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虽有名马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故虽有名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故虽有名马范文1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故虽有名马范文2

【甲】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可爱者甚蕃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徐公来,孰视之 D.汝之不惠 E.子墨子九距之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亵: ②宜乎众矣 宜: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7.下面加点词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鸣声上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8.用自己的话描述甲文划线句的内容。(5分)

9.乙文说,对待千里马要遵其道,尽其才,通其意。请结合甲文内容分析,对“莲”如何做到这样?(3分)

参考答案

5.(2分)A(B.材才 C.孰熟 D.惠慧 E.距拒)

6.(3分) ①亲近而不庄重 ②当然 ③等同,一样(各1分)

7.(3分)C(鸣叫)(A.读shí,吃/读sì,通“饲”,喂养。B.动词:驱赶/ 名词:鞭子D.少/ 鲜艳)

8.(5分)莲花虽是生长在河沟、池塘积存的污泥中,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也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远传散开来,更加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故虽有名马范文3

在古代汉语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的意思,这种语言现象就是一词多义。绝大多数实词是一词多义的。

二、义项辨析

一词多义是由词的基本义引申而形成的,从理解词的基本义入手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能够辨析清楚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基本义指一个字的最早词义,如“向”的最早词义是“朝北的窗户”,“走”的最早词义是“跑”等。一般来说,古汉语字典里面一个字的第一个义项就是它的基本义。词义从基本义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伸而产生一系列新义,叫做引申义。因此,基本义与引申义、引申义与引申义之间,彼此都有联系。下面以“间”字为例,说一下各义项之间的联系。“间”字有以下一些解释:

1.缝隙。如“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吕氏春秋・长利》)2.一定的空间内。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说》)3.一定的时间内。如“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4.中间。如“两山之间有川焉。”(《周礼・冬宫・考工记》)5.隔断。如“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6.夹杂。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7.参加。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8.间或。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9.隔阂。如“故君多间。”(《左传・哀公二十七年》)10.离间。如“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11.秘密地,悄悄地。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间”的基本义是“缝隙”,缝隙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它介于两物之间,二是它使两物隔离。介于两物间,所以有“中间”之义,直接发展出“一定的空间”和“一定的时间”的意思。在中间,有空隙,就可以介入,“夹杂”“羼入”“参加”都是介入,只是前二者说物,后者说人,这是一个引申方向。使两物隔离,就有“断”之义,人的关系远了、断了、有空隙了,就是“隔阂”,就是“离间”,跟大家都隔开,就是“秘密地”,隔断几次,就发生断断续续的状态,大房子用墙隔断一次,就隔出一间,所以又发展出计算房屋的量词,这是另一个引申方向。

三、一词多义的判断方法

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一个意义呢?一是需要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重点词语的常用义项。二是学会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根据语境对其进行合理引申,猜测词在语句中的含义。下面介绍几种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1.温故知新法。对于一些不理解的词义,学生可联系课文进行相应迁移。先回忆它在哪些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然后思考哪种意思与现在语境最切近,由此推求它现在的含义。如“远与恢素善”一句中的“善”可以联系司马迁的《鸿门宴》一文中的“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善”是“友善、交好”的意思。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一词多义问题。

2.互文见义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采用互文形式,在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因此,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从句式结构看,“忠”与“贤”相对,“用”与“以”相对,所以“以”的含义就是“任用、重用”。

故虽有名马范文4

在语文备考中,背诵一些重要的古文知识,对中考语文的考试是有帮助的。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1三峡南北朝: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左山右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2黔之驴唐代: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3马说唐代: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明代: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a href='//xuexila.com/fanwen/shiji/' target='_blank'>事迹迫找曰埂L?a href='//xuexila.com/jieri/dahan/' target='_blank'>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5陋室铭唐代: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6陈涉世家(节选)两汉: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7桃花源记魏晋: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8与朱元思书南北朝: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故虽有名马范文5

关键词:潜力 伯乐 指定 制定目标

上帝是公平的,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他给予每一个人一个重要武器——潜力。 每一个人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和氏璧,蕴涵着自己特有的魅力。韩愈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所以,我们老师不要误人子弟,要做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只要老师对学生有信心,主动发现他们的潜力,就可以成为“伯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挖掘到学生的潜力以后,潜力的激发更在于——认真努力,持之以恒。从笔者自己的教学经历中便有这种深刻的体会。在长期的压抑中,学生的潜能会逐渐损伤或消失。那么,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呢?

