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检测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范文1

关键词:施工技术资料;检测报告;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对一项工程来说,检测报告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它的重要性,但它为何如此重要呢?有些人可能不是十分清楚,只知道在骏工验收时检测报告是必不可少的。要了解检测报告的重要性,首先要对施工技术资料的作用及其基本要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为检测报告是施工技术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简要归纳如下:

一、施工技术资料的作用及其基本要求

1、施工技术资料是城市建设及管理的依据之一。

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一定时期后,由于施工中存在着质量隐患或养护措施不当等原因,可能会出现各种质量缺陷。此时,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必须进行维修和补强。这就必须通过查阅该工程的技术资料档案,以便采取合适、有效的措施。

2、施工技术资料是工程质量的客观见证。

无论是一栋房屋、一架桥梁、一座隧道,还是一条公路,每项工程都要其所需的功能和使用价傎,工程施工的目的就是使其具有实现其功能和使用价值的能力。工程的建设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每项工程都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或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工程质量在形成过程中应有相应的技术资料作为见证。

3、施工技术资料是建筑施工单位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建筑单位施工技术管理资料是在施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技术文件材料转化而来的。它与完成工程主体有着同样的重要性,是工程承包合同的一部分。它是全面反映、记载建筑单位施工过程的重要文件,是建筑单位施工的直接成果之一,而且对施工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依据作用。它代表着施工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

4、施工技术资料应具有真实性。

施工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就是真实地反映工程实体的质量状况。真实性是施工技术资料的生命,否则施工技术资料的存档就毫无意义。施工技术资料是工程质量评定验收备案的依据之一,也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尤其是建筑单位进行维修、管理、使用、改建和扩建的依据。一旦这些依据丧失了真实性,就毫无价值可言。相反,虚假的技术依据不仅使我们不能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正确的评价,带来安全隐患,而且也给工程的改建和扩建带来麻烦,甚至会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5、施工技术资料应具有规范性。

施工技术资料的规范性就是在填写、整理施工技术资料时,应遵照有关的工程标准、规范和法规要求,文件成果应达到规定的广度和深度。资料员应认真学习和实施国家、行业的技术法规,认真、全面地整理、填写施工技术资料,及时归档,使施工技术资料标准化、规范化。

6、施工技术资料应具有信息化要求。

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资料经整理组卷后,应及时送交城市建设档案部门存档。它是在城市基本建设和基本设施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建筑单位建设的真实记录和实际反映,是工程建设、维护、管理、规划的可靠依据,是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信息帮手,是具有实际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信息源。

二、检测机构应从多个环节保证检测报告的质量

检测报告作为施工技术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验收和交付使用后的维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份合格的检测报告,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满足施工技术资料的基本要求,这是勿庸置疑的。有些施工单位由于检测资质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完成某些项目的检测,只能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作为第三方检测单位,基本的工作就是严格按照现行规范对委托方提供的样品进行科学公正的检测,并准确真实地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既要真实地反映试验结果,又要满足施工单位工程验收的需要。检测报告就是检测机构的最终产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报告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检测机构的检测管理水平的高低。

一份完整的报告包括诸多信息,(以单页报告为例)通常分为四类:1、委托方提供的信息:委托单位名称及地址、工程名称、工程部位、送检日期、监督员、监督单位、见证人、见证单位、样品名称、样品规格、生产厂家、批(炉)号、批量等;2、收样时赋予的信息:工程代号、样品编号等;3、与检验结果相关的信息:检验日期、检评依据、标准要求、单项评定、结论等;4、打印报告时赋予的信息:如报告编号、报告日期等。

检测机构的检测工作一般遵循如下几个步骤:收样并填写委托协议书—对来样进行检测—出具检测报告并签名—复印盖章、发放报告。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报告的质量,科学、准确地反映检测结果呢?下面就从各个环节逐一分析。

