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气象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森林气象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森林气象站

森林气象站范文1

 

耒阳市气象局始终紧紧围绕上级气象部门的工作指示和当地的经济建设来开展工作,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做好为农气象服务各项工作,现将前期开展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为农气象服务对象精细化、渠道多样化

年初,我局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大会,就今年如何开展为农气象服务具体各项工作召开部署会议,成立了为农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凌亮任组长,陈小平任副组长,其他干部职工为成员,会议上明确各个岗位职责,要求尽职尽责,努力做好为农气象服务各项工作。

针对今年的气象为农服务,我局要求服务对象精细化、渠道多样化,并做到及时性、准确性,要把最新的天气消息传播到各个乡镇农民朋友。年初,收集了全市水稻种植大户,烟草种植大户,油茶种植大户,农业局的领导、各技术股室股长及各乡镇农技站站长,烟草局的领导及技术人员和林业局相关人员的手机号码。收集到号码的人员共多达1万名,通过MAS气象服务短信平台发送手机短信达10万条。今年增加了多种服务渠道,气象服务短信平台由以前的企信通升级为MAS机,群发短信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能同时发送手机号码达10万条以上。增开了耒阳气象QQ群,成员包括农业局、种子管理局、烟草局等农业生产相关的单位指定的负责人及各乡镇秘书,每逢农事季节及重要天气过程时及时天气消息。开通了耒阳气象的腾讯微博,每天更新天气消息。

今年共气象为农服务专题8期,3月初了《2012年早稻播种育秧期预报及气候趋势预测》、《持续阴雨天气 谨防油菜病虫害》。我局首次参加了全市的《早稻育秧技术培训》,派预报员为市农业局、各乡镇农技站以及水稻种植大户讲解了市历年来早稻适宜播种期的气候条件,以及2012年早稻播种期天气预报,使培训人员了解到今年早稻播种期的天气趋势,为春播生产保驾护航。3月17日预报24日至27日有一段晴好天气,及时通知农业局、种子管理局和烟草局并了《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早稻播种》、《抓住晴暖天气,及时移栽烟苗》等专题,由于我局的预报准确,我市的99%的早稻种子都在28日前播种完毕,绝大部分烟苗也在25日后几天移栽完毕,得到了市政府及农业局等单位的高度好评。后面我们还制作了倒春寒、五月底温、双抢等专题气象为农服务。

二、山洪项目建设及业务平台的升级改造

为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局投资79万元完成了本级综合业务平台改造及30个区域雨量站建设。目前我市区域自动气象站共有45个,基本覆盖到能够监测中、小流域、重要水库及地质灾害易发乡镇的范围。此外,又对20个行政村的气象大喇叭进行了升级更新,购买了28套新蓄电池和太阳能板,对以前的老站更换蓄电池及安装太阳能板,实现市电和太阳能双供电,现我市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可用率在98%以上。

三、为农气象服务两个体系建设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是今年的工作重点,前期准备工作已如续开展,预计在下个月市政府可以发文,将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各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其他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准备妥当,气象信息服务站标牌和各项上墙制度已制作完毕。

我局投入10万元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炮点,现基本全部完成,标牌和上墙制度正在制作,下个月就可以拖炮驻点,投入使用。我局跟林业局达成协议,帮助林业局在马水乡、蔡伦竹海两个重要林业区建设多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监测温度、湿度、风力等气象要素,成为我市首批森林防火自动监测预警站,不但可以为森林病虫灾提供气象数据,还可以监测森林火险等级。

除了在硬件上加强建设外,我局还在软件上也投入大量资金,提高我市气象为农服务及防灾减灾能力,投入3万元编撰气象为农服务科普知识读本《气象与农业生产知识读本》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读本》两册,共印刷2万册,全部投放到各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

 

森林气象站范文2

关键词 区域自动气象站;气温;降水;大风;山东龙口

中图分类号 P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228-02

Abstract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of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wind,the variation regular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wind in Longkou City were analyz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weather forecast,weather service and agricultural services.

