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调研分析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杭州调研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范文1

精心策划,细致筹备,积极展开前期准备活动

本次活动4月份开始进入细致的策划准备,5月份开始面向浙江理工大学全校学生进行志愿者招募,共有800多人火热报名,经过层层面试选拔,最终确定了一支由20人组成的精英队伍,队员分别来自经管学院、服装学院、文传学院、信电学院等各个学院,每个队员在音乐、绘画、书法、体育、手语、摄影、乐器、计算机、游戏等方面各有特长。在确定了服务团成员之后,团队便展开了紧张的培训和前期准备工作。爱心善款募捐、图书募捐、助学结对等活动得到杭州市民和浙江理工大学学生的大力支持,浙江在线、青年时报、今日早报等媒体也关注着活动进展。

在杭州的前期活动:

爱心募捐: 5月份在市区举行的“捐一元钱,为山区贫苦儿童献一份爱心”大型公益爱心募捐得到杭州市民的广大支持,募捐爱心款一万余元。

图书募捐: 6月在浙江理工大学、朝晖街道社区、浙江大学求是社区举行了”捐一本书,筑一座知识长城”大型图书募捐 活动,在各个组织单位协助下共募得图书两万余册.

助学结对: 实践团队在浙江理工大学和杭州市进行各种宣传,号召学生和市民与贫困儿童助学结对,最终有17名洛阳山村孩子受到助学资助。

调查问卷: 7月份,实践队伍出发前在杭州市下沙各个工地展开了《留守儿童在杭父母对子女关注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得到杭州电视台的跟进报道。

牵手留守儿童:7月12日和7月13日,实践团的成员带着下沙建筑工地上的十几位来 杭留守儿童同游杭州海底世界和西湖,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活动在杭州电视台以《心愿行动》的专题形式报道.

出征启动仪式: 7月1日,实践团在杭州市青少年宫广场举行了赴河南洛阳义教的出征启 动仪式,同时现场结对洛阳贫困山区儿童。浙江日报和浙江卫视报道了当天活动情况。

深入实践,内外交流,全面投入志愿服务

2005年起,浙江理工大学每年暑假赴河南洛阳开展义教,今年是第三届。2007"共享蓝天”浙江理工大学赴洛阳留守儿童教育社会实践团的活动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踏实努力的实践又不乏自己的特色和创意。 7月16日,到达洛阳市伊川县城关镇马营小学之后,实践团20名队员都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投入紧张而兴奋的工作。每天队员都会开个交流会,分享一天的工作经验和讨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每天遂愿都以日记形式记录活动和义教生活。实践团同时与河洛志愿者协会沟通联系,相互间交流活动经验等。

兴趣教学: 在支教基地洛阳市伊川县城关镇马营村马营小学,实践团开展各种兴趣班,武术、棋艺、模特、手语、表演等新鲜的课程非常吸引山村孩子。

爱心图书馆: 在杭州举行爱心图书募捐,把爱带到河南洛阳,在洛阳市伊川县和嵩县的山村小学捐建了X座爱心图书馆

爱心连线: 杭州市民和浙江理工大学的学生与洛阳市嵩县的17名贫困儿童助学结对,此次实践团特地分派了一支小分队前往当地走访被资助的儿童,并且让他们与资助人电话连线,让爱相通。

家庭访谈: 每天的家访,义教老师走进学生家庭,全面了结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生心理状况,以便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马营小学游园会: 马营村的孩子们课余生活十分单调,8月2日一场特别的游园会深受孩子的喜爱,特别的游戏和新奇的竞赛让他们兴奋极了。

放飞梦想: 马营小学的所有学生每人都亲手折了一只千纸鹤,写着自己的梦想。当他们认真地写下梦想的时候相信也在心中种下了美好的希望。义教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却可以给他们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希望孩子们早日实现心中梦想!

锻炼品质,历练人生,弘扬奉献精神

实践团20名队员在洛阳伊川县城关镇马营村的支教生活艰辛而难忘。露天摸黑洗澡,用的是冰冷的地下水;还有每天的馍馍土豆都给了同学们特别的体验。每次家访看到村民艰苦无奈的生活状态,同学们总是深深感慨该珍惜当前的生活。

队员们在短短的20多天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天上各种兴趣班、下课走访各个家庭、排演文艺节目,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收获了最纯粹的感动,20名义教老师走的时候,孩子们追着汽车跑,呼唤着希望老师还能再来。泪流满面的我们坐在汽车里很想回头多看孩子们几眼,但又多么不忍回头看他们奔跑着哭着追赶。同学们一定都体验到做一名志愿者的感动和快乐。

奉献让青春更有意义,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收获成果,再接再厉,将爱进行到底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范文2

