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阅读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黄河颂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黄河颂阅读答案

黄河颂阅读答案范文1

《怒从黄河来》阅读原文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了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在寒冷中,他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一种花了。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一路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一种比雪花还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想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了,黄河把野性留下了。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出来了:她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死里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是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也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自己尴尬的眼神,仓惶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野生的植物,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怒从黄河来》阅读题目

15.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2分)

16.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4分)

17.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想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18.第③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2分)

19.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4分)

《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15.芦花之怒(1分);黄河之怒(1分)。

16.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2分,关键词“壮观”);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2分,关键词“怒放”“怒吼”“壮烈”,答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17.(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1分),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1分)。

(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黄河颂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创设情境;强化感知;体会情境

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的感情投入,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观念、情趣和能力。诚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言:“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引起哭的反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文质兼美,诗情画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歌、引人入胜的小说,其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清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激起学生情感审美的内心体验,使其深有同感,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导入情境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新课的导语设计起着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乃至情感的作用。那充满激情的带有特定情境预设的导语极易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文本情境,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执教《黄河颂》一课时,我激情满怀地作了如下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黄河、到过黄河吗?从古至今,漫长的黄河沿岸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还有那带不走的千古吟咏和绝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到的《黄河颂》,诗人更是独具匠心地把时代和历史的背景与黄河内在的精神底蕴紧密结合起来了,面对黄河,诗人唱出了抗战烽火连天时期的时代最强音: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孕育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你哺育了无数像你一样的炎黄子孙;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你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困苦危难之际,水深火热之时,是你的一声怒吼,唤起了华夏儿女抗争的不屈信念;是你的磅礴气势,延阻了日寇妄想迅速入侵的铁蹄。是你,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是你,让我们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自豪。”如此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极具感染力,很快就把学生的感情凝聚到诗人赞颂黄河这一热烈而深沉的特定情境中,为课堂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蓄势和铺垫。

二、创设问题情景

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做法。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窗》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步步深入领会课文的重点段落。首先请学生思考:那位近窗的病人为他的同伴描述窗外的美景是真的吗?学生会很快发现:不是真的。然后再请同学思考:从中可以看出那位近窗的病人有哪些优秀品质?学生讨论后很快找到了答案:热爱生活,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他的同伴带去快乐,使他有勇气战胜病魔。相反,那位远窗的病人却在那位近窗的病人生命垂危之际纹丝不动?那又是为什么呢?探讨后发现是因为那位远窗的病人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滋生了丑恶的欲念,从暗自不满发展到怨恨,甚至到忘恩负义、见死不救。接着让学生深层思考:文章以“窗”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们通过这一鲜明对比,自然感受到了“窗”的深层含义,它不仅是那扇自然界的窗,更是一扇心灵之窗,透过这扇心灵之窗,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美丑。

创设问题情景,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不断步入新的求知境界,以此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让学生由死水一潭的“听而得之”的呆板局面,变为喷泉翻涌的“思而得之”的主动状态。

三、强化感知,萌发意识

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信息技术生动、形象、直观正适合学生思维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发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有效的教学需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手段便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景,能诱导、激励、唤起学生感悟;图、文、声、像并茂,立体式的信息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便于引发学生兴奋,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多媒体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讲解《巍巍中山陵》时,随着课文的进行,电脑屏幕上不断变换着画面:巍峨雄峻的钟山,苍翠的参天大树,绵长的通道,气势雄伟的中山陵,苍劲有力的门匾大字……画面如导游一样,带领我们饱览陵园风光,感受庄严肃穆的气氛,追寻先驱足迹,缅怀先烈精神。这篇说明文虽不乏精彩描绘,但课文较长,又有不少客观介绍,同学们难免感到枯燥,而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出的是一幅立体的图画,同学们进入了声情并茂的美境,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高。《蓝蓝的威尼斯》一文介绍的是意大利水上名城——威尼斯,其中重点介绍两岸古老的建筑,引人注目的李度桥,独特的交通工具“公朵拉”,这些构成了水上威尼斯特有的景观,课文已作了精彩的描绘,但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用多媒体为媒介,通过展示图片,让同学们直接感受威尼斯的旖旎风光,对威尼斯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犹如身临其境。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以往教学中孤立的人工背景变为了现实生活中的背景,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它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认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渐入学习佳境,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情境的创设还有很多种途径,只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努力营造不同的课堂环境,就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创造性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实现知识的时空跨越,从情感上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

