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续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狼和小羊续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狼和小羊续写范文1

《狼和小羊

——续写

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小羊忙一闪,只听“扑通”一声小羊连忙回头一看,原来是狼摔了个倒栽冲,扑了个空。小羊趁机转身就跑。狼爬起来就拼命追小羊,小羊看见前面有一片辣椒地,便有了个好主意。它跑进辣椒地,摘了一片大树叶,又摘了几个干辣椒,搓成辣椒粉,用大树叶包好。当狼追赶过来的时候,小羊就把辣椒粉洒到了狼的脸上,百分之百的辣椒粉被狼的鼻子和眼睛吸了进去。“啊嚏!啊嚏!……”狼总共打了一千个喷嚏,直累得他跌倒了地上。而小羊趁狼打喷嚏的时候早已一溜烟地跑掉了。狼打完喷嚏后只好垂头丧气走了。

狼和小羊续写范文2

一、在自主式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

1.自主办《黑板报》。定人、定时、定内容、定设计、定期评比。定人,一般是由各小组轮流进行。定时,每周更换一次。定内容,内容要突出趣味性,大家都爱看,突出联系本班的实际情况,及时报道本班发生的事情,突出思想性、教育性,还要有帮助学生学习的内容。定设计,每个小组设计要新颖别致,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定期评比,每一期都由班长和各小组组长共同打分,累计积分最高的为期末冠军。

2.自主收集儿歌、格言警句。开展“我喜爱的一句格言(或一首儿歌)”活动,每人每天搜集一句格言、名人名言或警句、俗语等,小学低年级搜集儿歌,询问老师或家长,弄清其基本意思,进行自我教育。

3.自检作业。每天在作文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时,必须要进行自检,检查有无错别字,有无掉字漏字,语句是否通顺,如果有错误之处,先用红笔话出来,然后再在其他地方进行修改。

4.自制习作集。把自己的自作用电脑进行设计,自己可以画上插图,设计封面,然后打印出来,保存好。家里无条件的,要手工制作。隔一段时间后,把他们装订起来,日积月累,制作成自己的习作集。

5.自述看过的节目。小学生爱看动画片,这是增长知识的好机会,学习语文的好机会,我要求他们要自习看、认真看,不能只看热闹。第一天晚上看了之后,第二天上语文课时,把印象最深刻的复述出来,这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方法。

二、在合作式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逐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1.互批作业。在作业经过自检之后,同桌之间还要互相批改堆放的作业,给对方挑毛病,挑出问题经过对方确认然后改正。

2.互检老师布置的其他任务。老师布置的任何任务同桌之间都可以互相检查,看对方是否完成,以及完成得怎么样,没有完成的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但不允许互相抄袭或为对方隐瞒。

3.同桌辩论。针对某一问题,在课余时间同桌之间可以进行辩论活动,如“小学生做家务好还是不做家务好?”“《比尾巴》中如何比较尾巴的长短?猴子的尾巴一定是最长的吗?兔子的尾巴一定是最短的吗?”

4.小组讨论。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先交给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结论简单地直接给学生。如《自己去吧》这篇课文中鸭妈妈和鹰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说:“自己去吧。”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在讨论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协作完成答案。

5.小组或集体游戏、竞赛。例如:在学习了《登山》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去登一登山,体验其中的滋味,既可锻炼学生的意志,又能让学生团结互助。

三、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时间能力,逐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1.通过参观访问等活动诱导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描写风景一类的课文,如《黄山奇石》、《荷花》、《趵突泉》、《颐和园》、《迷人的张家界》、《参观人民大会堂》、《观潮》等,有条件的可以先让学生参观,写出自己的文章,然后学习课文,比较自己的习作和课文的不同点,探讨自己写的有哪些优缺点,如何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如何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激发起学生探究美好事物的兴趣和欲望。

2.通过讨论研究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懂得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有很多种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司马光》的练习,要求说说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说出的办法可能有:(1)去叫大人来救。(2)抛一根腰带。让他抓住腰带,才不会沉下去淹死……当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后可再启发思考:(1)假如知道水很满,用什么方法最好?(砸缸)(2)假如不知道水深水浅,用什么方法最好?(砸缸)(3)假如知道水很浅,用什么方法最好?(叫大人来救)(4)课文讲缸里的水很满,司马光的办法是不是最好?(最好)在这里特别要注意不要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要一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就只有一个回答:“砸缸”!

