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丰子恺的作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丰子恺的作品范文1
丰子恺书籍装帧文人画
传统文人画讲究意境,所谓诗情画意、画外之音,莫不与意境息息相关。意境美,为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朦胧美。意境的创造,是对画家聪明才华及情怀的考验。宋以来文人论画,强调多读书,多游历名山大川,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两条途径磨练塑造人的气质、胸襟、情感、趣味,使画家成为高雅的作者,方能创作出具有不凡的、美的意境的作品。早在元代时期,赵孟頫标榜“古意”,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从文人的审美情趣出发,提倡继承唐与北宋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新朴素的画风,反对宋代院画过分追求纤巧与形似;“石如飞白木如箱,写竹还应八分通;若有人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可见,他还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用到绘画中,加强艺术感染力。而将时间定位到民国时期,丰子恺作为中国现代装帧设计的先行者,他的观点与赵孟頫不谋而合,继承了文人画的衣钵。
丰子恺擅长在作品中表现意境,这种意境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可感悟到。《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1924年丰子恺为朱自清和俞平伯主编的期刊《我们的七月》中所配的插图,画中以疏朗的笔墨表现了上卷的竹帘、廊边的小桌、零星分布的茶壶、茶杯和一弯新月,整幅画作散发出仙境一般的闲情逸致,使观者感到无限的美感。1933年,丰子恺为《西湖漫拾》封面所做的设计极为简约,通过草草数笔的勾勒,残垣的小桥、层叠的峰峦、粼粼的波光、飘荡的小船、高悬的皓月便跃然纸上,装饰性的构图衬托出书名的雅致。丰子恺是一个拥有浓厚传统文人气质的学者,除漫画外,他在书法、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品读他设计的书籍装帧作品,可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追求。丰子恺采用了古代文人画中诗、书、画的表达形式,他的作品,运用流畅的一笔式抒情漫画,使用传统的毛笔勾勒,人物造型简单概括,同时又不失神韵,虽然很多作品并无对人物五官面貌进行细致刻画,但仅寥寥数笔,便形神兼备、活灵活现,体现出东方式的朴素典雅。如《醉里》(1928年商务印书馆初版,罗黑芷著)的封面采用左右式构图,画中描绘了一个仰坐的醉汉形象,画中人物侧仰着身子,慵懒地斜靠后方,整个人的身体呈现出135度的钝角,画中并未对人物的神情进行深入刻画,从其仰起的面庞、倾斜的身体、后置的碎发可以看出这个人已经酩酊大醉了。丰子恺寥寥数笔的体态描绘极为传神。为考虑版式的整体统一,丰子恺的设计很少直接运用花哨的印刷字体,常选择自己独特的丰式书法作为封面字体,使设计更加庄重、典雅、质朴。《云霓》这本书,丰子恺完全用字体进行设计,构图上模仿古籍的装帧式样,将书籍信息分为三组进行安排,最上方为方块状的“子恺漫画”,中间将书名云霓放大处理后呈长条状,而落款处采用名字的缩写“TK”呈印章状,最终勾勒出长方形框,将信息全部收纳其中,古朴典雅、简洁清晰。
丰子恺的书籍装帧艺术中流露着诗画般的意境,不断散发出云卷云舒的淡定从容,这是他文人心境的一种体现。中国古代文人讲究内在美的锤炼,渊博的学识、高贵的品格、丰富的生活阅历方能铸造真知灼见。丰子恺总是采用言简意赅却具有传统韵味的线条表现他对书籍装帧艺术的理解。《踪迹》是朱自清的诗与散文集,由丰子恺设计的封面中,一张窄幅的竖幅海景图,斜着的几朵白云跳出画面,两只海鸥沿着海平面低飞,层层浪花错落有致,处处彰显着纯净、柔软与平和,整个页面布局紧密,将视觉中心放在页面的右侧,区区尺幅却情韵深厚,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以至于观者一接触到他的作品,便被其中的淡定从容所感染,有时忽略了他作品中提出的尖锐的社会问题。
文人画自元代以来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形态,然而随着民族意识的高涨,不少文化先驱,如鲁迅在其言论与著作中对写意的文人画多有批评,原因很复杂,主要因为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需要带有启蒙作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联系的美术。相对来说,传统文人画在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二三十年代的进步文坛普遍要求作品反映时代性与战斗性,一向温和的丰子恺也将题材扩大到了现实生活的层面,表现出强烈的爱与憎。品味他的封面、插画、扉页与题画作品,常会在不经意间读到生活中的众生百态、饥饱寒苦,也许这正是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文人们寄情于画抒发愤懑的一种方式。1926年,《中国青年》5月刊邀丰子恺为“五卅纪念专号”设计封面,丰子恺在画面中央画出一座被云雾环绕的宝塔,塔顶射入了一支箭,这幅画源自唐朝射塔矢志的故事,寓意革命青年铭记悲痛,号召有为青年为了民族的解放立志发奋图强,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样,在之后的6月刊上,丰子恺描绘了一个小小少儿郎骑着战马奔赴战场的形象,处处体现作为新时期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对于那些生活在战乱时代的青年人来说,这类题材无疑起到了及时宣传和鼓动的重要作用。
丰子恺用装饰性构图和漫画的笔法装饰书籍,继承了文人画的写意性与抒情性,其作品中充满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境界与审美情趣。更难能可贵的是,丰子恺将社会生活的题材也纳入了书籍装帧艺术中,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时代风貌与生活趣味,增加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吴浩然.丰子恺装帧艺术选[M].济南:齐鲁书社,2010.