1、收样

委托方将抽取的样品送到检测单位,首先应在前台办理委托,并填写委托协议书。委托方需根据所送样品,认真准确地填写相关信息,包括委托单位名称及地址、工程名称、工程部位、检测性质、监督员(或见证人)及其所在单位、样品名称、样品规格、生产厂家、生产批号、批量、检测指标、所需报告份数等。委托协议书就相当于一份检测合同,报告上除检测结果以外的一切信息都来源于委托协议书。如果委托协议书上的信息填写有误,将直接影响检测报告的准确性,造成报告中一些信息错误(如:工程名称、工程部位、生产厂家等写错),有时甚至可导致检测结论错误(如:有时委托方将钢板牌号填错,因标准要求不同,可能将本应合格的误判为不合格,反之亦有可能)。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报告更改审批程序才能完成报告的更改。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收样人应监督委托方认真填写委托协议书,以保证所填信息准确无误。这是保证报告质量的首要前提。

2、检测

办理完委托后,样品送到收样室,试验人员在试验前应首先依照协议书核对样品情况,对发现送错样或所送样品不能满足试验条件时,应立即通知前台与委托方联系。对满足试验条件的样品,按规范要求进行检测。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应符合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试验人员的每一步操作都应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这是保证报告质量的重要因素。

3、出具报告并签名

出具报告的过程就是将委托协议书上的信息和检测数据结合起来,进行结果判定并生成报告的过程。出具报告的人需将委托协议书上的信息填入报告中对应的位置,并参照相应的标准规范将检测结果列出,检测结果包括检测项目、标准要求、检测数据、单项评定等。这个环节要求出具报告的人格外细心,并熟悉相关标准,能够准确地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这是保证报告质量的关键。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在接下来的流转签名过程中,若各级签名人员都能对报告进一步把关,认真核对,尽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大大减少发放错误报告的机会。

4、复印并发放报告

报告签完名后就可以进行复印盖章了。因通过省计量认证和国家试验室认可评审的检测项目是不同的,所以复印报告前应首先进行区分,哪些报告只能盖一个章(省计量认证章),哪些报告两个章(省计量认证章和国家实验室认可章)都可以盖,一定要非常清晰,盖错章的情况要绝对杜绝,否则将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其次还要看清客户要求的报告份数。复印的报告盖完章后,即可送到前台按不同工程代号分类存放,等待委托方领取报告。

现结合更改报告的情况,简要分析一下报告出错的原因:

首先是由委托方造成的。在工作中经常发现委托方填写的委托协议书中委托单位或工程名称不够规范,其他信息填写也很随意,领取报告后又要求更改,其中多数是因为填写时不用心,稍加注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按照这样随意填写的委托协议书出具检测报告,可能会影响工程的最终验收,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一点或者说不够重视。这在报告更改原因中占了绝大部分,减少这类错误的关键在于收样人要把好填写委托协议书这第一道关。

其次是由检测单位造成的。有时会出现报告上所填信息与委托协议书不符的情况,这是出报告时疏忽大意造成的,时有发生。还有一种情况,检测结果明明是合格(或不合格),报告结论却是不合格(或合格),这类错误虽鲜有出现,但一旦出现就会造成极坏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检测机构的每个工作环节都不可小视,相应岗位人员的工作态度都将影响到检测报告出具的效率及质量。

结束语:

检测报告的质量是检测机构的检测管理水平的直观体现,也是其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的基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每一个建设项目都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公正地检测,准确、真实地出具检测报告,是每一个检测机构都应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

检测报告范文2

关键词: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检测报告;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水利业的蓬勃发展,众多水利工程相继展开。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水利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也日益得到重视。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是质量监督、质量检查和质量评定、验收的重要手段。对承担水利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的检测机构而言,执行严格的检测流程,履行规范的检测方法,出具科学、准确、客观公正的检测报告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对水利工程而言,产品的管理是检测成败的关键,检测产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因此必须对产品的取样、贮存、识别以及产品的处置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确保检测对象符合规范要求,从而使检验结果准确、可靠、规范。

一、高质量检测报告规范性的重要意义

水利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是判定水利产品是否达到规定质量要求的重要技术文件,能够客观地反映水利产品的质量信息。对于产品生产厂家来说,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是该企业就其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对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产品用户愿意购买并使用该产品的信心保证。