一、打铁还要自身硬,老师要有发现千里马的能力

老师就像一个导演,他需要有充分的头脑去预知学生的反应和表现;老师又像演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用自身的魅力来感召学生。老师要有让学生听从指挥的人格魅力,就必须和学生搞好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首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辅导、课余活动等与他们进行平等交谈,了解思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其次老师要有为人师的资本,有让学生佩服的能力,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

二、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学生的学习目标要切合实际,要由易到难制定近期学习目标。平时练习降低难度,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少批评,多鼓励,从而使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立志成才的远大理想。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每个学生的近期学习目标,并督促一一实现。每一天都努力学习,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追求高效每一天,不把时间浪费在空虚无聊上。因为这些事情学生往往没有下功夫,学习上的某一部分可能掌握得很好,但整体上存在许多漏洞,缺乏系统和衔接。所以,如果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各种问题,他们肯定觉得为难,甚至会放弃。笔者采取了各个击破,制定近期学习目标,并严格落实的办法。对掌握特别差的章节,要求学生先掌握好基础知识,消除畏惧心理,在此基础上逐步上台阶。这样积少成多,漏洞逐步减少,知识体系慢慢形成。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中取得一个个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培养起来,学习的自觉性逐步形成。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化和推动作用。在教学中有目的地不断用榜样的言行、生动的范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的学习风格;给学生提供独立克服困难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最后才有可能到达巅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讲正确的方法,而要努力提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选择方式。当然意志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方法还因人而异。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老师要给学生指定明确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有的放矢,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给自己一个目标,让生命为它燃烧。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一定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语文对提高个人素质至关重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在语文学习中享受乐趣,且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把常用的与学习有关的东西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做事有主见、有策略,每天有天计划,每周有周计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做事,不一曝十寒。在合理的时候做合理的事情,不背道而驰。比如抓课堂效率,当堂听,当堂记,当堂理解,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课下找老师请教,做到堂堂清。比如利用好时间,勉励自己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做到日日清;比如能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相宜;比如坚持勤睁眼,常开口,对课本上的东西多看,对未懂的内容能多问。让指定目标和制定目标成为学生情感形成的催化剂。

四、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故虽有名马范文6

关键词:徐渭; 凡・高; 孤苦; 执著; 独特; 傲人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34-002

回眸艺术长河,值得流连的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多如繁星,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几乎穷尽了每个角落。

仔细梳理,你会发现其中两位大师熠熠生辉。虽然离我们遥远,但是,他们那独具特色的艺术并未因岁月流逝而黯然,反而跃居他们所处时代艺术的主导地位,现在又代表了一种为世人重新认识的新主流。他们就是徐渭和凡・高。尽管有太多的不同,但是,细心品味他们的人生及作品,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孤苦、执著、独特、傲人是他们共同的经历和艺术特点。

一、悲情人生,孤苦相随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徐渭和凡・高的人生都映衬了这段名言。

徐渭,公元一五二一年生于浙江山阴,字文长,号天池、青藤。他的一生多灾多难,出生三个多月便失去了父母,十四岁时他的抚养人也去世,二十一岁时开始,前后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告失败,再加上他追随的抗倭将领胡宗宪入狱,使他产生了巨大压力。经受这么多的打击和折磨,他一度精神失常,多次自杀未遂,最后因误杀妻子而入狱七年。出狱后,生活清苦,居无定所,漂泊终生。我们从他的题诗“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和“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也可得到印证。

