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张抗抗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张抗抗散文范文1
论文摘要:因为在男性巾心的世界巾的理智与清醒,“女性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自觉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旱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渐渐认同了社会为自已规定的女性角色,并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这既表现出“女性散文”渐趋成熟的性别温和主义态度,又遮蔽了女性写作长于情绪的表达、直觉的领悟等先天优势。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中,“女性散文”的繁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关于“女性散文”,人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但大体不外乎以下四种:第一,女性作家创作的散文;第二,女性作家创作的、表现女性意识或女权思想的散文;第三,无论创作主体性别为男为女,只要观照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或女权思想的散文;第四,女性作家创作的,由女性眼光观察、评判世界,其文字具有女性经验和特征的散文。木文中,我们采用的是最后一种理解。在这种理解下,张洁、唐敏、叶梦、斯好、王英琦、张抗抗等女性作家被纳入我们的视野。因为在男性强势的世界中的理智与清醒,作为女人或成为女人的骄傲与艰难在她们笔下得到了最真切的表现。这使她们的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早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开始接受社会为自已规定的性别角色,尤其是母性角色,同时,她们又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
一、从性别自觉到角色认同
基于在男性中心世界里发出自已声音的要求,“女除散文”作家在创作初期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意识。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将对女性世界的表现、对女性心理的描摹作为自已的市要选材之一。因此,性别意识的自觉在早期“女性散文”作家的笔下得到了普遍流露。其中,
又以叶梦、唐敏及王英琦对自已女性的身份感最为强烈。她们代表了“女性散文”在性别自觉上的两种取向:叶梦多表达作为女人的骄傲;唐敏、王英琦则主要言说作为女人的艰难。但随着创作实践的继续,她们的散文便不再以女性意识为特征.而代之以母性关怀.表现出对“女性”在社会定的性别角色的认同。下面,我们就分别考察一下这一位女作家散文中女性意识的表达与转换。
叶梦是新时期最为大胆的“女性散文”写作者。这样说是因为她是最早的,也可能是目前唯一的将女性的生理一心理体验引入散文领域的人。由于散文“真实性”的文体要求,在以小说为代表的文体借助虚构不断揭不身体的秘密之时,散文始终回避着这个私密性话题。不论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的散文,都一律集中在务实的具体事件或务虚的精神漫游上。只有叫梦,以女性独特的经验世界开始了“认识自已”的涅梁之旅。以《羞女山》为开端,《不能破译的密码》、《月之吻》、《潮》、《今夜,我是你的新娘》、《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等为接续,叶梦关注女性自身、表达女性意识的散文越发深入与自觉。
《羞女山》还自然景观以符合自然形貌的木义命名并生发出富含女性意识的新的意义,在叫梦眼巾,“羞女山”是创造之神—女锅的化身,其“羞”则是人类蓬勃的生命力的腹地。她将“羞女山”作为“一位博大宽宏的母亲”的象征,激情赞美女性的肉体之美,嘲讽了以道统为女规范的男权社会。由此,《羞女山》成为新时期“女性散文”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作。随后,叫梦由借自然山水表达女性意识转为深入自我”生活白呈女性的经验与感受世界。她第一次以女人自已说自已的方式写下了关于初潮的《不能破译的密码》、关于青春期恐惧男女交往的《不要碰我》、关于初吻的《月之吻》,以及有关体验的《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和有关生育经验的《月亮·女人》等。一个女人的生理、心理成长历程在叫梦的笔下一一展现。经过“虚化”的处理.叶梦将那些有可能落到实处的描写化作了表达感受的诗象,从而将对女性躯体感受的描述和审视变为了可能。
虽然具有明确的女性身份意识,叶梦却从来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言说女人的文学行为更多带有自得其乐的性质。因此,当她成为母亲后,在“生育系列”散文里,作为女人尤其是成为女人的快乐和自得之情溢于笔端,其一贯的轻盈的诗性情怀被实在的欢喜重重坠落。在《陌生的儿子》里,她的喜悦和骄傲不能自制:
“我的儿哟!”我差不多要用京腔京韵道出这么一句来的。
点着小家伙的鼻子:“这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哩!”我居然说出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中国女人说过的一句
老话。于是,我与人世间所有的已为人母的女人殊途同归地有了同样的感觉。
这使得包括《遍地巫风》在内的、具有个性的叶梦散文也“殊途同归”地泯然众人,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但无论如何,回到女人的本位,说女人自已的话,既是叶梦在散文上的大胆尝试,也是其对于“女性散文”的最大的贡献。
唐敏作为“女性散文”代表作家地位的确立,源于其散文《女孩子的花》的问世。《女孩子的花》流露出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因此既成为唐敏的代表作,也成为当代“女性散文”的典范作品。
《女孩子的花》写于1986年“三八”妇女节。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写作时间本身就可以生发出文本之外的诸多意义。不过,我们恐怕不需要那么迁回。因为文本本身所提供的就是一个女性的话题。在生男生女的占卜中,唐敏反复申明自已渴望生个男孩并非出于对女孩子的轻视。恰恰相反,对女孩子过分的疼爱而产生的对其末来命运的担忧才是唐敏不忍让女孩子来到这世界上的缘由。因着对男性世界的依赖,女性总是更容易受到伤害。这是唐敏不愿生女孩的根源所在。但是,当用来占卜的“女孩子的花”意外被蜡烛烧毁时,她蓦然惊觉拒绝创造女孩子的想法恰恰是对女孩子的伤害,为此,她说:“在世上可以做许多错事,但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这句话既是她说给自已的痛悔,也是她给予男性中心社会的提示。唐敏笔下流淌的是女性对女性的理解和疼惜之情,它如泣如诉,既是女性敏感脆弱心灵的自我怜惜,又是对男性世界给予女性的伤害的温和抗辩。而在《月亮的海》中,唐敏以女性情怀感受自然,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将月亮的海描述成为满蕴着女性的哀愁和寂寞的海,从而呈现给男性世界一个不为人知、亦不需人知的沉静悲伤的女性世界。
