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蚕的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蚕的过程范文1
关键词 高校课堂 教学过程 参与意识 培养
课堂一直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很多教育学家提出,课堂教学应该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笔者在长期的高校教学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课堂的气氛才能活跃起来,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个性也能得到充分展现。
一、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的意义
根据现行教育体制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引导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为最终培养目标。为体现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维护,应加强两者之间语言的沟通,使教师能够有效获取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其树立追求知识的观念,则能达到知识传递更为简单、高效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并不重视,往往上课期间,人在心不在。要提高课堂效率,活跃教学气氛,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够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更加集中注意力接受课堂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的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光靠“教”是培养不出优秀学生的,也无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和学生个性的培养。只有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意识的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更好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管控者,应该通过研究学生学习的变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变量之一,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增加学习兴趣的情感因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其自主进行学习活动。为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发思考问题并探索未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更好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向学生讲解课本知识前,可以穿插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性小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融入日常生活,用生活常例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既能让学生感觉贴近生活,有亲切感,又能将枯燥、繁琐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问题形式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实现学生探索新知的活动;积极筹备相关知识学习的竞赛或情景设置,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激励,让学生感受对问题解决的愉悦,长期这样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重视实践活动对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的形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将课堂将要讲解的知识要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学生通过搜集感性材料,全身心的感受材料中的表象,进而将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融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在课堂中可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知识的提问、练习和情景演练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现代教育家认为,在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前提下,为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愉悦自由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认真严谨的态度、朴实大方的教态、渊博的知识水平、生动有趣的授课风格,自由平等民主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信,运用自身的号召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效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进程。
