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1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应该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但也不能随意发挥总要有所依据池就是要立足《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另外就是要认真地研究实行新课标以来的历年高考真题从中分类整理每一个模块的重要知识点和高考常考点,以及命题方向和设问技巧;另外在平时上课时还需重视课文中出现的图片及小字部分。只有这样在教学时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基至做无用功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笔者认为这是高三老师的教学前提和必备素养。

    二、充分掌握基础知识

    古人说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要求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切忌回圈吞枣。而是首先要求学生熟悉或记住教材单元的知识点目录弄懂文中的每一个历史概念理清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主要线索,区别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启己整理每课的、每单元的知识结构。对三本必修中的重点、难点、盲点、易错易混点等进行总结与分类分析原因并逐一解决不要留下任何漏洞。否则第二轮、第三轮的复习学生就会跟不上不知所云。此外还要整合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时间的话肩必要整理一下教材中涉及到的广东地方史的相关知识点便于在目前命题注重历史情景的情况下学生少丢分。这也不是要求教师平时面面俱到段有主次等而是要做到知识点之间必修和选修之间的有机的统一。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老师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赴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能。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老师比较辛苦越到后来就越轻松。往往会形成一种老师越教越想教学生越学越想学的良好局面。于是教师在专题复习时一定要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板书设计合理充分体现学科的主干知识。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同时力求让学生做到多思考肩层次的去掌握知识肩规律的去学习。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要达到不看课本和笔记都能基本回忆出主要内容。还要求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高效的练习量。每周自己动手进行一次知识小结等。这些措施重在坚持才会稳定和有效。

    四、分层处理因材施教

    教学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尺度,兼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听得懂肩所收获。老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归类整理错题碰到一个解决一个。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利用一些小故事把人生的大道理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对老师的信任特别是要拥有一双慧眼多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池要及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时时关注着他们这样不仅维护了正常的课堂秩序班级的学习氛围也逐步浓厚起来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河以将其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始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适时加以跟踪和辅导赴基础较好的同学来带动。鼓励后进生向基础好的同学看齐调动学生内心的自尊和好胜心形成你追我赶净先恐后的浓厚学习气氛。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2

一、教师教授

1.教授理念

有好的理念指导,使复习有章可循、头脑清晰。高三历史复习首先要树立“从宏观到微观”的理念。其次,针对学生提出遗忘率高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记住知识,必须遵循“及时巩固、多次反复”的生物学规律。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在测试中不敢作答主观题的情况,要让学生知道“历史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合理答案”,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自圆其说。

2.教授知识

知识教授的依据是高考考纲、课程标准。此外还要关注高考动向、史学动态,按照文综模式下的历史高考题进行分析,把握广东历史高考的特点、考试内容和试题难度。作为高考改革先锋的广东省,历史高考以能力立意、突出主干为主,创设新情景,引用新材料,大胆引入各种史学范式,贯通古今、联系中外,内容多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度在0.55左右。基于上述分析,首先要教授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是指在教材的知识知识体系中最能反映出历

史趋势和本质特征,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事件、大制度等。其次,教授主要专题。复习时应将大专题细化为小专题,将小专题进一步细化为一个个问题,这样操作性才强,学生才容易接受,复习效果才好。专题复习时,先由学生将教材中或教材后大事年度中有关专题的大事,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罗列,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再次,教授主要的史学范式。对于各种史观复习应该融会于平时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让学生不经意间掌握。

3.教授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某个具体知识点更为重要。方法包括很多:阅读方法、记忆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分析方法、答题方法等。方法教授要经常性,知识与方法并重。对于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传授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方法,因材施教,使他们各有进步。

二、学生自学

只有学生通过自觉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才能记得更牢,才能灵活运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自学什么?就要看高考考什么,考纲范围也就是自学的范围。历史高考复习通常安排三轮,不同阶段对学生自学的要求不同:第一轮复习要求“全”;第二轮复习要求“通”;第三轮复习要求“联”。

第一轮复习时间最长,复习主要是扎实基础,学生自学主要依据教材。教材按单元—课题—子目编排,系统而全面。

第二轮为通史复习,由于现行教材按专题编写,同一时期的历史知识分散于各册教材之中,导致了知识相对割裂,导致学生学习历史普遍缺乏“通感”。为此,教师要编排通史资料以供学生自学。