Key words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ai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gale;Longkou Shandong

龙口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渤海湾南岸,总面积901 km2。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西北部为滨海平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当地周围环境和地形对气温、风力、降水等气象要素有很大的影响,龙口国家基准气候站建在龙口市的西部滨海,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远不能达到服务需求。

近年来,龙口市气象局陆续在全市10个乡镇安装了区域自动气象站,进行24 h的自动观测,为气象研究提供了更科学可靠的依据和更多的观测资料。

本文通过收集龙口市境内处在不同地形、不同地理位置的各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对气温、风力、降水等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了解龙口市境内气温、大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预报、气象服务和农业服务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既提高了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又提高小尺度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满足龙口气象灾害与服务需求,更好地为龙口经济建设、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发挥气象服务的作用。

1 资料处理

1.1 分区的划分

根据龙口市各个乡镇的地理位置特征和龙口市境内各区域站的代表性情况,选用桑岛站为海岛站代表,政府站代表东城区,下丁家、七甲、石良为东南部山区的代表,龙口大监站(即为龙口国家基准气候站)处在龙口市的西部沿海,代表西城区。

1.2 资料的收集

收集了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6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包括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日温差;逐日最大和极大风速资料;逐日降水量资料[1-2]。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的对比分析

在预报中预报员习惯以龙口大监站的数据为参考依据,但在实际的预报服务中,在对各乡镇分区的预报中,因为下垫面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使不同地形、不同海拔高度的气温有较明显的差异,此点在对特定用户的专业服务中尤为重要。

2.1.1 年平均气温的对比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各站差异并不是太大,均在14 ℃左右。在分季节的比较中,龙口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温度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桑岛在春季和夏季的平均气温偏低,而冬季和秋季又呈现出偏高的趋势。所以,在做龙口市的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温度预报时,还要充分考下垫面对温度的影响,多参考区域站的观测数据。

2.1.2 年极端最高气温对比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桑岛年极端最高气温明显偏低,内陆及山区偏高。桑岛比最高的石良低4.3 ℃。

桑岛年极端最低气温明显偏高,内陆及山区则偏低很多。桑岛比最低的七甲偏高5.6 ℃。

桑岛的日温差明显偏小,仅为5.8 ℃,而处在东南部山区的平均日温差已经在10 ℃以上。5月石良日温差达13.3 ℃,七甲和市政府站日温差也有12.6 ℃。

2.2 降水的对比分析

由于冬半年区域自动站雨量加盖,不观测降水。以下统计分析的是2014年4―10月的降水量。

从图1可以看出,处于龙口东南部山区的七甲、下丁家降水明显偏多,比龙口大监站偏多4~6成。桑岛比龙口大监站偏少3成,政府站少2成。

降水在龙口市的东南部山区明显偏多,说明地形对降水有一定的增幅作用。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表现在原来没有降水的天气系统移近山区时,开始出现降水;或者使原有降水的天气系统中雨量分布变的不均匀。如在山区的某些地区降水量加大,降水时间延长[3]。

2.3 风的对比分析

2.3.1 年平均最大、极大风速对比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龙口大监站的风力最少,山区风比龙口平均大1.5 m/s,龙口大监站10 min最大平均风速仅为3级,东南部山区为4级,处在东城区的政府站为4级,海岛站则达5级。极大风速一般比最大风速大1~2个等级。

2.3.2 大风的风力。按规定10 min平均最大风速6级以上(≥10.8 m/s)为大风。

各站大风的风力,以6级居多,占大风总次数的69.2%,风力越大占大风次数的比率越小,7级风占总次数的24.2%,8级的强风只占总次数的6.6%,各站均未出现9级以上的最大风速。

2.3.3 大风的季节变化。在对各站风速进行分季节统计时,无论是最大平均风速还是极大平均风速,在春季都明显呈现偏大的趋势。特别是下丁家、七甲和石良3个东南部山区站点,最大风极值和极大风极值均出现在春季,而且多是偏南大风。

从各月情况来看,政府全年仅出现1次大风(在3月)。下丁家全年20次,其中春季(3―5月)就有14次,占了70%。七甲春季(3―5月)出现大风次数占全年的60%。

春季的偏南大风很容易引起森林大火,因此在春季的偏南大风的预报中龙口东南部山区风的预报很重要。

冬季的偏北大风对龙口沿海海面的影响比较大。桑岛冬季大风占35.6%,春季占32.2%,夏季占13.6%,冬季占18.6%[4]。

3 结论

(1)龙口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温度差异比较明显。

(2)地形对降水有一定的增幅作用,龙口市山区的降水呈现偏多的趋势。

(3)龙口具有典型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冬季以偏北大风为主,春秋季开始出现偏南大风。东南部山区的大风日多出现在春季,而且以偏南大风居多。而偏北大风对龙口沿海海面的海上航运、海上捕捞、和水产养殖等造成的影响最严重。

(4)大风的风力以6~7级为主,8级以上的强风只占总次数的6.6%。极大风速一般比最大风速大1~2个等级。

(5)要进一步加强桑岛等海岛站的大风监测能力,为龙口沿海及海上作业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分析依据。

4 参考文献

[1] 王小宁.陕西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0~20 cm地温对比分析[J].陕西气象,2008(2):15-17.

