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范文1

2013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全面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项目,全州449个教学点分别配备了数字教育资源设备,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现在全州各教学点配备已经完成,那么,全州各教学点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对全套设备的操作能力怎么样?能不能达到教育部有关“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到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教学点进行了实地察看。

1考察教学点教学情况

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教学点位于屯堡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学校倚山而建,是由原来的一所规模较大的村级完全小学变成现在的一个教学点的。由于山大人稀,交通闭塞,这里实行隔年招生,现仅有1名教师和2名一年级学生。

2014年4月2日下午2时许,在该辖区小学校长的陪同下,我们驱车沿着崎岖陡峭的村级公路,行程近1 h来到了学校,走进干净整洁的校园就感觉到一股春风迎面扑来。教室里,只见一位教师正在交互式电视机上熟练地点击着,原来他正准备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给学生上室内体育课。他边点开小学一年级“基本部位操”课程,边要求两位学生按体操队形站立并作好准备。随着电视里播放的音乐和节奏,两位学生熟练地做起了部位操。

同行的校长向刚才授课的教师说明了来意。他很有兴趣地向我们介绍起学校数字资源的配备和使用情况。2013年11月,这个学校和全州其他教学点一样,配备了55英寸交互式电视一体机1台、电脑1台、钢质讲台1张及其他附属设备。目前每上一节课几乎都要应用到这些设备,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应用,两名学生也会一些基本操作。

2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带来的变化

这位老师名叫郑维元,是这个教学点唯一的1名教师,已经年满59岁了,1975年参加教学工作已近40年,长期坚守在村小和教学点工作。起初听说要给每个教学点配备1套先进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设备,对长期靠1支粉笔、1块黑板、1本教材教书的郑老师来说是喜忧掺半。喜的是深山教学点的孩子们终于可以同其他同龄的孩子一样,接受到更加优质丰富的知识;忧的是这么先进的教学设备,对于一个年近花甲、视力不好、记忆力差和动手能力弱的老教师来说,如何熟练操作,是摆在郑老师面前的一个必须面对而又必须解决的难题。根据刚才大家看到的上课情形,看来这个难题对于好学的郑老师来说,已经彻底解决了。

2.1教师学习掌握操作技能

郑老师向我们说起了几个月来从参加培训到设备资源应用的辛苦与甘甜。工作快40年的他一直在村小和教学点工作,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资源,再加上年纪大了,身体上的各种不适,导致他总有畏难情绪。但一想到国家和教育部门对山区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学生的关怀和重视,想到山区的孩子们的梦想,想到家长和社会的重托,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所有人的期望,他便克服一切困难想方设法认真参加培训和实际操作应用。培训期间,他为了弥补听力和视力上的不足,总是早早地来到培训教室,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以便更好的看清和听清授课教师讲解和演示的全部内容。同时因为他对设备的陌生以及动手能力下降,不管听懂没听懂,他总是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记到笔记本上,课后仔细琢磨,不懂的就再向授课教师以及其他学员请教,直到弄懂为止。设备领回学校安装完成以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学习操作方法和技巧。因为记忆力不好,常常刚刚使用过的内容或工具,过一会儿又忘记了,于是他便反复练习,重复操作,直到熟练为止。操作技巧熟练了,他又反复观看资源库里的各科资源,熟悉打开资源的窗口,准确快速地找到点击的位置,有时常常练习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近几个月的反复学习、操作、摸索和运用,他已经熟练掌握了运用全套资源备课、上课的方法及诀窍。

当问及有了这套数字资源设备后课堂的变化时,郑老师显得非常兴奋,他总结说:“自打有了这套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资源后,整个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可以让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精彩纷呈。可以说这套设备给我们深山教学点的师生带来了福音!”

