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世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情感世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情感世界

情感世界范文1

麝的样子有点像松鼠,大小和松鼠差不多,在树上生活,长着灵巧锋利的爪子。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们也许与猿猴和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和虎皮鹦鹉一样,它们也需要找一个生活的伴侣。但它们这方面特别的挑剔。谁要是想通过把一公一母两只麝放到同一个笼子里的方式来促成它们的婚姻,很可能会导致一场悲剧。大约有百分之二十会为了争夺控制权进行激烈的争斗,在争斗中你根本看不出来,最后将是公的赢还是母的赢。不过,对于赢的一方可以说是万事大吉。几乎再也不去理会那个他或者她,因为事情已经“了结了”。

但对于失败了的一方却没有这么简单,他或她对自己的失败完全无法释怀,各方面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事情甚至会发展得非常严重,失败者躲到笼子的一角,无精打采地趴在那里,显得极其抑郁和沮丧。万不得已时也会强挺着吃点东西,但却再也不进行梳理和修饰了。皮毛变得邋邋遢遢,如同枯萎的衰草。如果不把他(她)弄出去的话,过不了几天就会死掉。死亡并不是由于在争斗中遭受重伤或者耗尽体力引起的,而是因为失败者心理崩溃造成的――尽管我们不知道,他(她)到底是感到屈辱,难以忍受别人的摆布,还是害怕对方会对自己纠缠不休。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麝的这类“包办婚姻”很少发生上面这种悲剧性的后果。有百分之六十会结成还算和睦的婚姻关系,但完全说不上和谐:丈夫会尽可能地回避,很少会产生后代,即使有了,基本上也不去养育幼崽。

在以这种方式相识的麝中,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就连笼子外面的观察者看了以后也羡慕不已,给人的印象只能用“一见钟情”来加以描述。从看到对方第一眼相互之间就擦出了火花,见不到一丝一毫敌对的痕迹。相反,它们会不停地嗅闻对方的身体。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自己,并进行一种特殊的“舌吻”:伸出嘴去触碰对方的嘴角,并将流出的一大滴唾液轻柔地舔去。通常情况下,只有在父母和幼崽之间才会表现出这种柔情,但彼此觉得合适的一对却天天以这种方式相互问候,而且它们还天天在一起午睡并分享睡觉的地方。

一对相亲相爱的麝的幸福确实让人眼馋。也许这也是在提示我们,从进化史上看,它们原本就和我们处在一条线上。而且还有一点说来让人很难相信:一只受到某一只雄麝攻击和追咬的雌麝,有可能成为另外一只雄麝的最爱。情人眼里出西施!对这句话恐怕很难再找到比麝择偶更清楚的注解了。即使在动物王国中,感情大概也是一个个人口味和偏好的问题。

悲伤的鸟儿

康拉得・劳伦茨对于发生在他的灰雁“夫妻”身上的这种现象作了详尽而又生动的描绘;在剩下的一只那里我们看到了我们所熟悉的所有悲伤表情:他精神抑郁,无精打采,彻底失去了活力;他垂头丧气,浑身的肌肉软弱无力,眼窝深陷。一只成了寡妇的灰雁同样给人一种希望彻底破灭、痛不欲生的印象。她变得郁郁寡欢,冷漠呆滞;最好的情况下她会到从前的家庭中找一块栖身之地,而在此之前她已经多年未曾同他们接触了。

我们只有把这看成是心理痛苦的表达,对这些与我们如此相近的行为才能有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但让我们吃惊而又困惑的是,灰雁的悲伤竟然与人如此相似――尽管我们不知道,它们能否像人一样体验到它们的这种悲伤。其实,我们的困惑还应该向前延伸一步:当它们失去配偶之后为什么会悲伤?因为在这里面看不出有任何生物学上的好处。不管你如何伤心,死去的伴侣也已活转不过来,反而只能给悲伤的鸟儿自身造成伤害。实际上,在寡居和鳏居的灰雁中死亡率出奇的高。

情感世界范文2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心理的畸形发展反而会使其产生较常人更强烈的望,所谓“聋者偏欲听声,盲者偏欲见光”,正是这个道理。

历代史籍对宦官生活方面的记载都较为罕见,但见于史载的宫廷性错乱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与宦官有关。这一方面表现为君主与宦官的同性恋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后妃与宦官的通奸关系。就前者而言,古代宫廷中颇有玩弄男色之风,有的君主即以宦官作为同性恋对象。人们日常所说的“分桃”、“龙阳”、“断袖”等典故,其实都是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分桃”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卫灵公和其男宠弥子瑕;“龙阳”则是战国时期魏王的男宠。至于汉哀帝与董贤“断袖”的典故,更为人们所熟知。董贤既聪明又美丽,汉哀帝一见倾心,宠爱日甚,同起卧时相伴。有一次两人午后共寝,哀帝因有要事起床,但袖子压在董贤身下。哀帝不忍心惊醒他,便用刀子割断了衣袖。

