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报告

经济发展报告范文1

通过研究发现,任何国家或地区,在加快赶超过程中,其经济的外向度愈高,发展的速度就越快。经济全球化既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也同时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我市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年,全年实际引进外资45万美元,实际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34亿元。,全市共有外资注册企业7家,外贸出口383万美元,外资出口企业个数2个。外资企业年末就业人数1250人。*年,全市引进外资2144万美元,是*年47.6倍,其中工业项目672万美元,占引进外资总额的21.4%,实际引进市外资金33.13亿元,是*年的25倍。到*年末,全市共有外资注册企业13家,外贸出口1228万美元,占全年GDP总量91.29亿元的1.08%,外资企业年末就业人数2210人。*年,1-5月份我市外贸出口1275万美元。全年预计完成出口2500万美元。目前,我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有13家。纵观这六年的发展,我市外贸出口有很大的突破,出口额增长了六倍多。有出口实绩的企业增长了11家,外资企业就业人数也有较大增长。

2、存在的问题:

(1)与其他县市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市外向型经济在这几年来取得了不错的进步,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相较于省内其他兄弟县市仍存有一定的差距,贵溪是我省经济发展较优的县市之一,*年全年实际引进外资169万美元,是我市同年引进外资的3.76倍。*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095.9万美元,是我市同年引进外资的2.38倍。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市要赶超经济发展较好县市还有一定的困难。

(2)出口企业发展中存有一定的困难。在对我市的一些外贸出口企业进行调研时,我们了解到企业在发展中存有或多或少的不同的困难或问题,流动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市出口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因生产投入资金大、退税时间长,加之企业对境外出口产品结汇周期长等因素,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如海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今年一度由于资金短缺,导致生产中断。

(3)对外投资及对外劳务输出规模小。我市虽然大型企业有几家,但是对国际市场的不了解、对风险的不确定以及产业优势不明显等多种因素导致我市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偏小。我市劳动力虽然丰富,但是因为对出国务工的不了解等原因而很少有人出国务工。

二、增强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

(1)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问题。流动资金不足是制约出口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在我们对全国其他一些地区了解后,我们发现大多数地区的出口企业都存有这样的问题。而每个地区在解决这个问题上都有自己的方法。在此,我们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供我市借鉴。一、调动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性,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可试行以办理信用证打包贷款、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方式。二、设立支持外向型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外向型企业,是缓解资金不足的有效措施。广东等比较发达的省份已有成熟经验。我们可以适当的借鉴引用。基金的设立势必会增加财政压力,因此在对于资金的管理上,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制度,保证资金的使用实效。三、根据我市财政能力,建议对我市进出口业务稳定,信誉号,业绩突出的出口企业,提供预退税,缓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

(2)培植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对我市外贸出口企业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市的外贸出口企业大多企业规模小,生产量不高,国外市场狭窄。如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主要出口到台湾、香港,并且因涉及企业少、产品单一、数量小而无市场份额优势。在我国政策鼓励的非洲、拉美、东欧、中东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开拓上,我市的外贸出口几乎是空白。因此在增强我市出口规模上,一是要做到强化市场开拓,巩固和扩大原有市场。通过打造品牌、提高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进一步稳固我市原有出口产品市场,提高我市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二是要开拓新兴市场。通过信息搜集、参加交易会、展览会、进行境外考察推介、组织项目洽谈对接等方式,寻找新的出口商品和出口市场,培植我市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对我市外向型经济未来发展设想

尽管近年来,我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好,但我们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从国家宏观层面而言,国家会继续将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各种出口保护政策会进一步减少,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市场风险。同时,石油高价位波动、出口退税率的下降、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也会给我市外向型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在对国家宏观政策、我市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我市环境、经济发展等的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后,我们对我市未来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1)发挥支柱产业的优势,增大我市外贸出口规模。当前,新型能源、光伏电子、生物食品、精品陶瓷、资源循环利用为我市五大支柱产业。这其中光伏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出口规模,而其他四大支柱产业尚没有多大出口额。因此,推动支柱产业产品出口是增强我市外贸出口后劲的必须力量。一是发展陶瓷产业走向国际化。随着斯米克陶瓷、东鹏陶瓷、唯美陶瓷等的相继落户投产,加之我市是洪洲窑故里,具有丰富的瓷土资源优势。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做好我市陶瓷产业的推广宣传,推动我市陶瓷产业走向国际化。二是发展富硒生物食品走向国际化。我市董家富硒产业开发目前正进行的非常顺利,之前的富硒产业发展报告会在我市的召开更加强了我富硒产品在全国的宣传力度。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和优势,做好做强我市富硒产业的名牌效应,努力推动我市富硒生物食品的发展走向国际化。创造更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开展加工贸易,推进我市外贸发展。1、我市发展加工贸易有着很多的优势。一是我市具有丰富的劳动力、我们知道我市人口在江西省位列第二。再加上我市具有充裕的水、电资源和优越的交通优势。可以靠低成本发展加工贸易。二是我们离日本、韩国较近,发展加工贸易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尽全力加快加工贸易的发展步伐。尽快把加工贸易做大做强。2、我市发展加工贸易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条件。随着国际产业加速调整生产布局,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港、澳、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装配和制造业加速中国转移。这为我市加快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开展加工贸易,不仅可以为我们带来资金、技术、设备、市场和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和优化升级,能够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增加财政税收和外汇收入,能够为我市培养大量适应工业化生产的熟练劳动力和大批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技术管理人才。从而为我市增加懂外贸的优秀后备人才。

经济发展报告范文2

××乡是××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地处金沙江畔,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08公里,乡域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东邻万德乡和发窝乡,南接田心乡和高桥镇石腊它,西与环州乡接壤,北与元谋县姜驿乡隔江(金沙江)相望。境内居住着汉、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种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1%。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勐果河、沙拉河、环州河三河南北纵贯全境,形成四山夹三河的低热河谷地形。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荞地)。年平均气温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气候炎热,常年无霜,宜广泛种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葱、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谷、冬早蔬菜等各类多种经济林果及热区作物。2008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4003户,14389人。其中,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2人,占总人口的95.7%。现有耕地面积14845亩,其中水田5335亩,旱地9510亩,人均1.05亩。粮食总产量598万千克,人均有粮353千克,工农业总产值51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全乡经济总收入为3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乡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是一个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典型的民族贫困乡。

