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作文范文1
雷锋,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虽然来到这个世界普普通通,离开这个世界安安静静,却在人们心中烙下了一块儿深深的印记,雷锋的名字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高悬在中华民族现代史的荧屏上,被亿万人们所敬仰,所熟知。
他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的行动,为我们民族的史册上又添了几分厚重,几分美丽。雷锋的道德,在于他默默奉献,无心索取,在于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就像一支蜡烛,照亮了别人,牺牲了自己。水滋润世间万物,阳光照亮万顷土地,植物装点世界各地,雷锋这颗“螺丝钉”只是尽自己所能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虽然,我们没有滋润万物的清泉,没有照亮土地的阳光,也没有布满世界各地的绿荫。但是,雷锋有的责任感和道德,我们应该有,也必须有。
周二中午,我急急忙忙的跑去广播室,见迎面走过来一个初一的小女孩。说她是走,只不过是一时找不出更好的词来形容了。她左手抱着十多本作业本,右手夹着几本教科书,摇摇晃晃,蹒跚的“走”着。“咦?这个小女孩怎么了?”我好奇的想。不好!只见小女孩左手的本子歪斜起来,“啪—”,只听一声响,小女孩手中的本子全都掉了下来,我急忙跑过去,帮小女孩捡起地上的本子,并把它们和教科书一一按大小顺序排好,。她注视着我做的这一切,当我做完时,她用清脆的声音对我说:“谢谢你”。顿时,我感到心中暖暖的。是啊,被别人帮助是多么的快乐,帮助别人就更快乐了。
周六下午,老师组织我们去做城市的“美容”师。当我们来到社区,社区阿姨把我们分了8组,开始行动了,我们有的在草坪捡纸,也有的擦栏杆。我被分到擦栏杆组,我们各个热情高涨,干劲十足,我用抹布把栏杆擦的干干净净,把废纸拣到垃圾箱,经过我们辛勤的劳动,把小区街道的公共设施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洁,能够用自己的行动为美化城市贡献一份力量,我们都感到非常高兴。
我们无法像雷锋一样的伟大,可是我们却可以用双手去创造更加充实、美好的明天。那么,请你拾起地上的果皮扔到垃圾箱;请你将未拧紧的水龙头拧紧;在学校的时候,如果你看见了体格较弱却在费力地拎着大包小包的同学,自己有没有去帮助他?在交作业时,有没有想过要帮老师把沉重的作业搬到办公室去?你可以弯腰为他人捡起一本书;你可以扶盲人过马路;你可以为有需要的人让座;你可以扶起摔在地上的小朋友……
抚今追昔,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青年是优秀传统和现代文明火炬的传递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40年,一代又一代青年在雷锋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成长成才。展望新的世纪,雷锋精神一定会在志愿者精神的弘扬中永放光芒。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迅速地闯入了我们的生活,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获得了更多更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更多更复杂的生产生活技能,却失去了一些中华民族最传统最朴素的美德,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的年轻人,应该将雷锋精神继承弘扬下去。要让“3月5日”学雷锋变成“365”天天学雷锋。
其实,我们身边也处处有着活雷锋。他们为人民奉献着,付出着……
医院里的医生护士是雷锋精神的化身,他们即使是在非典时期也忠于职守,尽管家里有着生病的孩子也要尽医生的责任;学校里的老师是雷锋精神的化身,他们把自己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盼望着自己的学生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马路上的清洁工是雷锋精神的化身,他们不顾风吹雨打,不嫌累不嫌脏,一心把马路打扫干净,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也使环境得到了净化……
不管是老师,战士,青少年也好,他们都具有雷锋这种“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这说明了雷锋并非高不可攀,人人可以学雷锋,人人也可以成为雷锋,雷锋精神也是无处不在的,雷锋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彰显,雷锋精神在那里闪耀着光芒。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可是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在哪里?雷锋以自己的行动为我们做了世界上最精彩的回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作文范文2
雷锋,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一个平平常常的党员,一个朴实憨厚的农村青年,可就是这样平凡的一个生命却谱写出了一部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立起一座令人敬仰的道德丰碑。他的名字响彻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已经内化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甚至漂了洋,过了海,成为某些外国人的道德楷模……