无论是与君主的同性恋关系,还是与后妃的通奸关系,这在数以千万计的宦官中都是极少数。从历史资料分析,宦官的宣泄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教坊歌妓,二是宫女,三是奸掠他人妻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形在历史上并非个别现象。《万历野获编・宦寺宣》条记载:

比来宦寺多蓄姬妾,以余所识三数人,至纳平康歌妓。今京师坊所谓两院者,专作宦者外宅,以故同类俱贱之。

及见《石允常传》,则国初更有异者。允常为浙之宁海人,举进士,为河南按察佥事,微行民间,闻哭声甚悲,廉知其女为阉宦而死。因闻之朝,捕宦抵罪。此洪武末年事。

景泰初年,大同右参将许贵奏:“镇守右少监韦力转,恨军妻不与奸宿,杖死其军。又与养子妻戏,射死养子。”事下巡按御史验问。天顺元年,工部左侍郎霍又奏:“力转每宴辄命妓,复强娶所部女子为妾。”上怒,始遣人执之。

天顺六年,守备大同右少监为贵,收浣衣局所释妇女为妻,为都指挥杜鉴所讦。贵服罪,上命宥之。天顺七年,协守大同东路都知监右丞阮和娶妻纳婢,又拷掠军士甚酷,为其所讦。命锦衣官密察得实。上亦命宥之。

以上所列数条,除河南按察佥事石允常所闻所见系明朝初年外,大致都是明英宗末年之事,而所反映之史实,则显现了宦官宣的不同对象与方式。

客观地说,宦官是古代宫廷中处境最为悲惨的一群。他们虽已惨遭,却仍然具有男人的性意识与相应的性要求,其满足方式尽管在常人看来有偏激或畸形的一面,然而这种心理与生理上的需要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并理应受到人们的同情。从以上记载看,教坊歌妓无疑是其重要的,而其他史料中的这类记载也相对较多。《宋史・宦者传》就记载宦官林亿年告老后曾养女盈利;同时还记载宦官陈源犯罪被贬,在贬所和取乐,以至于被人怀疑是否真的阉宦。明代宦官中有不少人与妓成为至交,甚至干脆娶妓为妻妾,以纳为己好。由于明代宦官势力较大,收入丰厚,京城中也确实有不少妓甘愿与宦官来往。当然也有的宦官仗势欺人,夜宿而不付资。明代万历年间就曾出现一趣事。当时宫中查出一个女扮男装的人,经审问后得知此人为都下,被宫中宦官包奸已久,而宦官不交付夜合之资,并躲入深宫。一气之下,便女扮男装,进宫中索要资。

深宫中压抑而孤寂的宫女也是宦官重要的。明杂剧《长生殿》中有描写宫女与太监偷看唐玄宗与杨贵妃同浴的“窥浴”一出戏。两名宫女正偷看唐玄宗与杨贵妃共浴,一名太监上前调笑道:“两位姐姐看得高兴啊,也等让我们看看。”宫女道:“我们侍候娘娘洗浴,有甚高兴?”太监笑说:“只怕不是侍候娘娘,还在那里偷看万岁爷哩!”这段对白较隐晦地反映了宫女与太监对性的渴求。

宫廷中那些如花的少女们衣食菲薄,住所简陋,且终日服役,既不能与父母相见,又没有知心人儿排解心中郁闷,与的宦官结为伙伴,相互慰藉,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说宦官与妓和宫女的交往还能引发人们些许同情的话,那么有的宦官倚仗权势掠夺、他人妻女的现象便让人厌恶、令人发指。如《万历野获编》所载明初石允常微服私访遇见民家女儿被宦官而死的情形;以及明英宗时,镇守大同的宦官韦力转强取某军官的妻子并逼其奸宿,因对方不从而一怒之下用乱棍打死了其丈夫,后来又与养子之妻戏,被养子发现,韦力转一箭将养子射死进而占有了养子之妻。这些都反映了宦官满足畸形及其极端性格中阴暗的一面。

情感世界范文3

有人说:“痴情方许说红楼”,而我要说痴情才许说小山,痴情才能读懂《小山词》。晏几道这位专于情、深于情的词人,比任何一位词人都更深刻,更艺术的表现人类最普通、最美好的爱恋之情感,也构成了其词痴情的风貌。《小山词》倾注了词人全部真挚的情感,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色――痴情。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人格的映射。当小晏带着他的“痴人”性格闯入词苑时,就已经注定了将要放出耀眼的光芒和异样的色泽。小晏的“痴”在词作中的表现就是词人的痴情。我们先来看小晏的一首抒写爱恋之情的词――《菩萨蛮》:

相逢欲话相思苦,浅情肯信相思否?还恐漫相思,浅情人不知。忆昔携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明时,不眠犹待伊。

多情如小晏者,天下能有几人?小晏对情人有相思相忆之深情,又有谁知道,又有谁相信?从本词我们看到,词人对“浅情”之人没有丝毫的埋怨,而是“长到月明时,不眠犹待伊”。读到此处,谁能不为小晏的款款深情而感动呢?

《小山词》写男女之情的篇什几占大半,这是小晏全部词作之中最出色的部分。况周颐《蕙风词话》中有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小晏词作的最大好处也就在于“真”。小晏对人生和情感都有极其深刻的体验,所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有云:“北宋晏小山(晏几道),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辞婉妙,则一时独步。”小晏善写男女之情却不使人觉其、卑俗,让我们感到的是其纯真无邪的品性。这一点上,小晏受李后主影响颇大。小晏词工于言情,重在抒情,以情动人,这也正是他的词为人喜爱的原因,正如陈廷焯所指出的那样:“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

《小山词》所展示的主要是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确切地说是词人与莲、鸿、苹、云四位歌女之间剪不断、抛不开的情感。然而小晏对女子的感情与一般文人不同。这不同于一般文人的地方正是其痴情的表现之所在。小晏把自己的纯深之情倾注于创作当中,不仅为词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而且丰富和扩大了词的表现手法,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宋代乃至前代的有些文人为了把词写得深婉绸缪,缠绵悱恻,常有意把自己打扮成多愁善感的情种,往往有为文造情之嫌。词人小晏则相反,他的情感既真挚又深沉,没有一丝水分掺入。其感情之真直接导源于他的痴心,可以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正因为其痴导致了其真,正因为其真才显示了其痴。小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感情都倾注于自己认为值得他爱的女子,而这些女子也成为其创作不涸的源泉,有人说,将心比心,是啊,正因为词人的真情才换得了对方的真情。通读《小山词》,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将这些歌女的名字直接入词,让人一眼便能看出词人对这四位歌女如痴如醉,生生不息的眷念之情。痴情如小晏者,天下能有几人?请看写莲的《木兰花》:

小莲未解论心素,狂似钿筝弦底柱。脸边霞散酒初醒,眉上月残人欲去。旧时家近章台住,尽日东风吹柳絮。生憎繁杏绿阴时,正碍粉墙偷眼觑。

短短五六十个字,把一位天真烂漫而又妩媚风流的女性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这首词上片写今宵幽会的欢娱,下片追忆当时的情景,而以一“狂”字贯串始终,把小莲的风韵与小晏的钟情都真切的表现出来。这是一首情词,经过小晏艺术的语言展现给读者,没有一点儿低级庸俗的情调。词人对小莲倾注了深深的情感,女孩子的天真烂漫,一片柔情呼之欲出,非小晏如此痴情之人,写不出如此痴情的文字。其他写莲的句子还有“梅蕊新妆桂叶眉,小莲风韵出瑶池”、“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手捻香笺忆小莲,欲将遗恨倩谁传?”(以上均出自《蝶恋花》)。

写鸿的如:“春云绿处,又见鸿归去”(《清平乐》)、“凭江阁,看烟鸿,恨春浓”(《愁倚阑令》)、“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少年游》)。

写苹的如《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但是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此词是小晏的代表作,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陈廷焯评此词曰:“既闲雅,又沉着,当时更无敌手。”(《白雨斋词话》)其中“落花”两句最为人称道。谭献谓此二句“名句千古,不能有二”(《谭评词辨》卷一)。当去年的离愁别恨重新涌上心头时,他一个人站在那里独自仰望天空,天空一片阴沉,下着微微小雨,花儿在雨中飘落,燕子成双成对飞来飞去。花儿飘落,象征着春天将要远去。燕子无知,却能翩翩双飞,人虽有知,却偏偏只能独立。以燕子的双飞反衬愁人的孤独,以“落花”、“微雨”极寥落凄凉之景,衬托词人深深的春恨。睹物思人,写出了今日的孤独愁苦之深,相思情意之切。涉及苹的其他句子有:“小苹若解愁春暮,一笑留春春也住”(《木兰花》)、“小苹微笑尽妖娆,浅注轻匀长淡净”(《玉楼春》)、“雨罢苹风吹碧涨”(《蝶恋花》)。