[2] 赵玉洁,张民凯,胡峰.日照观测站观测环境变化对风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9):327-328.

森林气象站范文3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气象因子;影响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07

r作物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针对对象,且目前露天作业仍然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因而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气象因子等的影响,一旦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区域内的农民容易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

1.1 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气象系统减灾

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之下,农业生产更易遭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农业气象在防范农业气象灾害以及生物入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作物出口贸易,同时对于动植物检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传统的农业部门只能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防治,而土壤、气象等方面的灾害却无法处理,而全面的农作物医疗系统就需要农业气象研究的支持。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减轻当前的农业气象灾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1.2 农业气象对农业生态系统效应的作用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其损害将直接导致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功能的下降,同时损害人类的利益。正确认识农业生态系统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农业污染以及农业生态多样性的减少。农业气象对于农业生态系统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森林等有利于气候的稳定同时有利于减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但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气象对农业生态建设的促进作用目前农业气象部门已经在调整服务结构,积极参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2 农业生态建设与气象系统的协调发展

2.1 区域生态气象观测站的建立

地方政府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农作物种植类型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的特点要对于当前的农业气象观测站设置情况进行改进,扩大农业气象监测的覆盖范围,同时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对于观测项目和服务内容进行创新调整,从而充分发挥农业气象系统建设对于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生态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原始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建立林业生态气象站,在工业区与农业区的交界的地方设置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站等,气象站的监测指标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以及监测需求相适应,同时气象观测站与环保检测的内容和指标要避免重复,不同地区的生态气象观测站要加强联系,通过资源的共享推动农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2.2 气象部门要注重新课题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目前人们对于农业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追求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因而各地要加强农业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绿色农业生产使得农业气象也加入了一些新的课题,包括农作物检疫、农业生产培训、农业科技推广等等。例如马铃薯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之一,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害的影响,包括PSTV、PX、晚疫病等,但是由于种植地区的气候差异马铃薯的发病时间以及病害严重程度都会有所差别。一般来说南方地区的马铃薯发病时间较多集中在发育阶段,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而北方地区发病时间大多在成熟期且发病率低。气象部门对于农业生产中的新课题要加强研究,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

2.3 加强农业生态以及农业气象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农业气象系统以及农业生态建设的发展,农业气象参与生态建设要求相关人才同时具备农学、生态学以及气象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在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很难培养出这种复合型的人才,相关院校应当通过专业结构以及课程设置的改革加强该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农业气象与农业生态建设的相结合,与此同时在职的农业气象工作人员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善于学习先进的农业生态气象理念来推动自身研究的进展,为所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作出贡献。

2.4 加强农业生态建设的气象研究

气象作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子中最为活跃多变的,通过加强农业生态建设针对性的气象研究有利于农业疑难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又会对农业气象产生反作用。

参考文献

森林气象站范文4

关键词绿洲开发;环境变化

1引言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带占据着地球陆地的近1/3。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中开发和利用沙漠绿洲。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就越来越重要。然而,地球环境的变化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反之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也会影响局地环境的改变。在我国现有的沙漠中,有不少的古代城镇及水利设施的遗迹。这些遗迹的废弃原因,大多与河流的改道和断流以及战争相关,有的还不清楚[1]。近年有学者提出东亚游牧民的南迁与气候的变化相关[2]。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随着全球变化,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在

变干[3~6]。然而,作者近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别是近15年来的变化研究表明,我国干旱区西部和东部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是不同的。因此,研究我国干旱区环境变化与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的关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总结沙漠绿洲气候特点、绿洲防风林效益,结合近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气候环境及沙漠绿洲开发和利用的变化,阐明沙漠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关系,为今后绿洲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沙漠绿洲的气候特点,防风设施的效益

2.1沙漠与森林的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比较

我们知道,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各个分量是随下垫面覆盖、水分及大气中的水分(云)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的。沙漠地带由于空气中水分(云)含量少,到达大气上层的太阳能几乎95%以上可以到达下垫面,而雨林地区只有约70%到达下垫面;由于反射率大和下垫面温度高,到达下垫面的太阳能作为净辐射能的部分在沙漠却少于雨林;下垫面的净辐射能在沙漠主要以显热交换形式传给大气,而雨林地主要以潜热形式与大气交换能量。因此,在大面积干旱荒漠地区,改变下垫面植被覆盖及土壤物理特性,会对局地边界层气候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2.2沙漠绿洲的气候特点