那么,雷锋精神到底是什么呢?雷锋精神就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雷锋精神就是无私奉献、助人为乐,服务人民并持之以恒;雷锋精神就是自强不息、锐意进取;雷锋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雷锋精神就是刻苦钻研、勤奋好学;雷锋精神就是甘愿作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并使其成为一生的坚持,在平凡中建树不平凡……总之,雷锋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闪烁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光辉,诠释着一个高尚的人的人生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用雷锋精神完善我们的人格,净化我们的灵魂,修正我们面临各种诱惑时的冲动行为。“百善孝为先”,在家里,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学会感恩,主动地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好习惯,不盲目攀比。在学校,我们要尊敬师长,同学之间要互敬互爱、相互帮助;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爱护公物、关心集体,树立集体观念,增强合作意识,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社会,我们要用我们的爱心去温暖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积极参与各种爱心公益活动,参与“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争做文明好少年。
学习雷锋,贵在践行和坚持。这就要求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并将其作为一生的坚持,而不是一时的热情或冲动。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传承雷锋精神,发扬雷锋精神,以雷锋为楷模,做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不平凡,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昌盛的国家,让伟大的中华民族再度成为世界上最骄傲最强大的民族!
六年级:孙海琳曼
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作文范文3
雷锋为了读书学习和帮助战友,用自己的津贴买了许多书装在挎包里,并供战友阅读。书多了挎包装不下,雷锋就做了一个小书架,把书都放在书架上,战友们可以随看随借。战友们把这个小书架称为“雷锋图书馆”,并编了一首快板诗称赞它:
不用上书店,
不用把腿跑,
不用借书证,
不用打借条,
你要想看书,
就把雷锋找。
……
小小图书馆,
读者真不少,
上至连长,
下至小乔。
小乔看不懂,
雷锋把他找。
念给他听,
指给他瞧,
两个小战士,
团结得真好。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个小乔和雷锋一起入伍,工作方面都很好,就是文化程度有些低,一提学习就头痛,劲头儿有些不足。雷锋耐心地给他讲学习文化的重要性,讲学习方法。在雷锋的鼓励下,小乔有了明显的进步,一次排里语文测验得了100分。可是,学算术,小乔还是畏难,又想打退堂鼓,他说“咱底子薄,消化不了这加减乘除。”于是雷锋找到他,激励他坚定学习信心,并帮助他学习,最终她进步很快……
像雷锋叔叔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全国道德模范的“郭明义”;照顾瘫痪母亲的“孟佩杰”。……
一位位好人,得到了人民的赞诵。雷锋叔叔虽然去世了,但他仍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让人敬仰。雷锋叔叔身上的品质非常可贵,无数个雷锋的“后人”将爱撒满人间。不说远的,就说近的,芦山地震,消防叔叔、医护人员、机关干部、农民工、企业家、学生等等,相识的或不相识的,都伸出援助之手,献出爱心。哪个不是平凡而又伟大!
“学习雷锋,帮助他人”,这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可我们做到了吗?我们该怎么做?我认为:学习雷锋,帮助他人,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同时我也尽力做了。
那是一次上体育课,老师要我们在1分20秒内跑完300米,凌嘉蔚就坚持不住了,在吃饭的时候,她感到头发昏,四肢无力,一屁股坐在地上,嘴辰发白,我们见情况越来越严重。于是,我和几个同学搀扶着她,一步一步地扶到校医室,校医连忙让我去给她打饭,就在我刚踏出门的霎那,凌嘉蔚昏了过去,我和黄老师合力把她抬进去,再让别的同学去打饭,经过校医诊断,凌嘉蔚是低血糖,校医给她冲了杯糖水,让她喝下,一下子,气色好多了,我把她扶下床,把饭端到她面前,一口一口送进她的嘴,并安抚着她,让她心情平复下来,陪着她把饭吃完。又过了一会儿,她的脸开始红润起来了,我扶着她慢慢地走进教室,她对我说了声:“谢谢!”。想到做了好事,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我的心像吃了蜜一样甜,帮助别人真开心、很幸福啊!
