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在别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范文1

作为一个艺术家,不要试图做雄心勃勃的创造者,那些无个性、无创造性的艺术未必不能完善自我。在艺术上,不被认可和关注的行走是孤独的。仔细低头看看你自以为是的创造之路,满是带血的脚印,你不是第一个。在一个完全自我的艺术境界里,现实的荣耀和虚伪都会离你而去。当你进入自我的纯粹个性的艺术世界时,在大多数戴着艺术规则的有色眼镜的受众面前,你会消失的了无踪迹。曾经参加一个以水墨为材质的画家的展览,他的作品没有任何中国画的规矩和影子,而当他谈及他的绘画时,却大谈中国画的创新,试想,连中国画的基本规矩都不明白,创造何来!如果那位画家谈自己的绘画、心性、自我、原创,而不去言说他的中国画创新,或许会被一些人接受,但实际上,观众也是有个人的艺术观的,不符合规矩,无法归类的艺术,除非深刻地触及到人的心灵世界,否则。遗忘和忽视,在受众的世界里了无痕迹是正常的。

创造是神圣的,而无目的并与规矩不合的创造会在卑微和傲慢之间挣扎,艺术的创造永远有着自己的相似性。在当下的艺术环境里,传统的旧有艺术几乎穷尽了各种创造的可能性,学习和借鉴,重复和随机,混搭和错位,偶发和机械,一切都离不开对旧有样式的延续和借鉴。如果有谁还以创造来宣扬自己的话,往往会惹来众人的嘲笑或不敬。因为信赖仓0新造成的远离艺术自身和心灵的不安定已经使许多人放弃了创新的要求。实际上,艺术不可能没有相似性,艺术因相似性被称为艺术。艺术创造妙就妙在不离规矩而又出离规矩,在相似中完成不似。艺术家在艺术的这一相似性中,努力所作的,是力图扩张自己的表现领域,甚或是冲出去,另走他途,寻找属于自我归宿的安乐窝。

每一个冲出原有艺术领域的画家,确实会走出艺术的旧境界进入新视域。但是过于个性和远离艺术规矩,其所显示的往往是走进了远离艺术的个体生活。在还没有被广泛的认识的个性和自我的艺术领地,只可以算作艺术家自己的生活领地。它也势必会被淹没在喧嚣嘈杂的平凡生活里,不论他自我标榜有多么高的价值。实际上,越自我标榜和自我认知,就会越感觉不被理解,甚或在某些崇尚独创的艺术家身上滋生出些许被淹没的困苦和怨怒。

艺术成为生活,融入生活,淹没在生活的喧嚣和嗜杂里,艺术职业的生存就成了问题,这又是艺术家所不愿意接受的。艺术需要自我,需要清高,但也需要被认知,人的心灵有着双向的依赖,艺术的自在和空灵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这一心灵往往会在自我满足和浮躁不安之间产生莫名的痛处,在怡情悦性和心灵满足之间增添莫名的郁结。

生活在别处范文2

选择移民目的地国家最忌跟风盲从,相当一部分准备移民的人对于移民目的地感到茫然。选择移民国家的原则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合适、适合。所谓合适,就是移民国家的气候、文化、教育、投资环境、周边国家等因素,能够保证自己充分享受移民生活,是自己所喜欢和向往的。所谓适合,则是指自身的各项条件应符合移民国家的要求。另外,还要了解各国办理移民事务的时间和手续,看自己是否能够满足移民过程中各个阶段所要做的所有工作,这是一个硬指标。

把自己当成变色龙

看不惯,听不惯,吃不惯,睡不惯,穿不惯……种种不习惯,是不少新移民普遍反映的问题。其实,在习惯的养成中,最先要做的是调整自己,要有的准备,你无法改变环境,只能去适应环境,但如果你把所有的适应都看成是“受罪”,那就代价太大了!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从你移民的梦想开始,如果是为了跟随潮流,或者为了家庭、孩子牺牲自己,那这个问题恐怕永远都得不到解决,因为只有你从心底里是因为喜欢这个国家,喜欢这个环境才移民的,才能够自我说服进行那些还不太习惯的状态调整。

