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科技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科技论文范文1
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推广和使用生态建筑和生态设施,制订和实施了多种政策和技术规范,为我国的生态建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建筑创作中,应考虑多方面的自然,才能给使用的人以舒适,健康,自然的感受,做到花钱少,创造实用、美观的优秀的建筑作品,这才适合新世纪建筑发展的需要,成为21世纪必然发展趋势。
2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即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建筑。它是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建筑作为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组织、自调系统,为人类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以及各种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同时,融入整个生态循环中,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使人、自然和建筑达到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一般应达到以下要求:
(1)要符合当地生态循环的原则。
把生态学和建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以人为本,从人、建筑、自然协调发展出发,合理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他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关系,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与环境友好,尽量从气候,地形、体形、尺寸、朝向、功能等方面综合考虑,要符合当地生态基本要求。
(2)要符合节约的原则。
由于全球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而建筑则是消耗能源及各种原材料的大户,若不注意节约,一味追求奢侈,只注意当代人的需求,忽视了将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整体环境的协调,必定会使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快,致使生态失调,造成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3)要符合健康的原则。
生态建筑要少用或不用有污染性的材料,使人和动植物不会因建筑物而影响其生命和生长。
(4)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人类生存的环境,依赖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科学技术的进步。
3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一是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发展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是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这种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生存的需要。
(1)生态建筑节约资源。
建筑是消耗一次性资源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使用生态建筑能有效节约资源。生态建筑节约用地。随着人口增多,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因此,在建筑用地时,必须充分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尽量把建筑项目安排在离闹区、人口密集区以外的区域,利用劣地,荒地进行建设,增进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生态建筑节水,安装各种节水设施。
(2)生态建筑节约能源。
建造生态建筑节约能源的理念。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就是建造生态建筑。根据当地地势和常年风的形成规律,通过朝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减少能耗。
(3)生态建筑以人为本有利健康。
古代我国就有了几千年生态建筑文明史,人们为了达到居住舒适,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条件建造住宅。现代生态建筑,提倡回归自然,与自然协调,并不是要放弃高科技而回到古代的传统建筑时代。因此,生态建筑必须要满足人的新的生活方式,各种设施的规划和安排都要充分考虑人的身心健康的要求,也即是要使建筑符合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建筑回收废物循环利用。
生态建筑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人们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要根据生态要求,选用生态建材来建造,这些建材对人无害无毒,无放射性污染,有的还产生负离子,远红外线等功能,对人的健康具体有一定的益处,同时这些材料具有回收循环使用的性能,在回收使用时,这些材料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不产生第二次污染。
4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因地制宜规划生态建筑。
制订出生态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大力宣传生态建筑的作用和要求,采用积极有效的政策,激励生态建筑的建造和推广。
(2)加强对生态建筑的整体管理。
要从全局上、整体上审视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对新建小区项目,应增加生态环境指标要求,对于老城区,也应采取措施,对于具备条件的区域,可逐步进行生态化改造,在各级的建筑环境等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行政监管体系,对立项、设计、审图、施工、监理、检测、验收和维护等环节切实加强管理,保证生态文明国策的有序推进。
(3)加强生态建筑的技术开发。
积极组织有关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这不仅是建筑设计,而且还包括建材等各方面的攻关,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技术的同时,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力度,开展国际合作,使我国的生态建筑处于世界水平。
5结语
建筑科技论文范文2
SketchUp是由LastSoftware公司开发(2006年被Google收购,2012年Google将SketchUp3D建模平台出售给TrimbleNavigation)是一个极受欢迎并且易于使用的3D设计软件,官方网站将它比喻作电子设计中的“铅笔”。Sketchup建模方法非常便捷,只需通过画线成面,通过挤压即刻得到三维模型,而且操作界面中只有一个视图,让设计师能够更加直观的进行方案设计,减少软件操作对于设计思维的干扰。
二、Sketchup软件优点
Sketchup是针对设计过程设计的一款设计软件,不论设计师是从整体到细节,亦或是从细节到整体的设计思路,使用Sketchup都能够让设计师快速的得到满意结果。这体现了Sketchup软件对于设计过程的重视。
1.Sketchup提供了组件这一操作方式
