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1

关键词:亚临界;自然循环;水位

中图分类号:TD265.6 文献标识码:A

水位事故被列为电力生产重点防范的事故,因为其破坏性极强,一旦因水位地低发生干锅现象,会造成水冷壁大面积超温,损坏。如因水位高引发水冲击事故,将会造成汽轮机的严重损坏。无论那一种事故的发生,都将造成主设备严重损坏机组长期被迫停运的恶性事故。因此,正确分析水位变化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维持水位的平稳是每一位电力运行职工必须掌握的技能。

汽包水位不仅反映了炉侧的运行状况,而且汽机负荷的变化、高加运行状况的变化,汽、电泵运行状况的变化,除氧气运行工况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水位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水位在故障前提前预知机组的健康状况及辅机异常,为事故处理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提到水位的调整,关键要了解虚假水位。现实中引起虚假水位的原因有很多,如汽包压力突变,给水温度剧变,燃烧工况的变化等。水位调节对象在蒸汽流量扰动下存在虚假水位现象。是由于蒸汽流量变化时,汽包压力发生变化,汽包内水下汽泡容积变化引起的。若蒸汽流量突然增加,汽包压力下降,水下的汽泡容积要增加,汽泡体积膨胀而使水位呈现上升趋势。当压力维持稳定以后,水位又开始下降(若给水量不增加,水位将一直下降),反映物质不平衡关系。水位调节对象在锅炉燃烧扰动下存在虚假水位现象,这是由于燃烧突然加强时燃烧区域水冷壁内工质急剧受热,部分水大量吸热发生相变,由液态变为汽态,体积急剧膨胀,由于此时该区段内工质重度急剧下降,因此局部循环动力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循环流速瞬间加大,将该区段以上的工质瞬间排入汽包内,此时虽然给水流量没有变化,但是水系统中蒸汽含量明显增多,而瞬间被排入汽包内的燃烧加强区以上的区段的汽水混合物中蒸汽含量并无大幅变化,因此在此时汽水分离器分离出的蒸汽量并无变化,汽包内汽侧压力无变化,水位会出现暂时的上升,待燃烧加强区汽水混合物进入分离器分离后,产汽量增加汽包压力上升,汽机调门开大,蒸汽量大于给水流量,此后水位开始下降,如汽机调门没有及时开启,造成汽包压力突增,一方面引起炉水饱和温度的突然升高,水系统内部分水蒸气凝结,体积缩小,另一方面时给水流量减小,使水位出现下降。如果是燃烧减弱时情况与此相反。从以上可以看出,当燃烧变化区距汽包越远,汽包压力越低,汽水重度差越大,引起的虚假水位现象越严重,投下层燃烧器是比投上层燃烧器时虚假水位现象要严重。另外,在汽包压力不同时,同样产汽量的情况下,汽水混合物中蒸汽的体积是不同的,这点在水位的调节中必须注意。水位调节对象给水温度扰动下存在虚假水位现象多数由于高加突然退出等原因给水温度突降引起炉水瞬间收缩所造成,这点只要及时发现给水温度的变化,就能及时加于控制。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日常的调整中,在操作上注意,就能将虚假水位控制的很好。例如调整燃烧时缓慢,避免大幅波动,开关调门及旁路时应分阶段操作,避免压力的大幅波动等,遇到上述情况要提前调节给水流量部分消除虚假水位等,这些措施都能很好的控制水位。