不过,很快地,唐敏由疼惜女性而生的哀怨就转变为对女性角色的镇定接受。虽然没有像叶梦那样陷入母亲角色的自我陶醉中,但唐敏专门写给女孩子的散文集《女孩子的地图》却处处表现出一种母性的关怀。在这本文集中,唐敏以极具耐心和极其细致的笔触提醒、点拨女孩子要白面自已的成长,其中涉及到种种感情、心理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唐敏的策略转移:由拒绝、对抗男性世界对女性的伤害转为倡导女性的自我关爱与保护。这种选择看上去虽然颇为无奈,却反映出她已经开始考虑认同女性的社会角色,从寄希望于他人的关照转为自守自处。
不同于唐敏的含蓄,王英琦对生为女性的艰难的表达是通过直捷而粗砺的方式实现的。她的作品多诉说身为女人、尤其是单身女人的艰难孤寂,虽也有《乡关何处》这种不疾不徐、有款款女儿情怀的温情之作,但多数作品感情强烈、判断直捷、大喜大悲、大叫大跳,因此而显粗犷、豪放,有“雄化”的倾向。在《写不出自传的人》、《永远的女游子》、《被“造成”的女人》、《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等作品中,她或坦率地陈述自已的过去和现在,或对男权社会对女人的规约直接表示蔑视,或呼叮女性“更理性更美丽地活出女性的滋味来”①。在《重返外婆的家园》中,她说:“以男子为中心的千年一贯制发展到今天,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巨大变化,但在本质上,女人仍是从属附庸地位。”在《那有形的和无形的……》中,看到徽州的贞节牌坊,她“感到一种大愤怒”,评价说:“将一个女人的全部真诚,全部情感,献给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种道德,是多么地不道德啊!”赞美女性、同情女性、为女性抱不平等几乎是王英琦散文最为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她以母亲的身份创作,这个曾经对男性中心世界嫉恶如仇的“女游子”却写下了《七月的馈赠》、《准母亲》、《诞生》等创造生命、“成为母亲”的系列散文。在这一系列散文中,因身为女人的艰难而变得粗砺,并时常愤怒的王英琦不厌其烦地表达起身为女人的喜悦和满足。在《被造成的女人》中,她宣称:“儿子的命是我给的,我成为一个母亲的角色,却是儿子给的。儿子诞生了我。”
着眼于以上几位女作家创作的起始与转向,不难发现:她们殊途而同归。表面看来,叫梦所表达的身为女性的骄傲与唐敏、王英琦诉说的作为女人的艰难呈现出对峙状态,但在本质上,这两种态度都是基于女性要在男性中心的世界巾自我确认的需要,而做出的寻求女性平等位置的努力。但在创作实践的深入与发展中,她们的性别自觉意识渐渐被社会角色的认同感所取代,并开始转换自已的话语系统,由女性话语向母性话语过渡。在新的话语系统中,那些直接或间接对立于男性世界的抗辩被置换为性别资源所带来的欢喜,在作为母亲这一角色的生活中,她们的灵魂获得了安顿。同时,她们的自我在这一角色中获得了重生,在感动与希一望中,她们与男性中心世界达成了和解,开始以平易性态度面对世界,安稳地回归到社会为其规定的角色中
二、从情绪感受型转向理智分析型
从新时期之初张洁的“大雁系列”为恢复散文对个人情绪的抒写所做出的努力开始,至1980年代中期唐敏、叶梦等人对纯粹个人性感受的捕捉与表达,“女性散文”一直是以对不确定性情绪的把握、对细密绵长感受的明嚼见长的。因此,张洁、唐敏、叶梦、苏叶、斯好等名字成为了通向感性世界而非理性世界的路标。但是,随着这些女性作家创作历程的增长,她们大都渐渐放弃了表达情绪与感受的兴趣,而转向对世界的理智的分析与评判。
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在新时期之初的文坛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它借助童年视角,以跳跃在文字底下的堪怜的童心的小小快乐和微微感伤征服了在忆悼中沉痛的读者。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为“”中冤屈的灵魂泪眼迷离时,《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散文里,那个在饥俄、孤独中渴望关爱的“大雁”,独立于那些被抚慰的灵魂之外,向读者绽开了羞涩、无邪、甜美的微笑。在多数作家不能自拔于近距离的往事之际,张洁率先跳出时代语境和文学语境,重温远距离的童年旧梦,不求视域的广阔和叙事的宏大,而是在那些温情的追忆和想象里,以女性独到的、深挚的关怀与感念,引导散文不再抚摸“伤痕”,开辟了散文的新风。
不过,这种温婉和细腻的抒情没有成为张洁散文的主流。“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不仅是其中篇小说《方舟》的题记,也是张洁始终如梗在喉的隐痛。虽然她的笔锋没有直接指向男人与女人在社会上的不平等,但敏感多愁的她,在深感作为女人的艰难的时候,在《过不去的夏天》、《一扇关闭的门》等作品中,轻盈的心便负载起对沉重现实的批判。对社会不公的凌厉议论或许缓解了她的疼痛,却不再有“大雁系列”给人的感动,也末能在“女性散文”深入内心、裸现灵魂的当下为张洁带来再度光荣。
苏叶最优秀的散文是那些满怀温馨、义略带感伤的忆旧之作。《总是难忘》、《告别老屋》、《能不忆江南—常熟印象》、《梦断潇湘—故乡行之一》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是“一汪人性的潭”②。在这类作品中,苏叶以女性特有的对细节的敏感和超常记忆,着力于对人性关的呈现与礼赞。那些纯真年代的勃勃生机以及艰难岁月的相亲相爱,是她回望过去时的光芒。
苏叶的“过去”总是由一个个极具故事性的片断构成。每个片断皆具有独立性,各个片断在一条线索下连缀起来,便成为一个义一个回忆镜头。可以说,故事性和镜头感是苏叶忆旧散文给读者的直接感受。故事性主要表现在几乎每个构成苏叶散文篇章的片断都是“有声有色”的。《总是难忘》中,那群无忧无虑的少女所有“疯疯癫癫”的活动都充满了声色、动感。《告别老屋》中,刚搬进老屋时,“母亲憔悴的脸上有一市惊喜欲哭的神色”,母亲扶着失明的父亲,“慢慢地走,一样一样地摸”,她不断告诉父亲:“苏夫子,呢,这是窗;这是门;出这个门是阳台,好大一个院子噢!”父亲则随母亲的指点摸索一阵,安详而喜悦地问:“志南,我们如今有个家了!是吧?”这些描述集中于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因此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立体感。苏叫忆旧散文的故事性就此产生。一个义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片断在其散文中顺承下来,一段漫长的属于回忆的自然时问经由作者心理时问的市新组合.有历史长度的记忆就被容纳在有限的篇幅内。