可以让设计师在对设计进行变更的时候不用重新进行物体的复制或者阵列,只需改变一个组件,与之相关联的物体就会同步进行变更,减少了设计师在软件操作时候的时间,提高方案设计的效率。
2.提供了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方案
使用Sketchup软件,设计师可以直接看到设计结果进行操作,不用进行反复渲染测试来观看设计结果,极大的节省了设计师的时间成本,也让设计师能够从繁复的渲染设置中摆脱出来。同时,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方式,也让业主在进行方案交流时能够更有效的参与进来。
3.与行业软件相兼容
Sketchup对于设计行业软件提供了非常高的兼容度,提供.dwg/.3ds/.dae/.dem/.kmz/.jpg/.tif/.psd/.bmp/.tga等格式的输入和输出。值得一提的是,Sketchup自身格式.skp被实时渲染软件Lumion所支持。
4.软件内部集成模型库
方便用户获取所需要的模型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受限于Sketchup数据源等原因,在进行模型搜索时最好使用英文字幕作为关键词,才能够获取海量资源。
5.丰富的功能插件
Sketchup作为一个开放的设计平台,其生态插件是非常完善的,例如渲染引擎插件Vray、功能插件SUAPP等,让Sketchup提供了媲美其他三维设计软件的强大功能。
6.Sketchup软件平台
自带的Layout软件提供更加便捷的二维图纸制作。设计师可以通过已经做好的三维模型来生成施工图,进一步提高设计效率,同时也避免了施工图纸制作和模型之间的误差。
三、云设计平台
Sketchup固然提供了十分便捷的软件操作方式,也提供了海量数据库资源,但是由于国内Goolge已经推出中国地区,在内地没有提供服务器,使得我们在使用Sketchup提供的资源是必须通过vpn的方式进行访问,极大的限制了设计师们的使用。同时,Sketchup平台所提供的设计资源在内容上也有欠缺,除却其插件市场与模型库之外并未提供其他内容。要想更好的使用Sketchup,我们就需要使用在基于Sketchup软件平台基础上的其他平台。数联中国推出的云设计平台是针对于Sketchup软件开发的全新设计云平台,其平台特点如下:
1.提供了包括Sketchup专用模型与贴图
这两项功能弥补了Sketchup软件内置的模型市场在内地区域服务缺失的问题,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模型与贴图来源。同时针对Sketchup软件优化,设计师可以预览模型与贴图,鼠标点击下载后可以直接拖动到Sketchup软件中使用,简化设计师进行模型和贴图的导入操作。设计师能够和业主在沟通时实时的进行家具、灯具等设计内容物的选择与调整。
2.Sketchup插件资源
基于中国最大的Sketchup论坛所提供的海量插件资源,设计师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插件下载与安装。
3.设计资讯
通过客户端提供论坛中的最新和最热的设计资讯,让设计师能够每天都接触到最新设计讯息,免去奔波于各个设计网站的时间。
4.未来还将提供预置化参数渲染(针对Vray渲染插件)
让效果图制作更加智能化,减轻设计师负担。探讨居住空间设计工具变更趋势针对业主对于居住空间设计的参与度越来越高,通过Sketchup设计软件以及云设计平台的使用。
四、Sketchup软件极其周边生态的不足
尽管Sketchup和云设计平台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率、更好的沟通的设计软件体验,但是其本身的不足也需要我们能有清楚的认识。
1.Sketchup软件在曲面建模上的不足
Sketchup软件的本身是设计思路的记录,对于复杂曲面模型的建立有着先天缺失。虽然能够通过插件等方式进行曲面建模,但增加了软件的学习成本,和传统的设计建模软件相比也仍有差距。故而在针对于复杂的曲面模型建立时,推荐使用传统建模软件。
2.效果图表现效果的差距
Sketchup的渲染引擎虽然丰富,但是就其实际表现而言,和其他设计软件中使用的Vray渲染器和MentaRay渲染器仍有一些差距。而且在实际使用中其稳定性和出图效率上都低于传统设计平台渲染引擎。
3.云设计平台与Sketchup软件结合度不高
现在云设计平台是独立软件,虽然提供了丰富的设计资源,但是设计师仍然需要在不同软件界面中进行切换。
五、结论
建筑科技论文范文3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即为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理性高效的设计流程与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同学的设计过程仍然是“野路子”的:从某些图书杂志或网络资料中东拼西凑出的资料图纸或是效果图片就是“超脱”于基地的“灵感来源”,由此发端出的设计成果有多大的意义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图面表达方面也普遍存在着“重视觉效果,轻逻辑表达”的误区,学生往往把精力用在如何使图纸描绘得更炫丽,而忽视了表达的深度和技术规范性。如最常见的剖面图表达,就很少有同学能够完全画对,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今后的职业成长。
2.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立足于时展和教学实际,提出以下解决途径和方法,以便可以切实提高四年级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2.1打破设计教学长周期模式
中低年级的课程设计教学周期一般为九周,在这样的长周期中,容易出现学生“前松后紧”的散漫状态和教师“放羊式”低效管理以及只重视最终图纸成果等弊端。故可以将九周的设计长周期拆解为长短周期相结合的模式,如在高层综合办公楼课题设计中:第一、二周为学生实地调研、查找文献及教师理论教学,在这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多人成组调研,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调研,“带着问题去发现问题”,通过采用调查问卷采访及计算机辅助模拟等方式为后续设计提供定量的分析依据,使调研成果真正能为后续设计服务;在第二周穿插一次与课题相关的快速设计及研究环节,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设计状态,并在快速设计中反思问题、总结经验从而反映到正式设计环节中;第三周至第八周即展开正常的高层建筑设计课题,变传统的师生“一对一”坐诊式交流为调研小组讨论,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督促学生提高效率、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成果,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的表达方法进行成果汇报;在第八周时再次穿插一次快速设计及研究环节,对学生之前所学进行总结和回顾;第九周提交正图并进行公开的答辩评图。由此可以看到,这种长短周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贴近了设计院实际的工作状态、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更加符合学生对于知识学习巩固的内在规律。
2.2理论课教学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高层建筑的诞生本是技术革新与飞跃的产物,对其技术问题的钻研应是本设计课程教学中必然包含的内容。由于设计教学时间有限,需要与其他相关专业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使理论为设计实践服务。以高层建筑设备部分为例,在四年级同时进行的建筑设备课教学中可开设专门的研究环节,针对建筑设备对于高层建筑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及剖面设计的影响及互动关系进行深入讲解。如通过图示说明建筑设备管线对于高层建筑剖面设计的制约,总结出了剖面净高的设计数据,让学生既知其然,又了解了其所以然。同样的,诸如建筑结构选型、建筑防火设计等专业理论课均以类似的形式同课程设计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发挥其最优的教学效果。
2.3注重设计过程的研究
