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名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名诗范文1
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多年之久。因其古老,俗称“古琴”。因其创制、用材及典故,古籍文献中多有别名,如:瑶琴、玉琴、素琴、宝琴、枯琴、幽琴、舜琴、绿绮、焦尾、丝桐、焦桐、葵桐……。史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使“琴”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乐器,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性,笼罩着圣贤之德的意识形态外衣,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古代文人将琴作为陶冶情操的必修科目之一,所谓“琴棋书画”,“琴”是四艺之首,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高山流水”“广陵绝响”等与琴有关的文人典故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耳熟能详。数千年来,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了一种中国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
仲尼式是古琴中最为常见的一款样式,外形简洁朴实,只在琴体的腰部和头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通体再无其他修饰。这种式样自晚唐开始流行,其含蓄大方、线条流畅的造型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庸内敛的风格。本文介绍的这件明代古琴就是典型的仲尼式。
古琴与一般的乐器不同,几乎每张琴都有一个雅致脱俗的名字。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圣遗音”“飞泉”;浙江省博物馆的“彩凤鸣岐…来凰”;湖南省博物馆的“独幽”“万壑松风”“鹤鸣秋月”“海月清辉”……无论是年代、形制、音色,均是凤毛麟角。古琴题款,一般可作为赏鉴的基础,其中内含的神机妙趣,很值得体会玩味。斫琴者有时会在琴的槽腹或纳音两侧题写制琴人的名字、制琴时间、地点;更多的是古琴鉴藏家自己或请人题写琴名并刻印。有的还根据琴的来历有感而发,题写琴铭或诗文,颇有情致。南京市博物馆藏的这件明代古琴,琴背刻铭“漱石寒泉”,其名亦颇有古意。前些年,市面上曾有一张铭文为“寒泉漱石”的琴,引起了很大争议。其琴身刻有“大明嘉靖六年”“杨继盛制”等款识及署名“板桥”的两行铭文,被认为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生前所藏,制琴者是因弹劾严嵩而死的明代名臣杨继盛。因其初现拍卖市场的轰动一时和最终流拍,一些古琴学者还专门撰文对此琴的真伪进行论辩,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实际上,湖南省博物馆也藏有一件宋代的“寒泉漱石”古琴,2011年夏还曾在该馆举办的“高山流水遇知音——馆藏历代古琴展”中公开展出過。
古代名诗范文2
1.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是有着“书圣”之称的东晋大臣和著名书法家,曾在永和九年组织有兰亭雅集,并撰写有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平和自然的风格、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的笔势而对我国的书法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欧阳询
欧阳询字新本,是在隋炀帝继位后出任太常博士,并在归顺唐高祖李渊后,先后出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册封渤海县男的唐朝大臣,而这个精通书法的书法家,由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千字文等作品。
3.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是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登进士第,在朝中先后担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的唐朝名臣,并且是擅长行书和楷书,是从褚遂良和张旭,具有精妙书法能力,创下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颜体楷书的楷书四大家之一。
4.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是在二十九岁状元及第的兵部尚书柳公绰的弟弟,并且是官至太子少师,封为河东郡公的唐朝中期著名官员,而这个以楷书书法著称于世,遍观唐代名家书法的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和诗人,由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等作品流传,并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5.怀素