通过对在我国新疆吐鲁番距绿洲边缘1km的风蚀地建立的自动气象站与绿洲内气象站资料的对比分析[7]结果表明:由于绿洲内的灌溉和植被的增加,改变了地—气系统的能量交换。绿洲与邻近的荒漠相比,反射率下降,风速降低,地中热容量及热流量增加。在夏季白天,地表温度上升缓慢,净辐射值增加,而得到的太阳能大部分被消耗在蒸散上,显热输送却比荒漠地少;在冬季夜间,地表温度下降缓慢,净辐射损失减少。其结果,绿洲内的气温和地表层温度在冬季和夜间比荒漠地高,在夏季和白天比荒漠低。可谓冬暖夏凉、夜暖日凉。在7月,自早晨7~8时(地方时5~6时)绿洲内气温开始低于荒漠地,直到20时;而在12月大部分时间绿洲内气温高于荒漠地,只有在10~11时到15~16时(地方时13~14时)绿洲内气温才低于荒漠地。7月平均气温绿洲内比邻近荒漠地低1.1℃,12月平均气温绿洲内高出邻近荒漠地2.4℃。如果测站伸入荒漠内,这种差异会更大。对于湿度和降水,由于测站距绿洲太近,加之仪器问题(湿球纱布的夏季积沙和冬季结冰),没有明显差异。但有研究表明绿洲有增加湿度和降水的“湿岛”和增雨作用[8、9]。

2.3绿洲防风设施的效益

沙漠绿洲的开发,为防止风沙,防风林等防风设施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的研究表明[10、11、12],干旱区绿洲防风设施(林、网)不仅有防风、防沙的作用,对气候的缓和作用比湿润的日本要大,能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利水分的合理利用,促进作物生长。作物的生长高度和产量都随防风林的防护距离有明显的变化。另外,如上所述,在绿洲与荒漠之间存在有明显的温湿度差,这必然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局地环流,防风设施通过降低风速,同时调节温湿度的变化,增大绿洲效应。

343年来气候环境的变化

3.1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

作者选取处于我国西部干旱区大绿洲中的13个气象站,计算了43年来(1951~1993年)冬季(12~2月)和夏季(6~8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发现43年来冬季平均气温增加了2.0℃(若羌)~9.0℃(乌鲁木齐),13站平均增温3.0℃。但夏季平均气温却下降了1.5℃,在哈密甚至下降了4.5℃。43年来冬季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而夏季降水量在多数站都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近15年来(1977年以来),降水量增加了5%(若羌)~100%(塔城、和田等)。我国西部干旱区大绿洲中的13个气象站1951~1993年夏季(6~8月)和冬季(12~2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逐年变化表明,近15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气候环境的变化结果与绿洲效应一样,是冬暖夏凉、夏季雨水增加。

3.2干旱指数(P/(t+α))的变化

为评价气候环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作者计算了夏季Martonne干旱指数(AI=P/(t+α),这里P为降水量、t为平均气温、α为系数,本文取0)。Martonne干旱指数越大,表明农业依存于水或灌溉程度就越低,即气候就越适合农业生产[13]。图1给出1951~1993年我国西部干旱区大绿洲中的13个气象站平均的标准化后的干旱指数逐年变化曲线及5年滑动平均、线性回归和5次多项式回归曲线。可以看出,干旱指数虽然波动很大,但在增加。特别是5年滑动平均表示出50年代后期的下降、60~70年代的波动和70年代后期开始的大幅度上升,表明气候环境向有利于人类和农业的方向发展着。

4沙漠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

4.1近年来沙漠绿洲开发与利用的变化

近43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绿洲扩大很快,新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1.4倍。绿洲的扩大主要分两个时期:50年代到60年代初和近15年。早期的绿洲大多以自然植被的破坏和减少为代价。例如,在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流域,1951~1958年在原有植被的地带扩大耕地面积3648.5km2,而由于燃料及用材的需求,1958~1978年天然胡杨林减少了1748.9km2、沙漠化土地面积发展到2.17万km2[14]。而近15年的耕地扩大多是向沙漠要地,作者实地考察发现[15],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煤代柴使沙漠地带植被的滥砍乱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同时防风林也长大成林。这些变化正与上述干旱指数的变化相对应。