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设计全过程的积极引导可视作教学工作的核心,具体则体现在引导学生运用理性的设计方法完成整个设计上。如在设计展开阶段,引导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及地基特点估算出建筑基底面积、层数等数据并划定出可建范围,并在可建范围内选择适当的形体组织模式进行多样性、可行性的组合;随后在结构可行性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时代的美学要素、建筑与城市的关联、建筑的个性与标志性等方面来塑造高层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空间形态。在上述引导式的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向导的角色,学生则是互动教学的主体。通过实践,即使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可以顺利展开设计,从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这不仅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自信心普遍得到提升,有力地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的意识,也增进了其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结语
建筑科技论文范文4
基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性强、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的特征,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改革与创新应以实践教学为主,更新行业规范,把握高新技术,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1.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现在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对建筑物中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给水排水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等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随之涌现出较多的建筑给水排水新技术、新设计规范、新设备等。因此,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建筑产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及时更新规范,如最近新增《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条文解释等;更新《建筑排水塑料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2010),替代《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98)。《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它的设计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因此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的三大主干课之一,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与其相关专业基础课的衔接。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掌握《水力学》、《水泵及水泵站》、《工程制图》等相关课程的理论。比如建筑给水、消防给水中,就必须运用水力学相关知识进行管道的水力计算;通过《水泵及水泵站》的学习,进行建筑物泵房设计。作为对复合型建筑人才的培养,有目的地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增加相关的建筑给排水设计安装技术、工程造价、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加就业途径。
1.2突出工程实践,丰富实践内容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特点,以能力素质导向为指针,规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随堂试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建筑给水排水专业知识、能力、素养渐进提升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应坚持“理论、实习、工程设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同步开展相关实习,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出教室,参观学校行政楼、图书馆等建筑内的给排水和消防系统布置,了解和学习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施工和安装,结合工程案例完成各章设计大作业,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在本科教学最后环节———毕业实习设计的一学期,课程应结合学生就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实际工程的模拟演练,以一人一题的方式,确保学生独立完成整栋建筑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进一步推动学生工程意识的建立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采用企业导师或双导师制,确保学生在企业中毕业设计质量。
1.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作为给水排水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际工程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包含建筑给排水、建筑消防、建筑中水、建筑热水等内容,教学内容繁多,同时各类规范标准更新较快,并且新的建筑给排水消防设备图集、图纸、图片较多。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整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并且传统教学的视觉效果弱,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在理论教学部分,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课堂学习效果。在课件中链接相关联的Flas(如水箱工作原理、气压罐工作原理、自动灭火系统等)、建筑设备图片、建筑给排水CAD图件等图像材料,以及相关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规范及技术规范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教学”部分采用课堂与工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动态仿真各种建筑生活给水方式、消火栓布置形式、热水供应系统等工作原理,加深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实地工地,通过参观实习,亲身了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管道施工和设备安装,查阅相关给排水管道和给排水附属设备安装技术规范,了解相关验收标准,通过撰写实习日记加深理论知识。