[3]邵大箴.艺术格调[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4]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王双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系2010级
丰子恺的作品范文2
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画面那么简单,那么写意,但是有浓浓的意思。你看,天渐渐黑下来了,那痴痴地等着主人回家的小狗,伏在门边睡着了。在另一幅画中,丰子恺画了一个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肚子成一个弓形,高高地拱起,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但是它要保护肚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肚子里面还有一个个小生命呀!在丰子恺的画中,能看到动物身上伟大的善良,对弱小生命的爱护,能看到一个个丰盈灵妙的世界,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那样的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这是古代的一种哲学――“万物有情”,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
丰子恺究竟为我们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他画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画出来这些东西,就很了不起。
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丰子恺画的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传送富于人心、富于人道的生命气息。中国的文明靠什么传承?就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
有人说,丰子恺的东西很软弱,在当时是不能去和日本人抵抗的东西。其实从长久的观点看,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这样一种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其意义不亚于拿起机关枪去和日本人对抗,它同样是一种抵抗,是文明对野蛮的抵抗。
像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家在今天已经成为遥远的绝响。他并不是完全为了艺术,或者说是笔墨,或者是某种色彩,他不是追求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更不是追求一种话语权,或者是西方艺术的一些标准、时尚流行的符号,他的艺术是一种有生命担当的艺术。
我们知道现在的一些艺术推崇创新,割断传统,一味趋新,将东方心灵加以埋葬。艺术界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大量的泡沫,没有真正的精神艺术,是靠市场、靠炒作、靠一些虚拟的价值,把艺术作品看成股票一样去炒作它,让它变得值钱。泡沫是什么?一旦发现内涵是空洞的,最终就会破灭。
丰子恺的作品,具有跟当代艺术不一样的概念,这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所谓“艺术追求创新”的标准来看待。这是一种具有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在这样一种境界下面,艺术就会流露出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风姿,不像我们后代的人去玩艺术或者去游戏艺术。
丰子恺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他的文字很轻松,很温馨,有一种江南的气味,是一种宁静的、没有火气的、很温厚的气息。江南文化有一个特点叫做“水做的男人,花一样的女人”,江南水乡多,水很多,水多就是柔,有一种轻轻淡淡的,春天或初夏的气息。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说“上善若水”,即道家认为最好的心境就像水一样,水是最高的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到哪里就随什么样的形状,到方就是方,到圆就是圆,水是最包容的。丰子恺的艺术像水,他画画的时候,用的笔是毛笔,温厚的味道就出来了。
丰子恺的作品范文3
在这样的背景下,丰子恺与日本的“良缘”显得不同寻常,它昭示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悠久的地缘文化纽带并不足随便可以割断的,相近的文化基因也无法任意改变;文化上的亲缘,且使不能超越严酷的民族生存竞争,至少也可为相互认知提供可靠的基础,而在心灵博大、趣味纯正者那里,它将结出丰硕的文化交流之果。
1921年春,已为人父的丰子恺在家境非常拮据的情况下负笈东渡,十个月后,金尽同国。就是这短短的十个月,奠定了丰子恺日后的人生道路,他有幸成为中国漫画的创始人,而他在文坛上的成名,也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丰子恺当初是怀着成为一名油画家的梦想负笈东瀛的,到了东京领教了西洋美术的真面目后,这个梦想破灭了。他发现,成为一名油画家的成本,决不是他这样的家庭所能承受的,而油画创作技术上的苦重,也不合他的性情。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留学计划,由画室里的临摹,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游学。在东京的旧书摊上,一次随意的翻阅,搅动了他的艺术慧根。那是日本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的漫画,简练的笔墨,将日本社会的人间世相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他欣喜不已。丰子恺后来这样回忆:“这寥寥数笔的一幅画,不仅以造型的美感动我的眼,又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