写云的如《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情感世界范文4

结题报告 

绿园区锦程学校课题组   肖  莉   马林凤   柏  琦

                              苏丽娅   王淑五   刘琳琳

  

2001年,经中央教科所批准,我校承担了“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任务,在绿园区德育研究室课题中心组的指导下,有6位教师、4个教学班参加了子课题《走进后进生的情感世界》研究与实验。三年来,已取得重要阶段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 

  我们选择《走进后进生的情感世界》这一子课题,是基于校情。绿园锦程学校原是一所有悠久建校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厂办校。为了给长纺职工解决孩子入学的问题,学校领导和教师顾全大局,承担起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重任,从九九年拨离社会起,成为了生源多,且无正常教学轨制的学校。 

     由于招生制度等因素,学校的生源较差。学校曾对一个五十余人的教学班级进行过综合调查分析,差生所占比例远远超过了教育专家们提出的6—10%的正常比例。近几年,随着全区教育格局的调整,学校已成为绿园区的一所区属校,差生比例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学校有20个教学班,这样多且差的学生现状,给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种种困难。 

     如何培养教育好这些学生,把他们塑造成四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是我校多年来主攻的课题。这次我们参加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就是要探寻后进生教育转化的客观规律,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教育体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研究与实验重点: 

 1、从后进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学习目的、态度、能力,社会活动,交往情况,家庭经济、父母情感、亲子关系状况等方面,深入调查,准确地掌握后进生的成因。 

2、研究师德对后进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研究班集体对后进生转化的重要作用。 

4、研究家庭德育功能,更新家长教育观,对后进生转化的重要作用。 

5、探索后进生转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二、实验原则、目标: 

1、实验原则: 

a针对性原则 

从教师实际出发,解决教师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b实效性原则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转变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教育行为。在课题研究中,活动目的要明确,指导要具体,实效性要明显。使实验班和个案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并推动面上工作。 

c活动性原则 

转变教育观念是课题研究的核心,为此必须设计有情境、有教益的活动,使之成为研究的主要载体。 

d综合性原则 

课题研究既要有独立性的活动,又要与学校日常工作相结合。 

2、实验目标: 

a通过课题研究与实验,使广大教师把握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正确途径和科学方法,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b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活动系列,以体现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渐进性。 

c使多数教师(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育人(育子)原则、方法和技巧,改变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子女)在个性品质和德智体诸方面有明显变化和提高。 

d培养和锻炼一支德育科研骨干队伍,推动全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三、实验方法、时间和步骤: 

 1、实验方法: 

 a以自然实验法为主,注重各种方法的相互协调与对比。 

 b思想教育与行为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c显形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d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等。 

 2、实验时间: 

 2001年9月至2004年9月,实验期为三年。 

 3、实验步骤: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1、9——2002、7) 

     1、按区课题中心组要求,组建学校二级实验机构,即由吴桂华校长牵头,教科研处、德育处以及科研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指导组;由实验教师、实验班班主任参加的课题实验组。 

     2、培训部分教师,直接参加课题重要成果——《德育》系列读本编写工作。

     3、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中央教科所课题组总负责人开题报告及有关文件,系统掌握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理论,明确课题实验任务、要求,确定子课题实验目标、重点,在此基础上初步制订课题实验计划。

     4、协助实验教师确定研究与实验对象,即个案对象、团体对象(包括普通实验班、对比实验班以及跟踪实验班);选择课题实验的切入点;指导实验教师学习科研和搜集、统计数据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教师科研的能力。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2、9——2003、12)

     1、按照区课题中心组要求,由校课题指导小组指定《德育》系列读本参编教师,设计《德育》活动课教案,并进行指导观摩。

     2、组织实验班选定《德育》重点篇目,进行校内实验观摩,探索《德育》活动课基本模式;选拔优秀活动课,参加全区实验展示观摩活动,以形成群众性课题实验规模。

     3、一方面,按《德育》系列读本提供的体例设计活动课,做到节节课有机衔接,教育内容逐年深化,形成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的教育活动系列;另一方面,根据课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向总课题组提出《德育》读本修改意见,使之不断完善。

     4、以《德育》系列读本为载体,深化子课题《走进后进生的情感世界》研究与实验。要求实验班、实验教师在实验中,不简单重复、照搬他人的实验成果,更应侧重实际,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体现出学校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特色。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4、1——2004、9)

     1、实验教师、实验班课题研究与实验成果校内验收。

     2、完成实验成果论文、实验报告撰写及专集编辑和上报验收工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总结出“七优先”——对后进生实施成功教育的宝贵经验