对于第三方专业质检机构来说,检测报告的质量直接反映该质检机构的工作质量,也反映了该检测机构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水利产品中有许多是属于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工业产品,如水文仪器和岩土工程仪器,其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水利工程、水患治理、水资源调度管理等重大水利事件,是水利的基础和核心。当然,如果将一定数量的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就能得到某一时期某一种水利产品质量状况的宏观质量分析信息,这种客观的质量信息将成为水利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从产品生产企业角度来说,在产品出厂前对产品进行出厂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可以使企业对自己产品的质量状况进行如实把握,企业可以依据检验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来评价其生产现状、生产工艺,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从产品使用方的角度来说,由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更加客观、可信,产品的使用方可以依据检验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来评价该产品的质量,为其实际使用决策提供技术参考。所以说,从检验报告中获得的信息是否准确,关系到报告的各方使用者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责任很最大,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因此,无论是产品生产企业本身还是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编制并出具一份科学规范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意义重大。

二、正确解读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一般都是计算机打印输出件,因此外观基本都是 A4 纸大小,外观主要包括报告封面、报告封里、报告首页、报告其它内容页等。一般有条件的企业和质检机构都使用专用检测报告用纸,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企业自身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一般由企业自身编制的企业标准或制度加以规定,各企业间不尽相同。

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相对来说规范性更好些,原则上都符合国家计量认证要求,产品生产企业可以借鉴和参考。本文将重点探讨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

一般来说,产品用户拿到一份产品质量检测报告,首先要会辨识检测报告封面上的各种类标识信息,特别是涉及检测报告的真伪、检测机构的真伪、检测机构的权限级别、检测报告的有效性等方面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

三、加强对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的审核与批准

加强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的规范性应从检验报告形成的全过程管理出发,制定相应配套的报告管理制度,从检测源头开始,加强对检测报告诞生的全过程进行监管,特别是严把审核与批准关,这是重中之重。如:保证抽样信息流转的准确性,保证样品质量状态不发生变化,保证样品编号、名称、规格、生产单位等信息不出差错;保证检测环境条件、所用仪器设备符合要求,操作符合规范;保证报告涉及个各相关人员各负其责、严格履行各自职责义务等等。这些都是提高检验报告质量的重要保证。

1、审核检测依据的现行有效性

选择正确、适用、现行有效的标准作为检测依据是保证检验工作和检验报告质量的前提和标准。特别是生产许可证检测,选择标准的一般原则是:首先选择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中规定的国家标准,无国家标准时,应选择被检产品的行业标准。若上述两种情况都没有,则应选择被检产品的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再加上生产企业经备案的企业标准。对于委托性检测,应严格依据委托合同中载明的检测依据开展检测工作,这里要注意的是,在签订委托检测合同时,委托方和检测机构应就检测依据进行有效沟通,在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明确,一但明确,就严格按此约定执行。

2、重点审核部分

(1)原始记录。包括原始检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原始记录不应是重新抄正的“原始”记录,应保证真实可靠。原始记录要尽量采用统一的推荐格式。记录中涉及到的受检单位、生产单位、产(商)品名称应采用规范化的全称。原始记录中错误的修改,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修改方法。如书写错误需要更改时是在差错处划一横线,正确的记录写在差错处附近,并加盖更改者的专用章。

(2)计量单位。检测报告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并注意几个原则:一是优先采用符号原则,二是计量单位的汉字名称或符号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使用原则,三是计量单位汉字名称与符号不能混用原则。

(3)数据处理。检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一般可按照 GB1250《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和GB8170《数据修改的规则》两标准要求进行处理,并注意特殊数据的处理方法。

(4)检验结果与检验结论。根据检验结果,依据采用的有关标准准确地为受检样品下检验结论。对委托单位送检的样品下结论可以写成“该规格型号样品所测项目符合(或不符合)……标准要求”。对生产许可证检测的样品下结论时可以写“该规格型号产品本次抽检合格(或不符合),符合(或不符合)……标准要求”,这样可以使阅读报告的人员能清晰地理解检验结论。

3、检测报告的修改

检测报告在产品出厂前或者检测机构发出前,在任何环节发现问题,都应该及时进行修改,一般应采用收回原报告,并将修改会的检测报告重新向企业技术负责人或检测机构的授权签字人报批。

