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泡豆子观察日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泡豆子观察日记范文1
今天,老师为了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让我们回家泡黄豆。我回家后先抓了一把黄豆,把它放进杯子里,加一些水,用手捏一捏,黄豆硬硬的。再过一会儿,一些黄豆变大了一点,还有一些黄豆的皮起了皱折。
我今天就观察到这里,这黄豆真好玩!
10月27日
今天继续观察我的黄豆。发现有一些豆子炸开了,还有一些豆子变大了,大的是小的两倍至三倍。在水下面的豆子比水面上的豆子大、湿,水面上的豆子比水下面的豆子小、干。
这黄豆真有趣,还会变大变小。
10月28日
今天,我再次观察我的黄豆。发现水下面的黄豆被水面上的黄豆压着,没有新鲜空气,所以没有发芽。水上面的黄豆太干了,没有水分,也没有发芽,但是在中间的黄豆既有水分又有充足的氧气,因此有一些发芽了,那芽可爱极了:淡黄色的芽从黄豆里探出了头,就像黄豆长牙齿了,芽有一点弯,真可爱!可惜有几颗芽被压断了,妈妈说黄豆不能这样压,要摊开才能让它们都长芽,于是,我们帮黄豆搬家,把它们从杯子里挪到盆里面,把它们均匀地摊平。
我想:这样,明天应该会有更多的芽了吧!
10月29日
今天,果然有更多的豆子发芽了,我看到与黄豆相连的芽根部分是淡绿色的,芽尖部分有些浅浅的红,芽中间的部分最粗,是白色的,我发现芽越长越粗,有些芽宝宝那上衣脱在旁边,可能是太热了吧!
10月30日
今天,我看见豆宝宝的芽更长了,那芽长得很长的豆子已经开始变成绿色的了,青青的,已经很像平时我们吃的豆芽菜了。而且,黄豆变得更大了。
泡豆子观察日记范文2
前几天,我随意向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扔了一颗绿豆,接着将杯子放在一个阴暗的角落后,就没多管它了。了解相关精彩内容,接下来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
日记1国庆长假的前一天,班主任郑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每个同学泡一些绿豆,做观察记录。
下午放学回到家,我首先找出些绿豆,在拿出一个小碗,然后把绿豆仍在碗里,硬邦邦的绿豆和瓷器碗碰撞发出了叮叮当当清脆响声,像是美妙的琴声,真好听!接着加上半碗水,水刚倒在碗里时,小绿豆在碗里随着水流滚来滚去,像是在跳舞,翻跟头。过了好一会再去看,我发现小绿豆的外皮变皱了,就像老人的脸一样。
第二天,小绿豆好像长胖了,把自己的厚毛衣撑开了一条缝,露出点白嫩嫩身体,它们好像正笑着说“外面的世界好好玩哦,我要出来!”下午小绿豆变得害羞了起来,就像老鼠看见猫,藏头缩尾。
第三天上午,我跑到厨房一看,小绿豆长“尾巴”了,短短细细的,到下午好像又长长了一点,就像一颗茁壮成长的小树苗。
第四天,我起了很早,只见小绿豆“踢被子”了,把半个身体露了出来,就像一条小蛇破壳而出,我摸了摸小绿豆的“脚”湿漉漉,滑溜溜的。
小绿豆成长的很快很快,第五天小绿豆完全褪去外衣,白白嫩嫩,小尾巴又细又长,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丽姑娘!
通过这次实验活动,不仅学会了观察,懂得善于思考,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增长了知识,还给我带来许多乐趣,让我爱上观察,真是受益匪浅啊!