(四)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努力掌握适合自己的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策略等,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活动,持续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实现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结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只有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需要方法,“学”也注重方式方法,“教”与“学”的方法统一,学生思维潜能得到激发,才会实现教学结果的举一反三。那么,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就不能忽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就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贴近,通过适合的教学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悟性。比如,在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适时的调整达到学习反思的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在大学教育质量工程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唱主角”、“见书不见人”、“中评不中用”的课中走出来,实施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进程,在课堂教学这个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场所,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坚持以学生为主,让课堂教学转变为师生共同的学习进步场所。通过教学改革,有效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研究实践和求知探索,让课堂真正转变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积极创造的场所。
养蚕的过程范文2
通过让学生亲自养蚕,了解蚕的一生,了解生命丰富的形态变化,了解形态变化中丰富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开动脑筋,大胆尝试,获得教益。同时,养蚕的过程还可以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养育”对于一个生命成长的意义,能够由物及人产生爱与奉献的联想,达到引人向善的目的。因此,感悟生命的神奇伟大,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还可以在体验养蚕的酸甜苦辣中发现人生真谛,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生活。
二、活动内容安排:
(一)我们来养蚕——知识准备期(1周时间)
活动一:开展“蚕宝宝知识知多少”主题活动。
学生走进网络、走进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调查其悠久历史,认识了解种桑、养蚕、抽丝、纺织的工具及工艺流程,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三年级准备主题:蚕宝宝的一生
四年级准备主题:养蚕知识大揭秘
五年级准备主题:养蚕与丝绸之路
活动二:“我为蚕宝宝安家”评选活动
要求:一至五年级均可参加。各中队以小队为单位开展活动,每个小队5——6人。各小队制作养蚕箱,并在班内展示,评出两个班级蚕宝宝的最佳“安乐窝”,参加校级安乐窝的终极PK。
校级PK时间:4月9日中午。地点:小广场。评选方式: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投票选出最佳安乐窝。
(二)给蚕宝宝记日记——亲历实践期(3周时间)
活动一:认养蚕宝宝
大队部举行一次蚕宝宝认养主题升旗仪式。每班30颗左右蚕卵。各班按照每人一条的比例进行小队蚕宝宝的认养。
活动二、喂养蚕宝宝
要求:在养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认真记录。一二年级完成养蚕观察记录表,并用绘画的方式展现养蚕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三至五年级同学以日记、照片等多种形式,记录实践的见闻、感受,完成观察《蚕宝宝日记》一组(一组是指从活动开始启动到蚕结茧止)。
活动三:蚕宝宝选美大赛
要求:各班的合作小组均可参赛。每个小组可选1至3条蚕宝宝参赛,并给每一枚蚕宝宝取名,填写《参赛登记表》,交大队部参赛。注:参赛的蚕宝宝必须是我校学生为主饲养。
评选标准:个大、肤白、名美
(三)养蚕经验交流会——成果收获期(1周时间)
活动一:评选最佳《蚕宝宝图画》
要求:一二年级参加。各班推选三幅最佳作品。填写好《参赛登记表》,交大队部参赛。
活动二:评选最佳《蚕宝宝日记》
要求:三至五年级参赛。个人参赛,合作小组参赛均可。每班呈交《参赛报名表》,并将相关作品规整交大队部。
活动三:评选“茧王”活动。
要求:一至五年级各班的合作小组均可参赛。参赛的蚕茧必须是我校学生为主饲养,每个合作小组可选1至3枚蚕茧参赛。填写《参赛登记表》,交大队部参赛。
评选标准:个大、茧重、色白
活动四:评选最佳“养蚕小分队”
要求:每班推选最佳“养蚕小分队”。并上交一张小组合作养蚕的照片。
评选标准:根据“蚕宝宝的出茧率”评选出最佳小队。可以出现名次并列。
活动五:班级授牌“蚕宝宝养殖研究所”
要求:根据各班的活动组织、活动参与、活动成果等情况,学校授予相关班级为“蚕桑养殖研究所”,颁发证书。
三、活动注意事项
1、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间的团队精神。(班级、小队)
养蚕的过程范文3
“桑蚕居”工作室的优势
“桑蚕居”可提供学校所不具备的养蚕条件,并能通过课外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小小养蚕家”活动,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从而建立昆虫生命周期的模型。这样,“桑蚕居”的活动能够充分利用校外教育的环境,弥补学校科学课程教学的短板。