四、体会情境

黄河颂阅读答案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初中语文教育;思路构建

个性化语文教学是指在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遵从学生个性发展的宗旨来选择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通过语文教师的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和引导,使学生的个性有一个自主和健康的发展空间。

1、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教育性和工具性,因此,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采用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优化教学课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例如学习《黄河颂》课时,首先,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来针对性地设计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所学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来探究相关问题,在课件中,教师应设计出这样的问题,如:“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化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学生分组交流,最终得出答案,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开展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开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个性发展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来扩宽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图书馆、阅览室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加大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如读书比赛、朗诵比赛等,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2、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发展

2.1 尊重学生,培养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若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能勇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将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精神和个性丰富的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足够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2 因材施教,挖掘个性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仍然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方式,由于该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容易暴露出严重的划一化与同步化的局限性,因此,该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分类指导、扬长避短,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争抢好胜的心理特点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使学生在比赛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挖掘学生的个性。

2.3 突出活动,展示个性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课程主要由学科类、活动类等两部分组成,新型的课程体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通过将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将活动作为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大多数学校对活动类的课程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甚至有的学校仅仅将活动作为学生的课余生活,导致学生活动不再是第二课堂,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由于活动课的开展对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并居于主体地位,在活动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满足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其必须有一定的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表现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展个性,例如学习《愚公移山》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要求学生讲述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并说出是怎样克服的?通过小组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展示了各自的才能,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可以采用课本剧的方式来展示学生的个性。

2.4 言传身教,影响个性

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示范作用,包括教师的态度、语言、兴趣、爱好、性格等,其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个性修养,教师不仅要具有学科的魅力,还需要有个性的完善,改变生搬硬套、机械重复地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并且教师应做到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生个性和影响学生个性,通过语文教育来发展学生个性,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教育性、人文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传统的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为主到以人的个性发展为主教学模式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使语文教学的本质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因此,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应构建“生命”课堂教学,激活语文教学的人性,在新课标下,注重学生认知、学生技能、情感和个性的发展,将语文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精神境界、生命价值及塑造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例如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单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是无法体会到作者的价值取向的,然而,若用人文的眼光和人文的情感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的情感及价值取向将有强烈的震撼,因此,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以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

结论: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情感及个性的发展,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玮玮.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王欣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3.

黄河颂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确立“人本意识”、“服务意识”,并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并相信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应该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关爱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肯定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如学生答问答得正确,教师可激励学生“说得好”、“很不错”;学生答问观点独到,教师可激励“妙”、“见解独到”、“高见”;学生答得不完整,教师可鼓励“慢慢说”,“再想想”等,这可激发学生情感,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起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保持创造性探索新知的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课堂教学中,语文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采用设情境、讲故事、找答案、发异议、定方向等办法,引起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诱使他们认真细致的思考。如教学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先通过投影或放映剪辑影视片的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与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直接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憾。然后在播放轻音乐《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中,讲诉我们农村中的抗日英烈事迹,再,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让没有家园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的学生很快能听懂黄河的倾诉,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掷地有声的爱国誓言。可以说,巧妙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会吸引学生步入佳境,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迸发学习热情,诱发创新意识。

二、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为实践性教学。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这样也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利用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许多涉及农村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例如,我们在教学《幼时记趣》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与主人公类似的经历,有没有与主人公类似的体验。也可大胆想象,如果你是当时的主人公,你会怎样做?如教学《孔乙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当今大学生中的“孔乙己”,他们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现象。也可以大胆想象,孔乙己受伤害后会不会大彻大悟,从头再来。通过这样的发散与想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培养起来。