     1、“后进生”概念界定

“后进生”,就是指智力因素处在正常发展范围内,由于某些教育因素的不良影响,造成思想、道德、学业水平或其它非智力因素方面,处于落后状态,并需要给予特殊教育的学生。

“后进生”不包括智力不正常的特别学生,“后进生”的成因是与不良教育因素的影响有关。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诸方面的不良影响,既有智力启蒙方面的问题,也有学习习惯养成问题,也包括了家教及思想道德熏陶问题,当然也包含师德问题,它提示我们“后进生”形成的各种复杂的背景原因,警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我们在课题实验中,深刻体会到,“后进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这类学生。

根据研究, 我们认为,“差生行为”——是阻止学生身心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问题行为,它包括品德、学业、个性心理特征、体育、劳动、卫生等方面。“差生行为”会表现在每个学生身上。只是程度不同。“差生行为”很少的学生,被人们称为“好学生”;“差生行为”很多的学生,则被称为“后进生”。 

“差生行为”并非天生的,固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教育的偏颇、不良的心理环境所导致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差生行为”作为问题行为而存在,只要教育有方,积极引导,问题行为可以得到改善,而避免走向极端。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抓后进生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这些研究成果,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后进生”转化教育的信念。

 2、“后进生”转化教育认识上的飞跃

 如何认识后进生,是教师们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产生动力,才能自觉而又热心地做后进生工作。经过科学分析,大家产生了共识。 

     第一、“后进生”,经过转化教育,也要成为我国四化建设者的接班人,这一点是坚定不移的; 

     第二、“后进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世界观尚未定型,因此,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第三、学生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极易各种思想的影响,有些“后进生”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形成某些缺点错误是难于避免的。 

 我们的学校,学校里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就是要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以极大的热忱去爱这些学生,去促进这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认识上的飞跃,激发了广大教师做好学生工作的热情,为实施“成功教育”,转化“后进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七优先”为“后进生“转化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

 在子课题实验中,实验教师从多方面总结了“成功教育”的宝贵经验,概括为“七优先”: 

 德育方面的“七优先”是: 

(1)给予师爱优先                                     

(2)排除心理障碍优先 

(3)矫治不良行为优先 

(4)表扬点滴进步优先 

(5)创造条件让其展示特长优先 

(6)安排参加活动优先 

(7)鼓励性家访优先 

 教学方面的“七优先”是: 

(1)上黑板练习优先 

(2)课堂提问优先 

(3)批改作业优先 

(4)课下辅导优先 

(5)参加各项竞赛优先 

(6)表扬学习上的进步优先 

(7)质量反馈性家访优先 

 德育与教学两个方面的“七优先”,内容各具部门工作的特色,但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即指导教师多方面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条件。 

情感世界范文5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至情论

前言: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是戏曲、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优美的语言,如画的场景,至情的人物历久不衰。《牡丹亭》这部名著早在十七世纪就已远传海外,至今有三百多年了。自二十世纪以来,各种外文译本相继问世,研究这部名著的外国学者也日益增多。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在为《汤显祖研究论文集》(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所作的序中说:“外国有莎士比亚学,中国已经有《红楼梦》学(即红学),也不妨有研究汤显祖的‘汤学’”。

那番“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伤,自杜丽娘始就伤感了几个世纪至今,杜丽娘对“情”的呼唤和追求,就是汤显祖对“情”的呼唤和追求,这份“情”何以穿越古今,哀感顽艳?《牡丹亭》的不朽不仅仅是它的文学魅力,还在于它对“人性”、“人欲”的肯定,汤显祖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把“至情”论演绎得惊心动魄,杜丽娘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青春与美艳、至情与纯情、灵性与真挚的化身,我们再回到传奇的世界,汤显祖的世界去感受“牡丹”不朽的情。

一、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好友达观和尚又号其寸虚、广虚,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少有才名而仕途蹭蹬,为人却始终刚直不改。

汤显祖思想与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矗立着三座丰碑:其思想根源源自泰州学派,他的老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所肯定的是人的欲求,汤显祖在《答邹宾川》中自谓“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汝芳)师”,罗汝芳对汤显祖的影响是毋庸置言的;另外,当时王左学派的后期代表,汤显祖素所服膺的李贽带有强烈个性解放色彩的思想也对汤显祖的思想构成冲击,李贽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人类平等,反对封建礼教,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此外,当时著名的禅宗代表达观和尚(与李贽并列为当时思想界“二大教主”)也与他相知多年,可谓亦师亦友。“徘徊出入在儒、释、道的堂庑之间,使得汤显祖更加洞彻事理,更能从容构建自己的“至情”世界观,并在戏剧创作中予以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①