关键词:创新实践课程;项目驱动;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22-03 一、引言

随着高等学校工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大高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实践课程是顺应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提出的一门新型课程,关注于训练学生的科学和创新思维,增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国各大高校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了多门创新实践课程[1][2][3]。不同于传统课程,它具有形式灵活、小班化教学等特点,要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授课内容。为了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计算机专业面向大二学生开设了创新实践课程。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基于社会热点需求问题,申报课程要完成的课题内容,再通过师生间的双向选择,组建授课班级。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产业发展对培养高层次的数据科学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4]。在未来3-5年内,我国数据分析师的缺口将达100万人左右[5]。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对数据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质量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本文研究了在创新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大数据可视分析人才为目的,探讨如何设置理论授课与项目实践环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创新实践课题的选择

大数据可视化与可视分析是大数据分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有机融合人的智能与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帮助人们洞悉大数据背后的知识与智慧,已经成为数据分析和科学决策的有效手段。基于个人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笔者选定以大数据可视分析作为创新实践课题,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1)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可视分析中采用直观的图形化表示、所见即所得的交互方法,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会觉得枯燥难懂。

(2)该课题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对该类人才需求较大。学生若能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更好地就业有很大帮助。

(3)数据分析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而寻找数据内部蕴含的特征又具有未知性,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正好和创新实践课程的设置宗旨不谋而合。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形式设置

与传统的仅采用理论教学的授课模式不同,笔者将创新实践课程划分为理论授课和项目化实践两个部分。首先讲解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课程目的及课程实施过程。然后通过项目化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1.理论授课内容

理论授课是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课题的前提。基于可视化分析大稻莸母鞲霾街瑁细分授课内容,将数据分析过程拆解并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保证。

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a)大数据的概念:包括大数据出现的历史;大数据的特征;大数据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挑战等。(b)数据可视分析的案例介绍:介绍数据可视分析成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从案例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描述案例的主要目的和设计思想,介绍案例采用的具体方法,指出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学习的价值所在。(c)数据可视分析所要掌握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数据可视化展示语言、人机交互技术等。

由于课程学时所限,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学习和巩固相关编程技术,为实施项目化的课程设计打好基础。

2.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践环节实施

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步骤。只有让学生在参与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才能深化其对数据可视分析流程的理解,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不断地探索并解决未知的问题。

在实践阶段,纳入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组成创新研究小组,通过“分组――选题――制定和实施方案――撰写分析报告”的实践过程,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式、探索式、合作研究式的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和科学思维的养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具体来说,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合理进行人员分组。一个复杂的数据分析任务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技术优势,合理分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组员通过分工与合作实现既定目标。

2)选取有价值的分析任务。以“交通大数据可视分析”为主要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拟定感兴趣的分析子任务,由教师进行内容把关。要求所选取的项目任务具有一定的复杂度和综合度,可以从数据分类、趋势预测、历史规律挖掘等方面着手,明确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预期的分析目标。

3)制定和实施分析方案。要求学生设计详细的实施方案,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主要包括:分析目的及内容,方法及步骤,计划进度安排,如何分工等。在该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检索和阅读科学文献,一起讨论采用何种技术或方法分析数据,引导学生逐步实现项目任务。在学生碰到问题和困难时,鼓励其通过自主学习所需知识、与小组成员讨论,与指导老师探讨来解决问题。

4)完成分析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分析报告,阐述分析任务的执行流程,人员分工情况,给出分析结果,并讨论分析方法是否合理及未来的改进建议。

5)课程考核。课程考核结合教师评价(50%)、小组间互评(30%)、组内自评(20%)多种方式综合给出课程分数。

在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从“传授知识为中心”逐渐向“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有体系、有目的地应用知识”转变,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和发展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本课程自开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授课班级共有14人,其中有2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项目的实施成果,整理成在计算机相关的学术会议上,有1位学生申请了发明专利。

为了更好地收集大多数学生的反馈意见,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投票选择自己在哪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并撰写一份学习心得。投票结果为:编程能力(11票);团队协作能力(9票);创新和探索能力(8票);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13票);完成实际工程的能力(10票)。从结果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能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自学、编程和工程实践能力。部分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创新和探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部分学生相对基础较好,能够针对分析任务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其他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还处于不断学习编程技术的阶段,因此对问题的探索不够深入。