四、开展农村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农村初中来说,可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也适合农村初中开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让学生真正形成创新思维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古诗赏析、办手抄报等。这类活动能使学生加大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引发他们的新观点,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又如举办主题班会、辩论会、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等。在这些活动中,因可随意交流、辩论,氛围宽松,常使学生的思想闪现“火花”,甚至超越教师。这类活动既拓宽了学生思路,又让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总之,创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永恒追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然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策略很多,作为农村初中来说,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能培养出一大批敢想、敢说、敢做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黄河颂阅读答案范文5

人民网快讯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西昌发射中心发表讲话,转达了总书对“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祝贺。曾培炎表达,“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biao zhì着探月工程迈出关键的一步。航天战线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载人中国伟大fú x I'ng的史册。他同时向工程各环节、系统提出了工作要求,并期待大家通过努力奋斗,做好后续工程的开发,取得新的成就。

2 对对子。请为下面的上联对一个下联

上联:嫦娥飞天五洲四海皆瞩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

3 请为下面的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并回答问题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当“嫦娥一号”卫星经过漫漫旅程到达38万公里之遥的月境,将有32首歌曲与“嫦娥”一起,萦绕在千年梦想之地的轨道上。这30首曲目是:《谁不说俺家乡好》《爱我中华》《歌唱祖国》《梁山伯与祝英台》《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二泉映月》《黄河颂》《青藏高原》《长江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七子之歌》《我的中国心》《高山流水》《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阿里山姑娘》《贵妃醉酒》《难忘今宵》《歌声与微笑》《春天序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游园惊梦》《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良宵》《十二木卡姆选曲》《东方之珠》《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是中国人》《但愿人长久》。除这30首曲目外,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还有两首“特别选用曲目”:《国歌》《东方红》。

①标题:______________

②“嫦娥一号”将在达到绕月轨道后,于距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太空向地球播放一组来自太空的中国天籁之音,届时,您最想听到哪首歌?并说出理由。

4 10月24日晚,许多网友纷纷发帖寄语,祝贺“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下面选录两则,请你也跟着发一则帖子。别忘了给自己取一个富有个性的昵称哟!(不要用真实的姓名)

网友精彩寄语

帖子一 网友昵称[小桥流水]发帖时间[2007-10-24 20:02]

内容:科技腾飞惊世梦,吴刚当捧桂花酒。

帖子二 网友昵称[喜刷刷]发帖时间[2007-10-24 20:11]

内容:梦想成真,嫦娥一号顺利升空!

帖子三 你的昵称[ ]发帖时间[2007-10-24 21:16]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大洋测控嫦娥入轨

当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从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直冲苍穹时,那片古老而静谧的大地上的震动。仅用了20余分钟,便“传递”到万里之外的南太平洋上。

已提前抵达这里的远望三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正悄然划破洋面,静候着嫦娥一号卫星的飞临。

甲板上。2个直径10余米的乳白色“雷达锅”稳固矗立,紧紧“咬”着火箭经过时的方位点;船舱内,各机房数不清的红绿点交相辉映,一排排彩色显示屏幕上不断变更着各种信息画面及数据,上百名科技人员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丝毫变化。

“10分钟准备!”,“5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测控主操作手张志宝。身体贴着监控台,右手稳握操纵杆,左手轻搭天线控制板,双眼紧紧盯着监视屏……

突然,一个绿点闯入屏幕,杂乱地跳跃着。张志宝扫了一眼显示数据,眉头一松。右手熟练地转动操纵杆。稳稳地把绿点锁定在示波器中心――所有动作一气呵成。

“长江三号发现目标!”――北京时间24日18时25分50秒。

“长江三号双捕完成!”――北京时间24日18时26分10秒。

调度员坚定清晰的报告声,打破了船舱内那逼人的沉寂,划破了太平洋上的沉沉黑夜。“火箭三级二次关机,末速修正开始!”――北京时间24日18时28分00秒。“火箭末速修正关机,火箭调姿到位!”――北京时间24日18时28分37秒。“星箭分离!”――卫星正常入轨!北京时间24日18时29分。

“哗――”期待许久的热烈掌声,瞬时激活了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出快乐的笑容,大家相互示意和祝福。

