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典诵读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典诵读文章范文1
封信,我心中的美好家园,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党在我小诵读经典,感悟成长
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诵读经典,感悟成长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苍穹的雨,一丝一丝地飘着,像满天飞舞的细沙;为大地绿物,带来一份希望,滋润在叶梢,也为河塘的水鸭,带来一股愉悦的情趣,觅寻着秋的奥秘。靠近东窗,坐着一个年轻的战士。被汗水浸透了洗得发白的军衣,紧裹着他那健壮而匀称的身躯。他那白中透红的清秀的面孔,像涂了油彩似的闪闪发光。两条漆黑的、细长的眉毛,有力地向上扬,将到顶端时,才弯成形。一双像熟透了的葡萄一样又黑又大的眼睛,机灵地、警觉地扫视着充满汗味和传出鼾声的车厢。他的右手,很自然地伸到衣襟下面,汗湿的手掌,轻轻握着腰间的小手枪。风味食品,给老师的一封信,我
经典诵读文章范文2
一、学校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我校坚持以德治校的方向,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教育相整合,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养,创造经典人生,目前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成立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组织机构。由校长亲自任组长,组员由教导处、政教处、团支部、大队部和教师代表组成。专门制定了国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各班分别由班主任和校本科任教师负责指导诵读。
二、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更好地推进经典诵读活动
1.利用文化走廊宣传国学经典。为了使经典诵读收到实效,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我们从育人环境入手,在校园中营造了诵读活动阵地,建设了“国学经典诵读、传统美德、校园文化展板”,我们在四号楼的三个楼层的走廊里建设了几十个国学专版,精选了《弟子规》和《三字经》部分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感受到润物无声的国学经典文化熏陶。
2.利用班级板报宣传国学经典。全校每个班级利用班级后面的黑板做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学经典板报,让学生感受到国学文化氛围。
3.利用学生手抄报宣传国学经典。学生手抄报的内容有国学、古诗词经典名句,传统美德格言、图画、剪纸等,有的班级把它悬挂在班级的墙壁上,可谓是校园处处是教室,学生处处可诵读。这样,不仅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诵读经典创设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方便了学生的诵读和记忆。
三、开发校本教材,使特色项目课程化
2007年,我校的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及各年级骨干教师在工作之余,齐心协作,查阅了大量经典古诗文,选编了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读本》,在选材过程中,我们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分年段编写的原则,编写了这套校本教材。2007年10月,正式编印完成,投入使用。
这套教材共分为三册:上、中、下,每册均分为诵读和选读两部分。上册和中册主要以古诗诵读精选为主,供一至三年级学生使用;下册主要以经典古诗词、文言文为主,还选编《四大名著》《论语》等经典篇章,供四至六年级学生使用。两册的选读部分为《弟子规》《增广贤文》《三字经》等内容。每册的诵读内容要求学生熟读成诵,选读部分内容以了解为主、理解记忆为辅。
2012年,根据师生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又对校本教材进行了大幅度改进和二次印刷,现在的教材内容更精确、更完整、实用性更强。
四、建章立制、落实载体、丰富形式、真抓实干
为了将国学经典诵读落在实处,我们建立了六个保障机制:(1)定时间,每天早上7:30-7:50为全校经典诵读时间,天天如此,雷打不动,并且将校本课每周一课时纳入课时当中,(在我们的课表中有体现各位领导可以查看),从时间上予以保障;(2)定人员,每堂课有校本教师专人负责,师生共读,从教学人员上予以保障;(3)定内容,以校本教材为主,杜绝诵读内容的随意性,从内容上予以保障;(4)提供经费,提供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我们刚派出四位教师去上海学习)从经费上予以保障;(5)广泛宣传,争取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支持,为诵读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五、经过广大教师的长期努力,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从2007年以来,我校的经典古诗文诵读逐步走向深入。如今已融入学校的机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引发着学校由内而外的变化,对学校儒雅风气的形成、学校文化的重建、学生的成长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典诵读文章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诵读;国学经典
小学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均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更有助于学生各种观念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为基本出发点,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进行探讨和浅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
1.以积极鼓励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积极鼓励为原则。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批评,学生可能不能很快地对国学经典进行流畅的诵读,教师在这时候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让学生对国学诵读充满信心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达到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2.以精读精讲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精读精讲为原则。国学经典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结晶和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学生在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精读和精讲,让学生对国学经典中的道理或理念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3.以尊重差异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尊重差异为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其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均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尊重这样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
1.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范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因为国学经典属于文言文,其与现代文的诵读存在一定的不同。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起到一个范读引领的作用,那么学生是不能正确掌握诵读节奏的。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
