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落花生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落花生教学反思范文1
1.阅读主体的自主性。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疮。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
2.阅读实践的探究性。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在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提升和发展。
3.阅读过程的调控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还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4.阅读结果的差异性。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二、教学策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语)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1.引导批注阅读,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以《麻雀》一文为例,我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说态度的“真勇敢、坚定、果断”;有论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理的“心急如焚”;有评用词的“简炼、生动、形象”;有议人物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提读法的“‘落’字要读得重而快”。通过批注阅读,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体会得入木三分。
2.强化“阅读反思”,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一般地说,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等等。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动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的。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如教学《珍贵的教科书》让学生每读完一段,都想想: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读完全文再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以此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3.注重延时评价。《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一教师让学生找出“麻雀、老虎、狮子、狐狸”中不属同类的一个词,学生轻而易举地说出“麻雀”,理由是老虎、狮子和狐狸都是兽类,麻雀是鸟类。教师不忙评价,还问:“还有其他原因吗?”于是学生又说:“麻雀有翅膀,会飞;其他三种没有翅膀,不会飞。”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学生们说:“麻雀爱吃粮食,老虎它们爱吃肉。”“麻雀是母亲下的蛋孵出来的,另外三个不是。”“麻雀只有两只脚,其他三个却有四只脚。”……试想,如果教师运用即时评价而不是延时评价,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落花生教学反思范文2
教学片断1:一位教师对孩子们说:“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好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突然,有一位孩子高高举起了手,大声说道:“老师,可以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给我们听吗?”
老师让他坐下来,好好想想再回答。
这时,那孩子又高高地举起了他的手,试探地说:“老师我还是想听《哪吒闹海》的故事。”老师生气地叫他坐下来,厉声说道:“好好想想再说。”
此时,孩子无言了。他这才知道,老师的故事是没有选择的,也是不允许选择的。
于是老师说:“好!没有不同意见。我们今天就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显而易见,那个想听《哪吒闹海》的同学被迫接受了《小蝌蚪找妈妈》。其实,很多同学对老师所讲的故事也只是唯命是听,谈不上需求。教师的厉声呵斥,何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认真地安排教学环节,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深入文本,走进学生,启发思考,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片断2:一位老师教学“落花生”这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想想:父亲赞美了花生怎样的品质?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画下来。随后,学生们开始读、画、交流!
生1:老师,书中有这句话“花生的好处很多,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就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认为是赞美了花生不像苹果一样爱慕虚荣,而只在泥里默默地奉献。
生2:老师,书中说“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认为这是赞美花生的实用和默默无闻的好品质。我们就要做这样的人。
这个学生刚说完,有个学生直接从座位上站起来反驳道:“老师,我觉得他们说的都不对。苹果、桃子有什么不好?它们既好看又好吃,我觉得比花生好。我们应该做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用的人。”
老师紧张地看了看教参,心想:教参上写的不是“赞美花生的实用、默默无闻、不讲体面”吗?
这时几个学生在窃窃私语:我也觉得苹果、桃子好,它们既体面又实用。
老师看了看有些骚乱的教室,沉默了一会儿,大声说:“请大家再好好想一想!”
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中!
突然,第一位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又举起了手,把他的回答又大声重复了一遍。
老师如释重负地笑着对这位学生说:“你理解得真好!你们都理解了吗!?”