二、全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帮助和全乡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乡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截止2009年上半年,全乡共有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4人。其中农村劳动力9387人,外出务工人员2402人。人口出生率6.22%,计划生育率98.88%。全乡总耕地面积14845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1万元,其中,集体投资完成77万元,私人投资884万元,已完成我乡全年指标任务。全乡经济总收入133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70万元,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收入514万元,畜牧业收入480万元,林业收入34万元,渔业收入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5元。

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培训力度逐年加强,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乡党委政府长期以来一直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全乡粮经比例明显趋于合理,以香蕉、冬早蔬菜和果蔬为主的产业科技含量得到提升,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了规模经济。目前,香蕉种植5000余亩,冬早蔬菜种植8000余亩。仅2009年大春作物种植14845亩,其中粮食作物8668亩,经济作物6177

亩。利用热区优势,开发热区资源,抓特种养殖,抓规模养殖,常抓市场检疫。仅2009年上半年,畜牧业生产生猪出栏达8363头,牛出栏达1104头,羊出栏达5946只,大牲畜存栏达9475(头、匹)。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近五年来,全乡共完成了17个扶贫整村推进工程,投入资金255万元;投入573.96万元,完成302户的扶贫易地搬迁;投入24.26万元,完成513户节能灶改造。农村公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等方面的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克难奋进,按质按量完成“8.30”地震民房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以及全乡各族人民的努力下,我乡212户重建户已于年前全部搬入新居。平田、所所卡两个统建点附属后续工程项目正在实施中;中损792户、轻损1332户修复加固全面完成。村委会、机关单位、民政福利设施及其它恢复建设正在加紧进行。截止目前,民房恢复重建已兑付救灾资金670.7万元,涉及农户2331户。共接收到的大米8吨,三色彩条布100卷,铁丝38圈,铁钉8箱,棉被150床,衣服300袋,夹克衫150件,毛毯280床,家庭包100包等各类物资已及时发放给受灾农户。

文化市场监管逐年规范,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大力弘扬傣乡民俗文化。认真举办好一年一度的“四月八”民族传统节各项活动。完成2009年36个自然村622户(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工作。完成2009年东坡村农家书屋建设(现存各类书籍及科普光盘1661册(盘),总价值2万余元)。积极引导和鼓励东坡老年文艺队编排《双换亲》等优秀花灯剧目报县级文化部门。申报了全乡55个自然村2358户9107人的20户以下及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工程覆盖规划。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得以提升,看书难、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不断创新,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协调发展、和谐并进。至2008-200年,全乡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校点13个。在校学生1606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649人,毛入学率100%,辍学率2%;小学在校学生95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在校生辍学率0.2%;全乡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8年。目前,全乡在职在编教职工109人(其中中学39人,小学70人)。校园占地面积29237平方米(43.83亩),生均18.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209平方米,生均6.98平方米;危房面积5289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4234㎡)。

卫生工作积极健康发展。切实做好以白马口二号病老疫区为主的监测管理工作,积极认真开展计划免疫接种和母婴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对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培训和防控工作,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大食品卫生督查力度。近年来,我乡没有发生重大的传染病疫情、孕产妇死亡病例及食物中毒事件。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诊减免工作。仅2009年上半年,全乡共享受减免人12021次,累计减免补偿金额138496.86元。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步运行。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加强林政资源管理,积极推动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切实搞好护林防火工作。目前,全乡森林管护面积有17954亩。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明显深化,积极深入推广丘北经验、落实白路试点工作经验,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抓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完善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包保责任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多年来,我乡境内没有发生重特大伤亡事故。综治方面,仅今年上半年,共处理刑事案件4件,治安案件10件,排查出各类纠纷60起,调解成功55起,调处成功率92%。开展“四防”检查8次,排除各类隐患38起。

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增强公民道德规范意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严格执行向乡人大主席团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纪委的纪律监督,认真办理乡人大主席团交办的议案和建议。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联系。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和“阳光政府”建设有关规定,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平安创建工作成效明显,禁毒防艾工作得到广泛宣传,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和谐有序,全乡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认真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二、乡党委政府下步工作思路

1、争取实施建设一个集民族文化广场和冬早蔬菜批发市场。

2、争取重新规划小学校点布局新建东坡乡中心小学。

3、积极争取省、州支持对宗教复杂地区进行综合治理,使宗教复杂地区的基础设施有较大改观,群众素质有较大转变。

4、在以赤叨、水口、达卧三个村委会海拔1500米以上种植发展核桃产业。

5、以东坡、所所卡、以赤叨、东甸、白马口五个村委会坡地、旱地为主大力发展玫瑰茄产业。

6、进一步发展壮大香蕉种植业,全力打造东坡香蕉品牌。

7、依托元谋热区经济作物市场,积极开发以白马口、东甸、所所卡、庄房为主的热区冬早蔬菜种植产业。

8、争取实施路其干及莽草坝的4000余亩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经济发展报告范文3

我受区政府委托,就*区*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年上半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认真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落实“中调”战略,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着力改善城市环境,改善民生福利,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8.80亿元,同比增长9.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3.67亿元,同比增长15.46%;商品销售总额完成1,698.25亿元,同比增长40.50%;实现外贸出口总值29.76亿美元,同比增长15.3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99亿元,同比增长25.9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为54.9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7‰。

(一)区域经济稳中有升

从*年上半年我区经济运行态势看,整体经济保持稳中有升的增长轨迹。生产总值一季度同比增长9.70%,二季度增长9.96%,呈平稳上升态势。其中,第三产业一季度同比增长10.40%,二季度同比增长10.98%。占生产总值比重达96.77%的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是整体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的主要动力。

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同比增长10.80%,二季度同比增长15.46%,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并延续了区划调整以来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势头。消费市场活跃,消费需求增长最终成为推动我区上半年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动力:一是北京路步行街继续保持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市民悠闲购物消费的热点地区之一。列入抽样调查的50家企业及个体户“五一”黄金周期间的营业额7502万元,同比增长10.98%。二是消费开始进入转型阶段。广百、新大新等大型商贸中心及连锁店积极引导市民消费,销售收入连年增长。全区商品消费中珠宝类、汽车类、化妆品类产品消费增幅大,同比增长分别为39.10%、22.60%、24.90%,增幅居各项消费品的前三位,消费开始步入转型期。

