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陋室铭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陋室铭课件范文1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除了一些一线城市的学校之外,其它大部分地方学校仍然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进行日常教学工作。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语文学习也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和完成课后作业,这导致学生阅读的量和质的水平都较低。
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倾听者。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对强制学习的语文阅读内容不感兴趣、不想了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会大幅降低,语文阅读课的实际效果也无法显现。
其次是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机会少。语文是为学习母语及其文化而设立的课程,而要全方位地学习一门语言,与讲授者的沟通是必须的。尤其是初中语文相较于小学语文来说,学习起来难度更大,如果没有及时和良性的沟通会加大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很少留下与学生讨论或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这样无互动的学习会使语文阅读教学很难发挥它应起到的作用。
最后是学习资源的缺乏。在许多学校中,教师缺少相应的语文阅读教学资源,很难满足初中生正在成长的思维。教师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对相关知识点无法做深入地拓展,这对学生形成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有很大的束缚。
二、初中语文阅读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营造课堂氛围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显示出更大的僵化、束缚与封闭,单一听讲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感到乏味与无趣,学生最终会丧失对于某一学科的兴趣。语文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与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以追求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的学习体验为方向积极营造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例如学习《出师表》一文时,可以根据文章的基调创造一个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如播放名家朗诵的《出师表》的录音或同时应用多媒体播放与《出师表》有关的画面、音乐等,并提出问题如“诸葛亮为何写《出师表》?”等,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和阅读内容。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表现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僵化使教师很难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与文章有关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打破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用图片、动画、声频以及视频等来让课堂内容生动形象起来。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利用视频剪辑手段将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电影《花木兰》的精彩片段在课件中给学生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木兰诗》的学习热情,再提出问题如“为何木兰的故事能够流传千古?”等问题。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加上互联网的技术支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和进行阅读的热情,这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陋室铭课件范文2
一、精心咀嚼文字,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
中华古诗词以凝练的语言、深刻的内容、深远的意境、真挚的情感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学之林。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并不需要象古文一样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这反而会破坏了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的意境美和韵律美,而应该让学生对关键字句进行反复赏读、探究、体味,才能让学生深刻地从古诗词优美的语言中获得真挚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陋室铭》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再对课文中的重点片段、字词进行咀嚼,以求重点理解。如文章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以“不在高”、“不在深”来比“陋”,用仙和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只有让学生理解词境、解词意后才能在古诗词的语言美中体会作者的人格美、个性美。
二、展开联想想象,体会古词诗的画面美
联想和想象是理解、所赏古诗词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古诗词通常充满着诗情画意,但诗词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有限的,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具体事物的描绘融入自己的感受中,丰富其内涵,才能把握诗中的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也才能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义旨。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在田地里,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在哭泣”。并在引导学生全面的描述诗词的画面的同时,逐渐地把脑海中的想象画面变得充实、丰富,逐步在想象的画面中理解到诗词所散发出来的内涵。再例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感受风景绮丽的湖光山色,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体验,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诗的美,集中体现在意境上。诗人在写“境”的同时,就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各种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需要我们去了解、去领会。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诗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意境美的赏析研究,着力于整体感知,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例如刘禹锡的《秋词》中,一开始就形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而“我言”却让诗人阔大的胸襟将诗词表面镀上的一种不幸的色彩轻松得以轻松溶解,展现的却是诗人非凡的自信。“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学生只有在理解了原文的意思,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能体会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虽然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只有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体会,情景交融,才能感受到文中的意境深沉高远,从秋天的生机和素色中领略作者的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四、引导学生主体,品味古诗词的真善美
凡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古诗词,都应当是真、善、美的三位一体。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迫于中考的压力,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把一首首优美的古诗词化解成一道道枯燥乏味的试题,时常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感悟,长久下去会导致学生丧失创造力与想象力,无法品味古诗词的优美。因此,教师要深掘诗歌中各种美的对象,引导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评价古诗词的真善美。
陋室铭课件范文3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诵读的趣味。
叶圣陶先生认为,他所说的"吟诵"应能够"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而这种效果的取得,有赖于教师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尽管诵读法所赖以滋生壮大的文化土壤已经不复存在,但教师仍然能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诵读。诵读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肢体动作引导学生"入境";也可以通过音乐、绘画和各种教学活动来"造境";还可以结合季节、学校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等来"应景"。在适当的情境当中,诵读就容易展开,也容易取得较佳的效果。在这当中,尤其应该注重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可以说,教师的"入境"是诵读情境营造的最重要因素。
二、激发学生第一次阅读的兴趣