当发现签发后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出现错误后,应立即进行更正。如果已经发往报告的使用方,应该及时向其追索,应采用收回原报告,以更改后的新报告更换原整个报告的方式进行更正。如果此方法不可行,可以另外发一个更正文件,明确告知要更正的报告编号、原内容和更正内容、本报告编号,更改文件的数量应与原报告数量相对应,以保证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

水利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是判定水利产品是否达到规定质量要求的重要技术文件,应在检测报告诞生的全过程始终注意保持检测报告的规范性,真实、客观地反映水利产品的质量信息。同时,一份规范的检测报告的诞生,凝聚了检测人员、校核人员、审核人员、批准人员的共同心血,它是检测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果,承载了检测报告相关各方的信任,责任重大,因此,无论是产品生产企业还是专业的检测机构,都应严格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的审批手续,加强审批流程监管,以确保水利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的准确性、权威性,最终为水利产品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慧君.质检工作质量的保证措施[J].企业标准化.2009年

检测报告范文3

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各种类型的食物中毒中最为常见,由于中毒的病原菌不同,全年皆可发生,并且具有人群易发性和普遍性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可按致病菌分类,分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等。临床上可分为胃肠型食物中毒与神经型食物中毒两大类。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的展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现对近年来我市由于食用餐馆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检测和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选取食用了熟肉制品、动物内脏、生鱼蟹类、水产制品、家禽、腌制的咸菜等食品,产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例进行调查、检测和分析报告。

1.2 检测方法按照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和WS/T9-1996《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方法进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志贺氏菌、蜡样芽胞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等的检测。

1.3 中毒表现(1)变形杆菌:进食后2~30小时出现上腹部刀绞样痛和急性腹泻,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发热。病程较短,一般1~3天可恢复,很少有死亡。 紧急处理:注意休息,多饮水,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恢复。较重者可用抗生素治疗,如氯霉素、庆大霉素等。(2)金黄色葡萄球菌:进食后2~4小时内出现剧烈呕吐,可吐出胆汁和血性胃液。并有头痛、恶心、腹痛、腹泻等。儿童发病较成年人多,且病情严重。葡萄球菌中毒病程较短,一般1~3天痊愈,很少死亡。紧急处理:注意休息和多饮水,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对呕吐、腹泻严重的患者,应补充糖盐水或输液治疗。明显精神差、腹泻重的患者需送医院治疗。(3) 志贺氏菌:进食污染食物后6~24小时内出现恶寒、发热、呕吐、剧烈腹痛、频繁的腹泻,水样便,混有血液和黏液;严重者出现(儿童多见)惊厥、昏迷,或手脚发冷、发绀、脉搏细而弱,血压低等表现。紧急处理:呕吐、腹泻轻的可口服糖盐水,应用抗生素。发热38℃以上或出现精神差者到及时到医院治疗。(4) 蜡样芽孢杆菌:食用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食品后,一般在8~16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可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或两者兼有。呕吐型症状以恶心、呕吐为主,并有头晕、四肢无力等;腹泻型以腹痛、腹泻为主。中毒症状8~36小时可消失,一般不会导致死亡。紧急处理:停止食用可疑污染的食品,多饮水。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腹泻较重者可到医院就诊。

2 结 果

近几年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共40起,检出病原菌有25起,检出率为62.5%。

3 讨 论

人们吃了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称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气候炎热的季节发生较为频繁。一方面是因为细菌在温度较高时繁殖快,另一方面人们在气温高时进食较多的生冷食品,并且高温使人抵抗力减低,易于发病[1]。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表现为一个家庭或一个集体中多人发病,但也可单个人发病。能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有许多种,几乎所有的食品都有被细菌污染的可能。细菌性食物中毒有季节性分布特点,而且还与餐饮行业的卫生监督工作有关。就要求我们卫生监督所在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里,加强多饮食和食品行业的卫生监督,做好宣传和预防工作。并且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特点及趋势,采取相应对策,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止和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检测报告范文4

我自2018年4月份转行任职以来,一直担任质控员一职,主要从事环境监测报告编制工作,在这一年多的工作中,尽自己的努力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虚心学习,认真工作,履行职责,下面将本人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内容

