜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4、吃月饼: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5、烧塔: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节风俗范文2

关键词: 中秋风俗 流传现状 文化内涵 发展特点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心理密切相关。作为传统节日,它同时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一个符号,它的发展流传是沿着盛行、失落与回归的轨迹进行的,这个轨迹其实是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态度的发展轨迹。

一、中秋风俗流传及现状

中秋节的确立和风俗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的中秋节是以功利的用途为主的,具有神化的色彩,但是随着时间的流转,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稳定地展现出中国人的心理面貌。

(一)中秋节风俗形成与盛行

据学者考证,中秋节的雏形在周代就已经形成,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最初的中秋节是一种祭祀活动,是由统治者组织进行的向天地祈祷的仪式,用以希望国家昌盛、社会平稳。随后的漫长历史里,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流传到民间,到了唐代中秋节的日期、仪式、习俗基本定型。到了宋代,“月饼”的名称作为中秋节的节日食品最终确定下来。中秋节最盛行的是在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中秋节已经继春节、清明、端午之后成为中国人的第四大节日,仪式的繁琐、宴饮的规模、习俗的丰富程度都达到巅峰。皇家要进行祭祀月神的仪式,民间同样也要进行祭拜月亮的活动。可以说中秋节的产生与盛行是由神化到世俗化的过程,由局部性向全国性、全民性发展的过程。

(二)中秋节风俗的遗失

人们对于中秋节的重视在上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内容简化、文化内涵消失,而只重视中秋节的形式。中秋节团聚和祝福的内涵在逐渐淡化甚至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于礼物价值极度看重。很多“80后”“90后”,只知道中秋吃月饼,而为何吃、怎么吃、吃的意义为何,根本不清楚;相反他们更倾心过洋节,对于洋节的由来、风俗如数家珍、充满热情。可以这样说,中秋节风俗的失落是伴随着中国人对于传统意识的遗失而产生的。

(三)中秋节风俗的回归

近几年,国家保护文化传统的意识在不断增强,社会上强化文化传统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背景下,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又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我国的中秋节被列为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大大激发了国人珍惜民族文化的热情。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中秋节为法定假日,人们在这一天可以享受节日放假,民间甚至以“串休”的方式,把中秋节所在的周六周日休息和中秋节放在一起放假。这样的放假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在中秋节这天赶回家,和家人吃团圆饭共度中秋。

二、中秋节风俗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有许多风俗,这些风俗有的具有全民性,是整个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但是这些风俗在各地方的形式略有不同。同时,各地都要祭拜月亮,但是祭拜的东西和具体细节又稍有差异。可是无论形式上有何不同,都改变不了共同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风俗首先具有月崇拜的意味。中国古代历法是我们经常说的太阴历,也就是说我国的古代历法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和特点制定的,因而月亮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中秋节祭月就是这种崇拜的最直观体现。

中秋节的风俗也带有庆祝丰收的含义。中秋节恰逢秋季粮食、果蔬成熟的季节,而农作物丰收在封建制度下的农业国家是最重要的事情,不难想象人们对于中秋节的重视程度。进行中秋节的祭祀和祭拜活动,都少不了各种供奉食品和果品,这些果品都是当时成熟的果品。而且南方有“偷瓜送崽”的习俗,所偷的瓜必须是长势最好的瓜。在开封地区,还有“燃铁塔”的习俗,这些习俗都有庆祝的味道。

中秋节风俗具有举家团聚的含义。中秋节从最初皇家祭祀月神的活动到最终形成广泛的民间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从希望月亮给以人们幸福生活进而演化成中秋月亮的圆满也恰似家人团圆的意味。在北方,人们还习惯用藕来祭拜月亮,就是取“藕断丝连”的意象,寓意游子虽然远在他乡,但是能和家人思念不断。