凡・高,一八五三年出生在荷兰。年轻时做过职员、商行经纪人和传教士,但都未获成功。后因失恋和无休止的作画而高度消耗了精力以及极其贫困所导致的营养不良,使他患上了间歇性发作的精神错乱症,并于一次错乱时剪掉了耳朵。我们可以从凡・高头缠纱布的自画像中感受到他的憔悴、忧郁和凄凉。也许是生活的压力,也许是难以排遣的孤独,也或许是无法释怀的困扰,使凡・高失去了生的勇气;一八九零年一月二十九日,在画完《麦田上的群鸦》后自杀辞世。

两位艺术巨匠的坎坷经历不禁使人潸然,孤独和痛苦伴随他们走完了人生。

二、执著艺术,心志不渝

大凡经得起沧桑的人都会给后人留下值得借鉴的弥足阅历。尽管徐渭和凡・高人生孤苦,但他们对艺术痴迷而又执著的追求,使人敬仰和震撼。正如一位哲人所言:痛苦是增进人生价值的兴奋剂,痛苦往往能坚定意志,痛苦更能使精神升华。

徐渭五十三岁出狱时并未因凄惨的命运而颓丧,他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且日后生活的贫困和地位的卑微更使他坚定了对艺术的信仰。他锲而不舍,用最狂热的激情,冲决了以往一切法度,风格自成一派,建立了自己的艺术殿堂。

同样,凡・高也用热情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空。尽管受尽各种折磨,但他利用一切机会去画画;因此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具有启发意义的作品。一生只走过三十七个春秋的他,画了四千多幅各种类型的画,这些画无疑体现了他对艺术的“偏执”,并且他独特的风格对西方二十世纪的艺术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由此可见,是他们的那份痴迷成就了“神话”,是他们的坎坷而丰富的经历与对艺术的执著创造了奇迹。正如蒲松龄的感慨:“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在此,更让人惊叹先贤关于“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这一睿智思想的高明。

三、另辟蹊径,特立独行

纵览他们的作品,或许是基于相似的孤苦和执著,才使他们共同拥有了特有的艺术魅力。

首先,都具有傲立潮头的独创精神。他们顺应自己卓然不群的个性,不需章法支撑,更无框架约束,沿着选定的艺术道路坎坷前行,义无返顾地“一意孤行”不止,从荆棘中一路开拓。

徐渭秉持“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的信念,“狂扫工描”,别开门牖,开创了泼墨大写意的先河。其写意花鸟,在融合前人泼墨、破墨、积墨、简笔、写意手法的基础上,更加挥洒自如。例如最能代表他大写意画风的《墨葡萄图》,可以说笔无凝滞,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画面苍劲有力、流畅,质感极强,墨色浓淡多变,再加上题诗,画面便浑然一体,处处都让人感到迎面扑来的新风,完美地诠释了他的艺术风格的独到。

回首凡・高,尽管他属于后印象画家,但画风跟塞尚、高更又有着极大的不同。塞尚和高更的理性在凡・高后期作品中几乎荡然无存,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燃烧着火热情感的画面。一切都在躁动不安之中,一切又都在蕴育和膨胀着。他在画中游刃有余地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用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我表现以及画面的装饰感及寓意性。例如《星月夜》,作品中深具动感且完全处于无序的漩涡之中的星空,已与人们印象中的大相径庭,地面上颤动变形的树也挤入这一行列,再加上远处静的房屋的衬托,更给人一无静处的感觉。画中狂放的用笔,动态的感觉以及艳丽的色彩,都成为他特有的标识。