日记2豆子像发了疯似的长高,餐巾纸杯子中的豆子一下长到了15厘米左右。比杯子还高出了许多。
而沙土杯子中的豆子也有17厘米左右,水杯子中的豆子只有10厘米。虽然沙土杯子中的.豆子和餐巾杯子纸中的豆子长度差不多,不过明显是沙土杯子中的绿豆芽强壮,子叶绿茵茵的,修长纤细的芽向后倾斜,映得桌面上也沾染了几分耀眼清新的绿色。
沙土中的根须有5厘米了,餐巾纸杯子中的豆子根须有7厘米左右不过明显是沙土杯子中的豆子根须健壮,可是餐巾纸杯子中的根须比沙土中的扎得深,也算是各有千秋吧,水杯子中的豆子根须盘根交错,互相缠绕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儿。子叶竭尽己能,提供完自己所有的养分,也枯萎,脱落了。
日记3放假了,我自己在家没事做,忽然看到绿豆,就想做个试验,因为以前老师教过。于是我取出少量绿豆,放在一个装水的容器里。
第一天早上,我把泡好的绿豆取出,分别放在三个罐子里,我往第一个罐子里装水,往第二个罐子里只放一张湿纸巾,在第三个罐子里放一张干纸巾,然后将三个罐子的盖子盖上,放在阳台。
第二天,放了湿纸巾的罐子里的绿豆长出了小小的嫩芽,放了干纸巾的罐子里的绿豆长出的嫩芽要小些,另一个放水的罐子里的绿豆什么也没长。
第三天,放了湿纸巾的罐子里的绿豆芽长高了,干纸巾罐子里的绿豆芽只长高了一点儿,放了水的罐子里的绿豆长出了小小的嫩芽。
第四天,湿纸巾罐子里的绿豆芽长了一片又小又嫩的叶子,可爱极了!
但是,为什么同样的植物放在三个罐子了却长的速度不一样呢?原来这和温度、湿度和空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放了湿纸巾的绿豆因为温度适宜,湿度适宜,空气足够,所以长的最快;放了干纸巾的绿豆因为太干燥,所以长的慢;放了水的绿豆,因为缺乏空气,所以很难发芽。
绿豆发芽这个试验真是太有趣了,大自然真奇妙啊!
日记4我回家中的是绿豆。你们可别看绿豆个子小,它生长的速度可是豆子中最快的。我首先把绿豆种进了泥土里,然后再浇一些水在里面就完工了。但有一点要注意:有绿豆的这块土地,每天要晒到太阳,每天要浇一点水,也不能浇太多的水,要不然绿豆就会被淹死的。
第二天,我看见这块泥土有点鼓了起来,我蹲下一看,奥哦!原来是绿豆昨天喝饱了水涨起来了。接着我拿起喷水壶往泥土上浇水。第三天,我看见绿豆长出了一点点小嫩芽,尖尖的正朝向天空。我还是拿起喷水壶往上面浇了一点水。第四天,小小的嫩芽长出了一个很小的苗苗,真漂亮。我又往上面浇了一点水。第五天,小苗苗长出了两片小嫩叶,我看见了好开心啊!到了第六天,我看见小苗苗变得更“强壮”了。我高兴的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妈妈……
大自然真是奇妙啊!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喜欢观察了。我想,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要多花些时间来照顾这颗苗苗了。
日记5小小的绿豆圆圆的身体,胖胖的很可爱,穿着绿衣裳。我抓了一把绿豆放在盛满了清水的碗里,绿豆好像绿色的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玩着,可爱极了!到了第二天绿豆开始游到水面上,探出了小小的脑袋,从白胖胖的身体中间,发出了小小的嫩芽;第三天,绿豆就脱了绿色的衣裳,发出白白的嫩芽,一天、两天、三天……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芽儿一天一天慢慢地长高了、长大了,芽儿越来越高、越来越长,碗里的水越来越混沌,开始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儿,好像小鱼儿的鱼腥味儿,难闻极了!
又过了好几天,我发现小豆芽长出了两片嫩绿色的小叶子,就像一只只小蜻蜓一样飞舞在绿色的臭河上快乐地飞翔;小芽儿长得更高了,更密了,密得像一丛丛小树林,堆积在小山上,连风儿都吹不进去了。多么神奇呀!
泡豆子观察日记范文3
9月25日
星期六
天气:晴
今天中午,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叫我们泡豆子,观察豆子的成长过程。回到家,我找来一个装月饼的塑料盒,再把一张面巾纸叠好,放进塑料盒,往盒内加一些水,使纸湿透。接着我挑选了三颗饱满完好的小绿豆,小绿豆呈椭圆状,豆子的正中上方有一条白竖横—豆子的肚脐眼,小绿豆像绿宝石般漂亮。到了傍晚了,小豆子脱下了“衬衫”(大概就是脱最外面的种皮),换上“睡衣”,伸了个懒腰,睡了!