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占我区企业总量八成以上的民营企业今年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区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半年我区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32.17亿元,增长10.50%;实现增加值156.25亿元,增长10.00%。民营经济已从过去的餐饮服务、商品零售为主要领域,逐步转型成为商贸业、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房地产开发业、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二)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税收收入的增长呈现高于GDP增长的态势。上半年,全区域税收收入190.06亿元,继续居全市各区之首,同比增长35.28%。其中,区域内地税收入实现89.11亿元,增长24.22%;国税方面更是创下区划调整后同期增收之最,实现税收收入100.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收32.19亿元,同比增长46.82%。得益于区域内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我区财政收入形势继续向好,上半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2.99亿元,增长25.92%,增幅创区划调整后的新高。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0.08%,同比增长33.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2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8.75%。从上述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数据看,我区经济运行质量今年上半年实现稳步提高。

外经贸工作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今年上半年新审批外资项目92个,在全市名列第一;合同外资金额13,794万美元,同比增长35.86%,其中5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个,占全区合同外资总额的79.80%;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894万美元,同比增长2.86%。同时,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做优做强。1-6月共有33间企业进行了增资扩股,合同外资达10,589万美元,同比增长97.37%。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与现代化都市中心区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逐步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主体。一是总部经济主体作用强劲。今年上半年,经区认定的总部企业共有310家,其中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的世界500强及国内500强企业有112家。上半年,310家总部企业实现营业额占全区营收总额近六成,实现增加值占全区比重超过四成;实现国税收入占全区国税收入的比重超七成,对区财政贡献9500万元;实现地税收入占全区地税收入的比重超四成,对区财政贡献2.23亿元。二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上半年,现代服务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04.75亿元,同比增长11.00%,占全区的37.50%,拉动经济增长近5个百分点。三是创意企业集聚发展。成立了“广州*区创意产业协会”,促成“金龙奖”永久落户我区,我区被授予“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称号。今年上半年,全区3600多家创意企业实现营业额187亿元,同比增长9.60%。四是连锁经营成为商贸发展新亮点。65家连锁总部企业旗下门店达到4628家,实现营业收入236.62亿元,增长8.92%;连锁企业门店数和营收总额占全市相关行业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0.80%和45.50%。

(四)城区环境逐步改善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旧城综合改造工作进一步加快,完成1.36万平方米在册零散危破房的维修改造工作;全面推进“青山绿地”工程,增加绿化面积5.8万平方米,完成计划的58.00%。上半年改造车行道长13.55公里、面积12.39万平方米,人行道长15.2公里、面积6.158万平方米,实施了排水管网改造8254米。

城市管理全面加强。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创卫工作顺利进行。截至6月中旬,清拆违法建设208宗共计2.457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上半年清拆违法建设的工作任务。通过开展各类“六乱”整治行动使城区市容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五)惠民政策效果明显

根据省、市有关精神,我区提出了10项共48条惠民措施,随着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我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一系列工作成效显著,为区内群众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上半年,全区共立刑事案件4517宗,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2.00%。其中“两抢”案件624宗,同比下降69.00%;“两盗”案件941宗,同比下降44.00%。今年上半年,整个大流花地区刑事发案比去年同期下降47.00%,流花火车站地区发案同比下降65.00%,实现了134天刑事“零发案”。

社区建设取得新成果。研究制定了《*区推广社区“两委一站”运作模式指导意见》;在光塔、建设、大东等12条街道推行了《社区居委会计算机应用规范》;55个社区顺利通过了市、省检查组的验收,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六好”平安和谐社区。

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工作取得新成绩。落实再就业目标责任制和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基本完成早期离开国有集体企业人员和“农转居”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切实做好困难群众的救助和生活保障工作。今年上半年,为全区低保对象和纯低收入困难家庭支付低保金共981.27万元;基本医疗救助金支出87万元。

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拟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改造规划;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社区,积极拓展“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项目;上半年全区又有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建立起帮扶关系。区疾控中心大楼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已完成计划投资总额(2288万元)的83.69%。

(六)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提升。今年初,我区被省教育厅定为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并制定了《*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148名。高、中考成绩再创佳绩,一本线、二本线、专科线总人数以及本科率、专科率继续居全市各区之冠;初中毕业生考生考取A和B等级比率继续在全市各区中独占鳌头。教育综合改造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计划总投资额(9932万元)的37.51%。

文化事业成绩斐然。区政府投资2300多万元建设的*区图书馆新馆从开馆至6月30日3个月内,共接待读者40万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区文化艺术中心先后接待参观群众8万多人次;五仙观二期工程已完成投资额292万元,占计划投资总额的53.78%。

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上半年,全区户籍人口115.4593万人,户籍人口出生3414人,出生率为2.97‰,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9.97%,出生性别比率为112.18。

二、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我区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区基础设施老化,承载力不足,增强城区综合竞争力、应对挑战迫在眉睫;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需进一步增强;创卫、社会治安和劳动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尚需加强;安全生产形势虽总体稳定,但仍然不容乐观;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区应科学、客观地判断当前的形势,进一步整合各种有利资源,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找准切入点,推动“中调”战略转变为现实推动力。

“中调”战略的提出,既是中心城区掀起新一轮发展的难得契机,又给我们带来新的考验和挑战。当前,我区要根据全年的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提高我区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与区内中科院、广东工业大学、广空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等单位按照“双方共建,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模式合作开发建设新的产业基地。积极争取市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老城区停车、管网配套、绿化美化等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借“中调”之机提升我区的总部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我区总部经济的战略发展构想,以加强总部企业平台的规划建设为切入点,以“总部”扎根*为发展思路,通过“中调”调出优质发展空间,如鼓励大型总部企业与烂尾地块、楼盘合作,促成其在区内建设总部大厦,扎“根”我区;重点培育和吸纳具有国际影响力、辐射力的总部企业,让决策管理与控制中心、信息与数据处理中心、销售与结算服务中心“根植”于*,而生产基地、分支机构等放在*之外,不断提高中心城区有限发展空间的利用效率。三是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和规模,依靠总部企业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会展、创意和文化产业等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行业。