1.4改革考核方式,强化能力培养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目大多都是概念性的、理论性的内容,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未能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少学生靠在考试前抱佛脚突击复习,可以获得较好的分数,但是学生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相对缺乏。在目前应试教育环境下,不少学生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基本是课堂上听一听,考试前突击突击,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内容,学习主动性不够,因此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在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时,应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少量的开放型题型,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可行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案,给出多种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思路。可以采用开卷的形式,限定考试时间,制定可以查阅相关规范资料的考试模式,使考试题目相对灵活,考试内容更具有实践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只注重书本知识。我国注册设备工程师考试即采用的是开卷考试方式,《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以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较好地为工程实践和国家注册考试实行了衔接。此外,在课程考核中要淡化试卷分数,强化课程实践分数,建立课程设计成果考核、实习报告考核和课程设计答辩体系考核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的形式。
2.结语
建筑科技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要求;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能耗的问题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耗能过多会导致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危机,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降低建筑的能耗问题成为了建筑设计的重要任务。但是建立绿色生态的建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所以应该尽量从地方环境和资源条件出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实行有利于促进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
1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介绍
1.1绿色生态建筑。绿色生态建筑又称为生态化建筑以及可持续建筑,其实这是一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最终目标就是在建筑的使用周期内尽可能最大化的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且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节能、舒适的使用空间。建筑的具体措施是要根据地区的自然环境,将建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相结合,并且合理的安排建筑与其他因素的协调关系,将建筑物与其周围的环境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结合体,如图1显示的绿色生态建筑。1.2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的情况,采用一系列当下先进的材料、施工机械和控制技术实现建筑系统能达到最佳水平,而且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还能减少建筑的能耗。此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求从对环境的影响、建筑内环境和建筑寿命内总投资等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并做出决策。建筑的寿命包括设计、施工、运营以及拆除进行再利用等,而其设计阶段的决策将对以后各阶段的费用和效率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为避免建筑在整个使用周期内出现因为设计不当而发生的问题,就必须加强设计和管理的水平,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建筑施工的投资,还要对建筑之后的运营进行预算。1.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便是发展,其要求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既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以及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又要实现经济的长久发展。1.4绿色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共同的目标,尤其是目前的建筑已经开始由高能耗,高污染发展模式向绿色环保型模式转变,而绿色生态建筑则是该转变的关键步骤。可持续发展表达出的是一种人们的共同目标,即人类现在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同时,也不应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造成威胁。发展是人类生存的首要目标,而建筑在其施工和之后的运营过程中以各种形式进行大量的消耗、转化自然资源的过程,势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也肯定会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在一些建筑单位己经意识到只有通过绿色生态的建筑设计才能减轻建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建筑领域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其中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绿色生态的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相比较绿色建筑更优先考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其从考虑高效利用可再生资源,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以及建设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入手。
2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设计要求