怀素字藏真,这个自幼出家为僧,擅长锐意草书,与张旭齐名的唐代杰出书法家,这个有着草圣美称的书法家,凭着笔法瘦劲、飞动自然的草书形成了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并由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等纸本书法作品。
6.何绍基
何绍基这位字字贞、号东洲的湖南道州人,也是精通经史,精于小学金石碑版,书法从自颜真卿,擅长草书的晚清著名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也有着说文段注驳正、惜道味斋经说等作品留存于世。
7.陈献章
陈献章这个出生于1428年,字公甫,人称白纱现身的从祀孔庙的四人之一,也是有着岭南一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美誉的明代杰出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教育家,并有戒懒文、慈元庙碑、忍字赞等作品留世。
8.倪瓒
倪瓒字泰宇,号云林子,是师法董源,受赵孟頫的影响,尤擅绘画山水和墨竹的元末明初的画家和诗人,在书法方面以有晋人风度的隶书为主,并由六君子图、清閟阁集等作品流传于世。
9.王铎
王铎字觉斯,是王本仁的儿子、于天启二年考中进士的明末清初的大臣,并先后在朝中任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职位,而这个擅长书法的大臣还是善于书法,与董其昌齐名的书画家。
10.董其昌
古代名诗范文3
2000年8月5日,上海松江区华阳镇的派出所突然接到一个报警电话,电话中说当地农民在平整土地时挖出了一具尸体。当民警夏纪芳等人赶到现场时,棺木已经被挖土机刨开,一具尸体脸朝下趴在地上,一身古代装束。夏纪芳走近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死者是名男性,从皮肤和面容判断不是一具现代尸体,但奇怪的是尸体竟然没有腐烂,保存相当完整。
夏纪芳一边命人保护好现场。一边打电话通知了有关部门。上海市松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很快赶来,并初步认定这可能是一座古墓。古墓中出现这么完整的尸体,在场的人都觉得很奇怪。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更让上海松江博物馆馆员杨坤吓了一跳!他双手接触尸体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双手就如同伸到冰箱冷冻室一样,异常冰凉。
杨坤在古尸衣服中找到了一个戒牒。(戒牒是颁发给佛教徒、僧侣或者是佛家子弟使用的,它是一种身份证明,当戒牒的持有者云游四方到寺庙里挂单的时候,需要拿出戒牒证明自己僧侣的身份。)从戒牒来看,戒牒持有者名叫杨福信,戒牒是明代正统四年颁发的,也就是公元1439年,距今已有500多年。专家们初步推断这具尸身就是这个戒牒的主人。除戒牒外,随葬物品有木俑、铁头标枪,专家们据此推断,杨福信生前可能为习武之人。
既然杨福信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已经死了500多年,可他的尸身居然没有腐烂。而且在酷暑八月的江南,尸身模起来居然寒冷如冰,这该怎么解释?
为了进一步弄清杨福信的身份,专家们开始在现场寻找蛛丝马迹。在收集到的一些随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武士木俑,还有一杆木制的铁头标枪。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康戈武发现,这杆木制标枪和一般习武的枪不一样。枪头是圆铲形的,在古代兵器里没有类似的枪,可以判定这杆枪并非兵器。但是康戈武称,在它背后曾经隐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武林秘史:在元朝,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对于本族人,他们提倡要骑马、摔跤、练武。但是对汉民族,则采取了禁武政策。于是汉族人在私下悄悄习武,在公开的场合,则以武打戏掩人耳目。武打戏当中,为了防止刺伤对方,就把枪头做圆了。
随葬的枪说明杨福信生前爱武,还有可能以武打戏谋生。这能否帮助人们解开他的身份谜团?古尸研究专家对杨福信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杨福信皮肤湿润、柔软有弹性,有些关节居然还能活动。据初步测定,他的年龄在75到80岁之间。在检查中,专家还有一个重大发现:杨福信的手掌比较大,特别是手掌的骨骼比一般人要大。这一特征,进一步说明杨福信生前很可能会武。因为常年练习武术,尤其是练掌的人,大量的练习会使手掌的肌肉发达,也能刺激骨骼生长得更快。
尸体不腐烂是何缘故
陪葬的武士木俑、木枪以及超大的手掌,都说明杨福信可能习武多年。既然是武林中人,他的尸体不腐,难道会与江湖传说里的一些秘术有关?
在我国古代,江湖中流传颇广的一种秘术就是主动服毒,在临终前的几个月里,坚持小剂量服用砒霜和水银等毒物,这样,身体里积累起来的毒素能在死后起到防止肉身腐烂的作用。
但这种秘术仅仅是传闻。杨福信如果使用这种方法,在他的体内,一定会留下痕迹。砒霜的化学成分是砷,水银的成分是汞,它们都属于重金属元素。为了解开疑问,专家们决定从尸体上采集毛发等样本。进行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但是通过对杨福信的内脏器官以及毛发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他体内的重金属元素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在正常范围以内。看来,杨福信没有主动服毒。可又是什么让他的身体如此神奇地保留了下来?