相对于正常运行中的水位调整,机组在事故状态下,启停过程中,特别是在极热态状态下启动或停炉不停机过程中水位的调节就更需要注意,稍不注意就会造成水位的大幅波动,甚至回引起水位保护动作。下面就针对极热态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加以分析,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应对。在锅炉熄火后,炉膛温度急剧下降,水系统中饱和汽含量急剧减少,水位大幅下降,此时补入较多的未饱和水维持水位,在这个过程中,水冷壁中蒸汽主要靠炉内余热和汽包压力下降引起饱和温度下降部分水闪蒸形成,产汽量小,循环动力快速下降,特别是在吹扫后,炉内温度进一步下降,循环动力更小,循环流速低,产生的蒸汽会粘附在水冷壁管内表面,不能被及时带走,形成汽塞,吹扫时热量的损失还会造成蒸汽的重新凝结,使水循环处于停滞甚至倒流状态,此时水系统中虽然有大量蒸汽,但由于循环太慢,蒸汽不能被迅速分离而积聚在水面以下,造成水位一直处于虚高状态,而此时给水量几乎为0,对以后的水位调节带来不便。当再次点火时,由于燃油瞬间释放大量的热量,使水冷壁中部分水迅速汽化,体积急剧膨胀,初期水冷壁尾部管道大量含汽量较低汽水混合物被快速排入汽包引起水位突升,形成虚假水位,但随着水循环的快速恢复,灭火以来水面长时间下产生的大量不能被及时析出的蒸汽快速排入汽包,使水冷壁排出管中进入汽水分离器的汽水混合物蒸汽的含量大幅提高,,甚至会造成汽包瞬间断水,一方面,大量蒸汽被析出引起汽压的快速升高,饱和温度突升,使水系统中部分蒸汽凝结,水位下降,另一方面,大量蒸汽被析出使水面下蒸汽含量减少,水位下降,再一方面此时突然加大给水量,由于停炉后高加退出等原因使给水温度大幅下降,此时给水温度已低于炉水温度许多,大量冷水进入汽包后瞬间会引起炉水瞬间收缩,进一步使水位降低。因此,此时水位大幅下降是必然的。如果采取措施不当,极易引起水位事故。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要根据此时的水位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1)尽量缩短停炉到点火的时间,这段时间越长,水面下积聚蒸汽越多,虚假水位现象越严重。

(2)尽量减少吹扫时间。

(3)吹扫后如不点火,及时关闭风烟系统档板,保持较高的炉温。

(4)点火初期控制燃烧的剧烈加强,最好先投两支油枪,待水循环正常后,水位稳定后在增投油抢,不能着急。

(5)在点火前开启连排,必要时进行定排,保证一定的补水量,尽量维持水循环。

(6)停炉后及时投入除氧器辅助加热,保证给水温度。

采取上述措施后,根据现场观察,此类现象好转许多。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对出现的问题要找其原因,采取措施,就会把它控制好,解决难题。

参考文献

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2

[关键词] 水循环 课程资源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122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课标上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节教材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发现这部分知识跟必修教材其他章节内容联系较大,试图整合相关资源,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现将自己的设计思路整理成文字,以就教于同行。

导入:借助歌曲《长江之歌》导入。(利用课间,播放音乐,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长江之歌》内容的选择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埋下伏笔。)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活动探究一】水体分类

1. 课件展示长江流域示意图,请学生说出长江流域有哪些水体形态。(我们就生活在长江边,联系生活,帮助学生把已有知识和教材内容整合,掌握水的三态,延伸水的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实现循环。)

2. 结合水圈的构成图,根据水体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给学生第二种分类方法,运用地理思维全面认识地理事物。)

3.目前人类直接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包括哪些水体?

归纳:湖泊淡水、河流水和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0.3%,占地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为本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作好铺垫,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

承转:我们应该注意节约用水。作为南京人,我们的生产生活水源主要来自哪里?(呼应长江,保持主线贯穿。)

【活动探究二】河流的补给形式

《长江之歌》中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你来说说长江水主要来源有哪些?(结合教材图3.2)

分析归纳:大气降水――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方式,河流流量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冰雪融水――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湖泊水、地下水――与河流互补(水往低处流,谁的水位低谁就接受补给)。(呼应导入,引入河流的补给方式,把教材的图片形象化、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升课堂效率。)

承转:长江各种补给形式中最主要的来源是大气降水,那么大气中的水汽又来自哪里呢?(海洋)长江水去哪了?(海洋)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长江水始于海洋,终于海洋,形成了连续的循环过程。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 水循环的过程

【活动探究三】水循环的过程环节

根据长江水始于海洋终于海洋形成循环过程:请用简图表示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结合教材图3.3),完善水循环的示意图。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提问:水循环联系了地理环境中哪几大圈层?