例如,教师在对选自国学经典《孟子・告子上》中《舍生取义》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诵读时,应该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虽然文章中有标点符号,但是单单仅依靠标点,学生并不能正确掌握这一文章的诵读节奏,因此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范读引领,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中的重读字和阅读间隔均进行充分体现,让学生将有意思的节奏掌握变成顺其自然的节奏运用,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对诵读的节奏进行控制,提高其国学经典诵读的质量。
2.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为学习国学经典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反复进行诵读,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对国学经典的内容和大体意思有一个掌握,通过有节奏的反复诵读实现对国学经典内容的更好掌握和了解。
例如,教师在对《三字经(节选)》这一国学经典节选内容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内容。《三字经》相对于其他国学经典来讲,较为通俗和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中有很多内容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依然是较为困难的。教师在讲解《三字经(节选)》的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让学生对其韵律和内容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均可以对教学中的国学经典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其自身较为独特的特点,其形象思维占据着一定的优势,而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并不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让小学生感觉到国学经典诵读的轻松和愉快,同时消除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排斥感和枯燥感。
例如,教师在对《论语》四则这一国学经典内容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中的“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进行小故事的编排,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掌握,之后再带领学生进行诵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故事中体会到真正的道理。由此可见,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有效实践方法之一。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与中国文化以及国学经典均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实施这一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掌握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并掌握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重点,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以及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经典诵读文章范文4
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诵读教学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教学效率低下、成效差已经成为普遍问题。鉴于诵读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从经典文学中受益。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分析
1.认识不足
经典诵读中的“经典”实际上包含许多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文言文,还包括一些备受赞誉的经典文学作品。但是,现实中教师却普遍认为经典诵读指的就是古文诵读。在此种片面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让学生诵读的往往是一些生涩难懂的古文。由于搞不懂文章的意思,学生并不能理解文章的精华,在诵读的过程中也缺乏感情,无法从中获益。另外,还有的教师对经典诵读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始终觉得这部分教学无足轻重,没有必要在课内时间进行。在这些片面思想和观点的影响下,经典诵读教学经常得不到重视,教师也并未花太多心思,造成教学效率普遍低下。
2.课时较少
目前,不少小学都认为经典诵读只是为了辅助语文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在进行教学安排的时候,为其安排的课时往往比较少。再加上很多教师认为经典诵读教学并不重要,在教学中甚至还会将原本就不富裕的诵读时间用于课堂教学,导致学生真正能够进行诵读的时间非常有限。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小学语文的经典诵读教学很难连贯起来,教学成效很不明显。并且,受到教师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态度也会变得消极和敷衍,导致诵读教学流于形式。
3.诵读方式较为传统,效率低下
经典文学包括古诗文和散文等很多种,体现的是文化的精髓。经典文学大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的作品,这些文章通常都有较为深刻的含义,甚至是隐喻,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此类作品在诵读过程中若采用死记硬背法,读者是很难领会文章深意的。但在教学中,小学生诵读时大多并不理解文章的意思,再加上内容艰涩,诵读时只能死记硬背。在这样的诵读模式下,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非常有限,教学效率是比较低的。
三、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改进建议
1.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是决定教学成效的主要因素。要想使教师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就必须重视纠正教师的想法,提升其综合素质。在现实中,可通过专业培训等方式,使教师明确诵读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和科学的认识。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为教师能力的提升创造机会。具体实施中,可采取外出学习、专家讲座以及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使教师能够对经典诵读教学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开阔教师的视野,以弥补经验不足的缺憾。教师之间也可以就此展开探讨,交流经验,彼此借鉴有效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总体而言,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作,除了技能与观念之外,还涉及教师的职业修养和个人素质,培训的目标是使教师能够在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摆正诵读教学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真正重视这一部分的内容,并能够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与安排,通过探索和不断的实践,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2.保证课时,丰富教学形式