第三轮复习是考前20天左右,教师指导学生关注一些高考常考热点,如,民生问题、社会转型问题、近现代史问题等。另外就是回归教材,特别是教材的目录、大事年表。看到目录、大事年表把一、二轮所复习知识通过联想的方式回忆出来,如果不能顺利地回忆,则要有针对性地回复问题,最终通过联想达到“纵贯古今、横联中外”的要求。

三、教学测评

检测是高三复习的必须环节,有利于反思教与学。进入高三,月考、周测、限时测验、摸底考、模拟考等各级各类考试成为常态。试题质量、试卷批注、讲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提高,直接影响了高考备考质量。

批注试卷,事半功倍。在测试中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暴露出不同的问题,仅仅统一讲评显然不合实际,教师要针对性地进行具体点评、批注。这样让学生很快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何处,以后如何克服、避免类似错误重犯。批注试卷看似多花了时间,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既亲和了学生,又提高了效率。

试卷讲评。测后的试题一定要进行讲评,而且要有针对性,主要讲方法、思路。首先选择题无非由题干与选项构成,做选择题要遵循“三看三思”。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其次,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流程可以概括为四部曲,即“读”“审”“列”“答”。读材料和设问,这是解题的前提。审设问,这是解题的关键。列出大体提纲,这是夺取高分的关键。在最后的整理答案阶段。遵循原则为精心审题,联系所学;逐问作答,看分给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形式上“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整洁化”;答案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规范”。

历史经验多次证明:教师只有认真落实教、学、测常规环节,才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

参考文献: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师;发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104

一、近五年全国卷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分析

1. 试卷结构基本稳定

从题型结构看,文综历史卷依旧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必做题包括12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非选择题第40题25分,第41题15分,选做题要求学生从4道选修题中选出一道做答。

从选择题看,往年至少会有一道图表题,但毋庸置疑的是,文字型选择题会是选择题的主体。

从非选择题上看,近五年两道必做题基本上都是一道必做题。以古今中外大跨度综合为主,或者纵向联系,或者横向比较;另一道为开放性试题。

选做题通常选取与教材关联程度不大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

2. 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基本稳定

全国课标卷1卷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多围绕重点主干知识命题。单就知识考点来讲,没有偏、难、怪、冷,基本上都是学生熟知的知识点。

3. 命题注重考查“能力素养立意”的宗旨

纵观近五年高考试题,无论试题载体形式、设问的角度、考查的知识点怎样变化,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宗旨岿然不动。近五年全国课标卷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以主干基础知识为素材,考查学生知R的迁移能力、灵活运用能力、辨析和认知能力,考查概括归纳、比较分析、史实论证、理性批判的能力。

4. 注重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形式

全国卷高考命题的取材已基本摆脱了对教材的依赖,从更大范围内选取思维含量高、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材料,设置新的命题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同时,为拓展命题资源,《考试大纲》还特别指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考会选用与初中教材相关联的新材料。

5. 命题体现关注社会热点,坚持学以致用、鉴古知今的价值追求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育的落脚点不仅关注昨天,更应该关注今天。历史学科的价值在于能对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反思既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后期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方法浅谈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后期两个月的二轮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按照国家新课程考试大纲构建以专题为基础的通史知识体系

建议在第二轮复习时,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注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挖掘同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与整合知识的能力,这也是高考复习的必由之路。

2. 注意“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重视历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

在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与专题问题、热点问题的联系,注重把握古代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古代文明成果的现实价值,了解其世界意义等。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以实现历史学科教育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并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与历史探究能力。

3. 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方法指导

如开放性试题中的评述观点题一般常规答题步骤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根据材料归纳出观点(观点明确);第二步,结合史实论证观点(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有力),史实可以根据材料,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4. 加强史料教学,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通过史料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观察、理解、归纳、概括、分析、阐释、论证等历史学科能力,并加强对学生思维过程以及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的训练。

5. 关注时事热点、周年大事等重要问题,要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的热点问题,如民生问题、中日问题、、中东的政局问题等。

(2)重大周年纪念问题,如2017年高考备考要关注有关年份后两位是07或17的事件,也要关注次周年纪念的时间,如年份后两位是06或16、08或18的事件等。

6. 加强学习质量监控,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通过定期的定时训练,监控教学质量,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与能力发展情况,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复习策略,指导教学进程。可以采用整体综合训练,也可以采用专项训练,如选择题专项、非选择题专项、热点问题专项等。以此提高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正确的审题能力、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处理材料的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简洁有序的文字表达能力。要点齐全,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史论结合,使用历史学科语言,避免文学化语言。加强学生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填涂规范正确,书写工整,书写字体大小适中,答题不超出指定区域,答案形式上要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整洁化,以提高非智力因素得分。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4