同学们发出了不整齐的回答:“理――解――了。”
……
这位教师教学很机智、够权威――学生主动发展的智慧火花就这样被无情地泯灭了,标准答案被理解了!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可以引发我们几点思考:
1.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应当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对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肯定。学生各自的智力发展、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生活体验等有差异是客观的,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的解题方式,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想法,促进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而不是像“落花生”一课教学中,教师整齐划一地总结出“惟一的标准答案”。
2.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视为鲜活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认知个体,教师应公开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行为做出反应。有孩子对《哪吒闹海》那么好奇,教师为什么不能机智地把《小蝌蚪找妈妈》改为《哪吒闹海》来满足他的好奇心呢?如果学生有不合常理的奇思妙想,教师也不应横加干涉,或强硬地说:“你再好好想一想”来加以约束,而是要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自身的主体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主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勇于进取的精神。
落花生教学反思范文3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任务之一。本人在教学和教研活动中深入课堂听课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运用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播放歌曲、展示图片、列举案例、做游戏等等,一堂课结束,老师才叫学生翻开课本,在某页某行画画重点,有的老师一堂课下来也没让学生打开过课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是靠学生自己在平时的阅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本中,文章本身十分优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反复的阅读,学生就能从文本中寻找到那种美感,感受课文中蕴藏的那种美。
阅读是基础,质疑是关键。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教材和解决问题,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如本人在讲四年级语文课文《孔子和学生》一课时,我不仅仅让学生阅读课文,重要的是让学生分角色把课文内容排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讲台上排演。经过几次的演习,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增,不但很快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把握了各角色的作用。
“论”,就是通过阅读分析,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带到学习小组供大家分析、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阐明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形成共识,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获得真知,增长才干,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参与指导讨论,给学生以智力支持。教师既要深入到小组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又要少讲,把时间与空间让给学生,只有当学生的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才适当的给予启发、点拨、给学生以智力支持,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使问题迎刃而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如在讲《落花生》一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各扮演不同的角色,待课文内容熟悉了之后,我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自己种花的经过,那为什么课文的题目不是‘种花生’或者‘种花生给我的启发’,而是‘落花生’呢?”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开始思考了“对啊,为什么要写成落花生呢?如果花生是落的,那么土豆是从地里长的,为什么不叫落土豆呢”。学生面这些问题进行反复的辩论,没有准确的解释,课后他们又反复的查阅资料,他们才知道花生开花受精以后,子房又长到地里,结出花生,因此叫落花生。
“查”就是查证。是学生获取准确知识的有效途径。孔子曰:“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们知道,老师也有不足的地方,对知识的理解,教师的知识也不一定准确,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求证,而学生也必须要在学习中选择多种途径,获取真知。这并不是对教师水平的否定,而是多方面取得准确的一种鼓励。如听一位老师上二年级的“校园紫丁香”一课,对于丁香花大家都没有一点影响。那时学校还没有上网,获取知识的手段不足。可课件中一定要有丁香花的图片。没有办法,老师只能找到一种谁也不认识的花的图片插在幻灯片中。课上得很成功,由于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的整合,教师的授课受到领导的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但我知道,课件是我做的,那里面的图片是不是丁香花我也不确定。听课的时候我就担心,如果有认得丁香花的学生提出:“老师,那不是丁香花。”那老师将如何对待?有一天,我看到学校柏树中开出许多小白花来,不认识,问门房,他说这就是丁香花。我大吃一惊,出出进进,寻寻觅觅,丁香花在眼前,我却认不得丁香花。可见,我们老师的许多知识也需要求证,更何况学生?因此,我在上课前必须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课文的知识,并通过大量的课外资料来补充课文内容的单薄。
读、疑、论、查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需要教师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1.指导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按照“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二、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生动的表演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美丽的集邮册”时最后的练习可创设“自己的邮集”与“介绍”的表演:一位学生扮演集邮爱好者,出示自己收集的邮票供学生欣赏,并讲解自己对邮票标面图案的理解,即使增强了学生集邮的兴趣,同时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四、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落花生教学反思范文4
一、赏识,要求于语文课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是极富个性和创造力的劳动,这种“劳动”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它要求我们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的情感、意愿、需要与价值观,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语文阅读课必须“读书为主,学生为主,自学为主”,就是以学生为主。不以学生为主,往往就是教师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教师津津乐道,口若悬河,而学生则是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不少教师喜欢包办代替,牵着学生鼻子走,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这怎么能将阅读的文章含义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认识,作为学生的座右铭,让学生终身不忘呢?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只能当导演,适时鼓励,不断赏识,让学生站在舞台的中央,让学生做主角。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而应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渗透于环节的细微之处。能否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在处理反馈信息中不轻易下结论,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主人,这是对教师的严峻考验,也是衡量教师赏识理念强不强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常自然而然地暴露出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在显然违背了教材的本意或教者的初衷时,往往教师们就会板着面孔,“满堂灌”。因为这一答案的正确与否,直接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这个节骨眼上,性急的教师直接强行灌输,主观武断地迫使学生不接受也得接受;能耐着性子的也是千方百计将学生的答案引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圈子里。其实,往往此时学生发散思维最活跃,教师千万不可轻视。
二、赏识,要求营造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大胆想象与创造的氛围
赏识不仅仅是“嘿!嘿!你真棒!”这种简单的打号子,关键是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由于直观的刺激作用,使学生提高对所学问题的兴趣,(会)激发起能够战胜疲劳的新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倡导小组合作形式的座位方式,这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融合了赏识教育的理念。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一会儿面向老师,接受使命,一会儿分组活动,自成体系,亮出底牌,听取他论,探索学习,不断深化。课堂不再是常规下的法庭,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也不再是庭下的旁观者,更不是随时听候传唤的教师观点的证人。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甚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觉形成了正方、反方,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双方各抒己见,唇枪舌剑。请让我引用他上《落花生》一课的实录来看其课堂的氛围。
(话题:当代社会,你要做怎样的人?为什么?)