4.2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

如上所述,沙漠绿洲有冬暖夏凉、夜暖日凉的温度调节作用和增湿增雨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正好又适应沙漠绿洲农业生产。所以,绿洲越发展,对环境调节作用就越大,从而绿洲就越能发展。反之,如果沙漠绿洲开发利用不当,如河流水源涵养林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水流不稳;过量超采地下水,破坏地下水资源引起植被死亡、土地旱化、沙漠化;过量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盐碱化;滥砍乱伐,沙漠植被破坏引起沙丘活化、流沙再起等等造成绿洲退化,则会使绿洲效应减少,环境恶化,进而使沙漠绿洲进一步退化。也就是说,在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与局地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反馈作用:环境变好绿洲发展环境更好绿洲再发展;环境恶化绿洲退化环境更坏绿洲再退化,甚至消失。

5结论

综合几年来的沙漠绿洲气候与防风设施效益的研究、气候资料的分析和实地考察,可得以下结论及建议:(1)由于改变了下垫面和地表粗燥度,增加了水分(灌溉)和植被,沙漠绿洲与其周围的沙漠相比,有着冬暖夏凉、夜暖日凉的温度调节特性;有着增湿的“湿岛”效应;也可以有增雨作用。

(2)绿洲防风设施不仅有防风、防沙的作用,还能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利水分的合理利用;同时调节温湿度的变化,增大绿洲效应。

(3)近43年来,特别是近15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的气候环境有冬季升温、夏季降温增雨有利于人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山区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监测。

(4)近43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绿洲扩大很快,新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1.4倍。特别是近15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沙漠地带植被的滥砍乱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同时植树造林得到了很大发展。近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冬季的升温与全球变化有关,而夏季的降温增雨主要是绿洲的扩大、防风林的营造和沙漠植被砍伐减少的结果。

(5)在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与局地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反馈作用。环境变好绿洲发展环境更好绿洲再发展;环境恶化绿洲退化环境更坏绿洲再退化,甚至消失。决定这两种反馈作用的是大环境的变迁和绿洲开发利用中是否合理利用资源和按自然规律办事。近15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的变化正是促使环境变好的反馈作用在起主要作用的结果。但是,在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方面,却存在严重问题。因此,今后合理开发利用绿洲,对于局地环境的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6)由于人口的增加,向沙漠要地、要粮、要财富已成必然。但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资源,盲目扩大绿洲;过量使用地下水和破坏沙漠植被,可能导致沙漠化和环境的恶化,甚至绿洲的消失。对于中国西部干旱区而言,要有对以水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进行区域性、流域性的总体评价和规划,把开发利用的重点放在开发利用节水栽培技术、改良灌溉设施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上,以适应人口增加和环境变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夏训诚,等.新疆沙漠化与风沙灾害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86.

2FANGJ,LIUG.Relationshipbetweenclimaticchangeandthe

nomadicsouthwardmigrationsineasternAsiaduringhistorical

times[J].ClimateChange,1992,22:151~169.

3耿宽宏.中国沙区的气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30.

4ZHANGQ,CHENL.DryandwetvariationinChinainrecent30

years[J].ScientificaAtmosphericaSinica,1992,15:72~81.

5叶笃正,陈泮勤.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79.

6朱震达,陈广庭,等.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50.

7DUM,MakiT.Climatedifferencesbetweenanoasisandits

peripheralareainTurpan,Xinjiang,China[J].JIRCASJournal,

1994,1(1):47~55.

8李江风.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环境与区域开发研究论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238.

9吴申燕.塔里木盆地水热状况研究——蒸发及其相关问题[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53.

10DUM,MakiT.Apreliminarystudyonthepreventionofdrifting

sandsanddesertificationinaridareas[J].JournalofAgricultural

Meteorology,1993,48:687~690.

11真木太一,潘伯荣,杜明远,等.中国トルファンの乾燥地における防风ネットに

よる微气象改良と飞砂防止[J].农业气象,1993,49(3):159~167.

12真木太一,潘伯荣,杜明远,等.中国トルファンの乾燥地における2列の防风林に

よる微气象,堆砂,作物への影响[J].农业气象,1994,49(4):247~255.

13吉野正敏.气候学[M].日本:大明堂,1978,350.

14汤奇成,曲耀光,周津超.中国干旱区水文及水资源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95.