(摘自2007年10月25日《扬子晚报》)

(1)阅读全文,用一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北京时间并且精确到秒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请从文中选出一例,圈出有关动词,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自己了解的科学常识,思考回答:远望三号测量船为什么要到万里之外的南太平洋上进行测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谁送“嫦娥”奔向月 千年之梦今日圆

张显峰

①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五千年来,中国人对月球歌之咏之,祭之拜之。今晚,这个演绎了“飞天”传说与“奔月”神话的浪漫国度,终于圆了自己的梦。

②沉寂了几十年的月球不寂寞。中国人描绘了几千年的美丽“嫦娥”将再次带去地球人的“问候”。

③只要在这个“万姓仰头”的日子里,也许很少有人知道那些托起“嫦娥”的人们。他们不是明星,却是辉映这皎皎明月的科技之星;他们不迷信神话,却将美丽神话变成了动人的现实。我们或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不该忘却他们,是他们数十年默默奉献,架起了“嫦娥”38万里迢迢奔月路,拉近了中国人与太空的距离。

④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在月亮上存有诸多故事的中国人开始设想自己的登月梦想。发射中国人自己的月球探测器,成为几代中国航天人的追求。几十年来,他们为“嫦娥”的冲天一飞埋首钻研省力攻关。几代人的智慧几十年的光阴,今晚终于梦圆。

⑤成功来源于积累。我国科学家在跟踪研究中,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性研究,也因此形成了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基本研究队伍,载人航天工程虽然搁浅过,但中国学者对于月球的研究却从来没有停止。

⑥成功来源于追求。从“两弹一星”到“载人飞船”,再到“探月工程”,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飞天”与“奔月”的梦想。个中缘由许不言自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在地――航天桥,离中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不过数公里,但科技人员

的薪水却相差很多;很多科研人员可谓功成名就,国内外很多单位都想高薪来“挖”,但他们的选择是一样的:留下来。因为他们有这样的追求:“看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我们手中一天天变为现实,这样的自豪与喜悦怎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⑦成功源于默默奉献。一颗卫星、一架飞船发射成功。被人们熟悉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但是背后是数以万计的航天人默默无闻的奉献。几十年来,正是他们从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手中接过托起中国航天事业的使命,我们才可能有自己的火箭101次成功发射,才有了今天送“嫦娥”奔向月的能量。这种不懈追求,敢于创新,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精神,最值得我们在万众欢呼的时候冷静反思。当今的学术界有诸多现象为人诟病,一边是浮躁浮夸的风气使科技界很多人以不端的形象频频成为视觉中心、舆论焦点,一边是中国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匮乏。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科技界需要弘扬航天人的这种精神,惟有这种精神,才能真正迈向创新型国家,才能托起中华民族腾飞的梦想。

(2007年10月24日人民网)

1 文章第②段中“嫦娥”、“问候”两个词语为何要加上引号?

2 第③段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 本文最后三段的中心句分别是什么?

4 请简要说说您您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5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与“月”相关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6 学校邀请“嫦娥”总设计师叶培建来作专题报告,请你积极参加下列实践活动。

“嫦娥”总设计师

叶培建:1945年1月生于江苏泰兴胡庄镇。1962年毕业于湖州中学。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0年赴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留学。198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88年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1989年以来,先后担任院计算机应用副总师、总师,1993年之后,先后任“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平台首席专家、月球探测卫星技术负责人。2000年被国防科工委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由他担任总设计师、总指挥的“中国资源二号”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请你为学生会拟写一个欢迎标语。

(2)在活动期间给你一次向“嫦娥”总设计师叶培建提问的机会,你将问什么问题?

(3)如果你是个航天迷,很想与总设计师合个影,到时你将怎么说?

参考答案

一、1 标志复兴 2 示例:国人圆梦十亿神州齐翘首 3 (1)嫦娥一号卫星搭载32首歌曲奔向月球。 (2)可任选一首,言之有理即可。 4 昵称要富有个性;帖子内容示例:拓土开疆究瀚海,奔月待发探天梯;中华儿女几代梦化做今晚桂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