先做观众后做主角

很多女性朋友在移民前,都会有些情绪波动,有的人会说:“忽然间想想真的要去那个国家长时间生活,心里挺害怕的。”其实,到了新国家之后可以先做观众。做观众,你有什么需要紧张的呢?多听多看多吸收,少说少做少评价。到一个新环境,学会多了解,客观地看待每件事,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对待新事物和新环境,你会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包容性都很好。

放大自己的人脉关系

加拿大统计局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新移民缺乏本地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本,是他们移民加国后的主要经济发展障碍。报告指出,尽管移民的资历认证和语言能力等都是潜在因素,但许多新移民社交圈子太小,也可能影响他们在当地经济成功的机会。对于那些到了一个新国家,需要找工作,并且将工作顺利开展起来的人来说,人脉是最重要的。不要因为离开了中国,就把国内的所有人际关系都断了,要知道,现在是国际化时代,全球一家,原本在你身边就有很多的国际人和商机。擅用既有人脉,开拓新人脉是最聪明有效的办法。越来越多的移民正在国际化背景下回馈国内社会,他们在国外长年经营的优质资源和人脉关系不断流回国内,反哺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规避移民风险的6个建议:

1 在选择移民国时,不要为了爱人或孩子勉强自己。充分了解各种生活细节,确定是自己喜欢的,然后再做决定,以免去了之后再后悔。

2 至少提前一年在国内学语言,做到无障碍进行基本生活对话。尤其是熟练用移民国通用语言来填写各种表格信息,以免因关键性信息错误而误事。

3 至少提前两年开始了解目标移民国的法律法规。要有跟自己私交好且精通该国法律的私人律师,以免触犯法律,或遇到问题后手足无措。

4 一定要找合法且信誉好、品牌有实力的移民中介办理移民手续,不要贪图便宜,或者听信虚假宣传,更不要太在意赠送豪华游等诱饵,以免上当受骗。选择无诚信或诚信度不够的中介公司,办理不成功将导致办理费用打水漂。无诚信或诚信度不够的公司一般需要提前支付全部服务费,申请不成功不退还中介费,甚至无理克扣无关费用,客户利益无法保障。规避这一风险,最关键就是考察该公司是否提出利于客户的承诺,如“成功后付款”等政策。为保险起见,客户最好还需要审查该机构以前是否有真正的实现承诺的经历。

生活在别处范文3

关于六桂地艺术小组

当下,当代艺术在创作形式上已经几乎没有限制,以个体为主体的艺术家创作也正在受到挑战,艺术家的主体身份在信息全球化和艺术界限不断的突破中被重新定义。海南当代艺术位于中国的边缘艺术区域,海南艺术本身存在的环境似乎决定了艺术家创作环境的边缘化,这也决定了艺术创作思考的特殊性。六桂地艺术小组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由艺术家王小飞于2008年创立,它是这一区域艺术家自由的临时性组合,是以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当代艺术为核心的艺术小组。

我们无法选择地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成为某一种社会进程中的消耗品,在当今一切被物化的价值体系的消融下,即使是一种集体弥漫的当代情绪,也被孤零零地悬挂起来,被视而不见。艺术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敏锐的触觉不仅能靠近我们最不易察觉到的内心潜意识,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表达的存在,补充记录着历史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游走的心绪存在。六桂地艺术小组作为地域性艺术存在的合体,他们将注意力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中国当下的“城市化”进程中。