从苏叶忆旧散文故事的生动与感情的饱满细腻中,能见得她女性的关注日常生活、留意细节、善于感动等特点。但在另一类散文中,富于女性色彩的温婉感伤则被偏于阳刚的议论替代。这种散文创作可以在苏叶的《我的散文观》中获得解释:“我写散文很难,写着写着,常以为是一个正视社会、正视人生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梳理的过程。是一个以稿纸为纱布,以笔为刀,在书桌这张乎术台上检视自已内心的过程。”③因为喜欢凡高、鲁迅,苏叶试图以刚烈、坚韧的主体精神做出敏锐、深刻的文章。虽然此类散文是她所钟情的,但比起其忆旧题材的作品,苏叶的这类中性散文打动人心的力量还不够。即便其中被评论界看好的作品,如“把苦难当成甜的培养剂”的、认识受难的《木鸡腿记》,“刚可触天,柔可覆地”的、表达自已人格理想的《只有扇子岸》等,也因智性对感性的覆孟而不能有《总是难忘》的鲜活,略显拘泥和板滞。
斯好的散文成名于女性的温情细腻笔触,而后则以对现实的冷峻思考和荒诞感受作为自已的风格。按照其散文自选集《斯好散文精选》中自已的分类,斯好散文的题材、美学风格大体有四种类刑“女儿梦”、“心的形式”、“荒诞系列”、“斑驳人生”。
斯好旱期那些纯净、清新、明朗、优美的礼赞自然和人情、人性的《武夷日记》、《小窗日记》、《故乡》、《望月》、《女儿梦》、《童年》等都是她美丽缠绵的“女儿梦”,“其作品节奏疾徐有度、字词疏密有致,掷地作声,重复的却是前人的意境”{。但是,到了1985年,以《歪嘴仔》为界,斯好散文的风格突然有了转变。她由审美转而审丑,由轻灵转为凝重。1985年是她创作的转折期,这一年,她写下了表现畸形人生的《歪嘴仔》,之后又写有一批关于复杂人性真实人生的作品。这批作品主要是她表现“斑驳人生”的叙事性散文,较为着名的还有《表舅母》、《婉穗老师》等。在这些作品中,斯好既满怀悲悯与同情地审视儿俗的市井人生,又不无批判地揭不人性的复杂与卑微。她自已也由甜蜜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在省察外部世界的同时,斯好也在不断进行自我省识。“心的形式”和“荒诞系列”的作品即为她返归内心、自说自话、自问自答的心理独自。其中,《心的形式》、《心灵速写》、《梦Ice)),《一封信,永不付邮》等都是思考着的斯好与自已灵魂的对话。由于她所感受的
现实“冷峻多于温馨,痛苦多于幸福,利_陋多于美丽,无限的灵魂在无限的梦境里领略到的却迥然不同,风光大异”凡,因此旱期散文巾流溢的女性的温婉细腻情怀被置换为孤寂纷乱、荒凉无助的情绪。《心的形式》一文,在追忆了荒谬时代的生活后,她这样表述自已对人生的体认和感受:
这是头一次明自人生要跋涉要承受的太多太多,可以安享可以选择的却那样稀薄有限。
也是头一次明白幸福可以不必富丽堂皇.有声有色。……有一种感觉像山一样沉重,又像空气一样飘忽
不定。我有时真切地感到它来了,但很快又感到它头也不回地走了。我无法确切地说出它是什么,但我知
道它走后我出奇地冷静.出奇地坚忍不拔….
有一种渴望老在我心底盘旋。它计我透视人类的渺小,人生的无谓。它抹掉尘世虚假的光泽,还它以本的幽暗与芜杂。它是一个警句,一条格言。是一个质疑,也是一份回答。它是唯一的水恒,唯一的真实。它使我在仄倦的同时能够观照,在沉溺的同时能够警醒。
斯好这类跨越具体事件本,直面对心灵的倾诉是最可代表其散文成就的作品。它们向灵魂深处漫游,在形而上的思考和追问中探询着生命中能承受之轻。在冥想的世界里,斯好打破了现实生活的情节链条,只尊重从心灵的呼唤,倾听心灵的回声,这使得她在表述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但是,密集的思考计斯好越发放弃了叙述优势,除了“亲子”散文外,其他作品对世俗生活疏远的倾向令其散文越来越背离“情”、而靠近“理”,这恰恰又为其散文的局限。
张抗抗的散文以喻理见长,性别意识井不明显。她以不散的“魂”、’以固的“核”支撑自已的作品,以使自已散文中琐碎和闲趣产生一种内在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其散文的“魂”与“核”即对人生析理的参悟。因此,在不放弃审关追求的同时,张抗抗散文还表现出审智倾向。《地下森林断想》、《下一吞泉》、《牡丹的拒绝》等即是在“艺术境界和智慧境界”里的富于启迪性的佳。
从自然景观中理人生并行自我低砺是张抗抗散文的特色。以《下一吞泉》为例,作者叙述的是一直向下方能见到壮观的三叠泉的游历。我们不妨挑选出这样一些话:“多奇怪,竟然是一白往下走”,“我知道,退路是决没有的”,“既然已经出征,又干吗找退路呢?”他们亦是走到走不下去,才自已辟出一条路来……”“而这种感觉,却只有走了那么险的‘下坡路’,站在峡谷底才会得到”,“如果按照原路回去,便一白是朝上走。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从这些句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写三叠泉游历的目的—暗示读者换一个角度看人生。当然,具体选择什么角度,则是读者个人化的决定。在《牡丹的拒绝》中,张抗抗盛赞洛阳牡丹花会上,没有开放的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日暮自已冷落自已”,显然,她将牡丹.赋予了人格意志,作为了人格化身。《地下森林断想》、《仰不愧于天》等作品也都是借写实而写虚,因此,张抗抗笔下的自然总是人格化的自然.总是呈现出主体大于客体的人格精神,指向对人生的体悟。虽然张抗抗的喻理散文不同于“十七年”散文的“理”即“政论”模式,但由情至理的写作路径总难免给人以目的性过强、艺术性不足之感。
综观张洁、苏叶、唐敏、斯好、张抗抗等人由情绪感受型向理智分析型的创作转向,效果不甚理想。理性的登场并末能引领“女性散文”走向深刻,反而暴露了女性驾御此类题材时的吃力。并且,女性长于感性体验的先天资源一旦被弃置,她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女性色彩便也随之淡化,“女性散文”的特征便不再显明。
如果“女性散文”作家们放弃性别诉求、接受了自已的社会角色,可以被看作是她们与男性中心世界的和解的话,这种趋向温和主义的性别观念确实值得肯定,因为任何极端的、激进的、无休止的对抗状态都只能说明社会生活与思想的不健全,温和主义的性别观念暗示了中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健康与成熟。但是,当“女性散文”作家们放弃了自已敏感、细腻的心理资源时,她们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已的专长。因为这样一来,女性散文作家惯于摒弃理性分析、直达体验与感受的表达方式,天生的艺术领悟力,善于抓住心灵的每一丝微波细澜,及时将电光火石的、转瞬即逝的感觉转换成沉静有力的文字等优势将难于展现。在后来的发展巾,“女性散文”的声音渐渐稀薄,从情绪感受刑到理智分析刑的转向是其市要原因之一。
超越性别意识的写作,使得“女性”不再具有性别意识的内涵,而仅仅成为作家性别身份的标识。此时,富含性别意识的“女性散文”便走向了无性别意识的女性”散文。虽然从文体的发展、作家的自我超越等角度来讲,这末尝不是一喜;但从转向后的“女性散文”自我表达的实效来看,却是一悲。女性作家怎样更好地利用自已先天的优势,又不仅仅倚重于性别资源提供的话题,恐怕是“女性散文”所面临的及需要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王英琦:《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乡关何处》,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②高红十《我看苏叶散文》,《人时代文学》1992年第7期。
③苏叶:《我的散文观》,《)口明日报》1993年4月24日。
