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昆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念奴娇昆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念奴娇昆仑范文1

中国是诗的国度。仔细玩味异彩纷呈的古代诗词,便觉民族的烙印尤为明显和深刻。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应为古诗词的赏析积累、体验运用创设情境,努力让古诗词穿行在语文课堂之中。

一、课前朗读精彩纷呈

笔者曾经浏览过四川省宜宾市李端初中的网页,看见这样一段文字:

开学之初,李端中学教务处为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过程抓起,在原来课前朗读的基础上做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并写进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在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通力合作下,两周以来,实现了课前三分钟教室内书声琅琅。

多好的朗读模式!其实我们大可以借鉴这样一种方法,制定计划,把古诗词的朗读安排在课前,创建一个书声琅琅的书香校园。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正因为如此,编者在每一册书都编排十首《课外古诗词背诵》。我们大可以利用好课前的这点宝贵的黄金时间,进行精彩纷呈的读读背背。

课前朗读古诗词,在自觉的行动中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改善了他们的阅读环境,扩大了他们的阅读范围。对课内知识进行了有效补充,对于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课前的朗读为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的学生朗读水平较高,喜欢表现自己的优点,这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他们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很自然地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那些不善言谈的学生这一行动更能起到不可估测的激励作用,使他们逐步用自己的实践来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

二、诗词导入情趣横生

课文的导入,利用诗词导入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如笔者在教学丰子恺《竹影》一文,从郑板桥的《竹石》入手,学生们一边打着节拍一边放声朗读,既能够有效引入课文,又能够让学生复习巩固以前所学,可谓一举两得。有些课文的意境和一些古诗词极其相似,通过吟诵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丰富同学们的文学知识,又可以提高讲课的艺术韵味。例如讲授郦道元的《三峡》,可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引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可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点击破题茅塞顿开

课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旗帜和窗口。一些经典课文的题目往往是经过作者反复琢磨、锤炼的,许多还出自一些经典古诗词,我们在破解课题,导入课文时可以有意点击。如人教版第七册《夸父逐日》一文介绍了夸父与太阳进行赛跑最后渴死在半路上,“弃其杖,化为邓林”。笔者在引领孩子们进入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 夸父逐日的故事,到底颂扬了夸父怎样的伟大精神呢?学生进行讨论后,本人接着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九》:“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唐朝柳宗元《行路难》诗:“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夸父的远大志向便跃然纸上了。

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琦君的《春酒》一文时,本人出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集体配乐齐诵《元日》的氛围中,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在阵阵爆竹送去旧岁,迎来新年的喜庆中,让我们打开课本,去品味琦君笔下浓烈香醇的《春酒》吧!又如课文《端午的鸭蛋》的解题,也可从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中引入。课文《雷电颂》,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也为孩子们进入课文铺设神往的心路。

四、即兴穿插活跃气氛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即兴穿插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又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绝佳手段。如在学习《春》时,学生们对文中的雨也尤其喜爱,在一遍遍诵读之后,我问学生,“喜欢雨吗?说说理由吧!”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个别同学还结合诗句来表达对雨的喜爱,于是我挥笔写下了写雨的诗文。在一遍遍诵读中,孩子们感受到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愉悦轻柔;感受到了“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潇潇暮雨子规啼”中寒雨的伤感;体会到了“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沾衣欲湿杏花雨”中雨的闲适……读着朱自清笔下的纤纤细雨,品着名家经典中真实、灵性的雨,孩子们不免意往神驰。

五、拓展延伸积累颇丰

某日,笔者在上完杜牧的《赤壁》时,忽然回忆起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我说:“同学们,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古诗词中是很有名的。老师写的这句话,主要是想把‘周郎’与‘公瑾’进行一番对比,意在说明‘东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一番讲解后,孩子们啧啧称奇,兴奋地读了起来,他们为“谈笑间灰飞烟灭”的迅捷而惊奇,为“羽扇纶巾”帅气的周瑜而折服,更为经典的魅力而感叹。一节课结束了,孩子们还在互背互诵。那种认真让我始料不及。

念奴娇昆仑范文2

按字母分类

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E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F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R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S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T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W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X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Z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按作家分类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之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晋)鲍照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代出自蓟北门行》)

(西汉)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少卿书》)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报任安书》)

(三国)诸葛亮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汉)刘邦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鸿鹄歌》)

(南朝)刘勰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与海。(《文心雕龙》)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战国)李斯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

(魏)曹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有作,先寄郑公五首》之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之二)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后出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论诗》)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醉歌行》)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贺知章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裴休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I北楼》)

陆游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西山村》)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位卑不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抒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生。(《三月十七日夜醉作》)

叶绍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只恐夜深花睡去,放烧高烛照红妆。(《海棠》)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酬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贺欧阳修改仕启》)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念奴娇昆仑范文3