晚上睡觉前我走到“小宝宝”床前,呀!绿豆“宝宝”脱开了绿衣裳,露出了白白的、鼓鼓的肚子。
9月26日
星期天
天气:雨
今天中午,回到家,我放下书包马上去看我的小绿豆。哟,我的三颗小绿豆长出小尾巴啦!那小芽大约有1.5厘米长了,豆子“宝宝”的两片子叶已经张开,还露出两片绿色的小叶子。我妈妈是教生物的,这方面她特别懂。“生物专家”说:“那小尾巴是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成的,将来发育成根。种子萌发需要三个必要条件: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我为豆子“宝宝”们加了一些水,让种子能吸收水分,长得更快。看到小绿豆发芽了,我无比的高兴。
我诚心的祝愿——小豆子能健康成长。
9月27日
星期一
天气:晴
今天早上,,我快步走下楼梯,来到我的三颗“小宝宝”的“家”。发现小绿豆“宝宝”完全和它的“绿衣裳”分开了,而且那条白竖横也不见了。豆瓣变成淡紫色的了,而且豆子里边还夹真两片嫩叶。叶子是合拢的,那嫩叶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晚上,月亮爬上了树梢,我也进入了梦乡,在梦中,我看见豆子已变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我多么希望我的梦想能如愿以偿。
9月2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晚上,吃完饭,我马上到“小宝宝”怎么样了。我发现绿豆“小宝贝”的芽长约有五厘米高了,根都藏在面巾纸里。其中有一颗豆芽长得较矮,大概它吸得水分较少,我急忙往盒子里添了些水。
9月29日
星期三
天气:阴
今天中午,我发现有一株绿豆芽“宝宝”枯萎了,我很伤心。不过我发现另外两株绿豆芽还很健壮。茎也跟着变粗了,成了下粗上细的圆柱状。粗的一端是青绿色,而细的一端是钛白色,显得特别的有生机。看到茎变粗了,根也不甘示弱,它在主根上生出许多的细细侧根,为茎叶输送功能多的营养物质。根,你实在太伟大了!两片嫩叶舒展开了。两株豆芽都长得很高了,分别是10厘米和11厘米。
9月30日
星期四
天气:晴
新的一天来了,我一早起来就去看我的小绿豆“宝宝”长得怎么样了,哇!我的小豆芽又长高了些。“生物专家”告诉我:“如果豆芽只长高不粗壮就可能是吸收的阳光太少了。”于是我把豆芽“宝宝”的家搬到阳台上。我祈祷着:豆芽“宝宝”你一定要快快长大,长得粗壮些。
10月1日
星期五
天气:晴
泡豆子观察日记范文4
一、提供特定材料,引发学生想象需求
小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直观性、片面性、模仿性的特点,教师应为其提供一些具体、完整、翔实的材料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营造特定的情境,提供想象的材料,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联想。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确实能起到重要作用。又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先讲了《神笔马良》的故事,接着出示作文题目《我有一支神笔》,并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们手里有一支神笔,这支神笔只能让你画一种东西,你准备画什么?为什么?”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展开了他们想象的翅膀:有的想画一台能“吃”塑料袋的机器,让它清除白色污染以利于环保;有的想画连接中外的“友谊之桥”,希望世界永远和平;有的说要画一个多功能的机器人,帮助妈妈做家务……学生的想象极为丰富,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意愿,作文此时成了真正意义上表达的需要,是一种想象的快乐,想象的创造性也在快乐中增长。
二、借助音乐渲染,丰富学生想象内容
借助音乐这一艺术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把音乐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把从音乐中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在作文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家乡》时,可以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以此激发学生的爱乡情怀,使其产生描写家乡的欲望;写《我的妈妈》时,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他们心中便会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慈祥勤劳的妈妈如何关爱自己的生动场景就会闪现于眼前,流演于笔端,笔下妈妈的形象就会更加丰满。教师利用音乐中蕴涵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可以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健康优美的旋律适时飘入课堂,无疑给沉闷的课堂注入了一丝生机与活力。