为了解决经典诵读教学中课时不足的问题,可对教学安排进行调整,保证诵读教学课时。但是,考虑到课时的有限性,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对教学形式进行扩展和丰富。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教育无须拘泥于课堂时间,只要用对方法,教育是能够延伸到课下以及生活中的。比如,小学可借助广播、宣传栏以及班级板报等,实现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也可以通过手抄报的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为了进一步改善诵读教学成效,教师应与学生家长经常沟通,共同探讨改进策略。
3.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兴趣
考虑到经典文学不易理解,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诵读兴趣。小学生往往对一些小游戏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若能够将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中,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三字经》为例,由于学生对内容并不是非常理解,对其的兴趣往往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采取接龙的方式,提高学生诵读的自觉性。或者,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可采取有奖抢答的形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经过这些设计,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诵读教师安排的文章,且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诵读并不一定是单纯的背诵,教师可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改善诵读效果,提升教学效率。
四、结语
经典诵读文章范文5
一、什么是诵读经典
打开历史的开篇,中华民族就有“诗书礼仪之邦”的美誉。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
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
二、诵读经典对语文的影响
1、经典诵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方式。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积累语言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要求对感性的、现存的、优秀的、经典的语言进行借鉴性的储存。经典美文是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因此,对于经典美文的诵读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来诵读的。诵读的古诗文多了,自然就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写作能力
诵读的成效往往体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如果不让学生诵读就希望其能写出佳作,那只能说是在逼学生抄袭名文。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明代学者张溥,他每读一部书,都要用蝇头小楷工笔抄写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再烧,如是者七,遂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很明显,张溥这“七录”,实际上是把别人的书录在心纸上了,所以他才诗文敏捷。杜甫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破”,据我体会,恐怕就有点熟读成诵的味道。读“破”了万卷书,写起文章来还会没有神来之笔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这诵读是与写作紧密相连的。这些名人背名篇、背名著,就如同不拒细流蓄水成渊一般,为他们创作之流备足了丰富的水源,才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文传诵……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规律:诵读是为写作筑坝蓄水,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
3、经典诵读能够增强分析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正是在无忧无虑的大脑中大量储存信息的极好时光。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诵读。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以前背诵下来的经典美文,就可以慢慢的理解吸收,融会贯通。朱熹在这方面论述很精辟。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
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就成了后来读书的正确标准。
4、经典诵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人都向往美好的事物。在经典美文中体验其“真善美”,培养学生完美人格,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个性张扬中潜移默化地培植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美满。
三、诵读经典美文的正确方法
1、学情分析,适龄阅读
“经典美文”是通古今、重感性、达知性、长抒情、教于人、树于心的精髓文章。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根据每个年龄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经典读物,可以更多的让学生理解美文的道理,又能熏陶学生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在启蒙阶段的《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短而精,学生容易接受,但是涵盖的知识却不少,真是不可多得的儿童经典读物。儿童易记,其中的道理在日后的成长中也终身受用。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从容易的入手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浅易的经典美文中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其中的道理和意境,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养成诵读经典的好习惯。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他们一步步自我探索,体会其中的道理,这样的记忆则更加深刻。
3、时习而温,以写助读
看过一遍只是短暂记忆,不足以受用终身。“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复的诵读不仅可以更多的理解美文,更能稳固的积累语言素材。在我们诵读过的很多美文中,我们可能读过很多遍,但是还是不够牢记。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诵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这样就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效果非常明显,学生背得更准确,效率也更高。
4、摘抄经典,爱美成“瘾”
碰到美文中的经典的句子和词语,可以用摘抄的办法加深自己的印象,也通过书写给自己留下一个美丽的记忆。通过“美”的感受,让自己的怀以快乐的情感进行学习,就能克服苦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诵读美文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坚持不懈,需要持之以恒,反复的诵读才能体会美文中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知识。在日积月累的美文熏陶中,养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经典美文的诵读,在于让学生掌握诵读方法,授之于渔,培养学生诵读美文的习惯。这不仅仅有益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熏陶和美好,那份哲理,在圣贤的光环下,我们将受益无穷。让我们从现在起,让孩子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伍,让智慧的源泉滋润儿童的心田!