当下的中国和全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样,都已经进入了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时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度是建立在单一的以资本引进及投入为主体的物质建设基础之上的,建设及资本流转的需要并没有催生教育本身的改革,而是由此肢解涌向城市的人流构成,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助推器。城市生活所带来的物质及精神需求的改变以及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已经使大多数人的内心再也回不到故乡,而选择在城市中“漂”,中国传统意义中“家”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被逐渐解离,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徙打破了原本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生活秩序,人与家族、自然都仿佛断了联系,从而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所淹没,大部分人的故乡在沦陷。六桂地艺术小组的创始人,艺术家王小飞在其早期的作品中就对生存在城市中“飘客”的生存及心理状态做了自己的体味与揣摩,孤独在这水泥钢筋所制造的场域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没有人会去追寻它的根源。而王小飞的身份也在这个变迁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扮演一个艺术家的角色,他的生活感知与艺术实践发生了微妙的交融。从体制外到体制内,城市发展的旁观者到政策的参与者,微观思考到宏观思考的转换。作为当代艺术家少有的生活阅历,不断地从特殊的现实经历中汲取他创作的灵感,在作为城市发展见证者的同时,艺术家本身的敏锐力也促使他对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思考和感知。

城市不顾一切地向前发展着,人作为构成城市的物质与精神个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城市在剧烈的变化中越来越像一个暗流涌动的剧场,日复一日地上演一幕幕戏剧。甚或喜悦的、悲伤的,甚或无聊的、荒诞的乃至虚无的,总之,一切不停地发生着,又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而在城市发展中“漂移”着的这些个体,就像这个剧场中的演员兼道具,自觉不自觉地互相配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角色间的关系也在随着城市拼命向前奔跑的过程中而变得疏离、陌生,但生存状态却前所未有的趋于一致。王小飞在2001年至2003年的作品中就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展示了这种共有的生存状态。无论是那些拖着疲倦起床或睡下的女孩,还是那些伸着懒腰打着哈欠的各色人等,他们成为城市运作链条中的一个齿轮,机械且超负荷的运转使他们麻木不堪,并习惯于这种日常存在的荒诞。停不下来的狂躁使原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共识很快失效,大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精神上的依托,没有归属感和方向感。后来,六桂地的作品试图从这种平庸的场景中去寻找现实的意义,将作品作为城市现实生活的切片,试图重建一种与精神对话的空间,同时也使城市的戏剧性得以强化。

此后一个时期王小飞的作品涉及绘画、装置、影像等,他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解构上,从而引发观者对城市生存状态的反思,艺术语言也更为含蓄凝练。在经历对城市生活、城市发展、城市社会问题的思考后,在目睹时代宏大背景下那些流血与哭泣的细节后,在感知到复杂的社会情境下人性的脆弱与麻木后,王小飞通过体制内的经历找到了创作的切入点,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特殊身份,用艺术去创造“改变”,潜移默化地对这个城市的“发生方式”产生影响,六桂地艺术小组就在这样的情境下应运而生。

六桂地艺术小组的最新作品《漂移的城市》系列,集中展现了艺术家们对于现代城市所缔造的生存状态的反思与调侃。《漂移的城市之二》有着对现实城市的冷峻窥视,那些没有情感与精神寄托的城市在钢筋水泥的包裹下冰冷麻木,犹如空中楼阁,城市的生活带不来心灵上的安宁,我们失去了精神家园,“无根”必然“漂移”。城市让这些“漂移”的人没有了对故乡的回望,逐渐丧失了沉静的力量,浮躁不堪,沦落为城市的孤儿,对于未知的将来,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充满着焦躁与恐惧,难以找到内心的安宁。没有了厚重的精神与文化积淀,城市亦如画面中所呈现的那样:颠倒的城市,充满了物质,却单薄不堪,像一个个浮游的生物。在《漂移的城市 之三》中,六桂地艺术小组干脆对城市的未来做了些许假设,模拟了一种未来城市的可能状态,飞机成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通道,城市在线性的时间中既支离破碎又可来回穿梭,这种模式似乎更加适应当代商务的需求,生活的意义在画面中变得更加空洞。

生活在别处范文4

Amelia:我的碧海蓝天

文/图:余丛丛

在离开科洛克比特伊之前,我再一次去了海边。

海滩上有一间卖饰品的小店,里面铺满了用彩色珠子穿成的手链和项链,每一条都精美得让人爱不释手。当我随意地走进去挑选的时候,一个温柔的女声传入耳中,问我需要什么。抬起头,我遇上了一双海水一样深邃的蓝眼睛,安静的脸庞带着浅浅的笑容。我想在那一霎那我是呆住了,脑海里只有“好美”这一个想法。