汤显祖的生活年代恰与西方莎士比亚相当,又同在1616年逝世。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这两位剧坛巨擘相提并论:“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之逝世一年而卒,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但当时由于远隔重洋,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之间很少有文化交流的可能,如徐朔方先生所说:“事实只能如此,当地球的另一面伦敦的环球戏院正在上演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人们以灯笼代替月亮,同时某一处庙会的中国舞台上却在演出汤显祖的《牡丹亭》,睡魔以铜镜一面摄引柳梦梅入梦。彼此都不曾意识到另一种戏剧的存在。当莎士比亚以鹅毛管书写无韵体诗句时,他想不到世界另一段有一个他的同行正在‘自掐檀痕教小伶’。”②对于现代的中国读者,欣赏莎士比亚的作品要比领会汤显祖的作品更容易一些,因为莎剧的译本是现代汉语,再加上一些西方典故的注释,手法又是读者已经适应了的,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牡丹亭》的文言和典故,是需要读者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否则便会有雾里看花的感觉。所以,很多现代读者熟知莎士比亚却忽略了汤显祖,津津乐道《罗密欧与朱丽叶》却不知道《牡丹亭》,把汤显祖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也可以提示现在的中国读者,不要太过追捧西方的戏剧,中国也有璀璨的剧坛,也有耀眼的剧坛明星。

《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连同之前创作的《紫钗记》(原为《紫箫记》)在内,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汤显祖的书斋名)四梦”,“四梦”完整地展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论,虽皆是案头场上两擅其美的佳作,但以《牡丹亭》为翘楚,汤显祖也曾评价过: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流传的版本甚多,主要有明金陵文林阁本、朱墨本、朱元镇校刻本、清晖阁本、毛氏汲古阁本、清代竹林堂本、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等。

汤显祖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的文学家,他的文学理论被称为“至情论”,也有称作“尊情说”,不同于一般地重视文学作品的抒情功能,汤显祖是把“情”当做武器,展现生命的活力与欲望,崇尚自然与真实的人生状态。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里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可见,《牡丹》讲的是儿女事,是爱情故事,是由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而来,写南宋时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私自游园,在梦中邂逅素不相识的书生柳梦梅,尽男女之欢,醒来幽怀难遣,抑郁而死,杜宝葬女于官衙花园,柳梦梅上京赴试路过此地,拾得丽娘的自画像,并与丽娘阴魂相会,后来丽娘起死回生,杜宝处又生波折,最终得以团圆。话本仓促简陋地讲完一个爱情故事,汤显祖的剧本则舒缓地演绎出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面。以书生柳梦梅和官宦千金杜丽娘的离奇爱情故事为主线,《牡丹》的基调是“至情”,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必有情感旋律贯通生死之间,如影随形,这就是汤显祖所谓“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二、《牡丹亭》的情感世界

崇尚“真情”是汤显祖一生不懈的追求。“人生而有情。”③是汤显祖创作的基点,他要用“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的戏曲演一幕幕情魂俱绝的“至情”绝唱。《牡丹亭》就是这样一部“情深一叙,读未三行,人已魂消肌栗”④的绝唱。

(一)奇幻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里说了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这表明《牡丹亭》“肯綮在死生之际”(洪N语),它展现给我们的故事是带着奇幻色彩的,是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的超乎寻常的至情。杜丽娘有一段不太现实的鬼的生活,判官、花神、鬼卒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真实可感,热闹浪漫,汤氏借鬼发想,自然就为《牡丹》蒙上一层奇幻的色彩,这不是现实生活,我们看不见这样的生活,从未有过这般经历。单就“牡丹亭”这一寓意而言,也充满了奇幻色彩。传说,唐代李源与惠林寺僧圆观(泽)有很深的友谊,圆观临死对李说,十二年后和他在杭州天竺寺外再见。而后,李如期至,见一牧童,正是圆观后身,三生石就在杭州灵隐,即传说中李源见到牧童的地方,牡丹亭便是约定再世姻缘的地方,这一传说载于《太平广记》。

为爱而死再为爱而生,是杜丽娘的梦想,汤显祖用一种超越自然的手法满足了她本该合理的愿望,这不是离奇怪诞,它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有现实基础的。自第一出《标目》到第六出《怅眺》,汤显祖已经把时代印记复制给我们,在整部《牡丹亭》里找不到一般戏剧里的反面人物和正面人物剧烈冲突,没有像读(看)《窦娥冤》时激愤不已,但这并不是说整部剧里没有冲突,试想伟大的剧作家怎会有如此的败笔?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因为杜丽娘与之争斗的就是环境,不是父母先生,直接就是大背景就是封建社会的罗网。我们现在无法体会什么是封建势力,更没有与它激烈斗争过,想是汤显祖体会我们的苦楚,才将前六出写出来,要我们知道,在他的时代,女子的梦想多么不易也多么脆弱,杜丽娘非要死一次,才是真正的凄美,才能够让人心醉、心痛、心碎、心悸。这就不难理解它的奇幻,正如蒲松龄所言: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正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要假鬼神发想一般。