3.通过探究续写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材的某些文章好像“并没有结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狼和小羊》结尾写道,(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狼究竟与没有把小羊吃掉呢?课文没有讲,当然按照我们成人的思维,小羊是必死无疑。我让小学生续写,答案是五花八门。我觉得续写结尾并非“画蛇添足”,而是一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狼和小羊续写范文3

[关键词]标点符号 学习亮点 空白 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35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蕴藏的含义却是丰富多样。它往往可以使零散的语言文字更富有张力和表现力,起到传达无穷之意的效果。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多地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而对标点符号教学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高度关注标点符号,善于挖掘标点符号背后蕴含的深意,变小小标点符号为学习的“亮点”,并以此为切入口,有效开展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注标点符号,读出精彩,掌握技巧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不同的标点符号,其作用不同。在朗读中,逗号、顿号表停顿,读时停顿时间短;问号表疑问,问意深厚,引人深思,读时语调上扬;感叹号,叹意深沉,用于抒发强烈的情感,读时语气或高亢激昂或委婉深沉;破折号,或表中断,或表解释说明,或表跳跃转折,读时语音绵延悠长。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中的标点符号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深厚情感,读时让人回味无穷。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标点符号,有感情地朗读,反复地朗读,读出精彩、读出韵味、读出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引导学生挖掘标点符号背后的意思,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

比如,教学《小鹰学飞》时,笔者抓住“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中的两个省略号,引导学生思考,并有感情的朗读。首先,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省略号中你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小鹰在急促地喘着气。”然后继续追问:“为什么小鹰会急促地喘着气?平时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急促地喘气?”有的学生答:“因为小鹰学飞学了太多次,他累得有气无力了。跑步跑累的时候我们会急促地喘气。”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读一读,要求学生读出小鹰学飞时气喘吁吁的语气语调。这样,通过利用标点符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让学生理解了语言的意蕴,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利用标点符号,填补空白,充实文本

在许多文章中,作者往往会利用标点符号留下语言空白,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标点符号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放飞思绪,尽情联想,去填补这些语言空白,变“无”为“有”,充实文本内容,丰富文本内涵,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启迪学生思想,升华学生情感。

例如,《荷花》一文中这样写道:“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该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这是看荷花时“我”的一系列想象,写出了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学习时,笔者抓住省略号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想省略号后面的内容,填补空白,补充句子。有一个学生说:小草探出头,告诉我清晨空气的芬芳;另一个学生说……这样在填补标点符号空白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图式结构和生活经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巧借标点符号,启发想象,拓展练笔

在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中,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借助标点标号留下悬念,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现标点符号的细微之处,依托文本,找准写作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练笔,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譬如,《狼和小羊》一文最后写道:“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小羊最后究竟有没有被狼吃掉?作者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用省略号加以代替,语意未尽,遐想无限。在学习完该课文后,笔者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省略号,拓展想象,续写故事。这样,巧借标点符号拓展练笔,想象续写,不仅解放了学生大脑,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

狼和小羊续写范文4

关键词:说话;条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62-1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也是培养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构成要素很多,培养表达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也很多,有条理的说话是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条理清晰的话语至少能说明:所说的内容是个较为完整的语段,便于听者记忆;删去了多余的枝蔓,不至于人让人摸不著头脑。任何的表述都想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只有你自己深思熟虑,才能示之于人,才能直达于人心,产生你所想要达到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一、教师规范语言,加强示范

“语言是个习得的过程”。学生与教师长期接触,必然会受到教师语言风格、习惯的熏陶和影响。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在感悟、模仿的过程中,逐步规范他们的口语。在学校,影响学生的不仅是语文老师,还有各门课程的老师以及学校的大部分教职员工。在课堂上,为了加强示范性,教师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互动小组中去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口语表达比较好的小组,可以推荐到全班,向全体同学展示,以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可以模仿、学习的对象。

二、创造利于自由表达的氛围

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安全的“说”的氛围,有助于大家开动脑筋,激发说的兴趣。尊重孩子们的话语权,让他们自由表达与争辩,教师不要用道德约束他们,不随便做结论。在这样民主的氛围内,孩子们自会说得从从容容,有板有眼的。只要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教师都要给予及时鼓励,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增强说话的信心和勇气,才能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完整地表达出来。学生不想说,不敢说,说不好的情况大量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课堂没有创造出让学生想表达的气氛和机会。记住,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会畅所欲言。