由于她的英文发音并不是特别标准,我大胆地猜想她是来自非英语的国家。果然,这位美丽的女人介绍说,她叫做Amelia,是法国人,原本居住在巴黎的中心地带,在塞纳河的怀抱和巴黎铁塔的华灯下过着舒适而宽裕的生活。然而几年前的一次非洲旅行,让她爱上了这片湛蓝的海,同时,也爱上了当地的一位黑人渔夫。她深深地沉浸在爱情的世界,坚信自己找到了此生苦苦寻觅的另一半。远在巴黎的家人却手忙脚乱,父母轮番劝阻,还专程飞来加纳,想要把女儿给拽回去。

然而倔强的Amelia全然不顾,这里有她向往的风景,向往的生活,以及想要共度一生的那个他。于是Amelia认真的和父母谈了许久,最后,父母无奈地回去了,Amelia如愿嫁给了渔夫。夫妇二人在海边搭了一间小木屋,过着每天与阳光海风相伴的简单生活。

结婚后,Amelia思忖着怎么样可以贴补家用。凭借她独特的艺术品位,和多年来对时尚美感的了解,她决定开一间首饰店。这里的每一件饰品都是她亲手完成的。从选材,到设计,到搭配,到制作,完成一件作品需要不少的时间。于是,大多数的时候,她都是安静地坐在店里的藤椅上,沐浴着大西洋温和的海风,一点点地穿着珠子绕着线,充实而安静地呆上一整天。

“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她笑着说。

女儿出生之后,幸福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早上丈夫出海打渔,Amelia便做家务,照顾孩子,同时构思下一件手工品。有时候,她会把女儿带到店里去,看着女儿在美丽的手工品之间爬来爬去,不时地抓起一件。现在, Amelia的女儿已经一岁半了,有着棕色的皮肤,卷曲的金色头发和一双迷人的大眼睛,漂亮得像一个洋娃娃。“有的时候,看着她一天天长大,看着她时而快乐时而哭泣,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Amelia深情地看着女儿,说:“只要呆在我丈夫和女儿身边,我的心就会平静和快乐。”

对于现在的生活,Amelia非常满足。“你不能要求太多,不能太贪心,这里的日子虽然简单,但是,对我来说,就是我最想拥有的幸福了。”每当别人问起她是否想家,是否安于留在非洲,她总是微笑着这样回答。

一边是定时闹钟响,节奏紧张地地铁公交换乘,准时打卡上班;一边是睡到饱足,推开窗,让微风和晨光唤醒肌理。

一边是和大帮子朋友觥筹交错地言欢,或者和一两个闺蜜喝着咖啡聊情绪;一边是在空旷地海边一个人散步,无意识地哼着一首曲,神游四方。

一边是在通透辉煌的shopping mall里面挑选漂亮衣衫鞋袜,visa卡一刷用以犒劳自己;一边是清心寡欲,家务衣食都亲手打理,享受万物美好。

――女人不需要上战场,内心也会有硝烟弥漫的争斗:我要的,究竟是怎样的人生?鱼与熊掌总是不能兼得,人生的选择总会有所得有所失。To be or not to be?还真是个问题。

老外的生活总能轻易让我们羡艳,那些女人似乎永远不用经历挣扎便能决定自己所想所要。或者是因为她们明白,生活不在此,就是在别处。

Sonia:手绘的静好生活

文/图:沉白白

瑞士版图的最西端,有着阿尔卑斯山地区最大也是最美的湖泊。它分别属于瑞士和法国,甚至拥有两个不同的名字:大部分地图上它叫日内瓦湖(lake Geneva),说法语的人却固执地称它为莱芒湖(Lac Léman)。无论是在北岸的瑞士,还是在南岸的法国,“莱芒湖区”都代表一种舒缓、柔和、平静的生活。