首先,“桑蚕居”可提供专业的育蚕环境,除专用的育蚕室外,还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全面系统生动地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其次,“桑蚕居”的活动计划不拘泥于一般的学校课程计划,而是根据蚕的生长过程以及生长过程中的特殊事件安排活动。“桑蚕居”在活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能提供更多的拓展性知识与体验内容,并通过方案设计、讨论、记录、展示评价等活动形式,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并可在活动别设计加入能充分满足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环节。第三,“桑蚕居”有专职的科技辅导员,均经过专业培训,能够关注学生在活动实施中的发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此外,“桑蚕居”的活动是由学生自主、自愿选择,这为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
“桑蚕居”养蚕活动的准备工作
中心为建立“桑蚕居”工作室,提供资金保障和专门的场所。工作室分两部分:展示室,用于存放各种标本;人工饲料饲养室,用于养蚕。饲养室里的培养箱、烤箱、冰柜等分别用于培育幼蚕、保存蛹虫草、储存人工饲料等。
为了满足更多学生参与养蚕活动的需求,我们采取人工饲料养蚕的方式。这种养蚕方式摆脱了几千年来蚕对桑叶的依赖,进一步拓展了养蚕的时间。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我们选择彩茧专用饲料,使原来白色的蚕变成彩蚕,并结出相应颜色的彩色蚕茧。我们还利用现有的蚕蛹,提供虫草菌,培育蛹虫草。
在开展项目前,我们邀请吴江市蚕桑指导站的专家对中心部分科技辅导员进行桑蚕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试养活动,作好操作观察记录。通过试养活动,科技辅导员有了一次完整的饲养彩色蚕和培育蛹虫草的经验。
“桑蚕居”的硬件设施和相关养蚕材料准备好后,我们通过在《吴江日报》刊登活动信息,在电视台播放滚动字幕,以及到学校发放活动宣传单等形式,面向全市3年级小学生进行招生。由于场地限制,长期活动班每期只招收6~8对亲子来参加活动。为了让更多学生体验饲养彩色蚕的乐趣,我们还利用每周组织全市各乡镇小学高年级学生到中心来活动的契机,开放“桑蚕居”,让学生进行短期的活动体验。
养蚕活动计划的制订
在制订活动计划时,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
围绕学校科学课养蚕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及过程等方面制订计划,尽量弥补学校课程的不足,拓展、完善、补充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知识。
不与学校的正常上课时间冲突
作为校外教育机构,“桑蚕居”的活动安排不能做到每天1次,养蚕活动只能在不和学校课程相冲突的基础上进行,我们采用了1周活动2次,活动时间是每周三、周六的课后和假期,每期共19次活动。
遵循蚕的一生的自然生长规律
养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观察蚕卵开始,出生、眠、蜕皮、彩色蚕、蚕的身体、制作结茧的家、结茧、蛹、蚕茧和蚕丝、蚕蛾、荧光判性、蛹虫草,最后总结蚕的一生。蚕每天都会有变化,需要学生每天观察,由于每周只有2次活动,学生无法在“桑蚕居”观察蚕的整个变化,我们让学生将蚕带回家饲养,在家作日常观察记录。我们根据蚕的生长过程和生长过程中的特殊事件制订活动计划,在“桑蚕居”重点观察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特殊事件,如眠、蜕皮、结茧等。
“桑蚕居”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开展有特色的“桑蚕居”活动,中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养蚕活动”。中心聘请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和吴江蚕桑站的专家作为“桑蚕居”的顾问,主要负责对“桑蚕居”的环境设计、设备采购等提出建议,对活动中涉及到的专利产品进行使用技术指导,并负责培训中心的科技辅导员。中心选拔了有一定专业技术、责任心强的科技辅导员专门从事“桑蚕居”的活动组织实施,并与科技特色学校的科技教师一起设计开发活动资源。
在活动资源开发阶段,针对小学3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参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3年级下册和科技教师教学用书等资料后,“桑蚕居”的科技辅导员和学校科技教师一起编写了观察记录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校外科普活动手册《蚕的一生》。手册主要由各个时期蚕的知识、如何养蚕、怎样观察和记录等内容组成。其中,手册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观察和记录。养蚕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将持续近2个月的时间,因此,记录单起到了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和记录蚕宝宝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形态的作用。记录单主要采用观察记录、问答、画图、表格相结合的形式,这样既能引导学生观察得更仔细更全面又不会显得太枯燥。
养蚕活动实施的关键点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趣味地导入
学生在家里会发现一些现象和一些趣事,在上课开始前给他们时间交流和讨论,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蚕宝宝。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的时候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上观察蚕卵课引导学生观察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时,准备一些不同动物的卵,让学生比较观察;在观察蚕蛾课时,准备一些不同昆虫的标本让学生观察。