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然而我们对旧文化的检讨,以同情的了解给予新的评价,也更形重要。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底自省工作。希腊哲人对人生指示说:“认识你自己!”近代哲人对我们说:“改造这世界!”为了改造世界,我们先得认识。

一、意境的意义

龚定庵在北京,对戴醇士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

恽南田题唐洁庵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将以尻轮神马,御泠风以游无穷。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0糠,绰约冰雪。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

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

“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但在音乐和建筑,这时间中纯形式与空间中纯形式的艺术,却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不可名的意境,而舞蹈则又为综合时空的纯形式艺术,所以能为一切艺术的根本型态,这事后面再说到。)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王安石有一首诗:

“杨柳鸣蜩绿暗,

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相见江南。”

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元人马东漓有一首《天净沙》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也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同是一个星天月夜的景,影映出几层不同的诗境:

元人杨载《景阳宫望月》云:

“大地山河微有影,

九天风露浩无声。”

明画家沈周《写怀寄僧》云:

“明河有影微云外,

清露无声万木中。”

清人盛青嵝咏《白莲》云:

“半江残月欲无影,

一岸冷云何处香。”

杨诗写函盖乾坤的封建的帝居气概,沈诗写迥绝世尘的幽人境、界,盛诗写风流蕴藉,流连光景的诗人胸怀。一主气象,一主幽思(禅境),一主情致。至于唐人陆龟蒙咏白莲的名句:“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却系为花传神,偏于赋体,诗境虽美,主于咏物。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二、意境与山水

元人汤采真说:“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如万顷波,未易摹写。”

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恽南田题画说:“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纷,皆清泪也。”山水成了诗人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和西洋自希腊以来拿人体做主要对象的艺术途径迥然不同。董其昌说得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诗纬云:“诗者天地之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

三、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

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元代大画家黄子久说:“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宋画家米友仁说:‘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黄子久以狄阿理索斯(Dionysius)的热情深入宇宙的动象,米友仁却以阿波罗(Apollo)式的宁静涵映世界的广大精微,代表着艺术生活上两种最高精神形式。

在这种心境中完成的艺术境界自然能空灵动荡而又深沉幽渺。南唐董源说:“写江南山,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视之则景物灿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艺术家凭借他深静的心襟,发现宇宙间深沉的境地;他们在大自然里“偶遇枯槎顽石,勺水疏林,都能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黄子久每教人作深潭,以杂树滃之,其造境可想。

所以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米芾语)尤其是山川景物,烟云变灭,不可脑摹,须凭胸臆的创构,才能把握全景。宋画家宋迪论作山水画说:

“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朝夕视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下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景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

他这段话很可以说明中国画家所常说的“丘壑成于胸中,既寤发之于笔墨”,这和西洋印象派画家莫奈(monet)早、午、晚三时临绘同一风景至于十余次,刻意写实的态度,迥不相同。

四、禅境的表现

中国艺术家何以不满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因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蔡小石在《拜石山房词》序里形容词里面的这三境层极为精妙:

“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一境也。(这是直观感相的渲染)再读之则烟涛澒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这是活跃生命的传达)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这是最高灵境的启示)”江顺贻评之曰:“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境,格胜也。”

“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格”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西洋艺术里面的印象主义、写实主义,是相等于第一境层。浪漫主义倾向于生命音乐性的奔放表现,古典主义倾向于生命雕象式的清明启示,都相当于第二境层。至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后期印象派,它们的旨趣在于第三境层。

而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却是“澄怀观道”(晋宋画家宗炳语),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如冠九在《都转心庵词序》说得好:

“‘明月几时有’词而仙者也。‘吹皱一池春水’词而禅者也。仙不易学而禅可学。学矣而非栖神幽遐,涵趣寥旷,通拈花之妙悟,穷非树之奇想,则动而为沾滞之音矣。其何以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故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识也。清馨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

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意境创造的始基,鸟鸣珠箔,群花自落,是意境表现的圆成。

绘画里面也能见到这意境的层深。明画家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里说:

“凡画有三次。一曰身之所容;凡置身处非邃密,即旷朗水边林下、多景所凑处是也。(按此为身边近景)二曰目之所瞩;或奇胜,或渺迷,泉落云生,帆移鸟去是也。(按此为眺瞩之景)三曰意之所游;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处是也。(按此为无尽空间之远景)然又有意有所忽处,如写一树一石,必有草草点染取态处。(按此为有限中见取无限,传神写生之境)写长景必有意到笔不到,为神气所吞处,是非有心于忽,盖不得不忽也。(按此为借有限以表现无限,造化与心源合一,一切形象都形成了象征境界)其于佛法相宗所云极迥色极略色之谓也。”