2.2数字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实际

为了开足开齐课程,郑老师既要承担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还要负责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的教学。以前没有这套设备时,少之又少的学生成天与一位老教师在一起生活和学习,朴素的生活方式和简单的教学方式,致使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多年以来一直得不到提高,极大地限制了山区学生的成长。

现在的课堂就不一样了!郑老师介绍说,在语文和数学课上,他利用资源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生动的图画和声音,利用动画的形式展示生字的书写过程,不仅弥补了自己知识的不足,更加强化了语文和数学学习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资源中诙谐生动的动画以及优美的音乐,让郑老师的音乐课如同在进行一场场音乐会,学生随着音乐和视频又唱又跳,在美妙的乐曲中不仅轻松地学会了歌曲,而且在心灵上受到了熏陶。体育课堂更是生机勃勃,在视频的分步讲解下,学生不仅能快速学会,而且动作规范,姿势优美。美术课原来是令郑老师最头痛的课程,因为他自身对美术没有兴趣,就更谈不上教出什么效果来了,每次上美术课就只能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可现在的美术课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每次上课郑老师会和学生一起观看视频,然后指导他们直接在白板上画出所要画的内容。

2.3数字教育资源的优势

数字教育资源具有集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极强的特性,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效、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见,数字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剂,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更是师生的良师益友。恰当地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1张黑板,1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支粉笔和教鞭”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够促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3结束语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范文2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今明两年需要加快推进的几项重点工作,并将按照本次会议精神正式印发通知进行具体部署。做好当前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刘延东国务委员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本次会议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坚持应用导向,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深化机制创新,务求取得实效。在具体工作要求上,一要体现国家和地方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统筹部署;二要立足现实,加大落实力度,使广大基层学校与师生能够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新成效,并努力形成阶段亮点;三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特别是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有序、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

今明两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加快改善教学点教学条件,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今明两年重点将对全国学校布局调整中确需保留与恢复的几万个教学点开展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实现每个教学点配备基本视频接收设备和相应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目标,特别是对于那些师资严重不足的教学点,要优先安排。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组织教育资源,并统一组织各教学点教学工作安排。工作目标是今明两年全国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有条件的地方还应逐步实现教学点与中心学校同步上课。

(二)为中小学实现宽带接入并建设网络教学与学习环境。

目前全国尚有约四分之三的中小学没有接入宽带。今明两年全国总体上要努力实现50%以上的中小学宽带接入(也即新增宽带接入的学校8―10万所左右)、同时在校园内建设基本的网络教学与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按任课教师人数的一定比例为教师配备计算机并接入宽带。各地要制定工作方案,重点对未接入宽带的学校统筹安排建设;已接入宽带的学校要加大数字资源应用的力度。要注重从应用实际出发,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中小学,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充分调动电信企业等的积极性。

(三)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应用力度,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

今明两年要使网络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应用覆盖到所有实现宽带网络接入的中小学校。重点开展三项工作,一是有针对性地组织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特别是一些师资短缺的学校。二是组织名师,通过网络教研等形式,培训提高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三是组织名校开办网络课堂,广泛共享名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四)加快推动网络实名学习空间建设。

大规模应用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是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的重要趋势。各地要按照教师率先使用、职教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的总体要求,探索“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网络空间建设运营机制,加快部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利用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和促进职教教学模式改革两方面部署试点,明后年逐步推开。今明两年的工作目标是,力争实现利用网络空间开展教研活动的中小学教师人数达到20%,特别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学校开展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学校数量达到20%。高等学校要加大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力度,提高利用信息技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

(五)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充分依托国有大型电信企业的基础设施,加快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并于年内面向全国提供服务。各地要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开展多种模式的资源应用。有条件的可建设省级的特色优质资源中心。要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新机制,采取资源开发与征集评选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支撑各类学校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

(六)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按照重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国家、省、地、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管理系统。各地要按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抓紧建设和完善省级数据中心,部署覆盖本地区各地市、县和学校的数据采集、交换和应用体系。今明两年基本完成学生、教师和学校资产等信息入库,并保证数据的及时、有效更新。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范文3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 信息化建设 对策研究