杜丽娘的复活,可以说是真实的。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寓意,是经历一次灵魂洗礼,躯壳死亡而精神复活。这一过程,让杜丽娘变得顽强变得光辉,她不仅仅是斗争者,她还是胜利者,她的生命力就是《牡丹亭》的生命力,她的胜利就是《牡丹亭》传达出的女性勇气。她不但战胜了,还战胜了死亡。这些,都只能借奇幻来表达,唯有奇幻,才使得这份情不朽。

世有“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⑤的说法,可见《西厢》和《牡丹》作为写情的杰作会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西厢》的情是“实”情,是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它可以触动每个人心底的情愫,激起我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是相比《牡丹》更容易得到的。故而,《西厢》有《西厢》的“实”,《牡丹》有《牡丹》的“幻”,皆是情到深处。

(二)天然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是杜丽娘也是汤显祖。汤显祖在《坐隐乩笔记》中描写的“予奇其事而爱慕之不已”的生活环境就是“天然”的一种写照,“松萝奇秀,不让匡庐、九嶷、巫峡”读来令人心窃慕之,在他的小品文里,多有这样的笔触。不似陶诗般隐逸,也不似王维般空灵,是另外一种喜爱,就像一个孩子看见森林里第一只孔雀般的惊喜和热爱。他不仅爱自然美景,也爱万物性格的自然状态,《嗤彪赋序》寥寥数语,不发议论,却将他的一份“天然”情怀流露字里行间。

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⑥杜丽娘也是这样,她的反抗就开始于她从春香那里得知了花园的所在,虽然在此之前,识字为她的反抗做了铺垫,“如同苏轼的一首诗所写的那样,识字是人生不幸的起点,她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顺从地活下去了。”⑦

虽然在一上场时杜丽娘开口便道:“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可这时的“春”于她不过是寻常季节而已,她的觉醒就要来到第十出《惊梦》和第十二出《寻梦》。“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袅晴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富含诗情画意的语言,把杜丽娘的心摇醒了,在这一刻她还在感叹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下一刻她便叹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是一个觉醒开始的信号,“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锦屏人”说的就是她自己,是她在自省。“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这一句直是哀叹,直似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和林黛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所带的死亡气息。因春伤感至此境地,也正是由她爱好天然的个性来。

“三春好处无人见”,这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天,这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都渴望着被人发现,都微弱深沉地呼唤情意。一株梅子磊磊可爱,得葬于此则幸矣,是渺小但最真挚的愿望,“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梦想在“风剪了玉芙蓉”之后得以灰烬重生。

柳梦梅是个同张生一样的“天然痴”。“每日情思昏昏,忽然半月之前。做下一梦。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到:‘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因此改名梦梅,春卿为字。”淡淡数语,直将柳生之痴写尽写活。

《牡丹亭》是一部美丽的戏剧,汤显祖将深挚的情感和卓荦不凡的才情化在笔端,勾勒出一幅幅浪漫美好的场景,加上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把爱情的发生发展铺垫得如此自然和梦幻,令人如痴如醉。单就文字优美这一层面来说,全剧的精华自然是第十出《惊梦》和第十二出《寻梦》。

(三)直白勇敢

杜丽娘那爱好天然的赋性,使得她潜意识里出现那么风流大胆的梦,她在梦里还有这样直白热辣的情话:“小姐,咱爱杀你哩!”她梦中的柳生说:“则为你如画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梦由心生,心里的话不得对人讲,自然要在随心所欲的梦里讲个酣畅,深挚的愿望不得实现,自然要在无拘无束的梦里追得尽兴。可梦终究是梦,梦醒后必然要添一段新愁。

描容存真,说明她已抱定了她的梦也抱定了为追求梦而死的决心,倘若她不勇敢,怎会有如此举动?直至死后,连判官都说:“谎也!哪有一梦而亡之理?”而判官接下来的话无疑是她继续坚强的动力,“近干柴,且留的青山在,不可被雨打风吹日晒。则许你傍月依星将天地拜,一任你魂魄来回。脱了狱省的勾牌,接着活免的投胎。那花间旧友你差排,叫莺窥燕猜,倩蜂媒蝶采,敢守的那破棺星圆梦那人来。”虽然此时“生性独行无那,此夜星前一个。生生死死为情多,奈情何”的她不再有约束,但作为游魂,自然是孤寂凄清得很,可她不灰心,依然追求寻找她抱定的梦。