图1和图2分别为从学习心得中提取的中英文词云。从图1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描述了对数据可视化的学习,掌握了“技术”,得到了“信息”和“知识”,其他关键词包括“分析”,“学会”,“理解”,“实现”,“任务”等。从图2中可以看出学生实现项目时所采用的主要技术,这表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自学了解决问题所用到的相关技术。下面摘取了部分学生的心得。学生1:“通过课程学习,我意识到事情有很多方法去解决,一个方法不通,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学生2:“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队友是成功的一半,和大家一起做事情,能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没有的”;学生3:“在这门课程上学到的东西比其他任何课程都要多,更有用”;学生4:“在后半学期,经过老师的提点,自己慢慢摸索,再加上同学的帮助,一个个任务难题渐渐被解决,我也逐渐有了继续探索的动力。”从上述反馈来看,正是通过项目化的实践,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但是作为一门新型课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由于不同W生的学习效率与动手编程能力存在差异,因此部分学生进展较快,能针对项目制定方案,设计新的可视化表示来展示数据特征,探索数据规律。而部分学生始终处于编程技术的学习阶段,影响到课程完成质量。

(2)本课程面向大二学生,虽然数据可视分析入门较快,但解决实际问题时涉及多种专业技术的学习与应用,部分学生感觉到知识储备不足,项目实践有难度。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事先做好摸底调研工作,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勇于克服困难。

五、结语

随着高校工科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创新实践类课程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针对作者所承担的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实践课程,围绕数据可视分析人才培养展开,深入研究了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项目化实践的实施模式,同时也分析了目前课程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由于该门课程开设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阶段,接下来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理论教学体系,研究层次化的教学方案,通过总结经验,应用于新一轮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黄雪梅.围绕机电实验平台的创新实践课程[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40-144.

[2]陈妙,陈敏,余日安,等. 公共卫生创新实践课程的构建及作用探讨[J]. 基础医学教育, 2014(12):1031-1033.

[3]汪东风,林洪,曾明滂,等.创新实践课程的实施步骤[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28(3):107-109.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 科技情报;科技文献资源

[中图分类号] G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51-1.5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信息服务上的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近几年在我市有了快速的发展,在国家、省、市三级情报所机构之中,市级情报所虽然不如国家和省级情报机构那样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但市级情报所在当地党政机关、科研单位及企业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科技文献资源也正在得到有效的发挥。从全国各地市级科技情报所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与服务先进经验交流会上获知,青岛、杭州、铜陵、安阳等市级科技情报所,已将拥有的科技文献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在全市进行共享,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目前,国内清华同方、万方和维普这三大数据库机构都在积极开拓地市级情报所市场,这种局面一旦打开,就会给双方带来双赢。

1 实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是地市级情报所发展的方向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对信息化的建设,并把信息化建设作为覆盖全局的战略举措来抓,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各地情报机构也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为在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中,各类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都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作为地市一级的情报机构,拥有国内几大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从而实施全市资源共享,这既是我们发展方向,也是提升地市级科技局和情报所形象的有利做法。杭州市情报所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这种服务,并受到了杭州市委市政府和所有企业的一致好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获得了极大地成功。如,仅2008年全市就有158万人次登录数据库进行下载查询。杭州市科技局局长感慨地说:“我们每年三项费用的投入,只有在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这个项目上的投入产出比最大,效益最明显,受欢迎程度最高。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大开放、大共享,只有这样,数据库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作为地市级情报所,一般情况下在当地的影响力有限,如何做强做大,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如何和企业有更密切的联系,通过建立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情报所的地位会更加稳固,我们通过这个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企业则通过这个平台获取有效资源。

2 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的数据库

在科技文献的利用上企业是真正的主力军,因为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包括纵、横向的对比,国内的对比,市场的调研等,都需要从这些数据库中寻找答案。在这些数据库中,不论是科技期刊、专利、成果标准、年鉴、工具书等等、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使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查询工作做起来更加的得心应手,它是企业进行科技研发的有效工具。那么,我们通过科技文献数据库共享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哪些服务呢?

2.1 科技查新

企业在研发一个项目的时候,首先需要科技查新查证项目的新颖性。查新是以文献检索为基础,以情报分析为手段,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角度,为客观评价科研课题与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所提供的文献依据。一个企业对项目的判断有局限性,通过数据库查新可使企业预先知道该项目是否具有新颖性,有无研发价值,目前在市场上处于哪个阶段等情况都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2.2 竞争情报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改革,使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新乡作为竞争的战略资源,已经在经济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掌握信息就是控制企业命运,信息资源的优化和深入,已经成为决定企业成败命运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才能使企业成功把握市场机会?如何才能正确评估市场,降低竞争风险?面对种种挑战,企业都必须具有清晰地战略分析,这时企业可以通过实时采集科技文献、建立关联情报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形成对行业发展战略分析的报告,利用竞争情报来获取胜利。

2.3 产品研发

现在的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走自主创新之路。在当今这个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新成果层出不穷的时代,企业技术人员研发需要参考借鉴这些新技术,而这些最新的内容从数据库中都可以查阅到。