【分类号】F323.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农村适龄儿童逐渐减少,为优化教学资源,各地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撤并建”的布局调整,较好解决了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以笔者所在的贵州为例,全省现有教学点3400多所,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22.8%。但是,这些教学点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资源缺乏,师资老化,信息闭塞,严重影响到教学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1、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城乡仍然有较大差别,特别是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设备十分落后,现状令人堪忧。比如贵州,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在全省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学校仅占60%左右,还有相当部分教学点因缺乏硬件设备而无法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

1.2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地处偏远山区的教学点师资力量短缺、教师信息化素养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点教师老龄化较重。比如贵州省六枝特区朗岱镇石糯尾教学点,全校7个班近170名学生,仅7名教师,且年龄都在45岁以上,其中1名已70多岁;二是教师流动性大。经调查发现,目前教学点教师大多由代课教师和特岗教师担任,工资低、待遇差。教师每月工资1000至2000元,加之农村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差,大多老师不愿留在基层。三是教育信息化观念落后。在一些具备信息技术条件的学校,一些教师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当成一种负担,不敢用、不会用现代教学设备。

1.3农村教学点接触教学新信息不够

由于农村教学点大都还没有开通互联网,教师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受限,课堂教学大多局限于传统教材。比如贵州省六枝特区朗岱镇上寨教学点,全校仅有的一台电脑也用在了学校日常办公上,因而教师获取新的教学信息较难。通过调研还发现,即使一些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地区,教学点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也大多是面对城市教育的教学资源,适合农村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

2、对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建设困难的原因分析

2.1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工程建设,特别是对于贫困边远的省份来说,由于经济比较薄弱,财力有限,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以贵州为例,全省依托“薄改”项目和“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推进乡镇以上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乡镇以上中小学宽带接入和多媒体终端建设超过60%,而对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

2.2农村教学点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不够

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是制约现代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又一重要瓶颈问题。目前,伴随“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各地以县域为单位开展教学点骨干教师培训。但是,通过近两年培训的实际情况看,参加培训的大都是一些年轻教师。大多数老教师由于不懂电脑知识,即使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效果也不明显,所以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较难。

2.3农村教学点优质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由于教学点大多地处偏远山区,教育资源严格匮乏。 一方面,一些学校因缺乏现代教学设备,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再加之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重,一些国家规定学科如英语、美术、体育课因缺乏专业老师而无法开足开齐;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一些具备教育信息化条件的学校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有限,教育信息化设备闲置、使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

3、推进农村教学点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3.1加大对教学点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支持。因此,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来源,首先要依托财政投入。其次,采取“政企合作”模式进行。通过市场运作,让企业先行垫资,后政府分期偿还,切实解决财政资金缺口问题。再次,获取社会资助。加大对教育信息建设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关心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或捐助。

3.2注重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能力培训

提升教学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要结合农村教育、学校信息化设施和教师队伍的特征,选择适合于教学点教师需要的方式开展培训。一是利用远程教育开展培训。在已开展“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的学校,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提升素质。此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能力。二是开展集中教育培训。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做到学用结合,通过“互动式”培训, 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教师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三是开展校本培训。各地要根据本地教育信息化的实际,组织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和专家,通过专题讲座、案例选讲等方式开展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3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

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工作是关系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工程,笔者认为,要从根本解决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除了要增加投外,还应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激励考核机制, 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认证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有机结合起来,在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等方面优先考虑教育信息化骨干教师;二是建立教育信息化教育培训工作机制。要注重整合资源,加强对省、市、县三级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的建设,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指导各地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逐步提高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建立教学点教师待遇增长机制。要进一步改善教学点教师待遇,做到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情感留人,逐步改变教学点教师因待遇过低导致人才流失问题,从而为全面推进农村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范文4

我们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明确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细化部署和推进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2013年的各项重点工作,以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为抓手,认真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应用驱动,机制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也借此向教育部领导汇报一下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取得明显成效

