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散文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特点范文1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2、意境深邃: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

(来源:文章屋网 )

散文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电视散文;审美;艺术美学;创作特征

一、视听语言——与观众的絮语

“审美就是自由的体验”①与央视《电视诗歌散文》的栏目宗旨有相通之处。同时,“电视兼有媒介属性与艺术属性双重属性”②。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电视散文这种电视节目样式的部分艺术美学特征。《电视诗歌散文》中的《中国古诗欣赏》《天一生水》《可可西里生存日记》等作品,在以优美的视听语言演绎经典文学作品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视听语言既有能力记录现实的原本样态,又有能力构建非现实的时间空间。它既可以是表现的,也可以是再现的。其中,电视散文的视听语言呈现出三种基本形式,即视听语言中再现、表现及前两者交互并存。比如在《我与地坛》中,作者讲述到自己在地坛里的那些时光、母亲的叹息时,画面就再现出了曾经作者在地坛时的情景。

“看不仅是眼睛的活动,而且是大脑的活动。”③影视画面被观众眼睛接受,同时,它如同文字之于文学、音符之于音乐,是电视不可或缺的成分。电视散文的画面大多非常优美,构图十分讲究。一方面为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服务;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为了创造自身的独立审美意义而存在。画面不仅是重要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信息传播手段,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具有以影像来营造意境的特点。意境“是由精神经验和心理意念构筑成的空间和画面,但是这种经验和意念,一旦得到会意性的领悟,往往可以获得多义的效果”④。

二、画面构图——景语的蹁跹

构图,即单幅画面内部的构架。有时,拍摄者会将焦点纵向变化,以达到画面的顺畅、层进式变化的画面叙述目的,从而带来独特视觉效果,对作品全篇的镜头语言产生影响。在《背影》中,主人公从火车内望见父亲去买橘子时的主观镜头纵深推进使焦点纵向变化,配合朗读作者内心的独白,是全篇的一个描写精到让人动情的所在。

“是什么使得好的艺术如此有价值,对我们如此有意义?……所有这些都是正当的美学问题。”⑤针对电视散文的话,答案中应该有“视听语言”几个字,视听语言能增添作品别样的美感,赋予作品以灵性。比如“丽江春雪”以出乎意料的初春之雪,颠覆了平时很多人心中固有的丽江形象。该片的后半部以人物为主,表现出人们在雪中的活力与情趣。在北方这些行为相对多见,但在三月的南方,在极富生趣的解说词的点染中,更是另有趣味。不论是人们对下雪的行为反应,还是面部表情,都渲染出雪中别样美丽的古城。

同样的移动的镜头,在“走失在纳西文字中”与“时光的痕迹”中以不同的节奏打造出不同的视听效果。前者由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着手,展现纳西族的独特文化和悠悠历史。一个个象形文字像一幅幅图画涤荡在镜头的河流中,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倒影出波光粼粼,它近在眼前,却发端千年以前……引子将丽江演绎得从容而大度,为后面的铺展奠定了节奏基础。蒙太奇的使用让古城景物和纳西古文字交替出画,那些熟悉的花鸟虫鱼,仿佛因为与象形文字的遥相呼应而令人眼前一亮。其构图虚实相生、别有意蕴,营造出一种诗意的空间。

相较而言,“时光的痕迹”以其柔和、悠然而体现出不一样的情调。它从“第一次来丽江是晚上”娓娓道来,巧妙利用了昼夜对比的手法,由表及里地展现出对丽江两天三夜的有粗有细的多样感受。白天喧嚣、入夜安静是我们常有的生活印象,相反,丽江的夜晚则热气腾腾,展现的是人们的激情与火热,围篝火而起舞的众人、酒吧一条街的喧腾以及丽江的特色——水,不舍昼夜。夜晚过后的白天,倒是反而显得安静,像在阳光中打盹的猫。节奏的张弛有道,把丽江演绎得动静生姿。“从审美特征上看,电视与电影作为姊妹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⑥构图当属相同点之一。除了节目都用16∶9的电影模式播放,每期节目中都还可以明显感到创作者在构图方面的匠心(比如《毕业了》系列作品,《太阳花》系列作品)。

三、色彩——真情与意境的流淌

对于色调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导对基调的思考、对色彩见解及色彩本身的表意功能的差别。其实,“任何美(审美意象)都是‘呈于吾心’,同时又‘见诸外物’”⑦。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⑧。“意象的基本规定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情景交融)。”⑨在《荷塘月色》中,以一种夜晚的月下朦胧的色彩与影调,引起观众的想象,中国古典美学中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语)的意境就体现了出来。