三、利用抽象图形,激发学生想象意愿
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且绝大多数学生都十分喜爱绘画,而且也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应善于把图画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还要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学生面对一幅图画,如果调动了已有的经验,那么就容易入境生情,产生对事物新的认识,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更有感染力、更有生活气息。比如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把它想象成一块桌布,使它有了色彩;有的把它想象成一台电视机,使它有了图像和声音;有的把它想象成一块麦田,使它有了生命……在教师的引导下,新的形象丰富起来,学生也渐渐有了清晰的条理和具体的内容。
四、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学生想象空间
学生的生活是多彩的,带他们走进大自然,感受春的旖旎、夏的火热、秋的华硕、冬的含蓄,感受云出雾散、日出日落,将语文学习与大自然紧密联系,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实的内容,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泡豆子观察日记范文5
一、一次教研沙龙引发的思考
在学期初的一次教研沙龙中,有位颇有资历的“老班”提到一件让她感慨的事情:学生自一年级入校,她就宣布了一项文明用语的纪律,要求学生提出如厕请求时,必须说“老师,请问我可不可以去洗手间”,而不用方言中不雅说法。这样简单的要求,竟然到三年级时仍然有学生忘记。是班主任没有坚持要求吗?不。这位班主任始终持之以恒,却不能杜绝,她苦恼地向大家求助。经过追问,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班主任的规定仅仅停留在自己当班的情形下,并未周知到学科教师。这使得学生对规则的执行因人而异,忘记规则也在所难免。
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深思。怎样改变学科教师“各行其政”的状况,促进学科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呢?毫无疑问,这需要班主任转变工作方式,成为联动学科教师的引擎力量。我们以问题为导引,从不同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中深入调研,从中总结出了“每日楼层碰头会、每周项目式学习、每月文化墙设计、每期综合性评价”的跨学科共育机制,系统实施,整体推进,一改班主任“单兵作战”的工作惯性,在“建设跨学科共育团队,形成全科育人合力”这一研究课题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建设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共育机制
1.每天“楼层碰头会”,有难题一起解决
班级工作看似机械重复,但每天都在产生着新的问题,这不仅是对班主任的工作能力的考验,更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科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思考。
“语文课上,老师要求文具放在桌子一角;数学课上,老师要求文具放在桌子中间……”传统的学科课堂管理评价方式“各行其政”,学生在不同的课堂规则间游走,太多的规则,有些甚至相互抵触,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在学期初的“楼层碰头会”上,班主任带动学科教师召开“制定公共管理规则”班务研究会,共同商定班级重点关注方向,共同设计“行为习惯关注表”,由以前各用各的规则,到现在执行同样的规则,学科教师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生熟悉规则的时间减少了,在同一套规则系统中开展学习活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更容易达成。
每天大课间师生锻炼后的时间,班主任主动召集学科教师,召开松散碰面的“楼层碰头会”,互相通报班级学科课堂情况。班主任并不强求人人到场,到会一定发言,三言两语,态度务必中肯。对班级亮点及时点赞;发现问题周知给所有学科老师,提请课堂上共同关注;碰到棘手问题,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共商解决之法。“楼层碰头会”,像一个小小的引线,牵动着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心,让大家通过常常碰面加强交流,让学科间的共识共行成为工作习惯。