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全省高等学校基本建成功能完备的宽带校园网,应用系统建设初见成效,满足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的需要,部分高校正积极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基本配备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90%的中等职业学校接入了互联网;“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校基本配备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初步构建了惠及全省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72%的中小学接入了互联网,44%的中小学建成了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中小学已将工作重点放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上,数字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列为重大发展项目之一。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联合转发了《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在建设经费、项目设定等方面全力保障,形成了各方联合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是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早在2000年,省教育厅就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远程教育处,后更名为教育信息化处,负责统筹规划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地、各高校均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全省所有地市和70%的县成立了专门机构,实现了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管理和协同推进,为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是制定了全省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为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科学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了2013~2020年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明确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任务,规划了五项重点工程,这是指导我省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四是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重点工作。

(1)加快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在国家提供的142万元建设经费基础上,我省又筹集了415万元,为所有教学点各配备了一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为每个教学点培训了1名骨干教师,指定专门机构由专业人员统一接收国家针对教学点传送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进行分类和编排,将在今年秋季开学前上传到“龙学网”资源应用平台供教学点使用。

(2)制定了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我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建设方案。各项基础性工作正稳步推进,省教育厅与黑龙江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龙学网”建设项目已列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项试点项目和省工信委信息化重点推进项目。

(3)科学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我省育龙教育信息网资源库的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征集、优质课评比、自制教育软件讲评等形式,深入推动一线教师教育资源的应用;依托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及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确立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项目”,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课题组开展“融合”的研究。

(4)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刻领会教育部试点工作精神,安排部署全省试点工作,总结和推广鸡西市“建设为基础、管理为重点、应用为核心”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哈尔滨市阿城区“三网联动,全员参与”的教研信息化模式和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尝试性地实施了试点高校与试点区域结对子帮扶,黑龙江大学与哈尔滨香坊区结对,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哈尔滨阿城区结对,利用高校雄厚的技术实力帮助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我们还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支持、课题牵动、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推动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5)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力度。省、市、县(区)举办不同层级的专题培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三年来共培训教师10万人次。近期刚刚结束的全省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骨干教师培训班,共培训省级骨干教师1400名,培训视频全部放在“龙学网”师资研修服务平台上全省共享,这些骨干教师正在进行各自区域及校本培训,预计将培训教师近4万人。

二、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必须加快推进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新四化”的要求,国家要推进信息化,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并深刻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去年9月,国家组织召开了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作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发展任务和推进措施,展现了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可以说,教育信息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抓住这个机遇呢?

一是提高认识。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是当前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最大障碍之一。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也是基本标志之一,所以,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思想、理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甚至办学形态等的全方位创新和深刻变革,引领各级各类教育走向现代化之路,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时间非常紧迫,必须加快推进。

二是加强领导。切实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健全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归口统筹负责,行政职能部门归口统筹落实,做到领导到位、机构明确、责任到人、统筹有力、部门协调、创新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本地发改、财政、工信、科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跨部门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局面。

三是加大投入。各地要把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转、维护、升级等费用纳入部门预算,在学校公用经费中予以保证。2013年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已下拨到各地,各地要在薄改资金使用上以及教育投入的增量资金上向“三通工程”倾斜,以保证“三通工程”任务如期完成。

四是完善队伍。各地要建立建设工作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设备(系统)有专门部门和专人维护的长效机制。每所学校应有专人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专人负责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和升级,省及各市、县(市、区)应组成由电教部门和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为核心团队的运行维护队伍,负责对本地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的运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以此为基础建设我省的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

五是督导评估。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督导评估,各地要认真自查,省里将在年底前对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并公布督查结果。

当前,还有个别地方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推进不力、进展缓慢,必须及时加以改进,迅速行动,迎头赶上,至少要赶上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步伐,不能拖全省的后腿,更不能因为个别地方工作没有做好,影响全省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甚至影响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质量。