(二)加强规划导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积极实施区“十一五”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发挥规划对城区建设的导控作用。抓紧完成《*区战略发展规划》、《*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矿泉地区改造规划》和《登峰街“城中村”改造规划》的编制工作;借助现有的产业集聚优势,做强现有商务商业集聚区。当前,要以增强“两区三带六圈”的产业集聚度和辐射力为着力点,对环市东中央商务区等发展较成熟的片区,结合旧城改造,认真规划好其周边地块功能;对东风路、中山路、流花会展、沿江路、解放路、一德路、海珠广场等一线路面可利用空间不多的区域,按照“成熟一线经济,发展二线经济”的思路,发展新的商业商务集聚区;以地铁5号线、地铁6号线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地铁沿线经济带;实施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加强专业市场园区化建设,引导专业市场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展示交易在内、仓储物流在外”,为行业总部集聚创造条件。

(三)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促进总部经济跃上新台阶。

立足中心城区功能定位,按照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差异竞争、功能互补的要求,在完善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东风路商务带、沿江休闲商务带配套功能的同时,发掘和利用我区“千年商都”人文资源,推进人文CBD建设,同时通过借助先进科技推进E-CBD建设,一方面提升CBD运作效率和形象,减低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吸纳外地的资源为总部企业提业配套服务,甚至吸纳外地的总部企业在虚拟空间中聚集。根据这一发展思路,在新规划、建设的楼宇中要突出“总部大厦”概念。提升现有写字楼的信息化水平和物业管理水平,推行智能化的写字楼,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总部大厦;同时,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对跨国公司和优质企业总部的引进能力,研究制定将一批跨国企业设在我区的办事处转化为经营性公司的激励政策。结合我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的战略选择,积极引进新兴产业总部企业,为总部经济注入新活力,不断提升总部经济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发挥总部经济对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四)整合区内资源优势,促进创意产业突破性发展。

继续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扶优扶强、集群发展”的模式,充分发挥我区文化、商贸、科技、教育、人才优势,通过市场配置和政策支持,推动创意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形成“一个产业布局”,建设“两个平台”、推动“三个重点”,依托“四项独有资源”,完善“五项工作”,使我区发展成为广州创意产业核心区和华南地区创意产业聚集中心。

(五)立足体制创新,加快推进两个服务中心建设。

一是在所有街道均成立街道综合救助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区各部门的救助项目、救助款物、救助信息通过街道实现“一个口子向上申请、一个口子向下发放、一个口子汇总”。二是力争年内全区各街道均成立一体化、多功能、上下联动的劳动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全区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和覆盖区、街、社区三级的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群众提供信息“一窗式”查询、业务“一站式”办理、网络化审批服务。推行政府再就业培训补贴与再就业效果挂钩的工作模式,年内完成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的业务用房改造。争取全年培训失业人员1.5万人次以上,培训后成功就业率达60%以上,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2%以上。

(六)构筑“天网”、“地网”,打造全方位的治安防控体系

下半年,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完成市下达我区治安视频系统建设任务;推进辖内机团单位、企业、居民住宅小区的监控与区街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有效整合综治、公安、司法、工商、城管、劳动以及群防群治等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健全“五联”工作机制,构筑打击和防控犯罪的天罗地网。

(七)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区居民生活质量。

切实保障群众生活。进一步扩大“农转居”人员养老保险覆盖面,年底全区“农转居”人员参保率达100%。年底前全部解决2005年底统计在册的“双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并为承租直管房的低收入困难家庭减免租金。积极推进“平安钟”建设,全面完成500户孤寡老人、特殊人员平安钟安装调试工作。

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继续推进教育综改二期工程,如期完成今年的改造任务。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力争年内80%的公办中小学达到规范化学校建设要求。继续推进示范性高中建设,年内完成3中等5所学校的终期督导验收。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快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激励机制。

经济发展报告范文4

一、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对财税收入的影响

2012年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将较大程度地惠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更新,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但将减少当年的财税收入(因较多的政策与国税税收相关,政策实施在减少国税收入的同时,也按照县级分成比例相应地减少地方财政收入)。按照税收政策变更影响测算,全市将减少国税收入2591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973万元。

(一)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影响。2012年1月1日起,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这一重大政策调整,将直接增强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能力,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减少了增值税收入。通过对2007年、2011年我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了调查,按两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额计算,2012年政策变化将为企业减负1.8亿元,减少国税收入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360万元。

(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调整的影响。2012年1月1日起,工业、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分别由6%、4%统一调整为3%。2011年,我市工业、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分别入库增值税1103万元、1037万元,按同口径计算,征收率的调整将分别造成今年减收550万元、250万元;合计减少增值税8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00万元。

(三)矿产品增值税税率调整的影响。统一由13%调高至17%,进项税额抵扣增加4个百分点。我市有两个电厂,机械行业200多户,初步估算年购煤4亿元,税率调整后,将增加1600万元的税款抵扣,减少增值税16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00万元。

(四)储蓄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调整的影响。2011年10月9日起,储蓄利息个人所得税免征,将造成2012年该项税收减少16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00万元。

(五)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率降低的影响。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度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第二条规定:经认定已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企业,2011年以来已按25%税率预缴税款的,可以就25%与15%税率差计算的税额,在2011年12月份预缴时抵缴应预缴的税款”。我市6户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应退所得税1917万元,减少地方财政收入613万元。

二、当前国税工作面临的严峻收入形势分析

受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和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双重影响,国税部门今年面临的收入形势十分严峻。一季度,市国税局以组织收入工作为中心,积极克服不利影响,努力强化税收征管,组织税收收入2387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293万元,增长10.62%,较好地完成了各级各部门的收入任务。

(一)一季度税收收入的特点

1、从各税种直接收入情况看,出现了普遍减收的情况。

(1)消费税的减幅最大,为51.06%,主要是利奥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斜交胎的下游需求疲软造成。(2)个人所得税减幅为35.76%,主要是储蓄利息个人所得税2007年8月15日起减按5%税率计征、2011年10月9日起免征的政策减收影响逐月显现。(3)企业所得税减幅为33.70%,其中外资企业所得税因金融危机的影响非常明显,减幅高达73.41%,龙头企业利奥橡胶、金宝电子、国大黄金2011年四季度均无利润实现。(4)增值税减幅为14.27%,受资金紧张和市场疲软未能恢复全部产能的共同影响造成购进减少,使得增值税的减少幅度低于销售收入的减少幅度。(5)车辆购置税减幅最少,为9.07%,受益于国家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虽然部分车型税率下调,但由于购车量的增加车购税减收较少。