1、负责公司检测报告格式的编制;2、负责及时完整出具检测报告,并及时与客户沟通,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3、熟悉相关行业标准及实验室仪器设备,确保在报告中正确应用;4、严格遵守客户的保密协议和公司的相关保密制度;5、负责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检测或采样数据中发现的重大不符合可及时、直接向技术、质量负责人汇报;6、负责将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等与客服部门的交接;7、完成项目合同相关工作。8、及时有效的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二、在工作中的认识和收获

了解行业知识和公司各部门的工作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很快的完成办公文档。2、懂得事情轻重缓急,做事较有条理。报告编制工作是企业内部非常严谨的一项重要工作,包含了对采样人员、送样人员、实验员、领导多方人脉进行沟通,做到上情下达,然后才能准确的出具检测报告,这也是质控员工作繁杂的特点。每天除了本职工作外,还经常有计划之外的事情需要临时处理,并且一般比较紧急,让人不得不以一变应万变先去解决。3、工作中虽然能做到尽职尽责,但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错误,为了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本人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向各位同事请教。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对接工作不够耐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同事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促进,这样才能相互配合完成工作。但是,经常因为双方态度不好导致工作上的不愉快,在这方面我还有很多要改正的地方,需要今后努力。2、工作细心度仍有所欠缺;在日常工作中,时常有些工作因为不够细心,从而浪费时间或是再做一遍。相信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本人一定会仔细、仔细、再仔细来完成每项工作;3、 对编制报告完成时间不够及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严格注意这一点,及时汇报完成编制报告的程度,以保证工作有序进行。四、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我会根据以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提高自我工作意识及工作效率,努力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

通过担任进测报告编制员的工作我体会到,编制报告是我们整个环境监测行业链中的一个环节,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不轻视、不怠慢、分出轻重急缓、想办法将编制内容做到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根据实际合理设置工作程序,多思考总结,处理不当的事情要及时的改正,努力不犯同样错误!

四、自我评价:

我工作态度积极、认真,有团队精神,对待工作有热情,能立刻响应领导的指示,但是缺乏经验和一定的专业技能,需要好好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检测报告范文5

关键词:许可证监测;报告审核;报告质量

中图分类号:X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083-02

1 引言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最早在瑞典实行,经过多年的实践,其对环境保护所起的作用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发达国家已经将排污许可证制度作为污染防治的支柱,并逐步将其制度化规范化。我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践从1987年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试点开始推广,20年多来,环保部门已累计向20多万家企业颁发了排污许可证。当前,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环境管理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对许可证监测报告的质量提出了更准确、更清晰、更客观的要求。

监测报告是环境监测机构的最终产品,是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和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是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出具内容完整、信息全面、合法有效的监测报告是各级监测机构履行其基本职责和承担社会义务、服务客户的最重要形式之一。曹雪玲等对上海市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2009年内出具的2848份检测报告进行了审核,发现其中有缺漏项的报告514份,比例为18.0%,有差错项的报告322份,比例为11.3%。可见,监测报告审核人员确实需要精通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责任心,才能确保监测报告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可靠性。覃辉平等提出要管理好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消耗材料和配件、实验室里的环境条件等,进而保证工作质量和实验结果。彭慧萍提出了监测报告审核时应注意对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相关性及文字说明部分等几个方面的审核。李东刚等分析了检验风险的来源途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内外不适应。成国兴等采取了比对法、对照法、相关分析法和经验推理法对监测报告进行了审核。鲍晓霞等提出报告审核签发者在审核原始记录时,应审核整个检测过程中的5个因素,即人员、设备、消耗材料、样品、方法、环境等是否有效。本文对目前许可证监测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报告审核中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2 委托单位提供资料的审核

排污申报登记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许可证监测作为一种社会,应由委托单位承担,并提供必需的资料。各个地方要求提供的资料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许可证监测需要资料包括: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换发核查表、生产工艺和处理工艺流程、厂区平面图、管网平面图和委托监测登记表等。

此处审核要点包括:排污许可证换发登记表与排污许可证的比较:如监测因子是否一致,执行标准是否变动,监测因子是否在持证,现有仪器是否在检定期内,且能否满足测试要求等。委托登记表:联系人姓名、单位地址是否清楚;联系电话是否畅通等。