2.每周“项目式学习”,有活动一起参与
班主任借助不同学科教师的力量,通过设计每周“项目式学习”,开展跨学科横向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渠道。班主任带领学科教师,共同研究各学科课程进度,寻找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契合点,共同设计趣味的学科跨界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合三年级科学教材“豆芽生长的秘密”,科学老师带领孩子们在课堂上尝试做小豆芽生长的实验,了解根生长的秘密。趣味的小实验让孩子们意犹未尽。班主任借这样的学情基础,继续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同学们在窗台上把生豆芽的器皿一字排开,班级生豆芽大赛正式鸣金开赛!学生充分运用科学老师所教的方法来泡豆子,使用语文老师提示的“比一比、闻一闻、量一量”等方式来观察豆芽,比一比谁的豆芽个头最高,谁的豆芽长的最粗,谁的豆芽长的最“铁”,迟迟不肯发芽……“豆芽达人”比赛,既是对科学课上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补充,又给随后语文课上“写一则观察日记”提供了趣味素材,文字跃然纸上自然灵动鲜活。
班主任和英语老师联手进行的“中西方节日比较”项目研究,也是以班主任为核心,学科携手开展研究的良好例证。在刚刚结束的“南瓜灯”项目学习中,对于简简单单的南瓜灯的制作任务,班主任和英语老师反其道而行之,没有为学生讲授方法在先,而是让学生带着了解万圣节的N个驱动性问题去自主查询。如,了解万圣节的来历,与中国的清明节相比较,对比评价中西方节日的相似点与不同点等。学生在撰写中西方节日比较小论文之余,查询了解南瓜灯制作方法,亲自去超市选购合适的南瓜,设计造型,抹、画、贴、切,动手制作南瓜灯,在动脑动手享受趣味的同时,提升了综合素养。
3.每月“设计文化墙”,有平台百花齐放
学校很多教室中,班主任为各门学科教师留出了展示学科成果的阵地。这种给空间带来的隐形压力,不仅没有招致学科教师的反感,反而非常受欢迎。为了装饰好所任教学科的空间,学科教师一改走马灯式的上完课就走的习惯,常常主动伫足教室,思考如何让文化墙内容设计更加贴合学生的需求,如何把这一块小小的“自留地”的功能和审美性发挥到极致。
二年级的班主任们通过和体育老师的共同论证,确定了“关注学生体能健康”的班务工作目标。由体育老师设计一张统计图,每周把孩子们体育锻炼的最好成绩记录下来,在全班体能统计图上描绘自己新的成长。这既是个人成绩的公示,也在互相参考中学习进步。不仅如此,班主任和体育老师每月第一周共同检查学生视力,列表上墙,全班互相监督各自的视力情况。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连续测查和过程监督,大大提升了学生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传统的观念中,也许你会认为,数学教师在这项学科联动的工作中无所发挥。不。数学教师在墙上开辟了“思维体操世界杯”活动。每周一张榜贴出了“悬赏帖”,提出一道“重量级”的益智题目,题目完成形式不受限制,既可以小组合作,也可以查询资料,完成的学生、小组可以随时报给老师,等待周五宣布答案后开奖。这样一个小小的策略,惹得课间“悬赏帖”前常常人头攒动呢!
4.每学期“期末评价会”,有团队全面关照
传统的期末评语,多来自班主任个人的智慧奉献。长此以往,无论多么有心的班主任,不免容易受个人视角的局限,让原本应该是全面关照的评语成为了班主任的一言堂。
班主任们不妨带动学科教师分头进行学科课堂的表现性过程记录。到了每个期末,这些“素材”摇身一变,成为了期末专题评价会上总结回顾学生表现的基本素材。班主任带领学科教师,从这些来自课堂第一线随手记的资料当中,寻找能展现每个孩子亮点的鲜活案例梳理成评语,有效改变了班主任“评语一言堂”的传统形式:音乐老师告诉我,你是她心目中能够照顾集体的小小指挥家,不仅指挥动作潇洒到位,还能够关注到校乐队的每种乐器的演奏,灵敏的耳朵能够准确捕捉到杂音,真是令人赞叹;面对作文,你常常延续着指挥家神采飞扬的特质,洋洋洒洒,让我读来深感畅快。不仅如此,你还是个善于发现问题帮助别人的小雷锋,当起数学小老师有模有样,在一帮一活动中耐心十足,成效显著。美中不足的是,有时龙飞凤舞的字体,让几位老师批改作业时辨认吃力。祝愿我们的小指挥家,新的学期“棒”走龙蛇,“笔”下稳重,走稳学习生活的每一步!
在期末专题评价会上,班主任牵头科任教师要完成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共同考评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奖项。这些原本来自学生学期初申报的奖项,是否有效达成了目标呢?老师们变班主任“一言堂”为学科教师的“参政议政”,共同评价,共同商定期末综合奖项和个人奖项的评比结果,尽量达成各学科评奖的公允,有效避免了期末发奖的随意性。这样一个小小的改革,不仅让学生在阶段性评价中受到了更多层面的关注,更能提高学科老师在班级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为创建人人共育的局面凝聚了扎实的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