归纳结论:水循环的概念,即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分类:按照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分为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以及陆上内循环。(把学生原有的水循环的概念和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结合,改变原有的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主动参与整个过程,强化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通过活动印证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

2.水循环的意义

【活动探究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请结合以下素材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总结出水循环的意义。

(1)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入海而不枯竭?结论:水循环促进陆地水体不断更新,维持了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三峡电站发电的水能资源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舟山渔场能成为我国第一大渔场呢?结论:水循环是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过程之一,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3)长江三峡、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3

在推广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中,转变观念是根本,但要使教育技术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并以恰当的方式把它嵌入到教学环节中,构建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才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导入新课;二是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营造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三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要贯穿始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效课堂,导入为先。导入的方法很多,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部分,知识体系的特点不同,设计思路也不同。自然地理主要是揭示自然界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大多设计相应的动画或视频导入,例如:运动着的地球、运动着的大气、运动着的水、正在爆发的火山等。人文地理是探讨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界的关系,我们一般是截取生产、生活中的视频,或利用时事热点进行导入,把教材中的相关理论与学生生活常识或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制成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例如:在学到“城市化”一节,导入视频:家乡城市里拥挤而川流不息的人群、密集的楼房、冒着黑烟的工厂烟囱;学到“农业区位”,用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视频导入;在学到“工业区位”时,播放工厂车间的生产流水线的视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区域地理内容涉及的空间范围广泛,地球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人文等地理事物繁杂,在学习区域地理内容时,通过电脑播放该国家或该区域的人物、风土、名胜古迹等资料,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例如,在学到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时,向学生展示美国玉米和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储运过程的视频:广阔的田野、大型机械在作业、卡车在运粮……。在观看同时提出问题,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有何特点,区位因素如何等。学生有了视频的感性认识后,再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讨论,自然的导入新课,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课堂学习。

2.淡化难点,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许多地理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是动态地理过程,如地球运动过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洋流的形成、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各类外力作用过程等等,这些都很难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那么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借助其强大的资源管理能力来实现直观化教学,对运动变化的地理事物模拟演示,用闪动、定格、拉近、加快、放慢等动感手段,根据需要把每一个过程或瞬间的各种情况展示得一清二楚,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抽象地理原理在认知上的难度,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重复或后退,进行师生互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达到较完美的教学效果。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涉及水体、河流的补给(互相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何把三者融为一体,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链,这就得借助多媒体。在学习本节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展示自然界各种水体视频,用定格、拉近、语言提示等方式,让学生看清各水体存在的环境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介绍其补给关系做铺垫;接着用动画显示:冰川和积雪融化流入河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汇入河流、泉水和湖水入河……这样的做法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使学生明白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接着提问:这些水都流入河流,对河流来说又叫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语言提示承上启下:这既是河流的补给又是水循环的一部分。然后再闪动显示水循环的其它环节:海面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径流、植物蒸腾……同时让学生说出这些环节的名称。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水圈内水的运动变化过程,不难看出,水循环就是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的过程,而环节就是联系的纽带,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回答,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兴致正浓之际我适时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水循环按空间范围分为哪几类?它们分别包含哪些环节?水循环对自然界和人类有何意义?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画出水循环示意图,总结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可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了用语言文字难以描述、难以阐释的学习内容,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营造了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3.注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对学习地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将地图活化,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的特征,做到点面结合,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功能将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放在同一幅图上,区别二者的位置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水热差异,又可将图放大可分别读出其地理要素特征,之后再进行缩小,将两个地区作比较。让学生学会如何读图、用图,便于全面掌握地理知识。除了缩放功能外,多媒体还可以把不同要素的图层叠加重组,进行空间分析,例如把河流分布图与地形地势图和降水量图叠加就可分析水能资源的分布;把气压带风带图与气候类型图叠加可以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将世界风带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叠加可以分析洋流的形成;将世界地形图与六大板块分布图叠加可以分析世界海陆和地表起伏的原因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叠置开展复合分析,是研究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相互联系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这种活用地图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二、拓展教育空间,优化教育结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要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学习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代替教师面向学生,打破了学习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为此,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做了尝试。一是,教师将自己的电子教案上传到学校学习网上,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地选择性地学习,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节奏,对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实现重复学习而不受时间的限制。还可以进行远距离的实时交互,通过和教师和同学的不断交流而充实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和成长,这种建立在共享的、共讨的前提下的学习模式是传统面授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或者把网上学习与学校学习结合起来,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在校园网中进行“以我为主”的二次学习。二是,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教会学生扫描、修图、下载、编辑等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收集各种有价值的与地理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视频录像等地理素材,上传入网,扩充教学内容,参与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有了地理素材和编制的基本技能,学生可以虚拟课堂情景,参与组编设计教案和学案,纵横自己的思维,开拓创新,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教师定出的“框架”,学生在此过程中品尝着创造的乐趣,提升创新思维的人格品质。