3 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

在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除了建立公共数据库外,还要逐步建立其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的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一般情况下,这些区域型数据库包括:科技项目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科技人才数据库;专利项目数据库。

除此之外,有些城市还会建立大型仪器共享数据库,本地企业数据库等,青岛市情报所还建有特色产业专题数据库,高新技术及产业专题评估评价研究报告数据库和专利竞争情报分析报告数据库。这些做法都是从分利用自己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依靠自身的力量,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库转化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本地区科技创新提供科技信息公共服务。

4 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的重视和充足的经费

这些年来,我国许多省市在实行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家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等3部门也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基层。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过程中,创造性地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如,江苏省情报所在共享平台实施的3年来,已为用户提供了包括中外专利、中外技术标准、中外学术期刊论文等1 000万篇的原文提供服务,提供各类服务含网上网下服务超过了100万次。此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在协助高校院所开展基础性研发、企业科技创新和高技术素产业发展上提供有效的基础条件支撑。据调查统计显示,科技文献、信息所产生的效益贡献作用约占科研成果全部创造价值份额的三分之一。

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是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是公共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需要政府为主导来推动和扶持,需要市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地市级情报机构都隶属于市科技局,市科技局在每年的三项费用立项时,需要将文献新息资源共享系统列入专项,以保证共享服务平台的发展和连续性。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为全市服务的,不论是政府机关还是科研单位,不论是企业还是科技人员,都是共享服务平台的最大受益者,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巨大的。有数据表明:91%的机构认为科技文献资源在科研开发及创新工作中十分重要。在投入产出比上,江苏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投入产出比是1:32,杭州市科技局认为他们的投入产出比在所有科技三项费用中是最大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将这些资源共享,由企业自己来购买这些数据库,每个企业每年的投入都在几万到几十万之间,一般的企业根本无法承担,也就无法拥有。如果这些投入由市财政承担,建好后的科技文献资源由全市共享,这样的投入产出比不言而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在地市级情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贺德方.加快发展科技情报工作服务区域创新[J].广东科技,2006(12):2-3.

[2]许杰.读《刚要》谈科技情报工作[J].科技广场,2006(9):4-5.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范文4

    一、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现代商学素养熏陶和创业教育为基石,培养“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国际头脑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理论基础与技能扎实、知识面宽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理论、能实干、最终要能经受市场经济大潮考验的弄潮儿。这个考验是真真实实的,是激烈、残酷的,容不得半点虚假。

    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体现了融理论、技能于一体的特点。除了基础课外,专业课如《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小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流通概论》等都与企业经营管理结合得十分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既注意对实践中各种问题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解释,同时也注意经营知识、技术、方法与技巧的介绍,从而为学生从事流通经营与管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课程的教学应当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如练习、实验、实习,参观、调研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毛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书本知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

    其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也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习群体绝大多数为在职人员,80%的学员是参加工作后感到知识的不足,或是因为从事工作的学历要求,而来“充电”的。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他们的学习目的排除了很多的幻想,更切合实际。他们学习有以下需求:(1)在以往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使自己从感性认识的层面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2)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从而拓宽自己的管理思路;(3)扎扎实实地学习一些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便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由此可见学习者更看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对实践性教学本来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活动能力也是我们开展实践性教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学中引导他们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提倡“过程研修”,在实践中领悟理论,再用理论去引领实践,让知识“盘活变现”,做到理论和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便也是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应有之义。

    二、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模式设计

    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开展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研究。

    (一)在教学一体化设计中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有的地位

    在工商管理专业每门课的教学一体化设计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成为电大课程教学的两翼。在电大的多种授课形式中,无论何种形式的授课,都必须尽可能地突出和强化实践性教学内容。如在《统计学原理》的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了解一个企业,对其进行一个专题的统计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师生交流。再如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资源与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入更多的案例,同时加入指导学生作专题调研和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的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实践教学应遵循“建构理论”,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边学边做,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掌握知识。如《企业文化》,我们就把“企业文化与徽文化”专题讨论会设计为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作深入的了解和探讨,结合当今企业实际对如何吸收其精华和扬弃糟粕谈看法做研究。

    (二)在实施中实行“三师”负责制

    实践性教学贯穿电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各方的配合和努力。实施中可实行“三师负责制”。所谓“三师”是指专业主管(系主任)、辅导教师、管理教师(班主任),三者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作为专业主管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总负责人,他必须熟悉本专业所开课程的知识点和专业最前沿的理论创新,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总工程师。课程辅导教师是设计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知识点设计出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实践性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还要对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帮助学生从实践再上升到理论,实现“第二个飞跃”。但因电大的辅导教师大多是外聘的,一些课外的活动(如参观、调研等)很难与学生一起参加。这就要靠管理教师组织和督促学生来完成,管理教师的职责就是当好辅导教师的助手,成为辅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实践性教学方案的实施起保证作用。

