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十三年弃置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十三年弃置身范文1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首酬答诗,要想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了解白居易的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首先,刘白两人互相酬答说明两人关系甚密。其实两人本身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公元772年出生,都为官清明,非常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做了不少实事,又都诗才出众,爱喝酒吟唱,而且都被贬在苏州做过刺史并深受人民拥戴。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彼此慕名已久,并有书信往来,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未曾谋面。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当时白居易也因病辞去苏州刺史一职,在返京途中,两人在扬州相遇,神交已久,初次相逢,既喜又悲。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此后,两人一直有诗相互唱和。刘禹锡将自己和白居易的唱和诗编为《刘白唱和集》,这里他将自己和刘禹锡合称为“刘白”。如果说李白、杜甫是盛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李商隐、杜牧是晚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那么中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就是刘禹锡和白居易。所以,当时人们便将他们并称为“刘白”。
在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发出了无限感慨,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是说明刘禹锡的不幸命运;二是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一来一往,显示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互相关切之情。
刘禹锡在酬诗中就很自然地发出感慨:“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有恍如隔世、人事全非之感。而王质烂柯的典故,又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真是言简意丰,让人感慨万千。
因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所以,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我”如沉舟,他人则如千帆竞发,直驶而过;“我”如病树,而别人如万木争春,生机盎然;沉浮各异,但景中又寓理,即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社会的发展趋势,表现了他的豁达与乐观。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和对世事的变迁及仕宦的沉浮而蹉跎与忧伤。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精神一振,一扫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因而尾联便顺势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这样赠诗与和诗珠联璧合,互相映照,只有对照阅读,才能更好地解读其中任一首诗,如果单独地读其中的一首,我想是很难得其精妙的。刘白的一赠一和,不但表现了刘白两人的深厚的友情与杰出的诗才,而且成就了文坛一段佳话。
二十三年弃置身范文2
-------题记
人生路上,有无数沙石瓦砾等我们踏过;人生路上,有无数困难挫折让我们挑战;人生路上,有无数风景让我们欣赏;人生路上,有无数硕果等我们采摘。
人生不是一段平坦的路。
李清照,有着令人羡慕的前半段生活。她快乐地与丈夫吟诗作句,可到末年时,却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油”,却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面对人生路上的曲折泥泞,她用顽强毅力去克服,去挑战。她——成了我国婉约派著名女词人。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功名,没有皇帝的垂青,可他却明白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他走过了路途中的黑暗,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欧阳修遭受贬滴,可他却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面对眼前层层“山峰”他没有止步不前,在与滁人的同乐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找到了价值所在。
每一个的一生,都要走过一段路,一段漫长而不平坦的路。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挫折与磨难等你去征服,去挑战。
二十三年弃置身范文3