中秋节风俗具有寄托祝福的含义。中秋节的风俗中有祭拜活动,有赠送礼物的风俗。祭拜活动是通过祈祷给自己、家人、朋友送祝福、表达美好意愿。在贵州、湖南和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晚上要去偷瓜,但所偷之瓜并非占为己有,而是要送给没有孩子的夫妇,传说得到了别人所送的瓜崽,就会得到孩子。被偷的主人并不生气,因为这是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事情。这种活动恰恰体现了邻里之间的关爱、祝福之情。

三、中秋节风俗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中秋节风俗的形成、流传其实是中国人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个缩影。形成的原因,是文化繁荣的结果,是家庭观念的凝结,是国家凝聚力的体现。它的失落与回归恰恰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弱化、家庭观念和国家凝聚力的下降。

中秋节的起源在周代,最初是祭祀月神的活动,和祭祀天地太阳是一个道理。在之后的流传过程中,中秋节的文化意味是越来越浓厚的,形式是越来越丰富的。最初的月崇拜,是统治者祈求国泰民安、统治稳定的活动,而团圆、祝福、庆祝这些内涵都是由人民不断增加的。当下,在交通便利的现代社会当人们的家庭观念下降的时候,中秋节要和家人团聚的意识也在消解,人们有了各种各样的借口,不再赶回家和家人团聚。

中秋节风俗的发展特点是和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息息相关的。对于中秋节风俗的忽视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热衷过洋节的现象和传统节日的凋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侧面反映我国传统文化被遗忘的事实。

综上所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我们漠视遗忘自己的民族之根时,就丧失了自己的特色。我们要从保护传统节日入手,从理解认同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入手,传承好自己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中秋节风俗范文3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目的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最大意义与主旨是“团圆”。团圆与和谐紧密相连,团圆不仅是外在的形式,而且是内心的和谐与相通。为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内涵,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激发广大师生的民族情感,我们要通过中秋节来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二、活动主题:“我们的节日·中秋”

三、活动时间:20XX年9月9日

四、活动地点:教室

五、活动内容:

活动一:中秋节的风俗和来历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

活动二:月饼

1、感受月饼的香甜。

2、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三:网上阅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和诗歌,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四:应用与深化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有关中秋节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设计自己怎样度过今年的中秋节,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有关中秋节诗歌的搜集,鼓励学生培养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与习惯。

六、反思与拓展

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比,指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最后举行“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价值,同时,教师适当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其他研究活动的兴趣。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二、活动准备:

收集当地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以及中秋节的相关故事、传说、诗词等资料。

三、活动实录

1、情境导入

播放音乐《花好月圆》,营造一种中秋的氛围,同时展示圆月的画面,引出仅次于春节的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

辅导员: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那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

(1)出示月相图(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

辅导员: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辅导员: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由来。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辅导员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见附后资料)辅导员: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引导队员讲出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展示嫦娥奔月动画图片。)

辅导员(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2)队员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辅导员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我们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月中玉兔》、《吴刚伐挂树》

3、中秋佳句知多少

辅导员: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谁会背关于月亮的诗歌呢?队员齐背《静夜思》。

4、欢乐过中秋

辅导员: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全班品尝月饼。

5、讨论中秋节活动方案

中秋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中秋节,队员之间交流。

四、小结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505中队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最后,我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三

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中秋的月饼象征着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在这个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我们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决定利用这个节日,举行一次少先队中秋节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学校利用宣传栏、雏鹰小广播等舆论工具,让学生了解有关中秋节来历等有关知识。

二、在中秋节假期期间,让学生充分收集有关中秋节的故事,诗词,起源等知识,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收集的材料回校后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归类整理上交学校)

三、各中队举行一次以中秋节为主题的班队会。可以诗词朗诵,也可以是中秋节故事会,还可以举行一次中秋节演讲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四、请各中队在9月12日前,上交本中队的活动设计方案以及相关的照片。(照片上要能明显的看出是中秋节班队活动)