莱蒙湖南岸依云小镇主街的尽头是一间画廊兼工作室。没有醒目的招牌,仅仅一个木头架子支起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Sonia Laden(索尼娅・兰顿)。落地窗外的街道上随意摆放着小桌椅,桌子上的小铁架插满了手绘的明信片:戴珍珠耳环的非洲少女头像,用鼻子圈成心形的两头大象,穿着层层叠叠纱裙的长腿女孩儿嘟囔着嘴,童趣中透露一丁点法国式高贵的忧郁……

画廊的门随意地敞开着,我拿着选好的明信片径直走进去。一位褐色头发的姑娘在工作台后面用蜡笔专心作,我想起小黑板上的名字,试探地叫她“Sonia?”她爽快地应声。我们相视而笑。原来这个专注的姑娘就是画廊的主人。

浏览画廊里简洁展板上那些无拘无束的蜡笔画,我不时发出惊呼声。正是中午的光景,画廊里只有我一个客人。Sonia索性放下手中的活从工作台后面走出来,像一个母亲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指着一幅幅蜡笔画告诉我:这个是为镇上一场慈善募捐而创作的,那个是一对瑞士夫妇的结婚典礼海报,墙角的一幅是她为小女儿周岁设计的生日卡片。

“你都有女儿啦?”我又一次惊讶。站在作品前的她,穿白色吊带和茶色粗布阔脚裤,布艺胸针出自闺蜜的巧手,笑容腼腆羞涩,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

“是呀,我有两个女儿,喏,”她指向停在楼梯边的小木马“这是我小女儿兰琪雅的的宝贝。”我的好奇心被打开,Sonia也敞开话匣,大方地跟我聊起她的个人经历。

出生在依云镇一个中产家庭,Sonia十年前从里昂一所设计学院毕业后,曾在巴黎一家画廊做助理。然而高昂的物价、精英的风气让Sonia分外疲惫,灵感也在压力之下溜之大吉。于是Sonia选择回到莱蒙湖畔,这座“全法国鲜花最多的小镇”,为一家本土画廊工作。

Sonia在02和06年分别诞下了两个可爱的女儿,也由此展开了她人生的全新视角。最初她用蜡笔教孩子们画画,充满童趣的蜡笔插画感染了周围的人,为她赢得了一定声誉。在丈夫和孩子们的鼓励下,她开始独立设计个性化的海报与明信片,终于,在09年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室。

工作室三面都是宽阔的落地窗,阳光透过院子里盆栽的竹子照进来,明亮通透。工作台上散放着画册、蜡笔和创作中的作品。平日里,从设计作品到布展宣传,工作室的一切都由她亲手打理。“孩子们的一切也由我全权负责”,她说,言语里透着说不出的骄傲。“她们是我的珍宝,每天我都接她们放学回家,然后全家一起度过整个晚上。”

正是艳阳高照的夏日午后,离开画廊之前又一次看到那只原木色手绘的小木马停在光线里。恍惚间觉得,在这里,悠悠世间的一片安宁之地,时间是静止的,心是从容的。

Renee:用双手习得美丽

文/图:余丛丛

我在雨季的时候造访了加纳的科洛克比特伊。刚到的时候,四处可见金发碧眼的游客,让我有那么一霎那仿佛忘记了自己身处非洲大陆。然而和其他旅游区不同的是,科洛克比特伊仍然是安静的,与游客一起出现的并不是喧嚣的商业运作或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就连大西洋的潮水都只是温柔地拍打着海滩。这里的人们仿佛有着某种约定俗成的规矩,那是他们长久以来养成并习惯的,宁静而平和地进行着一切。

我来科洛克比特伊的目的,是拜访科洛克比特伊学院 (Kokrobitey Institute)的创办者及负责人Renee,我们曾在加纳首都阿克拉有过一面之缘。Renee是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非裔美国人。她个子高而纤瘦,花白且卷曲的头发可爱地梳向脑后,沟壑纵横的脸上,是一双像海一样深邃又满带笑意的眼睛。她睿智而健谈,话语中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和对生命的热爱。