森林气象站范文5

干旱区的农业活动、特别是沙漠绿洲的开发,改变了地—气系统的能量交换。几年来的沙漠绿洲气候与防风林的研究、气候资料的分析和实地考察表明,中国西部干旱区最近 43 年来的沙漠绿洲开发已改变着那里的局地气候环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和农业的方向发展着。在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与局地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反馈作用:环境变好绿洲发展环境更好绿洲再发展;环境恶化绿洲退化环境更坏绿洲再退化,甚至消失。决定这两种反馈作用的是大环境的变迁和绿洲开发利用中是否合理利用资源和按自然规律办事。

关键词 绿洲开发;环境变化

1 引言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带占据着地球陆地的近 1/3。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中开发和利用沙漠绿洲。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就越来越重要。然而,地球环境的变化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反之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也会影响局地环境的改变。在我国现有的沙漠中,有不少的古代城镇及水利设施的遗迹。这些遗迹的废弃原因,大多与河流的改道和断流以及战争相关,有的还不清楚[1]。近年有学者提出东亚游牧民的南迁与气候的变化相关[2]。许多学者研究认为,随着全球变化,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在

变干[3~6]。然而,作者近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别是近 15 年来的变化研究表明,我国干旱区西部和东部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是不同的。因此,研究我国干旱区环境变化与沙漠绿洲的开发和利用的关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总结沙漠绿洲气候特点、绿洲防风林效益,结合近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气候环境及沙漠绿洲开发和利用的变化,阐明沙漠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关系,为今后绿洲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沙漠绿洲的气候特点,防风设施的效益

2.1 沙漠与森林的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比较

我们知道,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各个分量是随下垫面覆盖、水分及大气中的水分(云)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的。沙漠地带由于空气中水分(云)含量少,到达大气上层的太阳能几乎 95% 以上可以到达下垫面,而雨林地区只有约 70% 到达下垫面;由于反射率大和下垫面温度高,到达下垫面的太阳能作为净辐射能的部分在沙漠却少于雨林;下垫面的净辐射能在沙漠主要以显热交换形式传给大气,而雨林地主要以潜热形式与大气交换能量。因此,在大面积干旱荒漠地区,改变下垫面植被覆盖及土壤物理特性,会对局地边界层气候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2.2 沙漠绿洲的气候特点

通过对在我国新疆吐鲁番距绿洲边缘 1km 的风蚀地建立的自动气象站与绿洲内气象站资料的对比分析[7]结果表明:由于绿洲内的灌溉和植被的增加,改变了地—气系统的能量交换。绿洲与邻近的荒漠相比,反射率下降,风速降低,地中热容量及热流量增加。在夏季白天,地表温度上升缓慢,净辐射值增加,而得到的太阳能大部分被消耗在蒸散上,显热输送却比荒漠地少;在冬季夜间,地表温度下降缓慢,净辐射损失减少。其结果,绿洲内的气温和地表层温度在冬季和夜间比荒漠地高,在夏季和白天比荒漠低。可谓冬暖夏凉、夜暖日凉。在 7 月,自早晨 7~8 时(地方时 5~6 时)绿洲内气温开始低于荒漠地,直到 20 时;而在 12 月大部分时间绿洲内气温高于荒漠地,只有在 10~11 时到 15~16 时(地方时 13~14 时)绿洲内气温才低于荒漠地。7 月平均气温绿洲内比邻近荒漠地低 1.1℃,12 月平均气温绿洲内高出邻近荒漠地 2.4℃。如果测站伸入荒漠内,这种差异会更大。对于湿度和降水,由于测站距绿洲太近,加之仪器问题(湿球纱布的夏季积沙和冬季结冰),没有明显差异。但有研究表明绿洲有增加湿度和降水的“湿岛”和增雨作用[8、9]。

2.3 绿洲防风设施的效益

沙漠绿洲的开发,为防止风沙,防风林等防风设施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的研究表明[10、11、12],干旱区绿洲防风设施(林、网)不仅有防风、防沙的作用,对气候的缓和作用比湿润的日本要大,能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利水分的合理利用,促进作物生长。作物的生长高度和产量都随防风林的防护距离有明显的变化。另外,如上所述,在绿洲与荒漠之间存在有明显的温湿度差,这必然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局地环流,防风设施通过降低风速,同时调节温湿度的变化,增大绿洲效应。