张抗抗散文范文2
推荐语: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谜一般的传奇人物:想作诗便作得一手好诗,并为新诗创立新格;想写散文便把散文写得淋漓尽致、出类拔萃;想恋爱便爱得昏天黑地无所顾忌……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短暂得如同一缕飘向天空的轻烟,甚至没来得及领略中年的成熟便消失。即便如此,他却被人们长久地谈论着,难以忘却。
徐志摩是开一代诗风的“新月派”主将,被誉为“中国的雪莱”。他的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没有他的诗坛,是寂寞的。传世的不仅是他的诗情,还有绵延深远的爱的绝唱。《别离的笙箫:徐志摩经典诗选》是一部全面展现徐志摩心曲恋歌、创作成就和艺术风格的精选诗集,一段灵魂的诗意栖息之旅,在这里,你会遇见徐志摩笔下最纯净的自由、爱和美。
《南音》,笛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推荐语:
2008年,“龙城”系列小说第一部《西决》于《最小说》连载,以严肃文学之姿打入青春阅读市场,获得年轻读者群的空前追捧,引发国内文学界密切关注和强烈反响;
2010年,“龙城”系列第二部《东霓》作为上海最世文化成立初年的奠基作品,甫一连载便掀起新一轮阅读狂潮,出版之后更是再创销量高峰,获选“最受读者关注的十大作品”。
著名作家张抗抗说:“笛安讲故事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她用超乎年龄的理智审视并构建着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凄绝城市。她是一位分寸拿捏得当的作者,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情节设置方面,都可谓冷静处之、准确无误。”
《台湾,你一定要去》,〔加〕为力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1月出版
推荐语:
张抗抗散文范文3
对外译介的当代作品当中有一部分是由中国政府及民间组织的,譬如,国家外文局及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杂志出版社等组织实施多年的“熊猫丛书”,陆续翻译出版了一批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这些翻译大多是由中国的外语专业人士担任的,选择的大多是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其中又以中短篇小说为主,有些图书是多位作家的作品合集。这些翻译著作以英、法语种为主,兼顾德、俄、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等其他语种。印行的图书,大多被用作礼品,主要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等向外国友好人士进行赠阅,较少进入市场销售流通。因此,从总体上看,这些图书在外国的影响面较窄,影响力有限。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此类图书约30部,占全部馆藏当代文学译作的6%左右。
新时期以来,外国有一批翻译家、汉学家、评论家、学者等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浓厚兴趣,陆续翻译介绍了大量的作品。据笔者统计,仅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英、法、德、意、西等欧洲语种的中国当代文学译作即在460种以上,中国有作品被译介成西方文字的当代作家在150位以上。而国家图书馆的外文藏书还相当不完整相当不全面。譬如,王蒙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余种文字,但国家图书馆仅收藏有五、六种文字的译本。又如,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法国的翻译出版,2002年为17种,2003年突增到29种,2004年则在40种以上(不包括再版书),这三年总计在86种以上,而国家图书馆仅收藏有9种。
仅举法国为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外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正在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据法国普罗旺斯大学杜特莱教授介绍,1978年以后,几个法国汉学家开始研究中国的新文学,1981年出了一部短篇小说集LeRetour du Pere(《父亲的归来》)。1982年法国文学杂志Docks发表了一本关于中国诗人与艺术家的特刊,收入芒克、北岛、马德生、王克平、阿城等的作品。1985年,法国文学杂志Europe(《欧洲》)有一期专门介绍中国新文学,收入了王蒙、谌容、宗璞的短篇小说以及顾城、北岛、舒婷等人的诗。1988年,Alina 出版社推出了一本《1978-1988年中国短篇小说集》,收入阿城、白桦、高行健、古华、韩少功、刘宾雁、刘心武、刘再复、陆文夫、莫言、谌容、王蒙、汪曾祺、张承志、张抗抗、张贤亮、张辛欣和宗璞的作品。在1988年前后法国翻译出版了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陆文夫的《美食家》,张辛欣的几部小说,刘宾雁的报告文学集,韩少功的《爸爸爸》,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1994年,法国最大的出版社Gallimard出版社推出了一本《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集》,收入林斤澜、叶蔚林、李锐、史铁生、马原、何立伟、刘恒、张炜、扎西达娃和格非等作家的17篇作品。Philippe Picquier出版社出了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Aube出版社出了苏童的小说《米》,Le Seuil出版社出了莫言的《十三步》和《酒国》,Stock出版社出了贾平凹的《废都》。最近几年,台湾文学也被陆续翻译成法文,如李昂的《杀夫》、张大春的短篇小说、黄凡的小说、白先勇的《台北人》《孽子》等作品。其中,白先勇的《孽子》、李昂的《杀夫》和苏童的《妻妾成群》、高行健的小说是前几年在法国颇受好评的作品。而纵观2003-2004年法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最为突出的特征当属一个“新”字。新作品如王蒙的《笑而不答》、叶兆言的《没有玻璃的花房》、徐星的《剩下的都属于你》、毕飞宇的《青衣》和《玉米》、刘震云的《官人》、刘醒龙的《挑担茶叶上北京》、阿来的《遥远的温泉》、迟子建的《香坊》、史铁生的《宿命》等;90年代后登上中国文坛的新生代乃至“80后”作家的作品也受到了大力推介,如刁斗的《解决》、邱华栋的《黑暗河流上的闪光》、郭小橹的《我心中的石头镇》以及生于80年代的田原的《斑马森林》和韩寒的《三重门》;一些非当下文坛创作主流的题材和样式的文学作品也得到了译介,譬如何家弘的侦探小说系列、黄蓓佳的儿童文学长篇《我要做个好孩子》、池莉的“新写实”力作《你是一条河》、格非的先锋实验作品《雨季的感觉》等。