其实,哪怕帮妈妈拔拔鬓角的白发、帮爸爸刮去胡须;在节日里给亲人送上问候;帮同学补习……这些都是学习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表现。
从小事做起,助人为乐,帮助同学,就像雷锋叔叔说的那样:“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我们也应该把同学的开心当成自己的开心,把别人的幸福当着自己的幸福、把别人伤心事看作自己的伤心事……
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作文范文4
(1)询问学生在电视里、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别人摔倒?随机出示学生的作文。
(2)小组讨论并写下想法:遇到老人摔倒,你会怎么做呢?随后,选择性请部分学生发表意见,教师随机追问。
(3)视频出示“南京彭宇案”和“小悦悦事件”,把学生分成两派辩论“扶”与“不扶”的理由。
(4)请派各自阐述遇到人摔倒“扶”与“不扶”的策略,教师分别板书。
(5)教师小结,鼓励学生有策略的扶,即使不扶,也可以给予帮助。
(6)教师回收学生道德判断的资料。
这次主题班队课改变以往传统的说教形式,以真实的道德难题思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生活中的道德难题为背景,德育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参与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积极性高。通过对来自学生生活中道德难题的思辨,凸显学生道德冲突的矛盾,促使每一位学生的道德思维、品质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策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一、主题源于学生,有认同感
1. 主题来源学生
传统班队课的主题是自上而下的,很多是成人为了完成德育目的强加于学生。这些主题不贴近学生生活,看似美丽,实则陌生。道德难题思辨的主题来自于学生,是通过对道德难题案例的征集整理而筛选出来的。这些主题富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学生具有普遍的困惑感,因此,学生乐于参与。上述的《我该不该扶老人?》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是学生的道德难题,也是全社会的道德难题。通过思辨既能了解学生的道德判断,又能帮助其解决道德行为的难题,如果上成“尊老爱幼”的主题班队课就显得乏味了。
2. 主题切入点微小,有亲近感
传统主题班队课的主题普遍存在大而空,远离学生道德理解的范畴,参与性不强,课堂流于形式。基于道德难题思辨的班队课,学校通过征文、访谈、观察等形式,收集整理来自于学生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这些道德难题切入口小,与学生的道德生活息息相关。当道德难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会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学生自然会积极参与。《我该不该扶老人?》这个道德难题就是来自于学生的作文,也是学生经常碰到的难题,只是遇到的对象不同而已,在思辨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
3. 主题呈现各异
传统班队课的主题很多都是围绕时间节点开展,如三月是“学雷锋做好事”,十月是“爱国教育”……主题班队课循环开展,缺少新意。基于道德难题思辨的班队课的主题是始终变化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遇到的道德难题是变化的,即使同一个道德难题,不同年龄的道德思维也是不同的。正是因为道德难题始终是不一样的,才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当然,我们也看到,即使是同一道德难题的思辨,中低高年级学生表现出来的道德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有区别。
二、形式转型,学生便于参与
1. 少了预设,多了生成
传统的主题班队课的设计以教师为主导,预先制定主题和形式,课前经过演练后才呈现给学生。由于教师过分预设,班队课流于形式。现在,尽管在道德难题思辨课前,教师需要相应的准备,但对于学生而言,是全新参与。课前,学生都不知道主题和内容,每一位学生真心参与,教师也无法预知结果。上述难题思辨中,对“扶”与“不扶”的学生数无法预设,在辩论环节才能充满挑战,可能学生人数均匀而“旗鼓相当”,可能一方人数少而“以少敌多”,也有可能学生选择一致,那样,教师就可以“独战群雄”。此外,教师也无法预判学生道德思维,只有课后经分析判断才能做出结论。于是,精彩就在开放式的思辨课堂中产生了。
2. 少了旁观,多了对话
主题班队课过多的预设,导致学生参与方式没有新意,课堂必然会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而大部分学生是来“打酱油”的。没有了参与性,班队课缺少了实效。而思辨课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主角,必须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并在小组里对话,甚至会上台交流。在上述的思辨课中,低年级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会扶老人,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尽管教师追问了许多“扶老人”的不良后果,依然没有改变学生活跃的思想。高年级的孩子在辩论中,气氛活跃,纷纷发表意见,并反驳对方,说得有理有据,争得面红耳赤。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道德思维相互碰撞,思辨能力必然会快速提升。