3 现场监测记录的审核

现场记录主要包括水、气、声等要素现场监测情况的记录,是现场采样情况的还原。此处的审核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被测企业生产情况

企业生产情况说明(应加盖公章):原材料用量;产品设计产量;监测当日实际产量;产品生产负荷;污染物治理工艺剂流程;污染物设计处理量和实际处理量;污染物处理负荷;近期用水量和排水量;污染物排放去向;夜间是否生产;污水排放规律和排放去向;风机型号及风量等。

3.2 现场监测情况

企业生产是否正常;处理设施是否运行;有无暗管排放;雨污是否分流;监测布点是否合适;采样点位布置是否合理;监测示意图监测点位的标识符号是否正确;敏感点位和厂界周围环境是否标注;采样时间是否注明,采样间隔是否有效,样品的表观、数量、保存方式是否记录等。

3.3 现场质控情况

现场仪器是否校准、平行样和现场空白样品是否采集、现场气象条件是否记录,样品的保存剂是否使用,监测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等。

4 分析原始记录的审核

分析原始记录主要为各个监测项目的分析报告,此处的审核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4.1 分析报告情况

样品交接手续是否完整;分析原始记录是否齐全;分析项目是否遗漏;监测人员签名是否齐全;样品是否有10%的平行、加标、密码样;密码样是否合格;计算过程是否有误;样品表观是否与采样记录一致;测试温度湿度是否与仪器使用记录一致;样品分析的时间是否在样品有效保存期内;样品是否留样;废液是否收集并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折算系数是否用对;有效位数是否正确;仪器打印记录是否有保存路径和页码等。

4.2 数据异常情况

监测结果有明显异常,或明显不符合常理时,要对监测数据进行仔细分析,看是真实情况还是发生了失误所致,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数据采纳与否。

4.2.1 废气监测中的数据异常

废气监测中,时常有浓度未检出,应根据使用的仪器设备或监测方法佐以判断:某电站锅炉湿法脱硫塔出口废气二氧化硫未检出,可能是含湿量太高,二氧化硫溶于水,应该加上脱水装置;某水泥厂窑尾废气二氧化硫未检出,可能是窑尾二氧化氮含量过高,定电位电解法测量时对二氧化硫存在负干扰所致,可改为化学法;某锅炉燃烧不充分,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对二氧化硫数据产生正干扰,可改用非分散红外法;

4.2.2 废水监测中的数据异常

废水监测中,应根据行业、生产工艺、使用原材料及中间产品、处理工艺、采样位置等辅助判断:某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溶解氧都很高,此数据不合理,既然水体存在的好氧性污染物较多,那溶解氧就不可能高;某富营养化的湖泊监测溶解氧时,溶解氧数据偏高,数据不合理。这是由于藻类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尚未与空气交换平衡所致,这样的数据没有代表性,更不能反映水环境质量。如果要测定富营养化水质的溶解氧,应在无光照时采样,或采样后在暗处放置2 h后测定。某水样中氨氮含量高时,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氮时,测定氨氮数据高于总氮,这样的数据也是错误的,在碱性介质中的氨氦以氨气形式散逸在水样消解用比色管的气相中,这样测定的总氮只是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以及少量氨氮,当水样中氨氮含量较高时,就出现氨氮高于总氮的结果,解决办法是把高压锅水样消解时间加长为50 min,消解后通过锅阀马上放气,趁热将水样管多次摇匀,使气相中的氨气被热的过硫酸钾消解转变为硝酸根离子。

5 许可证报告的审核

许可证监测报告是整个监测过程的最终反应,是监测单位能力的体现,也是委托单位最为关注的对象,此处的审核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5.1 监测基本情况