一、做“运筹帷幄巧预设”的将军

如果课堂是千军万马的部队,那么教师就是一名指挥作战的将军,他不仅要纵观全局,还要知己知彼、运筹帷幄。只有这样,才能有获胜的把握。

首先,灌输思想意识,明确早读的重要性。“一日之际在于晨。”高一文化课有9门,历史课一般一周只有3课时,这就需要早读课来弥补课时的不足;高二文科班选修历史,成绩要纳入高考,而理科班即将进行小高考,且理科学生又不擅长背书;而高三就需要早读课来备战高考。因此,每周一次的早读课必须要合理利用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须在心与眼之外,且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其次,改变“早读无味”的现状,增强早读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搞好早读,争取历史学习的“第一时间”,内容和形式要求“新”、求“好”,最好有“层次感”。只要有兴趣,学生读起来就会有声音,脑细胞就活起来了。书本知识也就能理解,知识也就容易记住了,良性循环也就形成。

最后,加强早读指导,明确课堂任务。早晨的校园应该是充满活力的。然而有些教师就像过去的私塾先生一样,很威严地说:“读书!”学生戒于教师的威严,虽然在读,至于读什么、怎么读,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应在每次早读课前一天就安排好早读课的任务,如复习某一旧课内容,朗诵某一目录提纲,背诵某一新课知识等。这样,让学生有的放矢,有目标可寻,学习效率自然也提高了。

二、做“竹影扫阶尘不动”的仁者

教师仅仅把自己定位于“将军”是不够的,他更应该“任其竹影飘摇,悄然隐身,淡化自己,做一个静静的倾听者”,充分让学生享受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乐趣,自由地进行探究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一是“背诵默写”式。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要确立每节晨读课的目标,且不能好高骛远。常规做法是背诵上完的新课知识点,即早读课前20分钟学生自由背,后10分钟由教师监督默写,默写10道题,每题10分,默写必须满70分,不到70分的同学要到教师那里去重新再背。鉴于学生一般都比较害怕去教师那里背书,所以早读课时他们基本都能有效地背诵。

二是“朗诵目录”式。目录是对一本书或某一专题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简洁扼要,符合现在考试要求。教师要告诉学生就目录边读边背、边背边想,想此目录在书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目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生一读到此就想到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等;看到第三课目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立刻就能想到汉到元每个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由于目录较固定,同学之间提问起来也较为方便,能得心应手地提问对方,学生也比较能产生成就感,所以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加学生读书的情趣。

三是“齐声朗读”式。此种方法通常为预习课文时和学完课文后整体感知性的两种朗读。学前预习朗读,即选定书中某一特殊重要的段落。如像启蒙运动的影响等(这种段落一般很重要,但较难以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学生的这种朗读,可以了解将要上课的大概内容,还可以培养一个班集体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后感知朗读,此种朗读主要是尝试读学案(学案是每一课的知识剪辑,大家同步),一张一张地读、一课一课地读,直到读出理解、读出味道、读出感觉。

方式有多种,贵在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

三、做“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智者

教师仅仅定位于“仁者”和“将军”还是不够的。任何学习和探究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障碍时,教师就需要适时出现,在学生迷茫不知去向时给予指正、点拨,适时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使他们恍然大悟,这有利于高效地推进教学活动。如在朗诵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目录时,学生总会将汉到元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混淆,此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点拨,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就是要削弱相权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就是要削弱地方的权力。教师毕竟比绝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强,阅读范围要广,再说术业有专攻,总归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某一知识点,也就能及时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5

人教版新历史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模块设计,我省选用的教材采用必修模块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块;选修板采用“改革与革命”、“战争与和平”两个模块。模块设计的优点非常突出:线索清晰,知识集中,便于学生完整地把握一个历史概念或现象。我们不要老想到这种设计极像原来高三的二轮专题复习,一定要建立在学生有扎实的基础之上,我们要相信学生初中阶段对历史主干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专题式布局可免去教学中前抓后挠之苦,当然我们也从原来的“阶段特征”的紧箍咒中解放了出来。