跟千千万万的非洲黑人一样,Renee的祖辈在几个世纪以前作为奴隶被运往美洲。谈起那段历史,Renee说:“和愤恨相比,我更多的是心存感激,感激我的祖辈们顽强地活了下来,时间和历史终会过去,而生命却一代代传承了下来,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么?” 年轻的时候,Renee周游列国,多次参与过美国黑人的维权运动。“我年轻的时候也算是一个活跃分子。”她笑着耸耸肩。十几年前,她与丈夫回到故乡加纳定居,为了更好地帮助非洲的妇女儿童,她创办培训机构,让黑人妇女来学习手工技能和循环再生概念,鼓励她们开创自己的小生意,希望帮助她们摆脱贫穷。

在那个年代,想要办学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白手起家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坚韧的Renee克服了种种的困难,带领着她的工作人员,靠着双手和工具,硬是在一片荒地上修成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学园。干净整洁,鸟语花香,置身于此,你很难相信这片“海边的大花园”是“纯手工打造”。“这里的每棵树,每朵花,都是我和我的工作人员亲手种的。甚至是这些房子,”她一边带领我参观学院,一边指着两旁精致的小屋子说,“连盖房子砖块都是我们自己烧制的。”

出于Renee的本意,科洛克比特伊学院处处体现着节能环保的概念。她一直认为,人类过度地开发和浪费地球的资源,是危及子孙的不可饶恕的行为。为了节约能源,Renee和工作人员修建了一个水库,将天然雨水进行贮存,加以过滤后供以日常使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用纸巾,学院给每个人发了一条手绢,清洗过后循环使用。她们还将空地开辟为菜园,种植日常的蔬菜和水果。另外,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也为学院提供了必要的热水供给。“可能你会发现这里的生活不如城里的方便”,Renee略带歉意地解释道,“我们也没有足够的热水,可是,这能够为我们的地球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生活在别处范文5

这个转变过程,像是一个暴发户的心路历程:17世纪乍有钱时,要显尊贵,于是巴洛克风:18世纪,过惯了金堂玉马的日子,就开始想念自然庭院。如果无由目睹,就在室内营造。18世纪家居洛可可风,一言以蔽之,就是小清新三字。

总之吧,田园风、牧歌风,就是希望自己在厅堂里,也如处庭院之中。

18世纪欧洲贵族不只爱自家的自然,还海纳百川,尤其爱中国式庭院。

餐具瓷器上,也学中国画,绘花鸟树木;壁画挂毯的纹绣,也有许多半吊子中国式符号,但终究模仿得不像:这里一棵棕榈树、那里一头大象,还在小教堂旁边修个佛塔,这就穿了帮。看着很是中国,细看就知道,乃是许多中国元素拼合而成。但欧洲人无所谓:只要觉得好像活在异国他乡的庭院里,呼吸自然,就行。

19世纪中期,日本瓷器往欧洲运时,会拿浮世绘当外包装,以免碎裂。

大概1865年,法国画家费里·布拉克蒙拿了张包装纸——葛饰北斋的作品——去给年轻画家们看,瞬间让那批年轻画家倾倒。爱德华·马奈几乎是立刻融汇浮世绘技法,做了那幅有名的《吹笛少年》;此后印象派兴起,其中莫奈、德加、毕沙罗等,无一例外,成了热血日本迷。

莫奈晚年,有了些钱,去吉维尼镇置了地,连房带院买下来,然后:栽种花木,引来河水,开掘池塘;把艾伯特河改道了数百米,生造了个不规则椭圆的池子。他还嫌不过瘾,在水上特意修了座日式拱桥。桥漆为绿色,跨越池塘;水菖蒲、百子莲、杜鹃花科的观赏植物和绣球花环池而居,柳树和紫藤悬垂水面,让水的色调更趋深蓝,水面漂浮着粉红色的睡莲。到这样,他才满意了:生造出了一个日本池塘庭院,然后生活其间。这般大规模造景观,就是真人版《模拟人生》。

凡高没莫奈那么有钱,但他还是爱日本画,尤其是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的作品。他买了大堆浮世绘挂家里,还跟兄弟写信,自我陶醉:“我都不需要去日本,一睁开眼睛看到画,我就在日本了!”