3. 少了告诉,多了自悟
小学的德育充斥着说教式的教育,这样的方式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尽管在主题班队课上有学生体验活动,由于成人的干预,学生很少有自主感悟和真心对话。在道德难题思辨课上,学生没有任何约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难题的看法。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思维得到碰撞和交流,相互影响和促进。相反,如果教师干预学生的思维,得到的数据就会不真实。上诉案例中,当难题呈现时,学生个体在讨论、交流、辩论的过程中,会不断反思和优化自己的道德思维,最终影响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功效转型,学生产生需求
1. 从“道德强加”走向“道德需求”
传统的班队会课在确立主题后,教师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去强化,让学生掌握道德教育的知识,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因其说教形式多,方法简单机械,学生不易接受,由此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个体,得到别人的认同。道德难题思辨下的课堂关注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定位学生的道德水平,通过讨论、交流、表演、写作、绘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道德思维水平。正因为道德难题思辨的课堂切准了学生道德品质的需求点,让学生容易找到价值的认同感,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其效果十分显著。
上述案例中,主题贴近学生,通过“扶不扶老人”的话题引入,调动学生的兴趣。课上,教师没有强调必须搀扶老人,而是本着“尊敬老人,帮助他人”的原则,最终大家商讨出“扶”与“不扶”策略。随着学生道德思维水平的提升,我们相信“扶老人”的同学会越来越多,而且表现得更加真诚和智慧。课上展现的形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不再是事先排练的过场,而是学生全身心参与。
2. 以“道德思维”促进“道德行为”
传统的主题班队课上,学生更多的是学习道德知识,无数的案例证明,道德知识促进道德行为改变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道德难题思辨课是通过道德思维的不断碰撞,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提升。
《我该不该去扶老人?》的道德难题思辨课,以激发学生真实的道德思维为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自由表达、双方辩论、寻找策略等形式,展现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学生在道德思维表达中,有自我价值的修正,有道德观点的阐述,有道德思维的对话……通过持续的道德难题的思辨,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必定会得到促进,道德行为会螺旋上升,这也是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
3. 让“道德随意”转向“关注人格”
传统的班队活动由于道德主题远离学生的生活,不能从内心深处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也无法帮助学生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道德人格始终处于缺陷状态。基于小学生道德难题思辨的德育形式,立足学生道德的现有水平,从构建健全人格的角度,合理筛选生活中的道德难题,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发展空间,不仅提升学生道德思维和行为,更帮助学生解决道德困惑,形成完整的道德人格,并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社会人,最终无痕地融入社会。
上述案例只是小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的道德难题,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思辨,帮助学生整理道德思维,形成正确的认知,最终寻找到解决的最佳途径,并加以情境模拟演练。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德难题还有很多,需要教师立足学生的道德实际,了解道德需求,收集生活中的道德难题,加以合理分类,最终能形成小学生道德难题的序列。如:可以按照生活地点不同分为学校难题、家庭难题、社会难题等,也可以按照内容不同分为学习难题、交友难题、行为难题……不管怎么分类,最终的目标是塑造每一个孩子健全高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