竹久梦二对丰子恺的启示有双重含义:首先是“全盘西化”背景下东方文化特有的诗性对丰子恺艺术灵性的召唤,其次是竹久梦二调合东西的高超手法,示范丰子恺走上一条崭新的艺术之路。丰子恺高度评价竹久梦二的画风:“熔化东西洋画法于一炉。其构图是西洋的,画趣是东洋的。其形体是西洋的,其笔法是东洋的。自来总合东两洋画法,无如梦二先生之调和者。”
以此为契机,丰子恺开始了艺术上的转向。回国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丰子恺像竹久梦二一样,用毛笔在纸上描下了“平常所萦心的琐事细故”,这一下不得了,他感受到一种母亲生子后的欢喜,周围的同事朋友见了,也惊喜不已,恩师夏丐尊连连称好,鼓励他多画;文坛风云人物郑振铎见了这些作品,如获至宝,为其“诗的仙境”和“写实手段的高超”所征服,将这些作品发表到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周报》上,并加上“子恺漫画”的题头。“子恺漫画”从此风行全国,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第一位被称作“漫画家”的画家,就这样诞生了。
丰子恺的作品范文4
一、丰子恺儿童崇拜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思想的浸染
丰子恺儿童崇拜观念的形成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又肩负着对未来文化的创造之责。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深深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中,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尤其是其回归自然、超然物外的出世态度,更成了历代文人祈求内心平静的精神依托。生性温和、淡泊、率真的丰子恺也承继着这一传统的文化基因。
(二)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的时代背景
五四时期“人”的苏醒带来了儿童的发现和对童心的认识和尊重,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催生了对童心的热切向往和对儿童的无尽推崇。郭沫若、冰心、叶圣陶、郑振铎等中国新文学的最初奠基者都曾真挚地膜拜儿童的纯洁,并以失去童年的成人的姿态呼唤童年,试图能“回复我纯朴的,美丽的童心”。丰子恺一方面表现的是对自然和儿童的崇拜,另一方面又正是对五四时代高扬的人文精神和“儿童本位论”思想的倾心实践。
(三)李叔同皈依佛门的影响
李叔同是丰子恺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在丰子恺的心目中,老师是一个完人,每做一事都能完满,做老师时认真敬业,教的虽是音乐美术,国学根基却远远甚于国文老师。而1918年李叔同看破红尘到杭州的虎跑寺剃度出家了。这对丰子恺的心灵和思想形成了极大的震撼。在李叔同的感染之下,丰子恺也在三十岁生日那天正式饭依佛门,成为居士,接受了佛家“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命题。这一佛家思想指向的是人心的原初状态是纯净无邪的,是世间的尘埃玷污了它们的理性内涵,这使丰子恺体认到了拥有原初本心的儿童的天真纯洁以及尘世的各种教条规范对儿童的束缚和异化。
(四)儿童是具有独特价值的生命存在的儿童观
在丰子恺的思想体系里,儿童是具有独特价值的生命存在,并将游戏的儿童生活看作是理想的生活途径,认同了席勒的“只有游戏,才能使人达到完善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的主张。丰子恺鼓励孩子尽情享受童年的幸福,并呼吁成人们“切不可斥儿童的痴呆,切不可盼望儿童的像大人,切不可把儿童大人化。”让儿童有一个自在的生长环境,能尽情地挥洒他们那随心所欲的无拘无束的个性。丰子恺面对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的小大人们的礼仪谦让不是欣慰而是心痛,发出了如同别林斯基的“勉强的、过早成熟的儿童是精神上的畸形儿”的叹息,痛感成人对童心的摧残。
二、丰子恺儿童崇拜思想观念
丰子恺由对儿女们童真稚拙生活的描绘切入艺术领域,高扬儿童的纯洁,渲染他们的有情世界,倾诉对从来不掩饰自己真情实感的真诚的儿童的全身心的推崇。对此,丰子恺自己有着明确的表述“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变成儿童崇拜者,在随笔中、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于是丰子恺努力使儿童保持具有丰富想象,放荡不拘的、正当的、自然的状态,尊奉儿童是有着独特生命价值的存在物。他的对儿童的这种把握方式,无疑是对五四先哲们所倡导的儿童本位论的再度阐释,构成了儿童崇拜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设身处地地体味童心童境,以儿童的心态与感知去观察儿童的生活