    (三)重视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创新

    由于电大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如资金和实践基地的不足,使得电大开展实践性教学面临不少困难和局限,然而电大丰富的网上资源和人脉资源又使电大开展实践性教学具有相对的优势,这就需要扬长避短,在实践性教学的模式设计上进行创新。

    1.利用学员自身优势,开展专题小组实践活动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员大多来自企业,他们企业本身就是最好的实践基地。可根据学员分布情况,以一些骨干企业的学员为主组成小组,开展实践活动。如《企业文化》、《统计学原理》、《流通概论》等课程,我们将学生组成了几个调研小组分头进行活动,最终形成小组调查报告和活动小结,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再如《企业文化》,参加本门课程学习的学生有两个班级,一个班由辅导教师设计“了解徽商、走进徽商,传承徽商精神”为主题的小组活动,学生在从事导游工作的学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徽商商埠、商船,以及当时徽商云集的渔梁街店铺遗迹,了解当时徽商经营的盛况和他们的经营宗旨、商业道德,感悟“徽骆驼”精神,从而领悟了徽商“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心为质。”的精髓。另一个班则开展了“企业文化与徽文化”研讨会,研讨会前,学员对自身所在的工商企业的“企业文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徽文化给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和运用作了探讨,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写成34篇论文。研讨会上,学生们的发言有理论、有实践,对徽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作了深入的介绍和探讨,对其精华和糟粕都作了科学的分析,并结合当今企业实际,对如何发扬徽文化谈了看法。在学习《市场营销学》这门课时,教师组织了从事营销工作的学员,开展了“营销经理谈营销”座谈会,让学员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运用课本理论进行分析,畅谈经验和教训,既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提高,也给其他学员以启发。

    2.与企业联合,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运用学习的理论,组织学员为当地的企业经营、管理出谋划策,也是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员应用能力的好方法。它使学习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实际的管理环境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产生兴趣,掌握管理理论的实际内涵,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从企业获得实际的管理经验。例如:在学习了《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等专业课后,为了锻炼学员的应用能力,走出校门,我们与当地最大的超市“家得利”超市,联合开展了“我为家得利献一计”活动,要求学员从消费者的角度为超市把脉诊病,以管理者的身份为超市献计献策。学生积极性很高,认真地进行调查、分析、思考。活动共收到各类稿件190余篇。他们从企业文化、销售决策、公关宣传、商品质量、节日促销、文明经商、营业员管理,服务质量、店容店貌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建议和计策得到了超市领导高度的评价。他们称赞电大学员观察仔细,调查深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给超市出了不少好点子,并采纳了学生们提出的不少建议,还承担了活动所需的全部经费,并给学生以奖励。

    3.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

    要提高电大学员的应用能力,应引导学员们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当地的经济建设,结合实际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屯溪老街的保护和开发,经营与管理一直是我市创建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与老街社区联合开展了“老街论坛”论文征集活动。要求学员不仅要用所学的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而且要求广泛地学习和收集资料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各抒己见。学员们积极性很高,为了解老街的经营管理现状,有的上网查阅资料,认真学习市委书记视察老街时的即席讲话,针对问题分析探讨;有的与经营业主面对面地交流询问,更有学生曾多次站在老街口分白天和晚上观察客源情况和游客购买的物品。其中《老街的保护性开发和旅游发展》、《老街经营管理之我见》、《从杭州河坊街看老街旅游发展》等征文对老街经营管理及旅游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大胆创意,得到了老街社区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在上《企业战略管理》课时,对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和一元化经营战略的优劣、利弊,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辩论,经过充分准备,他们运用所学知识陈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既达到让学生在情景中学理论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辩论能力,最后通过辩论达成共识。这样的学习效果才非常深刻和难忘。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政策研究;学分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70-02

收稿日期:[HTSS]2007-01-20

作者简介:金凌虹(1973-),女,浙江仙居人,硕士,从事教学管理及高等教育研究。

一、高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政策背景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的计量单位,以获得必要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取得学位条件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978年原国家教委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但我国实行的学分制多为学年学分制,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符合的,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所提的学分制改革更多意义是指向学年学分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

笔者以台州学院为例分析实施学分制改革的背景。学分制因其弹性的学制和柔性的课程设置,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灵活地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下的人才需求,所以成为各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的首选举措。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省教育厅的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中也体现和强调了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台州学院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整体推进”的原则,从2005年秋季学期开始试行学年学分制。应该说内外的因素促成并推进了学分制改革的启动和发展,学分制教学改革已经由问题的提出正式进入政策议程的范畴。