监测目的、监测性质、监测点位是否明确;监测布点示意图是否完整;企业生产情况是否描述清楚;监测方法是否注明标准号;分析仪器是否注明型号和编号等。

5.2 监测结论情况

是否用表格形式给出监测分析结果;选用评价标准是否准确;评价内容是否全面;监测结论是否简洁明确等。

检测报告范文6

尤其乡镇卫生院在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单位至今还是一片空白,

如何做好农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足由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复杂,医生或患者判定不良反应存在着一定难度,加之adr监测工作开展较晚,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药品不良反应工作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单位负责人、医护人员甚至包括有些药剂人员对adr产生的危害性了解不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认为,不良反应是用药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没必要投入人力物力去开展这项工作,对上级的要求也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还有的认为,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质量有问题或临床用药错误所致,怕影响单位的名誉和经济效益,以致不敢或不愿积极主动地搜集、分析、上报本单位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而对于药品经营企业来说,他们怕影响产品的销售及企业形象,很少将患者的反馈意见或知道的不良反应上报。

(二)不良反应报告的网络建设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由于我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组建时间不长,实行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建设还在不断完善阶段,加上目前我们的报告制度仍是自愿报告,所以对报告的主体缺乏约束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面临着较大的阻力。诸如村级卫生所在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死角,虽然在“两网”布点过程中,已经逐家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发给各村所,村医按照要求发现可疑药品及时记录到报告表中,但有的村所地处偏远,个别村所连电话都没有,无法与我局及时沟通,造成中间环节脱钩,一套科学有序的报告程序还没有运转开来。

(三)开展工作流于形式,报表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药品不良反应搜集、分析、判断、填报工作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药品不良反应由于其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异常复杂,一些可疑的不良反应更需要渊博的医药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试验相结合,经过认真的因果分析评价才能做出结论。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囿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和工作态度的不端正,有些药品不良反应出现后,不去认真细致地搜集分析判断,而是较随意地填一些缺乏客观性科学性的报表,或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每月末零报表

,有的甚至干脆就不填,更谈不上上报。

(四)未配备相应专职或兼职技术人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开展adr监测的单位应配备专职或兼职技术人员。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基础扎实的人员来承担。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领导对此不够重视,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当作一般的事务性工作,让一些非专业人员或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员从事兼职。随着adr监测工作开展广度和深度的增加,这些人员难以完成这一使命。

二、监管的对策及思考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我认为在adr监测工作更多的表现在宣传上。结合我县的实际,首先,对各从药单位负责人进行宣传。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认真讲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若发现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并及时准确地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通过培训,让他们了解到,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和监测报告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引起他们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一项体现社会效益的工作,应该得到重视和支持;其次,对医院、诊所的医生、护士进行宣传。在医院的例会上,每次抽出一点时间,认真学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通过学习了解到,药品不良反应不是药品质量问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这在概念上非常清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些人员的疑虑。

(二)搭建网络,健全机构为了确保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和上报,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建议建立全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收集、传递网络。即以县局为最高级、乡镇卫生院为中间级、村级卫生所为最初级的三级信息收集、传递网络,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该网络如正常运行,将全面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开展,发挥重要作用,收到切实效果。adr信息的收集、传递将实现层级上报、层级监督,形成链条。具体做法为村级诊所将发现的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传递”到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将本乡镇内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汇总后”传递”到县局,最后由县局向市局上报;县局将上级局反馈下来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再由高向低进行“传递”,最后通过最低级的村级诊所向广大农民宣传上级局或转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提高农民用药安全的认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该网络作为现有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网络的有利补充,能够使农村药品监管网络内涵更丰富、形式更合理,农村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收集传递网络将得以不断扩大,进而使广大农民用药安全更加有保障。

(三)加强学习,培养专业人才由于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科学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收到的adr信息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而adr的确认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价,这就更需要既拥有有丰富知识又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才来担当重任,因此大力培养相关的专业部门人才责无旁贷。可以通过对医疗机构adr报告和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强化基层医疗机构adr报告和监测意识,增强其责任感、印发adr相关知识资料、培训班以及鼓励自学等方面进行着重培养。

(四)提高临床药学水平,把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药品分类管理结合起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推进药品分类管理密不可分,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宣传突出药品分类管理的重大意义,强化凭处方购买和使用处方药,在执业医师或执业药师指导下使用非处方药的意识。而合理用药与药品不良反应相辅相成,医疗机构要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临床日常病历记录结合起来,发挥执业药师的作用,开展药师用药干预,加强合理用药咨询;药品经营企业要通过正确介绍药品的性能、用途、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向医生和患者提供药品安全性方面的资料,提醒购药者注意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告知防范措施和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