重视观察记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还不够强,往往观察得不全面、不仔细,在描述时不善于用数据说明问题。在实施养蚕活动时,观察和记录是重点。我们鼓励和指导学生仔细、全面地观察,在观察中量一量、数一数,尽量用数据说明问题。教师也可通过记录单上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每次活动都有一张记录单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记录单上的问题一一记录并在每次活动后回收。在活动中间,教师明显感觉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了,学会观察重点现象了,同时也会找到一些不同的观察点。
养蚕的过程范文4
【关键词】 :蚕病;诱发原因;防治措施
目前,种桑养蚕业在我国许多地方仍然是主导产业之一,种桑养蚕对于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蚕病是制约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旦爆发蚕病就会给养蚕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但诱发蚕病发生的原因不同,所以防治蚕病发生的方法也就不同。通常情况下,蚕病发生主要原因在于病原、蚕体以及蚕生活环境,无论是哪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爆发蚕病。通过长期实践研究发现,要做好蚕病防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消灭病原,断开病原传播途径,改善以往的蚕体饲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蚕病发生,实现蚕茧高产。
1、蚕病诱发原因
蚕病的发生与蚕本身的体质、气候环境、病原体等因素关系紧密。蚕病病源较广,但凡养过蚕或出现过蚕病的蚕室、蚕具、簇具、地面等物体上均可能潜藏着病毒、病原体等,这些病原体是导致蚕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蚕农饲养管理不当,过分喂食、过饱食即眠的蚕也容易患上蚕病。此外,桑叶叶质不良,过老或过嫩等也会引起蚕抵抗力下降;大田田埂桑树的栽植,在农作物用药时可能会污染桑树桑叶质量,引起蚕中毒或蚕体虚弱,降低蚕抵抗力;长期处于恶劣阴冷潮湿气候或高温闷热气候条件下,也会引起蚕病。
2、蚕病诊断方法
要了解蚕体是否发病,经常使用的方法有4种,即看、摸、听、嗅。看,主要观察蚕体的发育情况,看其体态、体色是否异常,排泄物是否出现异样。针对健康蚕来说,其体色偏于青白,蚕体均匀,其尾角经常翘起,排泄物为墨绿色且呈现六角形状。摸,主要通过手触摸蚕体,较为结实、富有弹性的蚕体为健康蚕。听,主要是听蚕进食声音,那些进食声音较大的蚕体为健康蚕。嗅,闻蚕室中是否有异常气味,如果进入蚕室只能闻到桑叶香气证明是健康蚕。在实际养殖中,可以通过肉眼判断蚕病情况,如果发现部分蚕体体色呈乳白色,躯体较为肿胀,其血液也呈乳白色且带有浓汁,这类的蚕体通常患有血液型脓病;那些蚕体胸部较为透明、排泄物带有乳白色黏液且中肠后部有乳白横纹的蚕体基本患有中肠型脓病;如果发现蚕体已经病死,其尸体头部会向前伸展,手触带有一定弹性,很快就变得僵硬的蚕体为僵病。
3、蚕病综合防治措施
3.1消除病源、彻底切断传染途径
消除病源的关键为养蚕前消毒,彻底清除病源,养蚕前蚕具应先置放在烈日下暴晒几日,蚕室地面与暴晒蚕具应用清水清洗,洗后用漂白粉液消毒,消毒结束后封闭门窗,熏烟消毒,彻底消除病源,保证养蚕安全。蚕中、后期养殖过程中的消毒工作也不可忽视,整个消毒工作必须贯穿养蚕全过程,分批提清,淘汰弱小蚕与病蚕,小蚕集中饲养,统一消毒管理,清除感染病原,提高小蚕体质,增强小蚕抗病力。病死蚕需集中投放至石灰消毒缸中,深埋土中,不可喂鸡、鸭、鱼等,彻底切断传染途径。
3.2 科学饲养、精心照顾
蚕室应合理布置养蚕布局,尽量避开大田农业用药期,避免蚕中毒,使用抗病力强的蚕品种,根据蚕的生存习性与生理特征等,为蚕营造适宜的生存条件。饲养过程中注意保持蚕室温度适宜,适当通风换气,确保蚕室空气清新,保证蚕座干净清洁,若蚕室内温度过高,还应定期向地面、墙面喷洒清水,强化桑树栽培管理,为蚕的饲养提供营养丰富、叶肥鲜美的桑叶,采回的桑叶需使用 0.3%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叶面消毒。
3.3 科学使用药剂防治
现今养蚕生产中可使用的药剂主要分为 3 类:(1) 为消毒药剂,包括甲醛制剂(福尔马林等)与氯制剂(消杀精、蚕用消毒净、灭僵灵、消特灵等),其中消杀精与福尔马林为常见的高效广谱消毒剂,可在养蚕前进行蚕室蚕具消毒;(2) 为治疗、预防用药,主要有克蚕菌胶囊等,可有效防治细菌病;(3)为生理调节剂药,主要有蚕用蜕皮激素溶液。
3.4针对性防治
发生蚕病后,正确的做法即为先弄清什么病,并找出致病原因,后采取对应的可行措施。
(1) 细菌病防治 及时将病蚕拾出,适时用克蚕菌胶囊、农蚕灵、氯霉素、氟哌酸等蚕用药剂,防控该疾病。
(2) 僵病防治 生产上常用漂白粉和新鲜生石灰粉按比例混合成漂白粉防疆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对各种病菌均有杀灭作用,尤其对疆病菌。配制比例,1~3龄小蚕按照 1:12 比例均匀混拌(含有效氯 2%),4~5 龄大蚕按照 1:9 比例均匀混拌(含有效氯 3%)。以收蚁时以及每龄蚕眠起饷食前使用效果最好。蚕期内若已发疆病,应先及时用小钳子拣出病蚕,集中销毁,然后应每天使用现配制的防疆粉 1~2 次,撒播量以蚕体上均匀铺 1 层薄霜为宜,待10min 后,喂食桑叶,以达到防治僵病的目的。
(3) 脓病 使用 50g 强氮精与 1.5kg 石灰粉搅拌均匀后,饷食前薄撒于蚕座蚕体上,进行蚕体消毒,以杀灭脓病病原体,撒后立即喂食。
结 语
总之,蚕养殖提升了康县蚕农的经济收入,养蚕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蚕病危害严重,需引起相关部门与蚕农的高度重视,积极找出可行的防治蚕病的方法,强化蚕农养殖技术培训,解决蚕农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合理使用蚕用药剂,科学饲养、管理,最终达到消毒防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改萍.阳城县农村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国蚕业,2011(4):82- 84.