3 43年来气候环境的变化

3.1 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

作者选取处于我国西部干旱区大绿洲中的 13 个气象站,计算了 43 年来(1951~1993 年)冬季(12~2 月)和夏季(6~8 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发现 43 年来冬季平均气温增加了 2.0℃(若羌)~9.0℃(乌鲁木齐),13 站平均增温 3.0℃。但夏季平均气温却下降了 1.5℃,在哈密甚至下降了 4.5℃。43 年来冬季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而夏季降水量在多数站都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近 15 年来(1977 年以来),降水量增加了 5%(若羌)~100%(塔城、和田等)。我国西部干旱区大绿洲中的 13 个气象站 1951~1993 年夏季(6~8 月)和冬季(12~2 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逐年变化表明,近 15 年来我国西部干旱区气候环境的变化结果与绿洲效应一样,是冬暖夏凉、夏季雨水增加。

3.2 干旱指数(P/(t+α))的变化

为评价气候环境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作者计算了夏季 Martonne 干旱指数(AI=P/(t+α),这里 P 为降水量、t 为平均气温、α为系数,本文取 0)。Martonne 干旱指数越大,表明农业依存于水或灌溉程度就越低,即气候就越适合农业生产[13]。图 1 给出 1951~1993 年我国西部干旱区大绿洲中的 13 个气象站平均的标准化后的干旱指数逐年变化曲线及 5 年滑动平均、线性回归和 5 次多项式回归曲线。可以看出,干旱指数虽然波动很大,但在增加。特别是 5 年滑动平均表示出 50 年代后期的下降、60~70 年代的波动和 70 年代后期开始的大幅度上升,表明气候环境向有利于人类和农业的方向发展着。

4 沙漠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

4.1 近年来沙漠绿洲开发与利用的变化

近 43 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绿洲扩大很快,新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 1.4 倍。绿洲的扩大主要分两个时期: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和近 15 年。早期的绿洲大多以自然植被的破坏和减少为代价。例如,在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流域,1951~1958 年在原有植被的地带扩大耕地面积 3648.5km2,而由于燃料及用材的需求,1958~1978 年天然胡杨林减少了 1748.9km2、沙漠化土地面积发展到 2.17万km2[14]。而近 15 年的耕地扩大多是向沙漠要地,作者实地考察发现[15],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煤代柴使沙漠地带植被的滥砍乱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同时防风林也长大成林。这些变化正与上述干旱指数的变化相对应。

4.2 绿洲的开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

如上所述,沙漠绿洲有冬暖夏凉、夜暖日凉的温度调节作用和增湿增雨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正好又适应沙漠绿洲农业生产。所以,绿洲越发展,对环境调节作用就越大,从而绿洲就越能发展。反之,如果沙漠绿洲开发利用不当,如河流水源涵养林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水流不稳;过量超采地下水,破坏地下水资源引起植被死亡、土地旱化、沙漠化;过量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盐碱化;滥砍乱伐,沙漠植被破坏引起沙丘活化、流沙再起等等造成绿洲退化,则会使绿洲效应减少,环境恶化,进而使沙漠绿洲进一步退化。也就是说,在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与局地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反馈作用:环境变好绿洲发展环境更好绿洲再发展;环境恶化绿洲退化环境更坏绿洲再退化,甚至消失。

5 结论

综合几年来的沙漠绿洲气候与防风设施效益的研究、气候资料的分析和实地考察,可得以下结论及建议:

(1) 由于改变了下垫面和地表粗燥度,增加了水分(灌溉)和植被,沙漠绿洲与其周围的沙漠相比,有着冬暖夏凉、夜暖日凉的温度调节特性;有着增湿的“湿岛”效应;也可以有增雨作用。

(2) 绿洲防风设施不仅有防风、防沙的作用,还能抑制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以利水分的合理利用;同时调节温湿度的变化,增大绿洲效应。

(3) 近 43 年来,特别是近 15 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的气候环境有冬季升温、夏季降温增雨有利于人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山区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监测。

(4) 近 43 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绿洲扩大很快,新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 1.4 倍。特别是近 15 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沙漠地带植被的滥砍乱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同时植树造林得到了很大发展。近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冬季的升温与全球变化有关,而夏季的降温增雨主要是绿洲的扩大、防风林的营造和沙漠植被砍伐减少的结果。

(5) 在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与局地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反馈作用。环境变好绿洲发展环境更好绿洲再发展;环境恶化绿洲退化环境更坏绿洲再退化,甚至消失。决定这两种反馈作用的是大环境的变迁和绿洲开发利用中是否合理利用资源和按自然规律办事。近 15 年来中国西部干旱区的变化正是促使环境变好的反馈作用在起主要作用的结果。但是,在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方面,却存在严重问题。因此,今后合理开发利用绿洲,对于局地环境的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6) 由于人口的增加,向沙漠要地、要粮、要财富已成必然。但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资源,盲目扩大绿洲;过量使用地下水和破坏沙漠植被,可能导致沙漠化和环境的恶化,甚至绿洲的消失。对于中国西部干旱区而言,要有对以水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进行区域性、流域性的总体评价和规划,把开发利用的重点放在开发利用节水栽培技术、改良灌溉设施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上,以适应人口增加和环境变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夏训诚,等.新疆沙漠化与风沙灾害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86.