参考文献
[1]杨道麟.《 语文教育学导论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 年4 月
[3]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编著《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三版
经典诵读文章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23-03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经过岁月的淘洗,流传下了诸子百家著作、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光辉典籍。这些经典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文学滋养,而且其所蕴涵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也成为唤起新一代少年儿童对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认同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经典诵读”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也开始反思如何在当今社会和全球范围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目前,全国各地许多小学都在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而这一活动也逐步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主渠道中,这对于小学生学习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小学生“经典诵读”的含义及意义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宗经》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尔雅・释言》曰:“典,经也。”可见,“典”的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而对“经典”一词《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1)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2)古代儒家经典。也泛指宗教的经书。”《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经典”的解释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和“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由此可见,“经典”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典籍中是专指儒家学说的著作,后来随着词义的逐渐扩大,则不再局限于儒家学说,而泛指一切精彩、精华的思想萌动,具有独特意义的理念。但不管“经典”的内涵如何发展扩大,我们都可以这样认为:“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文化精髓,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必然是经久不衰的。
在古代,“诵”“读”二字都有诵读义。“诵”是大声朗读和背诵,“读”是看着文章念或不出声地阅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诵”的意思是“读出声音来”,“读”的意思是“看着文字念出声音”,而“诵读”的解释是“念(诗文)”。总之,“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读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可见,诵读是一种读书的方法,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背诵;诵读具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课文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遍布全身的多方面感知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其“经典诵读”多侧重于广为流传的古典诗文名篇,并通过熟背唐诗宋词、经典美文,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其意义深远。正如著名教育家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所言:“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也如我国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所言:“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要让学生大致浏览和把握人类文明中经典、精华的内容。这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
二、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指导误区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小学都在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教师在多背诵、少理解的诵读观念下,总结出一些指导方法,如游戏法、背诵法、童谣法等,但就方法的适用对象、适用范围等并没有做出理性的分析。所以,很多小学生诵读日久,便产生不耐烦之感。教师对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指导误区通常有以下几种。
1.诵读形式单一,缺乏实效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本应营造一个浓郁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去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教师指导学生诵读经典的形式比较单一,如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让全班齐读,而缺少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读得是否准确、有没有感情,教师也没有给予指导、纠正等。这样,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觉得乏味而对诵读失去兴趣,甚至导致诵读活动的中断。
实际上,诵读经典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领读、自读、齐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同时,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积累精美的诗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得经典诵读得到进一步地强化。
2.教师指导缺位,学生缺少兴趣
教师在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时如能对古诗文作导语性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对诗人作品及写作时代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并对文章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使“经典诵读”事半功倍。但出于种种原因,一些学校的“经典诵读”中,教师的指导常常处于缺位状态。小学生对经典著作接触很少,对著作的背景等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在教师指导缺位的状态下,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时,对断句、语调、语气等都把握不准。并逐渐失去了诵读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对经典产生畏难甚至抵触情绪,“经典诵读”成了学生的思想包袱。
3.分析讲解过多,本末倒置
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读书的一种方法。但经典诗文毕竟离现代生活年代久远,所以在学生诵读时教师做适当的讲解或指导是有必要的,老师可以讲解经典诗文中的一些字词的古义,也可以对作品的背景或作者的生平做些介绍,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读诗文回答问题的形式促进理解,或是把古诗文的今义出示给学生,让他们对照着读一读,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文的意境。教师的讲解或者指导一定要注意适度,如果分析讲解过多,反而导致学生诵读机会过少,本末倒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典诗文大多对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不必过多担心学生不懂古义,只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反复地放声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经典古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学生自然会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感受到经典诗文的无穷魅力。
三、小学生“经典诵读”的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经典对他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经典诵读”收到较好的诵读效果,光靠记忆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从方法上给予指导。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诵读呢?