文言文中很多的语法以及字词的意义和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初学会感到比较困难,因为学不懂,自然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课文有了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第一次阅读的兴趣,对以后的深入学习是大有好处的。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从CAI课件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图片、录像、声音、文字等资料,在学生欣赏的同时加以点拨,在直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陋室铭》一课,我从多媒体课件中选取了一组画面:陋室在什么样的环境,室中物品,主人的朋友。学生边看图边议论:这是什么地方?主人是谁?他在干什么?有哪些朋友?在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后,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他们自己看书去解决问题。这样的第一次阅读,学生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而阅读所收到的效果也是很好的。通过学生自主的第一次阅读,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这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始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着力于诵读积累以悟“文”
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着力于记诵积累以悟“文”。但未解其义未悟其文就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几种引导学生诵读悟“文”的方法:
1.反复诵读以悟文意:一读读准字音,解决文字障碍。明确通假字要读本字字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读yuè;“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读xiàn;“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食”通“饲”读sì。有些词语要按照文意读音,如“浩浩汤汤”(范仲淹《岳阳楼记》)“汤汤”读shāngshāng;“曳屋许许声”(林嗣怀《口技》)“许许”读hǔhǔ。还有特殊称谓的读音,如“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可汗”读kèhán。二读读出句读。正确地进行朗读停顿,首先需要在平时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感。其次,在进行节奏划分时,一定要参照各句的句式特点,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顿规律标出各句的停顿。第三,要结合句意理解来划分节奏,不能只看句子的外部特征。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袁宏道《满井游记》)。“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惠子相梁》)。三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如“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要读出字里行间作者的抑郁感慨之情。
2.通读全文以悟文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通过对文本的初读、再读和品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感悟历代迁客骚人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以及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则要启迪学生学习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读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需引导学生感悟其身处困顿却心忧天下的博怀;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则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兴国安邦”的决心以及对后主殷切希望。
3.疏通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以悟文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初中学生大都会望文生义,理解为“将军身经百战而死,壮士十年征战凯旋而归”,故必须进行疏通,让学生明确上下两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古汉语中一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同样,“不第一,正视现实,拿捏好诵读与点拨的尺度。
四、避免支离,适度总结诵读品悟的规律。
陋室铭课件范文4
【关键词】 “读写结合”;构建;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引言: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有助于提升初中生整体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是很有必要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推动初中语文教育更好的发展。
1.初中语文课堂现状
1.1教学模式单一
初中语文课堂上,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自身的教学质量过于疏忽,对学生写作和阅读,没有很好的指导,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教学课件的构建和学生的学习所存在的细节问题没有过多的关注,从而导致现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不高。
1.2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动力。根据目前相关数据表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的认真度比较高,但是兴趣程度却比较低,主要还是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过于枯燥,使得学习兴趣方面也不能很好的提升。
1.3学生写作素材积累不足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和对文章的写作,都缺乏一定的热爱。课后没有进行书籍的阅读,对学习内容理解困难,写作素材积累不足,学习成绩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采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
2.1阅读教学与写作选材结合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要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主要的还是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在学习中阅读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有效的途径,把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将学生和阅读教学的写作学习相互结合在一起[1]。目前,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在文章写作中存在内容空洞、夸大、虚假的问题,学生在文章的表达中无法与实际的生活相互关联,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引领初中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写作观念,使得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道理、哲理进行精炼,便于学生能够在文章的写作中能够反映文章的真实性和社会性。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素材的积累,一些教学内容,也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写作中,提升初中学生素材记忆量。例如在学习《桥之美》这篇文章时候,教师让学生收集一些写物的文章素材。在平时生活当中,桥梁随处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讲述,让学生掌握关于桥梁方面的知识和写作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关于“我最喜欢的事物”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采用之前积累的素材进行写作,把学写作素材的积累和阅读相结合,提升学生写作的水平、质量,促进学生的对写作的热爱兴趣。
2.2阅读教学与写作结构结合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文章结构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内容有很好的理解。初中学生在文章的写作之前,需要思考文章结构的构建,在原有的文章结构基础上,把写作素材添加到文章内容中去,使得文章结构完善、内容充实,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文章[2]。初中学生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存在随意性现象,对文章内容的结构不去构建,给一个主题就想到哪写到哪[3]。这种写作方式,所写出的文章空洞,文章中没有突出的中心思想,学生的个人情感没有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中文章结构,并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整体结构布局。例如在学习《陋室铭》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分层次的分析。通过类比的方法,提出惟吾德馨的主旨。然后描述文章中的人际交往、陋室内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对文章的内容和场景有很好的构建,提升对文章的记忆能力,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对阅读文章结构讲解时,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写作类似的文章时,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提升对文章结构构建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2.3阅读教学与写作仿写结合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汉语言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模仿是语言学习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时,首先时对其进行重复的模仿,这样才可以对语言的表达方法和形式有一定的把握。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汉语的能力都比较好,这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每天学习和运用。对于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学习效果,主要的还是反复学习和模仿。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每周能够阅读几篇文章,对于一些经典和优美的段落或者句子摘抄下来,并用一个专门的记事本进行记录。然后让学生对自己所记录的句子进行结构、修饰方法的分析,进而在写文章的时候运用所理解的结构和修饰方法进行仿写。从而提升学生写作效果和写作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将阅读教学与写作选材结合、阅读教学与写作结构结合、阅读教学与写作仿写结合能够更好的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顾雪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4,16(1):167-169.