2 FANG J, LIU G.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ic change and the

nomadic southward migrations in eastern Asia during historical

times [J]. Climate Change, 1992,22:151~169.

3 耿宽宏.中国沙区的气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30.

4 ZHANG Q, CHEN L. Dry and wet vari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30

years [J]. Scientifica Atmospherica Sinica, 1992,15:72~81.

5 叶笃正,陈泮勤.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79.

6 朱震达,陈广庭,等.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50.

7 DU M, Maki T. Climate differences between an oasis and its

peripheral area in Turpan, Xinjiang, China [J]. JIRCAS Journal,

1994,1(1):47~55.

8 李江风.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环境与区域开发研究论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238.

9 吴申燕.塔里木盆地水热状况研究——蒸发及其相关问题[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53.

10 DU M, Maki T.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evention of drifting

森林气象站范文6

为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通知》(渝办发〔〕355号)精神,经区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减轻农村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候资源开发能力、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农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切实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强化薄弱环节,完善网络系统,延伸服务链条,积极推进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

(三)工作目标。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政府统一。

二、主要任务

(一)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区农委、区水务局、区林业局、区国土房管局等部门要切实加强与区气象局的协作,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料共享,共同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做好农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区气象局要用1—2年时间,组织编制我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风险评估,尤其要做好气象灾害易发区,地质滑坡、泥石流、小流域山洪频发区,对气象灾害敏感的大中型水库及低洼地区的气象灾害精细化区划和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切实提高我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雹抗旱、水库蓄水、森林防火中的作用。建立集自动气象站、通信、指挥、实景观测、视频会商、预警信息于一体的移动应急气象台,升级改造高清预报会商系统,切实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二)建立农村气象工作体系。

各镇街要按照“六有”标准(有固定场所、有信息接收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并在今年年底前接入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镇街设立气象协理员,村社设立气象信息员,建立健全区级、镇街、村社三级农村气象服务组织体系,开展农村防灾减灾和农业气象服务。区气象局要加强对镇街气象防灾减灾和农村气象服务工作的指导。

(三)扩大农村防灾联动网络。

各镇街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清理登记各类灾害敏感单位,引导和督促灾害敏感单位建立健全灾害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灾害预警接收系统并接入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全面提升行政区域防灾预警保障水平。区农委、区教委、区旅游局等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村学校、旅游景点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规划建设管理并接入区级平台,实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送到基层单位。

(四)完善农村灾害监测和农业气象服务设施。

2011年在山洪灾害易发区增设25个村级自动雨量气象站,依托区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平台,切实增强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自动监测、分析研判、预警预报、快速、灾情速报共享等能力,进一步增强防御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能力。

(五)引导农村加强防雷避雷设施建设。

区城乡建委、区规划局、区气象局及各镇街要密切配合,加强对新农村工程、巴渝民居、农村危旧房改造和中小学建设项目防雷装置建设、管理和指导,区气象局要组织编制农村防雷装置安装图集,引导农民按照防雷规范标准建房,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公共设施、农村学校、企业以及统一规划、成片建设的新农村防雷设施建设,从源头上把好防雷设施安全质量关,保护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努力扩大农业气象保障和服务范围。

重点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植大户建立农业气象预警服务系统,开通农用天气预报直通服务,3年覆盖全区优质粮油和蔬菜水果基地主要生产单位和种养殖业大户。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手机短信、村村响广播等媒介和途径,及时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实用农业气象信息,方便群众合理安排生产和防灾避灾。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事关我区粮食安全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农村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保障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不懈地抓好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基础。区气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城乡建委、区农委、区教委、区水务局、区国土房管局等职能部门及各镇街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创新机制,完善体系。

各镇街要健全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合理配备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并按照属地化原则,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主体。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以区级管理为主,镇、村级自动气象观测设备维护、信息系统维护、气象信息员队伍以镇级管理为主。

(三)科技支撑,提升水平。

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及综合防御技术的研究,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农业气象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加强农业气象关键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