记不起几时不曾如此惬意的淋雨了,雨呵,不论什么时候总是好的。带给了清新,以及从来少有的平和,雨过天晴,经过洗涤的一切,都是新的,些许烦恼,都落在了地下。行走在熟悉的路上,也没有了以往的尘土飞扬。今年的雨,有些珊珊来迟,来的悄无声息。坐在书桌前,倾听窗外的雨声,心中难免些许惆怅,沙沙的雨声,自上而下,敲打着心弦。不禁在字里行间,苦当以思,绵绵不绝,我到现在都没有时间去了解,我是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有了更多的失落,却是在欢庆之时,没有了欢快,又觉得世界少了安慰。我不知道世人是否如我一样,每天都要生活在如此的矛盾中,更多的时候,想自己是雨,什么都不去管,有的只是耳畔的风声,仔细地看地面,雨,一落而不回,似乎从来不眷恋这个世界,带着它们的烦恼,融入到地下。站在台阶上,眺望山上山下,灰蒙蒙,笼罩着我的视野,走在已成溪流的小路,脚下的雨泡,一瞬间就消失了。好宁静的一个世界!树叶上,轻沾着剔透的水珠,此时此刻,任何事物都是透明的,心中却似半山云雾,缭绕的混乱不堪。
在密集的雨点里,想着不着边际的,一遍又一遍,欲罢不能…我何时能像雨一样:带着琐碎的烦恼,将自己融入在地下,如此的不留一丝痕迹,没有牵挂…我还能等到何时?曾记得李商隐的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阴雨蒙蒙中想着世间的归处,二十年的流转,竟要漂泊何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在一轮一回的宇宙间,时光匆匆吹过,卷起了沉积的雨水,迷漫长空。从没有发现,飘落的雨,竟这么清澈!颤颤地,双手托着,迷茫的看着地面,舍不得沾它一身的灰尘……
忽觉自己的失落:雨落于地,竟无所从适。留一滴纯洁的雨,如此之难呵,憾然自己的渺小,只能将雨的纯洁,保留在心中。而今,雨依然下着,在的,或不在的,真实的,虚幻的,似乎都一天天,一点点的离我而去。支离破碎,倒得到了一个心安理得!随风,浮荡。今夜,雨还在下着,沙沙的,落在地面,雨总是有的,无尽的,我却失去太多,无法追回,梦始终像雨一样多,辨不清,也摸不着。有些疑惑,回过头来,不知道该坚持什么,又如何去潇洒地放弃。
杨野『一零年七月二十四日
二十三年弃置身范文4
1、柳宗元先生,你崇尚儒家道德,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大展身手,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可谁想,改革刚开始,杀头的杀头,贬谪的贬谪,你也在唐宪宗元和九年被贬到永州,适逢妻子辞世,人间之痛,接踵而至,我们同情你!你在永州写下《永州八记》,本想寄情于山水,排遣胸中的抑郁,谁料,寄情山水的的愉悦仍难掩你孤凄悲凉的情怀,我们理解你!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活便工,你留下的《永州八记》已经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与天地齐寿,与日月同辉,是一座永远不朽的丰碑。这可以告慰你!
2、柳宗元先生,“人生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哭;你对它笑,它就笑。”确实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航程,没有不败的鲜花,没有不落的太阳。愁眉苦脸地看着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快乐无比地看着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是的,先生该记得你的战友与朋友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和你同样的遭遇吧,但刘禹锡能写出“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豪迈,更能高歌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你的'后辈范仲淹知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轼也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先生听一听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的倾诉:“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是啊,人生道路上,谁没有坎坎坷坷,磕磕碰碰。人生的直线当然最短,但是曲线有着比直线更丰富的内涵和韵味,比直线更富有真实的人生魅力。因此先生不要抱怨遭遇的都是苦难,不要光提眼前的都是黑暗,坎坷泥泞处,也有花迎鸟笑;惊涛骇浪时,也有暴雨的舞蹈。人生是河,注定了波诡云谲气象万千;生命是船,昭示着她的天然属性是奋斗搏击,去征服千难万险,波谷浪山.命运之舟与其在厄运前熄灭停航,不如直挂云帆,升潮向上;与其哼哼唧唧,浅吟低唱,不如淋漓大吼,鸣笛奏凯。美丽因生命而存在,生命因拼搏而永恒,给自己受伤的心灵点燃一盏明灯,昂首挺胸把人生曲线建成彩虹般绚丽多彩!
3、柳宗元先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先生也没有必要“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建功立业,大展宏图,“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还看今朝!先生请保重。
(来源:文章屋网 )
二十三年弃置身范文5
【关键词】语文 教材 语感 能力
Dig the teaching material adequatel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language
Liu Xiaoqiang
【Abstract】The Chinese Course Standard emphasizes the accumulation of students’ rich languag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excellent sense of language. What the author has done in Chinese teaching is to apply the new course idea and cultivate and 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language from different levels.