三、教育信息化各项重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务要真抓实干

我省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几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和重点工作。今年是落实行动计划的第一年,必须要开好头,起好步,要进一步细化工作部署并加以督促推进,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要完成全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目前,全省342个教学点已完成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安装工作,秋季开学前,各地要完成所辖教学点宽带接入工作,以保证国家、省及地方资源能及时传送到教学点。省电教馆要做好国家针对教学点传送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接收、编排和网络传输工作,各地要组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到教学点,基本实现每个教学点至少能够利用数字资源开好1门此前无法开好的国家规定课程,尽快实现开齐课、开好课的目标,提高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

二要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各地要采取与国有电信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将55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接入宽带网络,使全省接入宽带的义务教育学校比例达到80%。为已接入宽带网络的45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建设网络条件下的基础教学环境,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目标。

三要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总结推广“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地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组织名师,通过网络教研等形式,培训提高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组织名师开办网络课堂,广泛共享名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探索教学中实用、好用、管用的资源应用模式。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覆盖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完成 “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目标。

四要促进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各地和各学校要积极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的有效机制,重点推动职业教育、中小学校机构空间和教师空间建设,带动学生空间建设,使我省网络学习空间数量达到84万个左右。各地和各学校要积极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网上研修活动,使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活动的中小学教师不少于20%,农村学校教师应占有一定比例。进一步加大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模式研究,探索利用空间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完成“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目标。

五要开展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我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满足当前需求,面向未来需要的教育资源中心存储和服务能力,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按照“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原则,探索数字教育资源与服务的审查、评价、免费与有偿使用等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形成相关办法、规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按照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中央、省、市(地)、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设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秋季开学前,完成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和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部署,实现全省100%中小学生数据入库。建立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系统应用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培训技术及应用骨干,保障系统长期应用和数据的及时更新。

六要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逐步纳入教师资格认定体系。采取集中培训、网上培训、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专项培训,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培训出发点,将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提升其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省教育厅拟在今年9月底前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资源放在“龙学网”教师培训平台上,供全省教师在网上随时查阅,自我培训。教师培训要向已完成项目建设的学校倾斜,确保硬件设施与教师能力同步到位,重点完成教学点教师全员培训和实现宽带网络接入中小学70%以上的教师培训,使已实现宽带接入的义务教育学校30%以上的教师具备利用网络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范文5

资源互通与共享

发展教育信息化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国务院2013年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教育领域列为深化宽带网络应用、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的重点方向。湖北省作为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期的中部大省,提高教育信息消费水平、形成成熟的数字教育服务产业,对于构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湖北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配送的班班通设备全部使用的希沃65英寸大屏触控一体机、多功能黑板、钢制讲台、联想电脑,屏幕大,颜真,声音清晰,功能多,我们一定要把它用实用好,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11月1日,从湖北省恩施市教育局获悉,该市第1781套“班班通”设备落户新塘乡木栗园教学点。至此,恩施市238所中小学、75个教学点实现了“班班通”设备全覆盖。

据了解,恩施市自2013年被确立为“湖北省首批基础教育信息化试点地区”以来,共投入6000多万元,强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今年9月,随着716套新设备的“落户”,该市中小学所有班级全部配齐了“班班通”设备,已拥有班班通设备1781套。中小学网络通达率达到97%,3000多名教师、3万多名中小学生依托国家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而且所有学校全部接入到该市“班班通”管理平台。

“班班通管理平台,能够实时将各学校班班通使用相关数据,上传到市级管理平台,自动记录教师的上课内容及过程并截图保存,并且规定多媒体班班通设备的使用,每学期每个班级不得低于360课时,为老师们搭建了快速成长的快车道。”恩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介绍,目前恩施市中小学仅有少数偏远山村教学点还没有通宽带,有的学校宽带带宽还达到了500兆,较好地实现了资源互通与共享。全体教师通过培训、应用,都能较熟练地使用班班通设备,采用信息化手段教学。在2015年“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该市已有43节优课入围教育部优课。