2、从各级次收入看,中央级收入和县级收入受益于免抵调库实现了较好的增收。中央级收入完成17787万元,比同期增长11.63%;县级收入完成5832万元,比同期增长10.96%。但与省级收入相关的所得税减收较明显造成省级收入下降较大,省级收入完成260万元,比同期减少34.44%。中央级、省级、县级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4.49%、1.09%、24.42%。

3、政策性减收逐步显现。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反映逐渐明显,在为纳税人减负的同时造成税收的减收。固定资产抵扣税款减少纳税人的资金占用217万元,矿产品抵扣率提高多抵扣税款136万元,小规模纳税人由于税率降低少缴税款171万元,储蓄利息个人所得税减免带来少缴税款1523万元,车辆购置税部分车型税率的变化减少税收227万元,以上合计税款减收2274万元。

4、免抵调库收入成为拉动税收增收的主要力量。一季度,完成免抵调库收入8559万元,比同期增长225.15%。免抵调库收入对全部税收的贡献达到了35.84%,拉动税收增长27.46个百分点。免抵发生额受企业进料加工额和退税率提高的双重影响,实现了较好的增收,一季度完成免抵发生额5771万元,比同期增长51.92%。

5、充分利用预警、评估等系统的疑点信息开展有效的评估查补。一季度,共入库评估查补税款433万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81%,对全部税收收入起到了有效的补充。

6、积极兑现税收优惠政策,帮助经济寒冬中的企业渡过难关。一季度,共办理各种退税3,229万元,比同期增长26.93%。其中出口退税2,865万元、福利企业退税304万元、资源综合利用退税60万元。

(二)一季度税收分行业分析

1、增值税增收较大行业。(1)电信设备业:完成1517万元,比同期增收1453万元,增长2270.31%。主要是金宝电子有限公司的带动,该企业一季度入库增值税1313万元,比同期增收1286万元。但企业的形势十分严峻,一季度内销收入、出口收入比同期大幅减少;增值税的增加主要是购进减少造成,购进减少造成的抵扣税额减少幅度相对大于收入减少造成的销项税额减少幅度;出口收入呈几倍下滑,也造成了免抵发生额下降较大。(2)建材业:完成168万元,比同期增收96万元,增长133.33%。主要是双吉实业有限公司的影响,该企业一季度入库60万元,而同期办理以前年度退税入库-60万元,增收120万元;其次金都永和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一季度入库33万元,比同期增加32万元。(3)纺织业:完成701万元,比同期增收345万元,增长96.91%。主要是市针织厂办理免抵调库税款的影响,该企业入库税收全部是免抵调库税款,完成644万元,比同期增收324万元。主要是上年结转免抵未调税款576万元在本年调库的贡献;今年受益于退税率的提高,申报免抵税款302万元,比同期增加127万元。(4)电力业:完成1331万元,比同期增收775万元,增长139.39%。该行业主要涉及一户供电企业、两户发电企业,市供电公司完成1115万元,增收583万元,主要是供电销售价格提高带来的增收;而两户发电企业因下游需求方产能不足、需求下滑,销售收入和税收均下滑明显。

2、增值税减收较大行业。增值税减收行业集中在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主要是设备制造业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去年10月份以来,铁矿石价格和需求的跳水、房地产业和汽车行业的萎靡不振给设备制造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其中:通用设备完成291万元,比同期减收181万元,减幅38.35%;专用设备完成214万元,比同期减收91万元,减幅29.84%;批发业完成289万元,比同期减收133万元,减幅31.52%。

3、所得税增收较大行业。(1)金融保险业:入库799万元,比同期增收679万元,增长565.83%,主要是市农村信用社实现的增收,本期入库766万元,同比增收655万元。(2)建材业:入库98万元,比同期增收71万元,增长262.96%,主要是玲珑水泥带来的增收,本期入库52万元,同比增收50万元。

4、所得税减收较大行业。(1)电信设备业:入库5万元,比同期减收297万元,减幅98.34%。主要是受金宝电子减收的影响,该企业2011年四季度销售收入减幅较大,而存货为高成本,导致亏损,无实现入库所得税,同比减收300万元。(2)有色金属业:入库120万元,比同期减收727万元,减幅85.83%。主要是受贺利氏贵金属和国大黄金减收的影响,两户企业产品销量和价格同比降幅较大,直接减少了企业利润,分别减收590万元、153万元。(3)电力业:入库52万元,比同期减收196万元,减幅79.03%。该行业全部为玲珑热电有限公司实现入库,减收原因主要是原材料煤价格同比增幅较大、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较大,以及由于适用税率由同期的33%下调为本期的25%。(4)房地产:入库93万元,比同期减收142万元,减幅60.43%。主要是受丽湖置业有限公司因房地产市场形势低迷造成减收的影响,本期入库0.2万元,同比减收105万元。(5)其他行业:入库173万元,比同期减收562万元,减幅76.46%。主要是受利奥橡减收的影响,企业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而销售市场受金融危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十分严峻,本期无实现入库所得税,同比减收504万元。

(三)二季度税收收入的预测

一季度,我市国税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但分析增长的原因,我们感到形势非常严峻,随着国家免抵调库指标分配的限制,免抵调库的拉动作用将减弱。3月份增值税直接收入的增长的原因:首先,各企业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不断消化库存,客观上需要库存补给造成了市场需求在一定时期出现了好转;其次,随着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各地项目陆续开工对经济的发展开始产生作用。但是,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影响还处在初步阶段,随着时间的推迟,影响将会不断增加;免抵调库在资源和计划的共同制约下,对税收的拉动作用将远低于第一季度;由于一季度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仍是产销不旺的状况,四月份申报一季度的所得税将很不乐观。二季度组织收入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同期二季度正是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

三、新形势下税收服务经济发展措施与建议

税收来源于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经济发展成果的直接体现。面对严峻的经济增长和组织收入形势,国税部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大局,结合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和全市经济形势,积极做好税收服务经济发展的大文章,促进全市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不断优化财源结构,努力为实现全市经济与税收的平稳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一)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为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1、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依法征税,既要应收尽收,也要应退尽退。组织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调研和检查,督查税收优惠政策是否按时贯彻落实到位,以及有无违规减征、少征税款和违规办理免税、退税问题。做到不因收入任务紧张而松动减税政策执行力度,认真贯彻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发展潜力。

2、做好税收调研预测。从点到面,关注经济税源发展趋势,结合执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带来的税收减收情况及加强征管评估稽查带来的增收情况,做好各阶段税收调研和收入预测工作,把握组织收入工作主动权。