二、政策研究视野中的学分制改革

“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经验向人们揭示,应当把改革视为进程,而不是结果。”[1]政策制定的目的之一是带来变革,促进发展。Howlett & Ramesh 2003年提出的政策循环周期理论,认为一项政策的实施包括议程确定、政策成形、决策、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五个阶段,即发现和确认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议案,选择问题解决的方式,解决问题和对问题解决结果进行监测。学分制改革作为一项改革政策,笔者认为也适合Howlett&Ramesh提出的政策循环周期理论,并重视改革方案的调查研究,改革进程的设计,加强对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效果的评估。

(一)及时确定政策议程

及时确定政策议程,即发现和确认政策问题,它是政策循环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起点。可以说学分制改革对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讲,已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政策研究人员通过提出专题研究报告,直接向学校领导或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议或利用报刊媒体引进教职工和领导的关注等多种方式,促使学分制改革进入正式的政策议程。

(二)形成多种政策议案

在确认要开展学分制改革的基础上,政策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应共同确定改革的目标,即通过改革,政策制定者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并设计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学分制改革有多种形式,一种是完全学分制或称充分学分制,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正在向其靠拢。一种是学年学分制,日本和中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基本属于学年学分制,即在学年制的基础上,增加人才培养的柔性和弹性。另外一种应该是属于学年学分制的变种,仅仅把学时折算成学分。还有一种是特殊院校或专业如军事院校、医学专业、土建专业等,则不宜实施学分制。政策研究者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在分析各种学分制改革方案基础上确定实行第二种即学年学分制教学改革,同时对实行学分制的操作方式进行设计,如先试点,新生与老生衔接问题,学年学分制的选课操作,试行选课的课程资源,等等。

(三)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

决策是政策制定者对政策方案的抉择,在决策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决策的科学化主要依赖于决策方法的科学化和政策制定过程的程序化;决策的民主化主要依赖于政策制定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民主、制度民主和程序民主,能够充分吸收民众、各种社会团体和政策研究组织的意见。”[2]在决策过程中,要理顺政策制定系统和其他支持系统的关系,理顺决策系统与信息系统、执行系统的关系,明确学校各院(系)、职能部门各自的作用和地位,完善政策管理体制。

(四)利用多种政策工具,有效实施政策

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有效性的研究,注重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和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及因素之间的互动。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多次或重复运用到以下一些政策工具,也就是说实行学分制改革必须关注以下这些影响因素:

1.家庭和社区。家长的期望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才,学生家庭的贫富会对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造成影响。了解和调查学生家庭的总体情况及人才期望,将使我们制定的政策更加人性化、合理化。高校不可能闭门办学,必须重视与所在社区的互动和合作,适时开放图书资源、送教下乡、校企合作培养等都是提升学校形象,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必要措施。

2.信息与建议。在制定学分制改革方案及相关文件中,必须充分听取各级领导、部门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多层次的讨论和研讨,汲取多方面的建议。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利益立场,要广泛征询。如学校层面可能更关注改革的成果,而教师层面则关注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教育工作者则可能更关注改革的理论运用和方法论问题,学分制改革的政策文件中要体现各利益群体的协调和平衡。

3.规章制度。实施学分制改革必须形成和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应在一个总的原则意见下,修订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籍管理、选课、第二专业或第二学位、导师制、学生管理、师资激励等配套的措施,并注意各项规章制度的衔接和内涵的统一。

4.经费支持。实施一项改革没有经费的支持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实施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需要经费的持续投入和增长,在改革中开展的宣传、调研、修订等工作也需要经费的保障。

5.媒体。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必须在全校上下形成一种共识:要顺利实现学分制改革的目标,动员学校各级、各层面的力量来实践政策与制定学分制的文件同等重要。所以要尽可能地利用所能利用的媒体、信息载体和传播渠道宣传学分制改革的性质、意义和影响。

6.其他院校。其他院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本校实施和开展此项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以重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可以增强政策制定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当然,对于其他院校的做法,不能看到比本校先进的就全盘接受,要根据本校所处的环境和本校的实际,在吸取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其切合本校的实际。改革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用的。

(五)加强学分制改革的政策评估

必须重视和加强学分制改革的政策评估。首先,要明确评估的标准和手段,明确通过改革要达到怎样的目的,采用哪些评估手段是合适的。对于学分制改革,我们认为可采取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估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估办法,以行政性评估为主,兼顾政策性评估。其次,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开展反省和评估:是否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来实现目标?学分制改革实现了什么成就?是否完成了预期的工作?是否以最小的成本达到了最大的产出?学分制改革实施的进程是否流畅?在改革中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如何互动?在实施学分制改革中有哪些信念和价值观在起作用?最后,评估时要对政策实行的依据、使用的政策工具、调研的范围和对象及相关政策的分析等进行反思和进一步改善。要重视政策研究在政策评估中的作用。政策研究可以为政策评估提供方法论和技术的支持,并且政策研究不易受到政策制定系统的利益和价值观的影响,可以弥补政策制定系统内部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不足。