[2] 陆冰梅,等.加强养蚕环境综合治理,提高蚕病防治效果[J].广西蚕业,2010(3):34- 36.
[3]宋德富.浅谈蚕病综合防治[J].中国农业信息,2015(1):51.
养蚕的过程范文5
关键词 晚秋蚕;僵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安徽六安;裕安区韩摆渡镇;2009年
中图分类号 S88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257-01
六安市裕安区韩摆渡镇是养蚕大镇,现有桑园超过200 hm2,年可养蚕近6 000盒,产鲜茧超过260 t,蚕茧经济是该镇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该镇属湾区,人口多,村庄交连树木很多,环境阴湿,通风不畅,如遇持续阴雨天气,很容易发生僵病。2009年晚秋蚕发生了大面积僵病,损失较重。
1 发病特点
一是发病普遍,面积广。全镇蚕区的不同品种、不同场家、不同批次的蚕种均有发病现象。二是发病率高。据调查,发病率均达40%以上,高于往年。由于2009年晚秋蚕季节,晴天少,雨水多,湿度大,桑园虫害严重,其昆虫发生僵病严重,病死率高。三是损失惨重。发病区内平均张种产量只有20.5 kg,比其他区域(43 kg)产量少22.5 kg。发病重点村三拐店村、梁院村民组晚秋蚕80盒,发病74盒,发病率92.5%,个别农户绝收,该组平均盒产只有5.5 kg。
2 发生原因
2.1 养蚕环境中存在大量僵病孢子
养蚕环境中存在大量僵病孢子是僵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一是消毒不彻底,病原遗留多。部分蚕农对蚕具的消毒仅限于洗晒,消毒不够彻底,且不重视蚕室周围环境的消毒,蚕具随处堆放,造成再次污染;二是蚕沙处理不当。蚕农将蚕沙乱倒乱放,导致新鲜的僵病孢子萌发,僵病扩散快;三是野外昆虫与家蚕形成交叉感染。茧价不稳定影响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进而忽视了对桑树的病虫害防治;四是气候条件有利于僵病的发生。
2.2 气候因素有利于晚秋蚕僵病的发生
2009年韩摆渡镇晚秋蚕饲养期间,发种到上簇,1~3龄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龄期延长,进入5龄期气温突然升高,最高达33 ℃,龄期较短,正当大批上簇时气温急剧下降,最低降到16 ℃,又影响正常营茧。这种温度忽高忽低,阴到多云,空气湿度大的天气为僵病的发生、蔓延提供了适宜其发生的外部环境条件。
2.3 技术处理不当
一是蚕儿易感期消毒不彻底,给病菌以可乘之机;二是在养蚕过程中作为干燥剂使用的石灰储存不当,导致其失去了作用;三是使用蚕药不科学,滥用水剂蚕药,不能有效控制真菌的繁殖,即使使用药剂得当,浓度也有可能偏低,剂量不足,不能完全杀死真菌孢子。此外,有商贩走村串户收购僵蚕,加剧了菌丝病源的传播。
3 防治对策
3.1 加强宣传,提高蚕农防病意识
对重点乡村举办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明白纸,把防病、消毒技术传授给蚕农。蚕期要巡回检查,指导蚕农科学养蚕,把预防贯彻始终[1]。同时,要注意天气变化,看天养蚕,阴雨多湿天气应及早施用防僵粉,保持蚕座干燥,减少添水剂蚕药施用,多用新鲜石灰。
3.2 严把桑园治虫关
做到桑园夏伐后,及时进行白拳治虫,夏秋季应根据植保部门的病虫情报,按时对桑园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虫口密度,防止交叉感染。
3.3 严把消毒关
一是养蚕前要做好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的彻底消毒,不留死角。二是养蚕过程中,除了眠期撒石灰等干燥剂外,在食桑期间每天使用防僵药物2~3次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发现僵病,停止使用不能杀灭真菌的水剂蚕药,防止湿度过大,利于真菌孢子萌发[2]。由于裕安区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大蚕大棚蚕台育),大蚕期使用粉剂防僵,会加大蚕农的劳动强度,使用也很不方便,而且加大养蚕成本,使用熏烟防僵,大蚕室又不能完全封闭,基于上述原因,用水剂防僵,能克服上述缺点,不仅使用方便,也能大大降低养蚕成本,水剂防僵主要使用402、消特灵(主剂)、新一代蚕鱼(845)的配制液,这3种消毒药剂酿成水剂较为方便。经过多年的实践,蚕农反映效果好。使用方法:大蚕饷食前进行蚕体蚕座喷雾消毒,使用剂量要大,把蚕体喷的完全湿透为止,如僵病发生严重,大眠后连续使用6~7 d。消特灵、新一代蚕鱼对蚕体、蚕座和叶面消毒全面,不仅能杀灭真菌,对细菌、病毒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既能防僵又能预防细菌病和病毒病。特别是僵病、脓病同时发生时,体喷和添食同时进行,效果更佳[3]。三是养蚕结束后,要及时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回山消毒,防止病源扩散。