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的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育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有的老师把现代教育技术片面地理解为教育媒体技术,陷入了误区,在课堂教学中,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上,忽视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是展现过量的信息,干扰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1.片面追求教育媒体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的教师设计课件时,把所有的知识点,每一个活动,都通过图像、文字、声音显示出来,排好顺序结构,上课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屏幕成了课堂的主宰,课堂中教师很多时候仅仅充当放映员、解说员的角色,被课件牵着走,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媒体的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这显然已经本末倒置了。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及师生互动环节,屏幕上的文字和画面,只是创设情境的手段,是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桥梁,其所想表达的意图和思想仍需通过适当的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有效地“同化”和“顺应”。所以,教师一定要真正领会现代教育的内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2.信息量过大,影响学生思维

据心理学家分析得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接受主要的信息,短时间接受超量信息时,就会使人脑处于停滞状态。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选课件素材,切忌过多过滥。而有的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惟恐不能体现出其信息量大的优势,将与课程相关的所有材料尽数罗列,课堂上呈现过量的信息: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动画,琳琅满目的资料轮番轰炸,令人目不暇接,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和与之伴随的音乐之上,使学生无法专注于多媒体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更无法进行深度思考,这就降低了教学效果。

四、小结

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4

一、高考高频考点(重难点)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它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水循环的类型及其比较如下表。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维持全球的水量平衡,促进水资源的更新;密切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其他圈层,并在它们之间产生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断地塑造、改变地表形态。

二、2013年高考对水循环知识考查的角度、能力分析

1.流域开发及重大水利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大规模的生产开发及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高考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各种流域示意图及流量变化统计图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有效内容和价值的能力及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与整合的能力。

例1.(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文综卷)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区

4.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答案:3.C 4.D

试题立意:本组题主要考查太行山南段东麓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影响河流流量、补给的因素。

解题思路:第3题,太行山南段东麓位于我国华北地区,7、8月份夏季锋面雨带到达华北地区,带来丰富降水。该地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位于半湿润地区。故选C。第4题,两水库均在太行山南段东麓,气候类型、雨季和降水类型等自然条件相差不大,材料中明确提示:进入雨季,两地中一个水库有补给水源而另一个水库几乎没有补给水源,两水库相差甚大,说明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故选D。

例2.(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读图回答23~24题。

23.“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24.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答案:23.AC 24.BD

试题立意:本组题考查影响陆地水体更新自净能力的因素、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考生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解题思路:第23题,本题问的是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原因,也就是水循环速度较慢的原因。“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对于水体更新周期影响不大,排除B;全年高温,有误(昆明四季如春),蒸发量大应为更新快、周期短的原因,排除D。故选AC。第24题,跨流域调水主要影响地表径流,不会改变流域的降水总量,排除A;跨流域调水并不能减少昆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排除C;材料中有“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的叙述,选择B;跨流域调水,可以解决昆明水少的问题,选择D。故选BD。

2.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综合考查水循环过程中各要素的特点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这类试题体现了高考对于地理知识的综合考查,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地理主干知识,并与试题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准确分析地理问题。

例.(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图8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26题。(节选)

26.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26.C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从区域地理环境图中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与调用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综合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水循环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方式、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题思路: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排除A、B;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属内流河,故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促进了里海水热平衡;因欧洲西部平原宽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可带来一定降水;流水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主要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总的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排除D。故选C。

3.结合降水量统计图,从时间角度考查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及气候对水循环的影响。

例.(2013年高考四川文综・地理卷)图3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5题。(节选)

5.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5.D

试题立意:本题利用统计图综合考查了气候类型及水循环的知识。

解题思路:由图3可知5―9月曲线较平缓,说明这个季节(夏季)总体上降水较少;冬季曲线较陡,说明该季节降水较多。结合题干中的“北半球亚热带某地”可以判读该地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量大,所以降水、径流等环节活跃。故选D。

三、模拟训练

1.关于下页图中四地所在区域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河流蒸发是当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B.乙地区降水丰富,主要参与内陆循环