其次,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俗话说“画如其人”,他们都在营造着自己心灵世界特别的图景,其个性和独特也都体现在作品中。对于中国画而言,以笔墨作为载体,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现,气质的流露。徐渭的画中尽是强烈个性的再现。例如他的《杂花图卷》,画面直抒胸臆,构图奇特,从形式意味上拓展了审美空间。尤其是那梅花的枝条,如神来之笔,别有一番韵味。而凡・高作品中表现出的个性也最为强烈,艳丽的色彩似火焰在燃烧,已远非景物本来的色调,全是他自我色彩感觉的再现;在形式上也有独特的追求,因而画面感觉奇特。例如在《乡间夜路》中,他笔下的风景神秘、朦胧。那厚重齐天的树像是从地下钻出来的精灵在扭曲升腾,一轮弯月和一颗耀眼的星星交相辉映,把夜空装扮得格外灿烂;一条流动的路在向画外延伸,夜行的人们点缀了深邃的意境;田野也不甘寂寞,以大片暖色展示着存在。整个画面,笔触自由、奔放而又洒脱,色彩响亮、夸张而又和谐得无可挑剔。

再次,都蕴含着无限的激情。有人说:伟大的艺术家往往都是伟大的疯子。这里的“疯”显然是指对艺术超常的热情与追求。虽然徐渭和凡・高都生活在潦倒之中,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确实无人能及。

徐渭的画注重神气和气势,既简炼又富有变化。画面激情张扬,淋漓尽致。例如在《牡丹蕉石图》中,他的这种寄托于画的激情得以释放,画面用笔豪放不羁,浓墨、淡墨交相辉映,墨韵十足,再加上独创的大写意手法,画面大气壮阔。

凡・高亦然,生活的艰难和挫折也并未使他一蹶不振,反而促使他迸发出无法阻挡的热情。他的画面中没有让人同情的艰辛,有的只是躁动不安的情绪、亮丽的色彩和昂扬的旋律。再加上那剧烈的动感,也就形成了凡・高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他的《向日葵》系列,每一幅都展现着骄阳般燃烧的热烈。他以鲜明的色块和跃动的线条,描绘富有旋律和生命气息的向日葵,以此来表达对生活、对自然狂热的激情。

四、生前尽萧疏,后世却神话

在不被时人欣赏和接受的年代,那些具有独创性的智慧之“花”只能盛开在寂寞的原野上。难怪徐渭发出了“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感慨。凡・高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他生前作品几乎无人赏识,甚至连他的朋友高更都不能接受他的画风。可以说,徐渭与凡・高体会遍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又都怀才不遇。正如韩愈所说:“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但时间能证明一切。今天的人们不仅没有淡忘他们,而且尊崇他们独领的艺术成就。

一向认为“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的徐渭被力推为文人画思想体现于花鸟画领域的里程碑,后来许多大师级人物如石涛、山人等都对他欣赏有嘉;更有身居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就曾刻有一印“青藤门下走狗”,以此来表示他对徐渭的折服;画坛泰斗齐白石也感叹:“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上述这些都说明徐渭艺术造诣的深厚和罕见的后世影响。

而凡・高也肯定会为自己的盛名吃惊。他虽然生前只以400法郎卖出唯一一幅油画《红色的葡萄园》,但是他身后作品的标价却令人瞠目结舌。他的《鸢尾花》以5390万美金被拍卖,《向日葵》以7500万美元售出,《加歇医生》则以8250万美元的天价被人收藏,而《拿烟斗的男孩》拍卖价竟达1.0416亿美元……世人不仅惊叹这个世界的不真实,但与其说是利益的驱使和投资者的精明,还不如说是人们真正认识了凡・高艺术的价值及其独特的魅力。

世间的泥土可能会遮住金子的光芒,但一朝抹去历史的尘埃,展现在眼前的定会是一个瑰丽的世界。徐渭和凡・高都曾经在我们这个世界痛苦过、孤独过、追求过,他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不入旧窠的风格以及不一般的执著成就了自己,也对后世的画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开拓者,如今世界的画坛才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2]欧文・斯通,常涛译.《渴望生活――凡・高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3]夏咸淳.《徐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4月版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