3、夯实税收征管基础。认真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税收征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深入企业掌握经济税源第一手资料,努力通过加强税源控管、加大评估稽查力度增加税收收入。

4、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为加强对全市重点税源的监控,将年纳税千万元以上、占全市税收44%比重的7户企业由税源管理科集中管理,通过探索加强龙头企业的管理方法,对组织收入工作起到保障作用。

(二)强化税收服务,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税收政策

1、立足扶持企业发展,将国家出台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及时传达给相关企业,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率;用政策带来的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的减少换取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争创品牌、名牌,做大做强,为将来财政收入的增长做好储备。如国家出台的增值税转型政策,对企业购买更新设备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以购买金额5000万元的设备为例,可抵扣税款726万元,节约资金726万元,因此企业对需要改造的设备应尽快进行,增加企业的发展潜力。

2、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将国家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汇报给政府部门,以便统筹安排,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国家重点扶持、给予税收减免优惠的相关产业,如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农产品初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节能节水专用设备等,最大限度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从而更好的实现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的经济发展目标;加大地方级分成比例高的产业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缴纳营业税的企业,尤其是涉及民生、国家出台住房税收优惠政策的房地产企业,全市旅游业、饮食业、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与其他县市区相比还没有跃居前列,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对这些行业的扶持发展措施,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有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三)积极培植税源,服务、推进全市项目建设活动

项目建设工作的成败对税收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必须常抓不懈,抓“项目大建设”、“大项目建设”,促“企业大发展”“促大企业发展”。尤其是加强预期税收收入、财政贡献大的项目建设力度,将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部门应及时将全市大项目储备信息传递给税务部门,在项目论证、立项、审批的同时,税务、财政部门提前介入,共同分析项目可能带来的税收收入和财政贡献情况,也有利于税务部门及时加强对新上项目的税收控管,使新上项目尽早、尽快发挥效益。加大招商引资财税贡献情况的考核力度,减少项目引进的盲目性,提高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按照国家确定的投资方向上项目,努力争取国家和省无偿资金、政策性贷款。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对筛选上报的项目及时完善用地、环评等审核手续,落实好配套条件,争取早日批复做好基础工作;已得到批复的项目,积极协调落实好土地和地方配套资金,确保项目运作符合国家要求;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对已上报项目,无论省和国家资金是否到位,都要加快建设进度;对国家资金已经到位的项目,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合理安排项目的开工与资金到位的关系;充分把握当前基建材料价格低的有利时机,有效降低企业建设成本。

(四)优化产业结构和税源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税收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和市场利益分配的主要形式,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税部门应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政府部门出谋划策,做大做强税收总量,不断增加地方税收比重。一方面,落实各项扶持发展政策。落实全市“千亿工程”、“393”工程等激励政策,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乘数作用;积极探索贷款财政贴息、收费减免等措施,引导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抢抓机遇,扩大规模,做优做强。另一方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拓展地方税源。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三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尽快形成“大商贸、大旅游、大物流”的发展格局,增强其对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带动作用,增加地方税收的比重;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促进财政收入合理增长。

(五)部门齐心协力,进一步优化全市经济发展环境

1、充分利用国家放宽投资主体资格限制、融资限制和延期出资限制的政策,吸引各类合法投资主体来企业投资,积极化解资金不足的矛盾,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充分利用放宽企业注册资本金条件、放宽经营方式的政策,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现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大幅度增加;外资企业充分利用放宽名称登记条件、放宽经营方式范围限制的政策,通过扩大域名以及合理表述经营范围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2、积极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民生工程、“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满足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先导型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继续强化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创新,完善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加大对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企业、外向型经济和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政策扶持。

3、结合海关关税政策的调整,用足历年已批外资项目下的设备购置外汇额度,进口用于企业生产、符合免征关税、增值税的设备;对去年新批项目项下的进口设备,在今年有效时间内及时备案并全额进口,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国家的关税政策;对已向海关申报的进口货物,在享受政策的时限内全部进口到位。

经济发展报告范文5

1.1民营企业的经济规模现状

*年以来,*民营企业的总体数量逐年增加,从*年的17097户,增加到20*年的38169户,20*年是*年的2.23倍,年均增长17.4%。20*年*民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为478.13亿元,营业收入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上规模民营企业有270家,比20*年增加36家,同比增长15.4%;营业收入过5000万元的有90户,比20*年增加48户,同比增长114.3%。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4户,比20*年增加15户,同比增长51.7%。

1.2民营企业的经济贡献现状

近年来,*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增加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手段,投资总量由*年的4.62亿元,增加到20*年的52.54亿元,增加了11.4倍。民营企业还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发挥低成本制造的比较优势,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累计进出口2.6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0%。

1.3民营企业的就业规模现状

20*年,*省城镇从业人员比20*年新增24.8万人,民营企业新增投资与雇工人数为5.71万人,而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却减少了2.73万人。*省城镇新增从业人员中,民营企业所吸纳的人数占到了23%。民营企业就业人数的稳步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良性互动,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1.4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现状

从行业分布看,*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商业服务业、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建筑业等12个行业中。其中建筑业企业数量连续四年居各行业之首,占全部企业的24.4%。在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中,*省民营企业仍处于空白。在经济效益的行业分布排名中,商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建筑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前4位。

2*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2.1自身存在的问题

(1)资金约束。资金不足已经是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年全国民营企业注册资金为61331.12亿元,而*省注册资金仅有478.13亿元,占全国注册资金的0.78%。*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自有资金较少,信用度低,缺乏担保,财务状况无法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员工筹措等,致使企业融资数量少,成本高,纠纷多。

(2)结构约束。*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资金技术要求较低的传统日用消费品生产服务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行业中。据《20**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商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建筑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全省民营企业行业经济效益前4位。这些产业结构层次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小,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外向型及民营科技企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3)人才约束。*省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人才资源等软资源严重缺乏。突出表现为:①管理人才缺乏。企业人治的成分大,法制和文治的比重小;②技术人才缺乏。由于*民营企业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很难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20*年*民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4%,中高级技术职称

的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7%;由于人才因素的制约,*省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缺乏管理经验、对市场不够了解、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低等问题。