陋室铭课件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10-01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1 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当前语文教学的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下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中,在阅读的前提下进一步思考,文章相关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体验,提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尤其对于一些像《春》、《白杨礼赞》、《济南的冬天》、《陋室铭》、《散步》等优美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如《变色龙》、《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孔乙己》等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排演成课本剧,使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性格思想,细细揣摩,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表现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进入教学情景之中,也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体验。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表演体验的平台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者观点、写作背景等各个方面提问质疑,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讨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这样即激活了学生思维也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钻研和大胆质疑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教学的活水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皆是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新教材的许多篇章都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资料、感悟生活,尤其教材中的专题、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如《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宇宙里有些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等,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寻问老人,观察周围的人与景,搜集民谣谚语,再把资料带进课堂进行交流,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是最具活动特色的,除了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更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故事会、辩论会、口头作文、学做记者、学做主持、新书推荐等等,把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提高兴趣,锻炼能力,挖掘潜力,此外适当补充课外读物,与课内进行比较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欣赏能力。语文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而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横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鉴赏的能力。
要把语文课教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自身要博学多才,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而且还要在相关的学科如天文、地理、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不断钻研,一方面精读课本教材,用心钻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知交流给同学,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信息,特别是近年来报刊上有关教材内容的资料。此外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之类的知识也要多读,教师多读书,才能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有了渊博的学识,才能以新颖的见解、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体验,叩响学生的心弦。语文课包罗万象,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使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挑战,不断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学习生活中丰富多变的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课艺术的海洋里吸取营养,获得知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2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陋室铭课件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兴趣 培养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用智慧为学生创造语文学习的愉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在语文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兴趣。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教学,用心帮助学生、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后,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活问题等,指导他们总结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此外,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喜欢自己,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教师就要真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帮助、引导、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自己。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效果。
二、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及创新
“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教师通过设疑,可引领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大胆发言,各抒已见,从而使学生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俗话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有把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起来,才能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上更积极、更踊跃,也更容易进步。如在学习杨朔的《铁骑兵》时,文中一处出现“夜不十分冷,河水没冻,可是很急,而且越走越深,最后都没到马肚子了。”在教学的时候,我问学生:“此处的‘没’是读‘méi’吗?”当时很多学生也说是应该读“méi”的,但是后来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我觉得不应该是读méi,而应该读作mò。”“老师,还有,我觉得读音是读mò了,但是这里不是指没有的意思,而是指河里的水漫过了。”我按着学生的推理说:“是的,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很好,恰到好处,就应该是mò,指的是河里的水漫过了马肚子的意思。希望同学们以后在这方面更多提出自己的疑问,那么你们就会在探索与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三、以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
我们知道,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使学生乐在其中,而且还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锻炼能力。教师在上课的同时,可以开展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如举行诗歌朗诵竞赛,可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举办演讲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口才;举办谜语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求知欲。记得有一次,在一次古诗文《陋室铭》教学中,因为先对古诗进行了讲解及分析,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然后,我开展了一分钟背诵古诗竞赛,出乎我意料的是,全班70多人中,只有几个学生没能流利背诵出来,其余全部都能在1分钟内背出来,这样的语文活动形式活泼,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象、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制作课件展现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展现骗子的阴谋诡计,将骗子吹嘘自己所织出的衣料的“特性”、骗子在织布机上的“空忙”情景、大臣,官员和皇帝查看织布情况时的心理动态、皇帝穿“新衣”上街游行和被老百姓识破的过程等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嘴脸形象地刻画出来,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和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五、及时肯定与表扬,增强学生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