3.4 严把僵病及蚕沙处理关
僵蚕要及时拾出并烧掉,不要乱丢乱放,更不能随意出售。要在距蚕室及桑园一定距离建蚕沙沤制坑,蚕沙沤制后才能用作肥料,杜绝病菌扩散[4]。
4 参考文献
[1] 段家龙.改进和完善桑蚕饲养技术体系[J].安徽蚕业,2000(1):13.
[2] 穆莉.蚕病危害现状的浅析和讨论[J].安徽蚕业,2000(1):34-35.
养蚕的过程范文6
㈠栽桑:
今年全州继续坚持“布局创新、路子创新、技术创新、
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本着相对集中、规模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在努力培育一批蚕桑生产基地乡(镇),专业户和专业大户的同时,逐步改变全州栽桑养蚕零星分散的局面,加速优势产区蚕业的发展。年初我州共调入250万株桑苗,在春雨来临之际抢栽。全州共新栽桑2389亩,补栽桑2200亩、嫁接改良老桑20万株。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栽桑计划。至此,我州的桑园面积已达26000亩,确保了全州养蚕的需要。
㈡桑树管护:
今年,我州在完成栽桑后还格外注重发动蚕农搞好桑树的科学管护工作。去冬今春,我们抓紧了对蚕农的科学管桑技术的培训,要求广大蚕农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切实搞好桑树的冬季重剪、修枝整形、防病治虫、嫁接改良以及锄草松土、施肥等管护工作。全州桑园病虫害防治面积达2万余亩。有效地防止了桑树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提高了桑资源的利用率。
二、养蚕
㈠蚕种的催青:
通过智能化催青(电脑现代化催青)严格了技术操作规
程,加强了蚕种及其催青的质量管理,保证了全年蚕种质量的稳步提高,从蚕种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保证了蚕业生产的需要。
㈡小蚕共育
为了确保向广大蚕农提供质优、价廉、抗病力强、利于喂养的小蚕,我们加强了对小蚕共育户的科学管理,同时还新建了42户小蚕共育户。到目前为止我州共有小蚕共育户82户,分别分布在全州各宜桑蚕区,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蚕农的养蚕需要。
㈢大蚕喂养:
在大蚕的喂养方面,全州除继续推行省力化蚕台、优良簇具和统防统消等科学技术手段外,还进一步对人、蚕同室的现象进行了纠正。全年共发放近9万元的补助款用于蚕房的新建和改造,共新建和改建专业蚕房213户。今年全州共产鲜茧152.5吨(其中:泸定县135吨,完成计划的82,九龙县17.5吨、完成计划的100),实现养蚕收入269.6万元。全州实现一年养四季蚕,全面推行小蚕四盒育或五盒育技术。
三、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全州共新建小蚕共育户42户,新(改)建蚕房213
户,九龙县茧站已完成征地及打保坎等前期工作。
四、技术培训
今年全州共举办各类培训班五期,受训人数达900人
(次),发放栽桑养蚕实用手册230册(份),其它相关资料600余册(份)。
五、存在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致使桑园灌溉条件得不到改善,桑产量低,靠天吃饭形象严重以及专用蚕房不足影响养蚕规范的扩大。另外,专业技术人员的缺泛和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也影响了我州蚕业的发展。同时,在收茧过程中,由于缺泛专门的质量检验设备而造成收“人情茧“的事实时有发生,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
总之,通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全州蚕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蚕业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