但是,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就是知识体系的构建,纵向体系已由现行教材勾画出来,我们可在教材子目录的基础上稍作调整,建立一个“基本史实发展——重点问题分析——相关历史概念之规律总结”的纵向体系;横向知识联系的工作就要由老师们在上课时帮助学生来架构了,譬如:在讲到“”一课时,有一个课后练习,问20世纪初中国有哪些主要思潮,按本节内容和教参提供的答案,只提到“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就应当讲一讲还有经济史中的“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另外在进行重点问题的深度挖掘时,我们要打破模块界限,综合运用相关模块知识。

新版的第二个特点是知识的删补,相对旧版本而言,新版选修的“战争与和平”、“改革与革命”把一些重大事件讲得无比细致,彷佛在进行工艺品的打磨。在政治制度、民主法制、文化艺术等模块时又增加了一些世界史的内容,编者的用意在于知识求全,补齐“木桶上的短板”,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在处理传统教材一贯详细的政治、经济史时,新版采用了泛泛而述的方式。

教材的改编使老师们难以适应,如讲必修1,刚接触这本教材的老师首先是觉得讲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法制不能等闲视之,再是认为法、美、德民主制度很典型,又考虑到新版讲12课“与八国联军侵华”、14课“的崛起”等内容可拓展,于是总是在深挖,课程总也不能按进度完成。如果仔细想一想,有这个必要吗?编者的目的在于减负,考试依据新版教材命题就只能挖掘到一定的程度,挖掘过深要么就是对新版数个板块缺乏总体认知,担心知识没地方挂靠;要么就是在做无用功,讲了许多新版编者不愿过多涉及的内容。我们认为,应该严格按照课时安排,仔细研究新版教材总体知识框架,结合考试大纲及兄弟省份前些年的高考命题,把每一个知识点挂靠在具体的章节中,也要准确定位每一个知识的难度。

新版的第三突出特点是资料丰富,呈现形式有序言、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地图与实物图片、课后延伸等等。我们注意到新版虽然也有大小字、正文与补充读物之别,但不像老版教材那样有明显“补白、说明”的主从关系,有些章节中简直就没有差别,有些章节中的补充资料则显得无可无不可。

高三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6

案例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在人文地理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历年高考命题都有所涉及。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讲解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基本目标就是全面系统复习、夯实课本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结合高考考试说明,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地理知识迁移思维能力。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下,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非常重视语数外三科,课后花在地理、历史等一些小学科上的时间几乎没有。因此,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时要先用几分钟时间浏览课本的相关内容。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高考复习的状态,我在引入新课部分采用近三年的高考题,再由高考题引出本单元的考点。在课堂的后半段,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观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段视频,分析比较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

案例描述:课前,学生纷纷走进教室,看到教室后排黑压压地坐着几排听课老师,都不禁有些紧张起来。为了缓解学生们的紧张情绪,我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着平时我所收集的有关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图片。在轻柔的背景音乐声中,学生的情绪逐渐放松下来,并用视觉的神经感受着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

上课铃响了,我播放了江苏省前三年有关农业的几道高考题,问道:“同学们,通过刚才我们对有关农业的高考题的了解,谁能说出这些高考题主要考查了农业的哪些知识点?”学生踊跃发言,归纳出考查知识点主要是“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然后我总结出本节课内容的考纲要求:1.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及其特点;2.掌握我国主要农业区的生产条件。

在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时,我采用“图层叠加”的方式逐次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先自然条件:亚洲气候图、亚洲地形图,后社会经济区位条件:亚洲人口分布图。由于这是一节复习课,有关区位条件,我基本上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先让学生结合前面知识,回忆区位条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再对照所展示的图片进行分析归纳。针对学生的分析,我提了两个问题:1.如何评价季风气候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2.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社会经济条件时,要不要分析其交通条件?学生踊跃发言,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基本都能够知道季风气候的优点: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但对该气候的缺点――“降水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往往想不到。关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较好,基本都知道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不需要分析其交通条件。

随着时间的流逝,本节课不知不觉进行了一半,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播放了两段有关“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视频。由于学生平时生活在城市中,对于农村生活非常陌生,对农业生产活动更是不了解。当他们观看着水稻的传统生产方式时,一个个瞪着惊奇的眼睛,感叹平时吃的大米原来是这样生产出来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推向一个小。“同学们,我们刚才观看了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场景,谁能说说它们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在他们看完视频之后我提问道。由于在视频中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所展示的生产特征差异非常的显著,学生争相发言,并且基本上都能够比较归纳出在经营方式、单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和专业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