三、加强说话条理性的有效训练

1.听的训练。听的能力听是说的基础。要想会说,建立你养成爱听、多听、会听的好习惯,如多听新闻、听演讲、听别人说话等,这样就可以获取大量、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整合、提炼,就会形成语言智慧的丰富源泉。培养听的能力为培养说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方式一方面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学习其他人的说话方式、技巧和内容。

2.看的训练。多看可以为多说提供素材和典范,可以看电影、书报、电视中语言类的节目。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实景,在教孩子观察图画时要耐心细致告诉他看什么,看什么要按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一幅一幅看图,弄清图意,引发孩子说话兴趣鼓励孩子敢学敢说逐步过渡到善说。如果我们所要观察的对象是秋天的小湖边,那么我们就要观察一下这个湖的周围都有些什么,有树?有假山?有凉亭?还有游人?并且树是什么样子,山是什么样子?凉亭在这湖光山色、树影的衬托下又是个什么样子,这秋天里的游人此时又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呢?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心去体验。只有有了这种观察,你的叙述才有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得越仔细,了解得越深入,感受也就越深刻,产生的思考就越活跃。因此,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是培养孩子说话的关键所在。

3.想的训练。话由心生,心里没章程说话必然乱套。想是让思维条理化的必由之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会说,而是不会想,想不明白也就说不清楚。在说一件事、介绍一个人之前,要让学生认真想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想一想人物的外貌、特征等。有了比较条理化的思维,才会让自己的语言更加条理化。

4.读的训练。美国朗读指导专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说:“你读的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阅读,就读得越多。你读的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好的文章,都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文本典范。在不断的大量的阅读中,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表达的方式。另外,还要重视背诵课文、复述课文等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滋润、熏陶,还可以慢慢形成自己正确而生动的语言。

5.说的训练。说到底,进行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说话训练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发言就是最常见的是专项训练。还有诸如班级早新闻会、演讲会、讲故事比赛等,都是非常好的训练形式。如何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怎样教孩子把话说完整,把事情说清楚呢?首先教孩子按照顺序说话,逐渐培养说话的条理性。如找“先……再……然后……最后……”等句式叙述,说出完整的过程;可利用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来说话,说出我们的家或我们的教室,这是一种空间的顺序练习;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写故事。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童话故事的情节往往是最吸引学生的,能让他们自己去编,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续讲故事。一位男同学编了这样一个故事,“狼龇着牙,张开血盆大口扑向小羊,可没想到它用力太猛,自己一下子掉进了小溪里,狼不会游泳,大喊救命,善良的小羊想去救它。路过这里的小兔看见了,连忙拉住小羊说:‘小羊,狼是个坏家伙,它总干坏事,你可千万不要救它,否则,它会把你吃了。’小羊听了小兔的话,离开了小溪边,回家去了。”这位学生在大家的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故事。长期坚持这样训练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必然能发展和提高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南海出版公司,2009.

狼和小羊续写范文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我们必须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一、可异中求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与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写人所未写、敢说人所未说,力求选材与众不同、构思标新立异等。

二、可想中求新

“想”即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

1.扩想:

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 如学习《田忌赛马》,画出两次赛马的对阵图,分析转败为胜的原因。最后讨论:除了孙膑的方法,还能有什么方法使田忌获胜?哪个方法好?为什么?

2.续想:

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续写想象作文。如教寓言《狼和小羊》一文之后,以《狼和小羊后传》为题说话、写作。

3.联想:

联想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开端,为此,我们要利用教材学联想。如看了影片《》有感,使学生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学了《凡卡》之后也要学生写读后感。

4.改想:

利用有的课文的特殊性,在不变原意的情况下,变化课文的叙述方法。如把原作的倒叙改为顺序,把原文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者是把诗歌写成记叙文等。如把《金色的鱼钩》中的一段话改为第三人称。

5.假想:

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如学了《齐天大圣》之后,联想课外阅读、影视,让学生写《假如我会七十二变》等假想作文。教师要抓住课文及课外能触发学生展开假想的诱导物,步步引发,务使“假”得有理、“想”得有据。

6.反想:

有的课文老师可让学生“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思维来一个急转弯,从而以反衬正。如学了《我的战友》后,教师可提问:如果没有忍受得了烈火的烧身,就地打了几个滚自救了,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各抒己见:后果不堪设想,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基于这次战斗都会失败。

7.推想:

这是一种在严密的逻辑推理指导下的想象。它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现象想到结果。如《蛇与庄稼》等文都是学生进行推想的很好题材。

三、可疑中求新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由“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质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

四、可破中求新

也就是突破定式、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如教学童话《小猫钓鱼》一文时,让学生明白做事要专心、不可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无疑这是正确的,已形成了定式。为了产生新的认识,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假如小猫钓到一条大鱼后又去捕捉它心爱的蜻蜓和漂亮的蝴蝶,同样是那么认真,它的兴趣广泛是否值得大家学习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讨论:只要小猫专心,蜻蜓和蝴蝶同样可以捕捉到。

狼和小羊续写范文6

一、于读中放飞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感有万端之异,言有万态之殊。”教师应还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体悟和品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自我感受,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

如《江南》一课,在学习第二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戏”字想象鱼儿在水中嬉戏的情景,自由赏读,允许他们见仁见智。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应该读得快一点,因为鱼儿在水中游得很快;有的认为应该读得慢一些,因为鱼儿在水中边游边玩;有的认为应该轻声读,因为鱼儿正在与小伙伴说悄悄话呢;还有的认为应该高兴地读,因为鱼儿在水中玩得很开心……这些都反映出小朋友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多么深刻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于说中放飞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营造热情洋溢的“说”的氛围,诱发他们“说”的欲望和热情,让他们在民主、和谐、愉悦、自由的气氛中,乐于思维,敢于表达,使“说”成为学生自主的释放心灵之声的活动。

学习《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后,让学生讨论“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一时间,课堂上五音齐备,学生的发言可谓精彩纷呈,如“我想变一只青蛙,在荷叶上唱歌。”“我想变成一棵大树,为人们遮挡阳光。”“ 我想变成一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我想变一只萤火虫,点亮黑黑的夜空。”“我想变成水滴在大海中穿梭”……瞧!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被唤醒,思绪在飞扬,充满灵性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潺潺而出。

三、于评中放飞个性

传统教学中,评价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很少有自评和互评的机会。《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自我调控学习过程,学会正确对待他人和自我,发展个性与潜能。

如教学《狐假虎威》一文时,我让学生在认真听别人朗读的同时,进行适当的评价。一位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到:“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这一句时,不少学生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把听后的感受说一说。有的说:“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这只狐狸脑筋动得真快!”有的说:“听了他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一只狡猾的狐狸。”有的说:“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这只狐狸有点心虚。”还有的说:“他不但读得好,表演得也很棒。”这样,学生通过评价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增加了互动交流的机会,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于写中放飞个性

阅读教学要注意读写结合。教师应从低年级开始,巧妙地把握时机,将写作训练春风化雨般地渗透于阅读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续写、仿写、改写、编写、扩写等等,可视具体阅读内容而定。

如学完《狼和小羊》,可让学生浮想联翩,续写出小羊可能出现的命运;学过《雨点》后,让学生当一回小诗人,仿写一首诗歌;学过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练习一》读读背背中4个成语后,我让学生看图并结合生活实际写一段有关元宵节的片段,并用上有关的成语;学完《月亮湾》,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写一段介绍月亮湾美丽风景的解说词……总之,教师要做有心人,不失时机地抓住训练契机,唤醒学生内心深处习作的需求,为张扬学生的个性搭建广阔的舞台。

五、于画中放飞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性,让他们运用“画”的形式去实现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体会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方便有效的探究阅读途径。

如我在教《荷花》一文时,当讲到描写荷花三种姿态时,我让全体学生各自试着边读课文边绘画,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幅幅绘画惟妙惟肖地展示在你眼前:碧绿的荷叶衬托着雪白的荷花,有的是全开放的,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学生绘画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进入课文情境,“还原”文字,品赏荷花姿态美,勾勒语像的过程。画好后,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使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六、于演中放飞个性

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趣味性应该是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表演活动情趣性强,容易让学生产生“入境始与亲”的体验,能唤醒他们的参与热情,变旁观者为当事者,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认知差、情感差和心理差。教师应将表演适当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演中觅趣,在趣中显智。

如学习《谁的本领大》一文时,让学生分组排练课本剧,学生兴趣盎然,编剧本,背台词,设计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大家集思广益,你提建议,我献良策,忙得不亦乐乎。剧中的风、太阳和船夫几个角色,他们都演得惟妙惟肖,无不烙下了他们鲜明个性的印痕。此种情景,不能不说是一种“乐学”与“乐教”和谐共振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