2.1因地制宜。我国内幅员辽阔,跨越多个气候区,不同的地域气候的差异也较大,因此导致了绿色设计的策略也大不相同,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以及其他环境条件,以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被动式制冷和集热,从而能够有效的减少由于能源浪费导致的能耗和污染。例如在日照充足的地区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能,而在寒冷的地区则应把战略目标放在建筑保温材料上。2.2依据国情。从经济上来说,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要想从农业经济迈过工业经济而直接进入知识经济,即在达到工业经济目标的同时也同时能够实现更高的现代化目标,我国国内的环境特殊性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原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也不可盲目的引进国外绿色技术和产品,更不可先进行经济的发展再治理环境污染,而应在发展的同时在发展的规划上加上生态化、信息化水平等基本的生态衡量指标,即在实现不断进步发展的同时进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促进可持续发展。2.3加大采用节能新技术。绿色生态建筑的本质是在其使用周期内减少能源的消耗并增大其使用效率,最终能够建立健康舒适环保的居住环境。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则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所处的气候环境特点、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绿化情况等条件,经过专业人员进行综合考虑提出生态节能初步方案,并且在后期的设计中,规划建筑、给排水以及电气专业的相关特点进行密切合作和有机整合,最终能够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节能环保设计体系,并在技术保证下尽量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加大能源的利用率的同时能够保证其效率。2.4重视建筑整体的设计。建筑整体设计的质量好坏直接对绿色建筑的性能及成本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经济等多个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进行整体的全面设计,而不能照搬其他不同地域的先进的绿色技术经验,最终导致绿色生态建筑整体上出现问题。例如在寒冷的地区如果门窗的热工性能太差的话就将会降低蓄热材料和墙体保温性能发挥。2.5加强环境的绿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也是越来越关注。环境的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也能生活氛围造成改善,比如绿化覆盖的地面可降低水分的蒸发从而可以形成舒适凉爽的环境。当前建筑环境的绿化主要包括居民小区周围环境的绿化和建筑的立体绿化。建筑小区的周围环境绿化主要从减少水泥等硬化铺地入手,尽量加大草坪的覆盖面积,多种植绿色植物,即使必须采用硬质的地面也可以采用能够渗透的生态砖铺地,促进水资源的循环。
3加快绿色建筑设计的建议
3.1发展建筑新材料。建筑材料的节能是指在建筑材料的制造过程中对能耗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实现建筑的环保节能效果。由于大部分的建筑材料在制造时需消耗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应尽量选用能源消耗少、制造工艺相对简化的建筑材料,相关企业也应在研发新型环保建材上加大力度。3.2提高认识。我国虽物产丰富,但是人口基数大,且之前无节制的开发、生产导致当前资源的短缺,耕地、森林以及水资源都减少的很大,并且环境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从人们的思想上入手,提高人们对绿色生态建筑的认识是促进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3.3循环利用。绿色生态建筑应从节约能源和材料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实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能够有效的降低资源的浪费造成环境的破坏,并且可以促进绿色生态建筑能够长久的运作下去。
4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着许多的能源匮乏问题,环境状况也是令人堪忧,我国的自然资源也相对的匮乏。现如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如果我们能够从环保节约的条件出发,对绿色生态建筑进行全面的设计,就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从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陈俊 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参考文献
[1]常红航,朱江南.谈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
建筑科技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课堂文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建学校文化,重建课堂文化的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课堂文化进行研究,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构建更完美的课堂。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体现以人为本、互动、情境、意义建构、自主探究和开放,它是当今新教育教学理论中一直提倡的,将其运用到小学的课堂文化中也是教育教学的一大收获。
1.问题的提出
一般来说,课堂文化是指在发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课堂文化具有“活”的特性,时刻充满变化和创造;课堂文化强调有效性;课堂文化具有情境性的特性。本文中课堂文化的定义是采用郑家裕对课堂文化内涵的界定,即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是通过教学活动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和共享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整合体,包括环境与规范、资源与技术、交往与互动、期望与机会、情感与效果五个维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课堂文化提出新的理念和要求。课堂文化的内涵又得到了丰富,有研究提出了构建生态和谐的课堂文化,强调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共存、体验、对话交流和开放式的课堂文化。有研究形成了“新课堂文化”,即对话型、互动型、生成型、自主型、合作型、探究型、问题型,参与式、体验式、开放式的课堂文化。
2.课堂文化的研究
2.1环境与规范。
现在的部分小学课堂略显拥挤,教师讲台与学生课桌的排列方式几乎都呈“秧田型”空间状态,这样的空间形态虽然便于教师进行系统讲授及观察,对课堂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控制,但不利于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也就不能很好地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在课堂规范方面,给学生一种严格的禁令和要求,这对于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强调制定具有艺术性和人文性的公约或规则,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世界的观念,公园里“严禁践踏花草”的效果远不如“在美丽的阳光下,我们是朋友,你能爱护我吗?”来得直接。