【Keywords】ChineseTeaching materialSense of languageAbility
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分不同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1.在名篇的诵读中培养语感。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名篇词句优美、生动形象,加强对这些文章的诵读,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这点。
现代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我在教学李白《行路难》一文时,文中描写李白在面对仕途坎坷而对前途倍感茫然的重点词句,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分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推敲、品味,“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引导他们想象宴会时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心事重重,犹豫彷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会主人公空怀豪情壮志的惆怅无奈。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悟出语言材料中人物的真实思想感情,面对前途的满腹愤懑,而豁达的人生态度,最终让他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
2.创设情景,加深对语感的领悟。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我积极创设语感情景,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客一体,让读者与作者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在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我精心准备了课件,搜集了许多关于杜甫、安史之乱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听其声、感其形,在音乐、画面、解说中身临其境,零距离触摸作者心路历程,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通过情景的创造、立体化的教学,学生终于深刻理解了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时刻心怀天下苍生的崇高情怀。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二十三年弃置身范文6
关键词:刘禹锡思想性艺术特色
刘禹锡是我国中唐诗坛上重要著名诗人之一,他在有生之年,作诗八百余首,其中,有不少名篇佳作令人百读不厌、赞赏有加。本文现从刘诗的思想性及艺术特色略论如下:
一、刘诗在思想上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至老不衰,刘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从诗《学阮公体三首》中得以充分体现:“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诗人与挚友柳宗元一道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失败后长期遭贬。但,他虽在政治上遭受到沉重打击,却仍能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斗士精神,见诗《始闻秋风》中写道: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坚强进取精神。诗人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革新派中的一员,作为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表现出无比的爽朗和坚强。
刘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可品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十分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竟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欣欣向荣。表现出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途的升沉。襟怀豁达、思想境界高远、意义深刻。“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达了诗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世人学习。
二、刘诗的艺术特色
刘诗最显著的特色有两点:
其一,以精练含蓄著称。
如诗《阿娇怨》: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此首诗在体现刘诗的精练含蓄上比较典型:如第二句“试开金屋扫庭花”中的“开”和“扫”两字用的精妙。可使人想象到阿娇的金屋之门虽有而常是关着的,以及满庭落花堆积的情景,显示出一个失宠皇后的典型环境。句中“试”字尤妙,如不开殿扫花,恐皇帝即来;开殿扫花,恐皇上又不来。只好试开一开、试扫一扫看,“须臾宫女传来信”,为全诗最紧张语。“须臾”之间会有什么变化呢?阿娇急于想知道,却又怕知道,却很怕听,但又不能不听。末句“言信平阳公主家”。以宫女的妙答结尾,一个“言”字充分突出了宫女的随机应变和善于园转。也表明了阿娇的怨愤,已达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
其二,诗人善于寄情于景物描写之中,语言平易简洁、而意象精当新颖。
刘的诗作中以咏史怀古诗最为人赞赏。如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首诗可谓诗是人最得意怀古名篇之一。在此文中逐句赏析如下: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乌衣巷到市中心的必经之地。桥、巷紧相邻。当时朝廷的重臣王导和谢安都住在此处,那时两处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风光无限。可而今,时过境迁,风光不在。昔日繁华已成过眼云烟,桥边已是野草萋萋,野花盛开,呈现一派荒僻景象。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夕阳西下的残照之中,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之景。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此首诗最精华之处,是千百年来,脍灸人口的名句。诗人不落俗套,不从正面浅露去写,而是出人意料的把笔锋忽然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筑巢的飞燕。如今的乌衣巷居住的不再是达官贵人了,而是普通老百姓。昔日王谢两家堂前的旧燕鸟,现在已飞入了平常的百姓家中去了。从诗里行间,我们反复听到了诗人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虽然景物寻常,语句浅显易懂,但却有一种含蓄之美,品读后,感到余味无穷。
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常常注入了诗人源于苦难又沉潜凝聚的悲愤,使诗作给读者一种沉思历史的沧桑感。可以说,刘禹锡在中唐诗坛上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名至实归的。
参考文献: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1999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