(一)游戏激趣诵读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从而产生内动力,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只有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才会使学生努力去寻求阅读的机会,并从中获得阅读的满足,也才能将“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更容易在游戏中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通过各种游戏来提高和保持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游戏诵读方法。
1.“捉泥鳅”:教师伸出一手食指做“泥鳅”,另一手张开做网,把“泥鳅”放在其他学生的“网”下面,把自己的“网”放在其他学生的“泥鳅”上面。学生齐读课本内容,当读到某处教师说“停”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立刻用“网”捉“泥鳅”,看看哪条“泥鳅”被捉住了。
2.“传山芋”:找任意玩具当做“山芋”,学生一边齐读课文,一边依次传递“山芋”,也可以读一句再往下传。当喊“停”的时候,看看“山芋”在谁的手里。
3.“诵读大转盘”:找来几张椅子,学生分小组玩游戏。椅子总数要比人数少一个,椅背在里,学生围成圈。学生一边齐读课文,一边围绕椅子走动,当教师喊“停”的时候,学生找到椅子坐下,坐不到椅子的学生被淘汰。
此外,还有“语句接龙”“木头人”“拍掌”等游戏都可以融入诵读活动中,这样可以让学生边玩边背,在乐中学,在乐中背,为诵读活动增添乐趣和动力。
(二)熟读成诵法
南宋教育家朱熹提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正所谓“好诗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指导学生多读、熟读,进而自然“成诵”。教师既可指导学生琅琅地诵读,也可低唱慢吟地诵读;还可“不求甚解”地诵读,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律美、音律美;更可以变化多种形式去读,如集体读、个别读、同桌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品味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学生在进行多种形式“经典诵读”时,不易在反复诵读中感到乏味,反而激发诵读的兴趣。这样,读的遍数虽多,学生却不累,在熟读中自然成诵。
(三)配乐诵读法
诗是有声的画,是有韵律的歌。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配上一首曲子,为学生创设诵读的氛围,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如诵读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的音乐;诵读离别愁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诵读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时,配以优美抒情的曲子。配乐诵读,能够更好地投入诗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更深地领悟经典诗文的内涵,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从中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总之,教师用配乐的形式创设诵读情境,能为学生构建特有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在配乐中体会经典诗文的内涵,走进文字背后的意境。
(四)诗配画诵读法
“诗情画意”常常令人陶醉,诗句和图画的对照,往往能激起思维的涟漪。正因如此,教师指导学生给诗配画,可让学生在优美的画卷中欣赏经典诗文,在富有韵味的古诗中欣赏祖国的旖旎风光,使“经典诵读”得到升华。如《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想象,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又如古诗《咏鹅》,可指导学生绘成这样一幅画:白鹅浮在碧绿的湖面中,橘红色的脚掌在水中划动,水波涟漪。如此美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铭刻脑中。有了画,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在全班一边展示自己的画,一边诵读古诗。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化抽象文字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又能通过画面记忆诗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彰显学生的个性,达到较好的诵读效果。
(五)表演诵读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可以把经典诗文中一些篇目加以创新,并组织学生以课本剧、小品、舞蹈等形式将经典诗文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让学生领略诗文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剧作家曾说过:“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以课本剧为表演形式的诵读,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经典诗文内容改编成剧本,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和动作展现经典诗文的内涵,让古诗文更鲜活,更具感染力。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诵读经典诗文,可以加深对经典诗文的印象,促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如表演诵读《望庐山瀑布》,当学生读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注意诵读的语气,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飞流直下的动态。
(六)抄写背诵法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读与写的关系密不可分。摘抄不仅是一种积累的方法,更是培养学生诵读习惯的很好途径。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时,一边读一边写,能调动学生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有效巩固学生已经背诵的内容,从而使背诵水到渠成。同时,通过抄写的方式进行诵读,也能够锻炼学生书写能力,并使学生在抄写过程中对经典加深理解和内化,使经典诵读得到进一步升华。
(七)归类诵读法
“归类诵读”,就是将众多经典诗文根据某方面的共性特点加以分类,并按类进行诵读。如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诵读,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当春天来临,春光烂漫,万物复苏,花红柳绿,即可指导学生诵读与春天有关的古诗《春》《春晓》《咏柳》《清明》等;当盛夏来临之际,可让学生诵读与夏天有关的诗文,如《夏日》《小池》《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步入了秋的高远,可让学生诵读《秋夕》《山行》《枫桥夜泊》《明月几时有》等;当隆冬到来时,可让学生诵读《卜算子・咏梅》《梅花》《南秦雪》《江雪》等。除此之外,还可根据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把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在对比诵读中强化记忆效果,激起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除了上述几种指导方法外,小学教师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对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指导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如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分低、中、高学段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切实有效地提高经典诵读的效果。同时,还可重视积累和运用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进行指导。另外,教师也可从自身的导读能力对学生经典诵读的影响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