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梦:企图生活在别处,拥有全然不同的生活。但真生活到别处了,就会又忍不住开始雕凿自家的风景。

19世纪许多江南士子乍到香港,全都住到山腰去,种榕树和芭蕉,然后产生一种犹在江南、嫩绿可爱的。

同理,墨西哥南部的白色西班牙式建筑和美国弗吉尼亚州那些苹果绿草地、湛蓝清碧色小溪,现在被当作殖民地风格津津乐道,其实无非是西班牙人和英国人不甘心生活在此,又念起故乡来了……

没法子,人此生此世,总在试图追求体验最多的可能,一个想象中的世界。由此产生了厅堂山水挂轴、仿古装饰、穿越小说、电子游戏、旅游业和大多数的园林艺术。

生活在别处范文6

溪水,应该是水中的小家碧玉了,她安静、贤淑,裹着一弯青草绿树,婀娜在乡间的版图上,宛如仙女遗落在人间的一条玉带。

与一溪云对饮,应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明月青松下,摆着一张石桌,青石凳上,一只青花瓷壶,壶间是陈年美酒,你仰起头,举起杯盏,清风从你的袖边拂过,先拜了拜天上的月亮,再低头看看溪水里的一池明灿灿的碎玉,举起杯,一饮而尽,溪水淙淙穿过脚下的土地,一股陈酿的清香从你的舌尖慢慢地甜润开来,直抵你的心。

一溪云,是绽放在隐者高士笔下的油彩。真正的智者,都是善于与一溪云对饮,与一束花谈情,与一只蛐蛐讲童话的人。

在《渔歌子・钓翁醉秋》中,有充满情趣和惬意的句子:“不问钓翁醉几许,犹见坐眠依弱柳,一溪云,半壶酒,谁人能识独钧秋?”

想玩就钓,累了就睡,那小小的柳树啊,是他司以依靠的肩膀,溪间白灿灿的云朵,当然是钓者最好的下酒菜了。溪畔,花开花落,溪水深处,云舒云卷,草木荣枯了一季又一季,我自安然地静守在一条溪水边,何等的闲适自在,何等的无拘无束!

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_二人。同样是饮酒,何必要这般麻烦呢,举杯,邀上一溪云,对于一个真正饮者,已经够了。

邂逅清凉

玲珑秋心

下雨了,清凉。

推开窗,两盆兰正笑着,眼眸是清绿的。似能看到时光的海藻,在绿的水流里,宁然曳动。这样凉的雨天,是最能润心的。看书、听雨、网游。或在房问的各处,无声游走,感受到一种清凉,从内至外,散溢出来。我喜欢这样的时刻。独与不独,消去边界。内心里天高水远,开满花朵。

以为这清凉境,已是够美,没想阿妍又来。灯笼袖的白衫白裙,衬着如花笑靥。无端地为这清凉,义调和进明澈暖馨的色调。依肩,絮絮不止。谈学友,谈亲情,谈青春期纷纷扰扰的心绪。她说,昨兀参加同学聚会了,好儿个男生给她敬酒。她把这事说给妈妈听,妈妈高兴地笑。她还把老师写她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依然是笑。最近妈妈总是爱笑的,像个小孩子。最后她还说,她好疼妈妈。

听着,不禁想起自己。好多年前,在父亲仍活着的时候,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心疼着父亲的?跟他有说不完的话:见他辛苦辗转,常会偷偷哭;拼命努力,也只为能博他骄傲一笑。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却成慰藉心灵的记忆。

阿妍要离开,忍不住又嘱了她几句。无非,多读多写,坚持不弃。其实都是些老话,却义是极想说的。我知道,只要她努力下去,她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写作者的。

下楼,雨已住。转过街角。扑面凉的风。女贞们愈发水碧,清香盈盈。只是树下多了许多细碎的落花,像一些微笑,浅浅、素淡、静谧。芙蓉开得正好。一树湿红的云。紫薇已鼓苞了,鲜润润,将绽未绽的样子。

是清凉的。心内心外。

今读佛经,又不断邂逅“清凉”二字。为何佛陀总是屡屡说到“清凉”呢?这是因为佛陀生活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