反方甲:当代社会,人贵在精明,不能像花生那样老实,否则容易被人骗了。
反方乙:默默无闻的人,永远不会被发现,有才会被埋没,最后当然成不了才。
反方丙:因为默默无闻无闻的人不会被人发现,因此我要做像苹果一样的人,处事圆滑些。
正方甲:苹果太骄傲,骄傲会落后!
正方乙:社会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
正方丙:通过大家的辩论,我思想发生了变化,我要做一半“花生”,一半“苹果”。这样,既有真才实学,又能及时表现自己。
学生间互不相让,就是与台下的老师争论也不甘示弱。瞧那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女孩,竟把问题摆到了听课教师面前:
“在座的教师,我想问一问你们,你们想做‘苹果’,还是想做‘花生’?”
“我还有一个问题,你是想当名老师,还是想当默默无闻的老师?”
思维多么活跃,个性多么鲜明。她让我们看到了喷薄的太阳,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敢想,敢说,有新意。这不正是我们所渴望的最佳境界、所追求的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三、赏识,要求在把握教学环节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让学生去造新型飞机、大炮与火箭,不是让学生现在去申请专利,而是要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有新意。疏忽了这一点,往往往教师就觉得学生与自己的要求相差太大,因而也就不去赏识学生了。
而事实上,小学生是好表现自己的,沉思熟虑心中有了答案的当然要表露给人看,渴求别人的喝彩与掌声,领略成功的喜悦,就连只是微不足道的认识也要表现一番。如有个老师在《落花生》课上要学生说出桃子的好处,这显然是想让学生汇报学习体会,证明本课的教学成果,可有个学生竟将“桃子一洗就能吃,不要人费事”也摆出来了。学生都是好表现,他认为这是别人疏忽的,是自己的独树一帜,当然获取同学、教师的赏识。如果教师对此漠然置之,嗤之以鼻,冷嘲热讽,必将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还怎么再去探索与思考呢?
落花生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反馈效应;课堂教学;小学语文
反馈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心理效应中有一种“反馈效应”,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结果有迫切了解的愿望,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反馈效应”,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正确的了解,就会对教学行为起到强化或改进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体现在:
一、即时反馈,检查和巩固学习效果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得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反馈频率有一定的关系,及时反馈比远时反馈的效果更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反馈,避免让学生在茫无目标的情况下学习。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应该有对课堂中所学新知识的反馈环节,当堂感知,当堂反馈,这样效果最佳。反馈的方式可以是提问、课堂练习、当堂小测、课后练习等。教师一方面要善于通过这些途径提取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做出修正与补充,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反馈及时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对积极的方面进行自我肯定和强化,反思不足或缺陷之处,从而调整学习方式,达到学习目标。
反馈重在及时,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改,全面了解学生反馈练习中出现的信息,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掌握得好,有哪些是错误的理解,或是哪种学习方式要改变,通过交流、订正及时弥补,从而获得最佳的反馈效果。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抽样评改,或采取同学互相评改的方式替代教师的评改;也可以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把反馈时出现的主要错误进行归类,再统一讲评,让学生学会甄别筛选,择正择优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解。
二、提供完整有效的反馈信息,及时导学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反馈的环节设计,教师还要在每个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反馈信息,特别是在提问交流时,教师如果简单地回答“对”或“不对”,或者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甚至批评、讽刺,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反馈效果,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是想做一个像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做一个像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以下是教学实录:
师:你喜欢做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喜欢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
生1:我喜欢做花生这样的人,因为它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师:你懂得学习花生的品质,真好!