是否下葬环境或者特殊的墓室结构为尸体保存创造了条件?在正常情况下,人死亡之后,细胞逐渐失去活力,在自身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溶化,这也就是所谓的自溶过程。然后就是腐败细菌的侵袭,通过腐败细茵的分解,最终人体就变为一具白骨。专家从组织液来观察,杨福信的自溶现象很充分,体内细胞在他死后就开始了分解。既然如此,在接下来的500多年里,细茵的作用早应该把他变成了一副枯骨。可是,他的尸体却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
专家们利用各种仪器对扬福信的尸体进行了检测,但是依然没有找到他尸身保持完好的原因,大家开始把考虑的范围从尸身本身考虑到了周围的环境。以前出土的大部分干尸都来自新疆戈壁滩或者是沙漠地区等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可是杨福信尸身的所在地上海气候潮湿,在这样的环境里尸身又怎么可能保存下来?
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院研究员徐永庆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了另一种推断:杨福信的尸体未腐,会不会与下葬的环境有关?于是,专家们将目光集中到扬福信的墓上。
杨福信的墓室采用的是浇浆结构:四壁用青砖砌起,棺椁放入后,再把三合土浆浇注在砖墙与棺椁之间。所谓三合土,是用糯米熬制成浆,再加上石灰、黄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与现在的水泥相类似。古人用浇浆法给棺材包裹上了一个结实的密封层。
江浙一带的明代墓室当中,这样的浇浆结构并不少见,所以最初专家没有特别在意。但他们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里的浇浆使用了一种特殊物质――明矾。明矾可以作为一种混凝剂,防止浇浆开裂,从而加强密封性。由于墓室密封、恒温、缺氧。细茵没法繁殖,这就为保存尸体创造了条件。
杨福信尸体不腐的谜团被一步步揭开,但仍然让专家疑惑不解的是,尸体至今保持着湿润,这其中又有何玄机呢?
夏纪芳记起了在现场看到的一件怪事:杨福信的棺木里面充满了水,但是当时没有下雨,棺木里的水不知从何而来。有人猜测那是古人特制的防腐剂,像今天的福尔马林液,尸体泡在里面就不会腐烂。可是,专家查遍了古代文献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徐永庆也对防腐液的猜测提出了异议。
古代名诗范文4
研究内容可包括:古代文献的文本研究、个案实证研究、区域文明和全球文明关系研究、历史文化解释性研究,以及关于古代文明研究的重要著作和重大理论问题的阐述、评论、综述与争鸣等。专题论文字数以20000字以内为宜,对有关重大问题的高水平原创性研究论文字数不限。欢迎关于重要学术信息的短篇稿件,也欢迎知名学者组织重大专题讨论文章投本刊发表。所有稿件切勿两投。经《古代文明》刊出的稿件,其作者允准编辑部在将来选编入论文集或者其他形式文本发行,并视作作者同意本刊直接及授权本刊合作方以电子信息传播等方式对其作品加以刊用及介绍。
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将尽快交付专家评议并回复作者,如在3个月后未见回复,请视为退稿。稿件刊用后酌付薄酬。来稿要求如下:
1. 写明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及职称/职务、联系方式、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2. 稿件一律用MS–Word 打字,正文5号字,通一栏,页下注,注码每页另起,引用文献依次注:作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详细要求参看本刊注
释方式)。
3. 来稿请寄打印本和电子版各 1 份,作者请自留底稿,来稿不退,译作需附寄原著复印本及原著者授权书。电子版请用“附件”发至:,信件请在标题标明“《古代文明》稿件”。
古代名诗范文5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
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7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8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9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9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9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9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10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
10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
10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孙子兵法·九地)
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10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10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论积贮疏)
10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10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古代名诗范文6
2、北京——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
3、长安——西安。
4、苏州——姑苏、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平江、长洲。
5、扬州——维扬、江都、广陵。
6、杭州——临安。
7、郑州——荥阳、管州、登封。
8、黄山——歙县、徽州。
9、合肥——庐州、庐阳、合淝。
10、上海——松江府。
11、广州——南海郡、百越、羊城。
12、南昌——豫章、洪都。
13、福州——榕城、三山、东越、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