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暝,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柳生见鬼见神,痛叫顽纸,满心满意,只要插花。虽然柳梦梅的形象不如杜丽娘鲜明,也没有她果敢,但是这份情的的确确是两个人共同坚持争取的,柳梦梅确实没负这份沉重的相思意。

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不同于莺莺的爱情故事,她没有现实的对象,看不见也触不到张生那样一个风魔傻角,她感受不到异性的爱慕,她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是由于她热切的渴望,在渴望中涌发的生命冲动引导她由生走向死再由死走向生。这些情节,响亮地宣告了女性内心的渴望:爱情,以及,是年轻女子的需要,它是不该也不能被压抑的;爱情是可以创造的,是能够被生命冲动召唤出来的;女性是勇敢的真诚的,因而她们也可以是主动的,不能被束缚在高楼深院内。

(四)真性情

这里说的真性情,不再是对男女主角的赞美,而是《牡丹亭》展现的阴暗面。第十七出《道觋》里有石道姑一段很长的独白,其中不乏秽亵,汤显祖对准了封建观念,一刺就中,虽然是“恶得紧”,却发人深省,“石女”在今天一些落后的地区还依然存在,即便有一些恶俗有一些低级趣味,但依然可以感受到汤显祖对女性的关怀。其笔触细腻至此,与其说是讽刺,是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不如说是控诉是呼喊,是汤显祖对女性的关爱。

第二十出《冥判》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判官发落杜丽娘之前,有“枉死城中轻罪男子四名”,其中有一个叫李猴儿的“是有些罪,好男风”,最后着做蜜蜂“屁窟里长拖一个针”,这是关于同性恋的一小段描写,这一情节应该是起逗乐的作用。汤显祖的时代是有男风盛行,《牡丹亭》里的这个“李猴儿”一定不属于贵族阶层,由此可以窥见明代的自由状况。汤显祖未必可以进步到接受同性恋或者为同性恋争取恋爱权力,但他把贵族的某项专权给了下层民众,他认为李猴儿只是“有些罪”也确实值得尊敬,无关人伦无关正统,这只是一种感情罢了。

结语

《牡丹亭》四百年的流传,四百年的不朽,是汤显祖的一颗赤子之心,把“情”演绎至极,它是明代剧坛里的奇花异草,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剧坛的奇葩,汤显祖无愧“东方莎士比亚”的称号。杜丽娘的爱情未必就没有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那么荡气回肠,白先勇先生主持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风靡华人世界,再次证明了它永恒的艺术魅力。在这个盲目迷乱的时代学习古人的生活态度,保留一份勇气坚持“至情”,不负汤显祖跨越四百年留给我们的这份赤诚。(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注解:

①《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 袁行霈主编 《第七章 汤显祖》

②徐朔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③汤显祖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④王思任 《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

⑤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⑥宗白华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⑦徐朔方 《<牡丹亭>解说》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王思任批评本牡丹亭》 2011年 凤凰出版社

[3]《董每戡文集》 2004年 中山大学出版社

[4]季国平选注 《明人小品十家 汤若士小品》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

[5]谢雍君著 《<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中华书局 2008年

[6]《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经典》 2002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情感世界范文6

一、挖掘作品内涵,以情润境,以情育德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要能传递信息,还要“情”足“味”浓,以情感人,以情传情。“情”“境”互动,“情”“境”一体,境中孕情、以情润境,既促进学生思考,又具有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发挥“情”的激励与感染作用;以情启智、以情育德、以情导行,使学生既获取知识,又转化思想、升华情感、完善个性,获得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例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我结合日本军和时期在我国惨绝千古人寰的历史背景,英勇的中华儿女团结起来,不畏牺牲,用生命抵抗敌人,挽救民族的危难,挽救民族尊严的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时,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了,心灵受到震憾,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尤如身临其境,去享受音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叙事性的音乐世界,歌曲故事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了小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二、语言生动拟境,添乐增趣,激发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只有在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会时,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才真挚动听,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含意,因此,课堂上语言讲叙应清晰,用词生动,声调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重点明确、句逗适宜、比喻灵活,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使环节之间连接得紧密、更恰当。有了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面无表情。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火车,能说一下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出游了,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我们出发了。”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象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语言是音乐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爱听老师清晰明快的语言,从中获得欢乐;爱听老师亲切的话语,从中获得启发。生动形象、抑扬顿挫的语言,能很快的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

三、引发思辨情境,激活思维,强化感知