作为湖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县市之一,湖北恩施市除了加强“三通两平台”硬件建设外,还积极进行教育信息化软实力提升,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该市总结并推广的同体式、支教式、协作式等三种同步课堂模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并在首届国际化教育信息化大展中展出。另外,湖北市即将建成的100所“爱心小屋”,还可以让留守儿童随时和远方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实现远程交流。

为更好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该市还将借助名师网络教师室工程、一师一优课工程、联片教研工程、同步课堂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工程、未来教室工程等,实现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彰显民族特色教育的典范目标,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助力“互联网+”教育发展。

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

湖北历来十分重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带动产业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并于2014年1月获批在全国率先开展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目前,湖北省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断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数字教育服务产业逐步壮大。全省中小学已有5.7万个多媒体教室建成并投入使用,5000多所中小学已经接入互联网,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设备配置率约为39%,覆盖全省的教师、学生、学校三大基础信息数据库初步建成。

然而也应该看到,作为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湖北省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薄弱,全省仍有约40%的中小学尚未接入互联网,学生信息化学习终端设备配置率不到10%,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尚不完善,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还不能满足湖北教育现代化建设需求,对产业的拉动效应尚未充分显现。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完善。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普及高速互联的基础网络和信息化终端设施,全面建成信息化教学环境,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任务。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能得易得、适用好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数字教育资源。建好省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研发、汇聚、应用和管理机制,提升资源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建立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创新管理模式,重构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促进职能转变。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服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 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广泛应用为前提,以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有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试点校,形成丰富多样、扎实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

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开展多方合作,从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技术研发、队伍建设等多个环节保障我省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社会参与,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拓展;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7-0070-02

鹤峰县位于鄂西南边陲,境内多为山地,一度以闭塞、贫困、落后著称。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鹤峰县从2000年开始,由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到现在的网络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以从未有过的发展态势,彰显出无限生机与活力,走出了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现代教育信息网络工程覆盖了全县所有学校;教师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勾勒出当今世界的缤纷与多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着世界的奥妙与新奇:多媒体教学让以前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一、软硬结合,促进现代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轻轻一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随即显现出来。学生了解图形性质后,按照要求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完成绘制作业,并上传到电子白板,由教师现评现改――这是鹤峰县实验中学录播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传统课堂起码要用两节课,但现代化课堂一节课就能轻松完成,而且学生兴趣浓厚,我的教学压力着实减轻了不少。”讲到这里,授课教师露出满脸笑容。

“类似的教室实验小学也有。我们正在全县全力推进。”鹤峰县教育局负责人说。

早在2005年,鹤峰县就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99套模式二设备(电脑+卫星接收设备+29寸大屏幕电视)覆盖了全县完全小学(以下简称“完小”)以上的所有学校,利用Ku波段卫星网络接收中央电教馆数字资源和湖北教育网台的节目,开启了全县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脚步。

网络时代的到来引起了教学方式的进一步变革。县教育局多方引进计算机专业教师,配备专职管理员,指导教师开发资源、运用资源。随着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的提高,2009年年底,鹤峰县在下坪乡留驾小学的6个班启动了“班班通”试点建设工作。在随后的三年时间内,县教育局先后投资910万元,为全县完小以上学校的347个班安装了“班班通”设备,为22所学校新装了微机室,5所学校增配了多媒体教室。2013年,县教育局又启动了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为偏僻的教学点送去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育城域网建设是实现教育数字化的基础工程,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2013年,县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专程到周边县市考察,吸取先进经验,最终建成教育城域网,实现学校互联网接入、视频监控、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资源平台等功能。最偏远的容美镇老村小学没有网络,县教育局想方设法,采用微波传输的方式,解决了难题。目前,完小以上所有学校都已实现了20M以上的宽带网络接入,乡镇所在学校达到了50M以上,全县所有学校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

为了给教师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县教育局投资20万元购买了优课资源库,并为每个教师分配了资源账号。同时,建立教育云平台,为乡镇完小以上学校教学与管理提供教育云服务。