从色彩心理学角度出发,节目的色彩在抒情叙事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情绪,达到传播效果。大量的主观色彩对色调的运用是电视散文不可或缺的。观众对于色调有着大概相似的领悟,比如在播放回忆性的内容时利用的黄色、灰色或黑白,以带动观众的情绪向预期的纵深前进,这让时间感和空间感被合理兼顾。比如印象中国系列中《一面湖水》一集对黄龙景区的拍摄就体现了它颜色的优势与特性,很好地传达了名胜的秀丽与风姿。

散文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 1920-1930s 美国文学 迷惘的一代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迷惘的一代,顾名思义,是应用于失望的知识分子和美学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那些背叛前理想和价值观但只有绝望或愤世嫉俗的享乐主义。总之,他们失去了信仰。这个名字来自格特鲁德・斯坦因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写在海明威的著作《太阳照样升起》。

人类最可怕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 1918)。这场战争被定义为不公正,侵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只为了寻求自己的利润而不管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对美国人而言,在1915 - 1916年的长时间的僵局,越来越傲慢的德国,和它的不愿宣布其好战的地位,这些恰好违反了典型的美国人敢作敢为的一贯作风。那些年轻人亲眼目睹了很多大屠杀后,那些侵略国争取在外国插上国旗。他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回来后感到无比失望和幻灭。而此时美国突然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战后美国工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有竞争力的工厂涌现,导致没有时间或空间等待人们去很好地适应或行动。当这些年轻人回来,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信仰,他们不能适应现在的生活,变得不再理解或认同文化。20世纪初,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同时登上历史的舞台,在同一时间影响着人们。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这些年轻人创造了一个新的写作风格叫“迷惘的一代”。

1研究背景

关于迷惘的一代的研究历来就有很多,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以海明威为代表来谈论“迷惘的一代”。可以说只要谈到美国二三年代文学史就要谈到海明威和“迷惘的一代”文学,这些作家和评论家对海明威以及迷惘的一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发表了富有代表性的论文,陈述了独到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许江媛的《究竟什么是迷惘?――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李振莲的《浅谈“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历史成因及主流思想》,《广州师范学报》第十九卷第五期;陈丽的《迷惘的一代》讲座,《外国文学》2005年第六期。

国外比较著名的观点认为,“迷惘的一代”是美国文学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它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文化子集,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的从文学角度去分析。像马克・多兰在(《“迷惘的一代”的文化再解读》)中认为,“迷惘的一代”研究已经成了一种艺术,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中的美国特性以及一种美国人格特征。罗伯特・沃恩在《迷惘的一代》表明,禁酒令和黑社会是二十年代的主题,表面上此时美国社会似乎已经遗忘了战争和冲突,爵士乐却又给地下酒吧的那年轻人内心世界带来风流和颓废,它是通过对美国社会环境的变化来描述“迷惘的一代”形成的社会原因。

2迷惘的一代的主要特点

2.1对战争的迷惘

1914年,一战的爆发,千千万万的美国青年怀着某种狂热的神圣和正义的冲动,远赴欧洲战场,投入到了这场被美国总统美其名为“消灭一切战争的战争”,以考验自己的勇敢和意志。他们身经百战,不怕牺牲,几乎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消耗殆尽。但是战后签署的《凡尔赛和约》让他们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历史对他们的玩弄。他们在肉体遭受巨大的创伤同时也承受着精神上的困惑。虽然若干年后战争已经过去,但是战争的阴影让他们遭受严重创伤。于是,以海明威为首的美国青年一代作家借他们的笔,来宣泄他们的反战思想。

2.2对人生的迷惘

当战后的美国青年们带着身心的双重创伤返回战后腐朽的资本主义世界时,迎接他们的却是各种无法克服的社会危机,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失望和幻灭感。面对一个经济危机、百业凋零、市场萧条、失业成灾的社会,他们也想再度振奋,但是经过痛苦的奋斗,结果不是被碰得头破血流,就是心灵变得耿介枯萎,对人生的态度也变得更加悲哀,对人生感到迷茫。

2.3对现实社会的迷惘

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呈现出混乱的状态,无数难以克服的矛盾在战后充分显露出来。美国青年的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们理想主义的破产不免引起了厌世主义的反应。

3结论

迷惘的一代在文学史上的时间短,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缺乏个人特色而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从此悄无声息,其中一些如海明威和福克纳这些文学家形成自己的特点,他们在美国文学历史上有着一席之地。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这两位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们把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与艺术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不但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心路历程,也共同表达了一代人的困惑与绝望。他们都通过自己笔下的人物和作品充分展现了一战后美国人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和社会的浮华,是战争给这些人们的心灵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使整个西方世界的文明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迷惘的一代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看着这些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作品,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可以摧毁人类的一切家园,和平是全世界人们的希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全世界人们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散文的特点范文4