2.2资源与技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提供包含活动参与方式和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这就要求课程内容除了体现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外,还应该体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类型与方式。现在大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没有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室中也不具有多媒体设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议结合现代信息科学,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习的电子设备。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在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如借助于录像、计算机等设备)问题情景中进行,比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动画表现任务的表情和心理,利用计算机给学生提供具有交互功能的物理环境或模拟情境,促进学生通过人机互动进行实际操作、观察等。当然,我们并不否定没有电子设备的课堂教学。
2.3交往与互动。
课堂中我们不乏看到教师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适当地采用互动合作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造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主动地参与讨论、猜测、探究、解释、评价等活动,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观点与解决方法,建立社会化的交往方式,而不只是关注答案是否正确。但我们发现,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也徒具形式而没有实际效果,如“接下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自由讨论”,可是讨论才3-4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结果学生只能做简单的粗浅的作答或是重复别的同学的回答。教师在课堂中,为了体现“尊重学生”的理念,经常会设计一些“尊重学生”的交往环节。如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发现教师很少继续深究这些问题或是遏制了部分学生的回答热情,学生的主动权形同虚设。
2.4期望与机会。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没有掌握充分的主动权,教师控制大部分课堂时间。教师常表现出对部分学生的“关注”和对部分学生的“忽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强调给予所有的学生以较高的教育期望和同等的课堂待遇,发挥学生的意义建构作用,实施基于学生需求和认知能力的内容和方法。只有让学生自己做主的课堂才是民主的课堂,否则学生只能盲目地跟着教师的指挥走,在课堂中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如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形成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课堂氛围相对比较活跃。
2.5情感与效果。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应用自身情感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激励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学生主动探索,乐在其中。有些课堂气氛表面看较轻松,但还是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学生显得比较不主动、不活跃。这说明师生的情感交流还不够融洽。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评价方式还略显单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多元评价。
3.重建课堂文化的基本策略
3.1设计具有教育意义和充满人文气息的物质环境。
教师要分析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美学观点和学生的心理、生理需要精心布置课堂环境,为学生营造健康、卫生的教学氛围。建议国家和政府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赋予学校更好的教学资源。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跟上时代的脚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积极课堂文化的形成。有了必要的设备,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也就成了可能,如制作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2提供包含活动参与方式和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
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升华、延伸、拓展和重组,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要组织、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等活动中建构恰当的话语表述系统和学科知识结构。教学活动应突出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多向交流,共同发展,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交流,使其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为学生思考、探索、发挥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3.3创造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计划和预设,知识“喂哺”消解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权利和自由。知识不过是教师知道的、甚至是在教师用书中的“历史”存在,知识对激发学生不同思维水平的理解的功能和作用被抹杀了。引导学生追求一种原创性实践,即师生摆脱外在资料的干扰而自主探究学习对象的个性化实践,是一起追求知识意义的合作性实践,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性实践。创造实践环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课堂交谈、支架式教学等方式,促使学生将知识打开、内化与外化,从而对知识进行解构与重新建构。
3.4对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多元评价。
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心境的不同,习得环境、评价情景呈现多姿多彩的形态,评价必须趋向多元。由于人所固有的好奇心驱使,教学评价多样化会给学生带来新奇感和变化感,因此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重视过程性目标的达到,已逐步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即让学生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中学习知识,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的评价,即关注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