于是绘画由丰满的色相达到最高心灵境界,所谓禅境的表现,种种境层,以此为归宿。戴醇土曾说:“恽南田以‘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诗句)、品一峰(黄子久)笔,是所谓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画也而几乎禅矣!”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雪堂和尚拾遗录》里说:“舒州太平灯禅师颇习经论,傍教说禅。白云演和尚以偈寄之曰:‘白云山头月,太平松下影,良夜无狂风,都成一片境。’灯得偈颂之,未久,于宗门方彻渊奥。”禅境借诗境表达出来。

所以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侧,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五、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

庄子是具有艺术天才的哲学家,对于艺术境界的阐发最为精妙。在他是“道”,这形而上原理,和“艺”,能够体合无间。“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在《养生主》里他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若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尧乐章)之会(节也)。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棨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交错聚结处)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道”的生命和‘艺”的生命,游刃于虚,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音乐的节奏是它们的本体。所以儒家哲学也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易》云:“天地絪蕴,万物化醇。”这生生的节奏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源泉。石涛题画云:“天地氤氲秀结,四时朝暮垂垂,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艺术家要在作品里把握到天地境界!德国诗人诺瓦理斯(noValis)说:“混沌的眼,透过秩序的网幕,闪闪地发光。”石涛也说:“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艺术要刊落一切表皮,呈显物的晶莹真境。

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内,由于妙悟,他们“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这个使命是够伟大的!

那么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要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濛之理闪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意匠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以表出意境。

因为这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绘,象一照像机的摄影。所以艺术家要能拿特创的“秩序的网幕”来把住那真理的闪光。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尤能直接地启示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所以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意匠。

然而,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论画语)。“是有真宰,与之浮沉”(司空图《诗品》语),从深不可测的玄冥的体验中升化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最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

在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而为韵律。艺术表演着宇宙的创化。所以唐代大书家张旭见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说:“庶因猛厉以通幽冥!”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上说:

“唐开元中,将军裴旻居丧,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吾画笔久废,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以通幽冥!’旻于是脱去縗服,若常时装束,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

诗人杜甫形容诗的最高境界说:“精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前句是写沉冥中的探索,透进造化的精微的机缄,后句是指着大气盘旋的创造,具象而成飞舞。深沉的静照是飞动的活力的源泉。反过来说,也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德国诗人侯德林(Hoerdelin)有两句诗含义极深:

“谁沉冥到

那无边际的‘深’,

将热爱着

这最生动的‘生’。”

他这话使我们突然省悟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特点?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庄子《天地》篇有一段寓言说明只有艺“象罔”才能获得道真“玄珠”: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司马彪云:玄珠,道真也)使知(理智)索之而不得。使离朱(色也,视觉也)索之而不得。使喫诟(言辩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吕惠卿注释得好:“象则非无,罔则非有,不皦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非无非有,不皦不昧,这正是艺术形相的象征作用。“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真理闪耀于艺术形相里,玄珠的皪于象罔里。歌德曾说:“真理和神性一样,是永不肯让我们直接识知的。我们只能在反光、譬喻、象征里面观照它。”又说:“在璀灿的反光里面我们把握到生命。”生命在他就是宇宙真际。他在《浮士德》里面的诗句:“一切消逝者,只是一象征”,更说明“道”、“真的生命”是寓在一切变灭的形相里。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首诗说得好:

“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

刹那含永劫。”

这诗和中国宋僧道灿的重阳诗句(译):“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都能喻无尽于有限,一切生灭者象征着永恒。

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参见拙作《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于是“舞”是它最直接、最具体的自然流露。“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首段云:

“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天地是舞,是诗(诗者天地之心),是音乐(大乐与天地同和)。中国绘画境界的特点建筑在这上面。画家解衣盘礴,面对着一张空白的纸(表象着舞的空间),用飞舞的草情篆意谱出宇宙万形里的音乐和诗境。照像机所摄万物形体的底层在纸上是构成一片黑影。物体轮廓线内的纹理形象模糊不清。山上草树崖石不能生动地表出他们的脉络姿态。只在大雪之后,崖石轮廓林木枝干才能显出它们各自的弈弈精神性格,恍如铺垫了一层空白纸,使万物以嵯峨突兀的线纹呈露它们的绘画状态。所以中国画家爱写雪景(王维),这里是天开图画。

中国画家面对这幅空白,不肯让物的底层黑影填实了物体的“面”,取消了空白,像西洋油画;所以直接地在这一片虚白上挥毫运墨,用各式皱文表出物的生命节奏。(石涛说:“笔之于皴也,开生面也。”)同时借取书法中的草情篆意或隶体表达自己心中的韵律,所绘出的是心灵所直接领悟的物态天趣,造化和心灵的凝合。自由潇洒的笔墨,凭线纹的节奏,色彩的韵律,开径自行,养空而游,蹈光揖影,抟虚成实。(参看本文首段引方士庶语)