散文以其所借助的不同的发表、传播媒介可以做多种划分。比如,可分为纸介散文和非纸介散文。

纸介散文有报纸散文、刊物散文、传单散文等。论功能和传达方式,它们各有其特点。比如报纸散文和刊物散文既有一致之处,也有一定的区别,可以在刊物上发表的散文不一定适合在报纸上发表,等等。从读者的角度讲,纸介散文的最大特点是阅读的随意性较强,可以在书桌前看,在公园里看,在火车飞机上看,甚至上厕所时看;可以坐着看,躺着看,蹲着看,爬着看,还可以拿支笔边画边记边看;今天看不完,明天接着看;还可以剪贴、保存下来,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

非纸介散文有广播散文、电视散文、手机短信散文、网络散文等。它们的功能和传达方式,也是各有特点。比如广播散文,主要通过声讯传播,诉诸于接受者的听力;优点是具有一定的灵便性,可与音乐相结合等,缺点是要受设备和播送时间的限制。电视散文,主要通过荧屏、声音传播,诉诸于接受者的视力与听力;优点是可与画面、音乐相结合,使散文的感染力得到增强,缺点同样是要受设备和播放时间的限制。手机短信散文,主要通过手机发、接短信的方式传播,诉诸于接受者的视力;优点是有一定的随意性,缺点是要受设备和篇幅的限制。广播散文和电视散文,伴随着广播和电视的诞生而问世,至今已有些年头了;手机短信散文和网络散文近些年才出现,属于方兴未艾的新事物。

所谓网络散文,即通过国际互联网发表、传播、欣赏的散文。国际互联网英文作“internet”。“net”是“网络”的意思;“inter”作为前缀,有“between”(在……之间)、“fromonetoanother”(由此及彼)和“together”(共同、互相、彼此)等意思。这就告诉人们,只要一上网,你就处在一张特殊的大网之中了,就成为这张大网的一个“结”了。这张网有多大呢?可以这么说,地球有多大,它就有多大。网上有多少个结呢?有多少人上网,就有多少个结;而且这张网是很特殊的,其特殊在于,一般的网,结与结之间,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距离,而在互联网上,结与结之间是几乎没有距离的。这便使网络散文具备了非网络散文尤其是纸介散文难以企及的特点:普泛性、快捷性、交互性、宽容性和宣泄性。

网络散文的普泛性是说,其参与者具有普遍、广泛的特点,不管你是什么人,作家,非作家;本国人,外国人;年轻人,老年人……只要你上网,你就可以成为散文的创作者、传播者和欣赏者,这一条是非网络散文尤其是纸介散文所不能比肩的。网络散文的快捷性是说,无论发表、传播还是欣赏,网络散文都是快速而便捷的。非网络散文如纸介散文、广播电视散文,其发表和传播,一般都要经过审阅、编辑、排版、印刷及录音、拍摄、制作等等程序,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周期;网络散文减少、压缩甚至取消了这些程序,一旦写成,马上就可以发表,随之便可传播;甚至可以边写边发表。网络散文的交互性是说,其作者和读者的身份是交互的,其反馈和交流是随时的、即时的、广泛的、日常的,如当前风行的“博客”(blog),即“网络日志”,就呈现出这种交互性。网络散文的宽容性主要是说,其受到的限制相对少,非网络散文往往要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制约,如纸介散文,就要受到题材选择、内容审查、版面安排、发表时间、印制份数、发行范围等等因素的制约,网络散文就不受或少受诸如此类的制约。网络的宣泄性与上述三性,尤其是宽容性有关:制约少了,宣泄就比较容易了。上网后,只要你不冲撞网管部门明示的那几根“高压线”,几乎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长就写多长。于是,网络散文就出现了写个人遭际、命运者多,情绪化地发泄不满、不平者多,拖泥带水、拉拉杂杂者多的景况。 共2页,当前第1页1『作者:庞进

散文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散文教学 探究学习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54-01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文美、情真四大特点,因此,散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于教语言、教审美、教哲理,由于散文天生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究中,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散文要表达的本质内涵。为了帮助初中生学习散文的基本行文结构和表现手法,利用散文教学平台进行审美教育,传播哲理,必须充分焕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强化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深入文中,与作者一道,了解散文的基本脉络关系,感悟散文所要传达的基本内涵。

一、营造悬念,敞开学生思维之窗

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当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外界或自身内部之间出现不一致情况时,个体便会采取主动调节的方式缓解或解决冲突,悬念的设置正是教师特意为学生创设的认知冲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积极探索散文的创作背景,分析重点词句、优美语段的内外延,窥探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建构自身对散文的认知结构体系,让自己也学会用散文的形式来寄托情志,表情达意。