从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上看,中国20世纪小说的法语译本共有164种,其中现代文学作品约30种,所占比例不足20%;作者当中,现代作家5位:鲁迅、沈从文、柔石、萧红、叶紫,现当代作家8位:巴金、丁玲、老舍、茅盾、张爱玲、钱锺书、孙犁、林语堂。其余70余位均为当代作家,包括:阿城、白桦、北岛、毕飞宇、残雪、陈建功、程乃珊、池莉、迟子建、储福金、从维熙、邓友梅、刁斗、方方、冯骥才、高行健、格非、古华、郭小橹、郭雪波、韩少功、航鹰、浩然、何家弘、霍达、贾平凹、蒋子丹、林夕、刘恒、刘心武、刘醒龙、刘震云、陆文夫、陆星儿、莫言、木青、欧阳山、邱华栋、苏童、孙甘露、田原、铁凝、王蒙、王朔、王安忆、汪曾祺、徐星、杨绛、姚雪垠、叶兆言、益希丹增、余华、扎西达娃、张承志、张洁、张贤亮、张欣、张辛欣、张之路、周大新、周立波、朱文颖、朱晓平、宗璞等以及台湾的白先勇、陈映真、黄凡、李昂、王文兴、张大春,香港的古龙,旅英作家虹影等。从单个作家被翻译作品的版本数量上看,最多的是老舍,共19种,其次是苏童7种,巴金、莫言各6种,茅盾、余华、贾平凹、冯骥才等各4种。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英文译本方面,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196种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包括有:程乃珊的《蓝屋》、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大红灯笼高高挂》(即《妻妾成群》)、徐小斌的《敦煌遗梦》、郭雪波的《沙狼》、金庸的《雪山飞狐》、张抗抗的《隐形伴侣》、陈源斌的《秋菊的故事》(即《万家诉讼》)、柯岩的《寻找回来的世界》、刘恒的《黑的雪》、莫言的《红高粱》、孙力/余小惠的《都市风流》、王安忆的《小鲍庄》、残雪的《苍老的浮云》、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张承志的《黑骏马》、张洁的《沉重的翅膀》、郑义的《老井》、谌容的《人到中年》以及迟子建、林夕、宗璞、古华、贾平凹、余华、方方、戴厚英、柯云路、巴金、舒婷、北岛、杨牧、李瑛、茹志鹃、周而复、吴强、赵树理、杨沫、周立波、张天翼、汪曾祺、秦兆阳和柏杨、王文兴、林海音、白先勇、李昂、聂华苓、西西等60多位作家的作品。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德文译本方面,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约48种小说等作品。包括巴金、老舍、茅盾、丁玲、沈从文、周立波、张天翼、叶圣陶和北岛、陈若曦、戴厚英、邓友梅、冯骥才、高晓声、蒋子龙、李国文、李锐、李心田、李季、鲁彦周、莫言、苏童、王蒙、杨沫、余华、张抗抗、张贤亮等30余位当代作家。其中,个人被译介图书数量较多的如茅盾4种,巴金、冯骥才、老舍各3种,邓友梅、鲁彦周、莫言、王蒙、张贤亮各2种。
日本最近5年翻译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主要有:彭见明的《那山那人那狗》、李冯的《另一个孙悟空》、余华的《活着》、叶广芩的《采桑子》、棉棉的《糖》、韩寒的《三重门》、九丹的《乌鸦》、迟子建的《洲国》、莫言的《檀香刑》《白狗秋千架》《红高粱》《师傅越来越幽默》《四十一炮》、池莉的《生活秀》、铁凝的《大浴女》、张平的《凶犯》《十面埋伏》、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春树的《北京娃娃》等。
从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外国译介中国当代作品的体裁上看,最多的是小说,占到90%以上,散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的译介数量很少,大多只有1-3部,其中最多的是翻译成英文的诗歌,有10余部。
根据媒体报道,中国有些作家的译作在国外颇受欢迎。例如,苏童《我的帝王生涯》、莫言《红高粱》《丰乳肥臀》英译本在美国曾大受追捧;余华《兄弟》德译本在德国有11家出版社竞争出版权;在最近结束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本土少儿畅销书“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一举“跳”出国门,国际著名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一次购入该系列中的8本,并将在2008年春季于英美上市;姜戎《狼图腾》前年以100万美元卖出了全球数十种文字版权,意大利语版本2007年初出版当即在意引起轰动;前几年池莉的一部法文译作《生活秀》据说卖到了几万册;彭见明的《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先后印行了多个版本,据称总销量在10万册以上……
一批中国作家作品在国际上深受肯定和好评,摘取了许多重要奖项。贾平凹获得过美国“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女评委奖”,张炜获得美国总统亚太顾问委员会“杰出成就奖”,余华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巴金、冰心、张洁、王蒙、莫言、苏童、周偷茸骷乙不竦霉如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德国“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等。余华、莫言获得过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等。
张抗抗散文范文4
――编者
应重视对作家生活经历的研究
邓友梅
吴泰昌是我的老朋友。他的“亲历大家系列”首辑所写的巴金、朱光潜、冰心三位老先生我也都很熟悉,特别是冰心。作者我认识,被写的我也认识,所以读这三本书我感到很亲切。也许可以找到比吴泰昌写得更好的文章,但对三位文坛大家写得那么具体、那么亲切、那么形象的书很难找,这三部作品确是难得的好书。
读这三本书,还让我产生一个想法,就是我们以往的文学研究,研究作品的多,对作家本人的生活和经历研究的少。但实际上作家的生活和经历对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吴泰昌的这三本书是对几位大家生活和经历的珍贵记忆,也是对当代文坛和当代文学的珍贵记忆。他的这套书有很重要的历史和文学意义。
仰视“大写的人”
吉狄马加
多年来,我与泰昌先生交往甚密,并且一直是他优美散文的忠实读者。泰昌先生的文字就像他的为人一样,表面看起来很随意、很恬淡,易于接近和理解,但内涵中却充满了细致、认真和深刻的执著。泰昌先生的文字继承了我国特别是五四以来重要的散文传统,让人联想到林语堂、朱自清、季羡林等老一辈学者作家的文风。我认为泰昌先生的散文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学者的深邃大气,二是诗人的敏锐简洁。应该说,他在中国众多的当代散文家里已经独树一帜。