庄子说:“虚室生白。”又说:“唯道集虚。”中国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使诗境、词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面具同样的意境结构。

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尤能传达这空灵动荡的意境。唐张怀瓘在他的《书议》里形容王羲之的用笔说:“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然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在这里,我们见到书法的妙境通于绘画,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中国艺术的一切造境。

王船山在《诗绎》里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高日甫论画歌曰:“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三人的话都是注意到艺术境界里的虚空要素。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里,表现着同样的意境结构,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盛唐王、盂派的诗固多空花水月的禅境;北宋人词空中荡漾,绵渺无际;就是南宋词人姜白石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周草窗的“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也能以空虚衬托实景,墨气所射,四表无穷。但就它渲染的境象说,还是不及唐人绝句能“无字处皆其意”,更为高绝。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到.

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

王船山又说:“工部(杜甫)之工在即物深致,无细不章。右丞(王维)之妙,在广摄四旁,圜中自显。”又说;“右丞妙手能使在远者近,抟虚成实,则心自旁灵,形自当位。”这话极有意思。“心自旁灵”表现于“墨气所射,四表无穷”,“形自当位”,是“咫尺有万里之势”。“广摄四旁,圜中自显”,“使在远者近,抟虚成实”,这正是大画家大诗人王维创造意境的手法,代表着中国人于空虚中创现生命的流行,细组的气韵。

王船山论到诗中意境的创造,还有一段精深微妙的话,使我们领悟“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终极根据。他说:“唯此窅窅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是以有取于诗。然因此而诗则又往往缘景缘事,缘以往缘未来,经年苦吟,而不能自道。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中国艺术的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唐、宋人诗词是这样,宋、元人的绘画也是这样。

尤其是在宋、元人的山水花鸟画里,我们具体地欣赏到这“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无边的虚白上。空中荡漾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老子名之为“夷”、“希”、“微”。在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画家、诗人对万物一视同仁,往往很远的微小的一草一石,都用工笔画出,或在逸笔撇脱中表出微茫惨淡的意趣)万物浸在光被四表的神的爱中,宁静而深沉。深,像在一和平的梦中,给予观者的感受是一澈透灵魂的安慰和惺惺的微妙的领悟。

中国画的用笔,从空中直落,墨花飞舞,和画上虚白,溶成一片,画境恍如“一片云,因日成彩,光不在内,亦不在外,既无轮廓,亦无丝理,可以生无穷之情,而情了无寄”(借王船山评王俭《春诗》绝句语)。中国画的光是动荡着全幅画面的一种形而上的、非写实的宇宙灵气的流行,贯彻中边,往复上下。古绢的黯然而光尤能传达这种神秘的意味。西洋传统的油画填没画底,不留空白,画面上动荡的光和气氛仍是物理的目睹的实质,而中国画上画家用心所在,正在无笔墨处,无笔墨处却是飘渺天倪,化工的境界。(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这种画面的构造是植根于中国心灵里葱茏絪緼,蓬勃生发的宇宙意识。王船山说得好:“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绮丽,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即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这不是唐诗宋画给予我们的印象吗?

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一座空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积的处所。倪云林每画山水,多置空亭,他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名句。张宣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坡《涵虚亭》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金。”唯道集虚,中国建筑也表现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

空寂中生气流行,鸢飞鱼跃,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倪云林诗云:

“兰生幽谷中,

倒影还自照。

无人作妍嫒,

春风发微笑。”

希腊神话里水仙之神(Narciss)临水自鉴,眷恋着自己的仙姿,无限相思,憔悴以死。中国的兰生幽谷,倒影自照,孤芳自赏,虽感空寂,却有春风微笑相伴,一呼一吸,宇宙息息相关,悦怿风神,悠然自足。(中西精神的差别相)

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唐朝诗人常建的《江上琴兴》一诗最能写出艺术(琴声)这净化深化的作用:

“江上调玉琴,

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

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

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

可以徽黄金。”

中国文艺里意境高超莹洁而具有壮阔幽深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的作品也不可多见。我们可以举出宋人张于湖的一首词来,他的念奴娇《过洞庭湖》词云: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片舟一叶。素月分晖,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吸尽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对空间之超脱)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对时间之超脱)”

这真是“雪涤凡响,棣通太音,万尘息吹,一真孤露。”笔者自己也曾写过一首小诗,希望能传达中国心灵的宇宙情调,不揣陋劣,附在这里,借供参证:

“飙风天际来,

绿压群峰暝。

云罅漏夕晖,

光写一川冷。

悠悠白鹭飞,

淡淡孤霞迥。

系缆月华生,

万象浴清影。”

(柏溪夏晚归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