三、总结和反思

作为一项政策的学分制教学改革引入和借鉴政策研究的理论是很有价值的,经常性、阶段性的总结和反思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首先,学分制改革作为一项教育政策同样要遵循政策循环系统的各个环节,即议程确定、政策成形、决策、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在这一循环系统中,学校特别是政策制定系统的教育理念、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起到了核心、关键的作用。其次,广泛的征询和调研是必要的,要扩大政策征询和讨论的范围,避免出现教育政策利益群体的缺位现象,增加政策利益相关者表达其利益诉求的渠道。其三,实施学分制改革必须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使教学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和课程教学中,特别要关注讲师及以下职称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教学期望。其四,学分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应成立一个由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组成的学分制改革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和平衡改革进程,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最后,光有美好的愿望和正确的政策是不够的,必须真正重视“人”的培养和提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政工人员等,在学分制改革中都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杭州调研分析报告范文6

论文关键词:工作过程;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改革;实践

一、课程建设背景

《集装箱运输实务》是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国际航运管理人员资格证书”(面向从业人员)四门必修课之一,也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省特色建设专业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及集装箱运输管理的核心专业课程。根据省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课程组开展了基于岗位能力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岗位任职要求,将工作任务分解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同时参照职业标准进行课程模块设计,校企合作制定课程考核标准,以此为基础组织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实训条件与教学团队建设,并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完成对学生的评价。

二、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在调研国内外航运市场的前提下,完成了《专业调研报告》和《专业分析报告》,确定了专业培养的就业面向:在航运企业从事生产管理、统计分析、安全管理、船舶营运组织、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等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在国际货代、船舶等企业从事跟单、单证制作、运输操作、运输组织、业务等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在港口企业从事船舶理货、船舶生产调度等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

针对上述岗位,课程组会同企业、行业专家进行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集装箱运输实务》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相应岗位工作过程所必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达到以下目标:

1.能力目标:初步具备使用集装箱运输的意识和集装箱相关行业的职业情感;能描述与集装箱运输相关的设备、工具与设施;能处理集装箱运输进出口业务工作的业务操作;会制作集装箱运输进出口业务的主要相关单证;能设计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线路,并依据业务工作流程逐步完成相应的单证和业务处理等工作任务。

2.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沟通的社会能力;具有诚实授信、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上述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素养,重构了课程学习领域的知识体系和行动体系,针对企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核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按照集装箱运输的典型业务流程和典型工作任务,把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为集装箱基础认识、集装箱租赁与箱务管理、出口集装箱商务洽谈、出口集装箱内陆运输、出口集装箱装船、进口集装箱商务洽谈、进口集装箱提货转运和国际多式联运业务8个学习情境,并按照业务流程又进一步分为18个工作任务。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1.根据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集装箱整箱货进出口业务、集装箱拼箱货进出口业务为切入点,以“货柜-货物-船舶-场站-单证”五个模块为主线,对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讲解内容时,重要介绍业务流程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为明确。

2.按项目任务要求紧扣教学环节。在学习情境教学中,按照项目任务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大步骤设计“任务导入、知识准备、尝试独立解决、教师引导、成果评估、课业提高”六个教学环节,提出具体项目任务,以学生做为主,教师教为辅。

3.教学内容具体表现形式:(1)根据专业相关要求,进行校本化教材的编写。为满足集装箱运输的行业需求,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结合企业专家的意见,广泛调研,选定出版社出版的《集装箱运输实务》作为主教材。同时,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及集装箱运输的实际,编写了校本化教材,自编教材强调“知识、能力、素质”融入一体,内容以集装箱运输从业人员的工作与任务为线索,以项目为载体,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本位,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2)根据区域经济要求,编写特色实训教材。课程组以区域实际需求为基点,充分研究了高职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学规律,根据货代企业集装箱运输实际业务,编写了《实训指导书》和《集装箱堆场管理系统操作手册》等实训教材,充分体现了“必需、技能、实战”的特色,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无缝衔接;(3)整合校企两种资源,充实扩充性校本资料。整合校内外资源,完成教学课件的制作、相关案例的编写、习题的整理、实训项目的设计以及集装箱教学有关的照片、视频资料、各类单证等的收集工作,编写了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课程网站,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造条件,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阔视野,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4)为学生探究性自主性学习搭建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课程网站及时公布行业动态、企业信息和课程动态、学习指南等,并提供有关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链接平台,让学生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网站开设有“在线测试”、“学习论坛”、“导师在线”与“作业平台”等系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能力并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学习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职业素养。