希望各中队辅导员老师能认真对待,本次活动将列入班级考核,切实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浓厚的民族风情,提高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党,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极大热情,争取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少先队中秋节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2016小学中秋节活动方案

2.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3篇

3.幼儿园中秋节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4.小学中秋节手抄报活动策划方案

5.2016年中秋节幼儿园活动方案

中秋节风俗范文4

八月十五的来历和传说现在关于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了,我们目前流传下来的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民间故事也只能做一个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民间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民间故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八月十五的来历和传说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民间故事

中秋节

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人们会干什么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

《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了“荷叶”、“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宋代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3、中秋燃灯

古人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在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为兴盛,特别是广东地区,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出果品、鸟兽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4、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5、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6、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地区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各地中秋节习俗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

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中秋节风俗范文5

中秋佳节我国民间有家家吃月饼的习俗。中秋吃月饼,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食俗。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秋节民间传统民俗活动,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秋节传统民俗活动1、拜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2、祭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3、赏月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4、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5、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6、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7、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8、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9、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10、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中秋节介绍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早在唐时中秋就正式成为节日,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以“月”为内容的,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圆润,被人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因此,又被人们叫做“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风俗范文6

中秋过节,始于唐代。中秋节的韵事是赏月,有唐明皇游月宫的传闻,到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中秋节“临轩玩月,……安排家宴,团聚子女,以酬佳节”的记载,形成风尚。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流传至今。坡有咏《小饼》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已将“月”和“饼”联系在一起。

明代以来,有许多关于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记载。月饼用以祭月,及作为馈赠的礼物,流行于民间。《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制作面饼互赠,呼为“月饼”。《熙朝乐事》也说,中秋,民间以月饼为礼品相互赠送,取团圆之意。《西湖游览志》亦云:“中秋民间以月饼想遗,取团圆之义。”明末彭蕴章在《幽州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絮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年药,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单颜。”说明厨师将嫦娥奔月的传说艺术地再现于月饼之上。

到了清代,清统治者的宫廷生活皆袭明制,每遇中秋,便制月饼。为了适合本民族的饮食习惯,清宫月饼的馅心中掺入了奶油等,出现了“敖尔布哈月饼”、“**月饼”等特色品种。敖尔布哈为满语,汉意是奶饼子。在块形上,清宫月饼小者寸许,大者尺余。重量上,轻者盈两,重者二十斤强。在品种上,除以上所举**月饼外,尚有桃顶月饼、供尖月饼、自来红月饼等二十余种。月饼的花色品种进一步斗奇争妍。据说大的直径有一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用做祭祀。

中秋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除吃月饼外,有些地区还有自己的应节食品,以增添节日气氛。比如陕西西安一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全家共吃一馍,称“团圆馍”。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麻。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石头”一块,上站一个吃蟠桃的“小猴子”。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父母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不忘。在江台一带,每逢中秋节,则以藕横断为饼,包以碎肉,敷以小麦屑,入油锅炸熟,谓之藕饼。俗称“荷花”,寓意和睦团圆。

中秋佳节,各地有不少有趣的风俗。东北的一些地区,人们采摘葡萄、梨子等生果祭月;陕西的一些地区,赏桂花、划船、爬山、夜吃西瓜;安徽婺源地区必食塘鱼;江苏南京一带食烤鸭或盐水鸭;云南昆明每户必做“合家大月饼”,然后一人一块分而食之;山东泰安一带吃小包子;江苏武进人早上吃糖芋头。有些少数民族更是隆重。仡佬族人在中秋前全寨合伙宰一头公牛,取出牛心留到中秋节晚祭祀祖先,分吃牛肉。朝鲜族人于中秋之夜,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爬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月亮为好运。最后点燃“望月架”,人们围着火堆吹起筒箫、唢呐,敲起长鼓、铜锣,欢歌曼舞直至深夜。

上一篇一事无成

下一篇车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