生2:我觉得石榴、苹果也很好,他们不仅漂亮吸引人,而且味道很好吃,大家都喜欢它们。
师(打断学生的回答):你就知道吃。(学生脸红了,不好意思地坐下。)
生3:我也想做花生一样的人,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结果要等人们来发现才知道,不炫耀自己。
师:你的回答也对。
生4:老师,我想当石榴、苹果那样的人,有整洁好看的外表,又对别人有用处,不是很好吗?我妈就说一个人要讲究外表,才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这是你的想法。请坐!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学生无法得知自己的所思所答是否正确,甚至思考、辩论的热情被打压下去。教师反馈给学生的信息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应善加引导:一可引向文本――如“老师非常高兴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独特的感受!但是它们是不是都正确呢?请大家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二可引向对话――如“XX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们是怎么想的?有补充吗?”三可引向辩论――如“XX同学提出了‘想做外表好看又对别人有用的人’,这个观点正确吗?我们来开一个小小的辩论会!”这样,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阐述的观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巧妙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结果就能获得正确判断,从教师巧妙的引导中获知努力的目标和调整改进的方法,真正地起到导学的作用,才是有效反馈。
三、运用“微格教学法”反馈,改进教学
所谓“微格教学”,是指运用录像技术反馈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以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的方法,这种方法也是运用“反馈效应”的体现。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手段,可以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把教师的教学过程拍摄下来,课后进行回放,让教师通过录像观摩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教学预设在课堂中的展示与取得的效果,教师就会从镜头中发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与不足的方面,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与表现,以达到自我反馈的作用。
案例:我校在教研活动时,采用“一人一节课”的微格教学教研方式。为每一位教师录制一节课,执教老师通过录像回放,对自己的教态、语言、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等方面进行观摩反思,他们发现“我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在板书,这样没有做到认真倾听!”“我上课时站的姿势怎么这么难看?”等等。教师把自已当作“旁观者”,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认真而深刻地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变自己、改进教学。教研组还可以组织大家一起观看讨论,肯定好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从我校的“微格教学法”的教研模式来看,声的反馈作用可以说是一石三鸟,执教老师以此为镜,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其他老师以此为镜,观摩别人的教学行为以修正自己,扬长避短;学生以此为镜,生动形象地看到自己的学习状态,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落花生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创设情境 融入生活 提高能力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使用任何教材的时候,都可以理直气壮地根据本地区、本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大胆地将教材进行“改头换面”,口语交际课更该如此。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建构一种“读、查、思、合、辨”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材《落花生》一课,根据学生价值观的分歧,我设计了一场“做人要做怎样的人”的辩论赛,让学生围绕着是做“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一样的人”展开讨论,进行口语交际的活动。教学要求:“你要做怎样的人?为什么?请你以记者的身份调查周围像‘花生’或是像‘苹果、石榴’一样的人,并写好调查提纲。先介绍调查的人,再选择一两个能反映调查对象主要特点的内容重点介绍。介绍完以后,其他同学补充、评议。”为了使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在每一节课都能得到发展,结合教材,我们开展了“做人要做怎样的人”的调查辩论活动。
第一步是“读”,即读课文。通过读,了解文章蕴涵的深刻含义,明白“花生一样的人”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初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究竟是想做“花生”,还是“石榴、苹果”?
第二步是“查”,即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查周围的人的生活痕迹,这里的“查”可以理解为泛查,把调查到的内容不加筛选地记录下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使学生感到说话的材料很多,产生了想说的欲望,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加深价值观的印记,为后面的“辩”打下条理化的基础。
第三步是“思”,就是思考。把收集到的材料条理化,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和概括,整理出自己需要的内容,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得到训练。
第四步是“合”。将价值观相同的学生组合,调查内容进行整合,根据辩论的需要,将内容整理成条写下来,这一过程,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升华,同时使“辩”有了内容,“说”自然成了有本之木。
第五步是“辩”。在写的基础上,把写的内容熟练地背下来,并把它口语话,还要选用辩论语,这就对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提出了更改的要求,增加了说话的难度。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是一次飞跃,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书面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也需要多方面的能力。
“读、查、思、合、辩”这种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教学氛围
教师能从教材中开发出精彩的口语交际的素材,那么社会生活大课堂中的口语交际活动素材更是丰富多彩,教师要心思细腻、感觉敏锐,充分把握课堂与生活的脉搏,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发挥无穷的魅力。
如学完听说训练《新鲜事》后,我发现学生的说话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对“新鲜事”的理解也是肤浅的,于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了即兴演讲的教学环节,即教师或学生发现身边值得关注的事件,选择一个话题,由两位同学分别在短时间内准备一下,五分钟后对这一话题进行自我诠释。然后请全班同学对他们的演讲进行规范性、条理性、见地性的评价。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的说话能力不知不觉地提高,又增强了对时事的关注度与敏感度,何乐而不为?
三、创设多向互动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
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引起学生真正的学习,使其不断进步,主体性不断发展才是最终归属。要让学生真正学习,就必须创设双向、多向互动的氛围,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进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一次学生在搞小队活动时,发现菜场门口有人卖青蛙,便去劝阻,结果被卖青蛙的人骂得落荒而逃,回来后,义愤填膺地把这件事告诉了我。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进行口语交际的契机,便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首先,我让学生反思为什么会劝阻失败;然后,以小队为单位设计最佳劝阻步骤与语言。最后,听说训练课开课――改成了《拯救青蛙的N个方案》。请一个亲身经历劝阻的同学来当卖青蛙的,几个小队轮流上台进行劝阻活动,看哪个小队劝阻成功。因为有了实际经验,事前又对卖青蛙的人可能有的反应进行了全盘考虑,加上正义感的驱使,学生一个个争着发表意见,大有不救出青蛙誓不罢休的决心。而扮卖青蛙的同学在原主人的基础上深加工了一下,更是“伶牙俐齿”,于是,一场争锋相对,精彩纷呈的口语交际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