读泰昌先生的散文,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无论写人还是纪事,他的文字里都透出一层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显示一种超越凡俗的精神境界。他总是站在一个更加高远的层面观察和描述。我相信,这与他长期在北京大学师从名家大师得来的丰富学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这些深刻的意义和思想,却是通过一种极其简朴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的。这是个性化的语言,诗的语言。我历来有一个观点:真正的散文,一定是用诗意话语写出来的,文字纯粹、鲜活、饱满,简朴而不苍白,凝重而不繁缛,优美而不浮华。能够运用充满张力的朴实话语写人纪事,对散文家来说,除了卓越的语言修炼之外,更需要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因此泰昌先生的散文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在喧嚣与躁动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洪流中,泰昌先生的精神和文字,送来一股高贵的玉兰花香,吹来一缕凉爽的原野清风。所以我读泰昌先生的散文,既是学习领悟他的思考与见解,也在享受他的智慧。
泰昌先生和郭沫若、钱锺书、巴金、冰心、朱光潜先生等都有近距离的接触,对于中国当代作家来说,这是令人羡慕的幸运和机遇。读他的散文,不仅感受到语言创造本身的美,而且由于他对亲历的人和事都经过了心灵和思想的长久过滤,从而使我还能看到文坛大家的美好心灵,领悟前辈大师的深刻思想。他的作品里所写的这些文学大家,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言人;他写的这些人,应该说都是“大写的人”,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力量。
泰昌先生亲历并且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坛不同时期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他的叙述实际上也反映了时代重大的变迁。这种对文坛重大事件的回顾其实也是对时代的一种深刻的记录。前苏联作家爱伦堡曾经写过《人・岁月・生活》,记述自己所经历时代中的人和事,已经成为文化史的财富。我觉得泰昌先生的这套系列丛书,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泰昌先生拥有高雅的品位,又是一个细致用心的人,他的记述和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对我们回顾走过的道路、对世道人心、对了解当代文化发展史,特别是对理解一些重要作家在特定环境中的心路历程,是具有非常意义的。这不仅是泰昌先生的人生财富,也是我们社会、民族和文化事业的宝贵财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使精神生活更丰富?如何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扩大我国对外的文化影响?泰昌先生的作品给了我们启发。
我称泰昌先生这个散文系列为“大写的人”,并不仅仅因为他记述了大师,还因为他以大师的视角传达了人性的伟大、灵魂的高贵、艺术的神圣和文化的尊严。他所描述的形象,我们需仰视才见。我衷心希望泰昌先生把这套书继续写下去。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当我们再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除了散文本身的文学价值,泰昌先生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贵在亲历
张抗抗
吴泰昌先生近年来闭门耕耘,终于完成了他心里积存已久的心愿。如今“亲历大家系列”的前三册《我亲历的巴金往事》《我认识的朱光潜》《我知道的冰心》已由三联书店正式出版。多年来,泰昌先生于我亦师亦友,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泰昌先生在文坛大半生的经历中,与众多前辈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几十年从事文艺批评与领导工作,更是积累了大量亲历的史实。他由资深文艺批评转向文学人物研究,相当于开掘了一座厚重的富矿。他把大师级文学前辈们的精彩谈话、真情实感、待人处事的点点滴滴,以及相关信件、图片、资料尽收囊中,集腋成书,那需要拥有何等自觉的史料意识和文化责任感。
该书的价值,贵在“亲历”。亲历是真实的、亲历是可信的、亲历是感性的,亲历是不可复制的。泰昌先生在亲历亲闻的往事中,记录下自己亲眼观察所得的“大家”的小故事和怀,并加以作者本人的阐释与解读,因而带有鲜明的时代与个性色彩。
文学大师已然远去,但泰昌先生这“亲历”三部曲,为文学史留下了大师们真切的音容笑貌,留下了令人回味无穷的余响。感谢泰昌先生对文学史的贡献。盼望并等待着他的“亲历大家系列”持续不断地向我们走来。
另类的文学史料和作家传记
冯骥才
泰昌是常常令我感动的好友。他感动我的是那种经常表现出的对文学冲动的爱,以及对先辈大家由衷的敬重。他站在这两点上写作,便使他的写作迥异于他人。
他用一种文学史家的眼光关注健在的文学大家生活中平凡又非凡的细节,一点一滴决不放过,忠实地记录下来,几十年如一日,最终他为我们留下一本本另类的文学史料;同时,他又以一种散文家的体验生活的方式去感受他经常接触的文学大家,把许多珍贵的场景、画面和瞬间记在心里,最终他为文学史写出一本本另类的作家传记。所以我说,吴泰昌是“下世纪文学派到本世纪来的特约记者”。
我祝贺泰昌的多本新作出版。希望他再接再厉,继续写下去。他笔记本里、相册里、肚子里、心里边的东西多着呢。
对文学史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严家炎
吴泰昌这三本书我看后感觉写得很真实。作为一个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人,我要感谢吴泰昌,感谢三联书店出版这套书。
吴泰昌跟几位传主都有几十年的交情,很多问题探索得相当深入。他写出了三位大师的性格和人格,这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宝贵的,比如冰心有一次看到巴金、邓颖超的发言被删掉了,没有好好发表,她表现的愤怒;比如巴金居然几十年没有拿国家的工资,完全靠自己的稿费生活,最后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15万元,后面还不断用零星的稿费赞助中国现代文学馆;比如巴金帮助沈从文解决居住条件。沈从文几十年住在15平米左右的房子里,巴金有一次到沈从文家里后非常感慨,于是想办法找了几方面的人物,特别是一直找到了同志,终于解决了沈从文的住房问题。冰心上世纪90年的散文是非常了不起的散文,就像《我知道的冰心》一书中写到的钟敬文赠冰心诗所写的:“谁意雷霆动地日,女儿曾现健儿身。”雷霆万钧掀起的时候,作为女性作家,冰心表现了男儿气概。这许多事情都是吴泰昌亲历的。这是一套对文学史研究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一个亲历者的文学史