例如,学习《枣核》这一课,本课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散文故事,教师在设计前置学习任务时,可以以“请同学们仔细品读文章,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看看作者为什么要以‘枣核’这种不起眼的东西作为文章的题目呢?”为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提升前置学习的效率。另外,在主体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特点,以“我们都知道,本文主要是为了体现外国友人的思乡之情,但奇怪的是,文章中没有出现‘思乡’‘恋乡’之类的字眼,作者到底是如何来表达友人的思乡之苦的呢?”设疑,激发学生的无限探究欲望,彻底敞开学生的思维之窗。

二、活动介入,燃起学生合作之情

研究表明,初中生天生就具有强烈的活动需求,他们总要在形形的具体活动情境中认知世界、窥探自我,而探究学习本身只是一种理念层面的东西,要真正落实到位,还需要依赖特定的活动,以活动为基本的行为载体,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的存在形式。而且,散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找出“文眼”,弄清散文表现手法的基本特点,还要学会品味其中的优美句段,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志,只有以活动激趣,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才能让散文教学课堂“活”起来。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背影”的深层含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真正感悟文章传达的亲情的伟大,教师设计了一场围绕“我们知道,描写亲情的东西有很多,但作者选择了父亲的背影来描写,你能发现这其中的奥秘所在吗?”的竞答活动,让四个小组分别进行合作探索,并在黑板上分别给予一个扳块,以记录每一个小组的回答要点,看每一个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是否真正到位、深入。这样一来,为了获得较好的评价,每个小组成员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并大胆发言,踊跃交流,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和笑语。

三、巧埋伏笔,打开学生创造之门

探究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擦出创造性的火花。而学习散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散文创作的基本过程,学会与作者分享故事背后的辛酸与喜悦,在作者意犹未尽之处进行巧妙的“补白”。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散文这一特点,多为学生留下创造性学习的伏笔,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究和自我创作中亲近散文的本质特征。

例如,教学《背影》时,文章主要刻画的是父亲的背影形象,教师可以将语锋一转,让学生化身为作者的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作者写一段父亲的正面形象,试着通过正面的刻画描写体现亲情的伟大。教师也可以结合文章细节特征,以“作者流下了多次的眼泪”为伏笔,让学生具体说说,并试着写下作者流泪时的心理动态,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探究和创造的小平台。

总之,散文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审美形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散文的基本行文结构和表现手法,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更是教学审美和哲理的重要基地。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实践以及自我创造中读懂散文的真实内涵,明晰散文寄托的基本情感,才能让初中散文教学课堂浓情脉脉,又意味深长。

参考文献:

[1]吕静.初中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散文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引导;议论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课改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至真至纯的语言艺术。散文必须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散文是四大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往往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叙述,或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

如这几年,散文写作在中考中大行其道。

1. 议论性散文写作

1.1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 。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总之,形式灵活、语言精美、渗透作者的感情,这是议论性散文与规范性议论文最明显的区别。

1.2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 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必须找准该类文体写作的成功支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点呢?(1)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有人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不必顾忌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要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一些。(2)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从表面上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议论性散文也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3)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其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

1.3目前中考议论性散文存在的问题 。 从内容上看,或回到古代,或罗列名人,贪多求全,臃肿庞杂,看不到鲜活的现实,闻不到时代的气息。从感情看,或缺乏真情,或矫揉造作,用成人的体验代替自己的心声,用美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浅薄。从语言看,堆砌辞藻,追求虚美,用名言警句撑门面。

2. 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记叙性散文分写人、记物、叙事等。记叙性散文写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2.1感情浓郁,以情动人 。 散文是情感的载体,应十分重视个性化的体验,以叩击心弦的强烈感情打动人心。

2.2联想丰富 。 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提出一种新思想,立意有深度,就得多方开掘。这就要用到联想,没有恰当的联想,文章就放不开。联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是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类型有相似联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质不同的彼事物)、相关联想(由此事物想到与它相关的彼事物)和相反联想。

2.3形散神聚,线索连缀 。 形散,是形式不拘,写法多样,生动灵活。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不管它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在手里拽着,随时可以把它收回来。线索的主要类型有:(1)以具有象征意义或有深刻含义的某个物件为线索。(2)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3)以某句深刻意义的话为线索。(4)以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如:勤劳、勇敢、谦和、豪爽等)为线索。

2.4文字清新,拒绝造作 。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缺乏真情实感、徒有丽词佳句的所谓美文,往往受到包括阅卷教师在内的各方人士的青睐,于是许多考生竞相仿效,以求高分。此类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只求表面华丽之作的泛滥,实在是语文教育的大话题。

2.5几种散文的写作模式 。 第一,写人散文模式。开头: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中间: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几件事。每件事即每个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结尾:重申特质,照应开头;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上一篇录取通知书

下一篇现当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