丰子恺熟谙儿童的心理,能顺利地把握儿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因此他能读懂儿女们那充满稚气而独具内涵的语言。大女儿阿宝看不起小妹妹软软,“吃东西时,把不好吃的东西留着给软软吃;讲故事时,把不幸的角色派给软软当。向母亲有所要求而不得允许的时候,你就高声地问:‘当错软软吗?当错软软吗?’你的意思以为∶软软这个人要不得,其要求可以不允许;而阿宝是个重要不过的人,其要求岂有不允许之理?今所以不允许者,大概是当错了软软的原故。所以每次高声地提醒你母亲,务要她证明阿宝正身,允许一切要求而后己。”
丰子恺能设身处地做了儿童去感受他们的心理:“我看见她在水门汀上骑竹马。她对我一笑,我分明看出这是叫我一同去骑竹马的意思。我立刻回她一笑,表示我极愿意,就从母亲的怀里走下来,和她一同骑竹马了。稚拙的言辞点出的正是两个小孩初见面时的心意相通,真实地展现出了孩子的情态和心理。而这种设身处地也使丰子恺体味到了儿童在成人世界里生存的尴尬与不便。漫画《设身处地做了儿童》描画出的就是这样一种困境,体现了成人世界对儿童的忽视,这种忽视造成了儿童在家庭中的实境和精神上的痛苦。丰子恺非常同情孩子的处境,为孩子在成人礼仪道德驯化下的循规蹈矩、谦然有礼而扼腕叹息,这无意中宣扬了卢梭的“我们要让孩子们享受天赋的自由”“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的观点。
(二)歌赞绝假纯真之童心,优游于儿童世界的闲适与自在
他盛赞儿童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是“出肝肺相示的人”,他们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天赋的健全的身手和真朴活跃的元气”,认为只有孩子们的生活才是纯洁无暇,值得憧憬的,“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给我的孩子们》《儿女》《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散文作品,绘就了《花生米不满足》《穿了爸爸的衣服》《瞻瞻底车》《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等漫画作品,直接表白了丰子恺对儿童纯净天性的推崇和膜拜。儿女的天真、无邪与自然使丰子恺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因此,丰子恺真诚地欣赏玩味着儿童天真稚拙的言行和生活,以饱蘸舔犊之情的笔书写着儿童生活的恬淡和率真,甚至欣然地描述着被围在一群儿女中间的闲适生活。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富童心的丰子恺不仅优游在了儿女的世界里,与他们同喜共悲,做着共同的游戏,还为他们构筑了童话《明心国》,以表达自己对儿童的崇拜与对儿童世界的憧憬。在丰子恺的心目中,儿童有着与艺术、神明、星辰同等的地位,并认为童心的境界是人世间的纯正、和平和幸福的境界。
(三) 对失去童真的哀叹
丰子恺的作品范文5
1、丰子恺是中国文人抒情漫画的开创者,他的画主要是用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或者现实场景。
2、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词时代,善于通过简练的画风营造独特的意境,第二是描写儿童相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时代。早期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儿童题材。
3、丰子恺的画简朴有趣,画出了自身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感悟。
(来源:文章屋网 )
丰子恺的作品范文6
丰子恺的画风清新典雅,欣赏他的漫画不用言语,能够直接从视线中得到妙处。
漫画家画古画今,画鬼怪画人物,很多都来自史料。例如丰子恺有一张1956年画的画,画中有三个奇形怪状的女人:第一个头上梳一个髻,有一尺多高;第二个眉毛画得很阔,占据了半个额骨;第三个衣服的袖子非常大,拖在地上的有七八尺,又转了个弯堆在地上。
看到这里,你不要以为丰子恺会让“漫画故事”就这么完了。如同所有优秀的影视编导一样,他也创造了一个个悬念,情节跌宕起伏,最后峰回路转。一个漫画的结局往往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这个漫画的画题是,“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画题后还有注解:《后汉书·长安城中谣》。注云:改政移风,必有其本,上之所好,下必甚焉。虽然带着几分遗憾,可又有谁能说这不像现实中的生活?相信这之中也有丰老的许多感触,我们从中似乎看见今天社会上有许多同这三个女人一样奇形怪状、变本加厉的情况。这正是丰老作品所展现的风调和档次,也是他区别于一般漫画的原因所在。
丰子恺的漫画,有着一种悲凉凄清寥落的美。他有一幅漫画:一边是劳动者饥寒交迫,一边是为官者手一伸钱就来,这个漫画叫《赚钱不吃力,吃力不赚钱》;目空一切,西装革履的儿子前头走,穿着破旧的老父替儿提箱携包后面相送,此画叫《某父子》。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漫画,想必丰老在画的时候有种咬牙切齿的痛感。
再如,《劳动节特别的读者不是劳动者》、《最后的吻》、《仓皇》、《双重饥饿》等,无不令人伤感至极。
漫观天下
另谋高就
图 /纽斯·维克(美国)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将于明年任满离职,但她不久前刚刚拒绝了参选纽约市长的邀请,舆论认为,希拉里有可能在4年后继续冲击美国总统的宝座。
集体失声
图 / 王铎
河南光山县日前发生小学生校园被砍伤事件,22名小学生被砍伤,1名老人命在旦夕。消息发出后,光山县当地封锁消息,官方集体失声,甚至有当地干部在办私事、玩游戏,称“探讨没意义”。
双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