三、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教学以集装箱整箱货进出口业务、集装箱拼箱货进出口业务为切入点。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以“货柜-货物-船舶-场站-单证”五个模块为主线,采用理实一体化,以集装箱进出口实际业务为背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力求使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一致。

1.“新员工培养型”教学方案。课程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运用“新员工培养型”任务驱动教学方案,按照项目任务的六大步骤,设计六个教学环节,根据企业真实业务,由学生以团队工作模式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教师予以引导,体现“教、学、做”的一体化。

2.“多层次”任务驱动教学方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首先按业务流程先后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学习情境,作为教学主线。再根据完成某项学习情境所需相关知识能力,设计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设计了任务导入、案例或项目。形成案例套工作任务、学习情境套工作任务的“多层次”任务驱动教学方案。

3.“模拟项目公司型”教学方案。课程组建了由教师为经理的集装箱运作项目公司,从省内承接了大量相关企业的课题或项目,由学生组成项目小组独立计划、实施项目,教师全程引导,以企业对课题或项目完成情况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并导入案例或项目,形成案例套工作任务、学习情境套工作任务的“多层次”任务驱动教学方案。

(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配合大量的生产场景图片及录像以避免枯燥理论讲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完善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机制,组织学生到企业和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提供真实案例及相关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分析、集体分析等形式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集装箱运输组织管理中的各种工作情境,帮助学生熟悉货运单据的缮制和流转,运输组织的工作流程;在国际多式联运业务主情境教学中,选择某企业规划多式联运线路这一项目,让学生分析项目的具体要求,做出计划并独立实施,通过自主学习,深入行业企业调查、收集资料,完成项目,进行汇报和评估;通过组织学生到港口企业进行参观实践,由校外专业兼职教师讲课,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学方法的采用并非单一的,而是互相穿插、互相交错进行的。

四、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实训项目

实践项目与理论教学是以“货柜-货物-船舶-场站-单证”五个模块为主线,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以集装箱进出口实际业务为背景,根据集装箱运输出口流程构建实训项目。

(一)安排与教学相对应的实训项目

在学习情境里安排了实训项目导入,基于工作过程理念,以集装箱出口业务为流程主线,主要设计了“集装箱标记识别”、“集装箱业务委托”、“集装箱选择与数量计算”、“出口集装箱订舱”、“集装箱货物适箱货与装箱”、“集装箱船舶识别”、“集装箱船舶配积载及识图”、“集装箱堆场操作”、“集装箱码头操作”、“集装箱进出口货运单证的填写”等项目,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

(二)加强综合性实训环节技能训练

在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及完成后,以一个集装箱出口业务流程设计了一个模拟综合实训,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从集装箱业务委托、适箱货的准备及包装、集装箱装箱操作、集装箱堆场操作、集装箱码头操作等流程。合理设计任务导入、综合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熟悉集装箱运输各个业务的操作。

五、课程开发实施与总结评价

(一)课程资源利用

目前集装箱运输实务课程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的相关内容及技术文献已全部用于近二届学生的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学生能充分利用课程学习网站进行自主性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网络资源除本校学生外,许多学校也进行了共享。从2010年8月10截止到2011年9月23日,网站总访问量达到11700,独立IP访问量为1993。

(二)课程实施成果

1.校外实训室建设。课程与宁波港务集团大港货柜等8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从基地吸收5名实践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作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每年利用专业调研会议、学生企业见习、教研活动、课程实训教学以及知识讲座等机会,请兼职教师进学校,送专任教师下企业,促进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既让专任教师了解企业最新生产情况与行业信息,也培养兼职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授课技巧。

2.学生成果。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9.4%,其中,86%以上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本课程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并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在社会上影响度极高,广受学生及家长欢迎。与本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合格率100%,货代从业人员资格证合格率85%。结合本课程的学生活动,多次获省市优秀团队称号。课程团队成员带领学生参加了多次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杭甬运河工程调查》获2007年浙江省首届“挑战杯”二等奖,《高油价背景下航运企业节能措施》获2008年杭州市优秀团队,《嘉兴港实施地主港模式的调研》获2008年省优秀团队等荣誉。

(三)课程实施评价

1.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课程采取工学交替模式,把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环节,以小组为单位,组建模拟公司,建立业务档案,营造职场氛围,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掌握集装箱运输业务岗位技能,并结合后续的综合实践课程和顶岗实习,对学生从事集装箱运输业务职业能力的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

2.课程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起到明显的促进

作用。课程通过职场模拟、项目实施和情境教学3个环节,让学生由表及里,体验、接触和亲历职场和业务,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设置职场模拟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组建虚拟的货代公司等企业,完成集装箱业务操作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小组成员在共同研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人沟通能力,初步形成对工作岗位所需职业素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