C.乙、丙是四地区中水循环最活跃的地区

D.东南季风参与甲、丁两地的水汽输送

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如右图),完成2~3题。

2.因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

A.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增加

C.蒸发量不变 D.地下径流增加

3.为了促使该流域水资源日益丰富,下列措施中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A.封山育林 B.退耕还林 C.修筑梯田 D.修建水库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5.城市建设后,地表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下渗量减少 D.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下图为三江平原水循环简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地下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7.图示区域曾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图中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8.据悉,2011年6月22日9时至23日16时,重庆万州区出现了当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地滑坡、农田淹没、房屋倒塌、交通中断,损失较为严重。这次暴雨发生时,右图中的水循环环节出现异常的主要有( )

A.a、c B.b、c、d C.a、b、c、d D.a、b、c、d、e

9.河流与湖泊具有水源互补的功能。下页四幅图中(箭头表示水源补给方向),正确表示河流汛期的是( )

a b c d

A.a B.b C.c D.d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读下图,完成10~12题。

10.水的社会循环( )

A.包含了水的自然循环 B.加速了水的自然循环

C.对陆地水体有更新作用 D.会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负面影响

11.图中来源于用户的潜在回用水源包括( )

A.降水、地下水、地表水 B.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

C.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 D.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

12.污水再生回用( )

A.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B.只适用于城市

C.虽无经济效益但有环境效益 D.属于节流措施

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5

【摘要】

五行学说为古代哲学的范畴,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五行学说极其深刻的影响。中医学五行中金行的特性在《尚书·洪范》中记载为“金曰从革”,在多个版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从革” 被解释为金有刚柔相济之性。文章作者在多年的授课经验与对中医学的理解中认为在中医学中金行应与自然界中的“空气”相对应,而非“金属”。这一点可以从自然现象、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以及五脏中肺的生理功能等方面来看。

【关键词】 五行学说 金 空气

五行学说为古代哲学范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

五行学说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公元前二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尚书·洪范》记载:“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说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后来人们把这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用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并认为这五种物质不仅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故称之为“五行”。

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成中,受到五行学说极其深刻的影响,它同阴阳学说一样,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成为了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的含义在《说文解字》中记载:“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舞也”,说明五行是物质的,是阴阳运动变化形成的结果,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尚书·洪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五行学说中的“五行”不再特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1]。

五行中金行的特性在《尚书·洪范》中记载为“金曰从革”,在多个版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从革”被解释为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质地沉重而坚硬,可做兵器用以杀戮,但又有随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属于金[1];笔者在多年的授课经验与对中医学的理解中认为在中医学中金行应与自然界中的“空气”相对应,而非“金属”。在此提出,有待与同行商榷。

自然界中有五种物质是任何生命存在所不可缺少的,即草木、太阳、土壤、空气和水源,若从五行对应来看,木对应草、火对应太阳、土对应土壤、水对应水源,那么金是否就是我们普遍认为的金属呢?金属并不是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物质,在没有金属之前,我们的祖先也可以生存。金可以对应为空气,这并不是强行归纳,我们可以从自然现象、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以及五脏中肺的生理功能等方面来看。

从自然界的五行相生关系来看,土生金,金生水。从自然界来看,土壤承载的万事万物决定着空气的成分,若土壤肥沃、草木茂盛,则空气清新;若土壤板结、贫瘠,就无法生长草木,甚则土地上充满有害物质的话,则空气污染,即土壤的贫沃决定着空气的质量,此即土生金;从金生水关系来看,空气通过太阳的作用蒸发水气弥散在空气中,使空气具有一定的湿度,当温度降低时,空气中的水气就可以凝结成小水滴。

从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关系来看,金克木,火克金。空气的温度制约着植物的生长化收藏,此即金克木;空气因为地球的重力作用其作用趋向是向下的,而火的作用趋向是向上的,与空气的作用趋向相反,火的蒸腾之性制约着空气的沉降之性,此即火克金。

自然界五味中辛味属金,辛味弥散到空气中我们可以用鼻子闻到;五色中白色属金,空气是无色透明的,即白色的极致;五化中“收”属金,空气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具有向下向内收敛的特性;五气中燥、五季中秋季属于金,燥及秋季的形成是由于阳气收敛,无力蒸发水气所致;五方中西方属金,太阳从西方落下,西方具有沉降的特性……。