(4)技术约束。*民营企业总体来讲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截止20*年,*省经科技厅认定的科技型民营企业才有300多家,占*民营企业的总量不到0.8%,仅有少数企业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奇正藏药、海默公司的计量仪表等。技术力量薄弱导致*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加工比重大,潜在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5)企业家资源约束。企业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民营企业家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据第六次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家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3。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及以下的占16.67%,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这必然导致企业家对市场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能力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

2.2外部面临的障碍

(1)政策实施不到位。尽管“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的实施并不到位,软环境滞后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准入门槛仍然很高。在电力、交通、金融、卫生等将近三十个产业领域对民营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②审批环节多,准入条件苛刻。民营企业在投资、生产和经营诸方面,仍面临较多的前置审批。③各种杂费政策不合理,税收尽管减少了,但杂费征收名目更多了。

(2)社会化服务平台不健全。社会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中介服务等。从*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看,政府服务还不到位,社会化服务薄弱,没有形成有效机制。民营企业专业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缺乏深度,被服务的企业还非常有限,没有形成有效的服务支撑网络,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作用的发挥。

(3)思想观念滞后。*省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其原因在于社会对民营企业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虽然已成为主流,但仍然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思想不够解放。在对待民营经济问题上,部分人对民营企业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一些干部也对民营企业发展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在战略上对发展民营企业重视和支持不够,缺乏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

(4)中、东部民营企业的广泛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东、中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到优先发展,近年来,东、中部企业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金并逐渐向西转移,以*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为例:截至目前,浙江企业占*民营企业总量的48%,在*的浙江籍人口约18万人,每年销售金额达700多亿元。外来企业的广泛渗透会导致*民营企业出现资金外流,企业周期短等问题。

(5)国际性企业的进入。入世后,*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民营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面对国内发达地区的竞争对手,还要面对国际上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产业选择、资源使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民营企业发展的起点更高。*民营企业起步较慢、实力较小,难以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抗衡。

3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扫清认识障碍。在全省努力营造一个关心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认识,认识到发展民营企业,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需要;是增强*经济实力的需要;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从现实情况出发,对民营企业实行“不看性质看贡献”“不看成分看发展”的政策,通过各种表彰活动树立民营企业的正面形象,使其在“社会上有地

位,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发展上有保障”。

(2)建立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和方式。①搭建政府、商会、银行、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②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加大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实现企业低成本资本扩张和发展;③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立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信用度;四是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构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

(3)促进民企进行技术创新。长期以来,*大多数民营企业只热衷于在原有技术水平上通过增加资金和劳动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应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①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开发基金,通过采用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②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创办、领办民营科技企业。③鼓励民营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经济发展报告范文6

一、社区(开发区)发展概况

社区(开发区)位于区西部,东临路,西到路(路),南至路及东兰、生活小区,北以蒲汇塘为界,面积5.984平方公里。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开发区,主要位于社区。辖区内大院大所大企多,高新技术企业多,目前区内企事业单位1900多家,其中外资企业500多家(世界500强投资设立的企业或机构70多家)。社区共有居委会14个,户籍人口约2万人,企业员工约7万人,还有2万名流动人员。

年6月,开发区由微电子工业区正式转变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年3月又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做好开发区的服务,年12月31日,街道正式挂牌成立。年3月,根据沪府办[]9号精神,成立了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合作综合协调办公室(简称综协办)。综协办实行双主任制。年,区方面的综协办主任由开发区所在地的政府派出机构——街道的领导兼任,把开发区管理与社区管理有机统合起来。年5月,区人民政府与新兴技术开发区总公司签定了新一轮区区合作战略发展联盟协议书,成立了区区合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区综协办作为“区区合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承担(受理)区政府对开发区提供公共服务、产业政策引导、财政扶持投入、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服务、区区沟通协商等相关的工作任务,统筹区各有关部门,为开发区提供全方位协调管理服务。

作为开发区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与区区合作综合协调办公室,近几年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不是把目光紧盯在税收上,而是将工作重点聚焦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上,聚焦在营造发展环境上,聚焦在区区(区企)合作协调上,聚焦在政策引导与产业发展上。经过多年的发展,社区(开发区)发生了可喜变化,“4+1”产业群,即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新材料、生物医药、航天航空与现代服务业基本形成。“1+X”模式的战略合作初具雏形(“1”是指区政府与开发区总公司的合作、“X”是指区政府与市质监局、中国普天、上海仪电等的合作),开发区的环境持续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明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在加速推进。

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现代服务业收入增长迅猛(详见表一)。社区(开发区)引进企业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详见表二)。开发区企业税收自年以来每年增加几亿元,年达到22.65亿元,2008年估计会达到32亿元。街道户管企业税收连续几年以80%的速度增长,年首次超过1亿元,2008年将超过2亿元(详见表三)。

二、社区(开发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体制机制还不太适应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基本上实行的是管委会运作模式。即使实行公司制的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于年6月,成立了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行使对闵行开发区管理的有关政府职能。而实行公司制运作方式的开发区总公司,对辖区内众多的大院、大所、大集团,由于缺乏政务管理的职能,有时很难进行协调,尤其是涉及到各单位的切身利益时更是如此。尽管区政府与开发区联合设立了区区合作综合协调办公室,签定了新一轮区区合作战略联盟协议,建立了区区合作五个工作平台,对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有力推进。但是,区区合作平台建设的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区区合作的模式还需进一步拓展到一些大院大所大集团,使多方的合作建立在更加紧密的基础之上。随着开发区经济体量的增加,加上与其他单位的合作拓展,十分有必要对“开发区建设发展资金”,比如资金的核算、拨付与使用等,进行必要的规范与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需求。

(二)东区的目前状况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

开发区东区(桂箐路以东区域)的土地资源拥有方大多是一些大院大所大集团,且不少地块属于上海仪电、上海广电集团的老厂房,还有几块“老宅基”。这些地块与中区相比,面貌陈旧,发展缓慢。对于几块老厂房,上海仪电、上海广电集团虽然在进行改造,但在如何发展方面与开发区总体规划存在分歧。作为社区管理的一块“心病”的“老宅基”,共有三个地块包含五个自然村,分别是罗汉松、乔家塘与高家浜、曹家宅与毛家塘,总占地面积216亩,现有居民约1200多户,户籍人口3200多人。这三块“老宅基”,近几年户数年均增加6%、户籍人数年均增加7%,而且还呈上升趋势。“老宅基”不仅影响开发区的形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许多隐患,如房屋违章搭建而引发的安全隐患、消防隐患,再加上外来流动人员多、情况复杂而带来的治安隐患等等。因此,加速东区改造与“二次开发”迫在眉睫。