贺绍俊
三联书店很有眼光,看中了吴泰昌的这三本书――不仅是这三本书,这是一个系列。这套书非常独特,作者也非常独特。作者是新时期文学的亲历者,而且还是推波助澜者。新时期文学的很多活动,很多事情作者都参与,甚至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吴泰昌对新世纪文学来说既是见证人又是一个太史令。《史记》作者司马迁就是太史令,他是记录历史的。吴泰昌有这样的意识,记录当代文学发展的步履,他是一个有心人,可以说他是活的档案,肚子里装了很多有关当代文学的东西。这套书可以说是一个亲历者的文学史。作者不仅仅亲历了这些小事件,还把这些小事件综合起来,让人看到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书里有个人的体验、个人的眼光,也有个人的档案。把这些组合起来就成为了很特别的文学史。
张抗抗散文范文5
一、妙用词语,使语言生动形象
要使文章内容表达得丰富、生动,使读者产生联想和具体的感受,选词是关键,选词恰到好处,能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1.妙用动词
动词是表示人与事物行为动作和变化的词,运用得好,能使文章语言准确,形象,生动。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泻”“浮”“洗”“笼”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荷上月朦胧迷人的特点。“泻”字写出了月光像流水一样由上而下一大片地流到荷塘的叶子和花上的情景,使月光也有了动感,成了有形的东西,从而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一个“浮”字描绘出了深夜月光下雾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慢慢地扩散,弥漫的情景,非常逼真地写出了雾的轻飘特点。可见妙用动词可使语言更形象,从而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妙用形容词
形容词运用得准确,能使事物的性质、状态具体形象地呈献于读者面前。“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的静,来得悲凉。”郁达夫《故都的秋》这段话中“清”“静”“悲凉”三个形容词就准确地概括出了北方秋天的特点。
3.妙用口语、俗语
俗语虽然不像名人名言或古诗文佳句有明确的出处,但它们流传甚广,用得好,使文章通俗易懂且活泼生动。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形象地揭示了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的盲目的工作态度。
4.妙用叠字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翡菊郁郁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朱自清《荷塘月色》叠字词的使用,传神地描摹出了景物的特点,不仅使文章文气舒展,而且读起来,节奏感强,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二、灵活运用句式,使语言优美生动
现代汉语的句式丰富多采,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反问句、设问句、对偶句、排比句等,要使语言优美,就要注意各种句式的交错使用,从整齐中求变化,从和谐中求灵活。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段话“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行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快乐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坡被我唤作空中走廊”,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对偶句、反问句、主动句、被动句融于一体,句式灵活多变。
三、巧妙使用修辞,使语言活泼生动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比喻、拟人可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排比、拟人可使语占富有气势和节奏,设问、反问可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烘托、对比可使事物的特点更鲜明、突出。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但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往往“质”有余而“文”不足,平平淡淡。例如,什么是生活,不善用修辞的学生只是这样写:“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对待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但善用修辞的学生,他会这样写:“生活是镜子,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生活是美酒,会喝的说他甜,不会喝的就说他苦;生活是一首诗,有抑扬顿挫,也有平平仄仄;生活是一首歌,有低沉忧伤,也有激昂快乐。”几个比喻,几组排比,使文章顿生光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意思,由于表达方式不同,给读者的感受也就大不相同。
四、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佳句,使语言充满诗情画意
张抗抗散文范文6
关键词:逆向思维;作文立意;思维定势
南朝梁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他认为,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是人们的普遍心态,而对文学来说,更忌平淡无奇和陈陈相因,“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文学必须创新,唐朝皇甫在《答李生书》中也说道:“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于众,出于众则奇矣。”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新变”“怪奇”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创新思维更多体现出的是反前人之见、不因循守旧的逆向思维。
一、什么是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叫“反向思维”,又可以称作“逆向发明法”“反向求索发明法”“反弹琵琶法”,它是克服思维定式,将思维引导朝着与认识事物的通常的固定的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生活,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