中医学中五行与五脏相应,其中肺属于金。肺具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行水、通调水道,朝百脉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具有取象比类的特点,肺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中空气的特点相应。任何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空气以行呼吸功能(主气,司呼吸);空气依赖于太阳的作用将江河湖海里的水向上向外宣发成水气(主宣发、朝百脉)供给动植物呼吸,向下凝结成水滴(主肃降)补充给江河湖海,以此来完成自然界的水循环(通调水道),维持自然界的水液平衡。从肺的生理功能来看,肺主气、司呼吸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肺主宣发肃降是指肺气的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及肺气的向内向下清肃通降作用;肺行水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肺朝百脉是指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1]。而肺生理功能的完成主要是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即气来完成的。

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伦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61 ― 02

一、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含义

从伦理学上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是公平与和谐。公平侧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代际公平以及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之间的代内公平;和谐侧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指全球范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的说代内公平必须以代内公平的实现为前提。代内公平原则是用以调整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消除世界贫困、谋求共同发展的伦理原则。

保证代际间公平实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代际间储存意思得以实现。具体的说,如果一代人愿意从公平原则出发去考虑后代的利益,并愿意为他们做出实际的努力,而后一代人的内部都不能按公平原则进行分配,那么对后代的公平意愿就会落空。另一方面,解决代际公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正义的储存原则”。就目前而言这一原则必须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即使人类行为与环境运动相协调。

对于水资源来说,这种可持续发展就可以理解为当代人愿意从公平原则出发去考虑后代水资源的问题,即当代人在满足自身用水的同时,应当使水资源的各种条件保持相对稳定性,从而持续供给后代,进而形成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含义。

二、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伦理价值

(一)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行为的根本转变

理论上讲,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否最终战胜非理性的问题。伦理在以利益原则支配为主的世界中,常常是乏力的。但伦理之所以称之为伦理,就在于它不仅是一种观念,同时是一种现实的力量。禀承伦理观念的人一旦成为一种社会力量,必然对世界产生影响。在传统伦理学中,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更高层次是价值关系,在传统价值观的视野里,可持续发展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导致了环境伦理的产生,它认为生物圈中一切存在物都有自主生存、繁衍和充分体现个体、实现自我的权利,第一次将传统的伦理道德扩展到社会――人――自然一体化的视野中,是对人的价值和自然界价值的双重关照。在实践中,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要求人水价值观由传统到现代的范式转换,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公正;提高整个社会成员的文明程度、资源节约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促进生产的生态化,将生态平衡的原则纳入生产活动的规范。

(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观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人与自然、社会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如何看待人与外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本体论前提。人与自然界作为社会、自然系统的两个要素,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的。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才获得了自己本质性的规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要求一方面人类在发挥能动性的同时,实现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协调好人与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自觉处理好当代人之间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自觉平衡代内利益与代际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发展。

人类生存危机的出现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人类无限制地改造自然界的结果。因此,环境伦理学首先要确立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我们“有能力做的,并非一定是应当做的”。传统发展观的一个基本信条是:人是主体,自然界只是满足人类需要的对象。因此,人类对自然界的一切实践行为都是天然合理的。既然人类的一切实践行为都是天然合理的,那么,只要我们有能力做的,就一定是应当做的。可持续发展观正是以此来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的,通过从人与环境的视阈对人本身的重新反思,进行促进人深刻的认识自己,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着问题及原因

(一)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根据80年代初水利部对全国水资源的评价,我国的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万亿m3,除通过土壤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及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 m3,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将降到1760 m3。按照国际上一般承认的标准,人均平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的为用水紧张国家。因此,我国未来的水资源形势是严峻的。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江河水中泥沙含量高,气候条件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表现为北旱南涝。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防洪安全仍缺乏保障;水资源紧缺与用水严重浪费并存;水资源过渡开发造成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严重;水质污染发展迅速,已到极为严重的程度。

(二)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因素

1.缺少水资源的生态伦理教育

目前,我们是以最脆弱、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因此,我们应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应的伦理价值观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显得薄弱。因此,伦理观教育的缺失,为我国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上一篇勇敢做自己

下一篇运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