(三)硬件配套设施成为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

随着开发区由生产型工业区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转变,企业及其员工对公共配套设施的需求也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交通出行、车辆停放以及商业设施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发区的研发、设计、运营中心及地区总部的进驻,带来员工结构的重大调整。白领员工的增多,私家车剧增,停车日益成为开发区的一大难题。开发区原先一些楼宇的建造根本没有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地下车库的建造。虽然与有关管理部门协调,在开发区一些小马路辟出了一些临时车位,但远远不能满足员工停车的需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区的企业及员工迫切要求园区配套一些必备的商业设施,如商店、餐馆、咖啡吧、茶室等。道路交通问题也是目前开发区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作为园区交通要道的中环线宜山路口,车辆堵得太厉害,尤其是早晚上下班之时更加突出,向西堵到路,向东堵到桂平路。中环线的建造,使田林路成为断头路,使开发区车辆出行的通道又减少一个。随着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加快推进,开发区的车流、物流、人流越来越多,不解决好交通问题,不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企业总部、留驻人才,可能只是一句空话。要从改善开发区投资环境的高度,高度重视开发区周边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

(四)各项配套政策等软环境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行后,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已经不明显,政策的扶持力度也明显小于浦东新区,地方政策执行过程的灵活性与周边区县也有差距。作为张江高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开发区,本应适用张江的优惠政策,可目前很多张江的政策却不能享受。

政府与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具体的政府部门或具体的政策很难找到服务对象,或者对少数企业形成政策扶持与服务工作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企业对政府颁布的政策的知晓面也比较小,虽然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公开信息,但效果不明显。政府的服务与宣传还需加大力度。

人才是开发区发展、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留住人才,为他们发展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务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对于开发区的人力资源现状,我们社区(开发区)掌握的还不多。当前,开发区的人才最迫切的服务包括人才引进与落户、居住证办理以及子女就学等,这些特殊需求需要区各职能部门共同解决。

三、提高社区(开发区)对贡献度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区区合作深入推进开发区建设与发展

深化与开发区总公司的合作。年区政府与开发区总公司签订新一轮战略联盟合作协议以来,区区合作成效明显。年是第四个年头,按照惯例,考虑到目前的工作实际,有必要续签新的三年战略合作协议,将合作的内容、项目、机制等进一步深化、细化,比如,建立开发区统计站(部分)数据统一协调的合作机制,建立完善开发区建设发展资金的核拨、预算、使用与管理的制度,研究向开发区招商中心派驻招商代表或合署办公,等等。

拓展“1+X”区区合作模式。目前,区政府除与开发区总公司合作外,还先后与市质检院、上海普天、仪电控股集团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建议将这种“1+X”区区合作模式进一步推广到上海广电集团和上海航天局。航天几个院所最近2-3年将先后搬离开发区,这些空间如何开发利用,对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建议邀请仪电控股、上广电集团、上海普天、上海航天等单位派员列席参加综协办相关会议,共同围绕建设开发区、维系开发区、服务开发区,加强商议沟通,协调分歧,促进发展。

大力加强区区合作平台建设。按照区政府与开发区总公司签订的区区合作战略联盟协议要求,成立的合作招商互动平台、环境质量管理平台、综合治理工作平台、公共卫生服务平台、消防安监共管平台等五个平台,对整合资源,推进区区合作,促进开发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使区里部分平台单位足够重视起来,共同融入到开发区的服务中来。同时建议成立第六个平台——区区合作人才发展平台,以进一步推进开发区人才队伍建设。

(二)整合各方力量,通过合作共赢不断提高开发区的综合实力

大力推进“老宅基”改造。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仪电控股(集团)公司的合作,加强与区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完善居民动迁工作方案与开发区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多方联动,加快东区几块“老宅基”动迁改造,使东区在形态、产业方面有明显改观,同时也为开发区增添新的发展极。

加强与仪电合作改造旧厂房。按照“1+X”合作协议,加强与仪电控股、上海广电集团的合作,进行必要的产业业态的引导与控制,使旧厂房改造规划与整个开发区功能相符。在已完成的怡虹科技园、越界创意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仪电Intown项目、仪电二号地块、三号地块与一号地块项目改建,通过“二次开发”使老厂房焕发出新的生机。

打造专业楼宇,着力建设园区。与区经委联手,加强与开发区招商中心合作,继续推进“宝石园、、腾业、宏业、恒业和思科大楼”等“一园五楼”约20万平方米的现代服务业楼宇建设。加强与百联集团上海现代物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现代物流大厦”专业楼宇;与携房公司合作,建设“INTOWN园区”;与上广电合作,建设“越界创意园区”等。通过专业楼宇与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开发区范围内企业属地率与产业集聚度。

(三)完善配套设施,通过硬件改善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的吸引力

大力完善路网改善出行难。开发区的进出要道,东西方向主要是宜山路、路,南北方向主要是路、中环线,这几条路在交通高峰期间都堵塞的很厉害,影响出行。为此,建议尽快打通几条断头路,如通过隧道或立交恢复田林路的贯通,向西打通钦州北路,向北打通虹漕路,使开发区的路网活起来,以改善目前的封闭状况。

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停车位。对于东区,可结合旧厂房改造、老宅基动迁改造,扩建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库;对于西区,在建设时,就要把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库纳入规划;对于中区,在挖潜上下工夫,加强小马路临时停车位的管理,同时采取措施将部分车辆引导到附近停车场。

主动回应呼声增建配套设施。转型后的开发区,也应与时俱进,在推进园区楼宇建设的同时,将部分必备的商业配套设施纳入规划,以满足企业、员工日益增长的需求。东区旧厂房改造时已考虑了员工在这方面的需求。现在重点是做好西区的配套,因为作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企业与员工对配套设施的要求可能更强烈。

(四)加大服务力度,通过软件提升来提高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

积极争取张江高新区政策在漕开发的适用。开发区作为张江高新区的一个园区,其政策适用理应一视同仁。一方面,开发区总公司要积极向有关方面据理力争;另一方面,区政府也要主动与市有关方面沟通联系,争取张江高新区有关政策延伸到园,改变“两税合一”后开发区所丧失的政策优势。目前“大张江”资金政策在漕开发的应用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