二、运用逆向思维的意义
一方面,它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框框,培养多思、善思的良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思考生活、处理问题往往容易沿着一种固定的、习惯性的思路,逐渐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我们就陷入了“经验有多丰富,思维有多僵化”的怪圈。而逆向思维打破常规,在美中寻找丑,在丑中发现美;在大家赞同时提出否定意见,而众人反对时又力排众议。在对生活的否定中拓宽了生活的理解,使平凡的生活中总能闪耀着哲理的火花,同时也使文学在“新变”中变得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在我国传统诗文之中,提到秋,总是令人伤感的。“悲哉,秋之为气也”“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是在一片悲秋、叹秋之中,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同是咏梅,南宋诗人陆游以梅喻人,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咏叹中显出孤芳自赏、清高自许的孤独寂寞;而“反其意而用之”,以梅言志,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形象中表现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另一方面,逆向思维还可以对人们通常所说的某些观点加以修正和补充,从而使这些观点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辩证的思维特点。
对于逆向思维,常有一种误解:以为只有完全原命题才算得上逆向求异创新。殊不知,有的观点确实可以后求异,构成完全互逆的命题;有的观点既无法,也无须,但照样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创新。使用辩证法进行逆向思维,让文章更具思辨色彩。我们常说 “知足常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冷静地想一下,这些通常说法却有着不够严谨、不够完善的地方:“知足常乐”,如果在学习上、工作上“知足常乐”了,那不就失去进取的动力了吗?生活上我们应该“知足常乐”,学习上、工作上我们应该“知不足常乐”;“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别人说”,一个听不得别人意见的人,一个一意孤行的人注定是要走向失败的。
三、怎样运用逆向思维写作
1.逆向思维的运用从文章的立意开始
文章以意为先,“意者,一身之主也”。立意新颖、深刻、独创的捷径就是“反其意而用之”的逆向思维。
一方面,尝试对 “既成事实”进行再思考、再否定,以期“陈”中出“新”。例如成语(格言、俗语),它的含义基本固定,使用沿着一定的惯性思维。真理固然不怕重复,但总是老调重弹、人云亦云,也就失去了思维的创新和发现的快乐。以逆向思维来思考成语(格言、俗语),挽住它们在使用时的惯性车轮,或使原意激发出新的意旨,或对它们作观念上的反拨,使之更好地与我们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往往能使作文以立意取胜。
还比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名言告诫人们要采纳逆耳之忠言。但我们可以这样想:苦口之良药固然好,不苦口之良药不更好吗?由此我们联想到老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个板着面孔讲道理令学生畏惧的“良师”固然令人尊敬,而一个将关心、爱心、尊重融入微笑教育的令学生喜欢、亲近的“良师”不更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我们也是“义行于色”。可是冷静地想一想,“人人”所做的只是“喊打”,谁去“打”了?联系社会现实,坏人当众行凶,围观者甚众,无人出手;小孩落水,人人惊呼救人,无人援手;公益事业无人做,人人却大发感慨,“义形于色”……看来,我们需要的不是或者不仅仅是“人人喊打”,更需要的是挺身而出,“人人去打”!
另一方面,逆向思维立意的过程就是打破常规,从新的目的出发,从新的角度着眼去对题材作深层次的透视而获得其社会哲理的体悟过程,它能使作文的材料“平”中见“奇”,“奇”中见“深”。正如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所谓异新者,非于寻常闻见之外,别有所闻所见,而后谓之新也。”
作家晓苏曾举过这样一个题材:秋雨连绵,秋风萧瑟,人们都穿上了毛衣,而一美丽少女却穿着一条红色的连衣裙在秋风秋雨中瑟瑟发抖。这样的题材,我们顺着习惯的思维自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是要适应环境的(美的相对性)。可是却有学生经过逆向思考说出了另外的道理:女孩子太喜爱夏天了,是对逝去的夏天的留恋。这样的思考宛然使这则题材具有了“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感喟,其立意也就得到了深化,从而具有了人生哲理的意味。
2.逆向思维体现在文章的构思中
北宋徽宗时,宫廷以绘画考试来选拔优秀画家,考题是“深山藏古寺”。如何作画才能脱颖而出呢?画家们大都着眼于“深山”“古寺”,所作之画,不是尽力渲染山之深的,就是着力表现寺之古的。唯独一位画家以隐约的远山、一檐寺庙、半截旗杆为背景,以曲折的石道、汲水的小和尚为画面主要内容,却一举夺魁。究其原因,以逆向思维展开构思,不落俗套,而又能以小和尚的活泼与深山中的古寺作一很好的对比或联想。
当代作家张抗抗的散文《牡丹的拒绝》构思就很独特。一般写牡丹的文章,大多是赞美牡丹的秀韵多姿、雍容华贵、绚丽娇艳,而本文却从游人云集洛阳来赏牡丹,可春寒料峭,牡丹未到花期中看到了牡丹的另一种美:“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力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的,更有品位之高低。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是漠视的美。”逆向的构思使文章产生了独特的美。
当然,进行逆向思维作文要有科学的精神,应该注意“反弹琵琶走调”的问题。逆向思维的结果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其最终结果必须是合乎生活情理的,在尊重事实前提下的有健康、合理的价值取向的辩证的观念,而不能为求新颖和独创而陷入偏激、孤执、脱离实际的境地甚至误入歧途。例如,有同学写文章谈岳飞抗金的历史问题,竟然说岳飞不应该抗金,而应该和秦桧一道努力维持金、宋的“和平”,因为“同是一个民族”“和平总比战争好”。这样的文章无视历史的实际,当然只能是奇谈怪论,而非逆向思维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