几年来,通过引入国家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自主开发特色资源、采购急需资源和共享教师上传资源等方式,鹤峰县逐步完成了数字题库、课例课件等教育资源的积累和扩充,并对优质资源进行了整理和收藏,满足了资源共建共享需求,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2014年,县教育局大手笔投入,在县实验中学建起了先进的录播教室,为实验中学、实验小学配备了电子书包,为所有乡镇以上学校配备了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子化管理,为县教研室配备了考试阅卷系统,教育OA办公系统即将投入使用。

二、管用结合,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2014年6月初,距县城100公里的邬阳乡云雾村教学点利用“班班通”上音乐课时,设备突然出现故障,音频及画面全部消失。上课教师把培训所学的信息化设备维护知识都用上了也无法解决问题,只好求助于县教育装备站。装备站邓星红老师获悉情况后,迅速前往修理。当音乐声再次响起时,师生的脸上恢复了笑容,而邓星红到家已是深夜。“鹤峰的旮旮旯旯我都晓得。”邓星红打趣地告诉笔者。全县各中小学信息化设备的安装和维护都离不了他,校园处处都留下他辛勤忙碌的身影。

鹤峰县在“农远工程”启动伊始,就组建了县教育装备站、乡镇管理员、学校三级管理维护网络,制定了《鹤峰县远程教育工作手册》,规范各校远程教育工作,使之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全县各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实行校长负责制,分管领导具体抓。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健康与快速发展。

近10年来,鹤峰县大力开展计算机教师全员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和远程教育骨干教师等培训活动,内容涉及电脑操作、课件制作、网站建设、资源建设及应用等方面,参训人员达6000余人次,有力提升了全县师生的信息素养。目前,全县900/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利用网络查找教育教学资源,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已在中小学校普遍开展。

在6月4日,鹤峰县举行了“班班通”应用技能竞赛,经过各乡镇学校和县直学校初赛选拔出的24名选手,在比赛中将精美的课件合理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娴熟的操作技能、妙趣横生的讲解、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充分展现出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驾驭课堂的能力。

据悉,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技能大赛已经常态化,各乡镇前期组织辖区内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远教资源应用预赛,然后各乡镇的优胜者参加县局组织的远教资源应用技能决赛。近10年来,全县中小学师生在各级举办的优质课竞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及电教论文等评选活动中,先后获奖近1000次,极大地推动了鹤峰县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

三、师生结合,共同拓展生命成长空间

“农远工程”的启动,为师生拓宽了发展空间,很多教师陷入“网恋”中,八峰民族学校的孙辉老师对此更是“一见钟情”,下载资源、自制课件,每年参加各级举办的课件大赛,曾获得过国家级成果奖,而且他把资源融入课堂,上传到学校的资源库里与同事们共享。孙老师的这种做法,在鹤峰县中小学已形成制度。

解放初期创办的走马镇红土教学点,位于离县城130公里的大山深处,由最初几百名师生的村中心小学演变成“麻雀学校”,现只有两位教师和16名来自山沟的学生。多年来,讲台上从没出现过一位音乐、美术、英语等专业教师的身影。当师生通过网络看到外面的世界时,激动不已。《詹天佑》这篇课文中“人”字形铁路究竟如何理解?学校老师通过动画场景再现的形式,给孩子们以直观的视觉冲击,让久居大山的孩子亲眼目睹了“火车在铁路上飞驰”的情景。孩子们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2013年,五里乡六峰小学安装了电子白板,校长同时又是英语教师的黄家菊心里乐开了花。借助互联网,她可以从庞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内调出名师课堂、多媒体动画课件。每天上课,自己充当组织者,孩子们跟着城里教师学英语。“咱们这里是山区,本来学校教师少,专业教师更谈不上,将课程开齐就不容易了。现在,一根光纤却把外面的专业课送到这里,为学校减轻了好多压力。”黄家菊说,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山里娃与城市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上一篇楼宇控制

下一篇花期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